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太极拳发劲的技术和方法

合集下载

太极拳的整劲和发劲

太极拳的整劲和发劲

太极拳的整劲和发劲陈式太极拳的整体劲是陈式太极拳超强功力的表现形式之一,而“松得开,合得住”与整体劲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的整劲和发劲。

欢迎阅读!太极拳的整劲和发劲真正打惯了实搏的人,反而极力避免不必要的切磋,因为如果水平相近,一旦动手,精神激荡,杀机一起,很难控制,谁也不能保证对方不突出杀招,最好的办法就是先下手为强。

实搏只能从实搏中去体会,没法教、也没法训练,蛇形或太极拳的斜飞,在切磋的时候,可以用肩撞,身*等法把对方发出去,证明自己的步法、身法、贴身发力比对手要高;但如果是实搏,就可以有拆骨剪手,肘打,撩阴,戳眼,刺喉等用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同门练习,常因互不相伤,故虚缓而发,虽能习得听之一、二,然日时以久,引以成习,临敌应变之际,竟多不能致用。

真能致用之招,皆只一下,如此一下,当不知所用而用,不期然而然。

内家一急应,其周身瞬如刚铁撞人,如虎扑羊或虎狮王扑倒鬣狗刹那颈椎折断,刹那扑踩在地上。

接手便使对方失重;在对方身形不稳时迅速进招,落掌点要入任通督,也就是从胸前的任脉打入,对准后背的督脉,轻轻将对方抛出数步之外了。

打人如拍球,要体其意。

眼神须活,但看注敌身中心重心一线。

手上的劲碰到哪就往哪扎进去。

就是用那个“慢慢”伸出去的手打。

手还是那么慢。

想象用手拿着一个特重的水泥块慢慢的伸出去。

虽然慢的象伸懒腰一样,但是碰上对方的脸只要你不收劲,信手一挥,对方就会立扑于地并且受到重创。

旋转身体就是把身体摆顺在后面顶着水泥块,躲在水泥块后面望前迎着走。

这得把整劲练到份上,手上有极绵软极刚硬的状态。

不是极绵软和极刚强的转换,只要转换就是人为的是破体之力。

手上不做任何变化就同时具有极坚硬和极柔软的两种效应,看着绵软碰上才知道是石头一样的坚硬。

打蜡烛能够锻炼人的穿透力,在练习时,不能用手扇风,必须用拳头打出去,这是练习集中力量,跟力量大小无关,力量越集中,灭蜡烛的距离就越远。

陈式太极拳发劲

陈式太极拳发劲

陈式太极拳发劲陈式太极拳的发劲中華武術豐富多采,雖各有風格特點並自成體系,但"攻防"二字是各家共有的。

防者多用柔,攻者多用剛。

何謂剛?在發勁時,內外和一,意氣風發,將自己的力量發出擊點乃為剛。

能將自己百分之百的力量發到出擊點就是剛勁的最高標準。

陳氏太極拳的發勁也有其獨到之處,它不僅拳、肘、肩、腳、膝、稍節和主要關節發勁,而且要求周身各個部位都能發勁。

拳譜中說:" 唯有五陰並五陽,陰陽不偏稱妙手,妙手一運一太極,太極一運化烏有,遭著何處何處擊,我也不知玄又玄。

" 當然能做到這一點非一日之功可見,拳術水平練到高級境界,不僅周身處處都能發出勁來,並且是勁由內換,連化帶發自然順遂。

太極拳是剛柔並用之拳。

發勁只是太極拳中剛的一面,太極拳練好,勁自然就能發得好。

因此,欲練好發勁須從練拳入手。

練習陳氏太極拳分兩個階段其一,以外形動作引動內氣其二,以內氣催外形一、以外形動作引動內氣內氣和動作是相輔相成互相配合的,外形動作可以導致內氣活動,內氣活動又能催動外形初學時,要按其具體要求力爭動作合度,就是遵循陳氏太極拳對各個部位的要求。

運動規律和逐漸的運動標準,尋求和進一步掌握內氣運行的方法。

先在定勢時(如預備式,單鞭等)思想專一地按照陳氏太極對身體各個部位的要求來對照。

目前出版的一些太極拳書中對此都有詳細介紹,這裏就不在詳述。

其中介紹的雖然比較具體,就是尺度較難掌握。

例如;松肩,究竟怎樣鬆?鬆到什麼程度;含胸,究竟怎樣含?含胸過了影響塌腰,含多少為過?這不是像木工,指出準確的尺寸。

在古拳譜中說:“只可神會不可言傳”。

說明對於這些細節用文字和語言無法表達,需要身教口授,可是多數太極拳愛好者沒有理想的條件。

因此我們須用辨證的態度來探討這個問題。

為什為陳氏太極拳對身體的各個部位都作了具體的規定?目的是“心氣下降,氣沈丹田”。

明確了這一點,定勢時體會一下,如果感到“心氣下降,氣沈丹田”,就說明,對身體各個部位的要求已合格。

陈氏太极拳劲路五要素

陈氏太极拳劲路五要素

陈氏太极拳劲路五要素陈氏太极拳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适当的练习对我们的健康是非常有利的,太极拳的教学也是非常多的,生活中可以经常观摩学习,下面店铺为您整理了关于:陈氏太极拳劲路五要素。

欢迎阅读!陈氏太极拳劲路的五要素一、陈冲太极拳劲路五要素怎样能做到整体螺旋缠丝以造势出劲路呢?无真中正,即无真平衡,当身上没有挂力,必然无安舒之感,就会产生向上的撑与轻。

没有向下的松沉与向上的撑轻,便无法产生真正的空胸实腹,以及分配到两腿两足两腰胯的真正的虚实变化。

故无真中正即无真虚实。

无真虚实,必然不能使肢体运动与呼吸同步,既影响呼吸的顺畅,也无法实现虚实的最佳转换,无虚实的最佳转换,也就无呼吸的内动外行。

故无真虚实即无真呼吸。

无真呼吸,即无法实现内动与外形的完美结合,即不能周身一家,不能周身一家,便处处散乱,便无法形成专注的意念。

故无真呼吸即无真意念。

无真意念,便无法恰到好处指挥身体,即不能以心令气,以气运身,也就无真正的整体螺旋缠丝。

故无真意念即无真缠丝。

无真缠丝,便无真开合,必然不能真造势,也就无真劲路可言。

故,陈氏太极拳,乃至所有太极拳,其劲路修炼,必然要求同时满足以上五个要素,即真中正、真虚实、真呼吸、真意念,真缠丝。

总之,太极拳,以中正为依托,以虚实转换为枢机,以呼吸为引领,以意念为指挥,以缠丝为开合,节节贯穿,周身一家,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织中,恰到好处地借助自身重力及地面反作用力,实现用意不用力,以形造势,以势生劲。

这其中,虚实转换尤其重要,否则,变转不灵,便是双重,“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否则,必然“率皆为人所制”。

二、劲路的目的在于造势譬如一根有弹性的橡胶管,将之按某一方向拧转,使之盘旋曲折成一根弹簧,然后松开手,它便自动展开,恢复形变,即重新变直,变长,变匀称,变鼓胀。

我们将盘旋曲折的过程叫顺缠,将重新展开的过程叫逆缠,从这个意义上看,顺缠是真缠,内合而柔蓄,逆缠是解旋,外开而刚发。

陈式太极拳如何发力

陈式太极拳如何发力

陈式太极拳如何发力陈式太极拳以其刚柔相济、快慢相间、螺旋缠丝、松活弹抖等独特风格为人们所喜爱,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陈式太极拳如何发力。

欢迎阅读!陈式太极拳如何发力陈式太极全拳的发劲练习,必须在动作去僵求柔、周身放松的基础上,做到“劲起脚根,行于腿,主宰于腰,发于梢节”。

这是太极拳的发劲规律,只要真正掌握了这个规律,不管杂任何角度和部位发力,都能够做到得心应手。

陈式太极拳不同于其它拳种,它发劲前的松柔有一定的特殊性。

要求全身各个关节都要松开,肌肉全部放松,更要注意的是意念不能丢。

在发劲前要做到身体像不在了似的,意念一动,全身皆动,在腰的带动下,按照发劲规律,节节贯穿地使劲迅速达到发力点,并使这部分肌肉在全身之劲达到发力点的一瞬间紧张,这就会产生摊抖力。

此力极高弹性,有力而不僵硬。

也就是我们说的发劲干脆、落点稳。

练陈式太极拳的螺旋劲,要以自己身体中心为轴,即以腰为轴心,在发劲时身体迅速向一边转动,正好形似两个旋转轴:腰胯一个,肩部一个,也就是自下而上,形成一个立体的旋转轴,以腰胯转动带动肩部并使力达梢节。

同时要注意在发力时保持平衡,因此,就需要我们在发力时做到对称发力。

以“掩手肱拳”为例,具体分析一下陈式太极拳如何发力。

这个动作发劲的预备式:重心在右腿上,右脚尖内扣(有利于发劲时蹬地反弹),右手变拳放于右胁侧。

左腿在前,左手成掌放于左前方。

两眼自然平视,做好蓄势。

拳谱讲:“身如弓弦,手如箭。

”“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

”所以在蓄势时要求做到一身备五弓,周身上下全部合住劲,全身肌肉放松,身体自然中正。

发劲时,重心迅速由右腿移向左腿,松左胯,同时通过右腿蹬地(利用地面的反作用力)、转膝、扣挡、合胯、拧腰、顺肩,使劲迅速传递到拳面。

整个身体向左旋转,左肘在右拳发出的同时,迅速向后发力,和右拳正好形成对称力,使身体受到一个平衡力,使自己不至于在发劲时身体前倾而失去重心,在实战中则不被对引动而失势,并且左肘向后发劲,还有助于右拳的发力,做到了集全身之力于一拳,这就是力学上讲的旋转离心力。

陈式太极拳的技法

陈式太极拳的技法

陈式太极拳的技法三百多年来陈氏太极拳仍然保留着古老的风格,有踢、打、摔、拿和推手。

推手是陈氏太极拳的专门技法。

它的方法是先由一人喂招,等对方掌握以后才能变劲,这叫招熟。

目前练陈氏太极拳的比其它太极拳的技击内容要丰富的多,有打法、摔法、拿法、腿法和巨大的暴发力。

下面是店铺专门为您整理好的:陈式太极拳的技法。

陈式太极拳的技法一、打法――打法分长劲和短劲两种,即慢劲和劲两种。

长劲是太极拳的宽面打击,如肩的周围、肘和周围、掌、胸、腹都为宽面部位。

象拳、肘尖、肩的尖部这些都为窄面。

窄面容易伤人,现在一般都练习宽面。

宽面一般都为长劲(属慢劲),用窄面打人一般都为快劲(即短劲)。

陈氏太极拳除了螺旋运动外,另一个特点是暴发力强它分为惊弹劲和劲两种,有时在打击中是好几个劲。

用一个组别来打击对方的方法叫闪惊巧取。

通过闪战、惊弹组别方法打击,最后用一个重劲、沉劲打击对方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虚弄诈诱只为一转”这一转就叫闪惊巧取。

太极拳要求在进攻中两手相系,它经常出现重手不重人,打人不重手。

打人的手正好回来转为轻手。

所以说它有一个协调的关系,给别人的感觉是出手不见手,见手不能走(用肩、肘也等于手),境界高了,叫打人不见形,见形不为能。

陈式太极拳的技法二、摔法――摔法是三点着地算输。

它有上下结合的问题,上面有压力,下面有管脚。

如使人头向左斜而右去,头向前倾而脚向后去,这样才能把人摔倒。

摔法要有三个点:(1)上管手;(2)中管躯干;(3)下管脚。

三点打击才能把人打倒。

有人说“手是两扇门,全靠腿打人”。

腿在用摔法的时候起决定性的作用,它是採取杠杆原理的支点的力点。

延伸阅读:陈式太极拳的虚实开合,起落旋转扬扬几十万言总结太极拳为“开合”二字,说明“开合”很重要。

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太极拳就是“开合”,用四个字概括就是“虚实开合”,如果用八个字来概括就是“虚实开合,起落旋转”。

虚实和轻重的关系是是:一般认为虚是无,实是有。

里指的是腿上分虚实,有重心的腿为实,负担重心少的为虚,手轻腿为实。

太极拳发劲的四大妙招

太极拳发劲的四大妙招

太极拳发劲的四大妙招太极拳发劲的四大妙招太极拳是一项灵活的功夫,练习太极拳要掌握方式方法,这样才能学会太极真功夫,若想学好技击和推手一定要先学会发劲。

太极拳发劲的妙招1、丹田吞吐逆呼吸开合是太极,吞吐是内功。

陈式太极拳所练的是内劲,除预备式外,所有的形体动作都不离开合变化。

通过动作的开合来调整气息的吞吐,以拳练功,从而达到内外兼修,产生内劲的目的。

口鼻之呼吸,不过借以通内外而已。

太极拳之吞吐,是“气沉丹田”之谓,为丹田之内呼吸之称。

口鼻呼吸之外气与丹田呼吸之内气相接,心中神意下照丹田。

丹田是习武之人的重要部位,丹田主要有两种,即气沉丹田和意守丹田,练好丹田劲,发劲才会有力量。

与丹田之元气相交(心肾相交),运贯于周身,畅达于四肢,如此方是拳经所云之:“上下相连,内外合一”。

所谓内劲,“是将人之散乱于外之神气,用拳中之规矩,手足身体动作。

顺中用逆缩回于丹田之内,与丹田元气相交,自无而有,自微而著,自虚而实,皆是渐渐积蓄而成,此谓拳中之内劲也。

”所以,太极拳的身手开合、丹田吞吐即是内劲习练之法。

陈式太极拳发劲中采用腹式逆呼吸与丹田呼吸之内气相接,上下鼓荡,激发真气,从而达到以内摧外的目的。

太极拳发劲的妙招2、擤气口呼“哼”与“哈”将逆腹式呼吸与丹田吞吐有机结合所产生的冷、弹、脆、快的抖炸之劲,外形上只是机灵一颤,劲已发出,只有“运劲出于无心,鼓舞出于不觉”,才能在实战中自由运用,此时,“粘、游、连、随、腾、闪、折、空、挤、捺,无不得其自然矣”。

内劲是在恰当时机中瞬间激发,可以在呼气、吸气、闭气三种状态下运用,其发出的劲决定于气的长短、强弱。

一般的说,擤气即上颚与舌微合,合而有隙,发劲时,部分气息从口鼻可呼出,气压下降,与丹田之气相交,鼻中自然发出“哼”的声音,冷弹脆快。

纯粹以口呼气,自然发出“哈”的声音,相对于擤气,气息沉降,丹田之劲上升,力猛劲长。

在太极拳发劲中巧妙采用“哼,哈”的发声来协助各种发劲.特别是在技击中,呼吸中的发声能使人体的肌肉得到快速的收缩与舒张.促使肌肉具有较高弹性,还能使肌体得到放长,可以使人体内的意气得到调动,达到以气催力,以声助威的效果。

太极:如何练出松活弹抖的爆发力

太极:如何练出松活弹抖的爆发力

如何练出松活弹抖的爆发力松活弹抖的爆发力是陈式太极拳的精华,也是陈式太极拳与其他太极拳的主要区别之一。

众多的太极拳爱好者对发劲都很喜欢,但若练多年后能将发劲打得淋漓尽致,随心所欲,意到气到劲到者,却凤毛麟角,少之又少。

究其原因是不得要领。

如果真正掌握了陈式太极拳发劲的规律,练好也并非难事。

笔者在多年随陈正雷老师练习陈式太极拳过程中,潜心探寻其奥妙,现就陈式太极拳发劲方面谈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陈式太极拳发劲的练习,必须去僵求柔、周身放松的情况下,按照“劲起于脚行于腿,主宰于腰发于梢”这个太极拳发劲的基本规则,循序渐进,用心揣摩。

只要能真正掌握了这个规律,通过不懈的训练,就能达到无论从任何角度和部位发力都能够做到得心应手、随心所欲的弹抖爆发。

放松是发劲的前提,极柔软放能够极坚刚,只有做到充分的放松,去掉全身之僵劲,才能够发出完整一气的弹抖劲。

全身骨节松开肌肉松弛,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抗肌的用力,使力不至于在中途被对抗肌的紧张用力而消耗减弱,使周身之力能够在一瞬间达到着力点,也就是集全身之力于一个力点上。

另外,肌肉紧张用力的时间要短,要在发力到落点的一瞬间高度紧张,而后再迅速放松,也就是说,发劲时肌肉紧张的时间越短,力到落点的速度就越快,威力也就越大。

意、气是太极拳运动的灵魂,发劲要想到达一定的水平就必须结合意念和内气,以意领气,以气运身,气到劲到。

意念一动,则全身皆动,在腰的带动下,按照发劲规律,节节贯穿得使劲迅速达到着力点,劲到落点的同时肌肉高度紧张,并要结合吐气发声,腹部抖弹坚实,气沉丹田,这就会产声弹抖力。

此力极富弹性,有力而不僵硬,如金狮抖毛,干净利落。

要想打好弹抖力,关键是腰裆劲的配合,发劲时要转腰扣裆,腰部旋转,裆劲扣住,可使动作快猛迅疾,力达梢节。

练习螺旋劲,要以自己身体中心为轴,即以腰为轴心,在发劲时身体迅速向一侧转动,产生离心力。

按照力学原理,圆上的任何一点都可以成为出击点,但要按圆的切线方向发出,且发劲到落点时要讲究前后左右的配合,也就是要注意对称发力,不至于出现发力落空而失重的现象,以保持自身的中心平衡。

论陈氏太极拳的放松与发劲

论陈氏太极拳的放松与发劲

论陈氏太极拳的放松与发劲论陈氏太极拳的放松与发劲太极拳是一项舒展大方的有氧运动,练习太极拳时,我们要保持身体立身中正,每个姿势都要施展准确。

一、陈氏太极拳的特性大家知道,陈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是架势舒展大方,步法轻灵稳健,身法中正自然,内劲统领全身,以缠丝劲为核心,动作以腰为轴,节节贯串。

一动则周身无有不动,一静百骸皆静,运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发劲时松活弹抖,完整一气。

练习时要求虚领顶劲,立身中正,松肩沉肘,含胸塌腰,心气下降,呼吸自然,松胯屈膝,裆劲开圆,虚实分明,上下相随,刚柔相济,快慢相间。

缠丝劲是陈氏太极拳最突出的特点,学习陈氏太极拳,每个动作都要包涵缠丝劲的运用,通过缠丝掌握太极拳的原理。

外形走弧线,内劲走螺旋,以身领手,以腰为轴,缠绕圆转,逐渐产生一种似柔非柔,似刚非刚,极为沉重而又极为灵活善变的内劲,如棉花裹铁,外柔内刚。

整套拳没有平面,没有直线,没有断续处,没有凸凹处,没有抽扯之形,没有提拔之意,浑然一圆,方为合格。

以旋腕转肩,旋腰转跨,旋踝转膝,以及胸腰折叠,形成一套从头到足,连绵不断的空间曲线运动。

二、陈氏太极拳对放松的理性与目的及放松状态下的发劲练习太极拳时要求松、柔、慢,这是太极拳练功的独特的方法与手段,而不是目的。

目的是通过放松、柔和、缓慢的练习方法,突破去僵求柔的过程,达到疏通经络,引动内气,使内气与外形相机的结合起来,以意行气,以气运身。

气到时,形就会随气而动,气不到,形依旧不动,逐渐内气充实、壮大、饱满,也就是习武之人常说的丹田之气充实,才会相汇合的感觉。

将内气渗透到四肢百骸,循环不已,才能起到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的作用。

太极拳追求的是先天自然之气,返朴归真;应放弃后天之气,僵劲拙力。

什么叫后天之气,僵劲拙力?就是人刚出生后,脱离母体,为了生存长大,劳动生产需要所吸收的水谷之气,产生的一种力量,叫后天之气,也叫僵劲拙力,这种力是学太极者必须舍弃而不取的。

认识的越早,放弃的越快,才能及早得到先天自然之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氏太极拳发劲的技术和方法
陈氏太极拳发劲的技术和方法
发劲和抖劲的关系是一个概念中大概念和小概念的关系。

发劲包括长劲和短劲,抖劲只是短劲,又称寸劲。

他们都是在周身松沉蓄劲后产生的暴发劲。

发劲、弹抖劲均起于脚跟,行于腿,主宰于腰,达于四梢。

发劲是经过长期练拳和推手实践练出来的一种灵活集中、运用自如的弹性劲。

要练出这样的弹性劲,不仅要注意到周身肌肉松弛与收缩的锻炼,而且更要重视感觉灵敏和反应速度训练,同时十分强调运用正确的技术,合理发挥肌肉的力量。

所谓“用意不用力”,这里是指不用紧张的僵力、笨力和呆力。

在练习推手时,必须明辩内力和外力的作用,揣摸和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们的外力,主要是重力。

重力是地心引力,人的体重是由于地球的吸引力而使身体受到的力。

此外,还有支撑力及反作用力、摩擦力、惯性力、螺旋力、直力、横力等。

推手时对方所进之力属外力,如果自己的引化劲达不到随心所欲的程度,那么你就无法走化、利用、分解和消化外力。

此时彼此双方的外力都互相影响着各自的内劲,并在内力合劲相争的情况下,胜负取决于各自内劲大小、灵敏度以及发挥的好坏。

否则,即使取胜,把对方击倒,也相当勉强,只是拖泥带水而已,难以达到斩钉截铁的刚、猛、冷、脆,一哼一哈,内劲抖
发而胜负立判。

这与平时培养先天元气,周身气劲浩然流行是有密切关系的。

只有平时多下功夫,内劲充实,在发劲时双足抓地,借用大地的反弹力,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合为一家,劲专注一方,与人交手时弹抖发劲才能如摧枯拉朽,势不可挡,决无拖泥带水现象。

化、蓄是发劲的前提,所谓化蓄是欲击人之意,击人不化而发劲生硬,化而不蓄则发劲无力,故三者紧密关联,缺一不可。

化与蓄是相辅相成的,化中含蓄,蓄中有发,方可化蓄发一条龙。

但发劲一定练得非常熟练、灵活、协调,经常在周身放长的情况下,练习长劲和弹抖劲的短劲。

如:在打上挑肘时,身体要形成上下对拉之势,前面以肚脐,背以命门为界限,在发肘的一侧,肚脐命门以下气向下行,肚脐命门以上气则上行,另一侧气向下行,为发击一侧发挥好辅助作用。

只有这样,发劲时才能保持下盘稳固和发击力点清晰、准确,发劲才能迅猛疾速。

只有把握好发劲的关键,才能在一吸一呼、一开一合的瞬间,达到向预期目标发劲之目的。

长劲虽然急速猛烈,但其属“三阴七阳尤觉硬”和“四阴六阳类好手”的过度阶段,虽发击勇猛逼人,但却不可取。

这也是由中级向高级阶段过度的必经之路。

所以说没有远打一丈,就没有近打一寸。

这样远打一丈,让人观之也可算得高艺,但发击时生猛激烈,是以迅猛疾速取人,并非十分干净利落,故曰此功夫只是向高级阶段弹抖寸劲的过渡。

在以上水准的基础上,再刻苦研练,就可迈入高层次境界。

那时发击全在用心意巧发,心意一动,自然弹抖,周身协调一致,上下形成一个合劲,处处皆是自
然反应。

如果发击对方,只要弹抖一震,就能以迅雷不及掩儿之势,使对方腾跳躲避不及,飞掷而出,此则为玄妙的上乘功夫。

初学者可根据发劲的要点及要求,由大圈而中圈,由中圈而小圈,在由小圈到圆点,由慢而快,由快而速,由速到疾,直至自然反射弹抖。

循序研练,探讨攀登,逐步登堂入室,炉火纯青,登峰造极,进入化境。

陈氏太极拳发劲探奥
陈氏太极拳之所以深受海内外武林界之推崇,我想其刚柔相济、快慢相兼、松活弹抖、拿跌掷打;特别是松活弹抖的发力是其吸引众多青年太极拳迷的关键之所在。

陈氏太极拳也正是以其独具特色的发力才奠定了其坚实的地位,可以说,发力是陈氏太极拳的重要风格。

关于陈氏太极拳的发力,无论前辈太极名家还是当代陈氏太极高手都对其作过一些论述,但是在多年的训练及教学中,我发现如以“一身备五弓”论或“力由脚跟生,行于腿而主宰于腰,以腰为轴,运气于臂,行于手指”等理论来指导训练,总令人感到牵强别扭甚至有时竟会令学员不知所措,那么能否在前辈高手们理论指导下以较为具体客观形象的通谷易懂的假想(即意念力)来有效地指导训练呢?答案是肯定的。

笔者在研习过程中,总结出陈氏太极拳发力时的几点假想。

实践证实,这,几种假想力在训练中确实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现试述于下,以就教于各位方家。

(一)弹抖力:发力要求蓄劲时放松自然,周身相合,在发力一瞬间,犹如火星灼皮肤,猝然一惊,冷弹而出,干脆有力,而
在推手当中也要求周身犹如触电,犹如火星烧灼猝然抖发,所谓“灵机一动鸟难逃”是也。

陈氏太极拳发力皆以此为基础。

(二)穿透力:发力时专注一方,意想发力点触胸膛,力透脊梁,将敌手五脏六腑全部穿透击烂,如掩手肱拳及各种肘法,凭借此种假想训练而出的发力,如在实践中将给对方造成极大的伤害,所以推手时一定要注重武德,点到为止。

(三)惊炸力:蓄劲时意想自身被钢筋水泥所封固,发力一瞬间将自身封固物全部崩飞,如裹鞭炮、顺鸾肘、披架子等。

(四)刹车力:发力时如同汽车撞墙,快速有力,发力之后全身随即放松,犹如刹车。

这种力在陈氏太极拳所有发力中都要求如此,发力之后全身随即放松既可作为蓄劲再连续发力,又能顺遂自如地承接下势而不产生断劲、丢劲或顶劲。

(五)十字撑力(或称对拉力):如掩手肱拳,以腰为轴,右拳迅速向前抖发,裆扣膝合,而左肘必须有向后撑拉之力,不但使立身中正无偏,无前俯之病象,又可产生反弹顿措力。

(六)冲击力:发力时犹如巨浪冲击一般,一浪高过一浪,意将对方五脏击裂,如连珠炮。

(七)合力:发力时周身相合,力点要稳、准、狠,特别要注意腰裆劲的配合,如搬拦捶,双拳向左横抖,以腰带动发力,而左腿须内扣膝合,方可使周身一体,毫无松散之处。

以上陈氏太极拳发力假想虽分七点,但各点之间是相互融合、灵活运用的,尤须注意以腰来带动发力,而裆膝必须有扣与合之意,方可显陈氏太极松活自然、整体作业之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