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志家国》教学设计
2024年《高山流水志家国》说课稿及教案

2024年《高山流水志家国》说课稿及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音乐》教材第七章《古韵华章》第二节《高山流水志家国》。
内容主要包括:了解《高山流水》的背景故事,学习古琴的基本演奏技巧,欣赏并学唱《高山流水》曲子,探索音乐与家国情怀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高山流水》的历史背景,感受音乐与家国情怀的紧密联系。
2. 学习古琴演奏技巧,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通过欣赏和学唱《高山流水》,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古琴演奏技巧的掌握,对《高山流水》曲子的理解和表现。
教学重点:了解《高山流水》的背景故事,感受音乐与家国情怀的关系,学唱《高山流水》。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古琴、音响、PPT、黑板。
学具:古琴、乐谱、笔、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讲述《高山流水》的背景故事,引发学生对音乐与家国情怀的思考。
2. 新课内容:(1)介绍古琴的基本演奏技巧,示范并指导学生练习。
(2)欣赏《高山流水》曲子,引导学生关注音乐中的家国情怀。
(3)学唱《高山流水》,分组练习,相互指导,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随堂练习:学生自主练习古琴演奏技巧,教师巡回指导。
4. 例题讲解:分析《高山流水》曲子的结构,讲解音乐表现手法。
六、板书设计1. 《高山流水志家国》2. 内容:(1)背景故事(2)古琴演奏技巧(3)音乐与家国情怀(4)曲子结构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学唱《高山流水》并录制视频,结合背景故事,谈谈你对音乐与家国情怀的理解。
2. 答案: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结合自身感悟完成作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古琴演奏技巧的掌握程度,以及对《高山流水》曲子的理解和表现。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了解其他具有家国情怀的音乐作品,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分享。
组织学生参加音乐实践活动,提高音乐素养,培养家国情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古琴演奏技巧的掌握。
高山流水志国家教案

高山流水志国家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音乐鉴赏》教材第六章《古典音乐》的第一节,详细内容主要围绕中国古代琴曲《高山流水》展开,通过对该曲目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感受古典音乐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高山流水》的创作背景,理解其音乐内涵。
2.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兴趣,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3. 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古琴演奏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高山流水》的音乐内涵,掌握古琴演奏技巧。
难点:古琴音色的辨识,音乐情感的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古琴、多媒体设备、音响设备。
学具:古琴、谱架、乐谱。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内容:讲解《高山流水》的创作背景,分析曲目结构,引导学生感受音乐情感。
3. 实践操作:a. 演示古琴演奏技巧,指导学生练习。
b. 分组进行古琴演奏,互相交流学习。
c. 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学生跟随音乐演奏古琴。
4. 例题讲解:分析《高山流水》中的经典片段,讲解演奏技巧。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演奏《高山流水》片段,教师点评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高山流水》2. 板书内容:a. 创作:中国古代琴曲b. 背景:高山流水遇知音c. 结构:前半部分(高山)、后半部分(流水)d. 情感:悠远、宁静、激昂、欢快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同学们结合所学,创作一篇关于《高山流水》的音乐鉴赏短文。
a. 介绍《高山流水》的创作背景及音乐内涵。
b. 分析古琴演奏技巧在曲目中的应用。
c. 谈谈自己演奏《高山流水》的体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在古琴演奏技巧方面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了解更多关于古琴的音乐作品,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推荐学习《渔樵问答》、《平沙落雁》等古琴名曲。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实践操作中古琴演奏技巧的演示与指导。
2024年高山流水志家国教案

2024年高山流水志家国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音乐鉴赏》教材第七章《民族音乐的魅力》第二节“高山流水志家国”。
详细内容包括古琴曲《高山流水》的历史背景、音乐结构、演奏技巧以及乐曲所蕴含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琴曲《高山流水》的历史背景,感受其音乐魅力。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热爱,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乐曲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古琴曲《高山流水》的音乐结构和演奏技巧。
教学重点:乐曲的历史背景、音乐鉴赏方法以及家国情怀的传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古琴模型。
学具:音乐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让学生初步感受乐曲的美妙。
(2)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曲子的名字吗?它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2. 讲解新课(1)介绍古琴曲《高山流水》的历史背景。
(2)分析乐曲的音乐结构和演奏技巧。
(3)讲解乐曲所蕴含的家国情怀。
3. 实践情景引入(1)邀请一位擅长古琴的同学现场演奏《高山流水》。
(2)让学生跟随音乐,体验乐曲的情感变化。
4. 例题讲解(1)出示例题:“分析《高山流水》中的主题旋律,并说明其表现意义。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乐谱,分析主题旋律的特点。
(3)讲解主题旋律所表现的家国情怀。
5. 随堂练习(1)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请用音乐术语描述《高山流水》中的情感变化。
”(2)邀请部分同学分享自己的答案,并进行点评。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强调音乐鉴赏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高山流水志家国》2. 内容:(1)古琴曲《高山流水》历史背景(2)音乐结构:主题、变奏、尾声(3)演奏技巧:滑音、泛音、揉音(4)家国情怀:友谊、忠诚、奉献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内容,以《高山流水志家国》为题,写一篇音乐鉴赏文章。
《高山流水志家国》说课稿及教案

《高山流水志家国》说课稿及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音乐鉴赏》教材第五单元《民族情怀》中的《高山流水志家国》。
本课主要围绕中国古代音乐家伯牙与子期的故事,详细阐述古琴曲《高山流水》的背景、结构、音乐特点及其所蕴含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高山流水》的历史背景,感受其音乐魅力,理解作品所表达的家国情怀。
2.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鉴赏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3. 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古琴曲《高山流水》的音乐特点及其家国情怀的传达。
难点:古琴音乐的理解与欣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音响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音乐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伯牙与子期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古琴曲《高山流水》的兴趣。
2. 新课导入:播放《高山流水》古琴曲,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美感。
3. 作品分析:详细讲解《高山流水》的背景、结构、音乐特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4.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学生上台演示古琴演奏,让学生亲身体验古琴的魅力。
5. 例题讲解:分析古琴曲中的旋律、节奏、音色等元素,帮助学生掌握欣赏古琴音乐的方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高山流水》中所表达的家国情怀。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高山流水志家国》2. 内容:a. 历史背景:伯牙与子期b. 音乐特点:旋律、节奏、音色c. 家国情怀:高山、流水、知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古琴曲《高山流水》中所表达的家国情怀。
2. 答案要点:a. 家国情怀体现在作品的高山、流水、知音等元素中。
b. 通过对古琴曲的欣赏,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古琴音乐的兴趣和接受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课后欣赏其他古琴名曲,如《渔樵问答》、《平湖秋月》等,进一步丰富学生的音乐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高山流水志家国》教学设计

第二十四节《高山流水志家国》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一)初步了解古琴的文化、音色以及古琴谱的传说故事。
(二)了解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人文音乐,聆听古琴曲《流水》,结合音乐要素分析乐曲结构,从而形象地感受乐曲所描绘的不同形
态的流水。
(三)体验蕴含于古琴曲中丰富的情感美和艺术美,进而培养热爱民族音乐、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
二、重难点:
重点:鉴赏古琴曲《流水》,通过不同手段分析乐曲。
难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体验音乐。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本节课以鉴赏《流水》作为重点内容学习,课上教师提供视频《流水》音响资料,完整鉴赏与分段落聆听相结合。
(二)利用课本教材及教参提供的文字、图片等资料,教师提供视频学习资料和古琴实物,让学生了解古琴的历史、古琴的形制、
与古琴相关的音乐故事丰富学生的知识,进而激发学习兴趣。
四、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
(一)重点放在聆听、感受、体验音乐上。
(二)拓展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感知中国古代音乐走向世界的蕴意,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情感。
(一)在新课改过程中,应注重师生合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形成“边听边看边讲”的学习方式。
五、教具准备:钢琴、幻灯、古琴、香炉
五、教学过程。
2024年高山流水志国家教案

2024年高山流水志国家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高山流水志》教材第三章“自然地理与资源”,详细内容涉及我国高山流水地理分布、特点以及其生态与环境保护。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高山流水的地理分布及其特点。
2. 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生态,提高环保意识。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高山流水地理分布与生态保护的联系。
教学重点:高山流水的地理分布、特点及其生态保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理教材、多媒体设备、地图、挂图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尺、量角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著名的高山流水景观,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1)高山流水的定义及地理分布(2)高山流水的特点(3)高山流水与生态保护的关系3. 例题讲解(10分钟)以我国某高山流水为例,分析其地理分布、特点及其生态保护措施。
4. 随堂练习(10分钟)5.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高山流水生态保护的意义及措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2024年高山流水志2. 主要内容:(1)高山流水的地理分布(2)高山流水的特点(3)高山流水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我国高山流水的地理分布及其特点。
(2)谈谈你对高山流水生态保护的认识,并提出具体措施。
2. 答案:(1)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高山流水的地理分布及其生态保护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部分学生对地图的识别能力较弱,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深入了解我国高山流水景观,提高自然审美能力。
同时,关注高山流水的生态保护,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例题讲解3. 小组讨论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实践情景引入实践情景引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
2024年《高山流水志家国》说课稿及教案

2024年《高山流水志家国》说课稿及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章《诗意人生》,详细内容为《高山流水志家国》。
本节课通过分析文言文中词句的运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作者借助自然景观抒发家国情怀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实词、虚词的用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 培养学生通过分析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家国情怀。
3. 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之间联系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课文中的文言文词句理解和分析。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对家国情怀的认识和感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古琴曲《高山流水》,引导学生进入意境,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兴趣。
2. 新课导入:简要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引发学生对家国情怀的思考。
3. 课文阅读: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4. 文言文词句分析: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5.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佳句,让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运用词句表达家国情怀。
6.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课文中的句子进行翻译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如何将自然景观与家国情怀相结合。
六、板书设计1. 课文《高山流水志家国》2. 作者及写作背景3. 重点词句解析4. 课文佳句分析5. 家国情怀主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以“家乡的风景”为主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作文。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与家国情怀相关的文学作品,如《离骚》、《出师表》等,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家国情怀的内涵。
高山流水志家国教案

高山流水志家国教案高山流水志家国一、教学目标(一)通过聆听古琴曲《流水》,感受古琴的音色、古琴的文雅深邃等风格特征。
(二)通过自学探究,使学生了解古琴的历史、有关古琴的典故等古琴方面的知识。
拓展学生对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知识的了解。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通过《流水》的欣赏,通过伯牙、钟子期的感人故事,使学生感受到古琴的魅力,同时激发学生对中华瑰宝——古琴的热爱。
(二)古琴深邃的历史文化。
三、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动设计意图(一)导入.山高水远,琴声袅袅,叙述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学生配乐讲述伯牙钟子期的动人故事。
学生的讲述更能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2.欣赏音乐故事《流水》(课件资料),同时第一次欣赏到《流水》在琴声中感受故事。
音乐故事气氛的升华。
情景中感受音乐更加深刻、更加难忘。
3.一曲《高山流水》、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今天让我们走进中国古代音乐、走近古琴,来感受中华文人情致、感受——高山流水志家国。
(出示课题)在这种气氛中进入课题。
让学生被这种气氛所感染,进入到主题就不会感到枯燥,而是追求一种意境!(二)正.欣赏由演奏家演奏的《流水》全曲。
(视频课件资料)。
其实是第二次欣赏《流水》。
学生在这种气氛中直接进入音乐。
这一时刻从意境中过渡到直观的看演奏家演奏古琴,从而从故事中过渡到知识——古琴上来。
2.古琴(视频课件资料)顺其自然的了解古琴不产生任何枯燥感觉。
3.在《流水》的音乐中让学生展示他们搜集到的关于古琴的知识与图片。
畅谈古琴文化用《流水》音乐作陪衬,了解古琴文化始终音乐不断,气氛不变,既加深了《流水》的印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象,又使了解古琴文化不显枯燥乏味,反而增加了这种文人情致的气氛。
4.古琴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是中国最古老、深邃、最具生命力的艺术形式。
在中国传统乐坛乐坛上,琴被视为“八音之首”,“贯众乐之长,统大雅之尊”。
千百年来,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邃的哲学意境和丰富厚重的文史底蕴,诠释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成为中国古典音乐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威海市课程资源参赛课例教学设计高山流水志家国》人音版《音乐鉴赏》第十四单元第二十四节执教者:乳山市第一中学王翠娜高山流水志家国》【执教教师】乳山市第一中学王翠娜【使用教材】人音版音乐鉴赏第十四单元第二十四节【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设计理念】古琴曲淡泊、优雅、深邃,对于中学生来说,可能会感到“平淡无味”,由此,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多元文化,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产生兴趣。
在对音乐作品的比较聆听中,引导学生凝神静听,自主探究,认识并了解我国古代音乐中具有文人情致的代表性作品以及这些作品中反映出的一种“曲风文雅、意境高远”的品质和丰富的情感内涵。
【教材分析】“文人情致——高山流水志家国”这一节,选择了我国古代音乐中具有文人情致的代表性器乐作品《流水》和《广陵散》为学习内容。
琴曲《流水》是我国最古老的琴曲之一。
通过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描绘了涓涓的山泉和小溪,也刻画了奔腾的江河与大海,隐喻开阔的胸襟和百折不回的精神。
谱源于《神奇秘谱》曲式为民族传统的“起、承、转、合” 结构。
第一部分这段音乐歌唱性较强,富于欢快、跳跃的音乐个性。
创造了流水在高山峡谷中自由自在流淌的意境。
第二部分是乐曲的展开部分。
它通过主题音凋的变化加以发展,音乐情绪欢快、跳跃,犹如一股股山泉细流汇集成江河,一泻千里。
第三部分这就是由四川演奏家张孔山增加的段落,实际上也是乐曲的华彩部分。
表现流水悠然自得的在太阳光下旋转缓缓流淌。
第四部分包括八、九两段,是乐曲的再现部分,形象地表现了流水似乎已经穿越急流险滩,以从容不迫的姿态向前奔流,浩浩荡荡地注入大海。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
原为东汉末年流行于广陵地区(今扬州地区)的民间乐曲。
该曲早期书中并无记载,很多数琴家是按照《聂政刺韩王》的民间传说来解释乐曲。
这首作品以其磅礴的气势、庞大的结构、独特的风格,为中华民族古老的音乐文明提供了闻之有声的实例。
乐曲是对聂政壮烈事迹的讴歌和赞扬,表现了他从怨恨到愤怒的感情发展过程,深刻地刻画出他的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复仇意志。
作曲家把聂政那种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复仇意志通过古琴表现得淋漓尽致。
【学情分析】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从时间段上来讲有较大的距离,学生对古琴音乐知之甚少,许多学生没见过古琴,怎样让今天的高中生也能熟悉进而喜爱我国的古代歌曲是这节课顺利开展的关键。
我在这节课中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避开相对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在教学手段上,我把离学生相对较远的知识尽量拉近,在共同探讨中再往远处渗透,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深层次的知识,达到一个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最终目的。
通过电影、故事、欣赏等有效地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始终以学生的亲身参与和体验为基础,深入浅出的进行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1、欣赏两首古琴曲——《流水》(重点欣赏)和《广陵散》,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古琴曲的风格特点2、初步知道我国古代音乐概况和古琴的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听、看、讨论、探究等活动,体验《流水》的意境和古琴曲的风格特征。
2、教学难点:学生对古琴音乐文化内涵的理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选用讲授法、聆听感受、参与体验、探究讨论等方法完成学习目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导:上课!首先请大家看一段电影视频,播放《空城计》片段刚才看的短片是?(教师活动)生回答: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摆的空城计(学生活动)师:诸葛亮巧设空城计,智退司马懿雄兵十万,那么,同学们知道诸葛亮弹的乐器是什么吗?这件乐器我们把它称为一一古琴【设计意图】以学生最感兴趣的电影来营造氛围,瞬间拉近了现代与古代之间的时间距离,以剧中诸葛亮弹奏的主题直接引入课题,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新课教学(一)认识古琴(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古琴结构图)古琴一一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
古琴的结构颇有分寸讲究,浑身上下都充满着文化内涵。
史书记载,早期的古琴仅设有五根弦以象征金、木、水、火、土,周文王为悼念其死去的儿子伯邑考,故增加了一根弦,武王伐纣时为鼓舞士气,又增加了一根弦,发展成了现在的七根弦,所以古琴又有“文武七弦琴“之称。
减字谱 --- 导:请同学们继续往下看,认识这是什么吗?这就是古琴记谱法中的减字谱,相传为唐代曹柔根据文字谱简化缩写而成,减字谱的每一块字是由汉字减少笔画后组合而成的复合字,近似演奏符号,记录左手按弦指法和右手弹奏指法,它是一种只记录演奏法和音高,不记录音名、节奏的记谱法,属于指法谱。
【设计意图】学生对古代音乐接触甚少或者没有接触,以古琴自身的文化内涵为切入点,多媒体展示古琴的结构图,学生根据出示的结构图及老师的讲解,认识古琴,激发学生对这一相对陌生事物的兴趣,先感知,后理解, 为后面探究古代音乐作铺垫。
(二)完整欣赏《流水》导:下面我们来欣赏古琴独奏曲《流水》1、问题:仔细聆听古琴的音色,用你的的语言来描述一下古琴的音色怎样?结合题目仔细聆听:古琴音乐你联想到了什么?(教师活动)2、听完后生回答问题(学生活动)(三)总结古琴的音色(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古琴的音量不大,非常含蓄。
音韵独特,空灵苍远,古朴幽深,极具沧桑感。
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
(四)作品表达的主题琴曲《流水》是我国最古老的琴曲之一。
通过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描绘了涓涓的山泉和小溪,也刻画了奔腾的江河与大海,隐喻开阔的胸襟和百折不回的精神。
1977年8月20日,美国发射了“航天者”宇宙飞船,携带了一张名为“地球之音”的镀金唱片,唱片上录有27段世界著名的音乐作品,其中就有中国的《流水》,科学家希望这首琴曲能在漂渺无限的太空中为地球上的人类找到天外的知音。
(教师活动)【设计意图】因为学生对古琴的音色很陌生,就需要教师的良好,带着有针对性的问题来聆听音乐作品,让学生初步聆听古琴独特的音色,并初步感受《流水》的意境。
(五)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导:说到知音,同学们有没有想到“高山流水遇知音”这句话呢?有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说说这个典故?1、请同学们讲一讲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学生活动)2、教师补充: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这种感兴趣的的形式来理解古代音乐作品,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先让学生讲故事的环节,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有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体现了师生互动。
(六)分段复听导:下面我们就来分段欣赏,本曲为复杂的多段体结构。
原分九段,可以划为四大部分。
曲式结构为民族传统的“起、承、转、合”结构。
第一部分(起):主要用泛音演奏的曲调,仿佛清泉溪水从高山峡谷中淙淙奔流而出。
第二部分(承):主要用按音演奏,是乐曲的展开部分,犹如一股股山泉溪流汇集成江河,具有跌宕起伏、一泻千里的气势。
第三部分(转):是张孔山增加的著名滚拂段落,也是乐曲的华彩部分。
它出色的描绘了水石相撞、漩涡在急剧转动等景象,把全曲引向了高潮。
第四部分(合):富有透明色彩的泛音好像描绘流水由动态转为静态,人们的心境也渐渐平静下来【设计意图】本环节以老师引导的方法,学生以聆听为主,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指法演奏会有不同的音色特点,不同的音色会表达不同的音乐情景。
(七)完整复听《流水》导语:真正欣赏琴音并非易事,欣赏者务必精心细听,才会领会其深邃的涵义。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说:“弹虽在指声在意,听不以耳而以心。
欣赏《流水》时凝神静听,争当知音。
1、生欣赏2、问题探究:《流水》的音乐所表现的是实景、实情呢?还是虚幻、臆想呢? (教师活动)3、生回答问题(学生活动)4、师小结。
音乐是以旋律,节奏、音色等来表达作曲家及演奏者的思想情感,音乐能够把快乐、激动、悲伤的情感传达给听者,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是,音乐能不能表达具体的事物?像“咼山” “流水”,应该说是可以的,不过没有文字那么确切,音乐表达的手段是声,所以,凡是描写有声的事物,比较能够描写的像。
(教师活动)【设计意图】告诉学生真正欣赏琴音并非易事,欣赏者务必精心细听,才能领会其深邃的涵义。
既要有弹琴的妙手,又要有善听的知音,两者缺一不可。
“弹虽在指声在意,听不以耳而以心”引用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名言,告诉学生正确聆听音乐的方法,进一步从感性到理性,加深对《流水》音乐意境的体会。
(八)欣赏《广陵散》(因乐曲较长,边听边介绍)导语:“在古时除了这首《流水》广为人知之外,还有另外一首,那就是《广陵散》了”乐曲介绍《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
原为东汉末年流行于广陵地区(今扬州地区)的民间乐曲。
该曲早期书中并无记载,很多数琴家是按照《聂政刺韩王》的民间传说来解释乐曲。
有没有同学知道这个民间传说呢?《聂政刺韩王》大意是说:聂政,战国时期韩国人,其父为韩王铸剑,误了限期而被杀。
聂政立志报仇,先作泥瓦匠混入韩宫,谋刺韩王不成,他只身逃入山中学琴十年,后漆身吞炭,改变音容回到韩国,以他出色的琴技轰动了远近的听众,最后利用韩王请他进宫演奏的机会,趁韩王听琴不备,从琴腹中抽出匕首将韩王刺死。
为避免连累母亲,聂政毁容自尽。
这首作品以其磅礴的气势、庞大的结构、独特的风格,表现了聂政从怨恨到愤怒的感情发展过程,深刻地刻画出他的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复仇意志。
设计意图】学生会在这种人文熏陶的情境中投入情感,展开自己丰富的联想与想象。
三、拓展与探究——古代文人音乐的特点。
(1)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古琴这件乐器在古时候是哪些人弹奏的?(学生讨论、回答文人弹奏) 得出结论:“君子之座必左琴右书” 文人弹琴。
(2)提问:“古代文人指的是哪一类人?(生回答)古代文人指的文人是对中国传统读书人的一种称呼,他们是有人生理想的知识分子,直言不讳,毫无愧色。
在政治、事业和文学积极追求,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强烈的科举仕途欲望,潜心于诗艺探求,向往着隐居求仙,当然从中也有的纵情酒色,狂放不羁。
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
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
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
(3)中国古代音乐的等级化及其分类:宫廷音乐、文人音乐、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
民间音乐:是在民间形成病广泛流行与民间的音乐形式,反映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形态、劳动场景以及精神面貌,是一种通俗易懂的音乐。
宫廷音乐:中国古代的宫廷音乐多为舞乐,即融诗、舞、音乐于一体,具有浓厚政治仪式及官方酬酢的功能。
(请同学们欣赏一下古代的宫廷音乐) 宗教音乐:唱歌赞美上帝是基督教宗教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