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生猪调出大县典型经验材料

合集下载

2024年争创生猪调出大县方案

2024年争创生猪调出大县方案

2024年争创生猪调出大县方案引言近年来,中国农业面临着许多挑战,其中之一就是生猪供应紧张。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猪肉的需求量也在逐年增长。

然而,我国在生猪养殖业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环境污染、疫病传播等,导致生猪调出大县的任务变得尤为重要。

为此,我们制定了2024年争创生猪调出大县方案,以应对生猪供应紧张的问题。

一、问题的背景我国人口众多,猪肉是中国人饮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猪肉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

当前,中国面临着生猪供应紧张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所导致:1.1 养殖业结构失衡目前,中国的养殖业结构主要是以分散式养殖为主,规模化养殖和标准化养殖程度较低。

这种结构使得疫病传播的风险增加,并且也难以实现养殖业的规模效益。

1.2 环境污染问题传统的养殖方式往往存在着环境污染的问题。

养殖场数量众多,废弃物处理不当,导致污染排放增加,给周边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1.3 疫病防控压力近年来,我国养殖业遭受了多次的疫病侵袭,如非洲猪瘟等。

这些疫病的传播使得生猪产能受到了较大影响,直接导致了生猪供应紧张。

二、目标与原则2.1 目标2024年成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之一,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猪养殖,确保生猪供应稳定。

2.2 原则2.2.1 科学规划: 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确保生猪调出大县方案的实施效果。

2.2.2 绿色养殖: 推动绿色养殖,减少养殖场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2.3 疫病防控: 加强疫病的防控工作,提高养殖场的卫生标准,降低疫病传播的风险。

三、重点任务3.1 规模化养殖基地建设为了实现生猪调出大县的目标,首先要建设规模化的养殖基地。

选址要考虑周边的环境因素,确保养殖场的规模和数量,合理安排养殖区域,确保生猪养殖的效益。

3.2 标准化养殖管理建设规模化养殖基地后,要加强养殖管理。

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推广标准化养殖实践,建立健全的养殖管理制度,提高猪只的饲养环境和饲养管理水平,保证生猪的健康生长。

生猪良种补贴项目典型经验发言稿

生猪良种补贴项目典型经验发言稿

生猪良种补贴项目典型经验发言稿加强体系建设,强化监督管理推进生猪良种化进程县是典型的农业县,位于湖南省南部,地处湘、粤、桂三省交界。

总面积699.9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242个行政村,耕地面积1.4万公顷。

全县总人口38.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74万人。

全县国内生产总值53.3亿元,农业增加值8.75亿元,财政总收入3.2亿元,人均可支配财力942元,农民人平纯收入4942元。

生猪存栏49.32万头,其中母猪4.64万头,出栏81.3万头;规模养猪场1386个,其中年出栏万头以上的猪场3个,年出栏5千至1万头的猪场15个,规模养殖比重达53.2%。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业发展,坚持以发展畜牧业产业化为重点,把发展养殖业经济作为促进农民增收、振兴经济的主导产业,强化政策引导,优化发展环境,创新发展模式,加大扶持力度,实现养殖业全面、协调、环保型、可持续发展。

一、生猪良种补贴项目实施情况县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优质生猪生产基地县,自实施生猪良种补贴项目以来,人工授精技术得到迅速推广普及,我县结合生猪生产特点,规范运作模式:依托项目供精单位规范供精,严格督查,实现体制完善、网络健全、配送高效、产需结合的预期成效。

我县完成良种补贴人工授精胎次8.54万胎次,配送精液17.08万支,良种补贴7万胎次、140万元,繁育优质生猪75.6万头,超额完成任务。

目前,全县已建成12个供精单位,平均每1-2个乡镇就有一个供精单位,供精单位仪器设备配套齐全;每个乡镇设立1个良种精液配送站,3-5个行政村设1个服务点,全都配备恒温箱、运输存贮箱、电子显微镜、档案柜。

lOcAlhoSt基本建成以供精单位为核心、以乡镇配送站为重点、以村级生猪人工授精员为基础的生猪人工授精服务体系。

良补项目建设推动了我县养猪业又快又好发展,为实施现代畜牧工作上台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全县生猪人工授精受胎率达82%,窝均产仔10.8头,育肥到100公斤比本交平均缩短了8天,饲料转化率提高了0.2,利润纯增60-80元,仅此一项全县农民增收3000多万,生猪良补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初步体现。

某县生猪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某县生猪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XX县生猪产业发展情况汇报各位领导、各位代表:首先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对县人大开展此次生猪产业专题调研表示由衷的感,希望通过调研,请各位领导和代表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更好的促进全县生猪产业发展。

下面,我就全县生猪产业发展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生猪产业发展现状XX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相关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下,通过各乡镇和畜牧系统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各项工作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四个提高,两个突破”。

一是畜产品供给能力明显提高。

XX年,全县实现肉类总产量6.7万吨,其中猪肉产量6.1万吨,同比分别增28.31%、27.95%;实现畜牧业产值9.74亿元,其中生猪产值8.2亿元,同比分别增21.75%、9.68%;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23亿元的42.3%,畜牧业已位居农业十大产业之首。

全县生猪出栏达78万头,实现全县人均超过2头的目标。

XX年一季度,生猪存栏52.34万头,出栏9.6万头,同比分别增24.18%、25.96%,实现猪肉产量7717吨,同比增24.95%。

二是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明显提高。

XX年,全县建成规模养殖场6个,在建18个(其中万头猪场1个),累计建设57个,生猪规模化率达18.6%。

三是畜牧科技推广力度明显提高。

XX年,全县新建1个种公猪站和1个生猪供精点,完成生猪改良12万窝,累计建设生猪供精单位15个。

结合“科技入户工程”的开展,举办养殖技术培训57期5500人次,推广农田种草1.7万亩,制作青贮饲料9万吨。

四是畜产品安全监管能力明显提高。

开展了全县兽药GSP认证,加强了兽药饲料市场清理,强化产地检疫、流通检疫、屠宰检疫,全县瘦肉精等违禁无检测合格率达100%,未发生区域性重大畜产品安全事故。

五是动物疫病防控实现新突破。

率先在全省推行生猪“三苗同步、两点注射、一次完成”的“321”免疫新技术,实现了免疫反应率、反应死亡率、疫病死亡率“三下降”,疫苗利用率、免疫工作效率、免疫密度、免疫质量“四提高”。

争创生猪调出大县方案

争创生猪调出大县方案

争创生猪调出大县方案近年来,我国生猪养殖业不断发展,但也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养殖规模小、生产效益低、粪污产生量大等,给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和压力。

面对这些问题,全国各地纷纷出台政策措施,推进生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生猪生产大县,我们应该怎样推进生猪养殖业的调控,实现产业升级,提高农民收入呢?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养殖基地要便捷且安全,必须保证基础设施完备。

因此,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电力、水利、通信等各类基础设施的设施建设,尤其是废水、废气、粪尿等处理设施的配套建设,以保证养殖场的清洁卫生和生产效益。

二、引进新技术新品种要想实现产业升级,必须引进优良的生猪品种和育种技术。

通过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可以提高生猪养殖的种质和数量,提高生产效益,降低饲养成本,从而走上高效、节能、环保、健康的发展道路。

三、规范养殖管理要想使生猪产业更加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规范养殖管理。

要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养殖工人的技术与管理水平,使养殖过程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

并且,要严格遵守国家法规和规章制度,守法经营,杜绝违规违法的行为,打造绿色劣质长效监管机制,帮助处理和减少污染和疫病等风险和障碍。

四、加强交流合作相互合作,共同推进产业发展。

生猪产业是一项群众性事业,需要农民互助互联,加强协作合作。

可以建设生猪养殖协会,引导农民走上协作发展之路,共同交流经验、分享资源、分享信息,促进生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建立统一的市场体系建立统一的市场体系是促进生猪产业升级的重要举措。

可以建立由政府、企业、服务机构等组成的生猪市场统一平台,以市场导向为出发点,推动生猪产业的管理、运营和市场化运作,保护和集聚产业利益,实现全产业链、全流程的业务全覆盖和客户服务一体化。

以上是争创生猪调出大县的方案。

生猪养殖是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领域,同时也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方面。

我们要以改善生猪养殖的生态环境为目标,借助先进的科技,推动生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立足畜牧优势 培育立县产业鼎力打造全国生猪第一县论文

立足畜牧优势 培育立县产业鼎力打造全国生猪第一县论文

立足畜牧优势培育立县产业鼎力打造全国生猪第一县巴彦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目前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关键阶段,巴彦加快发展的主要优势在农业、在粮食。

县委结合县情实际,确定了“强农”战略,并作为“四大战略”的基础产业全力推进。

“强农”战略的核心问题是只有解决上连种植业、下连加工业的畜牧产业发展问题,才能使“强农”战略取得突破性发展。

前不久,哈尔滨市委为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相继召开了县域经济推进会和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若干问题的意见》,这是市委进一步推进“强县”战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举措。

在《意见》中,市委把我县确定为生猪生产加工基地县,将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

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发展畜牧业的重要性,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以生猪、特种动物养殖为重点的畜牧业,全力培育立县产业,实现“强农”战略的新突破。

一、着眼“四个要件”,确定畜牧业为立县产业1.把畜牧业培育成立县产业是发挥我县资源优势的现实选择。

一是具有丰富自然资源。

我县位于北纬45°和46°之间,坐落在“世界黄金玉米带”和优良的畜产品养殖带。

土地、粮食资源丰富,为发展绿色、有机、生态畜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二是具有雄厚的发展基础。

我县是全国标准化生猪生产基地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和龙江生猪生产第一县。

目前,全县有生猪和特种动物养殖生产企业450家,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53个,2012年生猪饲养量将达到400万头,其中绿色健康猪达到6万头,防疫灭病体系不断健全,科学养殖水平不断提高,为标准化、规模化发展畜牧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具有良好的外部发展条件。

广大农民致富的愿望十分强烈,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高涨;一些大集团、城乡资本、民间资金和社会各界闲散资金正在向畜牧产业聚集;国家、省、市都制定了一系列扶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资金扶持力度都将逐年加大。

这些都为我们发展畜牧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好机遇。

生猪调出大县调研报告

生猪调出大县调研报告

生猪调出大县调研报告生猪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近年来,我国生猪养殖业发展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疫情爆发、养殖成本上升、环境污染等。

为了了解大县的生猪养殖现状和问题,并为相关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建议,我们组织了生猪调研活动。

二、调研方法1. 问卷调查:我们向大县的养殖户发放了调查问卷,了解其养殖规模、疫情防控措施、生产成本等。

2. 实地访谈:我们走访了多个养殖场,与养殖户进行面对面的访谈,详细了解其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三、调研结果1. 生猪养殖规模:大县的生猪养殖户数量庞大,不同规模的养殖场集中分布。

大部分养殖场规模较小,养殖户普遍面临着生产成本上升和市场价格下滑的问题。

2. 疫情防控:大县的生猪养殖户普遍重视疫情防控工作,但由于养殖场数量众多,防控措施不一致,疫情发生仍无法完全避免。

3. 生产成本:养殖户普遍反映,生猪养殖过程中的饲料成本、兽药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上升较快,对其经营造成了较大的压力。

4. 环境污染:养殖场对周边环境造成一定污染,如养殖废水、粪便等对土壤和水源造成了威胁,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工作。

四、调研建议1. 加强行业管理:加强对生猪养殖业的管理和监管,建立健全的养殖场登记制度,确保养殖场规范化运营。

2. 促进养殖规模化:鼓励养殖户进行规模化经营,通过合作社或合作社联盟的方式,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3. 引导科技创新:加强科技创新和应用,提高养殖效益和产品质量,并探索更加环保的养殖方法,减少环境污染。

4. 支持养殖户: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农民收入,扩大养殖业就业规模。

5. 加强市场调控:加强对生猪市场的调控力度,防止养殖户利益受到不正当竞争的侵害。

五、总结通过该次调研活动,我们对大县的生猪养殖现状和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希望相关政府部门能够重视生猪养殖业的发展,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和引导养殖户做好疫情防控、降低成本、创新发展,从而推动大县生猪养殖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发展生猪调出大县典型经验材料

发展生猪调出大县典型经验材料

发展生猪调出大县典型经验材料近年来,XXX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畜牧业发展,借助中央、省、市扶持政策,采取超常规措施,加大生猪产业发展力度,全县生猪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18年末,全县生猪存栏44.17万头,其中能繁母猪存栏5.53万头;年内出栏生猪72.73万头,人均出栏肉猪1.79头;年内外销外调生猪53万头,占出栏量的72.8%;猪肉产量7.66万吨,占肉类总产8.8万吨的87%;生猪产值达10.37亿元,占畜牧业总产值的83.6%。

按生猪调出大县入围条件,XXX县已达到全国生猪调出大县标准,其主要做法是:一是实行目标责任管理,用管理保障大县建设。

县、乡两级成立了生猪产业化发展领导小组,并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状,实行“定目标任务、定完成时间、定责任人员、定工作职责、定奖惩办法”的“五定”目标责任制进行管理,并明确县、乡领导分工负责抓生猪产业的制度,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到养殖场(户)调查生猪产业发展情况,帮助养殖场(户)解决生猪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全县生猪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是转变生产方式,用规模带动大县建设。

为推进全县畜牧业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在工作中积极引导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场(户),努力改变传统的千家万户散养和粗放经营的养殖方式,提高规模化程度,紧紧围绕生猪产业化经营的工作目标,加快养殖基地建设,同时扩大养殖总量,提高畜禽质量。

目前,全县累计建成万头猪场3个、生猪养殖小区203个,计划新建1个标准化现代化万头猪场,建成年出栏生猪1000头的养殖小区115个。

三是改良生猪品种,用质量促进大县建设。

坚持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相结合,不断提高畜牧业发展的技术装备水平,引进生产性能高的优良生猪品种分发到饲养水平高、基础设施完善、集约化程度高的的规模养殖场(小区),走“送母还仔、滚动发展”路子,提高生猪品质,及时淘汰劣质公、母猪,切实加大良种推广力度,提高生猪生产能力和良种覆盖率。

目前,全县累计建成211个猪种改良站(点)户, 其中人工授精站(点)14个,饲养良种公猪290头,基本可以满足全县生猪改良需求,为全面实现生猪良种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争创生猪调出大县方案

争创生猪调出大县方案

争创生猪调出大县方案标题:争创生猪调出大县方案引言:近年来,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农村农业经济发展迅速,生猪养殖业成为农村居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然而,由于生猪养殖业的种种问题,导致很多农村县市的生猪产能未能充分发挥,市场供需矛盾尖锐,价格波动较大。

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争创生猪调出大县”方案,旨在通过政府部门和农民群众共同努力,改善生猪养殖业面临的困境,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一、形势与问题分析(一)形势分析: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对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中,生猪养殖业作为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需求。

(二)问题分析:1. 生猪养殖业产能过剩:由于一些地方政府盲目扩大生猪养殖规模,导致生猪养殖业产能过剩,难以与市场需求相匹配。

2. 养殖技术不足:由于农村基层技术人员短缺,生猪养殖技术普遍不高,导致养殖效果不佳,成本较高。

3. 养殖成本过高:目前,生猪饲料价格上涨较快,而且养殖环境、设备等成本也居高不下,导致养殖成本过高,农民利润空间较小。

二、方案目标本方案旨在通过政府支持和农民群众共同努力,争创生猪调出大县,实现以下目标:1. 提高生猪养殖业的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2. 解决生猪养殖业产能过剩问题,调整产地布局。

3. 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三、方案内容(一)政府层面的支持措施:1. 制定生猪养殖业发展规划:各级政府应制定生猪养殖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和政策支持,推动生猪养殖业健康有序发展。

2. 加大技术培训力度: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向农民提供生猪养殖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养殖技术水平,降低养殖成本。

3. 优化饲料供应渠道: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农村饲料生产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饲料供应稳定性和质量。

4. 建立生猪养殖质量监管机制:加强对生猪养殖过程的监管和品质把控,确保市场供应的安全和质量。

(二)农民层面的努力方向:1. 调整养殖模式:农民应根据市场需求和养殖条件,合理调整生猪养殖模式,提高养殖效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生猪调出大县典型经验材料
近年来,XXX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畜牧业发展,借助中央、省、市扶持政策,采取超常规措施,加大生猪产业发展力度,全县生猪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XX年末,全县生猪存栏44.17万头,其中能繁母猪存栏5.53万头;年内出栏生猪72.73万头,人均出栏肉猪1.79头;年内外销外调生猪53万头,占出栏量的72.8%;猪肉产量7.66万吨,占肉类总产8.8万吨的87%;生猪产值达10.37亿元,占畜牧业总产值的83.6%。

按生猪调出大县入围条件,XXX县已达到全国生猪调出大县标准,其主要做法是:一是实行目标责任管理,用管理保障大县建设。

县、乡两级成立了生猪产业化发展领导小组,并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状,实行“定目标任务、定完成时间、定责任人员、定工作职责、定奖惩办法”的“五定”目标责任制进行管理,并明确县、乡领导分工负责抓生猪产业的制度,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到养殖场调查生猪产业发展情况,帮助养殖场解决生猪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全县生猪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是转变生产方式,用规模带动大县建设。

为推进全县畜牧业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在工作中积极引导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场,努力改变传统的千家万户散养和粗放经营的养殖方式,提高规模化程度,紧紧围绕生猪产业化经营的工作目
标,加快养殖基地建设,同时扩大养殖总量,提高畜禽质量。

目前,全县累计建成万头猪场3个、生猪养殖小区203个,计划新建1个标准化现代化万头猪场,建成年出栏生猪1000头的养殖小区115个。

三是改良生猪品种,用质量促进大县建设。

坚持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相结合,不断提高畜牧业发展的技术装备水平,引进生产性能高的优良生猪品种分发到饲养水平高、基础设施完善、集约化程度高的的规模养殖场,走“送母还仔、滚动发展”路子,提高生猪品质,及时淘汰劣质公、母猪,切实加大良种推广力度,提高生猪生产能力和良种覆盖率。

目前,全县累计建成211个猪种改良站(点)户, 其中人工授精站(点)14个,饲养良种公猪290头,基本可以满足全县生猪改良需求,为全面实现生猪良种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推广实用技术,用科技引领大县建设。

实行县、乡科技人员挂联生猪规模养殖场制度,实施畜牧科技入户工程,每1名科技人员挂联2—3个养殖场,负责所挂联规模养殖场生猪规模化生产技术、瘦肉型猪配套养殖技术、动物疫病诊断和综合防制技术、农田种草养畜技术、配合饲料生产应用技术的指导和推广。

同时,加大对养殖场的培训力度,使每个养殖场都有一名科学养畜技术人,不断提高养殖场科学养畜的水平,增加养畜科技含量和效益。

目前,全县累计下派到生猪规模养殖场的县、乡科技人员达120余人,培训人员达1350余人。

五是发展产业经营,用龙头拉
动大县建设。

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带动农户、滚动发展”的思路,扶持培育一批起点高、效益好、示范带动能力强的生猪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全县形成以XXX海利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良种猪繁殖基地为龙头,加快适度经营发展力度,提高养殖效益,逐步实现由出售原料型初级产品向出售附加值高的加工制成品转变,逐步改变全县畜产品加工滞后的状况,提高畜牧业比较效益,实现增产、增收、增效,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进程。

目前,全县发展省级龙头企业2个、市级龙头企业3个。

六是坚持依法兴牧,用安全保障大县建设。

按照“政府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的要求,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实施“免、检、驱、治、改、监”综合防治措施,认真组织实施以生猪计划免疫和重大动物疫病的强制免疫注射工作,按应免生猪免疫密度计算,免疫密度均达到100%,全面完成了省、市下达的应免牲畜免疫密度达100%的目标,确保全县无重大动物疫病发生。

加强对动物防疫、检疫、兽药饲料、畜禽及其产品生产流通等环节的监管,严厉查处制售违禁兽药和假冒伪劣饲料等违法行为,规范市场行为,遏制坑农害民现象的发生,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七是落实惠农政策,用政策推动大县建设。

在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央、省、市能繁母猪补贴、能繁母猪保险、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建设、生猪产业“三百”工程建设等支农惠农政策的基础上,XXX县政府出台了《XXX县
人民政府关于扶持生猪产业发展的意见》文件,从标准化养殖、良种繁育、信贷等方面给予扶持,这些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降低其生猪养殖经营风险,提高其生产积极性,为XXX 生猪产业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目前,全县累计争取到中央、省、市、县补助资金2100余万元、信贷资金4500余万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