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与形式语言学的哲学冲突
反义同词的认知生成机制

反义同词的认知生成机制“反义同词”是指同一个词形下的多个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为相反或相对义位的现象。
古代汉语中就已经存在这种现象,它是“反训”的基础。
“反义同词”虽然是多义词的一种特殊现象,但却普遍存在于多种语言中,例如英语中的“marry”具有“嫁”和“娶”两种相反义,德语中的“einmal”具有“过去”和“曾经”两种相反义,法语中的“hote”具有“主”和“客”两种相反义。
反义同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大量存在,本文就其生成机制对其认知成因进行多角度探索分析,以期能廓清这一特殊现象的认知本质。
标签:反义同词认知机制《现代汉语词典》前人多从矛盾的对立统一、同一性、两面性的哲学角度、词源反向引申的语言学本体角度、语言的模糊性角度、语用变迁及矛盾修辞角度等方面对反义同词现象进行研究和探索。
因为“反义同词”在语言使用中容易产生歧义,所以有的学者也从语境角度探索反义同词现象,他们认为消除“反义同词”的歧义应该考虑到语言、文化、情景、习俗等因素的影响。
但是语言能力是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一部分,要想探索“反义同词”的生成机制还需要从它的认知思维规律、心理感知的角度出发来分析这种特殊的多义词现象。
在探索“反义同词”的认知生成机制前,需要了解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过程及基本原理。
认知语言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末,80年代开始成形,90年代初我国学者开始关注外国的认知科学。
根据John Searle的观点,早期的认知科学是大脑的计算理论,是用来研究人类大脑中的语言的,认知与思维、心理、智能、推理、认识密切相关。
桂诗春认为:“‘认知’的最简单的定义是知识的习得和使用,它是一个内在的心理过程。
”Lakoff和Johnson认为,认知包括心智运作、心智结构、意义、概念系统、推理、语言等各方面内容,认知与感知动觉系统相联系。
Chomsky(1957)的《句法结构》标志着认知在语言学领域的诞生,但是后来的认知语言学理论却与Chomsky的语言学理论完全相反。
语用学与认知语言学的分歧与共鸣

乔氏的语法体系难以做 到自主经营。而认知学派则从体 的 可 理 喻 性 , 用 学 最 终 破 土 萌芽 , 加 上 莫 里 斯 在 划 分 符 号 意性, 语 再
学 时 对 语 用 学 的 殷 切 关 注 .语 用 学 的 哲 学 根 基 可 以追 溯 到 现 验 主义 哲 学 出发 强 调 经 验 结 构 与 概 念 结 构 的 传 承 性 ,从 而 以
木 第 3 2卷第 2 期
Vo. 2 No2 13 .
绥 化 学 院 学 报
J u a fS iu iest o r l uh aUnv ri n o y
21 0 2年 4月
Ap 2 1 r. 0 2
语用学与认知语 言学 的分歧 与共 鸣
凤 宇 飞
( 黑龙 江大学 黑 龙江 哈尔滨 10 8 ) 5 0 0
i ney 来 c t 代 西 方 的 经 验 主 义 哲 学 和 实 用 主 义 哲 学 以及 英 美 分 析 哲 学 中 象 似性 ( oii ) 更 正 任 意性 一 统 天 下 的局 面 。但 除 了 分歧 之外 , 者间也具备一定的共鸣。具体说来 , 二 由这 种 哲 学 渊 源 的 日常 语 言 哲 学 流 派 ,这 些 哲 学 思 想 和 哲 学 都 属 于 西 方 现 代 哲 学 的 科 学 主 义 思 潮 。 由此 可 见 语 用 学 仅 仅 是 对 过 去 逻 辑 经 所 导致 的分 分 合 合 可 以体 现 在 下 列方 面 。
一
、
理论渊源
验 的一 种 弥 补 和 发 展 。而认 知语 言 学 却 与 此截 然不 同 。 它来 源 于 乔 姆 斯 基 的 生 成转 换 语 法 。 乔 氏 的理 论 模 型 十 分 讲 究 组 件
认知语言学

学科发展历程
认知语言学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在美国孕育(朗 奴·兰盖克提出空间语法),8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成熟, 其学派地位得以确立,其确立标志为1989年春由勒内·德 尔文(ReneDirven) 组织的在德国杜伊斯堡(Duisbury) 召 开的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此次大会宣布于1990年 发行《认知语言学》杂志, 成立国际认知语言学( ICLA) , 出版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系列专著,9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进 入稳步个特例。一个范 畴或类别往往有个“原型”,是用以确定类别的参照标准, 需要归类的目标与标准进行比较,符合标准所有特征的目 标例示(instantiate)这一标准,不完全符合的目标是 对标准的扩展(extension)。
经典范畴理论的如下特征 1 范畴划分由一组充分必 要条件决定 2 特征是二元 3 范畴具有清晰边界 4 范畴 成员之间地位平等。
eg2.钟书能 阮薇. 认知与忠实——汉英上下位词翻译的认知 视角『j』.韶关学院学报
3.上下位:
以基本层次范畴为中心 范畴可以向上发展为上位范畴向 下发展为下位范畴上位范畴依赖于基本层次范畴 且物体 的完形形象和大部分属性都来自基本层次范畴 因此又被 称为寄生范畴(parasiticcategory) 下位范畴也是寄生范 畴它是在基本层次范畴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细致的切分。
二、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概念
原型 范畴化、基本范畴、上下位 命题模式、意象模式、隐喻模式、转喻模式 意象图示
1.原型(prototype):
是物体范畴最好、最 典型的成员, 所有其他成 员也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典 型性。
eg1. 在英语的世界图景中, 鸟的原型为画眉鸟;而对于 母语为俄语的人而言则是 麻雀; 麻雀在中国人的认 知意义中也具有典型意义。
语言学术语整理

语言学常用术语整理1、传统语法:传统语法是指代表前语言学时期语言研究的特征、特别是18和19世纪欧洲学校语法特征的一系列的看法、程序和规定的语法。
后来被结构主义语言学取代,现代中学教学所用的语法都是传统语法。
传统语法的内容:①把语法分为形态学(词法)和造句法(句法)两大部分,以词法为主,详细讲解各类词在句子中的形态变化和语法作用。
句法往往比较简单,主要为词法服务。
②建立了形态学,研究语法形态和语法意义的对应关系。
③建立了句法成分,主语、谓语、为主要成分,宾语、补语是次要成分,定语、状语是附加成分。
传统语法的特点:①它是规范性的语法,由语法学家订立一些条文,规定人们应该怎么说,不应该怎么说,不顾语言事实。
②它重视书面语,比较少或干脆不考虑口语。
③以拉丁语为楷模,它研究语法照搬拉丁语法框架。
④语言分析中重视意义,忽视形式。
⑤忽视语言结构层次。
贡献:虽然传统语法有许多缺点,但它作为语言学史上的第一个语法学派奠定了语法学基础,对普及语法知识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虽然现在语法学派林立,但名词、动词、形容词、语法形式、语法意义、语法手段、主语、宾语等语法范畴在各学派的体系中仍然使用,所以说传统语法对语法学具有开创作用。
2、结构主义语法:结构主义语法是在对传统语法评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创始人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经典著作是《普通语言学教程》,提出了一整套语言学理论。
后来发展成三个分支学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和美国描写语言学派。
其中以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的影响最大,代表人物是布龙菲尔德,集大成者是哈里斯。
结构主义语法的基本主张:①语法只能是描写语言,即说明人们怎样说一种语言,而不能像传统语法那样规定人们该怎么说。
②语法必须从形式出发描写语言,而不是像传统语法那样从意义出发来探讨语言。
提出根据分布划分词类。
③强调语言的内部层次,提出用“直接成分分析法”对句法结构进行分析。
④语言单位切分的方法:替代法、分布、转换法、对比分析法。
浅析认知语言学哲学基础与语言教学

浅析认知语言学哲学基础与语言教学论文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经验现实主义认知模式语言教学论文摘要:认知语言学的发展离不开特定的哲学基础,随着研究的深入,认知语言学也提出了新的哲学观点,本文综合论述了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旨在进一步强调哲学对认知语言学发展的重要性及对语言教学的指导作用。
0引言认知语言学是近十几年来国际理论语言学界新兴的一个语言学学派或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其成熟的标志是第一次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在德国杜伊斯堡的召开和1990 年《认知语言学》杂志(Cognitive Linguistics)的出版。
认知语言学是在反对以生成语法为首的主流语言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哲学基础和工作假设上都与主流语言学有很大差别。
传统的客观主义哲学观与人类对范畴的认识不相符合,也无法建立起一个有效地解释人类认知和语言的意义的理论,因此认知语言学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要提出自己的新的哲学观点——经验现实主义。
1认知语言学哲学基础客观主义认为,人的语言和思维中所运用的符号对应于外部世界的实体和范畴,符号通过与外部世界的事物之间约定俗成的对应关系获取意义。
这样形成的符号体系是外部世界的再现(representation),是客观现实的映射。
客观主义这还将人的心理活动中包含想象色彩的成分全部剔除在外,比如隐喻、借代、主观意象(mental imagery)等都不应该进入人的概念领域(realm of concepts)。
总之,客观主义者认为人的理性虽然来自对物质世界的感知,但理性不受人自身的生物功能和外部世界特性的制约,人的思维和推理是大脑中概念和理念(ideas)之间的关系运算,是绝对抽象的,无形体的(disembodied)。
他们错误地将主观的东西和客观的东西截然分开,认为理性、思维、观念、理解是自主的,不受人的生理和物理环境的制约,人类心智是脱离主体的,超验的,不依赖认识主体的身体经验及其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
近年来,随着认知科学研究的深入,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对“概念范畴”(conceptual categories)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关于范畴、意义、思维和推理与以前不同非客观主义(non-objectivism)的观点。
英语术语的认知研究——认知心理,认知语义,构词认知和形态认知

校园英语 / 语言文化英语术语的认知研究——认知心理,认知语义,构词认知和形态认知长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曹佳蕾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20世纪科学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可以认为是认知科学的出现,这一过程甚至被称为“认知革命”。
作为认知科学的主要分支,产生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认知语言学在短短的十几年内即得到了日趋广泛的关注和普遍认同,成为21世纪最有前景的语言学科。
认知语言学把语言看作组织、加工和传递信息的工具和人的一种认知能力,致力于解释(而非描写)语言与现实的关系,构建知识结构并阐释语言信息理解和形成过程中知识的概念化组织方式,很多语言现象在认知语言学框架内部都可以获得全新的、更为接近其本质的解释,术语的认知功能被看作是它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在认知语言学框架内研究术语既为术语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认知语言学开辟了新的应用空间。
术语是“用来表示专门的知识或活动领域中的概念的词或词组”。
术语有着更为清晰、准确的认知结构,这使得术语研究中的认知途径自然会引起人们特别的兴趣。
但是,这方面已做的工作显然是不够的,且不说将术语学与认知语言学这两门都年轻的学科结合起来研究的工作是否有人做过,单就这两门学科自身而言,也都还处于让人们认识和了解的阶段,其中以术语学尤甚。
二、英语术语认知研究的主要内容1.英语术语的认知心理研究。
词的意义是包括哲学、语言学、心理学在内的各门学科的研究对象,也是认知语言学必然涉及的课题。
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核心问题——范畴和范畴化以及概念模式和认知模式等均引自于认知心理学,但已将其与语言学的研究联系起来,将模式在语言学层面上具体化,借助于语言揭示其实质。
以认知心理学基础理论为指导剖析英语术语的形成与应用也是本课题将要研究的内容之一。
2.英语术语的认知语义研究。
从认知角度看,术语的语义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就是术语的隐喻生成。
隐喻在科学认知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对术语的系统生成的分析表明,隐喻实际上是开辟了一个将专门词汇划分出来的时期,并且预示着划分专门知识领域过程的开始。
“认知—功能”综合交织的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框架

[收稿日期]2023-02-14[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 基于语料库的 人类命运共同体 多模态视像化建构研究 (23YJCZH244);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多模态视阈下山西古建筑英译研究 (2020YJ050);山西省教育科学 十四五 规划项目 智慧学习环境中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三维教学模式研究 (GH -220136)㊂[作者简介]席蕊(1990 ),女,山西农业大学外语系讲师㊂2023年第3期总第124期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No.3.2023Total No.124认知 功能 综合交织的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框架席蕊(山西农业大学外语系,山西晋中030801)㊀㊀[摘㊀要]批评话语分析的多模态发展态势促使 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 成为新兴的研究领域㊂基于认知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在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领域的合作对话基础,构建一个由三个系统(语言符号系统㊁非语言符号系统以及图文互动系统)㊁两种研究路径(认知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及其次级理论综合交织构成的 认知 功能 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框架,并以2021年‘经济学人“涉华封面多模态语篇为分析语料,证实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同频共振揭示语篇背后隐匿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意义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提供系统的方法论指导㊂㊀㊀[关键词]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系统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 认知 功能 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框架㊀㊀[中图分类号]H030㊀㊀[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639(2023)03-0091-10㊀㊀滥觞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 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DA),通过分析语篇的语言特点和它们生成的社会历史背景来解构语言结构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进而揭示语言㊁权力㊁意识形态之间复杂的关系[1]6㊂语言符号一直被CDA 经典论视为意识形态的唯一载体㊂但是,沃洛西诺夫(Volosinov)强调 意识形态贯穿整个符号学领域或全部表义系统,凡是有符号的地方就有意识形态存在㊂ [2]费尔克劳(Fairclough)在他的CDA 理论中也明确提出: 将话语这一概念扩展到涵盖诸如图像等其他符号系统以及图文结合的语篇是非常合适的㊂ [3]4可见,非语言符号也起着重要的意义建构和表意作用,具有意识形态的意义潜势[4]㊂因此,非语言符号和语言符号一样,日益成为批评分析的对象㊂CDA 的 多模态 转向突破了以单一语言模态为载体的传统文本分析形式,将非语言符号纳入分析框架,催生了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Multimodal Critical DiscourseAnalysis,MCDA)㊂自2012年David Machin 和Andrea Mayr 首次提出 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 的概念以来,我国学者就MCDA 的生成理据㊁理论基础㊁核心概念㊁研究视角和研究领域等开展了广泛研究(如郜丽娜㊁齐丽[5];田海龙㊁潘艳艳[6];林晶[7];潘艳艳[8];张坤坤[9]等)㊂作为一种工具语言学,MCDA 对各种 符号资源 承载的意识形态的揭示要建立在对多模态符号资源的分析解构基础之上[8]36,完善的分析框架和方法论指导是MCDA 走向成熟和独立19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的必经之路㊂在此方面,潘艳艳作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了以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为基础的综合分析视角,但没有进一步形成相对系统的具有普适性的分析框架以指导MCDA实践㊂本研究在分析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整合的基础上,借鉴现有研究,构建一个由三个系统㊁两种研究路径及其次级理论综合交织构成的 认知 功能 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框架,为MCDA提供系统的方法论指导,并以7篇2021年‘经济学人“涉华封面多模态语篇为语料,证实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同频共振以揭示语篇背后隐匿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意义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验证此分析框架的阐释力,促进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在MCDA领域的交叉融合并推动MCDA的多维度和多路径研究㊂一、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的两种研究路径㊀㊀CDA发展至今,具有显著的跨学科性,融合了多种理论,呈现出多元化的研究路径㊂目前MCDA 的研究路径主要有两条支线: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研究路径和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路径㊂(一)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研究路径CDA把语言看作是一个多功能系统,其方法论主要建立在以韩礼德(Halliday)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SFL)之上㊂在语言模态分析层面,CDA主要采用SFL 从词汇㊁句子㊁语法㊁衔接和语篇结构等层面考察语篇的 分类系统 及物系统 情态系统 转换系统 和 语篇连贯性 等,以解构内嵌其中的 显性 隐形 权力关系及语言结构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㊂在非语言模态分析层面,主要是以冈瑟㊃克瑞斯(Kress Gunther)和特奥㊃范勒文(Theo van Leeuwen)在SFL基础上建构的视觉语法(Visual Grammar)为分析工具㊂视觉语法将SFL关于语言的三大元功能发展为图像建构的再现意义㊁互动意义与构图意义,旨在发现各种符号模态的普遍规律㊂同CDA一样,视觉语法致力于揭示交际行为中的权力和意识形态[10]㊂田海龙和张向静以视觉语法为理论基础,通过分析中英媒体对同一事件的多模态报道,指出图像不是简单的意义载体,而是成为媒体表达意识形态的一种方式和参与社会实践的手段,成为其建立㊁保持或改变权力关系的语篇实践[11]㊂(二)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路径随着CDA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了SFL在CDA应用中的不足:SFL仅关注语言的社会功能,忽略了心理认知在语言和社会之间的中介作用[12]㊂著名语言学家保罗㊃奇尔顿(Paul Chilton)认为,从语篇的角度研究社会和政治活动,就要运用现有的认知语言学研究成果,研究人运用语篇实施这些活动的内在认知机制,为语言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联系提供联通媒介[13]㊂CDA和认知语言学(Cognitive Linguistics,CL)的结合形成了认知批评研究路径㊂目前,在非语言模态层面,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路径主要开展多模态批评隐喻分析和批评转喻分析㊂Moore指出, 隐喻涉及的是对已有意义的一种召唤性使用 [14]㊂创作者通过意义选择的召唤性使用,试图传递一定的思想㊁观点和态度,以建构社会现实㊂多模态隐喻中源域的选择能够突显某些特征,抑制另一些特征,从而体现使用者的立场和态度,传达意识形态意义㊂同多模态隐喻一样,多模态转喻的 侧重 背景 识解操作能够表达㊁凸显某种态度,是塑造意识形态的有效手段[15]㊂因此,批评隐喻分析和批评转喻分析及其多模态转向已成为CDA的重要研究视角㊂在语言模态分析层面,主要运用彼得㊃卡普(Piotr Cap)提出的趋近化理论(Proximization Theory),该理论由空间趋近化㊁时间趋近化和价值趋近化三维度组成[16]㊂空间趋近化指的是话语空间的外部实体(outside-deictic-center,ODCs)在物理空间上向内部实体(inside-deictic-center,IDCs)入侵的识解过程㊂空间距离不仅可以指具象地理上的距离,也可以指抽象政治或意识形态上的差异㊂时间趋近化是以 现在 为时间轴中心,过去事件或未来威胁向现在逼近的识解过程㊂价值趋近化是IDCs与ODCs之间的内在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矛盾识解过程,强调抽象的矛盾会引发冲突实践的高度可能性㊂综上所述,无论是在语言模态还是非语言模292023年第3期席蕊: 认知 功能 综合交织的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框架态分析层面,CL 和SFL 的理论成果都可为MCDA 提供有效的分析工具箱(图1)㊂但是目前绝大多数研究者的分析都是基于CL 或SFL 的 析取选择 ,缺乏二者的 合取选择 ,造成了两种研究路径非此即彼的二营孤散㊂此外,有关多模态语篇中语言模态和非语言模态之间如何协同互动表征意识形态意义的研究欠缺㊂这些研究局限导致MCDA 的语篇分析停留在浅层单个理论方法的借鉴套用,缺乏深度整合两种路径的系统方法论指导和分析框架㊂图1㊀ 认知 功能 分析工具箱二㊁认知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在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中的整合对话基础㊀㊀MCDA 的发展吁求系统的方法论指导和分析框架㊂现有研究已证实了CL 和SFL 分别作为MCDA 分析工具的有效性,但缺乏二者的整合对话㊂事实上,从语言 社会联通㊁多模态分析㊁意识形态解构和认知理据等角度来看,二者具有广阔的合作基础㊂首先,二者都强调语言外在论,将语言与社会现实联通㊂CL 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 现实 认知 语言 三者存在的依次决定的序列关系:认知是现实与语言的中介,现实通过认知这个中介对语言发生作用,语言对认知和现实具有一定的反作用[17]㊂因此,考察现实语境中语言的生成和理解,离不开认知过程㊂认知可以解构现实对语言的塑造及语言对现实的再现和反作用㊂SFL 主张语言活动都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发生的,由此,要在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中考察语言的运用,将语言和社会现实看作密不可分的统一体㊂可见,二者都有助于联通语言结构和社会结构㊂其次,二者都关注语言的意识形态意义㊂SFL 把语言看作是具有 意义潜势 的选择系统,一切为意义所做的选择都以意识形态为动因,语言表达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㊂CL 主要研究话语和句子是如何通过概念映射及其所构建的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网络来表达我们的思想,包括隐含的意识形态意义等㊂此外,SFL 和CL 的理论成果不仅可用于语言模态分析,对非语言模态分析同样具有阐释力㊂最后,CL 和SFL 是理据和表征的关系:CL 为SFL 提供认知理据,SFL 是CL 的语篇实践表征㊂SFL 与CL 深厚的对话基础使二者在MCDA 中互为补充,相得益彰㊂因此,从话语㊁批评和多模态三个维度综合考量,构建 认知 功能 综合交织的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框架是MCDA 发展的必然趋势,能最大程度地提升MCDA 的效能和力度㊂三㊁ 认知 功能 综合交织的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框架㊀㊀在整合CL 和SFL 研究路径的基础上,我们构建了一个由三个系统(语言符号系统㊁非语言符号系统㊁图文互动系统)㊁两种研究路径(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及其次级理论(趋近化理论㊁多模39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态隐转喻㊁视觉语法㊁系统功能语法等)构成的 认知 功能 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框架(图2)㊂如图所示,该框架首先以SFL 和CL 的理论成果为分析工具 描写 语篇特征:不仅对语言和非语言模态分别进行细致考察,而且分析二者协调互动对意识形态意义的指向㊂对语言符号系统㊁非语言符号系统㊁图文互动系统三个维度的分析可以交织运用SFL 和CL 的相关理论:例如,语言符号系统的分析运用SFL 详细考察语篇的 分类系统 及物系统 情态系统 转换系统 及 主位推进和信息流动模式 等;非语言符号系统的分析运用CL 考察语篇建构的多模态隐喻㊁多模态转喻和多模态隐转喻㊂或者,语言符号系统的分析运用CL 的趋近化理论与语言结构的意象图示,分析语言结构的 空间趋近化 时间趋近化 价值趋近化 及因果㊁主被动关系等;非语言符号系统的分析运用视觉语法分析图片的 再现意义 互动意义 构图意义 ㊂也可以基于二者的融合基础,同时综合运用两种研究路径㊂例如,在语言符号系统分析方面,系统功能与趋近化理论有广阔的合作张力: 分类系统 的 争议性纵聚合关系语言项 通过成对(组)词的运用以标志IDC 和ODC 两大阵营并构建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对峙; 及物系统 的 物质过程 动态再现ODC 向IDC 逼近并施加威胁和破坏的负面行为; 及物系统 的 存在过程 和 心理过程 则表达IDC 对ODC 行为的心理反应和应对措施; 情态系统 一方面采用 时态塑造ODC 对IDC 的持续威胁,另一方面通过 语气 直接体现IDC 对ODC 的态度; 主位推进和信息流动 构建的 力量 动态意象图式 强调ODC主动逼近和IDC 被动反抗的因果关系㊂在非语言符号系统分析方面,图像的 再现意义 互动意义 和 构图意义 具备隐喻潜势: 再现意义 通过构成要素的聚合选择和替代,分别构建源域和目标域,将源域的负面属性特征转移到目标域上;图片的具体过程代替抽象过程构建动作过程隐喻,强调动作行为的实施;分别由拍摄位置视角和空间位置构建的 互动意义 和 构图意义 形成方位隐喻,突显不平等的权势关系;多模态隐转喻通过多重隐喻和转喻链的互动,形成连贯性和系统性的消极属性映射,刻画负面形象㊂在图文互动系统分析方面,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系统协同互补,图文通过 说明 锚定 和 接力 关系分别构建跨模态映射㊁同模态映射和多模态映射的文字 图像隐喻,进一步展现和刻画权利主体的行径及其影响㊂再次,基于对语篇三个系统结构的细致 描写 ,描述语篇的总体特征㊂最后,结合社会语境,考察多模态语篇形式结构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意义,进而揭示语言㊁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完成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㊂需要指出的是,从理论上讲,语篇的每种结构和模态都可能具有意识形态意义㊂在实践中,对每个形式结构的细致考察是没有必要的,要根据考察对象的语类和主题特征,确立考察范围,在分析工具箱中合理选择和组合考察工具㊂图2㊀ 认知 功能 综合交织的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框架492023年第3期席蕊: 认知 功能 综合交织的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框架四㊁个案应用研究 以2021年‘经济学人“涉华封面语篇为语料㊀㊀收集从2021年1月2日到2021年12月20日共45期‘经济学人“封面语篇中的7篇涉华语篇(图4 图10)为语料,运用 认知 功能 综合交织的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框架考察‘经济学人“通过语言符号㊁非语言符号及图文互动系统塑造的中国形象,解构符号资源承载的 显性 和 隐形 的意识形态意义,揭示其对中国的态度倾向㊂图3㊀多模态批评隐转喻互动图4㊀The future ofe-commerce图5㊀The battle for China sbackyard图6㊀The brutal reality of dealing with China(一)非语言符号系统分析1.多模态批评隐转喻Goossens 把隐喻与转喻的互动称为隐转喻[18], 每个从源域投射到目标域的特征或属性必图7㊀The most dangerous place onEarth图8㊀The new geopolitics of bigbusiness图9㊀Power andparanoia图10㊀China s attack on tech须首先与源域建立转喻性连接 [19]㊂对相同源域的连贯性和系统性选择体现了使用者的立场和态度,具有意识形态特征[20]㊂在涉华封面语篇的7幅图片中,可识别出3种指称中国的 根源域 ,分别是中国红㊁五星红旗和龙,属于典型的文化转喻㊂通过发挥转喻的身份指称功能将 红色 和 龙 在西方文化中的消极意义映射到中国的国家特征上,经由隐喻塑造负面的中国形象,形成隐转喻互动(图3)㊂ 红色 是中华民族最喜爱的颜色,是中国人的文化图腾,已成为中国的一个标签㊂但在西方文化中,红色与 火 和 血 相关联,是一个代表着血腥㊁暴力等负面含义的颜色㊂‘经济学人“封面往往用高情态红色转喻恐怖主义㊁战争等㊂图4㊁图5㊁图9用红色转喻中国,通过红色负面意的映射,暗指中国崛起的灾难性和破坏性后果,激发西方读者对中国的消极认知㊂在西方,59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龙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㊂‘经济学人“漫画多用体积庞大㊁张牙舞爪的恶龙形象转喻中国,构建多模态隐喻 CHINA IS A HORRIBLE DRAGON ,映射中国的攻击性㊁破坏性和残暴性,视觉塑造中国的威胁和霸权主义形象㊂2.再现意义与图像隐喻的构建视觉语法认为图像具有 再现意义 互动意义 和 构图意义 三种意义资源㊂再现意义包括过程㊁参与者及环境要素,其中任何一个要素被非常规要素替代就产生了隐喻㊂再现意义分为 叙事再现 和 概念再现 ,矢量是区分二者的主要特征㊂ 叙事再现 可分为动作过程㊁反应过程㊁言语过程和心理过程㊂ 概念再现 涉及分类过程㊁分析过程和象征过程㊂图9的象征过程用熊熊燃烧的火焰喻指中国共产党,将火焰的破坏性映射到中国共产党上,暗指中国共产党对世界构成威胁㊂图6㊁图8㊁图10存在矢量,包括动作的发出者和承受者以及过程和环境要素,是典型的动作过程㊂当动作过程被替换时,就产生动作过程隐喻,这种隐喻通常是一个具体过程代替一个抽象过程[21]26㊂例如,图8中印有美国国旗和中国国旗的车分别转喻美国和中国,印有欧盟标志的车转喻欧盟㊂车轮这一常规要素被经济饼状图替代,构建隐喻 ECONOMY IS CAR WHEEL ,指出美国和中国的强大依赖经济发展㊂印有美国国旗和中国国旗的车碾压印有欧盟标志的车,形成向下的矢量,这一具体的动作过程替代 美国和中国两大经济体超越欧洲经济共同体 的抽象过程,通过欧盟车辆被挤压变形突显中国和美国经济体危及欧盟经济利益,对其造成破坏性的后果㊂3.互动意义与图像隐喻的构建互动意义体现图像制作者㊁参与者与观看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主要由拍摄位置和视角构建方位隐喻㊂视角主要体现态度意义和权力关系,是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的重点㊂视角可分为水平视角和垂直视角㊂水平视角分为正面和斜面视角:正面视角中图像参与者与观看者距离近,使观看者能更好地融于其中,构建方位隐喻 CLOSE RELATION AND INVOLVEMENT IS FRONTAL VIEW ;斜面视角中图像参与者与观看者距离远,使观看者置身事外,构建方位隐喻 DISTANT RELATION AND DETACHMENT IS BACK VIEW ㊂‘经济学人“的读者群主要是西方民众,图6㊁图8及图10都是斜面视角,映射中国与西方关系疏远㊁意识形态差异显著㊂垂直视角分为俯拍㊁仰拍和平拍:俯拍体现观众权力视角,仰拍体现图像参与者权力视角,平拍体现观众和图像参与者平等视角,分别构建方位隐喻 VIEWER POWER IS HIGH ANGLE IMAGE POWER IS LOW ANGLE 和 EQUALITY IS EYE-LEVEL ANGLE ㊂图6㊁图8㊁图10都是仰拍的低角度,显示图像参与者的强势地位,映射中国的盛气凌人姿态㊂4.构图意义与图像隐喻的构建构图意义可以从信息值㊁显著性和取景三方面来探讨㊂显著性通过图像元素的位置安排得以体现,如,置于前景还是背景㊁相对尺寸㊁鲜明度等,使观看者对图像中的元素有着不同的关注度㊂图4转喻中国经济的巨龙㊁图6转喻中国政府的巨手㊁图8转喻中国经济的车㊁图9转喻中国政党的火焰㊁图10转喻中国政府的毁坏者都被置于前景位置,在构图中尺寸大,占据更多空间,构建方位隐喻 HAVING CONTROL OR FORCE IS UP/ BEING SUBJECT TO CONTROL OR FORCE IS DOWN POWER IS SIZE 和 POWER IS POSITON ,映射中国力量强大㊁控制欲强㊁破坏性强,其崛起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㊂(二)语言符号系统分析1.分类㊁及物系统与空间趋近化分类是大众传媒惯用的手法,也是产生或创造歧视的主要途径,主要通过词汇选择得以实现㊂分析语篇的分类系统时,要注意 过分词化 ,指用大量不同的词语来描述或指称同一事物㊂‘经济学人“7篇语料的语言模态采用众多词汇来指称中国和中国政府,如 dictatorship,autocracy,Big Brother 等㊂不同于形容词和动词,名词的使用意味着将描述对象贴上永久性的标签,这些具有显性负面含义的名词词汇将中国描述为一个永久性独裁专制㊁缺乏民主和自由的国家㊂ 独裁 词汇聚合项的多样化运用不断强化西方读者对中国固有的负面印象㊂英媒体还采用大量带有明显消极语义韵的修饰词修饰中国㊁中国政府㊁中国政策等,如 brutal Communist Party power,autocratic692023年第3期席蕊: 认知 功能 综合交织的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框架clampdown,opaque Chinese politics,stifling grip等㊂英媒体采用这些所指策略再次突显了中国的压制与独裁形象㊂与此同时,英媒体还使用了多组 争议性纵聚合关系语言项 ,如 East /West,democracy /dictatorship 等表明不同阵营的成对词,使中国与西方的对立等同于民主和独裁的对立,将中国与西方国家彻底划分为两个阵营,分别被识解为空间趋近化中的ODC 元素和IDC 元素(表1)㊂根据地理和地缘政治上的距离以及意识形态上的差异,英媒体将众多国家纳入自己的内部实体,而将中国列为外围对立实体㊂此做法一方面突显中国政治的孤立无援,另一方面强调中国作为ODC 带来的消极影响,呼吁共同利益群体IDC 阵营联合起来对抗中国,消解威胁㊂可见,SFL 的分类系统为CL 的空间趋近化策略提供了内部和外围实体的识解基础,二者合力解构语篇的态度倾向㊂表1 空间趋近化范畴项目SFL 表征名词词组被识解为IDC 元素Europe,America,West,pro-democracy politicians,US,South-East Asia,Vietnam,Indonesia,Japan,South Korea名词词组被识解为ODC 元素East,China,Chinese Communist Party,dictatorship,Goliaths,autocracy,Big Brother,Communists,thuggish government,autocrat,authoritarians分类系统移动和指向动词词组被识解为ODC 向IDC 移动的标记crackdown on,protest against,impose on行动动词词组被识解为ODC 对IDC 施加影响的标记persecute,threaten,squash,breach,trample,crush,abuse 名词词组被识解为ODC 对IDC 施加影响的预期interference,clampdown,competition,pressure,tragedy名词词组识解ODC 对IDC 影响的结果unstable,invasion,disillusion,protests,anti-Chinese riots,tension,war,rows,growing rivalry,disengagement,aggression及物系统㊀㊀SFL 的概念功能主要通过及物性来体现,及物性系统分为物质过程㊁心理过程㊁关系过程㊁行为过程㊁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㊂ 选择哪类过程来表达具有重要的文化㊁政治或意识形态意义 [3]180㊂物质过程是表示做某件事的过程,一般由 动态动词 动作者 和 目标 三部分构成㊂‘经济学人“7篇文章的语言模态在建构中国与其他国家(地区)的关系时主要采用物质过程,将中国(ODC)置为 动作发出者 ,另一方(IDC)置为 目标 ,是动作承受者,采用强动作动词将二者连接,表示空间趋近化中ODC 向IDC 的移动及对其施加的影响㊂如 China impose on Hong Kong Chinasquash liberty 和 China threatened neighbors等,都将中国描述为施加威胁的始作俑者㊂面临中国的威胁,采用存在过程和心理过程表达IDC 普遍存在的恐惧㊁担忧和焦虑,如例(1)的 not dare㊁for fear of ㊂采用关系过程预测中国威胁对IDC 所导致的影响,如例(2)将中国的行为识别为 tragedy ㊂英媒体还采用大量名词指出中国行径对IDC 影响的结果,如例(3)中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 Anti -Chinese riots㊁protests 等㊂英媒通过选择不同的及物过程塑造中国入侵并施加威胁造成不良后果的挑事者形象,表达对中国的消极态度倾向,合法化IDC 对中国的反抗和抵制㊂由此可见,SFL 的及物系统是CL 空间趋近化策略的语言结构表征㊂例(1)South-East Asian leaders may not darecriticize China openly,for fear of 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2021.2.27)例(2)It would be a tragedy if only twocountries in the world proved capable of sustaining aprocess of creative destruction at scale.(2021.6.27)例(3)Anti-Chinese riots often erupt inVietnam,Indonesia,the world s most populous Muslim country,has seen protests about everythingfrom illegal Chinese immigration to China s treatment of its Muslim minority.(2021.2.27)2.分类系统㊁及物系统与价值趋近化除了运用分类系统将中国识解为ODC㊁西方国家等识解为IDC,形成二元对立阵营,英媒体还使用分类系统构建意识形态方阵分别表征价值趋近化策略中IDC 的积极价值观(意识形态)和ODC 的消极价值观(意识形态),形成截然对立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对峙,意指中国与其他国家对立的79。
关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分析及展望

关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分析及展望孙红梅认知语言学目前已经成为自然语言分析与研究的一种重要理论,而且在理论演绎与描写分析等方面获得了很大进展。
但是在对认知语言学本体认识方面尚有欠缺。
而本文主要讲的是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分析以及通过与形式语言学的比较,来分析和推测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导向与发展趋势。
1、对认知语言学的学科界定认知语言学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主要关注的是自然语言范畴化的结构特点、语言结构组合的原则、句法语义的概念接口以及语言运用的经验和实验背景等问题,但是对于这些问题,目前还没有能够完全囊括的理论。
基于此,我们与其把认知语言学看做是一成不变、单一的语言学理论,还不如把认知语言学看成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动态理论框架,或者换句话说就是认知语言学还没有具体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只是初步研究语言学的思路和视角。
但是当把认知语言学当成一种范畴的时候,它就不仅仅是某种单一的理论,而是形成了如蜘蛛网般互相交叉的语言研究方式。
虽然认知语言学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认知理论,但是也不影响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进行对多种形式的语言进行研究,而且随着我国各方面的快速发展,我相信形成一套完整理论的指日可待。
从术语学上说,认知语言学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形式存在的,具体说即认知语言学是从认知功能角度对语言进行研究的学科。
而且认知语言学具有三个主要特征:①语言分析具有独立性,不受外在事物的干扰。
此特征强调了语言的基本功能里含有意义,含有表达该事物的表面、本质等特征的语义,而且从认知角度来看,如果把语言的基本功能看做范畴化的话,那么语义就是最基本的研究现象,因为世间万物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万物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规律以及人类赋予万物的名称,而语义就是对其名称的解释、概括。
②认知语言学的语言意义具有普遍性,即语言范畴化的结果。
该种特征主要表达的是,如果把语言看做是对外在世界的一种范畴化系统,那么语言意义就不存在系统或者结构的层面,继而也跟语言形式相关联的其他层面鲜明的区别开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ey Words: ling uistic philosophy, cognit ive linguist ics, formalist linguist ics
一、引言
管差异是多方面的, 但最为根本的 差异还是 在于哲学基 础的 不同, 具体体现为乔姆斯基与皮亚杰语言哲学观的对立。
在
1957 年, 乔姆斯基 句法结构! 一 书的出版引 起了语 言学界的一场轰 动, 它 从哲学、 心理 学、 方法论 等多 个角 度实现了对 以往语言 学研究流派 的反动, 因而
GXM YXB
148
1 . 皮亚杰与乔姆斯基的论争 20 世 纪 70 年代末期, 乔姆斯 基与皮亚 杰在法国巴 黎就 各自的语言哲学观进行了 一场论战, 体现 了天赋论与 建构论 之争, 这场论战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参与。 皮亚杰的观点: 乔姆斯基学 说产生的 最大影响应 该说是 心理学方面 的, 它直 接导 致了 当 代心 理哲 学∀ 天赋 论# 的 产 生, ∀ 建构论# 则 是与其 相对 的观点, 其 代表 人物是 瑞士 心理 学家皮亚杰, 认为它比经验论的 模式或唯 理论的模式 都要更 高明。皮亚杰提出认知起 源于主客 体之间的相 互作用, 强调 认知结构是后天建构的, 人的智 能与知识 来源于经验 和实践 活动, 通过人与 环境的 相互 作用, 儿童 发展 了感觉 运动 的构 造, 它给语言提 供了基 础, 语言 是在接 触环 境的过 程中 发展 起来的, 而且在 每一阶 段, 儿童 提出了 重新 组织他 的经 验的 新体系。皮亚杰的理论成为认知语言学的一块基石。 皮亚 杰批评 经验主 义把知 识的获 得仅仅 建立在感 知基 础之上, 认为应具有 一定的 模式( scheme) 导 向。同时他 也批 评天赋论忽视了一种先天 的并且是 具有普遍 性机制 ( mecha nism) , 这种机制是自控制的, 也是自调节的, 在儿 童语言发展 的各个阶段扮演着重要角色。换言 之, 这 种机制较之 乔姆斯 基早期提出的语言习得机 制更为精 细, 具 有自调节性 和成长 性, 皮亚 杰认为 天赋论 只会导 致语言研 究的衰 退。因而, 他 认为能够符合心理发 生素 材的 认识论 既不 是经验 主义 的也 不是形式主义的, 而是 建构 主义, 它展 示了 人类认 知新 操作 和句法结构的连续的详尽的细节。 但同时他也 认为, 拒绝认 知经验主义和行为主义是他与乔姆斯基的重要共同点。 乔姆斯基的观点: 乔姆斯基 认为对皮 亚杰的相互 作用与 构造理论很难作出评价, 因 为它还停留 在隐喻的 层次上。它 没有提出机制和原则 去解 释为 什么儿 童从 一个特 定的 阶段 发展到下一个阶段, 而不是 发展到完全 不同的阶 段。 回答这 个问题只能假设在每 个点 上都 成熟到 遗传 所决定 的目 标阶 段, 而且对这样 一个假 定加 以精确 说明 时, 它似乎 将表 现出 人的信念和 知识 中一 些 由遗 传所 决 定的 方面, 比其 想象 的 ∀ 基本的、 世代相传的形式# 更复杂。同时 乔姆斯基也 指出皮 亚杰理论对那些已有 语言 结构 的具体 原则 如何与 他所 说的 感觉运动的心智构造 联系 起来 这一重 大问 题没有 提出 任何 说明, 因此乔姆斯基认为皮亚杰 模式不能 真正取代形 式主义 的那些模式, 那些关键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答。 此外, 乔姆斯基对语法或普 遍语法的 原则与其他 的认识 系统有很类 似之 处这 种 提法 虽然 不 抱有 成见, 但持 怀疑 态 度。皮亚杰学说中, 语言 的早 期成长 是以 先天的∀ 感应 运动 构造# 为模式, 而以后的发展 由∀ 同化、 适应# 等普遍原 则所决 定的, 这些特征也为认识发 展的其他方 面所具有。而 乔姆斯 基则认为各种认识结构以 一种一致 的方式发展, 也就 是说在 所有这些系统下面有一些 普遍的学 习原则, 它们能说 明各种 认识结构的发展。 2 L angacker 的∀ 最繁性 # 认知语言学创始人之一 Langacker 曾 针对生成语 言学的 特性进行了系统的批 评并 在此 基础上 阐发 了认知 语言 学的
Abstract: T he essay discusses the feat ures of cognit ive ling uistics and f orm al
ist linguistics, and their relat ionship to each other, t hen draw s t he conclusion that cognit ive ling uist ics is not revolutionary t o formalist linguist ics.
二、 认知语言学对形式语言学 的批评及自身建构
自乔姆斯基革命之后, 形式语 言学成为 语言学研究 领域 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流派, 但从产生 初期的笛 卡儿语言观 到后 来研究方案的一次次修正, 形式语 言学可以 说是在不断 的批 评中产生和成长起来的, 这些批评 不但来自 与之对立的 功能 主义学派, 同时也来自形式语 言学阵营内 部。近年来认 知语 言学对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言学的批评矛头直指其哲学基础 ∃ ∃ ∃ 笛卡儿哲学及形式 主义。正是在 这一哲学前 提之下, 转 换生成语言学体现了心智 主义、 语言自治性、 句法 自治性、 生 成性与语法普遍性等一系列特征。
Philosophical conflict between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formalist linguistics HAN Yu guo
( L anguage and cult ure univer sity of Beij i ng, Beij ing 100083 , China)
被称为语言学界 的乔姆 斯基 革命。结 合当 时的信 息科 学与 控制论的兴起与发展, 乔姆斯基 从语言研 究的角度丰 富了认 知科学的研究范围, 并使之成为 当时认知 科学的一个 主要方 面, 从这个意义 上讲, 乔姆 斯基 也被认 为是 认知科 学的 奠基 人之一。从 20 世纪 70 年 代开始, 在皮亚 杰的构造理 论基础 上, 语言学的认 知研究 开始 了一个 新的 导向, 不断 发展 并渐 成潮流, 这就是认知语言学。当 前的认知 语言学研究 比较活 跃, 并对乔姆斯基语言学提 出挑战。国内 外很多学者 甚至认 为, 认知语言学是对乔姆斯基革 命的一场革 命。对于∀ 革命# 的说法我们暂且不置评论, 我们 要探讨的 是同属于认 知范畴 的乔姆斯基形式 语言学 与认 知语 言学之 间的 具体关 系。尽
第 25 卷第 2 期 2003 年 3 月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 25 NO. 2 MAR. 2003
韩玉国/ 著
语 言 学 研 究
认 知 语 言 学 与 形 式 语 言 学 的 哲 学 冲 突 韩 玉 国
认知语言学与形式语言学的 哲学冲突
[摘 要] 形式语言学家的研究范围是有限的, 重点在于对语言能 力的研究, 同 时对语言
运用方面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 并将其上升到语用能力的高度, 认为语言能力与语用 能力的研 究是互相支持的; 认知语言学强调在语言运用的基础上构建语法模型, 这是对形式语 言学的一 个补充, 但从根本上说, 认知语言学没有构成对形式语言学的革命。 [ 关键词] - 04 语言哲学; 形式语言学; 转换生成语法; 认知语言学; 乔姆斯基; 皮亚杰 H 0- 05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2- 3887( 2003 ) 02- 0148 [ 中图分类号]
相应主张。 生成语言学传统上十分强调∀ 一般性# ( 普遍性) 在语言描 写中的重要性, 认知语言学可以接 受它在语 言学研究中 的有 效性, 但同时置疑这种方法论上的 强制性要 求如何被最 好地 应用于语言学的研究。认知语言学认为生成语法对自然语言 的解释是不准确的, 直接导致了他 们处理语 言现象上的 种种 困境。 Lang acker 在批评了生成语法经济性、 生成性和简 化论这 三个基本原则后指出, 生成语法学 家把寻求 一般化作为 首要 的目标, 但一般化是否建立在适当的经验基础之上, 显然生成 语法学家们是很少注意语料 细节以及 规则、 原则在语料 中的 适用范围的。 经济性原则包含了一个语言知识的∀ 最简# 概念( 笔者: 实 际上这是一种误读, 生成语法中的∀ 最简# 是 指句法手段 的最 简, 并不是语言知识的最简) , 语法 被缩减成 一个避免了 所有 羡余的可能最小的 集合, 它是一个 自上而下 ( top - dow n) 的, 强调运算的概念: 所有可以由一般 性衍生出 来的东西都 被语 法省略掉了。与其说它们是 逐个表述 出来的, 不如说是 运算 出来的。L angacker 认为, 从心 理学的角 度看, 说话 者从不 同 的角度和方法运用大量既 定的羡余表 达语言结 构是合理的。 同时他也指出, 生成语法学家可能 会把羡余 表达算作语 言运 用理论方面的问题而不加考 虑, 但 是语言能 力与语言运 用的 分界是不清晰的, 而实际上, 这种区分只是推脱了明显的心理 现实不合理性的指责。 Lang acker 认为认知语法 的研究 目标是 那些构 成说话 者 语言能力的心理结构, 他对已存在语言规约的掌握, 语法是语 言单位规约的结构性的总目 录; 同 时认知语 言语法是语 言结 构的基于运 用的模 式, 不是最简 的而是 最繁 的( max imalist) 、 不可还原的( nonreductive) , 自 下而 上( bottom - up) 的一般 性 研究。最繁精神认为语言学 系统是一 个大规模的、 高度 羡余 的规约单位的目录。这些 单位掌握了 一般性到 特性的全域, 但完全的一般性表述很可能是极少数的。完全没有例外的规 则是特别而又非原型的。最繁的观念把我们导向语言及语言 之外的知识的过度。但认知语言学并不否认关于语言的天赋 的结构的可能性。语言能力和某种语言的语法都不被认为是 具有完形的边界的离散的模式。 3 Lakoff 等人的体验哲学观 一般认为认知语言学是以身体经验为基础来研究人类的 心智和认知, 既有经验主义的成分又有理性主义的成分, 但认 知语言 学 内部 也 有分 歧, L akoff 和 Johnson 认 为, 体 验 哲 学 ( Embodied Philosophy ) 开启了第二代认知科学, 也是认知语言 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与英美分析哲学和乔氏基于混合哲 学的心智观针 锋相 对, 成为第 一代、 第 二代认 知科 学的分 水 岭, 被视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其三项基本原则是: 心智 的体验性、 认知的无意识性和思维的隐喻性。 第一代认知科学源起于 20 世纪 50 年代, 当时认 知心理 学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向, 生成语法渐成主流, 计算机被 运用于智能研究。主要基于传 统的英美分 析哲学( 形式 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