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解读
张爱玲的爱情观

张爱玲的爱情观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她的作品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的小说歌颂了女性的美丽和魅力,展现了上海浪漫而复杂的城市生活。
但是,张爱玲的作品中又有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那就是她对爱情的独特理解和反思。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张爱玲的爱情观。
一、爱情是一种错觉在张爱玲的小说中,爱情常常被描绘成一种虚幻的东西。
她认为,爱情只是一种臆想,一种由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感觉。
在《色,戒》中,她写道:“我们的心灵它的幸福,不过是自己一厢情愿的臆想罢了。
其实我们体会不到爱情,我们只是体会到一种好像是爱的东西,好像是快乐,不是就是悲哀。
”张爱玲认为,所谓的爱情,只是人们在追寻幸福时,自欺欺人地想象出来的一种情感。
当这种幻觉消失时,爱情也随之烟消云散。
人们往往为了一种虚幻的感觉,而牺牲了现实生活的幸福。
张爱玲用她精湛的语言,表现了现代人在爱情中的迷茫和痛苦。
二、爱情的复杂性如果说张爱玲在小说中表现了对爱情的怀疑和不信任,那么在她的日记和私人信件中,她又揭示了爱情的复杂性。
她认为,爱情是一种细腻的情感,需要通过思考和体验,才能真正理解。
在她与徐志摩的周旋中,张爱玲更是感受到了爱情的种种挑战和矛盾。
很多时候,她不知道自己究竟是爱徐志摩还是恨他。
在信件中,她写下:“他似乎真的和我玩斗智斗勇的游戏……我每每想和他彻底分手,当我见到他面容时就已经输了半个赌局。
”张爱玲对于爱情的质疑,来自于对爱情的深度思考和自我反省。
三、爱情的世俗性张爱玲的小说中,爱情往往与物质和权力联系在一起。
她通过对于细节的描述,揭示了爱情和现实生活的矛盾。
在《色,戒》中,她描绘了一个被物质和阶级利益支配的社会,而爱情也受到了这种世俗性的影响。
在张爱玲看来,爱情不可避免地与人们的利益和欲望相结合。
他们往往为了物质利益而决定了自己的爱情选择。
这种爱情,虽然带有一定的世俗性,但在张爱玲看来,也是一种真正的感情,值得尊重和认可。
四、爱情的自由对于张爱玲来说,爱情应该是一种自由的选择。
张爱玲对红楼梦的独特解读

张爱玲对红楼梦的独特解读张爱玲对《红楼梦》的独特解读《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自问世以来就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赏。
然而,这部作品的诸多细节和意义,仍然有待于深入的研究和解读。
中国现代作家张爱玲,以其独到的文学眼光和思想观点,对《红楼梦》进行了独特的解读,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和观察角度。
首先,张爱玲对《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她认为,贾宝玉与庞、林、史、王四大家族的女性形象,代表了中国古代封建家庭中女性的不同命运和处境。
她通过对贾宝玉与林黛玉、王熙凤等女性关系的分析,指出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束缚和压抑。
她强调了女性心灵的独立性和对情感的追求,对传统女性形象进行了重新思考和呈现。
这种独特的女性解读,为《红楼梦》赋予了更多的现代性和时代性。
其次,张爱玲对《红楼梦》中的爱情描写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她认为,贾宝玉与黛玉之间的爱情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纯真和浪漫,而是一种复杂而深沉的情感交融。
她通过对贾宝玉与黛玉的相处、互动以及最终的分离,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爱情的无奈和残酷。
她强调了命运的摆布和社会环境对个体情感的冲击和破坏。
这种对爱情的独特解读,使得《红楼梦》的爱情故事更加真实动人,触动了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此外,张爱玲还对《红楼梦》中的家族观念和封建伦理进行了重新审视。
她认为,贾府作为封建社会的代表,凸显了家族观念和封建伦理对个体命运的束缚和限制。
她通过对贾宝玉作为贾府嫡系继承人的命运的描写,对家族责任和个体自由进行了深入思考。
她质疑了传统封建伦理对个体自由和幸福的压抑和摧毁,以及家族观念对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
这种对家族观念和封建伦理的批判性解读,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视角和价值观念。
总之,张爱玲对《红楼梦》的独特解读,不仅拓宽了我们对这部作品的理解,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学思维方式。
她通过对女性形象、爱情描写和家族观念的重新阐释,使得《红楼梦》更具现代性和时代性。
她的独特解读,给我们带来了对于传统文学作品的全新思考和观察角度,也为我们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新的启示和方向。
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意境解读

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意境解读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在她的小说中,时而风情万种、婉约柔美,时而深情厚重、含蓄优雅。
其中《红玫瑰与白玫瑰》是一篇情感深刻、反映社会矛盾的小说,这篇作品不仅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更是对当时时局的一种印象和表达。
本文将从意境角度分析《红玫瑰与白玫瑰》。
一、红玫瑰还是白玫瑰小说开篇即出现红玫瑰与白玫瑰的对比,红玫瑰象征着生命的热情与奔放,而白玫瑰则代表着静谧与死亡。
这种对比的深度和意境,是张爱玲长篇作品中常见的写法。
红玫瑰与白玫瑰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美,也象征着女性的两种不同的性格和追求。
小说主人公,顾里,既爱着红玫瑰的张先生的妻子珠珠,也喜爱着白玫瑰的赵又廷姐姐。
顾里始终无法做出选择,最终导致了他不堪的结局。
这种红白玫瑰的象征意义,对比鲜明的画面,让人深刻地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冲突。
二、生活的压迫与想象的自由小说的描写充满着压迫感,人物形象和情感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表面上看,这篇小说似乎是在描述女性追求爱情权利的命运和困境。
但更深层次的思考是,作为五四以前的女作家,张爱玲早已有了对于生活境遇的清醒认知。
她描写了当时上海的独有的文化生态,女性缺乏平等权利,男人的私生活又常常与伦理道德产生冲突。
在这样的沉闷氛围下,人们看似尊崇繁荣浪漫的情感,却实则是对于自由、光明和心灵径路的渴求。
小说描写了当时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现实,将个人命运与社会压迫联系起来,深刻剖析了生命中的困厄时刻。
三、爱情的多样性在小说中,张爱玲不是在描写纯净的爱情,她也没有解释谁是好人某某人是坏人的道德标准。
相反,她是在向读者展示一种多元性,教人明白所谓的爱情其实不止一种形式,无论是阴之美、成就之美还是伤痛之美,它们都是个体心灵选择的集体题材。
从此,审美标准和爱情观念便得到了极大的拓宽与提升。
小说中的情感细节,更使得一些情感需要进行剖析,不断厘清自己的情感认识,进而建立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审美价值体系。
《金锁记》全书解读

《金锁记》全书解读《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一部中篇小说,发表于1944年上海《天地》上,后收入小说集《传奇》中。
该小说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以及她对家人、儿女的情感纠葛和深刻影响。
以下是对《金锁记》全书的解读:1.人物塑造: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主人公曹七巧这个形象。
她原本是一个活泼、直率的少女,然而在不幸的婚姻和家庭环境中,她的性格逐渐被扭曲,变得乖戾、狠毒。
她不仅对自己的子女造成了深重的伤害,也对自己的命运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反抗。
2.情感描写:小说中的人物情感十分复杂。
曹七巧与姜家三爷的婚姻是建立在利益关系上的,她对姜家二爷的暗恋和追求却成为她心灵深处的痛。
这种情感纠葛不仅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也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伦理道德观念的束缚。
3.叙事风格:张爱玲以她独特的叙事风格和语言艺术,将小说中的人物情感和命运展现得淋漓尽致。
她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描写和对环境氛围的生动刻画,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人物的情感纠葛和命运变迁。
4.社会背景:小说通过主人公曹七巧的命运变迁,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和家庭关系的复杂性。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和命运往往受到限制和束缚,这种束缚不仅来自外部环境,更来自女性自身的心理和情感需求。
5.主题思想:小说深刻地探讨了人性中的善恶、情感与理智、道德与利益等主题。
通过对主人公曹七巧的心灵变迁的描写,张爱玲展现了人性中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伦理道德观念的局限性。
总的来说,《金锁记》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小说。
通过对主人公曹七巧的心灵变迁的描写,张爱玲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局限性。
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也是一面历史的镜子,对于我们理解当时的社会和人性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张爱玲作品特点

张爱玲作品特点张爱玲(1920-1995),华语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擅长写作小说、散文和剧本。
她的作品风格独特,笔触精细细腻,常常揭示人性的复杂和伤痛。
本文将介绍张爱玲作品的三个特点:情感细腻,婉约而优美,思想深邃。
一、情感细腻张爱玲的作品以对人情世故的敏锐触察和对情感的深刻表达而著称。
她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叙事手法,让读者深入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情感波动和纠结。
例如,在《红玫瑰和白玫瑰》中,她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将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展现得淋漓尽致。
她不仅刻画了人物的思想情感,还通过一些微小的细节展现了人物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使作品更具深度和感染力。
二、婉约而优美张爱玲的作品以婉约而优美的文风而闻名。
她的文字流畅而雅致,富有诗意。
她善于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意蕴,构建独特的意象与符号体系。
她的文字充满了细腻的情感和美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在《倾城之恋》中,她用抒情的笔调描绘了凄美的爱情,她的文字如丝一般柔软,温婉而又动人。
三、思想深邃张爱玲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往往与深刻的思考与哲学意蕴相结合。
她通过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探究人类存在的意义与局限。
她的作品常常提出对于自由、人性、命运等问题的思考,使读者在阅读中得到启发和思索。
例如,在《金锁记》中,她通过女主角的命运反思了封建礼教对于女性命运的束缚,提出了对于个体自由和权利的呼吁。
她的作品中透露出的思考和触动,常常引发读者对于生活和社会的思考与共鸣。
总之,在张爱玲的作品中,情感细腻、婉约而优美的文风与深邃的思想常常相结合。
她用她独特的文学语言,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伤痛,使读者感受到浓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
她对于人情世故的敏感触察和对于文字的精细塑造,使她的作品仍然深受世人的喜爱,并且对于华语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对张爱玲的简要评价

对张爱玲的简要评价张爱玲(1920年-1995年),女作家、翻译家,出生于上海,是华语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她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的写作风格闻名于世,作品风格独特,语言精练,深入人心。
下面是对张爱玲的简要评价。
首先,张爱玲作品的深邃思考和独特视角令人难以忽视。
她以女性视角出发,深入剖析人性的复杂性。
她的作品表现了性别、婚姻、爱情等主题,对人们的内心世界进行了剖析。
她善于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独到的洞察力,揭示人们生活中的痛苦和迷茫。
她的作品常常以微观的细节来体现人物的情感状态,让读者共情、触动内心深处的感觉。
其次,张爱玲的作品风格独特,语言优美精准。
她的语言简练而精确,字字珠玑,丝毫不多余。
她善于借用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通过寥寥数语,刻画出丰满的人物形象和情感世界。
她的作品常常给人以美感的享受和阅读的乐趣,同时也通过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让读者对生活有更深入的思考。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爱玲的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文化元素和历史背景,这使得她的作品富有了更多的深度和张力。
第三,张爱玲的作品展现了一个时代的风貌和文化特点。
她的作品大多发生在上世纪的中国大陆和香港,通过对当时社会、历史背景等进行描写,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思想观念。
她的作品既承载着个体的情感和命运,同时也承载着整个时代的变迁和动荡。
通过她的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从而对我们现在的生活有更深入的思考和体悟。
最后,张爱玲的作品对于社会的影响和文学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她的作品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文学表达方式,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模式,为后来的作家树立了榜样。
她对女性意识的探索和表达,对于当时的女作家来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她的作品被广大读者推崇和喜爱,不仅是因为她的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具有独特之处,同时也与她的作品深入人心的情感表达息息相关。
综上所述,张爱玲是一位具有独特视角和卓越才华的作家。
她的作品凭借其深邃的思考、独特的风格和对时代的把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现代华语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品味苍凉——张爱玲作品解读

牺牲品, 没落的宗法社会里微不足道的渣滓(傅雷)” 曹七巧被 。 金钱的枷锁锁住一生, 并用这把枷锁砍杀了自 己的至亲至爱。 小 说女主人公的变态心理, 被作者刻画得人木三分, 苍凉无比。人
品
—
味
苍
凉
张爱玲作品解读
王 阳秀
(衡阳经济贸易学校, 湖南 衡阳 421101)
摘 要 : 张爱玲的作品中, 弥漫着浓郁的悲剧 色彩 , 她以 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一个个悲凉的故事: 一个个悲剧
傅雷曾肯定《 金琐记》 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作者 是“ 。
在这部小说中挖掘出了人性的悲剧。主人公曹其巧为了生存、
故事中, 无法找到一个“ 健康的、 正常的” 通过她的作品, 爱; 我
们能触摸到“ 人性恶” 的一面、 人的灵魂阴暗和丑陋的一角。 这 是 因为作者的身世、 经历、 思想感情及其所处的时代环境 , 她 才写出了人生真实而安稳的一面。 关键词: 悲剧感 人性揭示 苍凉回味
捧读张爱玲的作品, 她所写的是一种女性化的敏锐细腻 的感叹, 其中弥漫着浓郁的悲剧色彩。 她的第一部习作— 7岁时所写的小说便是一个悲剧故 事, 一个无题的家庭伦理悲剧, 一个小康之家里发生的姑嫂相 斗又相杀的故事。这使得她从此珍惜人世间一切可以品尝到 的舒适, 并在品尝的同时仍抹不掉心底的悲哀。 恋爱和婚姻是张爱玲作品的中心题材 ,一个个情爱悲剧 故事中, 无法找到一个“ 健康的、 正常的爱”情爱在游戏中进 , 行, 男女间虚伪、 欺骗, 进行着玩世不恭享乐主义的精神游戏。 《 倾城之恋》 是写一对精明过分的男女: 白流苏, 一个“ 破落户” 家的离婚女儿;范柳原, 一个饱经世故的老留学生。两个旧家 庭的弃儿, 茫然中抓住了对方, 犹如攀住了救命稻草。他们调 情、 互相吸引、 挑逗, 毫无真心。 最后, 是一座城市的沦陷, 他们 才有了“ 一点真心”但那真心并没多少可靠, , 他们婚后回到上 海, 范柳原“ 把他们的俏皮话剩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 白流苏 。 也还是“ 有点怅惘” 。 《 沉香屑 第一炉香》 中的葛微龙, 一个漂亮、 善良、 纯洁的 女中学生, 在金钱的诱惑下, 在她姑妈那飘荡着“ 满清末年淫逸 空气” 小世界的浸染下, 她对“ 这里的生活上瘾了”她已离不开 , 这里的生活。 终于成为“ 永远也填不满心里饥荒” 的姑妈和浪子 乔琪手中的工具, 为姑妈勾引男人, 为乔琪弄钱, 甘愿“ 改良为 娟”做了黄金的奴隶, , 妄想用金钱来锁住乔琪莫名其妙的爱。 《 十八春》 中的翠芝爱着叔惠, 当旧家庭的千金小姐想自 由恋爱是不可能的, 他们间的鸿沟无法跳过去。 假使没有曼璐 的陷阱、 没有祝鸿才作梗 , 曼祯和世均也不会有结合的希望 。 曼祯也好、 翠芝也好, 她们都无法逃离没落的旧文化、 旧观念 对她们的迫害。 腐朽的旧文化圈住了男男女女, 他们只能在其 中打转 , 走不出、 逃不掉 , 上演了一出出令人寒心、 阴差阳错的 悲情情爱故事。 张爱玲作品中对于人性冷漠的描写令人震慑, 通过她的 作品, 我们能触摸到“ 人性恶” 的一面, 人的灵魂阴暗与丑陋的 一角。 她笔下的人物苍白、 渺小, 没有高贵的情操, 没有善良的 心, 也没有质朴、 憨厚的性格。 花凋》 《 中郑先生一副“ 标准上海 青年绅士”“ ,不承认民国, 自民国纪元起就没长过岁数— 是 酒缸里泡着的孩尸” 他“ 。 有钱的时候在外面生孩子, 没钱的时 候在家里生孩子”养了一大群孩子,全家不断吃零食, , “ 坐汽 车看电影, 孩子蛀了牙却没钱补, 孩子在学校买不起钢笔头” 。
张爱玲女性形象分析

张爱玲女性形象分析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上, 张爱玲是格外引人注目的。
她以无尽苍凉的笔调对女性进行叛逆的书写, 通过对一群徘徊在“死世界”边缘的女性的描写, 深刻地揭露社会所存在的问题, 以及当时女性生存的困境。
她作品中的女性是可怜的、可恨的、可悲的。
纵观张爱玲所有作品中关于女性形象的描写, 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种典型形象的塑造。
张爱玲女性形象分析篇11 、丧失母性的母亲形象俗话说母爱大于天, 母爱是众人赞赏的。
惟有张爱玲笔下的母爱是一反常态的, 她把人世间最美丽的母爱作了叛逆的描写, 她们或自私、或冷酷、抑或是无情, 都是身受环境的抑制。
在她的笔下曹七巧、顾太太、白流苏的母亲、川嫦的母亲她们的爱冷的让人不寒而栗!其中, 曹七巧这个形象是张爱玲笔下刻画的“最彻底的人物”。
曹七巧, 是个麻油店主的女儿, 原本也是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人, 她洋溢着青春气息, 是个讨人喜爱的大姑娘。
然而, 在“存天理, 灭人欲”、“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的封建宗法制社会中, 她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 代行父权的兄长把她嫁给了残废的姜家二公子。
门第上的悬殊, 使她很不适应姜家人的生活, 她的粗俗遭到了姜家上上下下的鄙视, 虽然生活的衣食无忧, 但是这种幸福并不是她想要的。
她心理的不平衡导致了她人性的扭曲, 导致了人性恶的发展。
姜家人在情感上对她的排挤是她人性扭曲的第一个因素。
作为一个正常的女人, 应该过正常人的生活, 而曹七巧嫁给的是一个骨痨患者, 畸形的婚姻不仅使她情感空洞, 同时也无法满足她正常的情欲, 虽然对小叔子季泽有爱慕之情, 但是那是近不得身的。
情欲上的饥渴和压抑感是导致她人性恶发展的第二个直接因素。
无性无爱的婚姻不仅使曹七巧正常的生理欲求得不到满足, 心理上也渐渐发生扭曲变形。
这时候她意识到只有钱, 只有金钱不会鄙视她, 而她也只能靠金钱来拥有立身之本。
金钱的枷锁是导致她人性蜕变的主要因素。
长期心理生理上的压抑使曹七巧感觉“人生在世, 还不是那么回事”而后, 当她的小叔子把那份家产挥霍地所剩无几的时候, 便到她面前倾诉起爱情来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爱玲经典语录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发现自己爱的人正好也爱着自己。 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 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 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听到一些事,明明不相干的,也会在心中拐好几个弯想到 你。 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 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 如果你认识从前的我,你就会原谅现在的我。 你年轻么?不要紧,过两年就老了。
• •
•
•
• •
家庭背景
• 张爱玲的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 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可到了她父母一代, 家道已然完全败落。3岁时张爱玲随父母生活在 天津,有一个短暂的幸福童年。受父亲风雅能文 的影响,张爱玲从小就会背唐诗,给了她一些古典 文学的启蒙,鼓励了她的文学嗜好。同时也受母亲 向往西方文化的影响,生活情趣及艺术品味都是 西 洋化的。 • 然而好景不长,父亲娶姨太太后,母亲不但勇敢地冲出 了家庭的牢笼,而且更勇敢地与姑姑一起出洋留学,而年 幼的张爱玲,则在失去了母爱之后,还要承受旧家庭的污 浊。因此,张爱玲后来在文学创作中总是以“衰落中的文 化,乱世中的文明”作为文化背景。
张 爱 玲
关于张爱玲
在四十年代的老上海,曾经有一 个女人,她的声名叱咤,红极一 时,在上海掀起了一阵狂风暴雨。 虽然如流星般一闪即逝,但那一瞬间的绚 烂,却给现代文坛留下了永久的辉煌。 她在当时、现在、甚至将来都不减魅力的代表作 《传奇》、《流言》,被人们称作奇迹般的杰作, 欣赏者们把它们与《红楼梦》、英国作家毛姆的 作品等相提并论;而反对者却因她的一段私情而 不以为然,但仍承认她的才情,她的天分;当她 独自在美国隐士般谢世后,人们称其为:一个 “王朝”的结束……
相关著作
浮花浪蕊,五四遗事,一经提来多少恨, 误入连环套,古今无数痴怨女。 燎一壶、沉香屑,却闻茉莉香。 绣鸾付与鸿鸾禧,一生只候半生缘。 只一桩、戒色。 琉璃作瓦,金锁曾记,聚少离多年青时。 且品桂花蒸,人生几何倾城恋。 撷几枝、郁金香,但见花凋色。 心经读罢燃红烛,红烛泪下小团圆。 吟几段、留情。
爱情故事
• 张爱玲与胡兰成,一个是当时上海最负盛 名的女作家,一个是汪伪政府的要员,在 乱世之中,他们的相识相知相恋及至最后 的分手,都堪称一场“传奇”。 • 1944年张爱玲与胡兰成相识并结婚,后来 胡先后与护士周训德、寡妇范秀美如胶似 漆。离婚后张依然资助胡 • 后张改嫁美国剧作家赖雅,不久赖雅瘫痪, 张照顾他至死,一生无子嗣
END
———WZB倾情奉献
生平
• • 1920年 9月30日出生於上海,原名张瑛。 1922年 迁居天津。 1928年 由天津搬回上海,读《红楼梦》和《三国演义》。 1930年 十岁时,改名为张爱玲。 1931年 秋就读上海圣玛利亚女校。 1932年圣玛利亚女校校刊,刊载短篇小说处女作 《不幸的她》。 1933圣 玛利亚女校校刊《凤藻》,刊载第一篇散文《迟暮》。 1938年 旧历年的前一天,逃出父亲家,从此与父亲家告别。同年,她考取了英国的 伦敦大学,却因为战事激烈无法前往。 1939年 考进香港大学专攻文学。两年後,发表《倾城之恋》和《金锁记》等作品, 并结识周瘦鹃、柯灵、苏青和胡兰成。 1944年 第一本短篇小说集《传奇》发行。与胡兰成结婚,炎樱作为证婚人。 1945年 自编《倾城之恋》在上海公演;同年,抗战胜利。 1947年 与胡兰成离婚。 1948年 以梁京为笔名在上海《亦报》连载《十八春》(后改名“半生缘”) 1952年 移居香港,赴港后,在美国驻香港新闻处工作。 1955年 离港赴美,并拜访胡适。 1956年 结识剧作家赖雅,同年八月,在纽约与赖雅结婚。时年,张爱玲36岁,赖雅 65岁。 1960年 成为美国公民。 1961年 张爱玲在台湾旅行期间,丈夫赖雅在美中风瘫痪。 1967年 赖雅以76岁高龄去世。 1973年 定居洛杉矶;两年后,完成英译清代长篇小说《海上花列传》 1995年 9月8日逝世于洛杉矶公寓。
童年阴影
• 从张爱玲四岁起,便由于母亲的离开,使得她的 童年缺失了应有的母爱,在父亲又娶继母以后, 便开始在继母、父亲的统治下受尽煎熬。一次由 于与继母争执,结果被父亲毒打、监禁中,让她 在“数星期内已经老了许多年”。 • 因此在她幼小的心灵中,家不仅没有丝毫的温馨 与甜蜜,而是那么的黑暗、寂寞与荒凉,并散发 着腐烂的气息,成为了伴随她一辈子伤痛的记忆。 孤独和寂寞也不可避免的成为了她童年生活的最 大情感体验,这驱使着她走向一条内省、敏感、 自我封闭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