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及儿童特征

青少年及儿童特征
青少年及儿童特征

3.1.3儿童及青少年消费者行为特点

1.儿童:

(1)消费能力逐步提高。表现为:

a.在本能性消费逐渐趋于成熟的同时,社会性消费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尤其到学前时期出现明显的攀比和炫耀心理。学龄儿童的社会性需要更是丰富多样。

b.单纯模仿性的消费逐步转变为个性化和独立自主的消费。年龄小的儿童在穿着方面只是进行单纯的模仿性消费,而到了小学阶段的儿童则有了自主意识,不仅要求“别人有的我也要有”,而且“要有最好、最漂亮的”。

c.依赖性消费逐渐减弱,而自主建议性消费则迅速发展。婴幼儿时期儿童的消费完全依赖于自己的父母,其消费内容和消费动机都由父母决定。但是到了学龄初期之后,自主性越来越强,有时甚至左右家长或家庭的购买意向。

(2)消费需求日益复杂。表现为:

a.消费性质飞速扩展,由过去单一的服装只是满足生活的消费逐渐向满足社交的、精神的、心理的消费扩展,消费性质逐渐接近于成人。

b.对服装的质量外观、颜色和品牌逐步产生了更高的要求,希望购买的商品不仅质量好而且能够满足他们本身对虚荣的浅显追逐。

c.消费动机日趋多样化。随着年龄的增长,求同、求美、好胜等

消费动机逐渐居于主导地位,而生理性消费动机则退居次要地位。

2.青少年:

青年可能是最“不忠诚”的消费者,他们喜欢追求新鲜刺激,消费变化多端,不容易予以掌握。青年人的心理其实十分矛盾,他们一方面积极“追求自我”,喜欢突出自己;另方面却对同学团体有很高的认同性,喜欢做每个年轻人都做的事。青年的消费特点。中国目前大约有三亿多青年消费者,约占上海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多。人生的这个阶段是最富有创造性和追求独立性的阶段。其消费特点表现为:

(1)消费能力很强,市场潜力大。随着科技在社会发展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青年人的创新能力和知识更新优势给他们带来了越来越丰富的经济收入,加上家庭负担轻,消费观念新潮又不愿压抑自己的欲望,注重享受和娱乐。因此青年消费者就成为消费能力最强、市场潜力最大的一个消费群体。

(2)消费意愿强烈,具有时代感和自我意识。青年消费者经常表现出这样一种消费心理:大家都没有的自己要有,某些人有的自己必须有,大家都有的自己不想有。这是一种典型的标新立异、争强好胜、表现自我的心理。

(3)消费行为易于冲动,富有情感性。由于青年时期的人并未彻底成熟,加上阅历有限,使得个性尚未完全定型。他们内心丰富、热情奔放,冲动性消费明显多于计划性消费。例如,在许多时候,服装的款式、颜色、形状、广告等外在因素往往是决定

其是否购买该产品的第一要素。另外,青年消费者的消费兴趣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和波动性,一会儿喜欢这种商品,一会儿又喜欢另外一种。这都反映出其消费的冲动性和情感性。

3.2消费者购物十种心理

研究好了各个类型的消费者购买心理行为之后,现在把消费者的购物心理概括成十种。心理是指顾客在成交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极其复杂、极其微妙的心理活动包括顾客对商品成交的数量、价格等问题的一些想法及如何付款、选择什么样的支付条件等。

顾客根据自己的需求,到商店去购买消费品,这一行为中,心理上会有许多想法,驱使自己采取不同的态度。它可以决定成交的数量甚至交易的成败。因此我们对顾客的心理必须以高度重视。

1.求实心理。这是顾客特别是我国消费者普遍存在的心理动机。他们购买物品时,首先要求商品必须具备实际的使用价值,讲究实用。

2.求新心理。这是追求商品超时和新颖为主要目的的心理动机,他们购买物品重视“时髦“和“奇特“,好赶“潮流“。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男女中较为多见,在西方国家的一些顾客身上也常见。例如,来我国旅游的一对瑞士夫妇,穿着奇特,与众不同,当推销员向他们介绍古戏装时,他们非常高兴,当即购买了两套,并说明要回国后举行生日宴会时穿出来,让所有的宾客感到惊奇。

3.求美心理。爱美是人的一种本能和普遍要求,喜欢追求服装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在中、青年妇女和文艺界人士中较为多见,在经济发达的国家的顾客中较为普遍。他们在选择服装时,特别注重商品本身的造型美,色彩美,注重商品对人体的美化作用,对环境的装饰作用,以便达到艺术欣赏和精神享受的目的。

4.求名心理。这是以一种显示自己的地位和威望为主要目的的购买心理。他们讲名牌,用名睡,以此来“ 炫耀自己“。具有这种心理的人,普遍存在于社会各阶层,尤其是现代社会中,由于名牌效应的影响,吃穿住使用名牌,不仅提高了生活质量,更是一个社会地位的体现。因此,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追牌族“涌现的原因。

5.求利心理。这是一种“少花钱多办事“的心理动机。其核心是“廉价“。有求利心理的顾客,在选购商品时,往往要对同类服装之间的价格差异进行仔细的比较,还喜欢选购折价或处理服装。当推销员向他们介绍一些稍有残损而减价出售的服装时,他们一般都比较感兴趣,只要价格有利,经济实惠,必先购为快。具有这种心理动机的人,以经济收入较低者为多。当然,也有经济收入较高而节约成习惯的人,精打细算,尽量少花钱。有些希望从购买服装中得到较多的利益的顾客,对服装的花色、质量很满意,爱不释手,但由于价格较贵,一时下不了购买的决心,便讨价还价。有的为了一元钱或几角钱,必要争论不休,致使想买的东西买不成。

6.偏好心理。这是一种以满足个人特殊爱好和情趣为目的的购买心理。有偏好心理动机的人,喜欢购买某一类型的服装。例如,有的人爱运动装,有的人爱休闲装,有的人爱正装,等等。这种偏好性往往同某种职业、知识、生活情趣等有关。因而偏好性购买心理动机也往往比较理智,指向也较稳定,具有经常性和持续性的特点。

7.自尊心理。有这种心理的顾客,在购物时,既追求服装的使用价值,又追求精神方面的高雅。他们在购买行动之前,就希望他的购买行为受到推销员的欢迎和热情友好的接待。经常有这样的情况,有的顾客满怀希望地进商店,一见推销员的脸冷若冰霜,就转身而去,到别的商店去了,甚至再也不愿光顾那家“冷若冰霜“的商店。

8.仿效心理。这是一种从众式的购买心理动机,其核心是不甘落后或“胜过他人“,他们对社会风气和周围环境非常敏感,总想跟着潮流走。有这种心理的顾客,购买某种商品,往往不是由于急切的需要,而是为了赶上他人,超过他人,借以求得心理上的满足。

9.隐秘性心理。有这种心理的人,购物时不愿为他人所知,常常采取“秘密行动“。他们一旦选中某件商品,而周围无旁人观看时,便迅速成交。如男青年为异性朋友购买女性服装(如文胸)时,常有这种情况。

10.疑虑心理。这是一种思前顾后的购物心理动机,其核心是

怕“上当“、“吃亏“。他们在购买物品的过程中,对商品质量等持怀疑态度,怕上当受骗,满脑子疑虑。因此反复向推销员询问,仔细地检查商品,直到心中的疑虑解除后,才肯掏钱购买。

由以上看来,推销员对顾客的购物心理行为,必须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并针对其特点,恰当对待,促使推销工作顺利进行。第四章案例分析

学龄儿童与青少年能量及宏量营养素的需要

https://www.360docs.net/doc/412464587.html,/vb/ 学龄儿童与青少年能量及宏量营养素的需要https://www.360docs.net/doc/412464587.html,/vb/ 能量的需要 生长发育中儿童少年的能量处于正平衡状态。能量的来源分别为,碳水化合物55% ~65%,脂肪25%~30%,蛋白质12%—1 4%。 宏量营养素的需要 (一)蛋白质 蛋白质提供的能量应占膳食总能量的12%~14%。动物性食物蛋白质含量丰富氨基酸构成好,如肉类为17%~20%,蛋类为13%~15%,奶类约为3%,植物性食物中大豆是优质蛋白质的来源,含量高达35%-40%,谷类含5%~10%,利用率较低。 (二)脂类 儿童期脂肪适宜摄人量以占总能量的25%~30%为宜。少年时期是生长发育的高峰期,能量的需要也达到了高峰,因此一般不过度限制儿童少年膳食脂肪摄人。但脂肪摄人量过多将增加肥胖及成年后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和某些癌症发生的危险性,脂肪适宜摄人量为占总能量的25%-30%。其中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为<1:1:1,n--6和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为(4~6):1。在脂肪种类的选择上要注意选择含必需脂肪酸的植物油。 (三)碳水化合物 长期以来,碳水化合物一直是人类膳食中提供能量的主要来源,与蛋白质和脂肪相比,碳水化合物是更容易被机体利用的能量。 学龄前儿童致青少年膳食中碳水化合物适宜摄入量占总能量的55%~65%为宜。目前我国居民膳食中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来源是谷类和薯类,水果蔬菜也有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因此,保证适量碳水化合物摄人,不仅可以避免脂肪的过度摄入,同时谷类和薯类以及水果蔬菜摄人会增强膳食纤维及具有健康效用低聚糖。对预防肥胖及心血管疾病都有重要意义。但应注意避免摄入过多的食用糖,特别是含糖饮料。 维生素b: https://www.360docs.net/doc/412464587.html,/vb/ https://www.360docs.net/doc/412464587.html,/vb/

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儿童青少年版—2019)

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健康教育核心信息 (儿童青少年版—2019) 1.近视会导致学习、生活不便,甚至会影响升学和择业。 近视会导致眼睛视物模糊、干涩、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头晕等,影响正常学习和生活,还会对升学和择业造成一定限制。近视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失明。 2.坚持充足的白天户外活动。 坚持充足的白天户外活动对于预防近视和防止近视加重有重要意义。儿童青少年应听从家长和老师的安排,保证每天进行2小时以上白天户外活动。 3.要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 不正确的读写姿势会增加发生近视的风险。读书写字要使用适合自己坐高的桌椅,应有良好的照明,并保持“三个一”的正确姿势,即眼睛离书本一尺,胸口离桌沿一拳,握笔的手指离笔尖一寸,读写连续用眼时间不宜超过40分钟。认真做眼保健操。 4.避免不良的读写习惯。 预防近视要避免不良的读写习惯,应做到不在走路时、吃饭时、卧床时、晃动的车厢内、光线暗弱或阳光直射等情况下看书、写字、使用电子产品。 5.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营养。

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营养是保证视力健康的基础。儿童青少年应听从家长和老师的作息安排,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要达到10小时,初中生9小时,高中生8小时。平时应做到营养均衡,不挑食,不偏食,不暴饮暴食,少吃糖,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6.控制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 长时间、近距离、持续盯着手机、电脑和电视等电子产品的屏幕,会给眼睛带来伤害。使用电子产品时,应使眼睛与屏幕保持一定距离,屏幕亮度适中。课余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学习30—40分钟后,应休息远眺放松10分钟。非学习目的使用电子产品单次不宜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不宜超过1小时。 7.看不清黑板上的文字或远处的物体时可能是发生了近视,应及时告诉老师和家长。 当发现自己看不清黑板上的文字或远处的物体时,可能是发生了近视,应及时告诉老师和家长,并尽快到医院进行视力检测,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矫正,防止近视进一步加重。需注意,即使能看清远处的物体,也存在发生单眼近视的可能性。平时可交替闭上一只眼睛进行自测,以便发现单眼近视,及时矫正,避免双眼视力差对眼睛造成更大伤害。 8.一旦确诊为近视,应尽早在医生指导下配戴眼镜,并定期复查。

学龄儿童与青少年的营养需要

学龄儿童与青少年的营养需要 由于儿童少年体内合成代谢旺盛,以适应生长发育的需要,所需要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的量相对比成人高,尤其是能量、蛋白质、脂类、钙、锌和铁等营养素。同年龄男生和女生在儿童时期对营养素需要的差别很小,从青春期生长开始,男生和女生的营养需要出现较大的差异。 一、能量 生长发育中儿童少年的能量处于正平衡状态。各年龄组能量推荐摄人量列于表3。能量的来源分别为,碳水化合物55%~65%,脂肪25%~30%,蛋白质12%~14%。 二、宏量营养素 (一)蛋白质 儿童少年膳食蛋白质推荐摄人量列于表3-4-2。蛋白质提供的能量应占膳食总能量的12%~14%。动物性食物蛋白质含量丰富氨基酸构成好,如肉类为17%~20%,蛋类为13%~15%,奶类约为3%,植物性食物中大豆是优质蛋白质的来源,含量高达35%~40%,谷类含5%~10%,利用率较低。 (二)脂类 儿童期脂肪适宜摄人量以占总能量的25%~30%为宜。少年时期是生长发育的高Ⅱ嗥期,能量的需要也达到了高峰,因此一般不过度限制儿童少年膳食脂肪摄人。但脂肪摄人量过多将增加肥胖及成年后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和某些癌症发生的危险性,脂肪适宜摄人量为占总能量的25%~30%。其中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为1:l:1,n-6 和n-3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为(4~6):1。在脂肪种类的选择上要注意选择含必需脂肪酸的植物油。 (三)碳水化合物 长期以来,碳水化合物一直是人类膳食中提供能量的主要来源,与蛋白质和脂肪相比,碳水化合物是更容易被机体利用的能量。学龄前儿童致青少年膳食中碳水化合物适宜摄入量占总能量的55%~65%为宜。目前我国居民膳食中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来源是谷类和薯类,水果蔬菜也有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因此,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更多的人们逐渐意识到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并得到各有关方面的关注,大家普遍认为,现在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急需改善,儿童青少年心理保健,对家庭、学校、社会及儿童青少年本身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在由上海市卫生中心、上海心理咨询中心和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组织的一项对上海市的24000名4~16岁的儿童进行一项调查中发现,我国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为10.2~14.5%。其中第一位是多动症占7%左右,第二位的是情绪障碍3%左右,占第三位的是社会交往问题1%左右。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儿保科的张劲松、沈理笑、许积德等综合医院心理门诊中的儿童病例分析,说明症状类型主要有:情绪问题、学习问题、行为问题,其中情绪障碍占34.25%;适应性问题占2.8%;多动性占11.65%;品行问题占3.9%;睡眠问题占1.7%;学习困难占8.8%;内趋力不足占13.3% 。上海市科学育儿基地对2055名9-15周岁的困境儿童所做心理健康调查时,发现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的儿童有223名,占到10%左右。 一、儿童心理问题的特点: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大都存在发展性的特点,即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有不同的主要心理问题。通过调查显示: 1、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和上海市第二医科大学通过对全国22个城市26个单位的24000名4-16岁儿童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后,指出4-5岁(学前期)主要为社会交往问题;6-11岁(小学时期)主要为注意缺损障碍;12-16岁(少年时期)主要为情绪障碍。 2、上海市科学育儿基地在困境儿童的心理咨询过程中,统计出:0-18岁的儿童主要存在六类问题,比例从高到底依次是:行为问题(47.77%)、情绪问题(27.23%)、学习困难(23.21%)、多动(22.325)、科学育儿知识咨询(17.41%)、适应不良(6.25%),并且发现:11岁(尤其6岁)以下(含11岁)主要是"科学育儿知识咨询"、12岁以上(含12岁)主要以"行为问题"为主。 二、儿童青少年的研究课题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首先要从个体自身、社会、家庭、教育机构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同时必须坚持"社会-心理-生物"的综合模式,在社会大系统中形成医疗、心理、教育、福利等一体化的综合服务网络,以早期干预、及时干预、系统干预、发展性干预等为原则,在干预策略上提倡直接干预与间接干预并重: (一)直接干预:对儿童直接实施咨询在咨询中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问题,积极实施干预策略(如认知行为疗法、行为矫正与塑造),另外还有通过教育、指导、训练,使其心理问题得以解决,从而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帮助儿童摆脱心理困扰。对特殊儿童,则更注意特殊儿童的特殊需要,从儿童需要出发来解决儿童的心理问题。另外还要积极联系社会工作者,对儿童给以社会性的关注和支持。 (二)间接干预:主要是进行儿童生存、发展环境的创设和优化,通过客观因素(尤其家庭环境)的完善来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具体措施有: 1.社区建设:在社区建立心理辅导站,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的辅导工作,为社区儿童建立心理档案,通过家庭随访、专家咨询等,及时为家庭及儿童提供心理健康知识、技术支持。同时,利用社区力量进行儿童心理健康观念的宣传和普及,使心理健康成为社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2.校园建设:积极做好学校心理健康工作,包括配备心理辅导老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心理咨询,进行心理健康科研等等,尽可能使学生在良好身心状态中获得发展。学校

《儿童青少年网络健康使用指导手册》发布

《儿童青少年网络健康使用指导手册》发布 4月14日,北京师范大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联合腾讯研究院在京发布了《儿童青少年网络健康使用指导手册》(下称指导手册),旨在网络成瘾相关研究及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止网络过度使用的“四大原则”,结合时间管理、情绪调节、积极应对压力及同伴不良影响等具体操作方法,为儿童、家长、学校提供三位一体的立体化网络健康使用解决方案。 提出四大原则指导青少年健康上网 随着我国儿童青少年网民数量、网络使用时间持续增加,以及网络使用娱乐化趋势,未成年人网络过度使用及依赖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网络游戏沉迷被认为是目前国内外发展最为快速的心理健康问题。 为此,《儿童青少年网络健康使用指导手册》率先提出了“有限使用、选择使用、公开使用和工具性使用”四大原则,作为指导青少年健康上网的准则,通过引导儿童青少年深入思考分析网络使用的利与弊,帮助其从小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 北京师范大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副教授张锦涛向记者表示,“研究机构及社会公众的关注点,常常落在已经出现网络成瘾症状的儿童青少年群体,但实际上这部分儿童青少年仅占很小的比例,大约为未成年网民的10%左右。我们认为,如

何指导和引导绝大多数儿童青少年网民更有效、健康地使用网络,才是当前更为迫切需要关注的。” 他表示,“这份手册的亮点之一是《实践操作篇》,基于动机访谈及行为改变理论帮助儿童青少年做出改变决定,并通过具体的时间管理、情绪调节、放松与冥想等压力应对方法帮助儿童学会有效地积极应对压力并进行自我提升,最终通过综合使用这些技巧和方法达到抵制网络诱惑、减少过度使用网络的目的。” 提供儿童、家长、学校三位一体的立体化解决方案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也是网络空间未来的主要建造者和参与者。已有研究表明,亲子关系、同伴压力、学校氛围都对儿童的网络使用情况有着重要影响。如何指导未成年人正确使用网络,是关系千家万户家庭幸福、社会稳定的大事,需要家长、学校、相关部门、互联网行业共同行动,是每个成年人都需要参与的、长期的,不可逃避的责任。 记者了解到,《指导手册》结合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从儿童、家长、学校三方出发,提出了三位一体的立体化网络健康使用解决方案,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儿童和青少年可以在家长、学校的共同指导下,充分学习和思考网络使用的利与弊,特别是健康使用与过度使用的利弊转化。

儿童青少年营养与健康知识公益科普社区行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每当天气或季节变化的时候,我们发现医院前来就诊的孩子是络绎不绝,输液室里更是人满为患。这些生病的患儿大多为感冒、发热、上呼吸道感染和反复性肺炎等病症,许多孩子更是医院里的常客,三天两头感冒和出现发热症状。问其究竟原因,专家解释为天气变化而引起的季节性感冒,而许多家长则停留在孩子小、容易生毛病的传统健康观念认识中。 我们且不论专家解释和家长的观念是否正确。但有一个实事我们不能忽略;为什么您的孩子就容易感冒生病?而其它绝大多数孩子依然健康。所以,如果我们过分强调外界原因,不从孩子体质营养状况入手,或者依然用传统观念看待孩子健康问题,势必影响正确判断孩子疾病的起因,使孩子健康永远摆脱不了感冒疾病的困扰,从而影响孩子正常的生长发育。 二、营养与健康的关系 儿童青少年钙铁锌摄入不足,引发各种疾病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公共卫生问题。在我国由于钙铁锌微量元素摄入不足,引起免疫力低下,易感冒、发热、上消化道感染和反复性肺炎等疾病,已成为影响我国儿童青少年健康的主要营养缺乏病。科学研究表明,免疫力低下儿童青少年,一般血红蛋白值水平偏低,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中度铁缺乏或缺铁性贫血现象。研究报告还显示,这些铁缺乏或缺铁性贫血患儿体内,还常常存在免疫蛋白合成不足和钙锌等其它微量缺乏现象。 临床研究证明,当人体缺乏铁时,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异常,T淋巴细胞就会减少,使人体对感染的敏感增加。人体缺乏钙锌时,就会出现包括免疫蛋白在内的蛋白合成障碍,细胞组织代谢受阻,造成人体免疫功能明显低下,对细菌和病毒的易感性增加。因此,儿童青少年缺乏钙铁锌微量元素就会影响人体免疫功能正常,容易造成感冒、发热、上呼吸道感染和反复性肺炎病症发生,严重危害儿童正常的生长和身体健康。 ●钙摄入量调查 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2-18岁儿童青少年的钙摄入量仅达到适宜摄入量的35.1%,虽然城市儿童(41.0%)高于农村(33.2%),但是与推荐量仍然相距较大。这里需要特别强调说明,中国营养家学会制定《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推荐摄入量》RDA标准,是指导居民每日各种营养素最低摄入量标准,各类人群只有达到推荐量标准,才能保证正常的生长发育和健康需要。

健康评估 儿童青少年

儿童和青少年的评估 [解剖生理变化] 满1—3周岁为幼儿期.3周岁至入学前为学龄前期,从入小学至青春期前(男孩13岁,女孩12岁)为学龄期,女孩从1~12岁开始至17~18岁,男孩从13~14岁开始至18~20岁为青春期。1岁以后,小儿的体格生长速度较婴儿期减慢,但认知、行为、语言、情感的发育迅速。到了青春期,小儿的体格生长再度加速,同时生殖系统逐渐成熟。但总的来说,儿童和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发育尚未达到成人的程度,各器官、系统,以及心理、行为发育尚不成熟。儿童和青少年的生理发育特点均有其特殊性。 (一)儿童和青少年的解剖生理特点 1.皮肤、粘膜皮肤较薄,粘膜的屏障功能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成熟。 2.呼吸系统淋巴组织发育迅速,l岁后扁桃体开始发育增大,4~10岁为高峰,咽壁组织疏松,因此容易患扁桃体炎和咽旁脓肿;气管相支气管狭窄,血管丰富,纤毛运动差容易引起感染和堵塞;有侧支气管位置较为垂直,气道异物容易进入右侧气管。胸廓为桶状脑,通气受限制,同时肺的顺应性差。 3.循环系统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导致的先天性心脏病是儿童和青少年的主要循环系统疾病。 4.消化系统各种消化酶己具备,但活性尚不完善,容易患腹泻等疾病。 5.血液系统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随年龄的增长而接近成人水平。白细胞数在8岁以后接近成人水平,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出生后4~5d后为淋巴细胞多于中性粒细胞,而4~6岁后中性粒细胞多于淋巴细胞。 6.泌尿系统1岁以后小儿泌尿系统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肾小管的重吸收和排泄功能,以及尿的浓缩和稀释功能已接近成人。但对酸碱平衡的调解能力尚不足,容易发生酸中毒o 7.神经功能由于小儿血肋屏障尚不完善,容易发生颅内感染。 8.免疫功能小儿免疫功能发育尚未成熟,容易发生变态反应性疾病。 (二)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社会发育特点 根据心理学家埃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育理论,人的心理社会方面的发育、分为8个相互关

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

健康中国行动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 (2019—2022年)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精神障碍患病率逐渐上升,已成为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国发〔2019〕13号)要求,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全面素质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行动目标 到2022年底,实现《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相关指标的阶段目标,基本建成有利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形成学校、社区、家庭、媒体、医疗卫生机构等联动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落实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的预防干预措施,加强重点人群心理疏导,为增进儿童青少年健康福祉、共建共享健康中国奠定重要基础。 各级各类学校建立心理服务平台或依托校医等人员开

展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机构要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50%的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60%的二级以上精神专科医院设立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30%的儿童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精神(心理)门诊。各地市设立或接入心理援助热线。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80%。 二、具体行动 (一)心理健康宣教行动。各类媒体要对儿童青少年及家长、学校教师等加强心理健康宣传,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全社会进一步树立“身心同健康”意识,掌握应对心理行为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教育引导儿童青少年安全合理使用电脑和智能终端设备,预防网络沉迷和游戏障碍。各级教育、卫生健康部门指导学校和医疗卫生机构推广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南》。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开展生命教育、亲情教育、爱国教育,培养学生珍视生命、热爱家人、爱国爱民的意识,培育积极心理品质。有条件的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每年至少开展一次面向家长和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医疗卫生机构要积极开展儿童青少年健康教育和科普宣传,倡导儿童青少年保持健康心理状态、科学运动、充足睡眠、合理膳食等,减少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诱因。 (二)心理健康环境营造行动。各级卫生健康部门要会

青少年健康教育

儿童青少年健康教育 (一)什么是健康 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是一种身体、精神和交往上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 1、健康的10条标准 (1)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的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不感到过分紧张和疲劳。 (2)处世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大小,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变化。 (5)能够抵御一般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睑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 2、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发育正常。 (2)有良好的情绪。 (3)心理特点与年龄相符合。如果儿童少年的行为严重的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往往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4)行为协调,反应适度。心理健康的儿童少年,其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及反应是处于和谐统一之中的,表现既不敏感也不异常迟钝。 (二)儿童青少年健康教育的目的 通过健康教育,增强儿童青少年对有关人体健康知识的了解,建立起完整的健康理念,促进儿童青少年逐步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自觉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生活质量,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为终生健康奠定良好基础。 (三)儿童青少年健康教育的要求 儿童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他们的文化素质、健康素质、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未来的前途和命运,教育他们讲卫生、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是提高健康素质的重要措施,学校,家长、社会应该共同来做好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可采用正式课程或多种形式向儿童青少年传授,鼓励健康教育与幼儿园、中、小学校其他课程教育相互结合、相互渗透。贯彻反映各阶段健康教育的总体内容。同时,应参照教育学的原则,体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儿童青少年参与等基本原则。 (四)儿童青少年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教育儿童青少年掌握一定的卫生知识,认识个人卫生习惯、营养、体育锻炼、防病保健、环境卫生、安全措施等诸因素与健康的相互关系及影响作用。引导他们建立起对自己健康负责的卫生观念。让儿童、青少年逐步了解自身生长发育不同阶段,特别是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特点及卫生,培养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改变不良行为,建立起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表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表 全国课题协作组 指导语:这是一份心理健康调查表,从24个方面评定你的心里健康状况,每个方面有7个等级,请你仔细阅读每一条,判断每条所描述的情况与你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选择一个最合适的登记,在相应登记的数字画一个圈。你一定要仔细看,认真填写,以便反映你的真实情况。 一、感知题 1.我有特异功能,能感觉到别人感觉不到的东西 2.我有点感觉过敏,平常声光都觉得难以忍受。 3.我能清晰地感知客观事物。

4.我能准确地感知客观事物,没有感觉不适。 5.我有时出现一些感觉不适或知觉错误。 6.我经常看错东西或听错话或体验到异常感觉。 7.我感到一切都不真实,有时感到自己变了样。 二、注意 1.我常被一些无意义事情吸引以致无法学习工作。 2.我太过关注问题的细节,影响学习工作效率。 3.我能专心致志去做每一件事。 4.我能专心去着必须做的事情。 5.我能集中注意力做好我喜欢做的事情。 6.在学习和工作时,我的注意力不能集中。 7.我做任何事情都煎出不了几分钟。 三、记忆 1.过去不愉快的经历不由自主地闯进我的脑海,无法排除。 2.我经常想些不愉快的事情。 3.我的记忆力很好,记东西又快又牢。 4.我的记忆力较好,想记的事情基本能记住。

5.我的记忆力一般,偶尔会忘记一些小事。 6.我觉得记东西比较费劲,经常忘记一些重要的事情。 7.我的记忆力特差,总是不停地找东西。 四、思维过程 1.我的大脑里不由自主地涌现出大量的意念,根本停不下来。 2.我的思维特别快,观念一个接一个地出现。 3.我思考问题比较敏捷、流畅。 4.别人认为我考虑问题比较周全,思维有条理。 5.我觉得自己考虑问题不周到或思维比较慢。 6.我觉得自己的思维逻辑性很差,别人不理解我的想法。 7.我觉得我的思维很乱,不是停滞不前,有时完全不能思考。 五、思维内容 1.我特别注意一些小证据,喜欢诡辩。 2.我非常重视证据,只要觉得别人谈话的依据不充分,我就要和他辩论。 3.别人认为我讲话很在理,分析问题有根有据。 4.别人认为我考虑问题很实在,切合实际。 5.我有时好幻想活怀疑。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 一、智力正常 智力是以思维为核心的各种认识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总和,也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正常的智力是学习文化知识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智力发展水平要符合实际年龄的智力水平。 二、情绪的稳定性与协调性 儿童青少年经常保持轻松、愉快、稳定、协调的情绪,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使整个心身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从而提高心理功能有助于发挥自身的内在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成绩。如果经常出现紧张、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会影响潜能的发挥,势必影响学习效果。 三、较好的社会适应性 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标志着心理健康水平,一个心理健康的儿童青少年能够较快地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包括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自然环境及人际环境等。既使突然发生意外变化或身处恶劣环境中,也能较快地顺应环境并保持心理平衡。有些独生子女由于早期社会化的娇生惯养,形成了他们生活自理能力低下,不能有效地处理与现实环境的关系,往往导致适应性障碍。 四、和谐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儿童青少年能够与同龄人建立平等、互助、和睦相处的伙伴关系。 如果早期社会交往被剥夺,家庭不和睦、接受较多消极影响,易形成孤僻、敌意、敏感、过度警觉、自我为中心、妒忌、自私等不合群的不良个性,而导致人际关系的不协调。 五、反应能力适度与行为协调 健康儿童、青少年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模式和谐统一。对外部刺激反应适度,表现既不异常敏感也不异常迟钝,并具有一定应变、应对能力。 六、心理年龄符合实际年龄 心理健康的儿童青少年具有与其实际年龄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并形成与年龄阶段相适应的心理、行为模式。如果心理、行为严重偏离相应的年龄段特征,可能存在心理发育问题。表现为发展严重滞后或超前,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七、心理自控能力 心理活动自控能力强的儿童、青少年,其注意集中水平高,记忆和意识活动有效水平也高。而自控能力较差者,其注意集中水平低,注意力难集中,缺乏专注性,其记忆和意识活动有效水平低,往往导致学习困难。 八、健全的个性特征 个性(人格)是每一个人独有的心理特征及特有的行为模式,具有相对的倾向性和稳定性。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和后天环境的长期影响下形成的,是一切心理特征的总和。自幼培养儿童青少年客观而积极的自我意识,能适度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行为,使其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形成良好、健全的个性是个体适应环境的重要保证。 九、自信心 自信心是对自我的客观评价,实质上是一种自我认知和思维的分析综合能力。如果自我评价过高、自命不凡,会因盲目自信导致意外失败而沮丧,产生失落感或抑郁情绪;若自我评价过低,会产生自卑感,因缺乏勇气不能充分发挥自 身潜能而失去机遇而一事无成。恰当的自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十、心理耐受力 对突发的强烈精神刺激或长期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以及对压力、失败、挫折的心理承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重要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更多的人们逐渐意识到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并得到各有关方面的关注,大家普遍认为,现在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急需改善,儿童青少年心理保健,对家庭、学校、社会及儿童青少年本身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在由上海市卫生中心、上海心理咨询中心和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组织的一项对上海市的24000名4~16岁的儿童进行一项调查中发现,我国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为10.2~14.5%。其中第一位是多动症占7%左右,第二位的是情绪障碍3%左右,占第三位的是社会交往问题1%左右。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儿保科的张劲松、沈理笑、许积德等综合医院心理门诊中的儿童病例分析,说明症状类型主要有:情绪问题、学习问题、行为问题,其中情绪障碍占34.25%;适应性问题占2.8%;多动性占11.65%;品行问题占3.9%;睡眠问题占1.7%;学习困难占8.8%;内趋力不足占13.3% 。上海市科学育儿基地对2055名9-15周岁的困境儿童所做心理健康调查时,发现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的儿童有223名,占到10%左右。 一、儿童心理问题的特点: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大都存在发展性的特点,即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有不同的主要心理问题。通过调查显示: 1、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和上海市第二医科大学通过对全国22个城市26个单位的24000名4-16岁儿童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后,指出4-5岁(学前期)主要为社会交往问题;6-11岁(小学时期)主要为注意缺损障碍;12-16岁(少年时期)主要为情绪障碍。 2、上海市科学育儿基地在困境儿童的心理咨询过程中,统计出:0-18岁的儿童主要存在六类问题,比例从高到底依次是:行为问题(47.77%)、情绪问题(27.23%)、学习困难(23.21%)、多动(22.325)、科学育儿知识咨询(17.41%)、适应不良(6.25%),并且发现:11岁(尤其6岁)以下(含11岁)主要是"科学育儿知识咨询"、12岁以上(含12岁)主要以"行为问题"为主。 二、儿童青少年的研究课题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首先要从个体自身、社会、家庭、教育机构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同时必须坚持"社会-心理-生物"的综合模式,在社会大系统中形成医疗、心理、教育、福利等一体化的综合服务网络,以早期干预、及时干预、系统干预、发展性干预等为原则,在干预策略上提倡直接干预与间接干预并重: (一)直接干预:对儿童直接实施咨询在咨询中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问题,积极实施干预策略(如认知行为疗法、行为矫正与塑造),另外还有通过教育、指导、训练,使其心理问题得以解决,从而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帮助儿童摆脱心理困扰。对特殊儿童,则更注意特殊儿童的特殊需要,从儿童需要出发来解决儿童的心理问题。另外还要积极联系社会工作者,对儿童给以社会性的关注和支持。 (二)间接干预:主要是进行儿童生存、发展环境的创设和优化,通过客观因素(尤其家庭环境)的完善来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具体措施有: 1.社区建设:在社区建立心理辅导站,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的辅导工作,为社区儿童建立心理档案,通过家庭随访、专家咨询等,及时为家庭及儿童提供心理健康知识、技术支持。同时,利用社区力量进行儿童心理健康观念的宣传和普及,使心理健康成为社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2.校园建设:积极做好学校心理健康工作,包括配备心理辅导老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心理咨询,进行心理健康科研等等,尽可能使学生在良好身心状态中获得发展。学校心理健康工作已历经十余年,从高校到中小学,已有了许多成绩应发扬光大,继续努力。 3.家庭优化: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儿童第一任老师,更是儿童耳濡目染的"榜样",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直接关系着家庭,与家庭中的每一成员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家庭对儿童的影响深刻而持久,尤其年龄越小的儿童,受家庭的影响越容易、越大。 就家庭干预而言,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方面,以家庭为单位,开展家庭式心理干预,对家长和孩子同时进行心理调试,让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间形成良性的健康交流模式,以此提高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主要从家长自身入手,改变家长的育儿观念,提高家长的育儿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从而间接地发展儿童。 通过各方面的重视和干预,使我们的儿童青少年达到新的健康标准: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表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表 指导语:这是一份心理健康调查表,从24个方面评定你的心里健康状况,每个方面有7个等级,请你仔细阅读每一条,判断每条所描述的情况与你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选择一个最合适的登记,在相应登记的数字画一个圈。你一定要仔细看,认真填写,以便反映你的真实情况。 一、感知题 1.我有特异功能,能感觉到别人感觉不到的东西 2.我有点感觉过敏,平常声光都觉得难以忍受。 3.我能清晰地感知客观事物。 4.我能准确地感知客观事物,没有感觉不适。 5.我有时出现一些感觉不适或知觉错误。 6.我经常看错东西或听错话或体验到异常感觉。 7.我感到一切都不真实,有时感到自己变了样。 二、注意 1.我常被一些无意义事情吸引以致无法学习工作。 2.我太过关注问题的细节,影响学习工作效率。 3.我能专心致志去做每一件事。 4.我能专心去着必须做的事情。 5.我能集中注意力做好我喜欢做的事情。 6.在学习和工作时,我的注意力不能集中。 7.我做任何事情都煎出不了几分钟。 三、记忆 1.过去不愉快的经历不由自主地闯进我的脑海,无法排除。 2.我经常想些不愉快的事情。 3.我的记忆力很好,记东西又快又牢。 4.我的记忆力较好,想记的事情基本能记住。 5.我的记忆力一般,偶尔会忘记一些小事。 6.我觉得记东西比较费劲,经常忘记一些重要的事情。 7.我的记忆力特差,总是不停地找东西。 四、思维过程 1.我的大脑里不由自主地涌现出大量的意念,根本停不下来。 2.我的思维特别快,观念一个接一个地出现。 3.我思考问题比较敏捷、流畅。 4.别人认为我考虑问题比较周全,思维有条理。 5.我觉得自己考虑问题不周到或思维比较慢。 6.我觉得自己的思维逻辑性很差,别人不理解我的想法。

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与健康促进

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与健康促进 世界卫生组织近期发布了《全球青少年健康问题》报告,全球有足够运动量的青少年不到1/4,而且一些国家青少年肥胖比例高达1/3。青少年时期是为身体健康打下良好基础的重要时期,也是预防慢性疾病的关键时期。但据有关专家介绍,现在越来越多的“成人病儿童化”。例如:肥胖、脂肪肝、2型糖尿病、高血压、血脂紊乱等慢性病已经在青少年人群中的发病率增长迅速,青少年的健康频频亮起红灯。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缺乏体力活动已成为全球第四大死亡风险因素。据估算,目前每年全球因缺乏体力活动而致死的人数高达320万人,近10年间增长迅速。 1985年至今,我国进行了六次大规模青少年体质健康调研,中国青少年学生在身体形态、生理功能和身体素质的多个指标上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水平下降现象。《分析报告》显示,2008年以来,青少年体质健康下降趋势得到一定程度遏制,但整体指标值仍令人担忧。具体表现为:(1)肺功能指标维持低水平:青少年的胸围越来越宽,肺活量越来越小;(2)超重和肥胖现象严重:青少年肥胖率日趋增长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10%这一安全临界点,全国超过4500万占15%以上的青少年出现不同程度的肥胖;(3)近视发生率继续增加:视力不良小学生为49%、中学生为67.3%、高中生为79.2%,位居世界前列。(4)速度、力量素质增长趋于停滞:青少年运动能力低下,跑得越来越慢,力量越来越小。目前,青少年体力活动不足现象已成为全球性的普遍问题。为此,世界卫生组织呼吁各国应给予重视,号召人们加强体育锻炼,并提出了“体育锻炼让生命更有价值”的口号。 大量的研究表明,经常性的体力活动对于青少年健康发展有着诸多益处。科学、规律的体力活动能够起到改善心肺功能,减轻超重与肥胖、强健肌肉骨骼,提高免疫力,愉悦精神等功效。还有专家表明,儿童及青少年时期对于运动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这一时期的体育运动行为与习惯可以一直持续到日后的成年生活中。例如,国外有研究者进行了一项为期21 年的追踪调查表明,儿童及青少年时期长期参加体育运动者,成年后患代谢综合征的风险较低。此外,研究表明,儿童及青少年时期体力活动水平低者,成年后的体力活动水平也较低。 基于体力活动的健康益处,世界主要国家和多个组织、专家针对儿童、青少编写了“体力活动健康指南”,对儿童和青少年日常体力活动的建议如下:(1)5-17岁儿童青少年应每天累计至少60分钟中等到高强度有氧体力活动;(2)大于60分钟的体力活动可以提供更多的健康效益; (3)大多数日常体力活动应该是有氧运动。同时,每周至少应进行3次高强度体力活动,包括强壮肌肉和骨骼的活动等。

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

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精神障碍患病率逐渐上升,已成为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国发〔2019〕13号)要求,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全面素质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行动目标 到2022年底,实现《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相关指标的阶段目标,基本建成有利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形成学校、社区、家庭、媒体、医疗卫生机构等联动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落实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的预防干预措施,加强重点人群心理疏导,为增进儿童青少年健康福祉、共建共享健康中国奠定重要基础。 各级各类学校建立心理服务平台或依托校医等人员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机构要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50%的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60%的二级以上精神专科医院设立

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30%的儿童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精神(心理)门诊。各地市设立或接入心理援助热线。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80%。 二、具体行动 (一)心理健康宣教行动。各类媒体要对儿童青少年及家长、学校教师等加强心理健康宣传,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全社会进一步树立“身心同健康”意识,掌握应对心理行为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教育引导儿童青少年安全合理使用电脑和智能终端设备,预防网络沉迷和游戏障碍。各级教育、卫生健康部门指导学校和医疗卫生机构推广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南》。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开展生命教育、亲情教育、爱国教育,培养学生珍视生命、热爱家人、爱国爱民的意识,培育积极心理品质。有条件的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每年至少开展一次面向家长和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医疗卫生机构要积极开展儿童青少年健康教育和科普宣传,倡导儿童青少年保持健康心理状态、科学运动、充足睡眠、合理膳食等,减少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诱因。 (二)心理健康环境营造行动。各级卫生健康部门要会同教育等部门,倡导实施“心理滋养1000天”行动,共同营造心理健康从娃娃抓起的社会环境,重点关注孕产妇、2岁以内婴幼儿及家长心理健康状况,开展0~6岁儿童心理

中国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报告 2017年

中国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报告2017年 《报告》称,我国目前有中小学校26.78万所,在校学生1.8亿人,具备资质的学校食堂有21.85万家,有1.53亿名中小学生在学校食堂吃饭。 “通过学校集中提供营养餐等方式,对我国学生营养改善起到了很大作用。”《报告》的主要撰写人之一、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理事胡承康说,以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为例,全国共有29个省份(京、津、鲁单独开展了学生供餐项目)590个县实施了营养改善计划,覆盖学校13.4万所,受益学生总数达到3600多万人。“也就是说,目前在中央和地方资助下,近1/4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每天吃上了一顿政府补助并营养基本合理的校园餐。”胡承康说。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一项连续4年的调查表明,实施农村营养改善计划的试点地区,学生身高和体重增长明显高于全国农村增长速度。与2012年相比,2015年男女生平均身高分别增长了1.2厘米和1.4厘米,体重平均分别增加了0.7公斤和0.8公斤,高于全国农村平均增长速度。 尚缺营养的营养餐 学生的校园餐都吃些啥?《报告》指出,在学校食堂供应模式中,乡镇学校以“1份主食+2菜1汤”较为普遍,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则以“1份主食+2菜1汤1果”或“1份主食+3菜1汤1果”为主要供应模式,而部分农村中小学校则以“1份主食+1菜1汤”或“1份主食+2菜(一荤一素)”的供应模式较为常见。 胡承康坦言,虽然学校食堂供应的营养餐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青少年,尤其是农村偏远地区儿童的营养状况,但也面临一些问题。首先,食物单调种类偏少,与《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儿童膳食宝塔》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1份主食+1菜1汤”的供餐模式问题更为凸显;其次,很少见到丰富多样的主食,未能在米饭中搭配适量的杂粮,以弥补菜肴中矿物质和维生素的短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