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微粒污染来源,危害及预防措施
静脉输液中微粒污染对人体的影响及预防

开启安瓿? 穿刺橡胶塞? 碘化物?
微粒污染的预防
输液滤器
美国FDA规定:无论经外周还是中心静脉输液,均应使用输液滤器。 对于包含脂肪乳剂的液体,建议使用孔径1.2μm的滤器,不含脂肪乳剂 者建议使用孔径0.2μm的滤器
微粒污染的预防
三种不同微粒浓度液体通过后的输液滤器
Claforan:凯福隆, பைடு நூலகம்国原产头孢塞肟钠 Cefantral:印度产 Taxim:印度产
微粒污染对人体的影响
免疫原性反应:过敏反应 致热原反应:发热,不明原因、一过 性的发热 致癌:慢性反复 创伤与修复为细 胞癌变提供机会
微粒污染对人体的影响
微粒附着于横纹肌内毛细血管,引起肌纤维组织缺血再 灌注损伤,随后出现局部中性粒细胞浸润
Lehr, Brunner, Rangoonwala,et al. Particulate Matter Contamination of Intravenous Antibiotics Aggravates Loss of Functional Capillary Density in Postischemic Striated Muscle.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Vol 165. pp 514–520, 2002
Lehr, Brunner, Rangoonwala,et al. Particulate Matter Contamination of Intravenous Antibiotics Aggravates Loss of Functional Capillary Density in Postischemic Striated Muscle.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Vol 165. pp 514–520, 2002
静脉输液微粒的危害及预防

可编辑ppt
பைடு நூலகம்
6
临床准备及操作时产生微粒污染
❖切割安琣的方式和步骤不当:每支 安琣可产生一万个微粒,一经进入 人体无法消除.
可编辑ppt
7
❖抽入注射器的空气对药液产生污染,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还会与药液中的 钙盐产生碳酸钙结晶形成微粒
可编辑ppt
8
❖胶塞的橡胶微粒脱落:污染率高达 56%-73%,胶塞穿刺三次后与穿刺 前比较,药液中2um的微粒增加5-7 倍,5-10um的微粒增加20-27倍;
入液体中。
可编辑ppt
25
❖ 建立药物配制中心 ❖ 减少药物配制过程的微粒污染
可编辑ppt
26
静脉输液过滤系统的应用
❖ 普通终端过滤输液器: 可滤过最小微粒直径20um,滤过率约 80%.
可编辑ppt
27
❖ 精密终端过滤输液器: 可滤过最小微粒直径3um,滤过率约 95%。
可编辑ppt
28
❖ 独立终端过滤器:独立包装,可与无终端过 滤装置的普通输液器连接使用,也可直接与 注射器相连,用于静脉推注时微粒滤过首选。
❖ 小针剂比输液剂中的含量高15倍 ❖ 加入粉针剂比注射液针剂的微粒多5倍,而
且50um以上的微粒显著增加 ❖ 添加药物的品种越多,产生的微粒越多;添
加药物的顺序不同,产生的微粒数不同
可编辑ppt
14
放置时间和存储条件对药液的影响
❖ 时间:放置时间越长,产生的微粒也多 ❖ 存储条件的变化:温度、湿度、避光
❖ 聚氯乙稀塑料袋每袋(500ml)约含有150 万个微粒;
❖ 带胶塞的玻璃瓶含有10-40万个微粒;
可编辑ppt
12
添加药物产生的微粒污染
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来源及预防措施

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来源及预防措施静脉输液过程中不溶性微粒较常见,现对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来源及预防措施进行简要总结和分析。
标签:静脉输液;不溶性微粒;污染;来源;预防措施近年来,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污染较为严重,造成静脉炎、过敏反应、热原反应等,现进行分析并制定预防措施。
1 不溶性微粒的来源途径1.1 橡胶粉针剂的膠塞配液前仔细观察液体的澄清度,统一用9~12号针抽加配液。
维西县妇幼保健院通过将300例进行输液的患者分为三组,分别为粉针玻璃瓶橡胶塞为一组,直接抽吸加安瓿针为一组,直接输药液为一组,配液操作都在一般的治疗室进行。
对输液过程进行仔细观察,其结果显示,加安瓿水针剂和直接输药液无一例发现有不溶性的微粒,而加橡胶塞粉针剂中300例中就有240例有大小不等,数目不同的微粒浮于液体上,占80%,这证明不溶性微粒来源于各种橡胶粉针剂的胶塞。
1.2 配液间及病房空气污染对不溶性微粒污染也有一定的原因,虽治疗室每天消毒,但使用后会很快被污染,加之操作者的工作衣、帽、鞋、口罩又不消毒,人员流动大等,造成治疗室空气不洁净,另外,病房中尘埃、细菌、微生物含量就更高,输液时可随排气管进入液体造成污染。
1.3 护理操作因素规范操作是减少输液微粒污染预防输液反应发生的一项重要措施,护士在配药过程中无菌观念不强,操作不当是引起输液微粒污染,发生输液反应的主要原因之一[1]。
2 不溶性微粒的预防措施2.1 治疗室必须严格消毒每天用紫外线照射1~2次,严格控制非工作人员入内,配液前洗手,污染后再洗手。
护士在为患者行静脉穿刺后,应用消毒液洗手后方能为第二者穿刺,为减少细菌微生物的污染。
重复穿刺要更换针头,否则会直接把针头斜面滞留的微粒引入静脉。
严格无菌操作,加强检查。
护士应自觉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2.2 一次性输液器和注射器的合理使用尽量减少对瓶塞的穿刺次数,针头不宜过粗,一般选用8~9号为宜,另外,减少联合用药来减少注射器反复多次使用,减少细菌、尘埃、微生物的污染。
静脉输液微粒的来源、危害及防治措施

7 6・
静脉输液微粒的来源、 危害及防治措施
金
【 中图分类号 】 R 4 7 2 . 9 【 摘 【 文献标识码】 7 1 — 8 0 5 4 ( 2 0 1 3 ) o 6 . 0 0 7 6 - - 0 2
要】 目的: 探讨静脉输液微粒来源、 危害和控制措施。 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 结合临床工作经验。 分析影响输液微粒的
微粒 污染 明显 减少 。
3 . 1 . 2 器具 因素 一次性输液器具 、 注射器在生产 过 程 中切 割 组装 带 人机 械 性微 粒 , 有 未 塑 化 的离 分 子异物 , 有材料不耐磨而脱落的颗粒。一次性输液 器终端过滤器 , 也 只能 滤 去 ≥1 0 m的微粒 , 较 小 的微 粒 反而有 所 增加翻 。 3 . 1 - 3 药物因素 本身因素 , 药液在生产过程 中受 到污染, 达不到《 中国药典》 规定 的微粒标准。即: 每 毫 升输 液 剂 中直 径 > 1 0 u m 的不 溶微 粒 不 能超 过 2 0 个, 直径 > 2 5 u m的不溶微粒不能超过 2 个。①配伍 不当, 输液中加入多种药物, 虽然每种药物 的不溶性 微粒均符合规定, 但混合后液体中不溶性微粒超标 , 由于药物间的理化特性 、 p H值不同 , 混合后发生化 学反应 , 引起晶体析出造成微粒污染嘲 。②放置时间 与储存条件 , 中草药制剂放置时间长是引起微粒增
3 . 1 静 脉 输液微 粒 的来 源 3 . 1 . 1 环 境 因素 主要 是 配 制 室 的空 气 中含 有 较 多的细菌 、 尘埃等污染物进入药液内生成微粒 。
明, 一支 5 m l 的安瓿, 用砂轮割锯后不消毒掰开, 瓶内 液体就会带有玻璃微粒 1 3 0 0 3 0 0 0 个, 如用酒 精棉 球擦试割锯后再开瓶, 微粒污染会减少 1 珂 。 实验证 实, 锯割安瓿 1 / 4周较锯割 1 周, 安瓿 内药 液被玻 璃
静脉输液微粒

(2)、对瓶装药液的配置 瓶装粉剂的配置,极易产生瓶塞碎屑。空针 与瓶塞呈30-40°(斜面法),明显优于垂直 法。 (3)、同时混合多种药物。瓶口反复穿刺, 橡皮塞增多。与穿刺的次数、针头口径的大 小有关。
4、三通的使用 手术室三通的使用,常在输液器末端连接三 通,为麻醉师术中反复多次给药提供方便, 临床上使用时,常直接连接在输液器终端与 穿刺针头之间,其间无过滤装置,当从侧孔 推药时,容易将药液中的微粒直接注入病人 血管内,引起微粒污染,麻醉中用药的数量 和品种较多,且大多为安瓿制剂,增加了不 溶微粒产生的风险。
3、肉芽肿的形成,当微粒进入肺、脑、肾等 组织内时,在吞噬细胞等炎性反应细胞作用 下,造成肉芽肿,从而引起不同部位不同程 度的供血不足,甚至坏死。 一人曾用过40L输液的肺标本中有5000个肉 芽肿, 4、肺动脉高压的形成。 此外,不溶微粒还能诱发静脉炎、过敏反应、 癌反应、血管闭塞、肺动脉高压等。
手术室三通的使用常在输液器末端连接三通为麻醉师术中反复多次给药提供方便临床上使用时常直接连接在输液器终端与穿刺针头之间其间无过滤装置当从侧孔推药时容易将药液中的微粒直接注入病人血管内引起微粒污染麻醉中用药的数量和品种较多且大多为安瓿制剂增加了不溶微粒产生的风险
静脉输液中微粒污染的护理防护
输液微粒污染是指在输液过程中,将输液微粒(非 代谢性颗粒杂质、不溶性,其直径一般1-15um,少 数可达50-300um。)带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 害的过程。 输液微粒引起的危害有: 1、引起输液反应,大量不溶性微粒进入人体后, 有些异物可引起抗原作用,诱发炎症反应,患者会 出现发热、寒战等输液反应,称之为热原样反应。 2、造成血管阻塞,较大的微粒可直接堵塞血管引 起局部供血障碍。
输液微粒的来源
静脉输液中的微粒污染

2.3微粒进入肺毛细血管,可引起巨噬细胞增殖,包围微粒形成肺内肉芽肿,影响肺功能。
2.4引起血小板减少症和变态反应。
3防止与消除微粒的措施
3.1环境 尽可能采取在超净工作台上进行,或采用配液中心配制液体,以减少因空气中不溶性微粒带入液体而造成的污染。未设配液中心的医院,在配液前一定要对治疗室进行空气及地面、桌面的消毒,使用动态空气消毒机,控制闲杂人员等进入治疗室,减少不必要的走动,减少空气中微粒的含量,定期进行空气培养。
静脉输液中的微粒污染
输液微粒是指输入液体中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其直径一般1-15µm,少数较大的输液微粒直径可达50-300µm。输液微粒污染是指在输液过程中,将微粒带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的过程。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基础操作及治疗手段,因此,加强对静脉输液中微粒的控制及减少其对患者带来的危害越来越被医院及患者所重视。本文将微粒产生的来源、危害及防治分析如下。
1.3.1安瓿锯割与微粒污染1只5ml安瓿,砂轮锯割后用手掰开切割口时带有玻璃微粒1300~3000个。如果用碘伏棉签擦拭后再掰开,微粒污染减少1/4[1]。
1.3.2加药时针头穿刺胶塞与微粒引入 输液过程中,液体内常会加入多种药物,特别是目前大量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大多为橡胶塞的玻璃瓶制剂,在溶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药中用针头反复刺橡胶塞,会导致橡胶塞微粒进入药液。在实际操作中,许多护理人员习惯直接用注射器乳头抽吸药液,这使微粒污染的几率大为增加。
2微粒污染的危害
我国1990年药典规定:每1ml输液剂中直径>10µm的不溶性微粒不能超过20个,直径>25µm的不溶性微粒不能超过2个。人体最小毛细血管直径为5~15µm,当微粒直径大于毛细血管直径时,可引起阻塞。容易受损害的是肺、脑、肝、肾等部位。
7月输液微粒的来源及控制

输液微粒的来源及控制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广泛用于治疗各种急、慢性疾病,也是医院抢救病人的一个重要手段。
操作过程中的微粒污染对患者疾病的恢复,甚至生命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威胁,因此,加强输液操作环境微粒监控显得极为重要。
通过此课件的学习,使学员能够充分掌握输液微粒的来源及控制方法。
一、输液微粒的定义微粒是指那些外来的、非溶性的、直径在 50 微米以下的、肉眼观察不到的微小颗粒杂质。
微生物也是一种微粒物质(包括微生物及其碎片),而且具有特殊致病性作用。
输液微粒是指在药液的生产或临床使用过程中经各种途径所污染的小颗粒杂质,其直径主要在 1µm 至 25µm 之间, 10µm 以下的微粒占输液中微粒总数的 98 %以上,而大于 10µm 的微粒仅占 1.6 %。
二、微粒的种类1. 粘土微粒:粘土有极强的吸附能力,它可以吸附重金属如:铅、铜、铬、锌等,并能运载及释放有害物质;2. 尘埃微粒:包括燃烧不完全的烟(煤)尘、粉尘等;3. 有机微粒:腐烂植质、病毒、细菌、真菌及孢子碎屑、植物花粉、昆虫的鳞片等;4. 其它微粒:塑料微粒、橡胶微粒、滑石粉微粒、氯化锌颗粒、炭颗粒、脂肪栓、棉纤维、玻璃屑、纸屑等。
三、输液微粒来源(一)药液中微粒污染物的来源1. 药液生产过程中微粒污染:在整个药液的生产过程中,其每一生产环节和因素都可能产生微粒污染,从采购原材料、生产用辅助材料的净化质量(尤其是水源质量)、厂房(生产车间空气的净化指标、生产设备的洁净程度等)、生产工艺标准、生产、卫生管理、以及生产过程中的人为因素等等都会对药液产生不同程度的微粒污染。
2. 输液和注射器具可引入微粒污染:聚氯乙烯塑料袋每袋( 500ml )约含有 150 万个微粒,带胶塞的玻璃瓶每瓶含有 10 ~ 40 万个微粒。
(二)在临床准备、操作时产生微粒污染1. 切割安瓿:方式和步骤不当会产生大量细小的玻璃屑,每一支安瓿可产生近万个微粒,这些微粒一经进入人体,将无法消除;2. 注射针穿刺胶塞:穿刺胶塞三次后与穿刺前比较, 2µm 的微粒平均增加 5~7 倍, 5-10µm 的微粒增加 20~27 倍,穿刺的次数越多,产生的微粒越多;3. 抽入注射器的空气:污染药液;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可使药液中的钙盐产生碳酸钙结晶形成微粒;4. 输液、配液时的环境会对药液产生污染:病房空气的尘埃、纤维、细菌和真菌;5. 操作人员违反无菌操作规程。
输液微粒的危害及预防课件

输液微粒的检测方 法
操作步骤:将输液液体置于透 明容器中,用肉眼仔细观察, 记录微粒的数量和大小
定义:通过肉眼观察输液微 粒的方法
优点:简单易行,无需特殊 设备
缺点:主观性强,容易漏检, 对微粒数量和大小判断标准不
统一
原理:利用显微镜观察输液微粒的大小、形状和分布情况 步骤:将输液液体滴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 优点:直观、简单易行 缺点:主观性强,容易漏检
定期检查:对输液器具 进行定期检查,确保其 无菌、无微粒,避免使 用过期或破损的器具。
清洗消毒:对输液器 具进行严格的清洗和 消毒,确保其清洁无 菌,减少微粒的产生。
规范操作:医护人员 在操作过程中应严格 遵守规范,避免操作 不当导致微粒污染。
正确配置药液,避免微粒污 染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输液前检查药液有无沉淀、 变质等情况
输液微粒的定义
输液微粒的危害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输液微粒的来源:溶液本身、输液 器具、输液操作
预防措施:严格控制药品质量、提 高输液器具质量、规范输液操作
橡胶微粒:橡胶管和针头在输液过程中产生的微粒 空气微粒:输液过程中空气进入输液溶液产生的微粒 玻璃屑微粒:输液瓶和橡胶塞在切割和穿刺过程中产生的玻璃屑 纤维微粒:输液过程中使用的各种药物和添加剂产生的纤维微粒 塑料微粒:输液袋、输液管等塑料制品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微粒
输液过程中保持药液温度适 宜,避免产生气泡
严格控制输液操作过程,确保无菌操作。 定期对输液器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工作。 在输液过程中,加强对输液微粒的监测和记录。 及时发现并处理输液过程中的异常情况,确保患者安全。
加强培训:对医护人员进行定期的输液安全培训,提高对输液微粒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医护人员在输液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输液过程的安全 强化监督检查:加强对输液过程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并纠正不规范的操作行为 普及安全知识:向患者普及输液安全知识,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输液微粒污染来源,危害及预防措施
目的分析引起临床输液微粒污染的各种来源,及其危害,制定预防措施。
方法通过查阅近年来文献资料,结合临床工作实践。
结果输液微粒形成的来源包括配制前的原料,容器及输液用具,配制中的橡胶塞,玻璃安瓿微粒,环境空气,以及人为因素可能产生微粒。
了解其危害,做好预防措施。
结论减少临床输液微粒的产生应从各个环节开始,必须加强对各方面的严格监控和管理。
标签:静脉微粒污染;来源;危害;预防措施
输液微粒污染是指在静脉输入的药液中存在直径为1~15 μm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大的直径可达50~300 μm,随液体进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过程。
本文现就输液配制前,配制中微粒的来源,输液微粒污染的危害,以及防治措施做以下叙述。
1配制前微粒来源为原材料,容器及输液用具
1.1原料如果水溶性的或大分子的颗粒杂质存在于输液的原材料中,则成品会出现小白点、乳光、发混等现象。
活性炭杂质的含量多,对药液的澄明度和稳定性都有影响。
1.2容器及输液用具
1.2.1PVC输液袋PVC输液袋的成分主要为聚氯乙烯和某些增塑剂,聚氯乙烯的耐热性和透明性均较差,因此很容易出现白块和小白点,在强烈振荡的情况下还可能出现轻度乳光,增加输液微粒。
故对PVC输液袋的产品质量要严格把关。
1.2.2注射器、输液器不洁净普遍使用的一次性注射器和输液器同样存在潜在污染问题。
每个厂家的生产环境、生产条件和灭菌方法都不一样,有的外包装简陋,可能因装卸运输时过度挤压而引起一次性注射器和输液器破损漏气,从而导致细菌热原污染,有的在生产过程中带有未塑化的离子微粒异物或是混入尘埃、纤维等杂质,导致静脉微粒污染。
2输液配制中微粒来源
2.1橡胶塞橡胶塞的成分比较复杂,主要为天然橡胶,此外还有大量附加剂。
注射剂接触到橡胶塞后,可导致药液变混、出现异物。
随着大剂量和广谱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喹诺酮类等药物的广泛应用,输液微粒污染的概率也随着增高。
因这些大剂量和广谱抗生素制剂多采用橡胶塞的玻璃瓶装,配液过程中,会反复穿刺橡胶塞,从而切割下橡胶皮屑。
例如,在将青霉素G 钠400万U加入到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的过程中,需要加入80万U/瓶的青霉素G钠5瓶,也就是说,在加药时至少需要进行5次穿刺,而输入药液中含有5次穿刺所切割下的
橡胶皮屑,是很容易造成输液微粒污染的。
报道所示观察140 例静脉输液配制制剂中有85.74%(120/140)出现大小数量不等的橡胶皮屑[1]。
2.2玻璃安瓿微粒李玉梅等[2]进行了安瓿颈部割锯长度与所产生微粒量关系的实验,结果表明,安瓿颈部割锯长度不同,所产生的微粒量也不同,两者呈正比关系,割锯越长,玻璃碎屑越多,产生的微粒量也越多,从而使导致输液污染的不溶性大颗粒数量也随之增加。
虽然现在大多数玻璃安瓿都使用易折型的曲颈安瓿,但因曲度不够、颈部玻璃较厚,仍很难掰开,所以还需在其颈部进行割锯。
2.3环境空气空气中含有大量灰尘、纤维、煤烟、毛发、花粉、霉菌、孢子、细菌等组成的悬浮微粒。
目前大多数医院输液配制都在普通的治疗室中进行,因此,病房空气洁净度不高不容忽视。
据实验观察,病房自然环境输液与净化环境比较,不溶性微粒平均增加22.6倍,另外,夏季炎热,药液易被微生物污染而引起输液反应。
2.4人为因素主要是因工作人员操作不规范、不遵守无菌操作技术所致。
例如:安瓿割锯前后未进行严格消毒;抽注药液时手指不小心碰到注射器活塞;多次反复抽吸药液使注射器活塞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过长;配药过程中混入微生物、细菌、尘埃、纤维;配戴的口罩不合格,等等。
3输液微粒的病理危害
(1)导致血管阻塞。
实验研究显示,较大的颗粒杂质可直接阻塞血管,引起局部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导致水肿和炎症。
(2)导致血栓形成和诱发静脉炎。
有资料显示,进入体内的微粒随血液循环损伤血管内壁,血管内壁受损,可激活血小板,使血小板粘附于着受损区域,从而导致血栓形成,诱发静脉炎。
(3)导致肉芽肿形成。
微粒侵入肺、脑、肾等器官组织,可引起慢性炎症反应,使巨噬细胞等炎性细胞呈局限性浸润和增生,形成肉芽肿,严重的可因供血不足出现坏死。
(4)引发热原样反应由药液中超标微粒导致。
4输液微粒预防措施
4.1严格落实检查制度,杜绝各种材料污染从原材料开始,严把输液质量关。
对一次性输液器和注射器的质量进行严格控制。
每批产品在进入医院使用之前,必须对其质量进行抽查检验,检验合格后才能下发使用。
而且一次性输液器和注射器的采购最好能定厂采购,严把质量关。
4.2操作流程改变以往砂轮的消毒都使用酒精棉签进行消毒,但经此消毒后的砂轮表面常带有棉絮纤维,很容易造成输液微粒污染,因此可改成75%的酒精浸泡砂轮备用。
使用曲颈安瓿时,应尽量减少割锯长度,从而减少割锯所产生的碎屑颗粒,割锯后应用75%的酒精棉签对安瓿颈部进行再次消毒,防止污染。
4.3重视合理用药为了减少对瓶塞橡胶的反复多次穿刺,减少橡胶皮屑,可
根据病情需要,尽量减少联合用药次数或大剂量用药次数。
宜选择较小的锐利无勾针头,因针头型号越大产生的碎屑颗粒越大。
4.4推广使用净化配液工作台,为防止空气污染,可推广使用净化配液工作台,达到净化配液室空气的效果,从而解决了引起输液污染的一个重要环节。
有条件医院,可以考虑静脉输液配置中心[3,4]。
4.5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强化护士的无菌观念和责任意识,在操作中一旦污染立即更换[5]。
参考文献
[1]晏玉琨.输液中不溶性微粒污染的观察及预防.护士进修杂志,1999,14(6):50-51.
[2]李玉梅,李家育,陈善.安瓿割锯长度和擦拭方法对药物微粒污染量的影响.中华护理杂志,1998,33:1-2.
[3]倪红梅,赵佛容,刘玲清,等.静脉肌注净化配液工作台的临床应用.实用护理杂志,1998,14(11):591.
[4]黄敏.静脉输液疼痛的护理.中国医学创新,2010,7(1):128-129.
[5]张渝.两种快速排除输液管内空气的方法.中国医学创新,2010,7(5):145-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