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委托-代理理论与道德风险

合集下载

委托代理和道德风险研究

委托代理和道德风险研究

饭店管理合同和道德风险研究08旅游管理(国际酒店管理方向)本科符经指导老师:吴鸿摘要当人们建立了合同关系、但合同一方的行为难以观察时,容易产生道德风险问题。

“委托─代理”关系,是讨论这种问题的基本框架。

在饭店发展模式中,最能体现委托代理关系的是管理合同模式。

本文研究的是饭店管理合同和道德风险矛盾,并提出道德风险防范措施。

第一章为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目的;第二章提到饭店管理合同的概念和历史;第三章为道德风险问题的解说;第四章是站在业主角度针对道德风险防范的具体措施。

酒店集团化在中国的发展较为迅猛,外资品牌加中国业主的模式已占据中国市场,管理合同模式就是其中之一。

但是业主和代理方的矛盾在无休止地展开战争,这归结到底还是职业道德问题。

关键词:管理合同,道德风险,委托,代理,酒店目录一、引言 (3)二、饭店管理合同概述 (3)(一)饭店管理合同的概念 (3)(二)饭店管理合同模式的起源和发展 (3)三、饭店管理合同发展模式的道德风险问题 (4)(一)道德风险的含义 (4)(二)道德风险的表现 (4)四、管理合同中道德风险的防范 (5)(一)激励机制 (5)(二)监督机制 (5)(三)财务控制 (6)五、结束语 (6)参考文献 (7)致谢 (8)一、引言现代酒店业的发展,国际上许多酒店投资者通过委托经营管理合同方式加入国际酒店联号,以求得到国际知名酒店集团在管理技术上的帮助,迅速达到国际水准,提高酒店声誉,增加客源,获得良好的经营业绩。

外资品牌酒店绝大部分是国际酒店集团通过与国内酒店业主签订委托经营管理合同以受托方式进行经营管理的。

但是频频发生的管理合同中止案例和各种纠纷,也让我们反思,是模式问题、社会问题,还是管理问题?所以我们针对饭店管理合同这种发展模式进行研究更具现实意义。

管理合同相比特许经营更能体现委托代理的特征,所以我们选择了饭店管理合同模式和道德风险的矛盾来进行研究。

二、饭店管理合同概述(一)饭店管理合同的概念酒店委托管理合同是非股权式的一种酒店营运方式,属于委托代理关系的企业制度安排。

第六章--委托——代理理论

第六章--委托——代理理论

第六章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在20世纪70年代获得迅速发展,并日益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经济学界的重视,逐渐发展成信息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

社会契约论认为,社会是一个由众多不同的个体组成的集合,个体与个体之间时刻发生着不同形式的联系,他们之间的行为靠社会契约来协调。

经济社会中的任何有组织的或需要进行组织的行动都是根据某种契约来协调组织内部人与人的行为。

当这些社会契约在经济活动中存在并发挥效用时,它们就成为经济制度的一个基本内容。

然而,这些契约如何达到,其效率如何,它们的经济效用如何得以改进和受到了怎样的限制等,这些都是委托-代理理论关心和需要探讨的问题。

6.1 委托——代理的基本概念1.委托-代理关系的概念委托-代理(principal-agent relation)的概念最先源自于法律。

在法律关系中,当A授权B代表A从事某项活动时,委托-代理关系就发生了。

A称为委托人,B即为代理人。

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代理人)以另一个人(委托人)的名义来承担和完成一些事情,更通俗地说,就是委托人出钱或付出相应的代价请代理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办事。

现代意义上的委托-代理关系的概念最早是由罗斯(Ross,1973)提出的:“如果当事人双方,其中代理人一方代表委托人一方的利益行使某些决策权,则委托-代理关系就随之产生了。

”如今,委托-代理被广泛应用于经济活动中,它泛指任何一种涉及不对称信息的交易,交易前后,市场参与者之间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掌握信息多,具有相对信息优势的一方称为代理人;掌握信息少,具有相对信息劣势的一方称为委托人。

经济学中的委托-代理关系就是处于信息优势与处于信息劣势的市场参与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也可以这样说,委托-代理是起源于“专业化”的存在。

当存在专业化时,就可能出现这样一种关系:代理人(具有专业化知识的一方)因为相对信息优势而代表委托人行动(Hart and Holmstrom,1987)。

第4讲委托代理理论

第4讲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人(A)在建立和维持委托—代理关系中 存在的困难
1、在选择代理人方面: A不知道哪个管理者最适合于他的企业,A只能按照 某种普遍存在的市场信号(如教育)来甄别雇员的能力, 或者根据某些人为的标准(如根据雇员的经历和经验)来 分析雇员的生产率。 2、A难以轻松地设计出在各种复杂条件下都能对B产生 最大化刺激的合同。 因为A不可能在合同中确切规定B的具体行为和努力程 度,即使能够做出规定,A也难以对B进行有效观察。
企业为何存在委托代理类契约?
契约总是不完备的 (自然包括委托代理类契约) 原因:未来存在不确定性;有限理性;订立 成本过高;语言能力有限;信息不对称等

委托代理信任的重要性
阿罗认为,委托代理的信任构成市场经济的灵魂,
缺乏这种信任是经济落后的原因之一。 一个成功的经济体制的特征之一就是委托人与代理 人之间的充分信任,代理人不敢轻易欺骗委托人。 缺乏委托代理信任,导致社会的高交易成本。 在市场经济中,委托代理信任主要体现在:
委托代理关系

建立或签定合同前后,市场参加者双方掌握的信息 不对称,这种关系即属于委托-代理关系。
代理人 掌握信息较多,具有相对信息优势
委托人
掌握信息较少,处于信息劣势
委托代理关系的基本思想
(1)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存在着明显信息不对称,即委托人对代 理人的行动细节并不了解。 (2) 委托者的目标和代理人的目标存在着明显的偏差 。
(1)对委托代理合同的承诺,或对市场规则的承诺与遵守。 (2)敬业精神 信任程度高 信任程度低 交易成本低 交易成本高 经济效率高 经济效率低
委托代理信任的重要性(续)
市场参与者遵守各种市场规则的水平,体现了市场
经济发展的成熟程度。然而,遵守市场规则,不可 能在其他参与者不遵守的情况下要求某些个别参与 者严格遵守;即使个别参与者能够在一个时期严格 遵守,他们也没有动机长期严格遵守。 对我国而言,提高委托-代理的信任任重道远!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财务外包道德风险模型分析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财务外包道德风险模型分析

商严格恪守职业道德 , 保持企 业商 业秘密 , 从而建立风险共担 、 利
益共享机制 , 防范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道德风险 。
二 、 型 假 设 的描 述 模
越大 , 8 ∈ 则 就越小 , 明监督的准确程度就越高 。 一 说
三 、 型 的 建 立 与 求解 模
在财务外包 中, 服务提供商 的努力是一个不可证实 的变量。 由
务提供商为代理人 。 由于二者均 以自身利 益最大化为 目标 , 从而导
致双方的合作必将受到道德风 险的困扰 。财务外包 中的道德风险 是指在签订契约之后 , 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 , 服务提供商做 出
的损人利己的机会主义行为很难被发包企业发现 , 此时 , 服务提供 商就很可能为了 自身利益去行动 , 从而给发包企业带来损失 。
理财研究 lI N IL MA G ME NA cA NA E NT F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财务外包道德风险模型分析
复旦 大学 彭一浩


财 务 外包 的道 德风 险
接受委托 ; 第三阶段是服务提供商选择努力工作还是不努力工作 ; 第 四阶段是实现一个产出 ; 第五个阶段是根据产 出执行合同。 在此道德风险问题中 , e 用 表示服务提供商的努力水平 , 假设 服务提供商工作努力水平给发包企业带来 的货币收益是努力水平 的线性 函数 叮 k+s, re = 其中 k为收益系数 ,> , k 0 £为影响收益的 由
第一种情况 : 双方均为风险中性 。这种情况下 , 发包企业 的期
望 收 益 为 E = (Tw d : 1 p)e d ^ e m) T V E 1 — )( 一 k — 一y — 一 毫 — ( () 1
眼务提供商的期 望收益为

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当前,国内许多学者使用委托代理分析框架研究企业理论问题,并将其作为研究企业、特别是研究国有企业的重要分析手段。

委托代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在理论和现实解释能力方面的理由,并为现代企业理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但从整个现代企业理论的发展历程和前进方向来看,随着产权结构日益复杂化和人类合作不断深化,委托代理理论存在的不足也越来越明显。

1.委托代理理论早期的代理人理论强调委托人在签订合同以前就拥有对代理人的完全信息,这意味着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不会影响企业的利润及利润的分配结构,因为代理所产生的问题在事先都被资产所有者认识到了,且可以被写到事前的契约里。

针对这些苛刻的假设,后期的委托代理理论或机制设计理论则强调合同签订以前的激励的重要性。

面对更为复杂的代理关系,他们的解决方案就是在签约前设计最优的激励契约以达到委托人对代理人的最优激励。

(1)在激励理论方面伦德纳(Radner,1981)和罗宾斯泰英(Rubbin-stein,1979)建立了动态博弈模型,强调了委托人和代理人只要有足够的耐心就能保持他们的长期契约关系,以此解决代理问题。

魏茨曼(1980)的棘轮效应模型和莱瑟尔(Lazear, 1979)的“强制退休”(mandatory retirement)的模型都在解释委托人约束代理人的有效性。

(2)在信号传递理论方面70年代末,随着金融工具不断创新,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期货期权市场的快速发展使激励机制理论再也无法以原有的逻辑表述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复杂的模型。

法玛(Fama,1980)明确提出了声誉问题,经理只有通过改进自己在经理市场上的声誉,从而提高未来的收入。

霍姆斯特姆(Holmstrom , 1982)模型简化了法玛的思想,建立了代理人声誉模型;克瑞普斯等人(Kreps,1982)提出的声誉模型,将模型扩展到多重博弈,参与人因为长期利益而需要建立并维护自己的声誉,使长期间的合作得以实现。

委托代理理论述评

委托代理理论述评

委托代理理论述评一、概述委托代理理论(Principalagent Theory)是制度经济学契约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提出。

该理论主要研究的委托代理关系是指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委托人)根据一种明示或隐含的契约,指定、雇佣另一些行为主体(代理人)为其服务,同时授予后者一定的决策权利,并根据后者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对其支付相应的报酬。

委托代理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倡导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企业所有者保留剩余索取权,而将经营权利让渡给代理人。

这一理论的提出,为现代公司治理提供了逻辑起点,对于解决由于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所产生的代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委托代理理论的发展主要源于对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的深入研究。

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委托人需要设计最优的契约来激励代理人,以减少代理成本。

这一理论不仅在公司治理中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在其他领域,如公共管理、劳动经济学等,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1. 委托代理理论的起源与发展委托代理理论起源于经济学领域,尤其是企业理论和契约理论。

其核心理念可以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在其著作《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中首次提出了“委托代理关系”的概念。

他们认为,由于公司所有者和经营者合二为一的传统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如所有者可能缺乏足够的管理能力,而经营者则可能因缺乏足够的所有权而缺乏足够的激励,因此提出了将公司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建议。

这种分离导致了所有者(委托人)和经营者(代理人)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随着研究的深入,委托代理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经济学家们开始关注代理人的激励问题,以及如何设计最优的契约来激励代理人更好地为委托人的利益服务。

最具代表性的是罗斯(Ross, 1973)提出的委托代理模型,以及威尔逊(Wilson, 1969)、斯宾塞和泽克豪森(Spence and Zeckhauser, 1971)、米尔利斯(Mirrlees, 1974)和霍姆斯特姆(Holmstrom, 1979)等人对代理人激励问题的深入研究。

补充内容---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委托代理理论

补充内容---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委托代理理论
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的关于市场参与者拥有的完全信息的假 设与现实情况是相违背的。
现实经济中,信息的传播和接收都需要成本,市场通讯系统 的局限和市场参加者施放市场噪声等主客观因素。
会严重地阻碍市场信息交流和有效的传播,市场参与者只能 拥有不完全信息。
2.不完全信息 incomplete information
委托 1 不委托
代理人的工作成果有不确 定性
接受
2
[0,0] 不接受
委托人无法监督代理人的 工作
委托人不可能根据代理人 的工作情况支付报酬,只 能根据代理人的工作成果 支付报酬,除非支付固定 报酬
努力 2 偷懒
0
[0,0]
高产(0.9)
高产(0.1) 低产(0.1)
低产(0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9)
[10-w(10),w(10)-E]
信息不对称发生在市场交易合同签订之前,导致市场交易产生“逆 向选择” ,存在交易风险。 发生在交易合同签订之后,会产生道德风险。
4. 逆向选择 adverse selection
逆向选择: 消费者掌握的信息不对称时,出现违背需求定理的现象;
价格下降,需求量减少。 生产者掌握的信息不对称时,出现违背供给定理的现象;
市场出清主要是通过实物形式的调节机制,即商品数量的调整。
3.信息不对称 Asymmetric information
信息不对称:不同经济主体拥有的信息量存在差异,不相等 或不平衡。
信息不对称,至少有一个当事人的信息不完全。 信息不对称会严重降低市场运行效率,在极端情况下甚至会造成市 场交易的停顿。 分工、专业化和获取信息需要成本,使社会成员之间的信息差别日 益扩大。
但是,在许多雇佣关系中关于产出结果的度量带有很大的主 观随意性。代理人可能无法证实委托人观测到的东西。

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委托代理理论

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委托代理理论

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委托代理理论
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是一种经济学理论,用于解释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在这种关系中,委托方将任务委托给代理方,但由于信息不对称或激励问题,代理方可能会有逆向选择或道德风险的行为。

逆向选择是指在委托代理关系中,代理方可能在获取任务后,隐藏关键信息或选择性地向委托方提供信息,以谋求自身利益。

委托方有可能因为缺乏代理方的信息而无法做出准确的决策,从而导致决策结果的损失。

道德风险是指在委托代理关系中,代理方可能因为激励问题而放弃履行其责任,甚至进行不道德的行为,损害委托方的利益。

这可能包括违反合同约定、挪用委托方的资金、泄露机密信息等行为。

为了解决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委托方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委托方可以选择一个可靠的代理方,通过调研和评估代理方的信誉和业绩来减少逆向选择的风险。

其次,委托方可以明确合同中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并设定明确的奖励和惩罚机制来激励代理方的行为。

例如,为代理方设置绩效奖金或提供其他激励措施来确保其尽职尽责地履行职责。

此外,委托方还可以采取监督措施,如进行定期的审计和监控,以确保代理方的行为符合合同约定以及道德规范。

总之,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是常见于委托代理关系中的问题,可能导致委托方的利益受损。

为了降低这些风险,委托方可以
选择可靠的代理方,制定明确的奖励和惩罚机制,并进行监督和监控。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增加委托方的决策准确性,并确保代理过程中的道德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给出为使代理人付出高努力的激励相容约束、参与约束和零利润条件; (2) 当只能实行固定工资时,代理人效用将是多少? (3) 在对称信息下,代理人的效用是多少? (4) 在非对称信息下,代理人的效用是多少?
二、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的混合
(一)逆向选择发生在道德风险之后时,两者的相 互作用反而可能提高效率。 (二)逆向选择发生在道德风险之前时,问题要显 得更为复杂。大致而言,在后面的道德风险问题中 激励代理人努力的额外成本仍不可避免,此外,委 托人还需要支付逆向选择中的信息租,因此非对称 信息的不利影响会更为严重。
pHU(wH -ψ ) +(1- pH)U(wL-ψ ) ≥ U0
上式通常被称为参与约束。
(二)最优契约的特征 风险中性的委托人所要做的就是在让付出努力的 代理人刚好获得保留效用的前提下最大化自己的期 望利润,这可以表示为如下的最优化问题: max pH(π H -wH) +(1- pH) (π L-wL) s.t pHU(wH -ψ ) +(1- pH)U(wL-ψ ) = U0 最优的工资水平具有如下性质:
2. 如何控制经理的道德风险行为 (1)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 (2)市场也会起到约束经理的作用。 (3)市场对企业潜在的接管威胁也会促使经理的行为 符合利润最大化的准则。
第二节
委托——代理模型
一、委托——代理关系及基本条件 (一)委托——代理关系:只要在建立或签定某种 合同前后,市场参加者双方所掌握的信息不对称, 这种经济关系都可以被认为属于委托—代理关系。 (二)代理人:掌握信息多(或具有相对的信息优势) 的市场参加者称为代理人。 (三)委托人:掌握信息少(或处于信息劣势)的市 场参加者称为委托人。
(四).委托——代理关系及 基本条件 1. 市场中存在两个相互独 立的个体,且双方都是在约束 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者; 2. 代理人与委托人都面临 着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且 他们二者之间所掌握的信息处 于非对称状态。
(五).均衡合同及满足条件 1.代理人以行动效用最大化原则选择具体的操作行 动,即所谓刺激一致性或激励相容条件; 2.在具有“自然”干涉的情况下,代理人履行合同 责任后所获收益不能低于某个预定收益额,是为参 与条件; 3.在代理人执行这个合同后,委托人所获收益最大 化,用其他合同都不能使委托人的收益超过或等于 执行该合同所取得的效用,是为收益最大化条件。 二、激励机制 1. 激励:激励就是委托人如何使代理人在选择与不 选择委托人标准或目标时,从自身效用最大化出发, 自愿地或不得不选择与委托人标准或目标相一致的 行动。
复习思考题:
1.假设代理人的效用函数为U = W − e ,其中e 为不可观察的努力水平,可 取值0 或 7, 代理人的保留效用为4。风险中性的委托人需要为雇用代理 人而相互竞争。企业的收益如下表所示。问: 不同收益水平的概率分布
收益 努力程度
1000 0
e=7 0.8 0.2
e=0 0.1 0.9
第六章 委托-代理理论与道德风险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道德风险 委托-代理模型 模型的扩展 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的差异
第一节
一、什么是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
(一)道德风险:指经济代理人在使其自身效用最大化 的同时损害委理人拥有私人信息 1. 经理与企业所有者目标的偏离源于经理个人利益 与企业利益的潜在冲突,这种冲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理具有费用偏好。 (2)经理偏好闲暇。 (3)经理与股东抗风险能力不同。 (4)经理与股东时间偏好不同。
第三节
模型的扩展
一、多种努力水平 当代理人可以选择多种努力水平时,经理并没 有付出完全信息下的最优努力水平,同时,由于股 东仍然不希望经理工作时不务正业,所以差别工资 还需实行,即风险规避的经理还得承担产出不确定 所造成的风险。此时契约安排的结果可能是代理人 的努力水平以及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风险分担都 不是最优的,因而仍然存在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 二、多种产出结果 三、对契约的重新谈判
四、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契约安排 (一)可行的契约(参与约束条件) 1.尽管经理无权修改契约,但是他有自由选择是 否接受契约以及接受后是否付出努力,因此,为了使一 份契约能被经理接受并且让经理付出特定的努力,该契 约就必须满足若干条件。所有符合这些条件的契约就是 对应该特定努力水平的可行契约。
2.完全信息下的可行契约的性质 在完全信息条件下,经理的努力程度可观察。这时, 股东就能够直接对努力的经理进行补偿对不努力的 经理加以惩罚。因此,让经理感到努力好于偷懒在 这时是毫无困难的。股东所要考虑的只是让经理至 少获得最起码的保留效用。因此,此时可行的契约 应当满足:
(3)假定股东风险中性,拥有企业剩余索取权的 股东在支付了经理的工资(w)之后获得所有的剩余。 假设经理风险规避,其效用取决于他所得到的工资 扣除了努力成本之后的净的货币额,效用函数的具 体形式可以写为U(w-c(e)),满足U’(·)>0, U’’(·)<0。这样,当付出努力时,经理的效用为 U(w-ψ ),偷懒时经理的效用为U(w)。 (4)假定经理的保留效用为U0 = U(w0),也就 是说,经理不受雇于股东的话,至少也能够获得U0 的效用,或者说是挣得w0 的净工资。对于股东而言, 他当然追求净利润的最大化。
(2)我们假设股东虽然无法知道经理的努力但可以直接观 察企业的产出。企业的产出并不完全依赖于经理的努力,两 者的关系如表 所示,其中,0< PL < PH <1,π H >π L。
不同产出水平的概率分布 努力水平
e=1
产出水平 高产出 (π H) 低产出 (π L)
e=0
PH 1-PH
PL 1-PL
wH* = wL* = w0+ψ
五、非对称信息:代理人风险规避 (一)可行的契约 可行的工资契约必须使代理人自愿地付出努力, 即经理努力时的效用至少不低于偷懒时的效用:
pHU(wH-ψ ) +(1-pH)U(wL-ψ ) ≥ pLU(wH) +(1-pL)U(wL) (该式被
称为激励相容约束)。
其次,为了让代理人愿意接受契约,参与约束仍然 应当满足,即: pHU(wH-ψ) +(1-pH)U(wL-ψ) ≥ U0
第四节
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的差异
一、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的差异 在逆向选择问题中,代理人的不同类型是事 先外生给定的,代理人并不能主动地改变自己的类 型。代理人所要决定的,只是如何向委托人报告自 己的类型:是反映自己的真实类型,还是将自己伪 装成其他类型。在道德风险问题中,私人信息是代 理人的行动,该行动是代理人主动选择的结果,因 此,与逆向选择情形不同,此时代理人的私人信息 是内生决定而非事先外生给定的。
三、模型基本设定 (1)企业只有一个股东,也就是委托代理关系中的 委托人,代理人也只有一个,即股东雇用的经理。 经理可以努力工作(e =1),也可以选择偷懒或不 努力(e =0),对此股东无法直接观察。工作给经 理带来负效用相当于数量为c(e)的货币损失,且有: c(1)=ψ (ψ >0),c(0)=0,即选择偷懒的经理损失 为零。
(二)最优契约的特征
1.在非对称信息情况下,为了激励代理人付出努 力,委托人必须对高产出支付高工资(wH > wL)。这 就改变了在对称信息情况下由风险中性的委托人完全 承担风险的最优契约安排。 2.无论信息是否对称,代理人获得的效用都是U0。 3.对称信息解帕累托优于非对称信息解。 4.非对称信息下委托人可能放弃激励代理人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