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论文: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怎样培养问题意识论文

浅谈如何培养问题意识新课程教学改革强调的是问题教学,即教有问题的地方,无问题的一带而过。
所以这里的学生有没有问题很关键,问题的好坏又决定着课堂效率的高低。
可是如何才能让学生有问题并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此,我结合语文教学实践,浅要谈一下个人看法:一、正确把握问题的“度”日常教学中,我们教师总是将学生的问题意识复杂化、难度化,觉得只有综合性的、难度较大的问题,甚至高于教材的问题才是问题,而学生一个不认识的字、不会解释的一个词,不理解的一句话,读不懂的一段话等就不是问题。
对此我不敢苟同。
就我们语文学科而言,由于学生基础不同、生活阅历不同、认知规律与思维方式不同,所以每个学生的问题也就不同。
这就犹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样,你能说哪个说得有理,哪个不对吗?显然不能。
因此像学生不认识的“袅娜”、“稚嫩”、“深恶痛疾”等字不认识,这是问题;“器宇轩昂、正襟危坐、诚惶诚恐、泉而茗者、而城居者未知之也”等不会解释的词是问题;《列夫-托尔斯泰》一文中写他的眼光有威力能看穿一切时有这样一句话,“当这一对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部分同学对其中的“它们”指的是什么时,回答“农奴、沙皇贵族”,这无疑说明他对这个词语的指代作用还没弄清,进而到这他对这句话的不理解,这同样是问题;以此类推,无法理解的句子是问题;段落内容归纳不出或归纳不完整还是问题;中心概括不准仍然是问题等等。
实际上综合起来说,凡是学生解决不了的、弄不懂的都是问题。
尤其是我们的语文教学,问题就在字里行间。
实际我们细想一想,语文学习无非就是“咬文嚼字”,文字读准了,读懂了,会用了,我们的语文能力也就拥有了。
二、问题意识的培养问题意识的培养虽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但对于语文学习来说,结合报刊所获及自身实践,我认为还是有路可循的。
大概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种方法:(一)从学科出发,明确解决的问题记得曾经看过全国著名教师于漪老师写得一篇文章,上面提到我们的语文学习实际上就是再认读新出现字词的基础上,完成三项任务:1、文章写了什么?----(内容)2、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写作目的即主旨)3、作者又是如何写的?--------(写作方法与技巧等)。
小学教学论文《浅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小学教学论文《浅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学生在认知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并随之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
而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
而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都忽视了这种意识的培养,总是自己在问,而从不让学生去提问。
实践证明: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问题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
可见提问对于受教育者未来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当成为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强化学生的“好奇心”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学生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能及时做出反应,发现问题并追根寻源,激发思考,引起探索欲望,开展创造活动。
相反,缺乏好奇心,必然对外界的信息反应迟钝,对诸多有意义的现象熟视无睹,对问题无动于衷。
那么,在课堂上他们也不会有精彩的表现,更不会积极开动脑筋去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因此可以说,好奇心是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原动力。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敢于提问在教学中,通过听课和座谈等我们也发现尽管教师精心创设了各式各样的问题情境,而想提问题的和会提问题的学生总是极少的一部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1、学生不懂该怎样提问题;2、教学气氛过于严肃,学生对教师产生敬畏感而不敢提问题;3、部分学生的学习信心不足,怕被老师和同学讥笑,而不敢提问题;4、提问的时间安排过短,流于形式,走过场,让学生没有机会提出问题。
而这些原因,无疑会阻碍着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激发与培养。
鉴于此,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敢于提问,教师就要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情境。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无论在课堂还是在平时的交流和交往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学生的心灵不是等待填充的容器,而是等待点燃的火把。
只有我们做老师的真正放下架子,抛开所谓的“师道尊严”这一美德,撇开面子,用情感激发情感,用心灵碰撞心灵,用智慧启迪智慧,教学过程才能是师生平等互动、宽松、和谐的。
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1)论文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育心理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生的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正是他们敢于自主学习,敢于探索创新的结果。
但是在一些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上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提问者主要还是教师,不是学生;对于问题的操纵只流于形式等等。
思考源于疑问,有疑才有思。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学会在质疑中探索求知等等,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何等的重要。
一、营造民主氛围,使学生敢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营造宽松、自由、民主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心理状态,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这就有助于强化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是有效课堂成功的第一步。
及时的教学评价能让学生充满学习的信心,特别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在教学中“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当学生心中有了疑团,解疑就有了动力,自主学习的动力也增强了。
首先我们可以凭借疑点,创设问题情境。
课文的题目、含义深刻的句子、与众不同的用词及标点、文中人物的特殊行为、奇特的自然现象、结构的安排、内容的选择等,都可以成为设境的凭据。
如《跨越百年的美丽》课题中的美丽是指什么?为什么说这美丽是跨越一百年的?”《一夜的工作》一文“写了周总理一夜的那些工作?为什么只写一夜的工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些疑点的提出都能帮助学生整体把握了课文内容,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有序地梳理。
其次,要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地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新课改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含5篇)

新课改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含5篇)第一篇:新课改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新课改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一节高中数学课上,教师出示了几张图片,图片上都是一些小婴儿,图片上的孩子样子古怪,头大脖细,形体发育极不正常。
这些大头娃娃正是著名的三鹿奶粉事件的受害者,同学们义愤填膺之外,都说国家质监部门应严把检测关,同学们都七嘴八舌地提出如何实现这个“严”字呢?怎样真正把握这个“严”呢?也不能一袋一袋奶粉逐个化验呀,这时有的同学就说了“抽样检测呗”,接着其他同学就问道:“如何抽样呢”?就这样几张图片引发了学生们的极大兴趣,一个又一个问题让同学们想要去解决,去找寻更好的方法,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说道:“我们不能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但我们今天就来研究一下如何抽样”。
接着教师让学生们阅读教材,又稍作点拨……这样在学生不断地提问和问题的解决中学习了“随机抽样”,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个案例体现了问题解决的一个关键环节:诱发学生提出问题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大胆提出问题的意识。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之力。
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创新是当今具有竞争力人才所具备的关键素质,而创新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善于提出别人没有想到的问题。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提问题”能力的培养。
新的高中课程标准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方法。
教师更要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提问、学会解决问题;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动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新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新课程给学生提供了探索、交流的时间和空间,现在的学习不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而是要求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教材中设置的“思考?”给学生“提出问题”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素材,新课程改革中学生“提出问题”已显得尤为重要。
浅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论文

浅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论文•相关推荐浅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论文浅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现代教育论有一个命题:“一个不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
”初听顿觉很新鲜:“学生听课一点就通,没有问题还不好吗?”其实不然,问题才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
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走进我们以往的课堂教学不难发现,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往往都是教者按照自己的思路设计好若干问题向学生发问,而不是想办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
这样长此以往,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淡薄了,课堂上也就难以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创新,自由发展的空间也就逐渐的缩小。
在教学实践和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尝试:一、转变教学模式,提问角色换位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总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则被动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在备课中往往只重视如何向学生提出问题,并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自己事先设想的范围内,以便让自己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的教学设计完全是以“教师”为中心,而不以“学生”为中心,这样就在无意中抑制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
所以教师要转变这种教学模式,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学生身上,一切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为出发点和根本目标,变教师提出问题为教师提供素材,让学生根据素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给学生适时的点拨、引导和鼓励、比如数学的应用题是许多学生的难题,尤其是寻找等量关系,如果我们尝试由学生自己编题自己做,我想你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二、培养能力,教给技巧,让学生学会提问。
有的学生由于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技巧,于是他们就不敢问、也不知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有的学生会错误地认为:课堂上的提问是教师才有的“专利”。
教师问,学生答,似乎天经地义,学生习惯于教师给出现成的结论或答案。
如何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论文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摘要: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活动很多时候是由问题引起的,如何引导学生提问,是我们一线教师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以问题为抓手,深入研究课堂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效指导学生课堂学习,从而达到有效教学,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方法数学学习过程实际上是问题解决的过程。
如果学生能自己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积极地解决它,是最为难能可贵的。
虽然人有好问的天性,但主动积极的问题意识,善于提问的能力和勇于挑战权威的精神仍需要或者说主要靠后天来培养。
因此,我们需要以问题为纽带进行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生成问题走出教室。
一、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敢问”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学有所疑,才会学有所思、有所得,才会产生兴趣,形成动力。
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新教育的起点。
在教学中,要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敢想,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敢问。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以趣生疑。
由疑引发好奇心,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积极思考,进而促进学生不断发现问题。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首先,教师不以权威者形象自尊,而要通过自已的语言、动作、情感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平等的信息,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与我们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
课堂上,当疑问或有不同见解时,允许学生不必举手就可站起来发言、插话。
因为,情不自禁发表出来的意见,往往是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
若因未得到老师的许可而失去发言的机会,这火花随即熄灭。
当学生回答不出教师提问时,允许他自己请另外的同学帮他回答。
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这时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迪,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
其次,可根据课堂实际,采取分组讨论、提问,每组同学提出的问题,由全班同学仔细听并作回答。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内容提要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摇篮。
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改的呼唤,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
高度肯定和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为中外教育家所共识。
但是我国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缺失已成了不争的事实。
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开发并训练批判性思维,采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最终促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语新课程问题意识创新精神 批判性思维 语文教学韩愈在《师说》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目的和意义。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课程改革的需要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新课程呼唤教师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化地学习,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摇篮”,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关键在于问题意识的培养。
而现实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缺失已成了不争的事实,我深深感到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十分必要,也是大有可为的。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教师首先自己要有问题意识。
笛卡儿说过:“要追求真理,我们必须把一生中所有的事物都来怀疑一次。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应该有这种怀疑的精神。
新课程教材的编排是否合理?课程资源能否充分利用,是否需要增删?教学内容的设置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教材中有关的说法是否存在漏洞?自己的教学方式是否受学生欢迎?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教学内容的需要?对某些风行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否切合语文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别人的做法,是否可以依葫芦画瓢,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不能照搬照抄的,那又如何改进?……凡此种种,教师都应事先有问题意识,进行存疑、思考,这样才会不断地去反思、回顾,发现自身的不足,找到自己与新课程要求的差距,激励自己学习、提高,尽快融入到新课程的改革中去。
初中科学教学论文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初中科学教学论文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概要:我国课程改革工作对初中科学学科的教学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今教师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升产生了更多重视。
基于本文情况,笔者已经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进行细致分析,希望初中科学学科教师可以借鉴文中观点对教学工作进行调整和改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科学学科学习条件,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若想对学生问题意识进行提高,教师可以将情景教学法应用到初中科学学科的教学工作中。
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应该结合本节课所要讲授的内容进行一些情境设计,通过情景教学法调动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进而达到问题意识的培养目标。
具体来讲,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教学情境的设计:从实际生活中提取素材,创设学生熟悉的教学情境;将科学学科的教学工作和实验进行结合,创设实验情境;将生产实际中的情境融入科学学科教学工作,引发学生的思考等。
例如:某校初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科学教学,在讲授“光的反射和折射”相关知识时,为学生进行情境的创设和教育。
教师带领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情境进行回想,向学生提问:同学们有没有经常照镜子的经历?走在路上时经常看到大楼的玻璃窗光线十分刺眼、以及到公园玩时有没有看到过河边树木和建筑的倒影等。
此时,通过这些学生熟悉的情境可以使学生对科学学科知识产生更多的学习兴趣和好奇,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对反射科学知识的学习。
然后,教师为学生讲授“光的反射和折射”中的折射知识,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对学生问题意识进行培养。
该教师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熟悉的情境进行回忆:同学们有没有把筷子放入水中的经历?观察的结果如何?等。
通过这些生活情境,学生想到筷子好像发生了弯折,进而引起思考,提出一些问题,并对筷子“弯折”的原因进行探究,最终完成问题意识的培养目标。
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教师通过机械灌输式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师是教学工作中的中心。
即使教师出现口误等错误,学生也不会对教师进行质疑,这对教学工作的开展极为不利,同时也与科学精神不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论文: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新课标也提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学生能否在教学过程中真正主动参与,能否形成和谐的、互动的教学氛围,学生的问题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
本人从以下几方面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敢问
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中,常存在学生有问题不敢问的现象,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营造积极宽松的课堂气氛,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的语气、态度要诚恳,用真诚的微笑、亲切的话语、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用注视、微笑、点头、手势等方式鼓励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充分地发表见解,提出疑问。
在学生积极主动提出问题时,无论提得正确与否、简单与否、问题质量高与低,教师都应给予适当的鼓励,要宽容学生的幼稚及胡思乱想,“海阔纵鱼跃,天空任鸟飞”,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对于这种
敢问问题的精神要小心翼翼的加以保护,只有这样,才能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保护他们积极的问题意识。
2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想问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
因此,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多种手段呈现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想问,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课件出示:新“龟兔赛跑”图,森林中举办运动会,乌龟和兔子正在争夺冠军,乌龟跑的是边长40米的正方形跑道,兔子跑的是直径40米的圆形跑道,它们俩同时从a点经b点跑了一圈,又同时回到a点,这下可难住了老虎裁判。
学生听到这里疑问顿生:“谁是冠军?怎样评判?乌龟所跑的路程是正方形,怎样求正方形的周长?兔子所跑的路程是圆形,怎样求圆形的周长?学生由自言自语很快过渡到“问”声不绝。
这样,激发了学生的质疑兴趣,为下一步进行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3创设疑惑情境,让学生乐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
拨动其思维之弦,要使学生生“疑”,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激“疑”。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本人通过故事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小头爸爸与大头儿子的故事吧。
今天老师再给同学们讲一个有关他们父子俩的故事:有一天,小头爸爸正在书房看书,忽然,大头儿子哭哭啼啼地跑进来,边哭边说:“爸爸,人家小东每年都过生日,可我今年都12岁了,你才给我过了3个生日,我也要年年过生日嘛”。
小头爸爸听后哈哈大笑:“傻儿子,不是爸爸不给你过生日,而是因为你不是每年都有生日呀”。
咦,同学们,你们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吗?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他们的思维,带着思考、质疑的态度进入课堂。
4精心设计教学,让学生会问
4.1把握“问”之度。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他们原有数学认知结构与新知相互产生同化和顺应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往往运用已有的观念和意识去解决和接纳新
的概念和方法。
所以,教师应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并将其作为教学的实际出发点,问于行进之间,问于迂回之际,问于精彩之处,问于愤愤之时,讲究问题的启发性、开放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
4.2拨动“问”之弦。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置身于生动教学情境时,有利于激发学习需要。
学生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教学中把
数学教学内容转换成一连串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问题情境)。
提供给学生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时间与空间。
4.2.1观察提问。
从观察中发现问题,提高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与敏捷性。
我们强调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后充分展示思维的过程,把凝结在知识背后的材料以及科学活动充分展开,暴露思维的发生发展过程。
4.2.2猜测提问。
问题的答案是学生凭借自己的想象、估计、推测出来的,是有待于证明后才能确定的。
比如在证明了加法交换律的正确性后,我又让学生猜测:你估计在什么运算中也有交换律?
4.2.3联想提问。
由于某一事物而想起与它有关的其他事物。
这两类事物可能是相似的,也可能是相反的,也可能是因果关系的。
比如,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都可以转化成熟悉的图形来推倒出面积公式,圆是否也可以转化成熟悉的图形来推倒出面积公式呢?
4.3开启“问”之门。
4.3.1期望激励。
根据皮格马列翁效应,以满腔的热情关心每一个学生,表达自己对每一位学生的期望。
我经常走下讲台倾听学生的讨论,并与他们进行交谈,以“你能够……”,“我相信你们……”的语气表露对学生的期望,学生信心大增受到极大鼓舞,进而想问想说。
4.3.2表扬激励。
教学中,注意多表扬,少批评。
口头表扬时我尽量运用诸如“问的好”,“了不起”,“真聪明”等赏识性语言表扬学生。
同时还采取奖章的形式表扬那些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学生或敢于向别人挑战的学生。
4.3.3成功激励。
努力创设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不断激发学生提问的激情。
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挑战提问,根据提问的次数,提问的价值,评选出“好问之星”,“小小老师”等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到提问的快乐。
5深化学习反思,让学生“善”问
“问”,终于省。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儿童学习的过程是个体在充分交流与共享中生成、修改的再创造的过程。
它必须经过反复思考、深入研究、不断调整才能完成。
这就需要学生有较好的反思意识和能力。
因此,反思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格,更是创造性学习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课堂上,我每节课都要留5分钟时间让学生反思本节所获:掌握得较好的地方,与谁一起解决了什么数学问题,所学内容方法能否拓展到解决其他问题,不理解或理解不透彻的地方,对什么问题还有新的见解等等,这样,学生经过自我质疑,不仅使新知识得到梳理和升华,从而让学生在问题中思索,在思考中收获。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一
个问”。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营造一种民主、和谐气氛、留下自由思考时空、创设各种情境,因人而异地鼓励和引导学生质疑,促进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逐步养成多思善问的习惯,成为学习型创新型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