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记忆场所,构建文化认同—旧城改造规划中开敞空间设计初探
慢铁绿道,定格时光——南京浦口火车站历史空间的当代创新利用设计

慢铁绿道,定格时光——南京浦口火车站历史空间的当代创新利用设计徐悦;蒋舒舒【摘要】本文介绍了2014年江苏省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建筑及环境艺术设计专项竞赛设计中,获得职业组二等奖的作品——《南京浦口火车站历史空间的当代创新利用》.本文对历史空间的利用进行了研究,尤其针对场地肌理的保留与融合、景观设计的叙事性表达、材料的利用与创新等方面做了分析探讨,因地制宜地探索历史空间创新利用的空间设计.【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2页(P175-176)【关键词】历史空间;利用;肌理;叙事【作者】徐悦;蒋舒舒【作者单位】东南大学;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正文语种】中文2014年,首届江苏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启动。
其中,建筑及环境艺术设计专项大赛以“历史空间的当代创新利用”为主题,要求选取江苏省境内具有历史记忆的空间进行研究并设计。
历史空间的当代利用,是城市发展永恒的话题。
尤其在中国巨大的建设热潮面前,对历史空间利用的探索不光是理论层面上的一种挑战,也是城市发展中已经面临的实际而紧迫的问题。
1.现状研究与背景解读浦口火车站历史风貌区位于南京长江大桥北堡以南,与主城隔江相望。
该地区始兴于1911年津浦铁路筑成之时,作为南北水陆交通的中转枢纽,商贾云集,盛极一时。
1968年,随着南京长江大桥正式通车,浦口火车站的客运逐步停止。
2004 年至今浦口火车站客运停运,仅留下货运和维护的职能。
由于浦口火车站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2006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南京市2009年出台《南京历史文明保护规划》把浦口火车站区域划定为南京历史风貌区,计划把浦口火车站区改造成为文化特色街区,并展示近现代交通(铁路与水运)发展背景下形成的城市风貌。
目前风貌区范围内现状以生活居住和对外交通用地为主,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居住环境有待改善。
部分铁路设施废弃后对风貌区环境、交通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2.设计理念与构思浦口火车站地区不仅是城市记忆的一部分,也是铁路发展的一个缩影。
城市记忆在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城市记忆在设计中的应用探讨涂欣在对城市记忆定义的梳理中认为,城市记忆是城市人的记忆,属于城市的集体记忆,不仅是整体性的历史认识同时也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重构过程。
这种记忆对时间与空间进行了记录与表述,能够对人与社会的关系进行综合的反映。
城市设计的理念一直以来都与城市规划思想紧密联系,城市规划领域的发展对城市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今,城市设计已经发展到包含了更加丰富的精神要素、人文情怀与环境目标。
那么城市记忆在城市设计中是如何运用和体现的呢?笔者从总体城市设计阶段的城市记忆整体框架构建进行了探讨。
一、城市记忆及其基本构成目前对城市记忆并没有明确固定的表达,城市记忆经常与城市的记忆、城市的历史记忆交叉互用,并且在城市记忆的使用中,既可以指“物”,也可以指“事”,同時还可以指过去的人,通常可将其理解为城市中人的记忆。
涂欣在对城市记忆定义的梳理中认为,城市记忆是城市人的记忆,属于城市的集体记忆,不仅是整体性的历史认识同时也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重构过程。
这种记忆对时间与空间进行了记录与表述,能够对人与社会的关系进行综合的反映。
城市记忆的基本构成主要包括五种基本要素,即自然要素、人工要素、人文要素、社会因子与支撑网络。
自然因素指的是自然环境,这也是记忆发挥功能的基础;人工要素是指建筑物与构筑物等;人文要素是指城市人创造的值得记忆和传承的文化等要素;社会因子是指群体或个体的记忆者和相互交往的体系;支撑网络是指上述四种要素的联系系统,用于城市记忆的联系使之成为整体,如法律法规、规划设计、文献记载等。
二、城市记忆在城市设计中的作用城市记忆的作用在于能够对城市文脉进行延续、对城市历史进行传承,同时增强城市居民的认同感与社会凝聚力,实现对场所的精神重塑。
城市的发展具有延续性特征,只有城市具有记忆才能够拥有延续的历史,通过城市记忆的作用,城市的社会文化与物质结构在其发展规律的制约下发生演变,进而表现出具有自身特点的城市风貌与形象。
老门东地区

房价一涨均 涨的时代
房价有升有
降,土地市 场内冷外热
02
南京老门东历史街区改造后空间设计探讨
改造背景
3 现实背景
南京城南历史城区的保护情况也岌岌可危,近年来,现状 历史街区仅保留少量历史建筑,其余传统建筑正遭拆除, 甚至部分地段已遭完全拆毁的严峻形式。整体环境风貌遭 严重破坏,使街区的保护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另一方 面,在已拆除、破坏的区域依然能够辨析其历史空间结构 以及城市肌理关系。使得老城南历史街区研究极为紧迫。 根据《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0—2020)》和 《南京老城南历史街区保护规划和城市设计》,老门东的 大量民宅和和街巷都应该保留。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风貌 区应确立“整体保护、有机更新、政府主导、慎用市场” 的方针,采用“小规模、渐进式、院落单元修缮”的有机 更新方式,不得“大拆大建”。
【屋架】
老门东传统民居的屋架有扁作和圆堂之分, 前大厅正贴多为抬梁式,用料较大;边帖采用 穿斗式,用料较小。而后堂屋架相对简单,采 用板条仰尘,用宽约12cm的木板条满铺,接 近檐柱时向下弯曲。改造后屋顶的屋架形式与 传统民居的形式基本符合。 虽然内部功能有 所改变,但在外观上保持了较好的传承性。
【横梁雕饰】
《城南门 东雅居长 乐渡地块 修建性详 细规划与 政策方案》
《城南历 史城区门 东箍桶巷 示范片区 保护与复 兴设计方
案
城南历史
地区门东 c2地块保 护与复兴 设计方案
03
南京老门东历史街区改造后空间设计探讨
理论支撑
活态传承,是指在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将非物 质文化遗产融入其发展的环境当中进行保护和传承,使 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过程当 中得以自然传承与发展的传承。 活态传承不仅能实现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与保护,更能 达到依附于物质文化遗产而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的目的。 活态传承是区别于以现代科技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 行“博物馆”式的保护,用文字、音像、视频的方式记 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方方面面的方式。
微空间多元化在历史街区改造设计中的应用

微空间多元化在历史街区改造设计中的应用摘要:近年来,国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随着人们保护观念的增强而不断发展,注重历史街区的成片保护。
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修复,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
目前历史街区建设仍停留在初建状态,由于缺失多样实用功能和景观营造逐渐被人们所废弃。
因此在历史街区的改造设计时提出将微空间多元化景观设计用于改造中。
本文对历史街区和微空间进行概念界定,在国内外研究案例中寻找个性与共性,探索出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性的设计策略与方法,给历史街区的更新改造设计与实践提供思路。
从历史街区微空间多元化入手,遵循历史街区景观设计特点,塑造多功能于一体的历史文化街区,促进街区经济发展,重燃街区活力和风采。
关键词:历史街区;微空间;多元化;景观一、历史街区微空间多元化设计概念及特征历史街区不仅是人们看到地区历史发展的窗口,也是当地传统文化风貌得以延续的载体。
历史街区内的文物古迹能够向人们展现出历史的传统风貌和历史特色,由于历史街区的历史文物资源、保护要求及复杂的产权问题,限制了改造的方式。
更因为最开始街区的规划设计不足,导致片区功能不全。
随着时间推移逐渐被使用者废弃成为历史街区普遍存在的问题现状。
微空间多元化景观设计作为一种由小到大的微更新方式,不失为一种合理、有效的设计手法。
(一)微空间景观概念微空间概念起源于口袋公园,微空间是空间面积相对较小、尺度宜人且与街区居民生活休戚相关的某些外部公共区域。
经过社会不断发展,至今衍生出很多种类。
微空间的定义并非是仅仅指代公共空间或者固定尺寸大小,而是与区域内的地方文化特色、人群生活流线以及建筑组成紧密相关。
历史街区的微空间的尺度较小、具有很强的归属感和明显的辨别度,一般依附于街区建筑之间空间、街区与毗邻街道的交汇、历史建筑边缘等角落。
(二)微空间多元化特征历史街区改造设计时应把目光放在大量规模较小、布局零散、风格各异并且不被人们所注意到的微空间,以赋予其功能为主,景观配置为辅,既能使人们在公共空间休闲活动,又使街区环境得到美化。
园林的场所精神初探

园林的场所精神初探一、本文概述《园林的场所精神初探》是一篇旨在深入探讨园林设计中场所精神重要性的文章。
场所精神,作为园林设计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强调的是园林与特定地域文化、历史脉络、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
本文将从场所精神的角度出发,对园林设计的基本原则、设计策略以及实践案例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能为现代园林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对场所精神的理论基础进行梳理,包括其定义、内涵及其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接着,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探讨如何在园林设计中体现和传承场所精神,包括如何运用地方特色元素、如何融入历史文化内涵、如何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等方面。
我们还将对园林设计中场所精神的创新实践进行深入探讨,以期能为园林设计领域带来新的启示和思考。
二、园林场所精神的概念与内涵园林,作为人类文明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产物,承载着丰富的场所精神。
场所精神,源于古罗马建筑理论家图拉真的概念,它指的是某一特定空间所独有的气氛,这种气氛是由该空间的物理特征、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共同塑造的。
在园林中,场所精神则表现为一种独特的环境氛围,这种氛围既包含了自然元素如地形、植被、水体等,也融入了人的情感、记忆和认知。
园林的场所精神,首先体现在其空间布局上。
园林的空间布局往往遵循着一定的自然法则和审美原则,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理念,强调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进行人工改造,使得园林空间既具有自然的韵味,又不失人工的精致。
这种空间布局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行为模式和情感体验。
园林的场所精神还体现在其文化内涵上。
园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无论是古典园林中的诗词碑刻、楹联匾额,还是现代园林中的雕塑小品、文化景观,都是园林文化内涵的具体体现。
这些文化元素不仅丰富了园林的艺术表现力,更使得园林成为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场所。
园林的场所精神还与其所处的地域环境密切相关。
旧城改造中的传统街巷更新规划设计分析

旧城改造中的传统街巷更新规划设计分析摘要:本文围绕着旧城改造中传统街巷更新规划设计展开,详细分析了传统街巷更新规划的原则、方法、实施和效果评估。
通过遵循“人本主义”原则,借鉴历史文化,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因素,传统街巷更新规划可以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价值和活力。
具体实施包括街巷的改造与更新,街巷宽度和交通规划的考虑,街巷景观与文化底蕴的保护和商业和社会服务设施的布局规划。
通过对人口、居住状况、商业和经济发展情况、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评估,可以得出传统街巷更新规划设计的成功案例,提出对未来传统文化街巷更新规划设计发展方向的思考。
关键词:旧城改造;传统街巷更新;规划设计引言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旧城区的更新与改造问题。
传统的旧城区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包括基础设施老化、居民生活质量下降、城市环境污染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旧城区的更新和改造成为了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而传统街巷更新是旧城区更新和改造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城市环境和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旧城区作为城市发展的历史遗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和人文价值。
在旧城区的更新和改造过程中,如何保留这些文化和历史遗产,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一)研究背景在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同时,城市里传统的街巷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现实问题。
这些固有街面,无论是在人行道、建筑或在商业场所,已经逐渐变得陈旧、不适应当代城市的需求和发展。
这些传统街巷既是城市的历史遗产,又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街巷的更新改造是城市更新最基本、最核心的工作之一,其目的就在于给人们提供一个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同时,传统街巷的更新改造也与城市的发展、生态环境、交通等方面密切相关[1]。
(二)研究意义在传统街巷更新规划设计是城市更新中的重要工作,对城市景观、行人通行、道路结构、商业环境和社区氛围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谈城市历史街区改造更新中的文化流失问题_裴婉煜

3) 由于保护性的投入资金不足以及对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滞 间的关系,使历史街区重新成为活力场所。生活在其中的居民能
第 42 卷 第 35 期 2016 年12 月
山西建筑
SHANXI ARCHITECTURE
Vol. 42 No. 35
Dec. 2016 ·25·
文章编号:1009-6825(2016)35-0025-03
谈城市历史街区改造更新中的文化流失问题
裴婉煜
( 河北工程大学,河北 邯郸 056038)
摘 要:结合河北省邯郸市串城街城市更新中文化传承的保护现状,从梳理历史脉络、塑造场所精神、规划空间形态、活化街区空
料使用效率大幅 度 提 升,并 且 强 化 建 筑 材 料 市 场 的 管 理 力 度,这
3. 1 建立、健全相关保障制度
样才可保证建筑规划设计实际绿色环保效果。
当前很多原材料企业基于获得更大经济收益的目的,常常使 4 结语
用质量低劣的装 饰 材 料,这 些 材 料 虽 然 标 注 为 绿 色 环 保 材 料,但
2. 2 串城街的文化传承与商业开发
图 2 两甩袖民居形式
想要在现代城市化建设的大潮流中挽救正在流失的历史街 区文化,就需要立 足 于 大 的 视 角,在 文 化 保 护 与 商 业 开 发 中 寻 找
1. 1. 3 传统的街巷空间
平衡点。
作为历史古城,街巷空间和院落空间是历史街区的空间组织
1) 在文化保护的前提下使旅游产品与地域特色相结合。在
[D].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2015. [2] 汪 润. 基于绿色理念的建筑规划节能设计方式构建[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 15) : 96-97. [3] 刘迎春.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中绿色环保理念应用解析[J].
现代苏式休闲:浅析城市更新中的文旅景观价值——以中海苏州金普顿竹辉酒店&环宇荟商业设计为例

136 |R E A LE S T A T EG U I D E现代苏式休闲:浅析城市更新中的文旅景观价值以中海苏州金普顿竹辉酒店&环宇荟商业设计为例张永良1 周 雯2 戴 超2 (1.上海水石景观环境设计有限公司 上海 200235;2.中海发展(苏州)有限公司 江苏 苏州 215124)作者简介:张永良,男,1983.02-,江苏南通人,汉族,副总经理,中级工程师,硕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美术学㊂[摘 要] 如今国内城市在历史文化片区的城市更新项目越来越多,如何在满足现代城市需求和生活方式的同时,延续当地历史文脉和城市记忆并挖掘新的文旅度假体验感和景观空间价值,是很多景观设计师对于该类型项目所面临的重要课题㊂文章以近年来苏州古城内规模最大的城市更新项目之一的苏州竹辉饭店项目为例,探讨城市空间肌理的延续和现代多元场景的融入,以及时间维度上的景观价值点,由此产生具有在地性特点的文旅度假感,实现此类项目在城市功能上的更新与活化㊂[关键词] 创新产业;空间价值;休闲方式;园林意境[中图分类号]T U 984.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563(2023)21-136-03 2022年我国已经进入存量转型发展的时期,城市规划和建设越来越高度重视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强调要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㊂在2021年11月,苏州就已成为第一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㊂保护和更新的双重基因,使得姑苏区有条件也有义务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和城市更新试点方面做出积极的探索和示范㊂中海竹辉酒店项目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应运而生,在姑苏老城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基础上,以 看得见绿,望得见水 为空间环境骨架,通过产业构架上的 商圈+景区 的互联互通模式,把原来老牌饭店给人单纯作为宴请宾客,举办婚宴的功能印象,转变成业态丰富,功能齐备的文旅综合项目㊂1 延续老城空间肌理,融合现代休闲方式原竹辉饭店于1990年11月正式开业,2013年暂停营业,见证了二十多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在自我运营的过程中,接待宾客无数,其中不乏国内外众多的名流政要,已然成为苏州一个具有地方文化色彩的I P 符号,因此项目此次更新迭代的机会,不仅需要提升酒店功能,还需要通过文旅一体的创新模式补充城市体验功能㊂单一酒店的经营发展模式仅能满足少数人的居住体验,当前城市更新的角色和使命必须要让更多的人被这里吸引和参与进来,使其成为城市文化的感受者和传播者,并创造局部城市热力点,逐渐形成环境特征吸引力和价值感,起到引领城市生活方式的目的㊂规划设计上,通过对酒店体量的把控,将先前竹辉酒店的南侧一部分用地改造成商业街区,将原酒店大体量的建筑体进行打散重新布局,按照周边姑苏城区所特有的小街巷弄的空间尺度横向展开,形成融入城市肌理的整体空间结构;另一方面,将北侧现状内城水系布局延续到酒店和商业空间中,形成整体不同尺度的水系环绕,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观氛围㊂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项目的体量感和边界感非常巧妙的融入老城,不论是步行还是车行而至,都会感受到老竹辉的场所记忆和自然而然的闲适感㊂建筑史学家肯尼思㊃弗兰姆普敦指出:在现代城市的塑造过程中, 至关重要的是与景观的协调一致,而不是独立的建筑形式 ㊂[1]另外,游走在项目内部,酒店和商业融为一体,看到了是互动的生活场景,感受到的是水边的咖啡时光,体验的是竹辉八景的苏式美学,把现代文旅所追求的 可游可居 的休闲方式体现的淋漓尽致㊂2022年8月 商业+酒店 的新产业模式呈现,极大吸引了一众高调性的网红品牌入驻,甚至带活了竹辉路上姑苏老城区的商业业态㊂在品牌入驻上也经过细致筛选,特意引入了很多公益性活动及艺术展馆㊁个人艺术展陈,艺术气息浓烈的咖啡馆,时尚餐饮店等,为商业空间的景观价值提供了很好的先天条件,结合景观设计师设置的戏台空间,下沉空间,滨水空间,聚场空间,形成有血有肉,弹性复合的人气场所(图1)㊂图1 酒店&商业景观鸟瞰(胡义杰拍摄)2 基于多维度需求,唤新场所空间价值2.1 审美需求随着消费社会的发展,如今互联网和自媒体行业极其发达,各种审美文化的a p p 人气指数很高,审美文化已R E A LE S T A T EG U I D E |137经渗透到现代都市人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 颜值即正义 ,它建构着我们的文化艺术,也完善着我们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㊂生活方式的美学价值不言而喻,通过构建健康积极的时尚聚场,让人们感受真切的主题场域所带来的身心洗礼,是场所精神不断唤新的吸引力㊂2.2 文化需求文化记忆是一个社会的历史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唤醒市民的场所记忆,增强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我们在景观元素的提炼中,将竹辉八景的经典画面进行了现代演绎,希望将空间开合的节奏感与主题营造给人的感受找到共情的频率,形成人与景互为风景的景观状态㊂2.3 交通需求为了得到市民㊁游客㊁投资者三方的认可,在景观规划上需要匹配城市功能的整体系统㊂在环宇荟商业西南角的地铁上人口节点设计上,需要把握地铁来访人流和步行经过人流的空间划分和交通流线,通过广场的休憩节点疏密布置,引导人行分流并在入口部形成兼具标识性和休闲功能的景观构架,更直观传达现代竹辉新I P 的面貌㊂2.4 社交需求苏州水乡的社交生活都是因水而生,出行交友都是划着小船,穿行于人家和码头之间㊂这种独特的社交方式我们希望可以在更新后的竹辉酒店中有所呈现,由此我们在酒店东西向设计了大片的水景,将酒店和北侧商业街隔水而临,水中设置沉水栈道,游走其中,感受船行河道的视角,经过一比一还原的竹辉古亭假山,一下子体验时空穿越,将居民的记忆和游客的游览变成空间上的交集,形成独特魅力的商业动态空间,其魅力在于苏州的历史文化性贯穿一系列功能业态,包含吃喝玩乐的所有内容㊂此外,品牌发布㊁艺术展示㊁演艺活动等多种商业形式也加入进来,愈来愈密切地与购物融合在一起,形成竹辉所特有的社交文化㊂3 传承苏州古典园林艺术美学的景观价值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灵泉之致的特点使苏州素有 人间天堂,园林之城 的美誉㊂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世界历史上的瑰宝,承载了我国千年的文化记忆和精妙绝伦的传统技艺,是我国灿烂文明的一种象征和浓缩㊂作为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 网师园,直线距离仅有400米,因此如何延续竹辉酒店的园林景观价值是该项目非常重要的课题㊂3.1 古今融汇,意气相合 休 在‘康熙字典“和‘辞海“中被解释为 吉庆㊁欢乐 的意思㊂ 人倚木而休㊂ ‘诗㊃商颂㊃长发“中释 休为吉庆㊁美善㊁福禄㊂ 何天之休 ㊂ 闲 ,通常引申为范围㊂多指道德㊁法度㊂‘论语㊃子张“: 大德不逾闲㊂ 其次,有限制㊁约束之意㊂‘易㊃家人“: 闲有家㊂ 闲 通娴 ,具有娴静㊁思想的纯洁与安宁的意思㊂从词意的组合上,表明了休闲所特有的文化内涵㊂因而,它不同于闲暇 ㊁ 空闲 ㊁ 消闲 ㊂这个颇具哲学意味的象喻,表达了人类生存过程中劳作与休憩的辩证关系,又喻示着物质生命活动之外的精神生命活动㊂人倚木而休,使精神的休整和身体的颐养活动得以充分的进行,使人与自然浑为一体,赋予生命以真㊁善㊁美,具有了价值意义㊂[2]苏州园林讲究天人合一的游园体验,对山水有着深厚的情愫,对山水生活的理想深深地烙印在文人雅士的心灵深处,几乎成了一种人生仪式㊂[3]酒店部分的景观造景手法延续了苏州园林特有的造园精髓,同时融入了古典园林建筑的典雅与现代的舒适明朗㊂在游园路径的设计上,进入竹林来到主入口 曲水雅集 (图2),通过光影变幻的 折廊入景 ,步入沉水步道的 山水起居 ,穿过竹辉古亭,透过 半房半山 ,看到林泉高致 ,远处是 望山深远 的背景,北侧是河边小憩的 共邀云月 半亭水廊,依偎着原有大树,感受水岸生活的宁静与幽远(图3)㊂图2 酒店入口景观(胡义杰拍摄)图3 酒店景观主题分布(作者自绘)138 |R E A LE S T A T EG U I D E3.2 以竹映景,贯穿始终苏州向来以精致的细节打动人,我们一直在思考用一种怎样的母题元素贯穿整个空间系统,可以在不经意间感受到苏式休闲的浪漫,通过不断地推敲,最后我们选用了 竹 为设计原型,通过融合中国古代传统榫卯结构的艺术形态,作为格栅漏窗等立面元素一以贯之,成为整个项目重要的视觉符号,以竹映景,在整体的空间表达中以低调内敛的形式带动空间整体韵律,与周围环境相契合,使得江南文化的内核与竹辉酒店的意韵浸入人心㊂3.3 竹辉八景,视觉图腾 读一本历史㊁泡一壶香茗㊁赏一首昆曲㊁观一株香樟㊁逛一处园林㊁看一片竹影㊁品一餐美食㊁享一段浮生(图4),搜寻老苏州市民的悠闲自在的生活场景,进一步提炼为 竹辉八景 的图案样式,直观地让来这里的市民和游客在一种苏州所特有的环境情境下感受到江南吴文化的精神追求和现代图腾㊂在现代休闲方式中,纯粹的旅行观光的休闲方式已经逐渐被人们摈弃,代之以度假体验型的文化休闲方式,所以更需要类似 竹辉八景 的I P(图5),在不经意的文化熏陶中感受并品味㊂图4 竹辉八景图案(水石建筑设计提供)图5 竹辉八景浮雕(胡义杰拍摄)3.4 东方意境,现代空间物境㊁情境和意境是东方审美的三个层级,是中国造园智慧的结晶㊂物境求真㊁情景慰心㊁意境畅神,既是一种价值观,又是一种方法论㊂环宇荟商业部分的整体空间营造手法源自苏州古典美学精髓,采用先抑后扬的空间序列,通过 广场 巷道 主街 次街 的空间开合节奏,将现代生活方式融入传统苏州园林的游园感受,让步移景异的人性视角在洄游动线上找回苏州古典园林的空间节奏感㊂通过这样一种空间致敬的方式,让江南文化,竹辉记忆融入现代生活理念,营造出活力与古典并存的新商业模式㊂4 结语通常情况下,景观,特别是城市景观,可以视作人类在不同时期相继作用与土地上的活动的总和㊂[4]如今城市更新的设计开发不再只是做物理空间及环境景观的品质提升,它在未来的 生长 与 可持续发展 是需要在当地政府㊁开发集团㊁设计单位及后期入驻的品牌经营方,包括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下实现的㊂金普顿竹辉酒店&环宇荟商业项目的文旅景观价值就在于当下城市更新更加注重在地文化延续的基础上,将过去的生活场景:人们在竹辉饭店聚会㊁宴请㊁度假㊁会议㊁休养等,转化成未来的苏式休闲生活:营造更具苏州文化色彩的生活体验,打造新的 竹辉酒店生活 :见㊃竹影婆娑,听㊃翠袖三千,品㊃沁人茶香,观㊃落樱缤纷,寻㊃南陌之花,伴㊃古树穹枝,聚㊃街巷转角,临㊃春堤水岸,聊㊃家长里短(图6)㊂在同一个空间里迸发 新内容 ㊁新价值 ㊁ 新思潮 ,为有限的空间模块创造无限的可能性㊂图6 酒店水庭景观(胡义杰拍摄)参考文献[1] K e n n e t hF r a n m p t o n , T o w a r da n U r b a nL a n d s c a pe , C o l u m b i aD o c u m e n t s n o .4(1994):90.[2] 有关内容参看h t t ps ://b a i k e .b a i d u .c o m /i t e m /休闲[3] 徐洁.生活的回归 休闲的时间与空间.时代建筑2014(2):10-15[4] 克里斯多弗㊃吉鲁特.运动中的景象:在时间中描述景观.景观都市主义(刘海龙,刘东云,孙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2:74-7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众多的城市也会面临着“拆迁”、“重建”、“旧城改造”等方面的问题;每一座城市都应当拥有属于自己的时代符号,但部分城市在对旧城进行改造的过程之中,却未对具有历史符号的旧城建筑加以利用,甚至使得部分古建筑文物等受到了破坏,所以,笔者以“拯救记忆场所,构建文化认同”为基础,从而浅析旧城改造规划中关于开场空间设计的初探,以此来为同行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3.2 “拯救记忆场所,构建文化认同”—旧城改造规划城市广场的设计
每一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时代广场,它不仅是城市中一种由物质要素以及非物质要素的复合物,也是市民交往的主要活动空间,同时也是一座城市的价值所在。除此之外,城市的广场也是重要的记忆场所之一,例如:大连市南部海滨风景区的滨海广场兴建于1997年6月30日,其修建的主要目的在于庆祝澳门回归祖国;所以,这一城市广场也成为了大连市的一个重要文化明信片。虽然,部分中小城市并没有较为重大的城市广场,但是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依然会有一些具有历史特色的时代广场;所以,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之中,应当对此类具有历史特色的城市广场进行改造,例如:为原有的面积进行扩大,同时对原有的独特建筑进行保留;当然,为了确保广场能够为居民提供更加宽敞、舒适的活动场所,还应当在其地下进行相应的给排水系统设计,同时做好供电、照明等方面的工作,从而确保改造过后的城市广场,能够满足现代居民的日常需求。由于广场的面积较大,为了能够拯救或打造记忆场所,可以对已经破坏或者消失的建筑进行重建与修复,从而打造具有文化符号的新时代场所,例如:成都的天府广场是成都重要的明信片之一,由于该城市分区主分成了武侯、金牛、青羊等多个区,而为了符合此种文化类型,天府广场也被设计成为太极八卦的图案并对原有建筑进行了修复,从而让其展示与成都市有关的文化特色;与此同时,广场旁边还设立有四川省博物馆,所以,设计人员在对旧城进行改造的过程之中,当重点关注城市广场并对其加以合理的利用。
3 “拯救记忆场所,构建文化认同”—旧城改造规划中开敞空间设计
3.1“拯救记忆场所,构建文化认同”—旧城改造规划城市公园方面的设计
城市公园是极为重要的开敞空间体系之一,它为城市居民的休闲以及其他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场地;旧城的城市公园,也具有众多的历史符号,例如:北京市的北海公园,其最早建设期为公元1150年,距今已接近1000多年的历史,所以,当地政府在对此类城市公园进行改造的过程之中,不仅保留了女真族的建筑特色、寺庙文化、植被特色等,而这样的城市公园不仅拯救了记忆场所,同时也构建了本城的文化特色。所以,设计者在进行旧城改造规划的过程之中,将利用本地区具有历史特色的建筑、寺庙、古阁楼、时代公园等,对其进行灵活的改造,比如:部分城市曾经历过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所以,那一个时代之时,必然便留下了大量关于该时代的建筑或艺术品,此时设计者就可以将其中最知名、最具有特色的点加以打造,从而将其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主题公园;在主题公园之中,可以设立旧物陈列馆、战争纪念墙、英雄纪念碑等,从而将属于该时代的建筑物以及其他物品进行集中的保存并进行展示。通过设计主题公园的方式,不仅可以为本地居民活动提供场所,时也能让公园内的文化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以此来形成更强的文化认同感。
2关于进行“拯救记忆场所,构建文化认同”开敞空间设计的原因
众多的城市之所以要对旧城区进行改造,而是因为该部分的区域已经严重的制约了本城的发展,或者旧城区的存在与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不同,因此则需要对旧城区进行新的规划与改造。虽然,在当下的时刻可以对旧城区的开场空间进行设计,但是在设计的过程之中,仍旧需要符合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从而避免在改造的过程之中,让城市在发展面临着更多的难题,例如:宁波市在未来发展将继续重点打造港口城市,将第三产业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柱,并且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之中,将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所以,宁波市对部分旧城区进行改造的过程之中,既要适应城市的发展大趋势,同时也需要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所以,在对旧城区的开场空间进行设计的过程之中,既要考虑到“文化记忆”,同时也需要考虑到“生态文明”有关的观念;宁波市在对南塘老街进行改造的过程之中,既保留了众多的文化遗址,同时也与当代的文化潮流进行了结合,从而实现了传统文化为基调、商业为内容、城市旅游为发展方向,并最终实现了“城市休闲”概念。因此,通过对旧城进行改造与规划,不仅能够赋予旧城市新的活力,同时还能打造属于本城的特有文化,从而加强本城的凝聚力。
1关于“拯救记忆场所,构建文化认同”的概述
据已有的文献资料表明,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诺哈是第一个较为明确的忆场所”有关的理论,并且他主张通过对记忆场所的研究,从而来拯救残存的集体记忆,并帮助该群体找到更多的认同感以及归属感。旧城也是极为重要的“记忆场所”之一,因为其具有文化观景遗址、建筑遗产以及成规模的历史地段,这样便会提供更加多样性普遍性的记忆场所。当然,记忆场所与文化认同并不是孤立而存在的,这两者之间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例如:在20世纪60年代,罗西在自己的《城市建筑》一书之中已经提到了:纪念物、城市空间距离等一系列的城市建筑,它可以集中体现每一个城市的精神以及文化,同时它也将城市作为该区域内人类集体的一个事件、物质、空间的场所载体。在该书之中,他也曾试图利用类型学的方法,从而将集体记忆与个人经验、原形与变体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打造出属于该城市的文化认同。除了罗西有相关的“记忆场所与文化认同”的理论之外,博伊尔等众多的学者,也在深入的探讨城市形态演变与集体记忆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且此类研究也引起了较为广泛的关注。
关键词:旧城改造;场所复兴;历史街区;开场空间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城镇化的速度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因此众多的城市也因为长时间的城镇化,从而形成了属于本城的“记忆”,而构成“记忆”的主要有:特色步行街、文化公园、旧城区、标志性建筑等开敞空间;一方面,旧城会阻碍城市的未来发展,但另一方面,旧城也成为了众多居民的记忆,所以,对旧城进行改造还应当遵守一定的原则,而在下文的内容之中,笔者将以“拯救记忆场所,构建文化认同”为基础,从而实现对旧城开敞空间的改造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