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现状及进展胡金萍

合集下载

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现状

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现状
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优点包括方便易用和疗效快速显现,但同时也存在副作用和治疗效果不佳的缺点。 患者和医生需要权衡利弊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出现给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 未来的研究将继续探索更有效和安全的药物治疗。
结论和展望
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在恢复正常心律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未来的研究和创新将推动 心律失常治疗的发展,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
常用的心律失常药物介绍
常用的心律失常药物包括阿莫西林、地尔硫卓和普罗帕酮等。这些药物具有不同的疗效和副作用,医生 会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药物治疗的具体效果和注意事项
心律失常药物可以帮助恢复正常的心律,减少心悸和心跳过速等症状。然而,药物治疗也需要注意副作 用和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优缺点
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现状
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是目前治疗心律失常的主要方式之一。本演示将介绍心律 失常药物的现状和前景,以及药物治疗的优缺点。
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概述
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是通过调整心脏电活动来恢复心律的方法。它可以帮助控 制心律失常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主要的心律失常药物类别
心律失常药物可以分为多个类别,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钾通道阻滞剂和钠通道阻滞剂。 每种类别的药物有不同的作用机制。

心律失常流行病学及抗心律失常中成药现状调研报告

心律失常流行病学及抗心律失常中成药现状调研报告

心律失常流行病学及抗心律失常中成药现状调研报告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病之一,除器质性心脏病和高血压患者可合并各种各样心律失常外,其他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胸、心外科围手术期患者等均可能出现心律失常,并可导致临床症状而需要治疗。

据统计数据表明:在世界发达国家中约有720万心脏疾病患者患有心律失常症,美国患病人群约占30%;每年原发性房颤住院者为21.5万人,继发性房颤已超过140万人次。

我国心律失常患者约占0.9%,患者人数超过1000多万。

随着我国进入老年化社会后,心血管病发病率的快速上升,心律失常发病率相应增高,约占心血管疾病的20%。

我国心血管病的发生率具有一定的特点,总体上是南低北高,而且已有年轻化和不断增长的趋势,冠心病介入治疗和心脏搭桥手术的年龄已向前推进了5~10岁,非药物疗法中除颤、起搏、消融、手术的迅速发展,对心律失常的治疗虽然具有一定作用,但是药物疗法仍是防治快速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具有简捷方便、顺应患者心理的特点,能较好的改善与房颤相关的并发症,关键是降低心肌梗塞猝死率。

抗心律失常药特点是:药物研究进展较快,临床药品门类较多,市场上具有卓越业绩的新品甚少。

该类药物通常采用Vaughan Willims分类方法,按其电生理作用不同,分为钠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钾通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四大类,临床应用的药物已近40个品种。

从我国抗心律失常药物结构看,应用成熟的药品与国外差距较小,治疗室上性、室性心动过速用药中普罗帕酮、索他洛尔和胺碘酮均具有较高的普及率,控制房颤和房扑心室率的药物维拉帕米、地尔硫卓也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新型第Ⅲ类钾通道阻滞剂已受到业内的普遍关注。

抗心律失常西药的基本生理作用是影响心肌细胞膜的离子通道,通过改变离子流而影响细胞的电生理特性,改变传导速度,消除折返,抑制自律性和触发活动,从而抑制心律失常的发生,但同时又可能制造新的触发活动、新的折返和新的心律失常,因此抗心律失常西药是把双刃剑。

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的现代观点及护理讲稿

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的现代观点及护理讲稿
16
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评价:
单独应用I类药物治疗心律失常,可使病死 率增加。 I类药物的近期疗效还是好的,但长期应用 ,增加病死率。 I类药物加β-受体阻滞剂,可降低病死率 。 心衰并心律失常患者,应用奎尼丁后,也 使病死率增加。 国外认为:I类药物是魔鬼,尽量不用或慎用
17
(二)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现代治疗 观点:
Ia类可用于治疗和预防快速心律失常 ,但预防房扑耐受性不如胺碘酮好. 也可抑制室性心律失常,对于器质性 心脏病患者禁忌使用,因为致心律失常危 险增高. 因此,只作为二线或三线药用来对Af 和其他性快速心律失常长期治疗. Ia类可导致QT间期延长,可能导致Tdp
14
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现代治疗观点
28
胺碘酮用于非缺血性(DCM)心肌病,可降低心律失 常病死率,使猝死率下降29%,使总死率下降3% 胺碘酮的副作用:总的来说是安全的
尤其有器质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时,当应用其他AAD有 疑虑时,AM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抗Af抗VT/VF的药物,他的 促心律失常、负性肌力作用均低于其他AAD。 但远期应用心外不良反应表现突出,表现在肺、甲 状腺、肝、神经、皮肤等方面。因此AM选用时需严格 指征和定期随访。
房早,室早,AF,Af, WPW,VT 房室结内折返性心 动过速
Ib 利多卡 AMI或室速,VF复苏后防止复 因 发
神态改变:意识模糊、谵妄、 昏迷,感觉异常
慢心律
室性心律失常 Ic 心律平 各种类型室上速、室早、难治 性致命性室速
恶心、呕吐、运动失调,低 血压,心动过缓 胃肠道反应,视力模糊,眩 晕,味觉障碍,致支气 管痉挛,致心律失常
Ⅲ类:延长APD药
其他类药:腺苷
胺碘酮、索他洛尔、多非利特

心律失常治疗的现代进展(4)抗心律失常药物在当今的作用与不足(续3)

心律失常治疗的现代进展(4)抗心律失常药物在当今的作用与不足(续3)

164生国缯签丞盍!Q塑堡垒月筮丝鲞筮!翅f望筮!§!翅2垡!i!塑!g竺!!坐i婴』!!翌世:』!塑!Q塑:Y!!:丝盟!:!(墅堂坠!i12・专题笔谈・心律失常治疗的现代进展(4)抗心律失常药物在当今的作用与不足(续3)黄德嘉摘要一般情况下,心律失常并非一种独立的疾病,对患者的治疗应是综合治疗,其中病因治疗是基础。

目前药物治疗仍是心律失常患者治疗的基本方式。

在治疗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确定:(D患者的心律失常是否需要治疗;②采取何种治疗方式。

现有抗心律失常药物品种有限,有较大副作用,而疗效并不尽如人意。

在应用时应注意评估抗心律失常药物在整体治疗方案中的意义和地位,确定合理现实的治疗目标,选择有效而不干扰整体治疗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关键词抗心律失常药物;急性心律失常;慢性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十分常见,除器质性心脏病和高血压患者可合并各种各样心律失常外,其他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胸、心外科围手术期患者等均可能出现心律失常,并可导致临床症状而需要治疗。

对心律失常来说,药物治疗仍然是目前最基本的治疗方式。

根据美国最近的一项调查研究,在464家医院,155731例心房颤动的住院患者中,44.8%使用抗心律失常药转复心房颤动或维持窦性心律。

应用最多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包括胺碘酮。

索他洛尔和普罗帕酮等。

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较为复杂,比其他心脏专科用药更难掌握。

这主要是由于两方面的原因:①目前可供选择的I类和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品种十分有限,并有较大副作用,特别是在长期和大剂量使用时,而疗效并不尽如人意。

Ⅱ类(B受体阻滞剂)和Ⅳ类(钙拮抗刺)虽有一定抗心律失常作用,但其抗心律失常作用的强度相对较弱;②一般情况下,心律失常并非一种独立的疾病,不同患者可能有不同病因,合并疾病的种类、心功能和肾功能状况及年龄差异也很大。

对患者的治疗应是综合治疗,其中病因治疗是基础治疗。

评估抗心律失常药物在整个综合治疗方案中的意义和地位,确定合理现实的治疗目标,选择有效而不干扰整体治疗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这不仅需要对患者整体治疗全局的准确把握,而且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

Ⅲ型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进展

Ⅲ型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进展

目前 , 医治 疗 C A方 面 , 嗽 变 异 性 哮 喘 的 误 认 率 及 漏 西 V 咳 诊率 很 高 , 起 原 因 主 要 为 C A症 状 不 典 型 , 层 医 师 认 识 不 究 V 基 够 , 于慢 性 咳 嗽 的 患 者 , 该 按 医疗 程 序 常 规 进 行 肺 功 能 检 对 应 查 、 气 管 激 发 试 验 及 支 气 管 舒 张 试 验 , 要 时 进 行 诱 导 痰 检 支 必 查 及 呼 出气 一 氧 化 氮 检 测 。尽 早 明 确 C A 的 诊 断 并 进 行 规 范 V 治疗 , 防 止 C A 演 变 成 重 症 哮 喘 的 关 键 步 骤 。 中 医 治 疗 是 V C A, 性 化 治 疗 多 , 位 医师 根 据 自己 的 临 床 经 验 进 行 辩 证 分 V 人 每 型 , 乏 统 一 的诊 疗 体 系 , 致 诊 疗 效 果 不 确 切 , 乏 强 有 力 的 缺 导 缺 循 证 医 学 支 持 。 中 西 医结 合 治 疗 C A, 乏 基 础 理 论 支 持 , V 缺 应 对 中西 医 结 合 治 疗 C A的 机 制 进 行 深 入 的探 讨 。 V 参 考 文 献 [ ] 克 方 . 性 咳嗽 [ . 民 卫 生 出版 社 ,0 8 11 15 1赖 慢 M] 人 20 ,6 — 6 . [ ] 海 珍 . 气 管 激 发 试 验 在 慢 性 咳 嗽 及 咳 嗽 变 异 型 哮 喘 诊 2祁 支
临床治 愈 2 5例 , 效 1 显 4例 , 效 6例 , 效 2例 , 有 效 率 有 无 总 9 .% 。支 艳 [ ] 认 为 气 阴 两 虚 、 虚 内 热 是 本 病 的 基 本 病 57 “等 阴 机 , 张 以 滋 阴 清 热 为 法 治 疗 咳 嗽 变 异 性 哮 喘 。将 6 主 8例 C A V 患 者 随机 分 为 治 疗 组 与 对 照 组 各 3 4例 , 疗 组 予 滋 阴 清 热 饮 治 ( 芩 1g连 翘 1g 知母 1g 北 沙 参 1g 麦 冬 1g 芦 根 1g 。 黄 5、 5、 5、 5、 5、 5 )

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的新进展

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的新进展
议当前INR控制理想患者换用达比加群 合并1项危险原因以上AF患者服达比加群可获益 年9月20日FDA心血管与肾脏疾病药品顾问委员会以
9:0票提议FDA同意达比加群用于AF卒中预防
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的新进展
第42页
ROCKET-AF研究设计
房颤(CHADS2高于2分)
利伐沙班
随机/双盲 华法林
当前在心律失常治疗中,应重点使用Ⅲ 类乙胺碘呋酮药品。因这可降低心律失 常病死率及总病死率(后者是由心律失 常病死率降低而下降)。其次为应用β阻 滞剂
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的新进展
第24页
抗心律失常药品应用评价小结
应用ICD治疗心律失常,在降低病死率方面 优于常规抗心律失常药品,但与胺碘酮、 β 阻滞剂基础相同
对冠心病患者应用搭桥手术,是改进心律 失常最好方法,优于抗心律失常药品
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的新进展
第25页
抗心律失常新型药品
抗心律失常新药品 非抗心律失常药品抗心律失常作用 抗心律失常治疗中非抗心律失常药品
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的新进展
第26页
抗心律失常—决奈达隆Dronedarone
结构与胺碘酮类似苯并呋喃衍生物 去掉了碘原子,降低其碘源性器官毒性 在苯并呋喃一侧增加了甲磺酰基,降低了亲脂
结论: 当前不能完全取代胺碘酮 可用于
– 胺碘酮有禁忌症者 – 对胺碘酮不能耐受者
不宜用于
– 严重心衰患者
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的新进展
第32页
抗心律失常—伊布利特(ibutilide)
新型III类抗心律失常药品
– 1996年美国FDA正式同意使用 – 年中国SFDA正式同意使用
怎样使用?
– 口服无效:生物利用度低

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现状

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现状
源自物作用机制1离子通道
作用于钾通道、钠通道、钙通道等心肌离子通道,以调整心率和心律。
2
神经递质
通过对神经递质的作用,肯定、阻滞神经冲动传导,调节自律神经功能。
3
代谢作用
通过对心肌细胞代谢过程的影响,调整血流动力学环节,维持身体生理平衡。
注意事项
1 使用指南
患者应根据医生的指示使用药物,按 照剂量和使用时间来服用。
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心律失常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都将大幅提高。
• 个性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基因和生理特征,进行量身定制的治疗方案。 • 新型药物:利用多肽、核酸等新型物质研发的药物,具有更好的治疗
效果。 • 数字化医疗: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更加科学、智能化的
诊疗流程。
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现状
心律失常是指心跳时间或节律的异常,这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本演示 将介绍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现状。
传统分类
分类方法
心律失常可分为室性、房性、节律不齐等类型。
危害程度
心律失常可能会引发心脏病、心绞痛、中风、猝死 等疾病,并造成生命威胁。
常见症状
心律失常的症状包括心悸、胸闷、胸痛、头晕、失 眠等问题。
医疗需求
患者应及时就医,并根据情况选择适当的心律失常 药物进行治疗。
主流药物
胺碘酮
胺碘酮是心律失常治疗中的一种重要药物,有良好的 疗效和耐受性。
地高辛
地高辛来自毛地黄植物,被广泛应用于心律失常、低 血钾和心力衰竭等疾病的治疗。
索他洛尔
索他洛尔是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可在降低心律失常
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是一种重要的激素,对心血管系统有较强的
2 合理搭配
药物使用时应注意与其他药物的搭配, 避免产生相互作用或不良反应。

抗心律失常药物诊疗进展

抗心律失常药物诊疗进展

抗心律失常药物诊疗进展近年来由于射频消融术和植入型自动复律除颤器(ICD)广泛用于临床,抗心律失常药物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重要性有所下降,应用范围也在逐渐缩小。

但不可否认的是,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仍然是目前最基本的治疗方式[1]。

近年来,其临床应用与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现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诊疗进展综述如下。

标签:抗心律失常药物;心律失常;临床治疗1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1.1I类药阻断快速钠通道,降低动作电位0相上升速率,不同程度抑制心肌细胞膜K+、Ga2+通透性,延长复极过程,降低自律性,减慢传导性,根据钠通道阻滞药的作用长度,此类药又可分为三个亚类:Ia类钠通道阻滞中等速度,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如奎尼丁、普鲁卡因胺;Ib类钠通道阻滞快速,缩短动作电位时程,如美西律、利多卡因、苯妥英钠;Ic钠通道阻滞速度缓慢,减慢传导与轻微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如氟卡尼、恩卡尼、普罗帕酮及莫雷西嗪等[2]。

1.2II类药阻断β肾上腺素能受体,如普萘洛尔、美托洛尔、索他洛尔等,抑制儿茶酚胺的作用,可减慢传导阻滞起搏点的肾上腺素能作用,主要用于治疗高血压、心绞痛、心律失常,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等[3]。

1.3 III类药阻断钾通道与延长复极,如胺碘酮、索他洛尔。

根据近年的研究,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还有两种分类方法:根据阻滞钾电流类型不同和药物研发和临床使用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类。

1.3.1根据阻止不同类型的钾电流分为:①简单型IKR阻滞剂,具有代表性的药物为almokalant、索他洛尔等;②简单型IKS通道阻断剂,代表性化合物有苯乙烯-丙烯酸二氮的化合物(L-768673)、Chmmano1293B、HMR-1556等;③复合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这些药物对等离子通道的阻断作用不同,可分为4类:a无钙阻断作用类,如tedisamil;b钙通道阻滞作用类,如azimilide、胺碘酮、CPU-86017、BRL-32872等;cβ受体阻滞剂类,如索他洛尔、胺碘酮CPU-86017等;dα受体阻滞剂类,如CPU-86017、胺碘酮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现状及进展胡金萍
发表时间:2016-04-11T15:54:34.380Z 来源:《健康世界》2014年24期供稿作者:胡金萍 1 李琳2
[导读] 1青海大学研究生院2012级研究生;2青海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现代治疗心律失常一般采用器械治疗和射频消融治疗,但是治疗心律失常的主要手段依然是药物治疗。

1青海大学研究生院2012级研究生;2青海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摘要:在我国的临床研究治疗中,心律失常是一种多发病和常见病,心律失常的病理复杂多变。

常由年高体弱或久病正虚所致瘀阻、寒滞、痰凝、气郁而发病。

临床上用于治疗心律失常的药物,会有很大的不良反应,使用不当,甚至还会诱发心律失常。

自临床使用奎尼丁以来,已经使用了数百年。

现代治疗心律失常一般采用器械治疗和射频消融治疗,但是治疗心律失常的主要手段依然是药物治疗。

关键词: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现状和进展
心律失常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其中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病、心肌炎和风湿性心脏病为主,尤其在发生心力衰竭或急性心肌梗塞时。

发生在基本健康者或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患者中的心律失常也不少见。

其它病因尚有电解质或内分泌失调、麻醉、低温、胸腔或心脏手术、药物作用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

部分病因不明。

1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
目前我国采用分类抗心律失常的药物主要采用Williams分类方法,Williams分类方法操作简单,可以被大部分医疗人员所掌握。

依据Williams分类方法,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分为4大类,第Ⅰ类是快钠通道阻滞剂,依据通道作用动力学和药物的不同还可以分为Ⅰa钠通道阻滞剂、Ⅰb钠通道阻滞剂、Ⅰc钠通道阻滞剂。

Ⅰa 钠通道阻滞剂速度中等,Ⅰb快速,Ⅰc缓慢。

第Ⅱ类是β受体阻滞剂。

第Ⅲ类是钾离子通道阻滞剂。

第Ⅳ类是钙通道阻滞剂。

这个分类方法有缺陷。

所以,在上世纪90年代初又制订了一种分类方法,叫做西西里策略,依据药物作用的靶点,表述每一个药物作用的离子泵和通道受体,依据心律失常不同的离子流所形成的容易损坏的环节,来选择相对应的药物【1】。

2胺碘酮的应用
胺碘酮是一种Ⅲ类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是非竞争性的钾通道阻滞剂和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胺碘酮的功能主要是抑制钙通道、钾通道,使得动作电位时间达到延长,致使房室结和窦房结的功能起到降低作用、减缓心率和延缓房室的传导,从而最终的目的是起到抗心律失常的效果。

胺碘酮具有较轻的负性肌力作用,可以降低外周血管和主动脉的阻力,起到维持心脏的稳定输血功能,减少心脏的负荷,对于钾通道和钙通道以及钠通道起到阻滞作用,对于B受体也会起到阻滞作用。

3房性和心房重构心律失常
还有一种自我延续的心律失常叫做心房颤动,心房颤动会造成房颤。

心房颤动导致结构重构和心房电重构。

结构重构和心房电重构可以采用血管紧张素Ⅱ进行治疗。

当下,血管紧张素Ⅱ拮抗剂可以显著治疗心房纤颤。

心房或者是房颤快速刺激致使心房肌肉动作有效不应期和电位时间产生缩短,造成兴奋传导波长降低,最终导致房颤非常容易诱发。

权威资料显示,房颤电重构的始动原因是Ca2+超负荷。

坎地沙坦和卡托普利可以有效防止快速心房起博。

氯沙坦不仅可以阻断RAS的生物活性物质AngⅡ的作用,还可以直接作用于患者的病变心肌细胞,改变DNA表达来起到作用,就可以降低心肌纤维化和心肌细胞内胶原蛋白的浓度【2】。

4新型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当下,我国常用的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有索他洛尔和胺碘酮,但是索他洛尔和胺碘酮都不是单纯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索他洛尔具有β受体阻滞剂作用,胺碘酮作用非常复杂,具有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和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

现在出现了新型的单纯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例如多通道阻滞剂和选择性阻滞快速钾通道阻滞剂。

多通道阻滞剂有Tedisami药物l和Azimilide药物。

Tedisamil药物用来阻滞Lks,没有负性肌力作用,血压不会受到影响,但是存在心动过缓作用,可以非常快速的转复房颤,还可以防止后期的复发。

Azimilide药物可以阻滞慢速钾通道和快速钾通道,具有非常高的安全性,同时,发生尖端扭转性室速概率非常低【3】。

快速钾通道阻滞剂有Ibutitlide药物、Dofetilide药物。

Ibutitlide药物通过延长心肌复极的时间来进行快速转复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但是Ibutitlide药物有诱发多型室性心动过速和延长QT时间周期的风险,所以,在用药的时候一定要监督使用。

Dofetilide药物没有钙拮抗作用和β受体阻滞剂作用,所以,就没有负性肌力作用,治疗心脏衰竭患者疗效显著。

Dofetilide药物作用于Purkinje纤维,同时,本药物50%的有效浓度只有心室肌的10%。

抗心律失常药物一定要纠正产生心律失常的机制,抗心律失常的药物要具有特异性,并且,抗心律失常的作用要远远大于其本身的毒性【4】。

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的治疗心律失常的药物,其治疗目的主要是纠正和治疗复极异常和传导异常导致的心律失常。

致使心律失常新的机制是伸展激活通道。

短暂膜除极会引起短暂瞬间的扩张心室所导致的心律失常,就是伸展激活心律失常,所以,只要有一种药物可以特异性阻滞伸展激活通道,就可以治疗伸展激活心律失常。

参考文献:
[1]邹根兴,赵步长,南景一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102例[J].中医杂志,2012,43(9):689-690.
[2]赫军,李海波,孙锐,等.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左室重构及抗心律失常的作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0,7(6):67—68.
[3]Sidorov VY,Uzelac I,WikswojP.Regional increase of extrac ellularp otassiumleads to electricali nstability and reentry occurrence throught hes patial heterogeneity of APD restitu tion[J].Am J Physiol Heart Circ Physiol,2011,301(1):209-220.
[4]ong js,Jing L.Glutamine induces heat shockp rotein70 expressionv ia O-GlcNAcm odification and subsequent increased expression and transcription activity of Heat shock factor-1[J].Minerva Anestesiologica,2011,5:488—4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