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与盾》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矛与盾》 教案教学设计

《矛与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矛”和“盾”的概念及其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古代武器的兴趣和好奇心。
3.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矛”和“盾”的定义、特点及其在我国古代战争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矛与盾”的辩证关系,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矛与盾”的奥秘。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了解“矛与盾”在战争中的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矛与盾”的图片、定义、特点等。
2. 准备相关的历史战争案例,以便进行分析。
3. 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矛与盾”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矛与盾”的定义和特点。
2. 讲解“矛与盾”的定义和特点:讲解“矛”和“盾”的概念,介绍它们在我国古代战争中的应用。
3. 分析战争案例:分析相关战争案例,让学生了解“矛与盾”在战争中的实际应用。
4.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矛与盾”的辩证关系,并分享讨论成果。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矛与盾”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矛与盾”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检查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深入,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 反思教学方法:评估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3. 反思学生反馈: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八、教学拓展:1. 参观博物馆: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实地了解古代武器,特别是“矛与盾”的真实面貌。
《矛与盾》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矛与盾》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成语“矛与盾”的含义和用法。
让学生通过学习成语故事,了解成语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成语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培养学生通过成语学习,提高阅读理解和推断能力。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成语“矛与盾”的含义和用法。
让学生了解成语故事的内容和背景。
2.2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成语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
让学生通过成语学习,提高阅读理解和推断能力。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通过讲解成语的含义、用法和故事背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成语。
3.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成语故事,让学生深入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3.3 互动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让学生运用成语进行口头表达,并提高阅读理解和推断能力。
第四章:教学准备4.1 教学材料:成语故事书籍、多媒体教学设备。
4.2 教学环境:教室布置成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每个小组有一张桌子、几把椅子和一块白板。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通过讲解成语“矛与盾”的来历,引发学生对成语的学习兴趣。
5.2 新课教授:讲解成语“矛与盾”的含义和用法,让学生通过例句理解和掌握成语。
5.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成语故事,让学生深入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5.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成语“矛与盾”进行口头表达,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5.5 阅读理解:学生阅读相关文章,通过推断和分析,找出成语“矛与盾”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5.6 总结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强调成语“矛与盾”的重要性和运用技巧。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讨论和分享,评估学生对成语“矛与盾”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和口头表达,教师可以评估学生的参与情况和表达技巧。
关于《矛与盾》教学设计(通用5篇)

《矛与盾》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矛与盾》教学设计(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矛与盾》教学设计1教材说明:《矛与盾》是人教版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十四课的一篇文言文,它通过简洁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有趣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
教学目的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词。
2、理解文言文词义句义,能讲述文言故事。
3、有感情朗读,能背诵此文。
4、懂得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文言文学生第一次接触,学会方法,理解意思,熟读成诵,明白道理都是重点,也都是难点。
教具准备:录音、小黑板教学过程:一、交流1、师板书:严小明2、师:大家应该喊我?(严老师)3、要求:面带微笑,再喊一次。
4、赠笔交朋友。
二、导入1、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文言文,知道什么是文言文吗?(古人写的文章或说的话)白话文呢?(现在,人所说的话写的文章)。
2、师:同学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言文就像一艘大船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与我们现在的白话文相比,文言文好比是根,白话是枝叶,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今天,我们来学习的这篇文言文叫《矛与盾》。
3、板书:矛与盾。
生读题。
三、揭示方法,指导自学1、什么叫矛,什么叫盾?确切地说,矛用来(刺),盾用来(挡)。
什么叫矛盾?(手捂住“与”)(说话前后不一致即矛盾)。
2、师:课文围绕着矛与盾写了一件事,请把课文读一读,要求:①一句一句地读,把音读准。
②把你认为难懂难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3、指生读文,其他同学注意听,发现字读错了你就把手举起来。
(再请生读一读难懂难读的句子)。
4、师:书上加了拼音,小黑板上的课文没有加拼音,能完整地读一遍吗?(出示小黑板全文)5、师:大家在第一次读文言文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别嘴、难读、读不能顺)。
古代寓言两则《矛与盾》教学设计(精选17篇)

古代寓言两则《矛与盾》教学设计(精选17篇)古代寓言两则《矛与盾》篇1教材分析:《矛与盾》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相互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这种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别简练却不失形象生动,托寓的道理明了深刻,而又颇能让人体味到某种含蓄和幽默。
寓言没有作者的任何评论,而用对话作为点睛之笔,用人物自己的话来点明寓意,给读者留出思考的余地。
设计理念:语文课堂应成为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舞台。
古文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
古文教学应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潜心会文,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
六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较强,我确定了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确定下“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这一基调,让学生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
我采用了如下手段:其一,坚持以读为本,在读中理解故事内容;在读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读中体悟寓意。
其二,把写引入课堂,进行写字练习,说感受,写感受,写体会等。
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说写中内化语言。
其三,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通过看文字、读课文、诵课文,感受古文的韵律美,提高审美情趣,把语言训练和人文精神的熏陶结合在一起。
教学目标:1、学会四个生字:“寓”、“矛”、“盾”、“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能借助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初步领悟所讲的道理。
教学重点:1、指导朗读、背诵;2、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话语展开思考、讨论。
教学难点: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学习方法:读中感悟教学准备:1、古乐伴奏带。
2、隶书竖排抄写全文的小黑板。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流程:一、启发谈话,解读课题1、齐读课题,板书课题2、认识矛与盾(1)根据插图,认识“矛”与“盾”。
(2)识记生字“矛”与“盾”,引导观察,指导识记书写。
《矛与盾》教学设计(15篇)

《矛与盾》教学设计(15篇)《矛与盾》教学设计(1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矛与盾》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矛与盾》教学设计1一.学习目标1.学会五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二.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明确学习方法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吗?(有的学生答: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
有的学生答……)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生答:《掩耳盗铃》,《守株待兔》……)我们都是怎么学习寓言的?(生答:学习寓言要了解寓言故事,懂得其中讲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5.《古代寓言两则》看看它们又告述我们什么道理。
(生读文题)提问:读了文题,你想到了什么?(生答:“古代”说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寓言和以前学习的寓言不同,本课是文言文。
“寓言两则”说明课文里有2个小故事。
)我们在六年级初已经接触过文言文,谁能说说怎么学习文言文的?(生答:学习文言文要把语句读通顺,借助注释理解句子意思,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那么今天我们就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学习寓言的方法结合在一起来学习本课的第1个小故事《矛与盾》。
(二)读通语句,整体感知课文大意1.出示课件范读,领读。
使学生读准字音,知道如何断句停顿,读出句子语气。
2.学生自学课文,练习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自主学习)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1)出示课件读生字,写生字;(2)学生读课文;(3)试着说一说寓言的大意。
(生答:略)(三)读懂课文,对照注释自悟句意文意1.根据注释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
强调:用现代语言表达古文句子的意思,句子的形式可以灵活些,说法不必强求一致,意思不错即可。
2.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联系讲寓言故事。
先自己讲,再指名讲。
《矛与盾》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矛与盾》教案教学设计课时安排:2课时年级:二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寓言故事《矛与盾》的内容,认识矛和盾的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角色朗读、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智慧,学会谦虚、诚实、勇于承认错误。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寓言故事《矛与盾》的内容,认识矛和盾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智慧,学会谦虚、诚实、勇于承认错误。
二、教学准备教具:课件、黑板、矛和盾的图片或实物、录音机、磁带教学资源:寓言故事《矛与盾》文本、相关背景资料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展示矛和盾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简要介绍矛和盾的特点。
(2)板书课题:《矛与盾》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注意生字词的掌握。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故事角色的情感。
3. 讨论与思考(1)引导学生讨论:故事中的矛和盾分别象征什么?4. 小结与拓展(1)引导学生从小故事中汲取智慧,学会谦虚、诚实、勇于承认错误。
(2)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在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一智慧,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第二课时:1. 复习与导入(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矛和盾的象征意义。
(2)板书课题:《矛与盾》2. 深入学习课文(1)学生阅读课文,深入理解故事细节。
(2)教师辅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难点,如生字词、句式等。
3. 实践活动(1)学生分角色表演课文,增强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体验。
(2)教师点评学生表演,给予鼓励和指导。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四、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拓展作业:搜集其他有关矛和盾的寓言故事,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矛与盾》教案(精选15篇)

《矛与盾》教案(精选15篇)《矛与盾》教案篇1【教学目标】1.会认会写生字。
正确读写和理解生词,并能在复述课文时正确使用生词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郑人前后不同心情。
3.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文中难理解的词语和句子,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情境、查找注释等方法理解词句,体会寓言的趣,明白说话办事要实在的深刻道理。
4.学习以动画图片为线索复述课文。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郑人前后不同心情。
2.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文中难理解的词语和句子,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情境、查找注释等方法理解词句,体会寓言的趣,明白说话办事要实在的深刻道理。
3.学习以动画图片为线索复述课文。
【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准备】:powerpoint幻灯片【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同学们,在这几年学习中我们学过不少寓言故事,你能介绍一下自己最喜欢的寓言故事是什么吗?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谁能总结一下寓言的特点?(综合大家所说:板书:以有趣的故事,讽可笑的现象,揭深刻的道理)审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寓言故事,要学《古代寓言两则》中的《矛与盾》,请同学们抬起手来跟着老师一起写(指导寓和矛的写法)。
指图说明哪个是矛,哪个是盾?简单说说你怎么知道的?师:你真会学习,联系注释理解课文。
二、学习《矛与盾》的课文内容1、读:师:《矛与盾》这则寓言是文言文,又是怎样以有趣的故事,讽可笑的现象,揭深刻的道理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谁能快速浏览预习部分,找出学习文言文的有效方法。
出示幻灯片范读课文,指名评价。
师:下面我们首先来读读课文,边看着大屏幕,边听老师读。
小结:刚才胡老师读得怎么样?(读准字音,注意停顿,突出重音)轻声跟师读一遍指名朗读,师:下面胡老师请四人合作读文,看看谁能超越老师好吗?2、解要求如下:全文到底是什么意思?边读文,边看注释,自己独立思考想每句意思,再到小组内合作学习,遇到实在不能解决的地方,可在书上做好批注。
小学语文《矛与盾》教学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矛与盾》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矛与盾》。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掌握课文中的故事情节,理解矛与盾的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诚实、谦虚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生字词。
2. 掌握课文情节,理解矛与盾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 培养学生诚实、谦虚的品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与课文相关的故事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矛与盾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它们的用途和特点。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矛与盾的了解和故事。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矛与盾》,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与同桌互相学习。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帮助学生正确理解。
(2)教师讲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寓意。
4.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思考矛与盾的象征意义。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矛与盾的象征意义。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诚实、谦虚的品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或身边的故事,体会诚实、谦虚的品质。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矛与盾的象征意义以及诚实、谦虚的品质。
7. 作业布置(1)学生回家后,将课文《矛与盾》读给家长听,并与家长分享学习心得。
(2)学生回家后,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写一篇小短文,描述一个诚实、谦虚的人。
六、教学拓展1. 故事延伸(1)教师讲述与矛与盾相关的其他故事,如《狐假虎威》等,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故事的理解。
(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其他类似的故事,互相交流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矛与盾》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古代寓言更是寥寥数语便能表情达意。
向我们展示了文言文的独特魅力。
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寓言《矛与盾》去看个究竟吧!
2、老师板书课题。
提醒注意“矛”字和“盾”字。
4、师:知道矛和盾是什么吗?谁能来介绍介绍?
生:矛和盾是古代打仗用的兵器,矛用来进攻,盾用来防守。
(CAI显示矛和盾)
师:我们今天要学的古代寓言就和这两样兵器有关。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出示预习:
我们已经学过许多寓言,知道寓言往往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本课的两则寓言是文言文,与现在的语言不大一样。
先读读课文,看看注释,想想每句话的意思,再想想这两则寓言各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这是学文言文的诀窍。
不过,学文言文的难点,也在于读。
大家打开25课,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你们4个人来读吧,1人读一句。
大家听听他们的字音读准了没有?
师:字音咬得真准。
谁还想读?学生读课文.
3.师:大家字音读得真准,文言文的朗读特别要注意节奏和韵味。
听配乐范读。
4.师:怎么样?文言文读起来也蛮有味道的吧!
5.师:谁还想读?来,想读的一起读吧。
相信你们会比刚才读得更好。
三、精当讲解,反复朗读,明白寓意。
1.师:文言文不仅要把字音读正确,更重要的是要读懂。
咱们先静下心来,默读课文,运用你们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对照注释一句一句读。
想想每句话的意思。
还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
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
2.学生借助注释,自学课文。
(师巡视指导)
①图文对照是个好方法!
②这个同学把注释直接标在文中相应字词的旁边,学起来一目了然,快速方便,你真聪明!
③大家还可以联系上下文试着理解,大胆地猜读!
3.小组交流,不懂的地方可以和你的伙伴商量商量。
4.全班交流:咱们再到集市上去看看,刚才那堆人围在一起,他们究竟在干什么呢?你们读懂了吗?谁先来说说你读懂
了哪一句?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
⑴生: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人,他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
什么东西都穿不透,”
师:你从文中哪个字读懂他在夸耀的呢?“誉”是夸耀的意思。
谁来当当这个楚人读读这句话,夸夸这面坚固无比的盾。
⑵师:这面盾坚固吗?看来你是初次经商,夸得还不够!假如你是他,你为了卖出自己的盾,会怎样誉盾呢?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可以加上表情和动作,先自己吆喝吆喝,练习一下。
师:瞧你得意的样子,这面盾有什么值得你夸耀的?
生:这面盾没有东西可穿透,十分坚固。
师:口气还真不小!不仅夸盾坚固,还夸它坚固到什么东西都不能穿透,这面盾“物莫能陷也。
”
⑶谁再来当当楚人,吆喝吆喝?
师:听你这么一夸,我都想掏钱买了,你可真会誉盾呀!师:楚人在那儿一个劲儿的吆喝,他话虽不多,但很有用意,这个楚人很会做生意!不信?咱们接着往下读。
你还读懂了哪一句?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
⑴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地。
”又夸耀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锋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的。
”
师:嗯,你读懂了,他接着夸耀自己的矛无比锋利。
盾是坚固无比,天下无敌了。
矛也要好好夸夸,要不可没人买!
⑵谁再来读这句,夸夸这支矛?大家听听这样吆喝卖得出去
吗?
师:你现在就是楚人,想象一下你在集市上叫卖的样子,试着读读这句话。
⑶师:瞧我们这位老祖宗,他可真能吹呀,什么东西到了他那儿都成了天下最好的了!楚人又誉其矛曰:教师引读此句。
师:这支矛真是锐不可挡,尔等真会誉矛也。
⑷师:(小结)你瞧!那个楚人多想把自己的矛和盾卖出去呀!大家再读一读这两句话,仔细体会一下,楚人夸矛和夸盾时说的话有什么不同。
生:夸盾时他用了两个否定词,想把他的盾卖出去。
师:楚人用“无不”这个双重否定来强调矛的锋利,吸引别人来买他的矛,所以加重了夸的语气。
真可谓用心良苦呀!——“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⑴师:集市上可真热闹!楚人的一番吆喝吸引了不少的围观者。
听了楚人的一番吆喝,到底有没有人买呢?你从书上哪个地方知道的?
生:没人买。
旁边有人怀疑他说的话是不是真的,问他用自己的矛刺自己的盾会怎样呢?
⑵师:嗯,问这话的人一下就听出了他话里的破绽,此人好精明!你能用书上的句子再问问吗?
生: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⑶师:听出破绽,明知故问,该怎么问?
生①读。
师:这是一个秀气的姑娘在问呢,看你卖不卖得出去?
生②读。
师:哟,是个健壮小伙子在质问呢,看你待会儿怎么收场?
生③读。
师:这是位精明的长者在跟他较真儿呢!
师:来,咱们一起来问问他.
⑷小结过渡(教师引读前三句)
——“其人弗能应也。
”
⑴师:听了旁人的质问,那个楚人有什么反应呢?
生:那个人哑口无言。
师:你是从书上哪个地方知道的?你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其人弗能应也。
那个人不能回答。
⑵师:大家再看看图,瞧他瞠目结舌、无言以对的可笑样子。
周围的人都在笑话他呢。
谁再来读读,读出他的哑口无言。
⑶师:面对旁人的质问,他为什么答不上话来呢?帮那个人总结一下教训!生小组讨论发言:楚人言过其实,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
5.师:咱们不仅把这则寓言不仅读通了,读懂了,而且还明白了其中蕴含的道理。
你们真棒!学古文就是需要反复的品味,
6、让我们共同来感受一下吧。
分角色读。
四、熟读背诵,进行语言积累。
1.师:寓言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寓言中的道理耐人寻味。
背一背,讲一讲,演一演。
2.学古文没有捷径,唯有多读多背,方能学以致用。
大家随着音乐一起背背吧!
3.师:咱们再去逛逛集市吧。
集市上真是人声鼎沸,吆喝声此起彼伏。
谁能向我们再现当时楚人誉盾又誉矛的情景,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语言。
(展示学生的表演)
4、师:你在生活中遇到类似自相矛盾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说。
生:有个广告词: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师:这不是自相矛盾。
这则广告用了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达到引人注意的广告效应。
(教师补充事例)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借助注释、插图读懂了,领略了古代文言文独特的韵味。
它是那样凝练,仅仅只用53个字,让我们逛了逛古代的集市,认识了一个可笑的楚人,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咱们今后说话做事可不能像这位老祖宗一样自相矛盾哟!
2.自读文言寓言《刻舟求剑》
六、课后大家可以选择性地做做这几项作业。
课件出示:①向亲朋好友复述故事,聆听他们的体会。
②设计一份介绍文言文知识的小报。
③本单元其他的文言文。
七、板书
矛与盾
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