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鉴赏专题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诗人篇(杜甫)(含解析)

诗歌专题训练-------诗人篇(杜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狂夫杜甫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①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②娟娟净,雨裛③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本诗作于客居成都时。
①百花潭:即浣花溪,杜甫草堂在其北。
②篠(xiǎo):通“筱”,指细小的竹子。
③裛(yì):通“浥”,沾湿、滋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即沧浪”三字,用“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的典故,暗示诗人的操守。
B.颔联使用对偶的手法,描绘明净悦目的翠竹轻摇,细雨中清香可闻的荷花格外娇艳。
C.颈联描述了现实生活中诗人故人书信断绝,家人饱受饥饿之苦,与前文景色形成对比。
D.尾联“欲填沟壑”写诗人饱经患难,行将就木的消极与无奈,尽显杜诗思想感情之“沉郁”。
2.杜甫此诗,自称“狂夫”,却与李白《将进酒》中的“狂”大相径庭,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两首诗中二人的“狂”有何不同?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病马【注】杜甫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
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
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注】这首诗大约写于乾元二年(759),当时诗人流寓泰州(今甘肃天水,当时属唐朝边境地区)。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一首“咏物诗”,本诗表现了诗人的“爱物之心”;又以独特视角,用第二人称抒情达意,将马人格化,生动而有情味。
B.前两联语意紧密相承,“老”承“久”,“岁晚”承“天寒”。
交代了马与自己患难相依的关系,也写出了其老病的状态。
C.颈联写马的毛发、骨相等资质绝非平常之辈,但它在我面前却十分温顺驯服,对我非常忠诚,表达出对病马的浓浓深情。
D.曹操在《短歌行》中因思慕贤才而沉吟,杜甫因感动于此马为物虽微但对我情意深厚而沉吟。
同是“沉吟”却意味不同。
4.如同闻一多借“红烛”来写自己,杜甫所写的“病马”也实为诗人自己。
杜甫诗三首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展开想象,描绘画面
•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 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 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 髻插簪。
• 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 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
内容情感
• 不能,因为“独与老翁别”含蓄委婉地暗 示了“老妇”已经被差吏抓走。不仅突出 了战争给老百姓所带来的苦难,也含蓄流 露出诗人对人民的同情。
名句赏析:表达技巧+内容理解+情感表达 • 花因感时而溅泪,鸟因恨别而惊心。这两 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花、鸟人的 情感,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 沉重悲痛。 • 感伤时事看见花开就想流泪,怅恨离别听 到鸟鸣反而惊心。这两句移情于物,借景 抒情,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 沉重悲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词语赏析
• “破”指破败,它贴切传神地描绘出国都 被占,城池破败,满目断壁残垣的景象, 表达了诗人在国都沦陷之时的忧虑和悲痛。 • “深”原指草木茂盛,这里指杂草丛生, 荒败衰落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在国都沦陷 之时的忧虑和悲痛。
名句赏析
• 这两句直抒胸臆,意蕴丰厚(表达技巧),原 意指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到那时,其余 的山峦就显得渺小不已了(内容理解),诗中 以此表达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 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情感表达)。 • 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 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 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杜甫诗三首》
鉴赏诗歌的语言
• • • • 常见考点:品味关键词语、句子等。 答题格式: 1.词语赏析:字的含义+内容理解+情感表达 2.名句赏析:表达技巧+内容理解+情感表达
陆游杜甫高考诗歌鉴赏试题

第一单元杜甫诗歌鉴赏练习【杜甫简介】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等自号少陵野老,生于巩县,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
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白并称“大杜”,人称“诗圣”。
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他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定居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
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白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诗歌高考题专题训练】1、(10年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岁暮①[唐]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阆中)。
②雪岭:又名雪山,在(今)西。
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⑴.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4分)答:⑵.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4分)答:附【解析】公元763年为唐代宗广德元年,这一年杜甫52岁。
这一年,他先是在梓州,听说官军大胜叛军,便写下了著名的《闻官军收》,“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喜悦之下便欲还都,不久又想东下吴楚。
其间曾经到阆州(今阆中)。
在这儿,他听到了吐蕃攻破松、维、保三州,告警。
作者那年在梓州,感于国防空虚,朝中无人,自己虽有壮志,不被重用,于是忧国家的杜甫写下了这首抒发感慨的《岁暮》诗。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遣兴》杜甫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遣
兴[注]
杜甫
干戈犹未定,弟妹各何之。
拭泪沾襟血,梳头满面丝。地来自荒野大,天远暮江迟。衰疾那能久,应无见汝时。
注本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时杜甫寄居成都。
前人评价此诗说:“结语尤为沉痛。”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一评价。
参考答案 结语意为:我年老且病,哪能活得长久呢;应当没有机会见到你们 (弟妹们)了!这是诗人充满绝望的哀叹。这其中包含了战乱未平、亲人离 散的愁思,漂泊异乡、年老迟暮的伤感,体弱衰病、相见无期的悲伤,所以 说“尤为沉痛”。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前人 评价的意思,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
《杜甫诗歌鉴赏》PPT课件

对比手法
杜甫还善于运用对比手法 ,通过对比来突出诗歌的 主题和情感。
精湛的语言艺术
炼字精准
杜甫诗歌语言精炼,每个字都经 过精心锤炼,力求准确表达诗歌
的意境和情感。
用典贴切
其诗歌中常常运用典故,贴切自然 ,既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又增加了 诗歌的艺术魅力。
对仗工整
杜甫诗歌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读 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04
清代诗人对杜甫的诗歌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注释,推动了杜甫诗歌在 清代的广泛传播和接受。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杜甫的诗歌深刻反映了这一时代的特征。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唐诗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杜 甫作为唐代诗歌的集大成者,其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杜甫的成就与影响
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 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
,内容深刻,形式多样。
杜甫的诗歌以深刻的思想、真 挚的情感、生动的形象和精湛
品鉴赏
《春望》鉴赏
写作背景
安史之乱后,长安城破败不堪,杜甫身处其中, 感时伤怀,写下此诗。
主题思想
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艺术手法
运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手法,将个人情感与 家国情怀融为一体。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鉴赏
写作背景
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茅屋为秋风所破,面对此景,诗人有感而 发。
04
杜甫诗歌的鉴赏方
法
了解诗人的其他作品及时代背景等元素
杜甫的生平经历
了解杜甫的生活背景、成长经历 以及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他的诗歌创作
。
杜甫的其他作品
文学鉴赏:杜甫诗歌的意象与表现手法分析

文学鉴赏:杜甫诗歌的意象与表现手法分析引言杜甫(712年-770年),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歌作品广泛涉及社会、政治、历史和个人感情等方面,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表达而闻名。
本文将重点分析杜甫诗歌中的意象与表现手法,揭示其中蕴含的美学价值。
意象在杜甫诗歌中的运用意象是指通过文字进行具体形象描绘,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杜甫巧妙地利用意象塑造自己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
1.自然意象:杜甫常常借助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对生活、人生和社会现实的感慨。
比如《春望》中描绘了春天的景色,表达了对战乱时期社会状况的关切;《秋兴八首·其七》通过描写秋天树木凋零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对国家衰败的忧伤之情等。
2.社会意象:杜甫关注社会百姓的苦难和冷暖,他通过描写社会现实中的人物和场景,深刻地展现了社会动荡带来的痛苦和无奈。
比如《登高》中描述了边塞战争的残酷场面,唤起了读者对战乱中平民百姓哀叹之情;《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所描绘的流亡者形象,则通过生动具体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时局变迁下普通人艰难困苦生活状态的关注和同情。
3.动态意象:除了表现自然景物和社会现实外,杜甫诗歌中还充满了丰富多样的动态意象。
通过运用形容词、副词等修辞手法,他能够将静止对象赋予动态感,增强作品的生动性。
比如《兵车行》中描述战争车队行进时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冲击耳膜;《新婚别热剧初平侯脱帽观礼送》将新战胜的诸军官归队时的盛况描绘得热闹而庄重。
表现手法对意象的运用和加强除了使用意象来塑造情感,杜甫还通过多种表现手法使意象更加生动有力,进一步加深读者对诗歌的理解和共鸣。
1.对比与衬托:通过对比不同事物或情感的差异,增强意象的冲突感和张力。
例如《登高》中将自然景色和人类悲愁相互对照,使蕴含其中的苦旅之情更加鲜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通过流亡者和丰收景象之间的反差呈现冷暖之别,加深对时局变迁下普通百姓境遇的思考。
杜甫诗专题鉴赏ppt课件

李白多写山水、游仙、饮酒等题材,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 追求自由的精神;杜甫则多关心国家大事、人民疾苦,写 实性强。
表现手法
李白善于运用夸张、想象等手法,语言华丽;杜甫则注重 细节描写和刻画,语言朴实。
21
与杜牧诗歌比较
时代背景
杜牧生活在晚唐时期, 社会动荡不安;杜甫则 生活在盛唐时期,社会 相对稳定。
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通过学习杜甫诗歌,可以培养学 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 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
杜甫诗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杜甫诗 歌,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
促进语文教育改革
将杜甫诗歌引入语文教育,可以 促进语文教育改革,推动语文教 育的发展和创新。
杜甫诗歌注重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人民疾苦,对现代文学创作具有深刻
的启示意义。
02
创新诗歌艺术形式
杜甫在诗歌艺术形式上进行了大胆创新,为现代诗歌创作提供了借鉴和
启示。
2024/1/25
03
追求诗歌审美价值
杜甫诗歌追求审美价值,注重意象的营造和语言的锤炼,对现代诗歌创
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5
在教育领域应用推广
2024/1/25
长安十年
曾应试不第,困居长安 ,后得官为右卫率府兵
曹参军。
安史之乱
西南漂泊
因上疏救房琯触怒唐肃 宗而遭贬,后弃官。
寓居四川近十年,创作 了大量现实主义诗歌。
4
时代背景分析
政治背景
唐朝由盛转衰,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 不安。
经济背景
文化背景
唐朝文化繁荣,诗歌创作达到高峰。
战乱导致经济崩溃,人民生活困苦。
杜甫登高诗歌鉴赏

杜甫登高诗歌鉴赏杜甫,唐代伟大的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他的诗歌以其深沉的内涵、精湛的技巧和广泛的题材而著称,其中《登高》是其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描绘了杜甫登高远望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深沉感慨。
诗的开头,杜甫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两句,描绘了一幅秋天的景象。
秋风急促,天高云淡,猿猴的哀鸣和鸟儿的飞翔,营造出一种凄凉而又壮阔的氛围。
这里的“风急”和“天高”不仅形容了自然景象,也隐喻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局势。
接着,诗人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进一步描绘了秋天的萧瑟和长江的浩瀚。
落叶纷纷,长江滚滚,这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落木”和“长江”在这里成为了诗人情感的载体,表达了他对时光流逝和历史变迁的感慨。
诗的后半部分,杜甫转向了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两句,诗人以自己的经历为线索,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他漂泊万里,常常感到秋天的悲凉,而自己又多病,孤独地登上高台,这种孤独和无奈的情感,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最后,诗人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两句结束了全诗。
这里的“艰难苦恨”和“潦倒新停”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晚年的困顿和无奈。
岁月的艰辛让诗人的鬓发如霜,而生活的困顿使他不得不停止饮酒,这两句诗深刻地反映了诗人晚年的凄凉和辛酸。
整首《登高》诗,杜甫以其精湛的技艺和深沉的情感,成功地将自然景象、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融为一体,展现了他作为“诗圣”的非凡才华。
这首诗不仅是杜甫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杜甫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这首七律,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深秋,其时杜甫在成都。
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史朝义逆势正炽。
江东(长江下游)一带虽未遭受兵祸,但九月间江淮大饥,再加上统治者严加盘剥,于是暴动四起,饿殍塞途。
此诗是诗人在成都附近的蜀州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在深沉的别情中流露出蒿目时艰、忧心国难的浩茫心事。
诗发端即自不凡,苍劲中蕴有一股郁抑之气。
诗人感叹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这样的美谈,在干戈遍地的今天,已经很难找到。
这就从侧面扣住题意“觐省”,并且点示出背景。
第二句,诗的脉络继续沿着深沉的感慨向前发展,突破“不见老莱衣”这种天伦之情的范围,而着眼于整个时代。
安史之乱使社会遭到极大破坏,开元盛世一去不复返了。
诗人深感人间万事都已颠倒,到处是动乱、破坏和灾难,不由发出了声声叹息。
“万事非”三字,包容着多么巨大的世上沧桑,概括了多少辛酸的人间悲剧,表现出诗人何等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四两句,紧承“万事非”而来,进一步点明题意。
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自己骨肉同胞的怀念。
在动乱中,诗人与弟妹长期离散,生死未卜,岂非有家等于“无家”!这也正是“万事非”中的一例。
相形之下,韩十四似乎幸运得多了。
可是韩十四与父母分手年久,现在江东一带又不太平,“访庭闱”恐怕也还有一番周折。
所以诗人用了一个摇曳生姿的探问句,表示对韩十四此行的关切,感情十分真挚。
同时透露出际此乱世,韩十四的前途也不免有渺茫之感。
这一联是前后相生的流水对,从自己的“无家寻弟妹”,引出对方的“何处访庭闱”,宾主分明,寄慨遥深,有一气流贯之妙。
韩十四终于走了。
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
诗人伫立白马江头,目送着韩十四登船解缆,扬帆远去,逐渐消失在水光山影之间了,他还在凝想入神。
韩十四走的主要是长江水路,宜昌西面的黄牛峡是必经之乘地。
这时诗人的耳际似乎响起了峡下黄牛滩的流水声。
水声回响不绝,韩十四坐的船也就越走越远,诗人的离情别绪,也被曲曲弯弯牵引得没完没了。
一个“静”字,越发突出了滩声汩汩,如在目前。
所谓以静衬动,写得实在传神。
等到把离思从幻觉中拉回来,才发现自己依然站在二人分袂之地。
只是江上的暮霭渐浓,一阵阵寒风吹来,砭人肌骨。
稀疏的树影在水边掩映摇晃,秋意更深了。
一种孤独感蓦然向诗人袭来。
此二句一纵一收,堪称大家手笔。
别绪随船而去,道出绵绵情意;突然收回,景象更觉怅然。
此情此景,简直催人泪下。
尾联更是余音袅袅,耐人咀嚼。
出句是说,分手不宜过多伤感,我们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
“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各”字,又双绾行者、留者,也起到收束全诗的作用。
对句意为,虽说如此,只怕不能实现同返故乡的愿望。
韩十四与杜甫可能是同乡,诗人盼望有一天能和他在故乡重逢。
但是,世事茫茫难卜,这年头谁能说得准呢?诗就在这样欲尽不尽的诚挚情意中结束。
“犹恐”二字,用得很好,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耽忧,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倍觉意味深长。
这是一首送别诗,但不落专写凄凄戚戚之情的窠臼。
诗人笔力苍劲,伸缩自如,包容国难民忧,个人遭际,离情别绪深沉委婉,可谓送别诗中的上乘之作。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诗歌鉴赏杜甫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杜甫定居草堂后,经过他的一番经营,草堂园亩扩展了,树木栽多了。
水亭旁,还添了专供垂钓、眺望的水槛。
诗人经过了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后,现在得到了安身的处所,面对着绮丽的风光,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些歌咏自然景物的小诗。
《水槛遣心》二首,大约作于公元七六一年。
此为第一首,写出了诗人离开尘嚣的闲适心情。
轩,长廊;楹,柱子。
赊,远。
首联先写草堂的环境:这儿离城郭很远,庭园开阔宽敞,旁无村落,因而诗人能够极目远眺。
中间四句紧接着写眺望到的景色。
“澄江平少岸”,诗人凭槛远望,碧澄清澈的江水,浩浩荡荡,似乎和江岸齐平了。
这是写远景;“幽树晚多花”则写近景,草堂四周郁郁葱葱的树木,在春日的黄昏里,盛开着姹紫嫣红的花朵,散发出迷人的清香。
五、六两句刻画细腻,描写极为生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你看,鱼儿在毛毛细雨中摇曳着身躯,喷吐着水泡儿,欢欣地游到水面来了。
燕子呢,轻柔的躯体,在微风的吹拂下,倾斜着掠过水蒙蒙的天空……这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
叶梦得《石林诗话》云:“诗语忌过巧。
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如老杜‘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此十字,殆无一字虚设。
细雨着水面为沤,鱼常上浮而淰。
若大雨,则伏而不出矣。
燕体轻弱,风猛则不胜,惟微风乃受以为势,故又有‘轻燕受风斜’之句。
”唯其雨细,鱼儿才欢腾地游到上面;如果雨猛浪翻,鱼儿就潜入水底了。
唯其风微,燕子才轻捷地掠过天空;如果风大雨急,燕子就会禁受不住了。
诗人遣词用意精微至此,为人叹服。
“出”写出了鱼的欢欣,极其自然;“斜”写出了燕子的轻盈,逼肖生动。
诗人细致地描绘了微风细雨中鱼和燕子的动态,其意在托物寄兴。
从这二句诗中,我们不是可以感到诗人热爱春天的喜悦心情吗?这就是所谓“缘情体物”之工。
尾联呼应起首两句。
以“城中十万户”与“此地两三家”对比,更显得这儿非常闲适幽静。
全诗八句都是对仗,而且描写中,远近交错,精细自然,“自有天然工巧而不见其刻划之痕”。
它句句写景,句句有“遣心”之意。
黄宾虹先生曾经说过:“山水画乃写自然之性,亦写吾人之心。
”(《黄宾虹画语录》)高明的绘画如此,感人的诗歌更是如此。
此诗描绘的是草堂环境,然而字里行间含蕴的,却是诗人优游闲适的心情和对大自然春天的热爱。
《琴台》诗歌鉴赏杜甫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
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
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
归凤求凰意,寥寥不复闻。
此诗是杜甫晚年在成都凭吊司马相如遗迹琴台时所作。
“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起首凌空而下,从相如与文君的晚年生活着墨,写他俩始终不渝的真挚爱情。
司马相如晚年退居茂陵,这里以地名指代相如。
这两句是说,司马相如虽已年老多病,而对文君仍然怀着热烈的爱,一如当初,丝毫没有衰减。
短短二句,如仇兆鳌说:“病后犹爱,言钟情之至。
”(《杜诗详注》)还有人评论说:“言茂陵多病后,尚爱文君,其文采风流,固足以传闻后世矣。
”(《杜诗直解》)诗的起笔不同寻常,用相如、文君晚年的相爱弥深,暗点他们当年琴心相结的爱情的美好。
“酒肆人间世”一句,笔锋陡转,从相如、文君的晚年生活,回溯到他俩的年轻时代。
司马相如因爱慕蜀地富人卓王孙孀居的女儿文君,在琴台上弹《凤求凰》的琴曲以通意,文君为琴音所动,夜奔相如。
这事遭到卓王孙的竭力反对,不给他们任何嫁妆和财礼,但两人决不屈服。
相如家徒四壁,生活困窘,夫妻俩便开了个酒店,以卖酒营生。
“文君当垆,相如身自著犊鼻褌(即围裙,形如犊鼻),与庸保杂作,涤器于市中”(《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一个文弱书生,一个富户千金,竟以“酒肆”来蔑视世俗礼法,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是要有很大的勇气的。
诗人对此情不自禁地表示了赞赏。
“琴台日暮云”句,则又回到诗人远眺之所见,景中有情,耐人寻味。
我们可以想象,诗人默默徘徊于琴台之上,眺望暮霭碧云,心中自有多少追怀歆羡之情!“日暮云”用江淹诗“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语,感慨今日空见琴台,文君安在?引出下联对“野花”、“蔓草”的联翩浮想。
这一联,诗人有针对性地选择了“酒肆”、“琴台”这两个富有代表性的事物,既体现了相如那种倜傥慢世的性格,又表现出他与文君爱情的执着。
前四句诗,在大开大阖、陡起陡转的叙写中,从晚年回溯到年轻时代,从追怀古迹到心中思慕,纵横驰骋,而又紧相钩连,情景俱出,而又神思邈邈。
“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两句,再现文君光彩照人的形象。
相如的神彩则伴随文君的出现而不写自见。
两句是从“琴台日暮云”的抬头仰观而回到眼前之景:看到琴台旁一丛丛美丽的野花,使作者联想到它仿佛是文君当年脸颊上的笑靥;一丛丛嫩绿的蔓草,仿佛是文君昔日所着的碧罗裙。
这一联是写由眼前景引起的,出现在诗人眼中的幻象。
这种联想,既有真实感,又富有浪漫气息,宛似文君满面花般笑靥,身着碧草色罗裙已经飘然悄临。
结句“归凤求凰意,寥寥不复闻”,明快有力地点出全诗主题。
这两句是说,相如、文君反抗世俗礼法,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后来几乎是无人继起了。
诗人在凭吊琴台时,其思想感情也是和相如的《琴歌》紧紧相连的。
《琴歌》中唱道:“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
……颉颉颃颃兮共翱翔。
”正因为诗人深深地了解相如与文君,才能发出这种千古知音的慨叹。
这里,一则是说琴声已不可再得而闻;一则是说后世知音之少。
因此,《琴歌》中所含之意,在诗人眼中决不是一般后世轻薄之士慕羡风流,而是“颉颉颃颃兮共翱翔”的那种值得千古传诵的真情至爱。
《江亭》诗歌鉴赏杜甫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
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
这首诗写于上元二年(761),那时杜甫居于成都草堂,生活暂时比较安定,有时也到郊外走走。
表面看上去,“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和那些山林隐士的感情没有很大的不同;然而一读三、四两句,区别却是明显的。
从表面看,“水流心不竞”,是说江水如此滔滔,好象为了什么事情,争着向前奔跑;而我此时却心情平静,无意与流水相争。
“云在意俱迟”,是说白云在天上移动,那种舒缓悠闲,与我此时的闲适心情全没两样。
仇兆鳌说它“有淡然物外、优游观化意”(《杜诗详注》)是从这方面理解的,可惜只是一种表面的看法。
不妨拿王维的“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归嵩山作》)来对比一下。
王维是自己本来心中宁静,从静中看出了流水、暮禽都有如向自己表示欢迎、依恋之意;而杜甫这一联则从静中得出相反的感想。
“水流心不竞”,本来心里是“竞”的,看了流水之后,才忽然觉得平日如此栖栖遑遑,毕竟无谓,心中陡然冒出“何须去竞”的一种念头来。
“云在意俱迟”也一样,本来满腔抱负,要有所作为,而客观情势却处处和自己为难。
在平时,本是极不愿意“迟迟”的,如今看见白云悠悠,于是也突然觉得一向的做法未免是自讨苦吃,应该同白云“俱迟”才对了。
王诗“流水如有意”,“有意”显出诗人的“无意”;杜诗“水流心不竞”,“不竞”泄露了诗人平日的“竞”。
真是“正言若反”,在作者却是不自觉的。
下面第三联,更是进一步揭出诗人杜甫的本色。
“寂寂春将晚”,带出心头的寂寞;“欣欣物自私”,透露了众荣独瘁的悲凉。
这是一种融景入情的手法。
晚春本来并不寂寞,诗人此时处境闲寂,移情入景,自然觉得景色也是寂寞无聊的了;眼前百草千花争奇斗艳,欣欣向荣,然而都与己无关,引不起自己心情的欣悦,所以就嗔怪春物的“自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