《伯牙绝弦》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伯牙绝弦及点评9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伯牙绝弦及点评9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伯牙绝弦及点评9篇伯牙绝弦及点评 1一、说教学内容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

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说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自制课件五、说教学方法1、注意朗读和默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

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上下功夫;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更利于训练思维,要让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每句话的意思,默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并组织相应的汇报交流活动。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

这篇课文虽篇幅短小,但毕竟是文言文,因此开课伊始要求学生首先将课文读通顺,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然后要结合已有经验,参照注释,参看插图,查阅相关资料理解句意,把握主要内容;之后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拓展阅读,想象当时的情景,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背诵课文。

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绝弦教案优秀5篇

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绝弦教案优秀5篇

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绝弦教案优秀5篇《伯牙绝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初步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音乐)的美好。

2.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解题质疑,引入课文。

初读课题后,学生理解“绝弦”的意思,大致了解伯牙,就课题提出疑问。

二、读准字音,初知课文。

1.学生自由练读。

2.检查初读情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联系注释,读懂文意。

1.指导学生联系注释尝试疏通文意,并练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在学生讲述时,教师相机指导理解重点词句“善”“志”等。

3.学生练习朗读,读出文言文韵律。

四、深入体会,品味文情。

思考:伯牙为何绝弦?(一)感悟“知音相遇之喜”1.学生自学:你是从哪些语句感悟到伯牙、子期就是知音,勾划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理解善鼓的伯牙志在高山与流水时,善听的子期能准确听懂伯牙的琴音所传达的心声。

学生练习朗读,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拓展理解“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

师生共读,表达知音相遇之喜。

(二)感悟“知音离世之悲”借助冯梦龙《警世通言》中《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部分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伯牙为何破琴绝弦。

学生练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复杂情感。

对比朗读,再次体会知音离世之悲。

五、回味诵读,升华文心。

1.善鼓的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2.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3.师生诵读全文。

[个人简历]崔雪梅,全国“自辅实验”先进个人,省特级教师后备人选,省骨干教师,市学科带头人,市优秀青年教师,金牛教育专家。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王崧舟(精选7篇)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王崧舟(精选7篇)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王崧舟(精选7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王崧舟篇1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案人教版【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 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学习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学习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知识链接】余伯牙,春秋时代的琴师。

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故被人尊为“琴仙”。

《苟子劝学篇》中曾讲“伯牙鼓琴而六马仰林”,可见他弹琴技术之高超。

《吕氏春秋本味篇》记有伯牙鼓琴遇知音,钟子期领会琴曲志在高山。

流水的故事。

《琴操》记载:伯牙学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师成连把他带到东海蓬莱山去听海水澎湃。

群岛悲鸣之音,于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

现在的琴曲《高山》。

《流水》和《水仙操》都是传说中俞伯牙的作品。

后人以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为题材还创作了琴歌《伯牙吊于期》。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背诵《三字经》“人之初——千而万”2.(教师在黑板左板书)峨峨泰山洋洋江河指名朗读,说这两个四字词语有什么特点。

(AABC式;前面的叠词形容后面的景物)同学们能不能也说几个这种形式的词语。

(生说,教师板书)如: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蔼蔼云雾袅袅炊烟依依杨柳青青草色……一.激情导入,揭题1. 同学们,人们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寻。

”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的珍贵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

2.读题解题:介绍伯牙后说说“绝、弦”是什么意思?3.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伯牙是春秋时期一位非常有名的演奏家,琴是他的生命,可是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琴弦弄断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这是一则文言文,学习这类课文的方法就是多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先看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读通课文,感知文意。

1.自由、大声地读课文,读2—3遍,争取读通课文。

2.指导学生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提示学生注意断句停顿,读出节奏。

《伯牙绝弦》课堂教学实录优秀5篇

《伯牙绝弦》课堂教学实录优秀5篇

《伯牙绝弦》课堂教学实录优秀5篇《伯牙绝弦》教学实录篇一一、教材分析从整组教材来看,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共四篇课文,都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

选编本组教材的意图,一是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形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二是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想象的融合在一起的,学习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三是积累课文中优美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四是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通过阅读和其他渠道尽可能多的了解各种艺术。

对这篇课文而言,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本课是这组课文的的第一篇,在整组教材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因此本课的教学,无论是目标的确定,还是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在整组教材这一大背景的基础上,结合本篇课文的编排意图来实施。

把握了编排意图,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正所谓知道了什么意思,才能知道怎么去做。

另外,这篇课文的教学属于阅读教学的范畴。

本册教材,要求阅读教学要结合课后思考题来进行,本课课后共三题: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读一读,说说句子的意思;3、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把握了课后思考题的训练重点,才能把握好教学方向,正所谓是借题发挥,收放自如,不至于任意发挥,离题太远。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很多首诗词,虽然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但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与诗词基本相同,所以对于本课来说,学习方法的指导不是难点,只要对学习方法进行复习、对课文进行预习、并在课上适当点拨即可。

而正是因为这是一篇文言文,在本组教材这一大背景下,对文本进行阅读教学,让学生去品文、思意、悟情,并从中感受艺术的魅力,却实属不易。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1、知能: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

《伯牙绝弦》优秀教案(精选12篇)

《伯牙绝弦》优秀教案(精选12篇)

《伯牙绝弦》优秀教案(精选12篇)《伯牙绝弦》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三、读懂课文内容1.交流学文言文的方法。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

这就是知音。

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四、品味知音之情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

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感情朗读。

4、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

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学生读。

5、你理解伯牙的心声吗,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

五、作业: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句。

板书:25.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所念绝弦(知音)钟子期善听必得之死26 月光曲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文中词语。

教学实录-《伯牙绝弦》教学实录5篇

教学实录-《伯牙绝弦》教学实录5篇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5篇伯牙绝弦,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

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

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伯牙绝弦》教学实录,供大家参考,阅读。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1第一课时一、欣赏图片,找出要求,明确单元主题展示图片,学生欣赏并说出感受。

师:其实生活中不论是一首歌一幅画,还是一篇文章一部电影,都是美的艺术,都能让我们的心灵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

在第二单元中老师将和大家一起走进艺术的殿堂,感受艺术的魅力。

打开第二单元导读,快速读读,看导读为我们的学习提出了哪些要求?学生读导读,划出学习要求。

师:明确了学习内容和要求,我们一起学习本组第一篇课文《伯牙绝弦》。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生齐读课题,师强调“弦”字读法。

并投影出示没有标点的古文。

师:这是一篇什么文?生:文言文。

师:大屏幕上的文章没有标点,这就是古时候的文章,它需要你凭借自己的理解来断句读,自己试试。

生练读。

师:有什么感受?生:不知道在哪停顿。

生:很难读。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听。

生读。

师:现在老师降低难度,加上标点,你再来试着读一读,注意这次要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生练读师指名读。

师:你读得很准确,句子也很通顺。

有几个生字老师想提醒大家注意。

师板生字,并让学生跟读书空。

师:知道峨字的意思吗?生:高。

生:巍峨。

师:怎么知道的?生:课文下面的注释有。

师:课文的后面有一些生词或者生字的解释,这就是注释,看注释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那若字又是什么意思呢?联系上下文想想。

生:像,好像。

师:谁能联系这两个生字的意思,说出“峨峨兮若泰山”的意思。

生:高高的像泰山一样。

师:你的理解能力很强,认识了生字我们一起读读课文。

生齐读课文。

师:大家读得很不错,有一句大家节奏把握得很准,注意了兮和若之间的停顿。

投影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峨峨兮若泰山。

师:知道兮字的意思吗?生:语气词相当于啊。

师:它是和峨峨连在一起的,所以我们读到这时要稍作停顿。

《伯牙绝弦》教案设计(通用13篇)

《伯牙绝弦》教案设计(通用13篇)

《伯牙绝弦》教案设计(通用13篇)《伯牙绝弦》教案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二、教学重点:目标2三、教学难点:目标3四、课前准备:课件、音乐欣赏五、教学过程:(一)板书文言文题目,直接导入。

1、板书:伯牙绝弦同学们,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呤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大屏幕出现课题《伯牙绝弦》)2、释题――大屏幕出示“伯牙”俞伯牙,春秋时代的琴师。

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

故被人尊为“琴仙”。

绝:断绝。

“伯牙绝弦”讲述的是俞伯牙因为钟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的故事。

比喻知己丧亡后,弃绝某种专长爱好,表示悼念,以此为题,直接点出课文内容,简洁明了。

(二)1、复习文言文学习方法。

⑴反复朗诵。

⑵根据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

⑶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2、(大屏幕出示)文言文在节奏和重音的读法。

(全班读、男生读、女生读、个别读)3、根据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内容。

(讨论回答)4、感知内容。

⑴文言文写了谁和谁(板书:伯牙、子期)。

他们俩互为什么?什么是“知音”。

⑵从哪里看出伯牙和子期互为知音?(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板书:善鼓琴善听,所念必得。

5、品读体味,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样赞叹?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6、口味知音之情。

正当伯牙为遇到知音而高兴时,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伯牙悲痛欲绝。

难一句话表现了伯牙悲痛的心情呢?(齐读)板书:绝弦之死伯牙为什么把琴摔了,终身不弹琴?(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板书:知音难得。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优秀6篇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优秀6篇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优秀6篇《伯牙绝弦》精彩教学设计篇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的第一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

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学生特点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多读、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而且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

至于课文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强行灌输。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重点难点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在于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课前操练1、背诵《三字经》“人之初——千而万”2、(教师在黑板左板书)峨峨泰山洋洋江河指名朗读,说这两个四字词语有什么特点。

(AABC式;前面的叠词形容后面的景物)同学们能不能也说几个这种形式的词语。

(生说,教师板书)如: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蔼蔼云雾、袅袅炊烟、依依杨柳、青青草色……齐声朗读。

一、激情导入,揭题解题1、同学们,人们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寻。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的珍贵啊!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教师在黑板中板书:“知音”),讲述的就是两千多前春秋时期的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名字叫——“伯牙绝弦”。

(教师在黑板中上板书课题,生食指书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伯牙绝弦》教学案例一、“对话·感悟”主体性教学模式结构图二、模式简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新课标》提出的这些全新理念对我们从事文言文的教学有着极强的指导意义,同此,我根据文言文的教学特点,结合《新课标》,设计了“对话·感悟”主体性教学模式。

1、古文引路,揭示课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重点,树立大语文观,我先让学生先复习平时积累的古文古诗词。

复习学习古文的方法,然后引入本课,揭示课题。

2、初读感知,体会韵味教学文言文,只有会读,才知其意;只有会读,才懂其情。

在本环节让学生自己读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再通过学生反复练读及教师的指导点拨,使学生能够读通全文,并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

3、深入探究,疏通文意语文离不开词句的组成。

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文章都是通过字词句展现出来的。

同此,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中品味到伯牙子期之间的知音之情,体会文言文的语言魅力,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去理解与感悟,将对学生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

4、拓展延伸,体会情感在前面的环节中,“读”是学生进入文本与文本对话的重要途径,是贯穿教学始终的学习手段,“品”是对文章进行精细阅读,唤醒主体意识,与文本对话,去经历文本情感与自己生活体验的碰撞。

那么,本环节重点为“悟”,主要是一种提高性阅读,让学生通过文言文的语言魅力,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这一读、一品、一悟,有效地突破了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5、丰富内容,感情升华这一环节播放《高山流水》之音,这不仅仅是古文朗诵时的背景音乐,它还诉说着一段知音的千古佳话,同时也为学生展现了一段古代音乐的艺术美,感受到古代文字的魅力,真正懂得“知音”的含义,使知音的含义得到升华,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三、典型案例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教学过程:伯牙绝弦课前活动1、同学们,在平时的阅读积累中,老师发现大家积累了许多古诗,还有些同学背诵了一些古文。

今天,老师给你一个展示的平台,把你积累的背给大家听,好吗?2、学生交流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这句话流传至今。

⑵“巧言令色”是一个成语。

我们现在所说的成语,好多出自古文,比如上课要专心致志就出自《学奕》这篇文章。

⑶“温故而知新”学习就应如此。

3、通过刚才同学们的交流,大家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㈠导课1、这节课我们再来运用上面的方法学习一篇文言文。

这是一个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故事——伯牙绝弦。

2、齐读课题(注意“弦”读xián)㈡解题1、题目是什么意思?2、“绝”怎么解?3、生:“绝”就是断绝,“伯牙绝弦”就是伯牙断绝了琴弦。

师:他用自己的话表达了这个意思,这就叫变通,我们学习文言文就要这样学会变通。

㈢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下面同学们自己读读这篇古文,看看能不能把它读准读通。

2、生自由读一读3、谁再来读一读4、朗读文言文和现代白话文是不一样,文言文特别要注意断句。

跟老师一起读这篇古文好吗?一句一句的跟老师来读,注意听体会古文特有的节奏。

5、师领读。

6、谁来读给大家听。

7、他注意到停顿了,很有文言文的韵味,可见刚才听的十分专心。

8、为了让大家都能读出古文的节奏,老师标出了停顿号,自己读一读。

9、看大家读的这么专心,一定感受到古文的魅力了,齐读。

㈣学习课文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1、几遍读下来,我们都知道文中主要写了那两个人?2、齐读第一句,你对他们有何了解?3、“善”是何意?“鼓”呢?你怎么知道的?4、好,他就用了结合注释的方法来学习。

5、他们一个是擅长鼓琴,一个是善于听琴。

6、我们齐读这句第二、三句:“伯牙鼓琴——若江河!”1、再读读课文,从课文中哪些句子你能体会到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用笔把它画出来。

2、你画的是哪一句?指名读。

3、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古人曰:三人行,必有我师,下面以二人小组的形式一起来理解。

4、交流。

5、伯牙心中所想体现在哪个字上?(志)6、①当作牙鼓琴志在高山,此时,钟子期心中浮现出一座什么样的高山?②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峨峨)③读一读,读出泰山的巍峨。

④伯牙所想,子期仅用了一个“峨峨兮”就表现了出来。

古人讲话可真是简约而不简?。

从子期的话中间,你还有从哪些词上体会到“伯牙——琴,钟——听”⑤“善哉”——好啊!⑥“哉”是一个语气词,相当于现在的“啊”,“善哉”就是好啊!既然“善哉”是表示赞叹,我们变通一下,用现在的表达方式,肯定不只“好啊”这一种方式,我们还可以怎么说。

⑦“真棒啊!”“了不起啊!”⑧你也真了不起,读一读这句话。

⑨我从你的朗读中听出了子期在表扬赞美伯牙的琴声,谁再来赞一赞。

⑩指名读a、发自肺腑啊!b、读出了五岳之首的气势⑾让我们一起向子期那样赞美伯牙,一起读7、①我们来看下一句,谁来读,说出你的理解。

②谁再来读,读出你的感受。

a、读出了江河的浩荡b、浩瀚无边的水呀!8、过渡:高山也罢,流水也罢,伯牙喜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第四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通过对刚才两句的理解,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2、刚才,他的理解中说“念”意思是:心中所想,看看文中也有一个和“念”意思相近的词,谁发现了(志)3、学习就要联系上下文4、是啊,当伯牙鼓琴(引读)5、善鼓的伯牙如此弹琴,善听的子期都能听懂,这才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6、同学们,其实伯牙和子期只是偶然相遇,读这个片段,你会有更多的了解。

7、此时,伯牙心情如何?(快东、兴奋、欣喜)8、伯牙多想把这份惊喜、欣喜、激动化作高山流水在人间流淌。

此时伯牙多想和子期一吐心曲,如果你就是当时的伯牙,你想和子期说些什么呢?拿起笔,把你最想说的写下来。

9、把你写的读给大家听。

10、交流①你走进伯牙内心深处去了,这正是他想说的。

②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③听懂了心声,听懂了情怀④知我者乃钟子期也。

【板书:情】11、这真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2、琴声也懂,志向也懂,胸怀更懂,这知音才是真正的知音。

13、现在让我们再读2.3.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欢乐。

【齐读】第五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同学们,伯牙和子期多么也想向高山流水那样相伴相随,他们约定来年再在老地方相会。

一年之后中秋节,伯牙满怀欣喜乘着一叶扁舟而来。

然而当他来到去年相会的地方的时候,等待他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凉的墓碑。

高山无言,流水无语。

站在坟前的伯牙多想鼓一段琴给他的知音钟子期听啊!于是他拔动琴弦把千言万语化作了琴声,可是子期却再也听不到了。

这样沉重的打击,这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最为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

2、一起读。

3、伯牙伤心欲绝,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是何等的决心。

请大家再读,读出悲怆之凉。

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黯然神伤,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

4、伯牙绝弦,这断的仅仅是弦吗?这终身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他在断琴绝弦的同时,断绝了什么?.①生:断绝了音乐道路上的前程②生:.断绝了对未来的前程。

㈤背诵全文伯牙绝弦,伯牙所念再无人得知,伯牙绝弦,使得高山流水成绝响,高山依旧,流水依旧,只是山水间成了一段知音的千古佳话,道是无情却有情,让我们一起记住这千古流芳的故事,让我们伴随着高山流水,一起记住那段友情,一起背诵这个动人的故事。

板书:伯牙绝弦琴情伯牙钟子期知音四、课后反思:《伯牙绝弦》一课是我今年刚刚接触到的一篇新课文,也是一篇文言文。

《伯牙绝弦》一课的设计和教学。

审视自己的这堂课,有着点滴收获,也有些许不足,总结自我以待提高,反思自我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只有77个字;说它易吧,它也易。

说它难吧,它又很难。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77个字里边讲述了这样一个千古流传,这样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这77个字的背后究竟藏有多少深厚的人文内涵呀!为了讲好这篇课文,我开始查阅资料,我还发动孩子们一起找,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搜集到了不少的相关资料。

课上,孩子们滔滔不绝地汇报着,交流着,学生们听得是那么仔细,学的是那么认真,读得又是那么有感情。

他们不仅被这流传千古的故事内容所打动,而且激发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并且掌握了一定的古文学习的方法,更使我欣慰的是孩子们对人生知己的深刻感悟,我觉得这对我来说已经足够了。

本文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初次见识文言文是五年级第二学期的《杨氏之子》,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这篇文章提出了两个学习方向:一是学会借肋注释和字典等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理解文意,同时指导学生感悟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也不必再来鼓琴。

我抓住“读”为突破口,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整节课这样读中有悟,悟后有读,读反反复复,悟越来越明。

教学中,追求本色语文,扎实、有效地体现语文课所承载的内涵。

不走过场,不耍花架子,渗透对文本阅读和理解的能力方法的指导,不仅仅说清楚,也要能准确地翻译过来。

为此,在课前我要学生准备了字典等工具书,真正让学生在自学文章的句子时能沉下心来,进入文本阅读,体现语文学习的效果。

认真总结这堂课的教学,还有着许多不足之处,需要我进一步努力提高:学生初识文言文,朗读不是很到位,我的范读起到了引领的作用,但是在范读之后,没有引导学生把朗读的节奏在书上划出来,在学生朗读的时候,个别不到位的断句也没有及时指出;课堂调控的能力有待于加强。

当学生发言不是很充发的时候,我的过渡语言没有很好的激发起学生回答的欲望,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热情,使得课堂上学生发言略显集中,关注了一部分学生,但也忽视了一些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语言的精练需要进一步提高。

个别的时候,我的语言还有些零碎,没有达到最凝练的效果,影响了课的精彩。

俗话说,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

我不敢说这节课我有什么闪光点,在今后的教学中真真正正地、扎扎实实地做到“好上课——上好课——课上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