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机修厂一氧化碳中毒窒息事故
华北石化公司“2010.4.25”窒息事故

Life is like a cup of tea. It will not suffer for a lifetime, but it will always suffer for a while.模板参考(页眉可删)华北石化公司“2010.4.25”窒息事故2010年4月25日14时30分,华北石化公司二联合工区聚丙烯装置氮气洗涤塔T502停工检查时,发生一起氮气窒息事故。
事故造成1人死亡。
一、事故装置简介华北石化公司聚丙烯装置原设计生产能力为6万t/a,2001年投产,2005年扩建到10万t/a。
装置生产均聚物、无规共聚物和三元共聚物,用于注塑、热成型、BOPP膜和纤维等制品。
聚丙烯装置工艺流程:从油品工区储罐送来的丙烯经丙烯精制单元(700单元)脱除水、氧、硫等杂质后,与催化剂单元(100单元)配置计量好的催化剂、助催化剂、氢气等一起进入反应单元(200单元)的环管反应器,反应生成聚丙烯粉料。
聚丙烯粉料和未反应完的丙烯一起进入丙烯回收单元(300单元)进行分离,回收丙烯。
聚丙烯物料进入汽蒸干燥单元(500单元)进行汽蒸、干燥后,送入造粒单元(800单元)进行造粒。
造粒出的聚丙烯粒料送入成品单元(900单元)包装计量出厂。
流化床干燥器D502主要负责将300单元送来的聚丙烯物料进行干燥。
聚合物靠重力由汽蒸器D501送到流化床干燥器D502干燥。
干燥是通过热氮不断地在干燥器中循环,以带走聚合物中的水分。
干燥后的聚合物在料位控制下靠重力进入到气动输送料斗。
氮气从D502顶部去洗涤塔T502进行洗涤。
洗涤塔T502介质为从D502来的氮气,氮气从洗涤塔底部进入,气流向上走,与冷却水接触,将氮气中的水分冷凝下来,同时也将氮气夹带的粉末洗下来。
氮气由T502顶进入气体鼓风机C502A/B/C,通过一个压力控制阀补充氮气到鼓风机入口。
氮气经加热器E503将氮气从40℃加热到110℃。
热氮气回到干燥器D502以带走聚合物中的水分,然后热氮气又返回T502进行洗涤,如此进行循环干燥。
集团——炼化企业中毒窒息事故汇编

炼化企业中毒窒息事故汇编目录一、硫化氢中毒事故 (1)(一)2002年某石化分公司“8.27”硫化氢中毒事故 (1)(二)2002年某石化分公司“9.2”硫化氢中毒事故 (8)(三)2007年某石化公司“5.11”硫化氢中毒事故 (11)(四)2010年某油田分公司“2.12”硫化氢中毒事故 (19)(五)2011年某石化某炼油厂“9.2”中毒事故 (22)二、丙烯腈、氢氰酸中毒事故 (27)(一)2000年某石化公司“12.22”氢氰酸中毒事故 (27)(二)2008年某炼化在某石化“11.6”丙烯腈中毒事故 (30)三、氮气窒息或窒息事故 (34)(一)2005年某石化公司“2.16”氮气窒息事故 (34)(二)2006年某石油管理局“2.20”氮气窒息事故 (36)(三)2007年某石化分公司“10.7”窒息事故 (39)(四)2010年某石化公司“4.25”氮气窒息事故 (44)四、其它中毒事故 (54)(一)2000年某石化公司“7.4”中毒事故 (54)(二)2001年某石化公司“6.27”中毒事故 (56)(三)2001年某石化公司“9.5”氨中毒事故 (58)(四)2008年某石化公司“1.19”一氧化碳中毒事故 (63)(五)2009年某石化公司“8.9”苯中毒事故 (67)五、公司近年中毒事故 (71)(一)1988年某厂“11.21”丙烯腈中毒事故 (71)(二)2002年炼油厂“11.27”丙烯腈中毒事故 (71)(三)2003年某厂“5.16”MTBE中毒事故 (75)(四)2004年某厂“2.6”芳烃类物质中毒事故 (77)(五)2004年某厂“2.19”石脑油中毒事故 (81)(六)2011年某厂“1.12”氢氰酸中毒事故 (86)12一、硫化氢中毒事故(一)2002年某石化分公司“8.27”硫化氢中毒事故1、事故经过2002年8月27日17时10分许,在某石化分公司北围墙外西固区环行东路,位于某石化分公司动力厂污水处理车间大门处东西长约400米的范围,有行人和司机出现中毒,共导致沿线过往的15辆机动车的驾乘人员和行人共50人相继中毒。
某石化公司“2005.9.19”中毒窒息事故

The greatest test of courage on earth is to bear defeat without losing heart.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某石化公司“2005.9.19”中毒窒息事故1)事故经过2007年5月11日,某石化公司炼油厂加氢精制联合车间柴油加氢精制装置在停工过程中,发生一起硫化氢中毒事故,造成5人中毒受伤。
2007年5月11日,炼油厂加氢精制联合车间航煤脱臭装置正常生产,柴油加氢装置按照公司的统一安排进入停工处理阶段:11日柴油加氢装置热氢带油结束,反应系统处于降温降压过程中。
车间技术干部朱某15时30分安排白班人员对V-101罐进行泄压(通过航煤脱臭装置在用的V-206罐泄往低压瓦斯系统管网),操作工按操作卡要求进行泄压操作。
此后3个小时V-101压力逐渐上升至1.0MPa。
在白班与中班的交接班会上,车间技术干部朱某再次口头安排接班班组接班后,对V-101罐进装置新氢阀门进行检查。
明确是否存在阀门内漏或关闭不严的现象;检查完毕后,对V-101罐进行泄压操作,准备对进装置新氢阀门的后法兰处打盲板。
18时30分,车间技术人员周某开具了检维修工作票,通知设备安装公司检修人员准备对该阀加装盲板(该阀位于管廊上,距地面高度4.3米,管径150mm)。
18时43分DCS显示V-101罐压力上升至1.02MPa,当班班长进行泄压作业,当压力卸至0.2MPa时,为了验证进装置新氢阀是否存在关不严或存在内漏现象,他打开进V-101新氢阀门后,又迅速关闭该阀门,随后关闭了V-101罐底的压液阀。
回到操作室后,安排当班操作人员玉某进行V-101罐的泄压操作。
玉某打开V-101罐底压液阀后用对讲机询问内操:目前泄压后压力是否可以?主操答复:可以。
随即返回操作室待命。
检修施工作业班长郭某接到工作票后,办理了高处作业票,于18时50分带领施工人员王某、孟某、吴某、周某等四人来到现场。
机修分厂中毒窒息事故应急处置方案

机修分厂中毒窒息事故应急处置方案1.总则1.1编制目的为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进一步规范应急管理工作,提高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反应速度和协调水平,增强现场应急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伤害程度,保障员工生命安全,减少财产损失、环境破坏和社会影响,特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化工企业现场处置方案编制导则》《化工企业事故应急处置方案编制导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xx事故综合应急救援预案》《xx危险作业管理制度》1.3应急组织机构组长:分厂厂长副组长:分厂副厂长、分厂各车间主任成员:分厂各车间副主任、安全员、设备工程师、技术员、综合室人员1.4范围本预案适用于xx新能源公司机修分厂危险化学品中毒窒息事故的现场应急处置和应急救援。
2.事件特征2.1 危险性分析和事件类型2.1.1 危险性分析易造成中毒窒息的化学品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氢、氨等,中毒窒息事故多发生于缺乏安全操作规程与防护,进入可能产生窒息性气体的区域、空间作业而引起的。
容易发生窒息性化学品中毒的地方,根据常见的吸入性、接触性中毒原因和类型,以及公司设备系统特点等,主要发生在下列情况中,通风条件差、缺氧状态及密闭容器内呼吸高浓度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氢、氨等。
2.1.2 事件类型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氢、氨等出现中毒窒息事故,严重者可造成人员伤亡。
2.2 事件可能发生的区域、地点容器、储罐、塔内、锅炉、磨煤机、储油箱、换热器、管道、沟槽、地井等狭窄空间内作业。
2.3 事件危害程度分析设备内、管道、沟槽、地井等狭窄空间内作业,出现中毒窒息事故,轻者出现胸闷、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可造成人员伤亡。
2.4 事前可能出现的征兆(1)设备内未进行彻底置换;(2)容器或狭窄空间内作业前未进行气体分析;(3)设备未进行有效地隔离;(4)施工作业时作业人员感觉胸闷、气短、头晕、恶心。
化工企业中毒窒息事故的应急处置

化工企业中毒窒息事故的应急处置
近年来,因为应急救援缺乏针对性、平时演练不够、救援器材不能满足要求,员工缺乏应急救援知识,盲目施救等原因,导致伤亡事故扩大的案例屡见不鲜,教训极其深刻,因此掌握一定的卫生保健、急救、互救知识,对受伤害人员进行及时和正确的救治,往往可以减轻伤害程度甚至挽救生命,同时为医护人员的到来争取时间。
1、有毒气体泄漏时的逃生与急救
1)自救
在可能或确已发生有毒气体泄漏的作业场所,当突然出现头晕、头疼、恶心、无力等症状时,必须想到有发生中毒的可能性,此刻应憋住气,迅速逆风跑出危险区。
如遇风向与火源、毒源方向相同时,应往侧面方向跑;如果是在无围栏的高处,以最快的速度抓住东西或趴倒在上风侧,尽量避免坠落;如有可能,尽快启用报警设施,同时,迅速将身边能利用的衣服、毛巾、口罩等用水浸湿后,捂住口鼻脱离现场,以免吸入有毒气体。
2)互救
救援人员首先摸清被救者所处的环境,要选择合适的防毒面具,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将中毒者救出至空气新鲜处。
救援人员应从上风、上坡处接近现场,严禁盲目进入。
2、受限空间作业中毒窒息的急救
出现有人中毒、窒息的紧急情况,在场的领导应主动负责指挥,抢救人员必须佩戴隔离式防护面具进入设备,并至少有一人在外部做联络工作。
这一点非常重要,发生事故后抢救工作理应分秒必争,但须沉着冷静并正确处理,不能盲目抢救,各行业都曾经发生过多起因施救不当造成伤亡扩大的事故。
受害者撤离现场后,可采用一些简单的方法如人工呼吸等进行抢救。
第十一章_五_其他案例_密闭空间刷漆_引弧爆炸伤人

2.《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第19
条:“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 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职业危害防护用品,并督促、 教育、指导从业人员按照使用规则正确佩戴、使 用,不得发放钱物替代发放职业危害防护用品”。 第23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在日常的职业危害 检测或者定期检测、评价过程中,发现作业场所 职业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不符合国家标准、 行业标准的,应当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和治理, 8 确保其符合职业健康环境和条件的要求”。
1.检测人员严重失职,未能检测处一氧化碳浓度严重超标。 2.作业人员严重违章,未戴防毒面具进入反应罐内。 3.施救人员严重违章,未戴防毒面具进入罐内施救。
4
【事故图片及示意图】
5
【防范措施】
进入受限空间作业或检查时,首先应作好检测,检查空间内可燃气体浓度和 随身携带的安全防护跑用品,是否安全可靠;发现缺陷时、未戴隔离式防毒 面具或空气呼吸器一律严禁进入受限空间。
日出东方 希望中国
人身事故防范及经典案例-其他案例
运行部发电专业 2011年11月22日
1
东方希望集团总部生产管理部 刘衍顺
密闭空间刷漆 引弧爆炸伤人
检测人员未检测出反应罐内一氧化碳浓度超标,工作人员、施救人员 相继中毒,导致2人死亡、5人中毒。日,某石化工厂准备维修合成反应罐内喷头,修前将罐停运,
6
【制度规定】
1.《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家安
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7好)第33条规定: “生产经营单位发生事故后,应当及时启动应急 预案,组织有关力量进行救援,并按照规定将事 故信息机应急预案启动情况报告安全生产监督管 理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 门”。
化工有限公司中毒窒息现场处置方案

化工有限公司中毒窒息现场处置方案3.11.1事故特征3.11.1.1危险性分析公司生产过程中产出的氯气、及辅助生产所使用的煤气,发声有毒气体泄漏中毒事故的风险较高,不仅存在于生产环节,而且在储存过程中同样具有很高的事故风险。
液氯(气氯)为高毒物质,会对人畜造成重大伤害直至死亡;且氯气密度比空气大,会沿地表扩散而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煤气具有易燃、易爆、易中毒、无色无味的特点,其中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化学活动性极强,能长时间与空气混合在一起,一氧化碳吸入人体后,与红血球中的血色素结合成碳氧血色素,使血色素凝结,破坏人体血液的输氧能力,阻碍了生命所需的氧气供应,使人体内部组织缺氧而引起中毒。
3.11.1.2事故发生区域、地点或装置3.11.1.2.1氯气毒性危险因素分布(1)液氯车间氯泵岗位:氯气压缩泵2×4台。
(2)液氯车间液化岗位:3.25m3贮罐4台,单罐最大储量4t;9.3m3贮罐2台,单罐最大储量10t;最大总储量36t。
(3)液氯车间包装岗位:在包液氯钢瓶2个,单瓶量为1t。
(4)液氯钢瓶储存区,最大储量50t。
(5)液氯运输车辆。
3.11.1.2.2煤气毒性危险因素分布(1)煤气燃烧炉岗位3.11.1.3危害程度氯气、及煤气(一氧化碳气体)都为有毒有害气体,少量泄漏会导致现场操作人员身体不适,如大量泄漏,随风向会造成大范围人员中毒事故。
3.11.1.4事故征兆作业现场有轻微刺激性气味或者毒气体报警仪报警,都有可能是发生了有毒气体泄漏事故。
3.11.2应急处置措施3.11.2.1 氯气泄漏处置要点(1)立即停止相关设备运转和关闭相关液氯系统容器、管道阀门。
(2)除处置人员外,其它现场人员迅速撤离泄漏区,并至上风处。
(3)采用碱喷淋或强力通风等措施,吸收或降低泄漏区氯气浓度。
(4)迅速查找并确认泄漏点。
3.11.2.2 液化大厅液氯容器泄漏的处置不论是液化贮槽还是汽化器等发生液氯泄漏,立即按下述措施进行抢险处置:(1)立即关闭全部门窗,开启大厅碱液喷淋装置和抽负系统。
中毒和窒息事故案例分析

中毒和窒息事故案例分析目录一、中毒事故案例分析 (1)1.1 毒气泄漏事故案例分析 (1)1.1.1 事故经过 (2)1.1.2 事故原因分析 (4)1.1.3 事故预防措施 (5)1.2 化学品中毒事故案例分析 (6)1.2.1 事故经过 (7)1.2.2 事故原因分析 (8)1.2.3 事故预防措施 (9)二、窒息事故案例分析 (10)2.1 煤气泄漏窒息事故案例分析 (11)2.1.1 事故经过 (13)2.1.2 事故原因分析 (14)2.1.3 事故预防措施 (15)2.2 氮气窒息事故案例分析 (16)2.2.1 事故经过 (18)2.2.2 事故原因分析 (18)2.2.3 事故预防措施 (20)一、中毒事故案例分析2018年某化工厂发生一起苯中毒事故,造成多名工人不同程度的中毒。
事故原因是由于该厂在生产过程中未对苯进行有效的储存和处理,导致苯泄漏。
泄漏的苯与空气混合后形成可燃气体,遇火源时可能引发爆炸。
当工人进入泄漏区域时,吸入了大量的苯蒸气,导致中毒。
经送医救治,部分中毒工人的生命得以挽回,但仍有两人因中毒过重不治身亡。
2019年某食品加工厂发生一起农药中毒事故,造成多名工人不同程度的中毒。
事故原因是该厂在生产过程中未对农药进行妥善储存和使用,导致农药泄漏。
泄漏的农药与空气混合后形成有毒气体,当工人进入泄漏区域时吸入有毒气体,导致中毒。
经送医救治,部分中毒工人的生命得以挽回,但仍有一人因中毒过重不治身亡。
年某制药厂发生一起药物误食中毒事故,造成一名工人中毒。
事故原因是该厂在生产过程中未对药品进行严格的包装和标识,导致一名工人将药品误认为是食品而食用。
该员工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经送医救治,生命得以挽回,但仍需长时间的治疗和康复。
1.1 毒气泄漏事故案例分析某化工厂在生产过程中,因反应釜的老化及未及时维修,发生毒气泄漏事故。
由于该化工厂涉及有毒化学物质的生产,一旦发生泄漏,可能导致大量有毒气体扩散至工作环境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某石化机修厂一氧化碳中毒窒息事故1事故经过
1994年12月21日14时56分至15时23分,某石油化工总厂机修厂铆焊车间在检修时发生一氧化碳中毒窒息事故,致2人死亡。
根据总厂的大检修计划,炼油厂换热器试压任务下达到机修厂铆焊车间铆工三班。
12月21日上午,班长带领工人将两个换热器进出口法兰拆开后加上盲板,下午先对西侧换热器进行水压试验,当压力升至约0.9MPa时停止升压,发现压力下降,判断为内漏。
施工员李×提出要进去看一看。
李×到催化车间办公室找设备员借手电说,西侧换热器可能内漏,拿了手电就走。
设备员想去了解一下具体情况,因没听清楚是哪台换热器内漏,先到污水汽提区,未看见有人试压,后来发现脱硫区有试压作业,于是就上了换热器平台,靠近人孔往里看,发现里面似乎有1个人靠倒在器壁上,就询问现场干活的人,里面是否有施工,人好像昏倒了。
正在东侧作业的一操作工和车间主任吴
××赶紧爬上换热器平台。
吴××在前,操作工在后,当操作工爬
上平台时,吴××已经从人孔进入换热器内。
吴××蹲下身去,扳
动昏迷的李×说:“哎哟,原来是他!”说完就歪下了头。
操作工
连忙伸手去抓,但2次都未抓住,此时为15时03分。
其他同志见此情况,马上向总厂检修指挥部报告,立即采取措施,向器内大量通风。
催化车间一操作人员身背空气呼吸器先被卡住下不去,在别人
的帮助下才下去后又发现没戴眼镜,看不清只好出来。
管焊车间一
操作人员佩戴长管式防毒面具下去救人,又因管子太长,呼吸困难,被迫撤出,将长管卸去一截后,机修厂一操作人员佩戴防毒面具用
安全带将2人救出。
当时总厂职工医院部分职工正在现场参加劳动,立即对2人进
行紧急救护,终因窒息太久,抢救无效2人死亡。
2事故原因分析
(1)施工人员违反《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规定》。
施工
员李×在未办理进容器作业票,现场无人监护,也未落实任何安全
措施情况下,独自1人擅自进入容器,中毒后无人知晓。
(《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规定》第一条进入受限空间,应办理进入受限空
间作业许可证作业。
第四条进入受限空间作业许可证的办理程序如下:(五)施工单位负责人应向施工作业人员进行作业程序和安全措施的交底,并指派作业监护人;生产单位与施工单位现场安全负责人对受限空间作业的全过程实施现场监督。
)
(2)车间主任吴××救人心切,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就入容器内救人,扩大了事故后果。
(3)现场救护人员对防毒面具和现场情况不甚明了,2次救人失误,延误了救助时间。
(《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规定》第五条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安全措施如下:
(一)生产单位与施工单位现场安全负责人对现场监护人和作业人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内容应包括所从事作业的安全知识、紧急情况下的处理和救护方法等。
(二)根据需要制定安全应急预案,内容包括作业人员紧急状况时的逃生路线和救护方法,现场应配备的救生设施和灭火器材等。
现场人员应熟知应急预案的内容。
在受限空间外的现场应配备一定
数量符合规定的应急救护器具(包括空气呼吸器、供风式防护面具、救生绳等)和灭火器材。
出入口内外不得有障碍物,保证其畅通无阻,便于人员出入和抢救疏散。
)
(4)炼油厂对脱硫系统存在的危险性认识不足,没有估计到在
通风不良情况下会导致有害气体的积聚。
(5)一氧化碳和其它有害气体的由来分析:事故时在西侧换热
器内用胶管靠近人孔口通压缩空气10多分钟,采样分析一氧化碳含
量0.6%。
事故2天后西侧换热器一氧化碳含量达0.8%。
开工生产时,系统中含硫和硫化氢,与钢发生反应生成硫化亚铁。
此次停工时间较长,硫化亚铁与空气接触自燃使四周附着的碳
氢化合物发生燃烧或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这由
贫液管、半贫液管及水平管积存硫化亚铁,液体pH值为5可得到证实。
施工前西侧换热器只有1个人孔未封堵,在贫氧情况下生成的
一氧化碳大量积聚,达到了危险浓度。
3事故教训
(1)对脱硫系统,要把防范一氧化碳中毒提高到应有的高度,在含硫系统内作业制定特殊的安全制度。
在含硫系统容器内作业,必须保持良好的通风;含硫系统采样分析必须增加分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即使系统条件没有发生变化,间隔24h必须重新取样分析确认;在现场备好防毒护具。
(2)改善、增加安全装备和个体防护器材,如准备适用于进塔入罐作业专用的空气呼吸器,增加便携式氧气、有毒气体检测仪等。
(3)加强应急抢险的演练,以便在事故发生时争取抢救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