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旋转问题的探究
解决旋转问题的思路方法

解决旋转问题的思路方法1.把一个平面图形F绕平面内一点O按一定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一定角度α得到图形F'的变换称为旋转变换,点O叫做旋转中心,角度α叫做旋转角.特别地,旋转角为180°的旋转变换就是中心对称变换.2.旋转变换的性质:对应图形全等,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对应线段所在直线的夹角中有一个等于旋转角,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中心对称的性质:连结对应点的线段都经过对称中心且被对称中心平分,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3.旋转变换应用时常见的有下面三种情况:(1)旋转90°角.当题目条件中有正方形或等腰直角三角形时,常将图形绕直角顶点旋转90°.(2)旋转60°角.当题目条件中有等边三角形时,常将图形绕等边三角形一顶点旋转60°.(3)旋转度数等于等腰三角形顶角度数.当题目条件中有等腰三角形时,常将图形绕等腰三角形顶角的顶点旋转顶角的度数.例1.已知Rt△ABC中,∠ACB=90°,CA=CB,有一个圆心角为45°,半径长等于CA的扇形CEF绕点C旋转,且直线CE、CF分别与直线AB交于点M、N.(1)当扇形绕点C在∠ACB的内部旋转时,如图1所示,求证:MN2=AM2+BN2.(2)当扇形CEF绕点C旋转至如图2所示的位置时,关系式MN2=AM2+BN2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规律技巧:本题利用旋转变换,将结论中的分散线段通过等量代换集中到了一个三角形中,再证明该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运用勾股定理证明.本题还体现了动态几何问题的一个共同特征:运动的图形与静止的图形的相对位置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有些结论仍然保持不变,且证明方法也是一样的.这也正是动态几何问题的魅力所在.本题也可通过运用轴对称变换作辅助线,将△ACM沿直线CE对折,得△DCM,连结DN.再证△DCN≌△BCN.例2.如图所示,在梯形ABCD 中,BC>AD ,AD//BC ,∠D=90°,BC=CD=12,∠ABE=45°.若AE=10,则CE 的长为 .思路分析:本题已知条件多,但比较分散,而且题设和结论间的关系也不是很明显,不易沟通,此时我们是否考虑用旋转变换来铺路架桥.规律技巧:本题中条件与结论间不能直接找到关系时,我们想到了用旋转法,但旋转法解题一般用在正方形、正三角形中较多.故本题先把直角梯形补成一个正方形,然后根据正方形中特殊三角形旋转的前后关系,使问题得到解决.本题如果通过在Rt △ADE 、Rt △CEB 和△BAE 中直接求出EC几乎是不可能的.例3.如图所示,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1,点F 在线段CD 上运动,AE 平分∠BAF 交边BC 于点E.(1)求证:AF=DF+BE.(2)设DF=x ()01x ≤≤,△ADF 与△ABE 的面积和S 是否存在最大值?若存在,求出此时x 的值及S 的最大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思路分析:求证AF=DF+BE ,观察图形可知线段AF 、DF 、BE 不在同一个三角形内,所以考虑添加辅助线帮助解题,考虑到AF 、DF 在Rt △ADF 中,又AD 是正方形ABCD 的边长,所以试着延长CB 到点G ,使BG=DF ,又AB=AD ,进一步推理,可使问题获解.规律技巧:利用旋转构造等腰三角形是证明第(1)题的关键.通常在正方形中存在共顶角图形(或等腰三角形存在共顶点图形)时,往往利用旋转的思想;第(2)题是求S 的最大值,往往结合几何图形,实际上就是要求AF 的最大值,显然,当AF 为对角线时取得最大值.由此可见,恰当的数形结合,能简洁明了地解决问题.。
中考数学复习指导:双等腰直角三角形问题前解法分析

中考数学复习指导:双等腰直角三角形问题前解法分析双等腰直角三角形问题前解法分析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绕另一等腰直角三角形旋转,形成以双等腰直角三角形为背景的数学问题,在近年各地中考试卷中大量出现.本文拟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双等腰直角三角形问题的剖析,找到某些共性,以达到帮助大家提高解题题能力的目的.一、共直角顶点的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例1.如图1,已知ACB ?和ECD ?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90,ACB ECD D ∠=∠=°为AB 边上一点.(1)求证: ACE BCD ;(2)求证: 2222CD AD DB =+.分析当两等腰直角三角形绕着公共的直角顶点进行旋转时,必会出现全等三角形,此题第(1)问运用“通性”直接证明全等.第(2)问借助第(1)问的结论,利用等腰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以及勾股定理,证明等式成立.注意到等腰三角形中的两腰相等,则旋转使两腰重合往往是解题中常用的途径之一.例2.如图2,在四边形ABCD 中,点,E F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过点E 作AB 的垂线,过点F 作CD 的垂线,两垂线交于点G ,连结,,,AG BG CG DG ,且AGD BGC ∠=∠.(1)求证: AD BC =;(2)求证: AGD EGF ??:;(3)如图3,若,AD BC 所在直线互相垂直,求AD EF的值.分析初看此题是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问题,可仔细分析条件可以发现,DGC ?和AGB ?均为等腰三角形,当四边形ABCD 中AD BC ⊥时,两等腰三角形即变为等腰直角三角形,题中三个问题层次分明,逐级递进.第(1)问利用垂直平分线性质直接证全等;第(2)问利用顶用相等的两等腰三角形相似得到对应边成比例,再借用夹角相等证相似;第(3)问通过对四边形中相等的一组对边特殊化,形成两等腰直角三角形,把两条线段的比转化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与直角边的比.虽然通过中点,转化的方法较多(相似、中位线、中位倍长构全等),但本质上均需要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二、共底角顶点的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例3.如图4, ,A B 分别在射线,OM ON 上,且MON ∠为钝角,现以线段,OA OB 为斜边向MON ∠外侧作等腰直角三角形,分别是,OAP OBQ ??,点,,C D E 分别是,,OA OB AB 的中点.(1)求证: PCE EDQ ;(2)延长,PC QD 交于点R .①如图5,若150MON ∠=°,求证:ABR ?为等边三角形;②如图6,若ARB PEQ ??:,求MON ∠的大小和AB PQ的值.分析本题中两等腰直角三角形OAP ?与OBQ ?中的一底角顶点O 重合,通过OAP ?绕点O 旋转来设计相关问题.第(1)问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和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结合平行四边形性质证明全等(边角边).第(2)①问从对称的角度,通过添加辅助线(连结OC )过度,利用线段中垂线证线段相等;第(2)②问,需要对(2)①问逆向思考,通过证PE EQ ⊥这一中间环节,得出PEQ ?与ARB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性质与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求出两线段的比值.值得注意的是,此题与例2图形相近,解法相近,考查的核心知识点相近.例4.已知两个共顶点的等腰三角形Rt ABC ?和Rt CEF ?,90ABC CEF ∠=∠=°,连结,AF M 是AF 的中点,连结,MB ME .(1)如图7,当CB 与CE 在同一直线上时,求证: //MB CF ;(2)如图7,若,2CB a CE a ==,求BM ,ME 的长;(3)如图8,当45BCE ∠=°时,求证: BM ME =.分析两个共底角顶点的双等腰直角三角形中,当两腰在一条直线上时,另两腰必平行.第(1)问利用这个性质结合M 点为中点直接证全等;(2)问在(1)问的基础上,证明BEM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第(3)问研究在CEF ?绕点C 旋转45°时,BME ?的形状问题.图形形状发生了改变,但结论不变,方法不变,仍可借助中点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利用中位线性质进行转化证明.三、一直角顶点和一底角顶点重合的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例5.如图9,在Rt ABC ?中,90,BAC AB AD ∠=°=,点D 是AC 的中点,将一块等腰直角三角板如图放置,使三角板斜边的两个端点分别与,A D 重合,连结,BE EC .试猜想线段BE 和EC 的数量及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分析等腰直角ADE ?的底角顶点A 与等腰直角ABD ?的直角顶点A 重合,借助BAE EDC 证明BE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相当于共直角顶点等腰三角形ADE ?与BEC ?旋转问题的逆问题.例6 如图10 , ABC ?和ACD ?是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90ACB ADC ∠=∠=°,延长DA 至点E ,使AE AD =,连结,,EB EC BD .(1)求证: BDA BEA ;(2)若BC =BE 的长.分析本题中一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与另一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重合,此种情况下一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必与另一等腰直角三角形一直角边垂直.第(1)问即在此基础上通过“三线合一”构造等腰三角形;第(2)问是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边角特征,借助勾股定理求线段长.四、一直角顶点和一底边中点重合的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例7如图11,在等腰直角ABC ?中,90,ACB CO AB ∠=°⊥于点O ,点,D E 分别在边,AC BC 上,且AD CE =,连结DE 交CO 于点P ,给出以上结论:①DOE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②CDE COE ∠=∠;③1AC =,则四边形CEOD 的面积为14; ④22222AD BE OP DP PE +?=?. 其中所有正确结论正确的序号是 .分析本题表面上看,是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通过作出斜边上的高探究相关结论的问题,实质上是等腰直角DOE ?的直角顶点O 在等腰直角ABC ?斜边中点O 处的结论探究问题.对于选项④利用“四点共圆”,并借助“共角共边的母子”相似三角形,能起到事半攻倍的效果,五、一底角顶点和一底边中点重合的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例8 如图12,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和ODE ?,点O 为BC 中点,90,BAC ODE OD ∠=∠=°交BA 于,M OE 交AC 于N ,试求,,BM NM NA 的关系,并说明理由.分析 DOE ?绕等腰直角ABC ?的底边中点O 旋转,在图12~图14三种情况中,对应的线段和差关系分别是,BM MN NA MN BM NA =+=+.此时DOE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并不是必备条件,本质上45MON ∠=°才是这一模型的必备条件,其基本的解题途径是,构造共直角顶点的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通过截长补短解决线段的和差问题.等腰直角三角形底边中点具有独特的性质,以双等腰直角三角形为背景的几何图形,常常具有中点(隐含中点)这一条件,并且图形中常常包含全等三角形,发现其中的全等三角形往往是解题的突破口,而基本的辅助线便是借助中点构造新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之间的旋转问题(精华)

4、已知:如图1,点C为线段AB上一点,△ACM,△CBN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等边三角形,AN交MC于点E,BM交CN于点F.(1)求证:AN=BM;(2)求证:△CEF为等边三角形;
(4)根据以上证明、说理、画图,归纳你的发现.
(3)此小题图形不惟一,如图第(1)中的结论仍成立.(4)根据以上证明、说理、画图,归纳如下:如图A,大小不等的等边三角形ABC和等边三角形CEF有且仅有一个公共顶点C,则以点C为旋转中心,任意旋转其中一个三角形,都有AF=BE.
2、如图, 和 都是等边三角形, ,试说明: (综合全等和勾股定理)
(3)将△ACM绕点C按逆时针方向旋转90 O,其他条件不变,在图2中补出符合要求的图形,并判断第(1)、(2)两小题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不要求证明).
5、如图所示,已知△ABC和△BDE都是等边三角形。下列结论:①AE=CD;②BF=BG;③BH平分∠AHD;④∠AHC=600,⑤△BFG是等边三角形;⑥FG∥AD。其中正确的有()
(1)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1位置时,求证:① ;② ;
(2)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2位置时,试问:DE、AD、BE具有怎样的等量关系?请写出这个等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3)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3位置时,试问:DE、AD、BE具有怎样的等量关系?请写出这个等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2.(1)如图1,若点P为正方形ABCD边上一点,以PA为一边作正方形AEFP,连BE、DP,并延长DP交BE于点H.求证: .
A 3个B 4个C 5个D 6个
等腰直角三角形

等腰直角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是指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相等,并且其中一个角度为90度。
它是几何学中的常见图形,具有一些独特的性质和特点。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究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应用。
首先,我们可以从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开始讨论。
等腰直角三角形由两条长度相等的边和一个90度的直角所构成。
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直角的两边相互垂直。
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又相等,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等腰直角三角形中,直角的两边相互垂直且相等。
其次,等腰直角三角形还满足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是指直角三角形中,直角边的平方等于斜边两边的平方和。
由于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相等,那么我们可以得出: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的平方等于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的平方的一半。
这一性质可以方便地用于解决一些与等腰直角三角形有关的问题。
在几何学中,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具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等腰直角三角形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和工程中的测量和布局。
在建筑设计中,往往需要根据一些特定的角度和尺寸来进行设计,而等腰直角三角形正好满足这些要求。
例如,在设计房屋的墙面、地面和天花板时,常常需要考虑到直角和相等的边。
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测量和布局,确保建筑物的结构和比例符合要求。
此外,等腰直角三角形还在数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是许多其他几何形状的基础,例如正方形和长方形。
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推导这些几何形状的性质和定理。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将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来证明正方形的对角线相等。
这种推理和证明方法在数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培养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此外,等腰直角三角形还有一些有趣的性质。
例如,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的长度不一定是整数,也可能是无理数。
这一性质在数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勾股定理和平方根的概念有关。
等腰直角三角形还可以通过平移和旋转等变换产生其他形状,例如正方形和正五边形。
这种变换性质在几何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研究和理解不同形状之间的关系。
初中数学《几何旋转》重难点模型汇编(四大题型)含解析

专题旋转重难点模型汇编【题型1手拉手模型】【题型2“半角”模型】【题型3构造旋转模型解题】【题型4奔驰模型】【题型5费马点模型】【题型1手拉手模型】1如图1,在△ABC中,∠A=90°,AB=AC=2,点D、E分别在边AB、AC上,且AD=AE=2-2,连接DE.现将△ADE绕点A顺时针方向旋转,旋转角为α0°<α<360°,分别连接CE、BD.(1)如图2,当0°<α<90°时,求证:CE=BD;(2)如图3,当α=90°时,延长CE交BD于点F,求证:CF垂直平分BD;(3)连接CD,在旋转过程中,求△BCD的面积的最大值,并写出此时旋转角α的度数.【答案】(1)见解析(2)见解析(3)△BCD的面积的最大值为3-2,旋转角α=135°【详解】(1)证明:由题意得,AB=AC,AD=AE,∠CAB=∠EAD=90°,∵∠CAE+∠BAE=∠BAD+∠BAE=90°,∴∠CAE=∠BAD,在△ACE和△ABD中,AC =AB∠CAE =∠BAD AE =AD,∴△ACE ≌△ABD SAS ,∴CE =BD ;(2)证明:根据题意:AB =AC ,AD =AE ,∠CAB =∠EAD =90°,在△ACE 和△ABD 中,AC =AB∠CAE =∠BAD AE =AD∴△ACE ≌△ABD SAS ,∴∠ACE =∠ABD ,∵∠ACE +∠AEC =90°,且∠AEC =∠FEB ,∴∠ABD +∠FEB =90°,∴∠EFB =90°,∴CF ⊥BD ,∵AB =AC =2,AD =AE =2-2,∠CAB =∠EAD =90°,∴BC =AB 2+AC 2=2,CD =AC +AD =2,∴BC =CD , ∵CF ⊥BD ,∴CF 是线段BD 的垂直平分线;(3)解: 在△BCD 中,边BC 的长是定值,则BC 边上的高取最大值时,△BCD 的面积有最大值,∴当点D 在线段BC 的垂直平分线上时,△BCD 的面积取得最大值,如图,∵AB =AC =2,AD =AE =2-2,∠CAB =∠EAD =90°,DG ⊥BC ,∴AG =12BC =1,∠GAB =45°,∴DG =AG +AD =3-2,∠DAB =180°-45°=135°,∴△BCD 的面积的最大值为:12BC ⋅DG =12×2×3-2 =3-2,此时旋转角α=135°.【点睛】本题是几何变换综合题,考查了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和性质等知识,寻找全等三角形,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是解题关键.2如图1,在Rt △ABC 中,∠C =90°,AC =BC =2,D ,E分别为AC ,BC 的中点,将△CDE 绕点C 逆时针方向旋转得到△CD E (如图2),使直线D E 恰好过点B ,连接AD .(1)判断AD 与BD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2)求BE 的长;(3)若将△CDE绕点C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周,当直线D E 过Rt△ABC的一个顶点时,请直接写出BE 长的其它所有值.【答案】(1)AD ⊥BD ,见详解(2)14-22(3)2+142或14-2 2【详解】(1)解:AD 与BD 的位置关系为AD ⊥BD .∵AC=BC,D,E分别为AC,BC的中点,∴CD=CE,即CD =CE ,∵∠C=90°,即∠BCA=∠D CE =90°,∴∠ACD =∠BCE ,∴△CD A≌△CE B,∴∠CE B=∠CD A,∵∠C=90°,CD =CE ,AC=BC,∴∠CD E =∠CE D =∠CAB=∠CBA=45°,∴∠CE B=∠CD A=135°,∴∠AD B=135°-45°=90°,即:AD ⊥BD .(2)解:Rt△ACB中,AC=BC=2,∴BA=AC2+BC2=22,同理可求D E =2,∵△CD A≌△CE B,∴AD =BE ,设AD =BE =x,在Rt△AD B中,由勾股定理得:x2+2+x2=222,解得:x=14-22(舍负),∴BE =14-22.(3)解:①经过点B 时,题(2)已求BE =14-22;②经过点A 时,如图所示,同理可证:△CD A ≌△CE B ,∴∠D AC =∠E BC ,BE =AD∵∠1=∠2,∴∠AE B =∠BCA =90°,设BE =AD =x ,在Rt △AE B 中,由勾股定理得:x 2+x -2 2=22 2,解得:x =2+142(舍负),即:BE =2+142;③再次经过点B 时,如下图:同理可证:△CD A ≌△CE B ,AD ⊥BE ,设BE =AD =x ,在Rt △AD B 中,由勾股定理得:x 2+x -2 2=22 2,解得:x =2+142(舍负),即:BE =2+142;综上所述:BE =2+142或BE =14-22.【点睛】本题考查了旋转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勾股定理等的应用,正确熟练掌握知识点是解题的关键.3如图,△ABC 和△DCE 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B =∠DCE =90°.(1)【猜想】如图1,点E 在BC 上,点D 在AC 上,线段BE 与AD 的数量关系是,位置关系是;(2)【探究】:把△DCE 绕点C 旋转到如图2的位置,连接AD ,BE ,(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说明理由;(3)【拓展】:把△DCE 绕点C 在平面内自由旋转,若AC =6,CE =22,当A ,E ,D 三点在同一直线上时,直接写出BE的长.【答案】(1)BE=AD,BE⊥AD(2)(1)中的结论成立,理由见解析(3)42-2或42+2【详解】(1)解:∵△ABC和△DCE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B=∠DCE=90°,∴BC=AC,EC=DC,∠ACB=90°,∴BC-EC=AC-DC,∴BE=AD,∵∠ACB=90°,∴BE⊥AD,故答案为:BE=AD,BE⊥AD;(2)解:(1)中结论仍然成立,理由:由旋转知,∠BCE=∠ACD,∵BC=AC,EC=DC,∴△BCE≌△ACD,∴BE=AD,∠CBE=∠CAD,∵∠ACB=90°,∴∠CBE+∠BHC=90°,∴∠CAD+∠BHC=90°,∵∠BHC=∠AHG,∴∠CAD+∠AHG=90°,∴∠AGH=90°,∴BE⊥AD;(3)解:①当点E在线段AD上时,如图3,过点C作CM⊥AD于M,∵△DC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且CE=22,∴DE=CE2+CD2=4,∵CM⊥AD,DE=2,∴CM=EM=12在Rt△ACM中,AC=6,∴AM=AC2-CM2=42,∴AE=AM-EM=42-2,在Rt△ACB中,AC=6,AB=AC2+AB2=62,在Rt△ABE中,BE=AB2-AE2=42+2;②当点D在线段AE上时,如图4,过点C作CN⊥AE于N,∵△DC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且CE=22,∴DE=CE2+CD2=4,∵CN⊥AD,DE=2,∴CN=EN=12在Rt△ACN中,AC=6,∴AN=AC2-CN2=42,∴AE=AN+NE=42+2,在Rt△ACB中,AC=6,AB=AC2+AB2=62,在Rt△ABE中,BE=AB2-AE2=42-2;综上,BE的长为42-2或42+2.【点睛】此题是几何变换综合题,主要考查了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旋转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作出辅助线构造出直角三角形是解本题的关键.4已知:如图1,△ABC中,AB=AC∠BAC=60°,D、E分别是AB、AC上的点,AD=AE,不难发现BD、CE的关系.(1)将△ADE绕A点旋转到图2位置时,写出BD、CE的数量关系;(2)当∠BAC=90°时,将△ADE绕A点旋转到图3位置.①猜想BD与CE有什么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请就图3的情形进行证明;②当点C、D、E在同一直线上时,直接写出∠ADB的度数.【答案】(1)BD=CE(2)①BD=CE,BD⊥CE,证明见解析,②45°或135°【详解】(1)∵∠BAC-∠DAC=∠DAE-∠DAC,即∠BAD=∠CAE,在△BAD和△CAE中,AB=AC,∠BAD=∠CAE,AD=AE,水不撩不知深浅∴△BAD≌△CAE SAS∴BD=CE;(2)①BD=CE,BD⊥CE,证明:如图,BD交AC于点F,交CE于点M,∵∠BAC=∠DAE=90°,∴∠BAC+∠DAC=∠DAE+∠DAC,即∠BAD=∠CAE,在△BAD和△CAE中,AB=AC,∠BAD=∠CAE,AD=AE,∴△BAD≌△CAE SAS∴BD=CE,∠ABD=∠ACE,在△BAF和△CMF中,∵∠ABD=∠ACE,∠AFB=∠MFC,∴∠FMC=∠FAB,∵∠BAC=90°,∴∠FMC=90°,∴BD⊥CE,因此BD=CE,BD⊥CE;②如图,当点 C、D、E 在同一直线上,且点D在线段CE上时,如图I所示,在等腰Rt△ADE中,∠ADE=45°,∵BD⊥CE,∴∠EDB=90°,∴∠ADB=∠EDB-∠ADE=45°;当点 C、D、E 在同一直线上,且点E在线段DE上时,如图II所示,在等腰Rt△ADE中,∠ADE=45°,∵BD⊥CE,∴∠EDB=90°,∴∠ADB =∠EDB +∠ADE =135°;故∠ADB 的度数为:45°或135°.5△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点D 是△ABC 外部的一点,连接AD ,AB =AC =2AD =6,将线段AD 绕点A 逆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AE ,连接ED ,CE ,BD .(1)如图1,当点D 在线段EC 上时,线段EC 与线段BD 的数量关系是,位置关系是;(2)如图2,线段EC 交BD 于点P ,此时(1)中线段EC 与线段BD 的关系是否依然成立,请说明理由;(3)如图3,线段EC 交BD 于点P ,点Q 是AC 边的中点,连接DC ,PQ ,当DC =32时,求PQ 的长.【答案】(1)BD =CE ,BD ⊥CE(2)(1)中线段EC 与线段BD 的关系是否依然成立,理由见解析(3)PQ 的长为32【详解】(1)解:BD =CE ,BD ⊥CE ,理由如下:∵△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AC =90°,AB =AC ,∵将线段AD 绕点A 逆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AE ,∴∠DAE =90°,AE =AD ,∴∠BAD =∠CAE ,在△ABD 与△ACE 中,AB =AC∠BAD =∠CAE AD =AE,∴△ABD ≌△ACE ,∴BD =CE ,∠ABD =∠ACE ,∴∠ACE +∠DBC +∠ACB =∠ABD +∠DBC +∠ACB =∠ABC +∠ACB =90°,∴∠BDC =90°,∴BD ⊥CE ;故答案为:BD =CE ,BD ⊥CE ;(2)解:(1)中线段EC 与线段BD 的关系依然成立;理由:∵△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AC =90°,AB =AC ,∵将线段AD 绕点A 逆时针旋转 90° 得到线段AE ,∴∠DAE=90°,AE=AD,∴∠BAD=∠CAE,在△ABD与△ACE中,AB=AC∠BAD=∠CAE AD=AE,∴△ABD≌△ACE,∴BD=CE,∠ABD=∠ACE,∴∠ACE+∠DBC+∠ACB=∠ABD+∠DBC+∠ACB=∠ABC+∠ACB=90°,∴∠BPC=90°,∴BD⊥CE;(3)解:连接PQ,∵将线段AD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AE,∴∠DAE=90°,AE=AD=3,∴DE=2AD=32,∵DC=32,∴DE=CD,由(2)知BD⊥CE,∴EP=CP,∵点Q是AC边的中点,∴PQ=12AE=32.【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性质,旋转的性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定理是解题的关键.【题型2“半角”模型】6如图①,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M,N分别在边CD、BC上,且∠MAN=45°,我们称之为“半角模型”,在解决“半角模型”问题时,旋转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如图①,将△ADM绕点A顺时针旋转90°,点D与点B重合,连接AM、AN、MN.(1)试判断DM,BN,MN之间的数量关系;(2)如图②,点M、N分别在正方形ABCD的边BC、CD的延长线上,∠MAN=45°,连接MN,请写出MN 、DM 、BN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写出证明过程.(3)如图③,在四边形ABCD 中,AB =AD ,∠BAD =120°,∠B +∠D =180°,点N ,M 分别在边BC ,CD 上,∠MAN =60°,请直接写出BN ,DM ,MN 之间数量关系.【答案】(1)MN =DM +BN (2)MN =BN -DM ,证明见解析(3)MN =DM +BN【详解】(1)解:MN =DM +BN ,证明如下:如图:∵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ABC =∠BAD =∠D =90°,,由旋转的性质可得:AE =AM ,BE =DM ,∠ABE =∠D =90°,∠DAM =∠BAE ,∴∠ABE +∠ABC =180°,∴点E 、B 、C 共线,∵∠DAM +∠BAM =90°,∴∠BAE +∠BAM =90°=∠EAM ,∵∠MAN =45°,∴∠EAN =∠EAM -∠MAN =45°=∠MAN ,在△EAN 和△MAN 中,AE =AM∠EAN =∠MANAN =AN∴△EAN ≌△MAN SAS ,∴EN =MN ,∵EN =BE +BN ,∴MN =DM +BN ;(2)解:MN =BN -DM ,证明如下:如图,在BC 上取BE =MD ,连接AE ,,∵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ABC =∠ADC =∠BAD =90°,AB =AD ,∵∠ADC +∠ADM =180°,∴∠ADC =∠ADM =∠ABE =90°,在△ABE 和△ADM 中,AB =AD∠ABE =∠ADM BE =DM,∴△ABE≌△ADM SAS ,∴AE =AM ,∠BAE =∠MAD ,∵∠BAE +∠EAD =∠BAD =90°,∴∠DAM +∠EAD =∠EAM =90°,∵∠MAN =45°,∴∠EAN =∠EAM -∠MAN =45°=∠MAN ,在△EAN 和△MAN 中,AE =AM∠EAN =∠MAN AN =AN,∴△EAN ≌△MAN SAS ,∴EN =MN ,∵EN =BN -BE ,∴MN =BN -DM ;(3)解:如图,将△ABN 绕点A 逆时针旋转120°得△ADE , ∴∠B =∠ADE ,AB =AD ,AE =AN ,∴∠B +∠ADC =180°,∴∠ADE +∠ADC =180°,∴点E 、D 、C 共线,∵∠BAN +∠NAD =∠BAD =120°,∴∠DAE +∠NAD =∠NAE =120°,∵∠MAN =60°,∴∠EAN =∠EAM -∠MAN =60°=∠MAN ,在△EAN 和△MAN 中,AE =AN∠EAM =∠NAM AM =AM,∴△EAM ≌△NAM SAS ,∴EM =MN ,∴MN =DM +BN .【点睛】本题是四边形综合题,主要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旋转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利用旋转构造全等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7如图,已知在△ABC 中,AB =AC ,D 、E 是BC 边上的点,将△ABD 绕点A 旋转,得到△ACD,连接D E .(1)当∠BAC =120°,∠DAE =60°时,求证:DE =D E ;(2)当DE=D E时,∠DAE与∠BAC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并说明理由.(3)在(2)的结论下,当∠BAC=90°,BD与DE满足怎样的数量关系时,△D E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直接写出结论,不必证明)【答案】(1)见解析(2)∠DAE=12∠BAC,理由见解析(3)DE=2BD【详解】(1)证明:∵△ABD绕点A旋转得到△ACD ,∴AD=AD ,∠CAD =∠BAD,∵∠BAC=120°,∠DAE=60°,∴∠D AE=∠CAD +∠CAE=∠BAD+∠CAE=∠BAC-∠DAE=120°-60°=60°,∴∠DAE=∠D AE,在△ADE和△AD E中,∵AD=AD∠DAE=∠D AE AE=AE,∴△ADE≌△AD E(SAS),∴DE=D E;(2)解:∠DAE=12∠BAC.理由如下:在△ADE和△AD E中,AD=AD AE=AE DE=D E,∴△ADE≌△AD′E(SSS),∴∠DAE=∠D AE,∴∠BAD+∠CAE=∠CAD′+∠CAE=∠D′AE=∠DAE,∴∠DAE=12∠BAC;(3)解:∵∠BAC=90°,AB=AC,∴∠B=∠ACB=∠ACD =45°,∴∠D CE=45°+45°=90°,∵△D E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D E=2CD ,由(2)DE=D E,∵△ABD绕点A旋转得到△ACD ,∴BD=C D ,∴DE=2BD.【点睛】本题考查了几何变换的综合题,旋转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熟记旋转变换只改变图形的位置不改变图形的形状与大小找出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解题的关键.8学完旋转这一章,老师给同学们出了这样一道题:“如图1,在正方形ABCD 中,∠EAF =45°,求证:EF =BE +DF .”小明同学的思路:∵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AB =AD ,∠B =∠ADC =90°.把△ABE 绕点A 逆时针旋转到△ADE 的位置,然后证明△AFE ≌△AFE ,从而可得EF =E F .E F =E D +DF =BE +DF ,从而使问题得证.(1)【探究】请你参考小明的解题思路解决下面问题:如图2,在四边形ABCD 中,AB =AD ,∠B =∠D =90°,∠EAF =12∠BAD ,直接写出EF ,BE ,DF 之间的数量关系.(2)【应用】如图3,在四边形ABCD 中,AB =AD ,∠B +∠D =180°,∠EAF =12∠BAD ,求证:EF =BE +DF .(3)【知识迁移】如图4,四边形ABPC 是⊙O 的内接四边形,BC 是直径,AB =AC ,请直接写出PB +PC 与AP 的关系.【答案】(1)BE +DF =EF (2)证明见解析(3)PB +PC =2PA【详解】(1)解:结论:BE +DF =EF ,理由如下:证明:将△ABE 绕点A 逆时针旋转,旋转角等于∠BAD ,使得AB 与AD 重合,点E 转到点E 的位置,如图所示,可知△ABE≌△ADE ,∴BE=DE .由∠ADC+∠ADE =180°知,C、D、E 共线,∠BAD,∵∠EAF=12∴∠BAF+∠DAF=∠EAF,∴∠DAE +∠DAF=∠EAF=∠E'AF,∴△AEF≌△AE F,∴EF=E F=BE+DF.(2)证明:将△ABE绕点A逆时针旋转,旋转角等于∠BAD,使得AB与AD重合,点E转到点E 的位置,如图所示,由旋转可知△ABE≌△ADE ,∴BE=DE ,∠B=∠ADE ,∠BAE=∠DAE ,AE=AE .∴∠ADC+∠ADE =180°,∴点C,D,E 在同一条直线上.∠BAD,∵∠EAF=12∴∠BAE+∠DAF=1∠BAD,2BAD,∴∠DAE +∠DAF=12∠BAD,∴∠FAE =12∴∠EAF=∠FAE .∵AF=AF,∴△FAE ≌△FAE,∴FE=FE ,即BE+DF=EF.(3)结论:PB+PC=2PA,理由如下:证明:将△ABP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得到△ACP ,使得AB与AC重合,如图所示,由圆内接四边形性质得:∠ACP +∠ACP=180°,即P,C,P 在同一直线上.∴BP=CP ,AP=AP ,∵BC为直径,∴∠BAC=90°=∠BAP+∠PAC=∠CAP +∠PAC=∠PAP ,∴△PAP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PP =2PA,即PB+PC=2PA.【点睛】本题考查了旋转与全等三角形的综合应用、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等知识点.解题关键是利用旋转构造全等三角形.9阅读下面材料.小炎遇到这个一个问题:如图1,点E、F分别在正方形ABCD的边BC、CD上,∠EAF=45°,连接EF,则EF=BE+DF,试说明理由.小炎是这样思考的: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想办法将这些分散的线段相对集中,她先尝试了翻折、旋转、平移的方法,最后发现线段AB、AD是共点并且相等的,于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她的方法是将△ABE 绕着点A逆时针旋转90°得到△ADG,再利用全等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如图2).参考小炎同学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下列问题:(1)写出小炎的推理过程;(2)如图3,四边形ABCD中,AB=AD,∠BAD=90°,点E、F分别在边BC、CD上,∠EAF=45°,若∠B、∠D都不是直角,则当∠B与∠D满足于关系时,仍有EF=BE+DF;(3)如图4,在△ABC中,∠BAC=90°,AB=AC,点D、E均在边BC上,且∠DAE=45°,若BD=1,EC =2,求DE的长.【答案】(1)见解析(2)∠B+∠ADC=180°(3)5【详解】(1)解:如图所示,将△ABE绕着点A逆时针旋转90°得到△ADG,∵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B=AD,∠B=∠ADC=∠BAD=90°,由旋转的性质可得AE=AG,BE=DG,∠BAE=∠DAG,∠ADG=∠B=90°,∴∠ADC+∠ADG=180°,即C、D、G三点共线,∵∠BAE+∠DAE=90°,∴∠DAG+∠DAE=90°,即∠EAG=90°,∵∠EAF=45°,∴∠GAF=45°=∠EAF,又∵AF=AF,∴△AEF≌△AGF SAS,∴EF=GF,又∵GF=DF+DG,DG=BE,∴EF=BE+DF;(2)解:当∠B+∠ADC=180°时,仍有EF=BE+DF,理由如下:如图所示,将△ABE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得到△ADG,∴BE=DG,AE=AG,∠BAE=∠DAG,∠B=∠ADG∵∠B+∠ADC=180°,∠B=∠ADG,∴∠ADC+∠ADG=180°,即C、D、G三点共线,∵∠BAD=90°∴∠BAE+∠DAE=90°,∴∠DAG+∠DAE=90°,即∠EAG=90°,∵∠EAF=45°,∴∠GAF=45°=∠EAF,又∵AF=AF,∴△AEF≌△AGF SAS,∴EF=GF,又∵GF=DF+DG,DG=BE,∴EF=BE+DF,故答案为:∠B+∠ADC=180°;(3)解:如图所示,将△ABD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得到△ACG,∴∠B=∠ACG,BD=CG=1,AD=AG,∵∠BAC=90°,∴∠B+∠ACB=90°,∠BAD+∠CAD=90°,∴∠CAG+∠CAD=90°,∠ACG+∠ACB=90°,即∠ECG=90°,∠DAG=90°,∵∠DAE=45°,∴∠GAE=45°=∠DAE,又∵AE=AE,∴△ADE≌△AGE SAS,∴GE=DE,在Rt△CEG中,由勾股定理得GE=CE2+CG2=5,∴DE=GE=5.【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旋转的性质,勾股定理等等,正确作出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10如图1,E,F分别是正方形ABCD的边CD,BC上的动点,且满足∠EAF=45°,试判断线段BF,EF,ED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小聪同学的想法:将△DAE顺时针旋转90°,得到△BAH,然后通过证明三角形全等可得出结论.请你参考小聪同学的思路完成下面的问题.(1)线段BF,EF,ED之间的数量关系是.(2)如图2,在正方形ABCD中,∠EAF=45°,连接BD,分别交AF,AE于点M,N,试判断线段BM,MN,ND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答案】(1)EF=BE+DF(2)MN2=BM2+DN2【详解】(1)解:结论:EF=BE+DF理由:∵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BC=∠ADC=∠BAD=90°,由旋转的性质可知:AH=AE,∠ADE=∠ABH=90°,HB=DE,∠EAH=90°,∵∠EAF=45°,∴∠FAH=45°,∴∠FAH=∠EAF,∵∠ABF+∠ABH=90°+90°=180°,∴F、B、H三点共线,又∵AF=AF,∴△AFE≌△AFH SAS,∴EF=FH,∵FH=BF+BH=BF+DE,∴EF=BE+DF.(2)结论:MN2=BM2+DN2,证明如下:如图所示,将△ADN绕点A顺时针旋转90°得到△BAG.∵BA=AD,∠BAD=90°,∴∠ABD=∠ADB=45°,由旋转的性质可知:AN=AG,∠ABG=∠ADB=45°,∠GAE=90°,∴∠MBG=∠ABG+∠ABD=90°,∵∠EAF=45°,∴∠GAM=∠BAG+∠BAM=90°-∠EAF=45°,∴∠MAG=∠MAN,∵AM=AM,∴△AGM≌△ANM SAS,∴MN=GM,∵∠MBG=90°,∴BM2+BG2=GM2,∴MN2=BM2+DN2.【点睛】本题涉及了旋转变换,正方形的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利用旋转法添加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属于中考常考题型.【题型3构造旋转模型解题】11如图,正方形ABCD中,点E、F分别在线段BC、CD上运动,且满足∠EAF=45°,AE、AF分别与BD相交于点M、N,下列说法中:①BE+DF=EF;②点A到线段EF的距离一定等于正方形的边长;③BE=2,DF=3,则S△AEF=15;④若AB=62,BM=3,则MN=5.其中结论正确的个数是()A.4B.3C.2D.1【答案】A【分析】根据旋转的性质得到BH=DF,AH=AF,∠BAH=∠DAF,得到∠EAH=∠EAF=45°,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EH=EF,∠AEB=∠AEF,于是得到BE+BH=BE+DF=EF,故①正确;过A作AG⊥EF于G,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B=AG,于是得到点A到线段EF的距离一定等于正方形的边长,故②正确;求出EF=BE+DF=5,设BC=CD=n,根据勾股定理即可得到S△AEF=15,故③正确;把△ADN绕点A顺时针旋转90°得到△ABQ,再证明△AMQ≌△AMN(SAS),从而得MQ=MN,再证明∠QBM=∠ABQ+∠ABM=90°,设MN=x,再由勾股定理求出x即可.【详解】解:如图,把△ADF绕点A顺时针旋转90°得到△ABH,由旋转的性质得,BH=DF,AH=AF,∠BAH=∠DAF,∵∠EAF=45°,∴∠EAH=∠BAH+∠BAE=∠DAF+∠BAE=90°-∠EAF=45°,∴∠EAH=∠EAF=45°,在△AEF和△AEH中,AH=AF∠EAH=∠EAF=45oAE=AE,∴△AEF≌△AEH(SAS),∴EH=EF,∴∠AEB=∠AEF,∴BE+BH=BE+DF=EF,故①正确;过A作AG⊥EF于G,∴∠AGE=∠ABE=90°,在△ABE与△AGE中,∠ABE=∠AGE∠AEB=∠AEGAE=AE,∴△ABE≌△AGE(AAS),∴AB=AG,∴点A到线段EF的距离一定等于正方形的边长;故②正确;∵BE=2,DF=3,∴EF=BE+DF=5,设BC=CD=n,∴CE=n-2,CF=n-3,∴EF2=CE2+CF2,∴25=(n-2)2+(n-3)2,∴n=6(负值舍去),∴AG=6,∴S△AEF=12×6×5=15.故③正确;如图,把△ADN 绕点A 顺时针旋转90°得到△ABQ ,连接QM ,由旋转的性质得,BQ =DN ,AQ =AN ,∠BAQ =∠DAN ,∠ADN =∠ABQ =45°,∵∠EAF =45°,∴∠MAQ =∠BAQ +∠BAE =∠DAN +∠BAE =90°-∠EAF =45°,∴∠MAQ =∠MAN =45°,在△AMQ 和△AMN 中,AQ =AN∠MAQ =∠MAN AM =AM,∴△AMQ ≌△AMN (SAS ),∴MQ =MN ,∵∠QBM =∠ABQ +∠ABM =90°,∴BQ 2+MB 2=MQ 2,∴ND 2+MB 2=MN 2,∵AB =62,∴BD =2AB =12,设MN =x ,则ND =BD -BM -MN =9-x ,∴32+(9-x )2=x 2,解得:x =5,∴MN =5,故④正确,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旋转的性质,正方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勾股定理等等,解题的关键是旋转三角形ADF 和三角形AND .12如图,已知点P 是正方形ABCD 内的一点,连接PA 、PB 、PC .若PA =4,PB =2,∠APB =135°,则PC 的长为.【答案】26【分析】先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得BA=BC,∠ABC=90°,则可把△BAP绕点B顺时针旋转90°得到△CBE,连接PE,如图,根据旋转的性质得BP=BE=2,CE=AP=4,∠PBE=90°,∠BEC=∠APB= 135°,于是可判断△PBE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PE=2PB=22,∠PEB=45°,则∠PEC=90°,然后在Rt△PEC中利用勾股定理计算PC的长.【详解】解:∵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BA=BC,∠ABC=90°,把△BAP绕点B顺时针旋转90°得到△CBE,连接PE,如图,∴BP=BE=2,CE=AP=4,∠PBE=90°,∠BEC=∠APB=135°,∴△PBE为等腰直角三角形,∴PE=2PB=22,∠PEB=45°,∴∠PEC=135°-45°=90°,在Rt△PEC中,∵PE=22,CE=4,∴PC=42+(22)2=26.故答案为:26.【点睛】本题考查了旋转的性质: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也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13(1)问题发现:如图1,△ABC和△DCE均为等边三角形,当△DCA应转至点A,D,E在同一直线上,连接BE,易证△BCE≌△ACD,则①∠BEC=;②线段AD,BE之间的数量关系;(2)拓展研究:如图2,△ACB和△DCE均为等腰三角形,且∠ACB=∠DCE=90°,点A,D,E在同一直线上,若AE=12,DE=7,求AB的长度;(3)如图3,P为等边三角形ABC内一点,且∠APC=150°,∠APD=30°,AP=4,CP=3,DP=7,求BD的长.【答案】(1)①120°;②AD=BE;(2)13;(3)229【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和勾股定理的应用,(1)证明△ACD≌△BCE(SAS).得到∠ADC=∠BEC.利用△DCE为等边三角形,得到∠CDE=∠CED=60°,再利用点A,D,E在同一直线上,可得∠ADC=120°,即可得∠BEC=120°;(2)证明△ACD≌△BCE(SAS),可得AD=BE=AE-DE=15-7=8,∠ADC=∠BEC,再证明∠AEB=∠BEC-∠CED=90°,利用勾股定理求解即可;(3)把△APC绕点C逆时针旋转60°得△BEC,连接PE,可得△BEC≌△APC,证明△PCE是等边三角形,证明∠BED=90°,再证明D、P、E在同一条直线上,求出DE,利用勾股定理求解即可.【详解】解:(1)①∵△ACB和△DCE均为等边三角形,∴CA=CB,CD=CE,∠ACB=∠DCE=60°.∴∠ACD=∠BCE.在△ACD和△BCE中,AC=BC∠ACD=∠BCE CD=CE,∴△ACD≌△BCE(SAS).∴∠ADC=∠BEC.∵△DCE为等边三角形,∴∠CDE=∠CED=60°.∵点A,D,E在同一直线上,∴∠ADC=120°.∴∠BEC=120°.②由①得:△ACD≌△BCE,∴AD=BE;故答案为:①120°;②AD=BE.(2)∵△ACB和△DCE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CA=CB,CD=CE,∠ACB=∠DCE=90°.∴∠ACD=∠BCE.在△ACD和△BCE中,AC=BC∠ACD=∠BCE CD=CE,∴△ACD≌△BCE(SAS),∴AD=BE=AE-DE=12-7=5,∠ADC=∠BEC,∵△DCE为等腰直角三角形∴∠CDE=∠CED=45°.∵点A,D,E在同一直线上,∴∠ADC=135°.∴∠BEC=135°.∴∠AEB=∠BEC-∠CED=90°.∴AB=AE2+BE2=144+25=13;(3)把△APC绕点C逆时针旋转60°得△BEC,连接PE,如图所示:AP=4,CP=3,DP=7则△BEC≌△APC,∴CE=CP,∠PCE=60°,BE=AP=4,∠BEC=∠APC=150°,∴△PCE是等边三角形,∴∠EPC=∠PEC=60°,PE=CP=3,∴∠BED=∠BEC-∠PEC=90°,∵∠APD=30°,∴∠DPC=150°-30°=120°,又∵∠DPE=∠DPC+∠EPC=120°+60°=180°,即D、P、E在同一条直线上,∴DE=DP+PE=7+3=10,在Rt△BDE中,BD=BE2+DE2=229,即BD的长为229.【点睛】本题涉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旋转的性质等知识点,解题的关键是利用旋转构造全等三角形,把分散的已知条件集中到同一个三角形中.【题型4奔驰模型】14如图,已知点D是等边△ABC内一点,且BD=3,AD=4,CD=5.(1)求∠ADB的度数;以下是甲,乙,丙三位同学的谈话:甲:我认为这道题的解决思路是借助旋转,我选择将△BCD绕点B顺时针旋转60°或绕点A逆时针旋转60°;乙:我也赞成旋转,不过我是将△ABD进行旋转;丙:我是将△ACD进行旋转.请你借助甲,乙,丙三位同学的提示,选择适当的方法求∠ADB的度数;(2)若改成BD=6,AD=8,CD=10,∠ADB的度数=°,点A到BD的距离为;类比迁移:(3)已知,∠ABC=90°,AB=BC,BE=1,CE=3,AE=5,求∠BEC的度数.【答案】(1)∠ADB=150°(2)150,4.(3)∠BEC=135°【详解】(1)解:(1)选择甲:如图1,作∠DBE=60°,且BE=BD,连接DE,AE,则△BDE是等边三角形,∴DE=BD=3,∠BDE=60°,∵△ABC是等边三角形,∴AB=BC,∠ABC=60°,∴∠ABE=∠CBD,∴△ABE≌△CBD,∴AE=CD=5,∵AD2+DE2=42+32=52=AE2,∴∠ADE=90°,∴∠ADB=∠ADE+∠BDE=90°+60°=150°;乙:如图2,同理可得,∠BFD=60°,∠DFC=90°,∴∠ADB=∠BFC=∠BFD+∠DFC=60°+90°=150;丙:如图3同理可得,∠AGD=60°,∠BDG=90°,∴∠ADB=∠ADG+∠BDG=60°+90°=150;(2)同理(1)可得:AD2+BD2=CD2,∴∠ADB=150°,如图4,过点A作BD的垂线AH,垂足为H,∴∠ADH=30°,AD=4,∴AH=12故答案为:150,4.(3)如图5,将△ABE绕着点B顺时针旋转90°,得到△CBF,连接EF,∴△ABE≌△CBF,∴BE=BF=1,AE=CF=5,∴∠FBE=∠BEF=45°,∴EF2=BE2+BF2=2∵EF2+EC2=2+3=5=AE2,∴∠FEC=90°,∴∠BEC=∠BEF+∠FEC=45°+90°=135°【点睛】本题属于四边形综合题,主要考查了旋转和平移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正方形的性质以及勾股定理的综合应用,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作辅助线构造等边三角形和全等三角形,依据图形的性质进行计算求解.15(1)问题发现:如图1,等边△ABC内有一点P,若点P到顶点A,B,C的距离分别为3,4,5,求∠APB的度数.为了解决本题,我们可以将△ABP绕顶点A逆时针旋转60°到△ACP 处,这样就可以将三条线段PA,PB,PC转化到一个三角形中,从而求出∠APB的度数.请按此方法求∠APB的度数,写出求解过程;(2)拓展研究:请利用第(1)题解答的思想方法,解答下面的问题:①如图2,△ABC中,AB=AC,∠BAC=90°,点E,F为BC边上的点,且∠EAF=45°,判断BE,EF,CF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②如图3,在△ABC中,∠ABC=30°,AB=4,BC=6,在△ABC内部有一点P,连接PA,PB,PC,直接写出PA+PB+PC的最小值.【答案】(1)150°,见解析;(2)①BE2+CF2=EF2,见解析;②213【分析】(1)连接PP ,根据题意得到AP=AP =3,∠PAP =60°,BP=CP =4,∠APB=∠AP C,进而得到△APP '为等边三角形,PP =AP=3,∠AP P=60°,根据勾股定理逆定理证明△PP C是直角三角形,且∠PP C=90°,即可求出∠APB=∠AP C=150°;(2)①证明∠B=∠ACB=45°,将△BAE绕点A逆时针旋转90°, 得到△CAD, 连接DF,得到∠BAE=∠DAC,∠ACD=∠B=45°,AD=AE,BE=CD,进而得到∠DCE=90°,根据勾股定理得到DF2=CF2 +CD2=CF2+BE2 ,证明△AEF≌△ADF,得到EF=DF,即可得到BE2+CF2=EF2;②将△ABP绕点B逆时针旋转60°,得到△A BP , 连接PP ,A C,即可得到∠ABA =∠PBP =60°,A B= AB=4,BP=BP ,A P =AP,从而得到△BPP 为等边三角形,∠A BC=90°,BP=PP ,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得到PA+PB+PC=A P +PP +CP≥A C ,即可得到当且仅当A ,P ,P,C四点共线时,PA +PB+PC的值最小为 A C的长,根据勾股定理求出A C=213,即可得到PA+PB+PC的最小值为213 .【详解】解:(1)连接PP ,∵将△APB绕顶点 A 逆时针PP 旋转60°到△ACP ,∴AP=AP =3,∠PAP =60°,BP=CP =4,∠APB=∠AP C,∴△APP '为等边三角形,∴PP =AP=3,∠AP P=60°,∵P P2+P C=32+42=25,PC2=52=25,∴P P2+P C=PC2,∴△PP C是直角三角形, 且∠PP C=90°,∴∠AP C=∠AP P+∠CP P=150°,∴∠APB=∠AP C=150°;(2)①BE2+CF2=EF2.证明:∵AB=AC,∠BAC=90°,∴∠B=∠ACB=45°,如图,将△BAE绕点A逆时针旋转90°, 得到△CAD, 连接DF,则:∠BAE=∠DAC,∠ACD=∠B=45°,AD=AE,BE=CD,∴∠DCE=∠ACB+∠ACD=90°,∴DF2=CF2+CD2=CF2+BE2 ,∵∠EAF=45°,∠EAD=90°,∴∠DAF=∠EAF=45°,又∵AE=AD,AF=AF ,∴△AEF≌△ADF,∴EF=DF,∴BE2+CF2=EF2;②PA+PB+PC的最小值为 213如图,将△ABP绕点B逆时针旋转60°,得到△A BP , 连接PP ,A C,则:∠ABA =∠PBP =60°,A B=AB=4,BP=BP ,A P =AP,∴△BPP 为等边三角形,∠A BC=∠A BA+∠ABC=90°,∴BP=PP ,∴PA+PB+PC=A P +PP +CP≥A C ,∴当且仅当A ,P ,P,C四点共线时,PA+PB+PC的值最小为 A C的长,∵∠A BC=90°,∴A C=A B2+BC2=42+62=213,∴PA+PB+PC的最小值为213 .【点睛】本题考查了旋转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知识,综合性较强,熟知相关知识并根据题意灵活应用是解题关键.16(2023•崂山区模拟)阅读下面材料:小伟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如图1,在正三角形ABC内有一点P,且PA=3,PB=4,PC=5,求∠APB的度数.小伟是这样思考的:如图2,利用旋转和全等的知识构造△AP′C,连接PP′,得到两个特殊的三角形,从而将问题解决.请你回答:图1中∠APB的度数等于150°.参考小伟同学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下列问题:(1)如图3,在正方形ABCD内有一点P,且PA=,PB=1,PD=,则∠APB的度数等于135°,正方形的边长为 ;(2)如图4,在正六边形ABCDEF内有一点P,且PA=2,PB=1,PF=,则∠APB的度数等于120°,正六边形的边长为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阅读材料:把△APB绕点A逆时针旋转60°得到△ACP′,由旋转的性质,P′A=PA=3,P′D=PB=4,∠PAP′=60°,水不撩不知深浅∴△APP′是等边三角形,∴PP′=PA=3,∠AP′P=60°,∵PP′2+P′C2=32+42=25,PC2=52=25,∴PP′2+P′C2=PC2,∴∠PP′C=90°,∴∠AP′C=∠AP′P+∠PP′C=60°+90°=150°;故∠APB=∠AP′C=150°;(1)如图3,把△APB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得到△ADP′,由旋转的性质,P′A=PA=22,P′D=PB=1,∠PAP′=90°,∴△APP′是等腰直角三角形,∴PP′=2PA=2×22=4,∠AP′P=45°,∵PP′2+P′D2=42+12=17,PD2=172=17,∴PP′2+P′D2=PD2,∴∠PP′D=90°,∴∠AP′D=∠AP′P+∠PP′D=45°+90°=135°,故,∠APB=∠AP′D=135°,∵∠APB+∠APP′=135°+45°=180°,∴点P′、P、B三点共线,过点A作AE⊥PP′于E,则AE=PE=12PP′=12×4=2,∴BE=PE+PB=2+1=3,在Rt△ABE中,AB===13;(2)如图4,∵正六边形的内角为16×(6-2)•180°=120°,∴把△APB绕点A逆时针旋转120°得到△AFP′,由旋转的性质,P′A=PA=2,P′F=PB=1,∠PAP′=120°,∴∠APP′=∠AP′P=12(180°-120°)=30°,过点A作AM⊥PP′于M,设PP′与AF相交于N,则AM=12PA=12×2=1,P′M=PM===3,∴PP′=2PM=23,∵PP′2+P′F2=(23)2+12=13,PF2=132=13,水不撩不知深浅∴PP′2+P′F2=PF2,∴∠PP′F=90°,∴∠AP′F=∠AP′P+∠PP′F=30°+90°=120°,故,∠APB=∠AP′F=120°,∵P′F=AM=1,∵△AMN和△FP′N中,,∴△AMN≌△FP′N(AAS),∴AN=FN,P′N=MN=12P′M=32,在Rt△AMN中,AN===7 2,∴AF=2AN=2×72=7.故答案为:150°;(1)135°,13;(2)120°,7.【题型5费马点模型】17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AB=6,且∠ABC=60°,M是菱形内任一点,连接AM,BM,CM,则AM+BM+CM的最小值为.【答案】63【详解】以BM为边作等边△BMN,以BC为边作等边△BCE,则BM=BN=MN,BC=BE=CE,∠MBN=∠CBE=60°,∴∠MBC=∠NBE,∴△BCM≌△BEN,∴CM=NE,∴AM+MB+CM=AM+MN+NE.当A、M、N、E四点共线时取最小值AE.∵AB=BC=BE=6,∠ABH=∠EBH=60°,∴BH⊥AE,AH=EH,∠BAH=30°,AB=3,AH=3BH=33,∴BH=12∴AE=2AH=63.故答案为63.【点睛】本题考查了菱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难度比较大.作出恰当的辅助线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8如图,在等边三角形ABC内有一点P.(1)若PA=2,PB=3,PC=1,求∠BPC的度数;(2)若等边三角形边长为4,求PA+PB+PC的最小值;(3)如图,在正方形ABCD内有一点P,且PA=5,PB=2,PC=1,求正方形ABCD的边长.【答案】(1)∠BPC=150°,(2)43(3)5【详解】(1)解: 如图所示,将线段BP绕点B逆时针旋转60°得到线段B P ,连接A P 、P P ,∴△BPC≌△BP A,∴BP=B P ,A P =PC=1,∠PB P =60°,∠A P B=∠BPC,∴△B P P是等边三角形,∴∠B P P=∠PB P =60°,P P =BP=3,∵AP 2+PP 2=1+3=4=AP2,∴△A P P是直角三角形,∠A P P=90°,∴∠A P B=∠AP P +∠B P P=150°,∴∠BPC=150°,(2)解:如图所示,将△ABP绕点A顺时针旋转60°得到△ACD,则△ABP≌△ACD,PA=DA,∠PAD=60°,则△APD是等边三角形,∴AP=PD,再将△APC绕点A顺时针旋转60°得到△ADE,则△APC≌△ADE∴PC=DE,∠CAE=60°,CA=EA,∴PA+PB+PC=BP+PD+DE≥BE当B,P,D,E四点共线时,PA+PB+PC取得最小值,即BE的长,设BE,AC交于点F,∵AB=AC=AE,∠BAF=∠EAF,∠BAE=∠BAF+∠EAF=120°,BE ,∴BE⊥AF,BF=EF=12∴∠ABF=30°,AB=2 ,∴AF=12在Rt△ABF中,BF=AB2-AF2=23 ,∴BE=2BF=43,即PA+PB+PC的最小值为43;(3)如图,将△BPC绕点B逆时针旋转90°,得到△BEA,∴△BPC≌△BEA,∴BE=BP=2,AE=PC=1,∠PBE=90°,∠AEB=∠BPC,∴△BEP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EP=∠EPB=45°,PE=2PB=2,∵AE2+PE2=1+4=5=AP2,∴△AEP是直角三角形,∠AEP=90°,如图,延长AE,过点B作BF⊥AE于F,则∠F=90°,∵∠AEP=90°,∠BEP=45°,∴∠BEF=45°=∠EBF,∴BF=EF=1,∴AF=AE+EF=2,∴AB=AF2+BF2=22+1=5,即正方形的边长为5.【点睛】此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旋转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正方形的性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熟练掌握旋转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19背景资料:在已知△ABC所在平面上求一点P,使它到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距离之和最小.这个问题是法国数学家费马1640年前后向意大利物理学家托里拆利提出的,所求的点被人们称为“费马点”.如图1,当△ABC三个内角均小于120°时,费马点P在△ABC内部,当∠APB=∠APC=∠CPB=120°时,则PA+PB+PC取得最小值.(1)如图2,等边△ABC内有一点P,若点P到顶点A、B、C的距离分别为3,4,5,求∠APB的度数,为了解决本题,我们可以将△ABP绕顶点A旋转到△ACP 处,此时△ACP ≌△ABP这样就可以利用旋转变换,将三条线段PA、PB、PC转化到一个三角形中,从而求出∠APB=;知识生成:怎样找三个内角均小于120°的三角形的费马点呢?为此我们只要以三角形一边在外侧作等边三角形并连接等边三角形的顶点与△ABC的另一顶点,则连线通过三角形内部的费马点.请同学们探索以下问题.(2)如图3,△ABC三个内角均小于120°,在△ABC外侧作等边三角形△ABB ,连接CB ,求证:CB 过△ABC的费马点.(3)如图4,在RT△ABC中,∠C=90°,AC=1,∠ABC=30°,点P为△ABC的费马点,连接AP、BP、CP,求PA+PB+PC的值.(4)如图5,在正方形ABCD中,点E为内部任意一点,连接AE、BE、CE,且边长AB=2;求AE+BE+ CE的最小值.【答案】(1)150°;(2)见详解;(3)7;(4)6+2.【详解】(1)解:连结PP′,∵△ABP≌△ACP ,∴∠BAP=∠CAP′,∠APB=∠AP′C,AP=AP′=3,BP=CP′=4,∵△ABC为等边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之间的旋转问题(精华)

等边三⾓形、等腰直⾓三⾓形之间的旋转问题(精华)等边三⾓形、等腰直⾓三⾓形之间的旋转问题(精华)1、图(1)中,C点为线段AB上⼀点,△ACM,△CBN是等边三⾓形,AN与BM相等吗?说明理由;如图(2)C点为线段AB上⼀点,等边三⾓形ACM和等边三⾓形CBN在AB的异侧,此时AN与BM 相等吗?说明理由;如图(3)C点为线段AB外⼀点,△ACM,△CBN是等边三⾓形,AN与BM相等吗?说明理由.2、如图(1)所⽰,点C为线段AB上⼀点,△ACM、△CBN是等边三⾓形,直线AN、MC交于点E,直线BM、CN交于点F.(1)求证:AN=MB;(2)将△ACM绕点C按逆时针⽅向旋转90°,其他条件不变,在图(2)中补出符合要求的图形,并判断(1)题中的结论是否依然成⽴,说明理由.3、如图,已知△ABC是等边三⾓形,E是AC延长线上⼀点,选择⼀点D,使得△CDE是等边三⾓形,如果M是线段AD的中点,N是线段BE的中点,求证:△CMN是等边三⾓形.(根据△ACD≌△BCE,得出AD=BE,AM=BN;⼜△AMC≌△BNC,可得CM=CN,∠ACM=∠BCN,证明∠NCM=∠ACB=60°即可证明△CMN是等边三⾓形;)1、(锦州)如图A,△ABC和△CEF是两个⼤⼩不等的等边三⾓形,且有⼀个公共顶点C,连接AF 和BE.(1)线段AF和BE 有怎样的⼤⼩关系?请证明你的结论;(2)将图A中的△CEF绕点C旋转⼀定的⾓度,得到图B,(1)中的结论还成⽴吗?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3)若将图A中的△ABC 绕点C旋转⼀定的⾓度,请你画⼭⼀个变换后的图形C(草图即可),(1)中的结论还成⽴吗?作出判断不必说明理由;(4)根据以上证明、说理、画图,归纳你的发现.(3)此⼩题图形不惟⼀,如图第(1)中的结论仍成⽴.(4)根据以上证明、说理、画图,归纳如下:如图A,⼤⼩不等的等边三⾓形ABC和等边三⾓形CEF有且仅有⼀个公共顶点C,则以点C 为旋转中⼼,任意旋转其中⼀个三⾓形,都有AF=BE.2、如图,ADC ?和BCE ?都是等边三⾓形,ο30=∠ABC ,试说明:222BC AB BD +=(综合全等和勾股定理)3、△DAC, △EBC 均是等边三⾓形,AE,BD 分别与CD,CE 交于点M,N, 求证:(1)AE=BD (2)CM=CN (3) △CMN 为等边三⾓形(4)MN ∥BC4、已知:如图1,点C 为线段AB 上⼀点,△ACM ,△CBN 都是等边三⾓形,AN 交MC 于点E ,BM 交CN 于点F . (1)求证:AN=BM ; (2)求证:△CEF 为等边三⾓形;(3)将△ACM 绕点C 按逆时针⽅向旋转90 O ,其他条件不变,在图2中补出符合要求的图形,并判断第(1)、(2)两⼩题的结论是否仍然成⽴(不要求证明).5、如图所⽰,已知△ABC 和△BDE 都是等边三⾓形。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新)第23章《旋转》教材分析 (文字稿)

第二十三章 《旋转》教材分析一、本章知识的地位与作用“图形与变换”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中“空间与图形”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平移、轴对称一样,旋转也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是现实世界运动变化的最简洁形式之一.旋转是工具性的知识. 学习旋转的基本性质, 欣赏并体验旋转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不仅是初中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 也是密切数学与现实之间联系的重要桥梁之一.旋转变换在平面几何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特别是在解(证)有关等腰三角形(主要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以及正方形等问题时, 更是经常用到的思维方法. 此前, 学生已学习了平移、轴对称两种图形变换, 对图形变换已具有一定的认识, 通过本章的学习, 学生对图形变换的认识会更完整, 同时, 也能对平移、轴对称有更深的认识. 进一步建立的几何变换的意识可帮助我们用运动的观点认识图形,从而使解决问题的思路更加简明、清晰.二、主要内容三、课程学习目标(一)课标要求1. 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面图形关于旋转中心的旋转, 探索旋转的基本性质:一个图形和它经过旋转所得到的图形中,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两组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所成的角相等.2. 能够按要求画出简单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 欣赏旋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3. 通过具体实例认识中心对称、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探索它们的基本性质: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中,对应点的连线经过对称中心,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了解线段、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认识并欣赏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中心对称图形.4. 探索图形之间的变化关系(轴对称、平移、旋转及其组合),会运用轴对称、平移、旋转的组合进行图案设计.旋转及其性质 中心对称 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图案设计中心对称图形旋转的基本知识特殊的旋转 --中心对称 平移、旋转、轴对称的综合运用平移及其性质 轴对称及其性(二)实际教学要求1.基本要求:①了解图形的旋转,理解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角彼此相等(等于旋转角)的性质;——什么是旋转?旋转的三要素是什么?旋转前、后图形之间对应元素具有哪些性质?②通过具体实例认识旋转, 能依据旋转前后的图形,指出旋转中心和旋转角及旋转前后的对应点;——怎样确定旋转中心与旋转角?③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利用旋转进行简单的图案设计;④通过具体实例认识中心对称,掌握作与已知图形中心对称的图形的方法,并能指出图形的对称中心;⑤了解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能识别中心对称图形.了解线段、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了解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的区别.——旋转与中心对称之间具有怎样的联系?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⑥了解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之间的关系.2.略高要求:①探索它们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所成的角彼此相等的性质,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②探索中心对称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所连线段被对称中心平分的性质;③能运用旋转的知识解决简单的计算问题.3.较高要求:①能运用旋转的知识进行图案设计;②能综合运用平移、对称、旋转等变换解决相对复杂的问题.(三)2015中考说明中对旋转的要求基本要求:认识平面图形关于旋转中心的旋转;理解旋转的基本性质;了解中心对称、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理解中心对称的基本性质.略高要求:能画出平面图形关于给定旋转中心的旋转图形;探索线段、平行四边形、正多边形、圆的中心对称性质;能利用旋转的性质解决有关简单问题.较高要求:运用旋转的有关内容解决有关问题.四、课时安排本章教学时间约需9课时, 具体分配如下(仅供参考):23.1图形的旋转2课时23.2中心对称2课时23.3课题学习图案设计1课时(补充)旋转的应用(计算与证明) 2- 3课时数学活动、小结1课时五、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图形旋转的基本性质.2. 中心对称的基本性质.3. 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时, 它们坐标之间的关系.难点:1. 图形旋转的基本性质的归纳与运用.2. 中心对称的基本性质的归纳与运用.六、教学建议:1、注重与学生已学的图形变换的经验联系,类比学习.在本章学习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平移、轴对称,对图形变换已经有所认识,一般地,学习一种图形变换大致包括以下内容⑴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图形变换; ⑵探索图形变换的性质;⑶作出一个图形变换后的图形⑷利用图形的变换进行图案设计;⑸用坐标表示图形变换.本章“旋转”的学习也是从以上几个方面展开的. 关于⑸,本章正文中只涉及一些特殊旋转用坐标表示的问题,如以原点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的坐标表示,在数学活动和习题中则涉及用坐标表示以原点为旋转中心,旋转角为直角的旋转.2、注意揭示旋转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广泛应用旋转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 为此, 在教学中应列举大量实例来使学生认识和感受它们, 增强学生对旋转的理解. 利用图形变换进行图案设计、解决实际问题既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加强了图形变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3、注意培养动手操作的意识教材在探索旋转的性质、中心对称的性质以及如何设计图案最美观等问题时, 安排了转动硬纸板、转动三角板、转动模板等应用动手操作来探索结论的内容. 动手操作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应给学生操作的时间和体验,加强学生主动进行动手操作的意识.4、注意安排对重要结论的探究教材在发现旋转的性质、中心对称的性质、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特征、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如何设计图案最美观、从坐标的角度揭示中心对称与轴对称的关系等问题中,教科书注意安排画图、分析、归纳等探究活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开放式探究,重视培养学生观察、发现、比较、归纳、说理等综合能力,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5、注意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⑴平移、旋转、轴对称学习旋转变换与学习平移、轴对称的过程基本一致, 主要都是研究变换过程中的不变量, 是研究几何问题、发现几何结论的有效工具. 平移、轴对称、旋转都是全等变换, 只改变图形的位置, 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由于变换方式的不同, 故变换前后具有各自的性质.⑵旋转与中心对称中心对称是一种特殊的旋转(旋转180°), 满足旋转的性质, 由旋转的性质可以得到中心对称性质⑶中心对称与轴对称教材中P74的数学活动1还从坐标的角度揭示了中心对称与轴对称的关系. 作点A关于x轴的对称点B,作点B关于y轴的对称点C,则点A与点C关于原点对称. 由此可知,将一点作上述两次轴对称变换相当于作出这个点关于原点的对称点.⑷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6、注意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几何画板的旋转功能, 可以方便地作出一个图形绕某一点旋转某个角度后的图形.利用几何画板的度量功能, 可以发现旋转变换中的不变量; 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特征. 进行图案设计时, 利用计算机, 可以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改变旋转中心、旋转角会出现不同的效果. 同时利用计算机, 可以直观地看到图形运动变换的过程,对图形性质的探究和发现会很有帮助.7、培养学生良好的作图习惯,加强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和理解.几何作图是本章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作图可以加深学生对旋转的认识和理解. 旋转的过程中, 实际上其运动轨迹均为圆, 利用圆规构造旋转变换的图形是学生应该掌握并熟练应用的.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利用尺规和其它工具规范作图, 培养学生良好的作图习惯.本章主要作图有:OA'①按要求作旋转后的图形;②已知旋转前后的图形,确定旋转中心、旋转角;③作一个图形关于一点成中心对称的图形;④已知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或已知某一图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确定对称中心;⑤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作一个图形关于原点对称的图形.上述五种作图是本章的基本技能. 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动手完成.8、从三个层面理解借助旋转移动图形:①从旋转的角度认识静态图形,发现图形关系,实际不需要移图;②图形按指令语言(题干)要求移动,解决在图形移动过程中形成的问题;③根据题目需要和图形特征有目的的旋转图形的某一部分,形成新的图形关系,从而将分散的条件集中,使知识与知识之间形成紧密的联系,产生新的信息,有利于解决问题。
中考数学压轴题分析:等腰直角三角形与动点轨迹问题

中考数学压轴题分析:等腰直⾓三⾓形与动点轨迹问题本⽂内容选⾃2021年郴州中考数学⼏何压轴题。
题⽬以等腰直⾓三⾓形的旋转为背景,涉及动点轨迹问题,以及等腰三⾓形的存在性问题。
题⽬难度⼀般,不过问法⽐较典型,值得研究。
【中考真题】(2021·郴州)如图1,在等腰直⾓三⾓形中,,点,分别为,的中点,为线段上⼀动点(不与点,重合),将线段绕点逆时针⽅向旋转得到,连接,.(1)证明:;(2)如图2,连接,,交于点.①证明:在点的运动过程中,总有;②若,当的长度为多少时为等腰三⾓形?【分析】(1)由旋转的性质得到边⾓等量关系,再根据SAS证明全等即可。
(2)①由图2可以发现△AEH≌△AFG,由于∠HAG=90°,若要证明∠HFG=90°,只需得到四边形AHFG对⾓互补即可。
由于全等可以得到∠AHE=∠AGF,结论易得。
②当△AGQ为等腰三⾓形时,需要进⾏分类讨论。
需要分3种情况,但是由于点H在线段EF上运动,且不与点E、F重合,那么只需分为两种情况讨论即可。
即类型⼀:当AQ=GQ时,∠AQG=90°。
还有类型⼆:当AG=GQ时,∠GAQ=∠GQA=75°。
【答案】(1)证明:如图1,由旋转得:,,,,,;(2)①证明:如图2,在等腰直⾓三⾓形中,,,点,分别为,的中点,是的中位线,,,,,,,,,,,;②分两种情况:如图3,时,,,,,,,,,,,四边形是正⽅形,,,,当的长度为时,为等腰三⾓形;如图4,当时,,,,,,当的长度为2时,为等腰三⾓形;综上,当的长度为或2时,为等腰三⾓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 2 图 1 图 3 图 5 图4 图 6 图
7 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旋转问题的探讨
原题:在△ABC 中,AC=BC,∠ACB=90O
, △ADE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DE ⊥AD 。
M 为线段EB 的中点, 连结DM 、CM 。
请探究DM 与CM 的关系(如图1)。
证明分析: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性质和三角形的内外角和定理不难证明DM 与CM 垂直且相等。
问题:把等腰直角△ADE 绕点A 逆时针旋转,在旋转的过程中,其它条件不变,则上述命题的结论仍然成立吗?
一、特殊位置时结论的证明
旋转一:当线段AD 旋转到线段AC 上时(如图2)。
证明分析(如图3):设线段AE 与线段BC 的延长线相交于点N 。
由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性质可得,AM =EM ;由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可得,AD=ED ,所以,根据“到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可得DM ⊥AE ,可证DM ∥AB 。
同理,CM ∥AN ,综合可证△CDM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于是,命题得证。
旋转二:当E 、D 、B 三点旋转到同一条直线上时(如图4)。
证明分析(如图5):延长AD 至N ,使DN=DM ,连结CN 。
△EDA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可证得AN=EM=BM 。
由三角形内角和可证∠NAC=∠CBM ,用“SAS ”证明△CBM ≌△CAN 。
得∠MCB=∠NCA ,证
出∠NCM=90O ,再由△CBM ≌△CAN 可得∠N=∠DMC,由四边形内角和可证得∠N=∠DMC =90O ,从而证明四边形DMCN 为正方形。
于是命题得以证明。
旋转三:当点E 、A 、B 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时(如图6)。
图8 图11
图10 图12 图13
图14
图15 证明分析(如图7):作DF ⊥BE 于F ,CN ⊥AB 于点N ,设DF =a ,CN=b ,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定义与性质可得BE=2(a+b),所以有EM=BM=a+b 。
计算证出DF=NM ,FM=CN 。
用“SAS ”证△MDF ≌△CMN ,可证结论成立。
下列四种情况,请读者证明结论的正确性。
已知△ABC 和△ADE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M 为线段EB 的中点,
连结DM 、CM 。
请探究DM 与CM 的关系。
1)当D 、A 、B 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时(如图8)
2)当D 、A 、C 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时(如图9)
3) 当D 、E 、B 三点在同直线时(如图10)
4) 当A 、E 、B 三点在同直线时(如图11)
二、一般位置时结论的证明
旋转四:当旋转角度小于45O 时(如图12)。
证明分析:(如图13)作DN ⊥DM ,取DN=DM 。
连结AN 交BE 于点P,连结CN 。
用“SAS ”证△ADN ≌△EDM , 则∠PNO=∠DMO ,在△NPO 和△ODM 中利用内角和定理证明∠NPO=90O ,同理在△PAQ 和△BQC 中证明∠
PAQ=∠CBQ 。
另一方面由△ADN ≌△EDM 可证明AN=EM=BM 。
用“SAS ”证明△CBM ≌△CAN ,仿前变式二
证明∠NCM=90O ,连结DC ,证∠DNC=∠DMC ,利用四边形内角和证∠DNC=∠DMC=90O ,于是可证四边形
DMCN 为正方形,得DM=CM,且DM ⊥CM 。
请读者证明下列几种变化情况。
如下列图14,图15,图16,其它条件不变,即:△ABC 和△ADE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M 为线段EB 的中点, 连结DM 、CM 。
请探究DM 与CM 的关系。
图9
图
17 图
16
我们对于已做过的习题要有解题后反思。
本题变式多,证明方式也不尽相同,可以说是精彩纷呈,是复习备考中难得的一道好题。
借题发挥,拓宽视野,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学生综合而灵活的运用知识,而且能不断提高学生独立探究问题解决的能力,更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批判性。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探讨下列旋转问题。
(2011•黑河)在正方形ABCD 的边AB 上任取一点E ,作EF ⊥AB 交BD 于点F ,取FD 的中点G ,连接EG 、CG ,如图(1),易证 EG=CG 且EG ⊥CG.。
(1)将△BEF 绕点B 逆时针旋转90°,如图(2),则线段EG 和CG 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请直接写出你的猜想。
(2)将△BEF 绕点B 逆时针旋转180°,如图(3),则线段EG 和CG 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并加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