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让学引思心得体会

关于让学引思心得体会

将“让学引思”的教学模式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深入思考,有益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艺术性的提高。下面是的关于让学引思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什么是“让学引思”?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有什么变化?带着一系列问题,昨天上午,盐城晚报记者采访了市教科院院长顾俊琪。

“简单一点说,‘让学引思’就是提倡转变教学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顾俊琪向盐城晚报记者介绍。目前,课堂教学大多属于“满堂讲”的模式。题目一出现,老师迅速讲解,学生狂记笔记。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处于从属地位,无法有效地参与到学习活动过程中。

“一个好的教育,不应是提高学生模仿解题的能力,而是提高学生综合思考的能力,也就是现在常说的核心素养。”顾俊琪说,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我市推出了“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改革行动。

按照顾俊琪的解释,“让”首先就要解放学生,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而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引”则是教师在课堂上,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和办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多方位、多角度地主动理解知识。

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对照《盐城市中小学“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改革行动方案(xx-2020年)》,今年是启动年,重点在理解“让学引思”的基本要求,并对照相关细则标准,寻找差距;xx年和2018年是推进年,重点在推动各学科教师按照要求进行教学实践;2019年

和2020年是提升年,重点进行品质提升,总结成功教学的经验,并进行推广。

“其实,最难的部分,还是在于教师如何理解和接受。”顾俊琪说。人都是有惯性的,习惯了一种教学模式后,教师所有的资料、备课等等,都是围绕着原有模式转的。现在新一轮教改提出新的要求,教师们就需要做出改变。

“理想的模式,老师上课给出一道题,首先要引领学生读懂并理解这道题,随后引导学生对这道题的求解方法进行探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兴趣,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进行讲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交流和讨论是重点。”顾俊琪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学生是参与者,教师重点是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看得远一点,“让学引思”有什么好处呢?顾俊琪认为,如果实施得比较成功,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上去了,学习成绩自然会有一个提升。另一方面,由于个体的差异,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存在不同和差距。“让学引思”可以更加关注学生的差异,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语文课如何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切实转变教学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获得终身发展必备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迈入“让学引思”的教学轨道?9月20日,富安镇富东学校语文组一至九年级全体老师结合对桂会老师二年级语文公开课

的点评,集中探讨了这个问题。

桂会老师介绍了公开课的构思和上课体会之后,全体语文老师积极发言,紧扣“让学引思”的教学模式畅所欲言,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和学习心得。

周善兰老师肯定了桂老师的教学基本功,就桂老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指导之后再朗读提出了恳切的意见。

杨小丽老师侧重就写字指导环节的“让学引思”步骤做了自己的解读;吴秀珍老师则结合朗读指导侃侃而谈,指出面对低年级学生“让学引思”需要爱心、耐心、苦心;杭庆萍主任则对桂老师与学生的互相致礼影响深刻,她着重谈到与学生的平等关系,认为这是“让学引思”的情感基础。其他老师也纷纷发言,点评气氛热烈,大家对“让学引思”的教学思路有了清晰的认识。大家纷纷表示,今后要齐心协力,真正迈向“让学引思”的教学之路。

“长长的路,慢慢地走……”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的结尾处深情的叙述着自己的教育思考。是的,她愿意用一辈子的时间来等待一个五岁的小孩,等待他从容地、专心地扎好一个蝴蝶结。看到这里,自然想起我校金礼辉校长提出的“让学引思”的教学主张,并由此立项的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一期立项课题《基于儿童立场的“让学引思”教学实践研究》,我想,每一名语文老师都应该且坚守本真的自我,怀揣静待花开的情怀,牵着蜗牛去散步,将课堂节奏慢下来!

一、语文课堂慢下来,智慧教学的必然选择

语文的学科性质需要我们把课堂节奏慢下来。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是慢的艺术;语用训练靠的是步步落实;语感提升需要小火慢熏,日积月累。

均衡教育的推进需要我们把课堂节奏慢下来。大家都在追求高效课堂,难免会使课堂节奏变快,如此一来,部分优秀的孩子如鱼得水,还有的孩子却因此囫囵吞枣!笔者做过调查,“高效课堂”不仅容易使一部分后进生跟不上节奏,失去自信,失去自我,从而产生厌学情绪,而且容易使优秀学生迷失方向,带来急功近利,骄傲自满的心理。在这样的快节奏、高容量、多环节的“高效课堂”里,学生和老师均被动地往前赶,直接影响均衡教育的推进。

教学的过程观需要我们把课堂节奏慢下来。过去,让学生获得已有的结论作为教学任务,教学过程直接将结论传递给孩子,或者整个过程就是为了验证一个既定的结论。新课标提出,三维教学的新理念最核心的就是强调学习的“过程观”,学习过程的缺失是我们语文教学低效的主要原因。语文课堂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目的,让教和学融合共生。我们现在已经充分认识到学习场景对于学习的意义,学习过程当中学生之间的

相互作用,这些都需要学习时间来保证。所以,课堂节奏慢下来,教学过程才能真正成为学习成长的过程。

二、让学引思,我们的理性抉择

以学定教:基于儿童,把课堂还给孩子。以学定教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展、需求和意愿,确定合适的目标、内容、方法,将教师的思路与学生的思路动态地融合在一起,使教学的内容与方法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学习目标是以学情为基点的,教师无视学情,主观代替学生确立学习目标,会极大影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削弱学习内驱力,偏离课堂学习的本义,影响学习的效果。目标基于学生来定,会让学生找到学习的方向感、归属感。如《艾滋病小斗士》一课教学中,第一个环节预设为听写生字词,指导写字。当在巡视中发现学生掌握的情况很好,教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听写一个句子,

不过要请一个小老师从文中挑选自己认为最关键的句子。小老师念出来给同学听写的是:“人类与艾滋病斗争失去了一个勇敢的声音,世

界失去了一位同艾滋病顽强抗争的小斗士。”这是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对恩科西的评价,也是本课教学须重点品读的语句。写完后同学互相点评:“写一段话时,字走中线,大小相宜,距离适当。”“我们高

年级同学写字,在写好每个字的基础上还要注意行款摆布。”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先学”彰显了学习主体的角色,尊重学生个体心理的差异性与独特性,充分释放了学生的学习潜能。课堂上,准确把握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和自主发展水平,适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将写字词调整为句段的听写,着眼于学生语段听记能力的训练和整段话的书

写指导,抓住中心句展开,引领学生智慧学习,体验学习的成功,实现对预设教学设计的超越,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现有认知水平,给足了学生自主确立学习目标的时间、空间,慢节奏反而带来了高效益!

为学而教:回归儿童,把活动还给孩子。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是为了“学”,“教”应服务于“学”。慢课堂确立以学生学习为“轴心”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幸福感。慢课堂拒绝直接地告诉,而是让学生来发现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实现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的转变。教学《长征》一课时,为带领学生理解关键词语“逶迤”“磅礴”,体会这首词中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气概,学生从字形和图文三个方面结合理解。先从对字形的观察入手,“逶迤”两个字的部首都是走之儿,弯弯曲曲,连绵不断,五岭山脉一千多里,红军战士一路走来,步步艰辛!“磅礴”,两个石字旁彰显着气魄和力量,高大险峻的乌蒙山只有勇者才能征服!此时,让学生把自己眼中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用简笔画画下来。在此基础上出示毛主席在长征途中,面对这些山脉写下的诗篇:“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在这样的慢课堂教学中,无论是对课堂学习有导向作用的主要问题,还是在课堂细节中生发的即时性、零散式的问题,都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究。教师给足了学生找规律的时间,保证学生良好的探究心态;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予以必要的示范及指点。

顺学而引:放飞儿童,把成功还给孩子。慢课堂节奏慢,环节少,减少的是不必要的教学环节,减少表演性的内容,减少虚架子,注重实效,把学生的目光及时地引到表达上来。在《莫高窟》一课的教学中,教者顺学而引,在叹藏经洞之得失中体会作者表达的精妙。先围绕一个“曾”字作删减,“洞里曾藏有经卷、文书、帛画、刺绣、铜像等六万多件。”经删减比较后学生明白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大量珍贵的文物被帝国主义分子掠走;再扣住“掠”字安排了换和比两个环节。学生在找近义词“抢、偷、夺”来进行换词练习中明晰了掠的意思,在斟酌比较中更明确了“掠”在这里是“抢劫,夺取”之意。这个字也看出帝国主义的野蛮行径,见证了一个古老民族的屈辱、懦弱和沧桑!教者巧妙地为孩子搭建梯子,一次次引导,促进了学生对文本内容与形式的深刻理解,学生一步步主动构建,一步步成功,在对文本确认中完成了自我的提升。

慢课堂的教学里,教者很好地处理了课堂的快与慢,做到了有张有弛,因材施教。给学生留足了反刍的时间,回味的空间,把体验、发现的成功留给了学生,紧扣俩字,把时间用在刀刃上,小容量同样也取得了高效率。

所以,慢课堂和高效课堂不是相对的,而是互相包容的。提倡日常生活式的教育,提倡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慢语文,一定会让我们拥有更多的等待与耐心。注重细节,回归简单,回归自然,回归人性,远离急功近利,让教育回归儿童,散发出快乐的“味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