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 有趣的沉浮

大班科学 有趣的沉浮
大班科学 有趣的沉浮

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沉浮

活动目的:

1、通过探索活动使幼儿知道哪些东西放在水里是沉的,哪些是浮的.

2、初步学习简单的记录方法,

3、激发幼儿对沉浮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人手一份记录表、彩色笔;两人一份(玻璃珠、钥匙、塑料瓶、小石头、小木块、泡沫板)、一个塑料盆。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师直接引题“今天我们要来做个有趣的实验”引题.

2、教师介绍篮子里的准备一些材料,思考:这些材料放在水里会怎么样?(浮上来、沉下去)

今天,我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东西,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有趣的试验,你们看看篮子里有什么?如果把这些东西放到水里,它们是沉下去还是浮上来呢?

二、试验:沉与浮

1、教师示范.教师取一块积木请幼儿来猜猜:这块积木放在水里会怎么样?把猜测的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请幼儿把准备的材料进行猜测,把猜测的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

你们猜木块放在水里会怎样?老师这里有一张记录表,把猜测的结果这张记录表上。木块浮上来的,那就在在“?”这一列中,我们就在“?”这一列中,做一个“↑”,(一个条竖线,上面加一个小帽子)如果是沉下去,那我们就做一个“↓”(一个条竖线,下面加一个小帽子)。

2、实验,把实验的结果记在记录纸上。

幼儿按意愿动手实践,教师注意观察记录,针对性地指导;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

钥匙是浮上来还是沉下去呢?是不是这样的,那其它的东西是不是和我们猜想的一样呢?老师准备好水了,我们端上这些东西到那边去试一试就知道了。试好后把实验结果记录在“小手”这一列中。

3、根据记录表对两种结果进行对比,.大家集中交流最后结果。

提问:“有没有试验结果和猜测结果不一样的?”

总结:(出示表格和实物并演示)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浮上来的东西有`````沉下去的东西有``````

三、提升实验操作:怎样使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1)幼儿尝试使原来沉在水底的东西浮起来?

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这些沉下去的东西不太高兴了,它们也很想浮到水面上,你们能帮他们想出好办法吗?你们去试试看。

(2)、幼儿自由操作,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材料和方法..

(3)、幼儿介绍自己的操作过程。

老师不断总结。如:小石头原来是沉下去的,谁帮他浮上来的?

小结:浮的东西可以帮助沉的东西浮起来。

四、经验迁移

发大水时,我们人会沉到水里,请幼儿想办法使自己不沉到水里而得救?

水有很多神奇的力量,但水太大了,也会给我们带来危害,发大水的时候,我们周围的东西都沉到水里,我们人也沉到水里。这个时候,我们想什么办法可以使自己不沉下去而得救呢?(救生圈、脚盆、木头、船等)

五、结束

延伸活动:(请幼儿回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会沉下水底,哪些东西会浮上水面,并说说它们沉、浮的原因。)

下一节咱们探索怎样把浮的东西可以沉下去?

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滚动

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滚动 活动目标: 1、了解带圆的物体会滚动的特性。 2、探索不同形状的物体有不同的滚动路线,并尝试记录。 3、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愿意进一步探索物体的滚动路线。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物品:罐头、杯子、球、纸盒、方便面筒、积木等。 2、赶“小猪”棒6根,一个大的塑料筐。 3、大记录纸一张,圆锥太,圆柱体,圆的卡片各一张,记号笔3支 活动过程: 一、探索哪些物体会滚动在活动室里散放着纸杯、茶叶筒、球、塑料盒、积木等各种物品。 1、玩一玩,分一分(操作一)T:小朋友看,地上有什么?请你玩一玩,看看哪些东西会滚动,如果他会滚动,请你拿一个在手上,,如果他不会滚动,就把它放到老师的框里来(过会收掉)。 2、幼儿操作,集体检验结果。你都找到什么了?为什么会滚动? 师总结:虽然这些东西都不一样,但是它们身上总有一处地方是圆的,所以会滚动。摸摸看,你的东西什么地方是圆的,交换摸一摸。

二、游戏“滚进球门”,探索不同物体的不同滚动路线,并记录。 1、师:我们今天就把这些会滚动的东西来玩一个游戏,好吗?游戏名字叫“滚进球门”。看看那些东西能滚进球门。“球门”在哪呢?我来做个魔术,看看能不能把它变出来,一会儿你们闭上眼睛,等我数到三,变,你们就睁开眼睛,看看有什么奇迹发生。“一二三变”老师跨开两脚做球门。 2、玩法介绍:两人面对面,向后各退一大步,一人分开双脚做球门,一人滚动物体进球门。然后交换。球门能动吗?东西能放得太近吗? 3、幼儿游戏“滚进球门”。请小朋友两人一组找空地方去玩吧。 三、集体交流游戏结果探索不同物体的不同滚动路线,并记录 师:你在玩这些东西时,有没有每一次都滚进球门?(皮球,圆柱体)(1)、有没有一次都没有进球门的?(师拿一个方便面桶) 师:还有谁是这个形状的东西的都放到老师这儿来,看看他们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特点?我们就把这些上面一个大圆下面一个小圆的圆桶的这样的形状就叫做圆锥台。为什么圆锥台滚不进球门?猜猜看什么原因?我们一起来试试看(圆锥台一头大一头小,滚动的时候会转圈。)谁能把他的滚动路线在这张记录表上记录下来? (2)你们现在手上拿的东西都是能滚进球门的吗?说说看,他们为什么能滚进球门?(师拿一个圆柱体的东西)还有谁手上拿的是跟老师一样形状的东西,都放到老师这儿来,看看这些东西有什么地方是一样的?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设计3篇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设计3篇; 1开商店 活动目标: 尝试运用5以内的加减运算解决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活动准备: 1、每名幼儿一个“钱包“,内装5以内的数字卡片或圆点卡片。 2、给角色游戏中商店的各种物品分别标上1~5元的价格。 3、准备学习包。 活动指导: 1、引导幼儿在超市、餐厅、理发店、咖啡店等角色游戏中,感受加减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指导幼儿用“钱”进行购物、乘车等,启发幼儿在买卖的过程中学习使用“钱”,遇到问题后懂得用加、减等数学方法解决。 2、指导幼儿完成学习包。 2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认识日历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日历的用途,学会看日历。学习“年”、“月”、“日”、“星期”、“一”、“二”、“三”、“四”、“五”、“六”等字词。 2、让幼儿知道一年有12个月及其排列的顺序。 3、让幼儿知道1个星期有7天以及排列顺序。 活动准备:

1、挂历一本、汉字卡片若干张、活动指导: 1、教师以猜谜引入:“一个本子墙上挂,1年365天全装下。它那上面都有啥?红字黑字还有画。” 2、出示一本挂历,教师提问:这是哪一年的日历?日历有什么用? 3、向幼儿介绍日历。 (1)、1年有12个月及月份的排列顺序。 (2)、1个月有30天或31天(2月只有28天或29天)(3)认识某一天是星期几。 3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快乐转转转 活动目标: 1、学习制作陀螺,进一步探索使陀螺平稳、持久转动的条件,体验做做玩玩的乐趣。 2、锻炼手指小肌肉,提高幼儿的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准备火柴梗或牙签、儿童剪刀、彩刀、橡皮泥、打空机或小钻子、废纸篓等。 2、准备学习包指导要点: 1、做陀螺。 a、观察幼儿对多种卡纸或薄塑料片的选用情况。对尚不能迁移已有经验选用材料的幼儿。鼓励其大胆尝试,引导其使用比较探究方法制作陀螺。 b、鼓励幼儿做一做、玩一玩、观察自己制作的陀螺转动的情况,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学设计有趣的膨胀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学设计有趣的膨 胀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的膨胀现象,初步了解物体膨胀的条件。 2、会用比较的方法观察事物。 3、萌发对物体膨胀现象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活动准备: 1、海带每组一份。 2、紫菜、木耳、压缩海绵、银耳每组分别一份。 3、瘪的乒乓球每人一个。 4、录像资料。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探索欲望。 教师出示海带,引导幼儿初步感知膨胀的现象。 二、感知物体遇水膨胀的现象。 1、幼儿操作并观察海带遇水膨胀的现象。 2、请幼儿交流操作结果。 3、教师小结:干海带放进水里有,体积慢慢变大了,这种现象叫吸水膨胀。那么你在生活中还看到哪些物体吸水后体积变大,产生了吸水膨胀的现

象。 4、请幼儿讲述生活中的吸水膨胀的现象。 5、幼儿分组操作,观察所提供的物体吸水膨胀的现象。 6、分组派一名幼儿来介绍实验结果 7、教师小结:海带、紫菜、木耳、压缩海绵、黄豆、红枣、茶叶等这些物体放到水里后,体积就慢慢大了,它们都产生了吸水膨胀的现象。 三、感知物体遇热膨胀的现象。 1、教师出示一个瘪的乒乓球,请幼儿想想怎样才能让它恢复原样? 2、幼儿操作并观察、比较。 3、小结:瘪的乒乓球,受热发生了膨胀。物体随着温度升高,体积慢慢变大了,这种现象叫做遇热膨胀。你们还知道哪些物品遇热膨胀? 四、幼儿观看录像资料,了解生活中的吸水和遇热膨胀的现象。 五、结束活动。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发现了生活中有许多吸水膨胀和遇热膨胀的现象,下次活动我们再来一起找找生活中哪些地方出现了遇冷膨胀的现象。 活动延伸:

幼儿回家后,继续寻找哪些物体遇水、遇热会产生膨胀的现象,并请幼儿将寻找到的物体投放到班级的科学角中,从而产生资源共享。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的膨胀现象,初步了解物体膨胀的条件。 2、会用比较的方法观察事物。 3、萌发对物体膨胀现象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活动准备: 1、海带每组一份。 2、紫菜、木耳、压缩海绵、银耳每组分别一份。 3、瘪的乒乓球每人一个。 4、录像资料。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探索欲望。 教师出示海带,引导幼儿初步感知膨胀的现象。 二、感知物体遇水膨胀的现象。 1、幼儿操作并观察海带遇水膨胀的现象。 2、请幼儿交流操作结果。 3、教师小结:干海带放进水里有,体积慢慢变

大班科学有趣的标志

大班科学有趣的标志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大二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标志》 执教者:李欣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标致图形底色与形状的含义,能根据标志的特征或用途进行分类。 2、知道标志和人们生活的关系,形成行为规范的意识。 教学准备: 标志卡若干、实物投影仪;幼儿画册;挂图 教学过程: 一、结合图片谈话导入,引发探究兴趣。 1、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拿来了一些标志,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标志吗? 2、小结:他们是人行横道,禁止机动车通行,注意危险标志。 二、通过讨论,认识三种类型的标志。 1、通过观察,发现标志的特征。 师: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标志的共同点? 2、学习各种不同形状、颜色标志的意义。 师:这些标志都有什么形状的?(圆形、三角形和方形) 师:不同的颜色和形状的标志有不同的含义。 小结:红色园框加斜杠的标志宝宝表示禁止做什么事情,黄色,蓝色表示不能做什么事情,黄色三角形的标志宝宝是警告标志,提醒大家要注意了,要小心了。蓝色的标志宝宝有指示的作用,可以告诉大家这是要做什么,或者啊这里是什么地方。 三、结合挂图,根据颜色特征来认识新的标志。 1、出示以三种底色的新的标志,引导幼儿猜它是什么意思? 2、说说怎么能又快有准的知道标志宝宝的意思。 小结:我们首先看的形状,然后看他的底色是什么颜色,最后看他里面画的图案,就能立刻快速的知道他们的意思了。 四、看《幼儿画册》,结束活动。

师:小朋友们,除了老师介绍的这几种标志宝宝,还有很多的标志宝宝呢,我们打开幼儿画册,一起来看看。 活动反思: 在平日的生活中,我发现孩子们对贴在幼儿园的一些标志很感兴趣。但是有很多孩子们都不认识,只是凭着图片内容猜。于是我想,既然孩子对标志感兴趣,那不如设计一个关于一些标志的活动,我想孩子肯定会喜欢。本周我们开展了一系列认识标志的活动,如:安全第一课;晨谈活动“我认识的交通标志”;美术活动“我设计的标志”等。让幼儿主动获取一些标志的知识。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小朋友的安全意识也变强了。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滚动》教案三篇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滚动》教案三篇 活动目标: 1、对滚动的物体产生兴趣,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2、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3、尝试使用绘画记录的方式表达、交流物体滚动的轨迹,发展 学习的自主性。 活动准备: 三角形、梯形、方形积木;海洋球、玩具球;一次性杯子、圆台 形的化妆品瓶子;电池、透明胶带等物体;记录卡片16份、小筐8个、PPT。 活动过程: 一、引入活动,激发幼儿兴趣。 1、出示一圆形物体,操作滚动。 师:这是什么? 幼:球师:老师把它轻轻一推,看它怎样了? 幼:向前运动、动了、滚动……师小结:像这个球一样咕噜咕噜 往前转动我们叫它滚动。 二、出示操作材料,幼儿自由选择物体,实行实验操作。 师: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好玩的东西,看看有些什么?(揭 密神秘袋,幼儿了解操作的材料)师:请小朋友去玩一玩、试一试, 看看哪些会滚动哪些不会滚动?然后给它们分一分家,把它们分别放 在相对应符号的筐里,并填写好观察记录表(一)。

个别指导:你玩的是什么?你把它放在哪个筐里了?为什么?要 求幼儿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 师幼共同总结实验结果。 师:大家帮这些东西分好了家,我们来看看能滚动的筐里放了哪 些东西?幼儿说物品,教师在记录纸上贴上这些物品的标记图。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为什么这些物体能滚动?这些东西 不能滚动? 小结:这些没有角的圆圆的东西,只要对它们用点力,它们就能 滚动。 三、幼儿再次自由操作材料,探索圆形物体滚动轨迹的不同。 师:这些圆圆的东西它们滚动时走的路线一样吗?请小朋友再次 玩一玩。这次要仔细观察,把它们滚动时走的路线画在你的记录纸上。 个别指导:你玩了什么?它滚动时走的路线是什么样的? 幼儿说自己的操作发现,教师征求大家意见后记在大记录纸上。 重点讲述球体的滚动路线。 师:从这张大记录表上你能发现哪些东西在滚动的时候走的路线 是一样的。为什么它们走的路线会一样? 小结:(边小结边贴上相对应的球体标、圆柱体、椎体标记): 像皮球、海洋球它们的身体都是圆球体,走的路线是曲线。像透明胶带、电池它们的身体是圆柱体,走的路是直线。一次性杯子、化妆品 瓶子身体一头大一头小,走的路是圆圈。也就是说不一样的形状它们 滚动时走的路也就不一样。 我们把这些物体滚动是走的路叫滚动的轨迹。物体运动的轨迹对 我们的科学发明非常有协助(出示PPT,请幼儿分别说说图片上能够滚动物体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滚动的球》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滚动的球》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滚动的球》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摸弄,引起幼儿对球在斜面上滚动的现象感兴趣。 2、学习用语言和图表表达自己的操作和体验。 活动重难点: 1、物体在斜面上会移动的。 2、在不同的坡度上,物体移动的速度是不同的。 活动准备: 1、幼儿在科学角活动中已对物体的滚动发生兴趣。 2、已学习过作单一物体的观察记录。 3、球、洗衣板、积木、记录纸、笔等。 活动过程: 一、初次探索 1、设疑:怎样不用力推,球也能滚起来。

2、探索:幼儿自由的操作摆弄,教师巡回观察。(可能出现:板的一端放在腿上、椅子上、积木上,手拿着板的一端往上提等等) 3、讨论: (1)幼儿讲述自己的方法并演示。 (2)小结:板的一端垫高了,不用力推球就会从高的地方往下滚。 二、再次探索 1、设疑:请小朋友两个人一起玩,想办法使两只球在板上滚的快慢不一样。 2、探索:幼儿自由结伴操作摆弄,教师巡回观察。(可能出现:两块板都是平整的面朝上。但积木垫的高低不一祥。或者是,一块板的面是平整的,一块板的面是凹凸不平的,积木垫的一样高)

3、讨论: (1)幼儿讲述合作的经过,并进行演示。 (2)小结了两块平整的板面,积木垫的低不一样,的滚动快慢也不一样,垫的高的板球滚的快,垫的低一点的球滚的慢。"老师.教案,出,处!两块积木垫的一样高,平的一块球滚的快,凹凸不平的一块板球滚的慢。 4、幼儿体验 三、记录 1、请小朋友把玩的方法记录下来,让大家一看就明白。 2、幼儿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记录。 四、延伸: 今天我们玩的是球,那么别的东西放在上面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 活动反思:

大班科学有趣的标志

大班科学有趣的标志 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

大二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标志》 执教者:李欣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标致图形底色与形状的含义,能根据标志的特征或用途进行分类。 2、知道标志和人们生活的关系,形成行为规范的意识。 教学准备: 标志卡若干、实物投影仪;幼儿画册;挂图 教学过程: 一、结合图片谈话导入,引发探究兴趣。 1、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拿来了一些标志,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标志吗? 2、小结:他们是人行横道,禁止机动车通行,注意危险标志。 二、通过讨论,认识三种类型的标志。 1、通过观察,发现标志的特征。 师: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标志的共同点? 2、学习各种不同形状、颜色标志的意义。 师:这些标志都有什么形状的(圆形、三角形和方形) 师:不同的颜色和形状的标志有不同的含义。 小结:红色园框加斜杠的标志宝宝表示禁止做什么事情,黄色,蓝色表示不能做什么事情,黄色三角形的标志宝宝是警告标志,提醒大家要注意了,要小心了。蓝色的标志宝宝有指示的作用,可以告诉大家这是要做什么,或者啊这里是什么地方。 三、结合挂图,根据颜色特征来认识新的标志。 1、出示以三种底色的新的标志,引导幼儿猜它是什么意思? 2、说说怎么能又快有准的知道标志宝宝的意思。 小结:我们首先看的形状,然后看他的底色是什么颜色,最后看他里面画的图案,就能立刻快速的知道他们的意思了。

四、看《幼儿画册》,结束活动。 师:小朋友们,除了老师介绍的这几种标志宝宝,还有很多的标志宝宝呢,我们打开幼儿画册,一起来看看。 活动反思: 在平日的生活中,我发现孩子们对贴在幼儿园的一些标志很感兴趣。但是有很多孩子们都不认识,只是凭着图片内容猜。于是我想,既然孩子对标志感兴趣,那不如设计一个关于一些标志的活动,我想孩子肯定会喜欢。本周我们开展了一系列认识标志的活动,如:安全第一课;晨谈活动“我认识的交通标志”;美术活动“我设计的标志”等。让幼儿主动获取一些标志的知识。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小朋友的安全意识也变强了。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详案:有趣的膨胀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详案:有趣的膨 胀 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 膨胀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每位幼儿在生活中都会遇见的,但是 幼儿一直不会用一个合适的词语来说明这个现象。例如:在班级的植 物角中,我用水泡了一些黄豆、绿豆,让幼儿观察这些植物生长需要 哪些条件。这些豆子用水泡过后,就变大了,幼儿看见后就说它们都 鼓起来了,而不知道黄豆、绿豆是因为遇水产生了膨胀。另外在新 《纲要》中也明确指出了,科学的教育内容因从身边取材,这样就有 益于孩子们真正地理解科学、热爱科学。孩子们会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针对幼儿这方面知识比较贫乏,以及新《纲要》的精神,选择了此次活动。本次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引 导幼儿通过小组操作和小组讨论的方式,感知物体的膨胀现象,初步 了解物体膨胀的条件。从而激发幼儿学会用比较观察的方法。萌发对 物体膨胀现象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的膨胀现象,初步了解物体膨胀的条件。 2、会用比较的方法观察事物。 3、萌发对物体膨胀现象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活动准备: 1、海带每组一份。 2、紫菜、木耳、压缩海绵、银耳每组分别一份。 3、瘪的乒乓球每人一个。

4、录像资料。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探索欲望。 教师出示海带,引导幼儿初步感知膨胀的现象。 二、感知物体遇水膨胀的现象。 1、幼儿操作并观察海带遇水膨胀的现象。 2、请幼儿交流操作结果。 3、教师小结:干海带放进水里有,体积慢慢变大了,这种现象叫吸水膨胀。那么你在生活中还看到哪些物体吸水后体积变大,产生了 吸水膨胀的现象。 4、请幼儿讲述生活中的吸水膨胀的现象。 5、幼儿分组操作,观察所提供的物体吸水膨胀的现象。 6、分组派一名幼儿来介绍实验结果 7、教师小结:海带、紫菜、木耳、压缩海绵、黄豆、红枣、茶叶等这些物体放到水里后,体积就慢慢大了,它们都产生了吸水膨胀的 现象。 三、感知物体遇热膨胀的现象。 1、教师出示一个瘪的乒乓球,请幼儿想想怎样才能让它恢复原样? 2、幼儿操作并观察、比较。 3、小结:瘪的乒乓球,受热发生了膨胀。物体随着温度升高,体积慢慢变大了,这种现象叫做遇热膨胀。你们还知道哪些物品遇热膨胀? 四、幼儿观看录像资料,了解生活中的吸水和遇热膨胀的现象。 五、结束活动。

大班科学:有趣的滚动

活动内容:科学----有趣的滚动 活动目标: 1、了解带圆的物体会滚动的特性。 2、探索不同形状的物体有不同的滚动路线,并尝试记录。 3、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愿意进一步探索物体的滚动路线。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物品:罐头、杯子、球、纸盒、方便面筒、积木等。 2、幼儿座位前面地上贴点,两个筐,赶“猪”棒7根。 3、大记录纸一张,小记录纸人手一张 活动过程: 一、探索哪些物体会滚动 在活动室里散放着纸杯、茶叶筒、球、塑料盒、积木等各种物品。1、玩一玩,分一分(操作一) T:小朋友看,地上有什么?请你玩一玩,看看哪些东西会滚动,把它找出来每人拿一个在手上,不会滚动的放到筐里(过会收掉)。 2、幼儿操作,集体检验结果。(验证手中的是否会滚动) 3、师:为什么这些东西会滚动?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小结:它们的身上都有一个地方是圆的,圆的东西没有角,所以会滚动。 二、游戏“滚进球门”,探索不同物体的不同滚动路线,并记录。 1、师: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滚进球门”。

2、玩法介绍:两人面对面,一人分开双脚做球门,一人滚动物体进 球门。集体听老师口令“123,滚”,注意提醒幼儿观 察物体滚动路线。第二遍交换。 3、让幼儿带着问题游戏。 师:圆柱体的纸筒、球体和上大下小的纸筒它们的滚动路线是怎样的 4、幼儿游戏“滚进球门”(操作二) 5、集体交流游戏结果 师:你在玩这些东西时,有没有都滚进球门?(没有)你遇到了什么困难? 师:为什么圆锥台滚不进球门?(圆锥台一头大一头小,滚动的时候会转圈。) 结论:原来上大下小的纸筒滚动时会转弯,不能滚进球门,而圆柱体和球体都能滚进球门。 5、出示大记录纸,带领幼儿完成记录表 师:玩了这么久,我们赶紧把它们的滚动路线记录下来吧!老师这里有一张物体的滚动路线记录表,我们来看看。 三、游戏“赶小猪”,探索圆柱体和球体滚动时哪个更灵活? 1、师一手拿圆筒,一手拿皮球 师:我们知道了圆柱体和球体都能滚进球门,那你知道它们滚动时谁更灵活吗? 让我们通过游戏“赶小猪”来找到答案吧!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光》 活动意图: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光。我们的孩子每天都在温暖的阳光下茁壮地成长。平时的户外活动中,经常看到有孩子在阳光下玩“踩影子”的游戏。他们已经对光产生了兴趣。相信他们会很愿意通过实验来探索光的奥秘。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将带领我们的孩子来一个初步的实验活动。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光的种类、光的特性和用途; 2、培养幼儿探索光的奥秘的兴趣; 3、体验动手实验、发现现象的快乐。 活动重点:了解光的种类,光的特性和用途; 活动难点:发现光的特性 活动准备:知识铺垫:已经了解常见的各种光;物质准备:人手一个手电筒,一面镜子;课件:光的用途的图片和有关视频。 活动过程: 一、设置场景,激发兴趣 活动室里拉上窗帘:“小朋友,教室里怎么变暗了?”拉开窗帘:“教室 里怎么又变亮了呢?” 二、结合经验,进行分类 1、你知道哪些光? 2、小结:像太阳光、月光、星光、闪电光、火光、萤火虫发出的光叫“自 然光”;像灯光、激光、X光、荧光棒叫“人造光”。 三、观察发现,探索特性 实验(一):将活动室的窗帘拉上,让小朋友打开手电筒,观察发现手电 筒的光是怎么走路的?老师小结:这叫光的直射性。 实验(二):将活动室的窗帘拉开,请小朋友到有阳光的地方玩镜子,观 察发现光有什么变化?老师小结:这叫光的反射性。 四、扩散思维,了解用途 1、小朋友们知道这么多的光,你知道这些光都有什么用吗?比如:太阳光, 它有什么用?激光,有什么用? 2、观看课件,一一介绍光的用途。 3、小结:人们不仅发现了各种光,还用各种光发明了许多有用的东西,给 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 活动延伸: 亲子活动:请家长跟孩子在家继续探索光,帮助孩子了解光还有哪些特性。 并用图画、符号的形式记录下来。带到幼儿园来与大家共同分 享。 活动评价:及时表扬、肯定在活动中敢于发现、大胆探索的孩子;鼓励其他孩子大胆地尝试。

幼儿园大班科学《有趣的标志》教案设计

幼儿园大班科学《有趣的标志》教案设 计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活动目标: 1、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了解标志图形底色与形状的含义。 2、能根据标志的特征或者用途进行分类。 3、初步知道标志和人们生活的关系,形成行为规范的意识。 活动准备: 1、标志卡片。 2、挂图:人行横道,禁止机动车通行,注意危险等。 3、小老师玩偶一个。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1、教师:小朋友,今天早上小老鼠委托我们帮它一个忙,到底是什么事情呢?它遇到了什么困难呢?我们快一起来听一听吧。(出示小老鼠玩偶) 2、教师:小老师皮皮今天早上想到我们城里来游玩,但是一进城,它发现马上上到处都有它不认识的标志,这些标志它可从来都没有看见过,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所以它不敢开车进城,只好请我们小朋友来帮他的忙了。 二、认识标志。 1、教师:我们快一起来看一看它们是什么标志,都代表什么意思吧。 2、教师出示贴有各种交通标志的图片,请幼儿逐个观察讨论,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试着说出这些分别是什么标志,分别代表着什么意思。 3、教师:刚才小朋友都说出了这些标志的意义,那到底对不对呢?让老师来告诉你吧!(教师详细讲解每个交通标志的名称及意义) 4、教师小结:红色圆框加上斜杠的标志表示禁止,黄色、蓝色表示不能做,禁止做。黄色三角形的标志是警告标志,提醒大家要注意

了,要小心了。蓝色的标志有指示的作用,可以告诉大家这时需要做什么?这是什么地方。 5、教师:这里还有一些标志,请小朋友们看看它们是什么颜色,猜猜看是什么意思? 6、游戏(我指你说):教师指出标志图片,让幼儿说出标志名称及含义,让幼儿复习巩固。 三、标志分类。 1、教师:小老鼠不小心把标志弄乱了,谁能来帮他分分好?(根据颜色,形状,用途来分) 2、幼儿画册练习。 四、形成规范。 1、小朋友们,你们觉得标志重要吗?如果在我们的生活中缺少了标志会怎么样呢?,那我们平时在马路上应该怎么样呢? 2、教师小结:是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遵守交通规则,不能乱闯马路,否则就会造成交通事故了。

2021幼儿园大班科学课教案《有趣的膨胀》

幼儿园大班科学课教案《有趣的膨胀》 1、初步让幼儿了解物体膨胀的条件。 2、激发幼儿学会用比较观察的方法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 3、萌发幼儿对物体膨胀现象产生兴趣和探索欲望。 一、引导幼儿认识遇水膨胀 1、小朋友,今天有这么多老师陪我们一起上课你们高兴吗?老师还请来了一位客人(出示泡过的和没泡过的两种黄豆) 师:小朋友,你们认识这位小客人吗? 幼:黄豆 师:咦,这两种黄豆怎么不一样呢? 幼:有一种用水泡过了。 师:对,这是老师昨天晚上用水泡过的,你们看看有什么不一样呢?

幼:泡过的大,没泡过的小。 幼:泡过的是软的,没泡过的是硬的。 2、豆宝宝还带来了它的好朋友,你们想知道是谁吗?出示木耳 师:小朋友,木耳是什么颜色的? 幼:黑色 师:因此,有人叫它黑木耳。你们再用手摸摸,什么感觉的? 幼:硬的 师:既然木耳又黑又硬,我们给它洗个澡怎么样?你们想想,(.教案.出自:教案网.)洗澡后它会变成什么样子的呢?幼儿分组操作 师: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幼:木耳泡过后变大了

小结:像黄豆、木耳这样经过用水泡之后,体积慢慢变大,这种现象就叫做遇水膨胀。我们生活中有没有这种遇水膨胀现象呢? 幼:菊花 出示紫菜、菊花茶、茶叶、银耳的图片让幼儿再次观察膨胀前后的变化。 二、引导幼儿认识遇热膨胀 出示玉米 师:小朋友,你们摸摸什么感觉? 幼:硬梆梆的 师:你们猜猜如果我们把玉米放在炒锅里经过高温不断加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幼:变大了,变成爆米花了 师:我们来看一段视频,看看你想的对不对,好不好?(放视频)

师:小朋友,玉米经过高温变成什么了?(爆米花)爆米花好吃吗?请问你们吃过爆米花吗?吃过的是什么感觉呀? 幼:甜甜的、脆脆的 师:爆米花好吃可不能贪吃,像爆米花、虾条、薯片这些都是膨化食品,吃多了对小朋友身体可没好处,所以我们平时要少吃。那像玉米这样经过高温加热变大的现象是膨胀现象吗?这种现象叫做遇热膨胀。我们生活中有没有遇热膨胀现象呢? 幼:面包、馒头、豆腐、油条、蛋糕等等。 3、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难题 出示瘪了的乒乓球 师:你们能不能帮助老师把瘪了的乒乓球恢复成原来的样子呢?想想办法 幼:用手捏捏、扎个眼儿吹吹、用热水泡泡(让幼儿逐一操作)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明亮的眼睛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明朗的眼睛活动目标: 1、懂得保护眼睛的严重性及近视戴眼镜给生活带来的不便。 3、养成优良的用眼卫生习惯。 活动重点: 2、懂得保护眼睛的正确方法。 2、养成优良的用眼卫生习惯。 活动难点: 活动准备: 1、懂得保护眼睛的严重性及正确方法。 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注意保护眼睛,养成优良的用眼习惯。 1、故事《戴眼镜的小猴》挂图。 2、纸偶小猴一只。 活动过程: 一、出示小猴,引入。 师:今天,张老师给小朋友们请来了一个动物朋友,(出示戴眼镜的小猴)它是谁啊?(幼儿回答:小猴)哦,是小猴啊,小朋友们都认识它呀,你们仔细看看小猴有什么不一样?(幼儿回答:……)小猴为什么戴着一副眼镜呢?(幼儿回答:……)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啊?(幼儿回答:想) 师:接下来张老师给小朋友们讲一个好听的故事,小朋友们认真听一听待会告诉老师小猴为什么戴眼镜。 三、交流讨论。 呢?二、教师结合挂图讲述故事《戴眼镜的小猴》。

1、师:故事讲完了,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小猴灰灰为什么戴眼镜了 幼儿回答:…… 师:原来灰灰爱看电视,爱玩游戏机所以才戴眼镜。 幼儿举手回答:…… 哪些麻烦呢?2、师:那灰灰戴着眼镜在运动会上遇到了什么麻烦呢?师:哦,灰灰爬树的时候眼镜老是往下滑,真聪惠,那他还遇到幼儿举手回答:…… 师:回答的真棒,灰灰跑步的时候呼出的气让他的眼镜变的含混,一会儿撞到小兔,一会儿又踩着小狗结果被取消了比赛资格。 3、师:灰灰他可生气了,回到家妈妈和灰灰说了什么呢?幼儿回答:…… 小结:灰灰戴着眼镜做什么都很不便当,妈妈告诉灰灰不能再一个劲的看电视玩游戏机了,要保护好眼睛,那小朋友你们觉得眼睛严重吗?(严重)眼睛严重那能没事就看电视玩游戏机吗?(不能) 四、了解眼睛的保护眼睛的方法及优良的用眼卫生习惯。 师:那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我们的眼睛呢? 近;不可以一直看电视……)(个别幼儿回答,不能用脏手揉眼睛;写字的时候不能离书本太总结:眼睛在我们生活中非常严重,所以我们要爱护我们的眼睛,不用脏手去揉眼睛,看书、写字、画画的时候眼睛离书本不要太近,看一段时间就让我们的眼睛休息片刻。 活动延伸: 师:小朋友们刚刚说的太棒了,灰灰说它想和你们一起到图书角去用正确的用眼方法看会书,那现在请小朋友们轻轻的端起小椅子,我们和灰灰一起去图书角看书吧。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膨胀教案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膨胀教案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膨胀教案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内容,感知物体的膨胀现象,初步了解物体膨胀的条件,观察膨胀现象,激发对物体膨胀现象的兴趣和探索欲望,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科学活动课,快来看看有趣的膨胀教案吧。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的膨胀现象,初步了解物体膨胀的条件。 2、观察膨胀现象,激发对物体膨胀现象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实物:木耳,银耳,海底,粉条,玉米等若干。 2、瘪的乒乓球一个。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对膨胀的兴趣。 1、出示爆米花 教师:你们喜欢吃爆米花吗?知道爆米花是由什么变成的吗? 2、引导幼儿初步感知膨胀的现象。 二、感知物体遇水膨胀的现象。 1、幼儿观察:木耳遇到水膨胀的现象。 引导幼儿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2、幼儿操作:银耳遇到水膨胀的现象。 请幼儿交流操作结果。 小结:木耳、银耳放进水里侵泡后,体积慢慢变大了,这种现象叫吸水膨胀。 小朋友想一想,你还看到哪些物体吸水后体积变大,产生了吸水膨胀的现象。 3、引导幼儿讲述生活中的吸水膨胀的现象。 三、幼儿操作,感知膨胀现象。 1.提供海带,粉条,紫菜,茶叶,干香菇等。 2.幼儿操作后介绍实验结果。 教师小结:海带、紫菜、粉条,茶叶等这些物体放到水里后,体积就慢慢大了, 它们都产生了吸水膨胀的现象。 四、感知物体遇热膨胀的现象。 1、出示玉米: 请幼儿观察玉米放进微波炉里遇热发生的变化。 观察结果,玉米遇热后变成了玉米花。 请幼儿品尝玉米花。 2、出示一个瘪的乒乓球 (1)教师:哎哟,这个乒乓球瘪了,还能让它变成圆的吗? 请幼儿想出各种办法。 (2)教师操作:把乒乓球放入杯中,倒入开水。

(完整word版)大班科学《有趣的滚动》教案.doc

浦园幼儿园2016-2017 学年度第一学期 教学名称:大班科学:《有趣的滚动》授课班级:大三班 授课日期: 2016-09执教人:费萍 教学目标: 1、探索不同形状的物体有不同的滚动特征及路线,并尝试记录。 2、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 教学准备: 1、收集各种物品:罐头、杯子、球、纸盒、方便面筒、积木等。 2、幼儿座位前面地上贴点,标有“√”“×”的两个筐,赶“猪”棒 2 根。 3、大记录纸一张,小记录一张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极主动的探索不同形状的物体有不同的滚动路线。 难点:尝试将自己的探索结果进行记录。 教学方法与手段:操作法游戏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幼儿活动设计意图

浦园幼儿园2016-2017 学年度第一学期 一、玩一玩,分一分 (提供纸杯、茶叶筒、球、塑料盒、 积木等各种物品 ,) 宝贝们看一看,地上有什么?请 1、幼儿操作,集体检验结果 你玩一玩,看看哪些东西会滚动,把它 找出来,放到打“√”的筐里,不会滚动 的放到打“×”的筐里。 2:会滚动的东西里面可以分成几 2、认一认,各形体(圆柱体, 类?它们是什么形体? 球体,丰富“圆锥台”) 探索哪些物体会滚动,激发幼儿 小结:上下一样粗,上下两个面是一样探索兴趣。 大的圆形的物体叫圆柱体。 不管从哪边看都是圆的,不管往什 么方向推都能滚动的物体叫球体。 一头大一头小的叫圆锥台。 3:为什么这些东西会滚动?你发 3、幼儿讨论汇报。 现了什么秘密? 小结:它们的身上都有一个地方是 圆的,圆的东西没有角,所以会滚动。 二、游戏“滚进球门”, 1、你知道这些圆柱体、球体和圆 锥台它们的滚动路线是怎样的?我们 通过游戏“滚进球门”来验证一下你们 的想法,好吗? 3、玩法介绍:两人面对面,一人 幼儿游戏“滚进球门”并观察。 分开双脚做球门,一人滚动物体进球 门。集体听老师口令“123,滚”,注意 提醒幼儿观察物体滚动路线。(第二遍 交换) 4:你在玩这些东西时,有没有都探索不同物体的不同滚动路线。 滚进球门?你遇到了什么困难? (没有)、集体交流游戏结果 5:为什么圆锥台滚不进球门?)圆锥台一头大一头小,滚动的时候会转圈。 结论: 原来圆锥台滚动时会转弯,不能滚进球门,而圆柱体和球体都能滚进球 门。 三、游戏“赶小猪” 1、我们知道了圆柱体和球体都能滚进 球门,那你知道它们滚动时谁更灵活 吗?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精选10篇)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汇总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跳绳计数 设计思路:在运动会跳绳比赛的过程中,孩子们对跳绳计数的结果产生了分歧,原因在于跳绳计数方法不对,计数结果不准确,孩子们觉得不公平。《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5—6岁幼儿已能发现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并从中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为抓住幼儿生活中出现的“真”问题,并以此作为支持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契机,我们设计了这次活动。 活动目的 1.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2.尝试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跳绳计数,学习正确计数。 3.能与同伴分享合作,协商解决遇到的问题。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来自幼儿真实生活的录像片段——“跳绳比赛争执瞬间”,记录纸和笔。 2.经验准备:活动前请幼儿和家长一起搜集有关体育比赛的资料,观察了解各种比赛的过程和名次确定的方法;幼儿已有跳绳和跳绳计数的经验。 重、难点分析 1.重点:通过实践,尝试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跳绳计数,在不断增强计数兴趣的过程中学习正确计数。准备运用实践体验法、讨论法与游戏法突破这一重点。 2.难点:能够发现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准备运用启发提问法、活动延伸法突破。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观看录像,进行讨论。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段录像,请你们看一看,录像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看完录像后提问: (1)录像中的小朋友因为什么事情发生了争执?

(2)为什么会出现跳绳计数不清的问题? 2.第二遍录像(慢速播放),便于幼儿观察跳绳速度与计数速度的对应关系,分析现场计数时出现的问题。 提问:(1)为什么会出现跳绳计数不清?问题出在哪儿? (2)如果是你,会怎样为跳绳计数? 3.小组实践,集体分享:如何使跳绳计数更准确。 (1)幼儿分组活动,每组取一根跳绳。幼儿可以边实践,边商讨计数方法,并通过图画标记等形式记录跳绳计数的方法。 (2)集体分享 a.分享探索过程,如: 开始计数时你们遇到了哪些困难? 你们是怎样想出解决办法的? b.分享计数方法,如: 看跳绳小朋友跳动的脚计数; 看跳绳小朋友起伏的头计数; 看跳绳小朋友抡绳的双臂计数。 这几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c.讨论计数注意事项,如: 跳与数要对应上; 踩绳或一脚跳过另一脚没跳过,不能计数; 记清楚小朋友跳过的数,再往下接着数,并说出最后计数结果。 4.分组学习跳绳计数,请小朋友根据自己的意愿尝试跳绳记录方法,还可以探索和发现新的方法。 5.讨论:还有哪些运动项目是通过当场计数来统计结果的? 如:幼儿的拍球、投球、捉尾巴游戏;体育项目中的足球、排球比赛等。 6.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继续运用计数方法解决体育比赛及生活中的问题,如值日生发碗筷、取午点等,并用绘画、拍照等方式把自己的做法记录下来,张贴到主题墙上,和同伴分享、交流。 活动反思 首先,本次活动将幼儿的学习与他们真实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突出科学领域学习“情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膨胀 (含课件)

活动目标: 1、初步让幼儿了解物体膨胀的条件。 2、激发幼儿学会用比较观察的方法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 3、萌发幼儿对物体膨胀现象产生兴趣和探索欲望。 教具准备:膨胀的食物图片ppt、 实物准备:菊花、木耳、乒乓球、黄豆(干、湿) 活动设计过程: 一、引导幼儿认识遇水膨胀 1、小朋友,今天有这么多老师陪我们一起上课你们高兴吗?老师还请来了一位客人(出示泡过的和没泡过的两种黄豆)师:小朋友,你们认识这位小客人吗? 幼:黄豆 师:咦,这两种黄豆怎么不一样呢? 幼:有一种用水泡过了。 师:对,这是老师昨天晚上用水泡过的,你们看看有什么不一样呢? 幼:泡过的大,没泡过的小。 幼:泡过的是软的,没泡过的是硬的。 2、豆宝宝还带来了它的好朋友,你们想知道是谁吗?出示木耳 师:小朋友,木耳是什么颜色的? 幼:黑色 师:因此,有人叫它黑木耳。你们再用手摸摸,什么感觉的? 幼:硬的 师:既然木耳又黑又硬,我们给它洗个澡怎么样?你们想想,洗澡后它会变成什么样子的呢?幼儿分组操作 师: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幼:木耳泡过后变大了 小结:像黄豆、木耳这样经过用水泡之后,体积慢慢变大,这种现象就叫做遇水膨胀。我们生活中有没有这种遇水膨胀现象呢? 幼:菊花 出示紫菜、菊花茶、茶叶、银耳的图片让幼儿再次观察膨胀前后的变化。 二、引导幼儿认识遇热膨胀 出示玉米 师:小朋友,你们摸摸什么感觉? 幼:硬梆梆的 师:你们猜猜如果我们把玉米放在炒锅里经过高温不断加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幼:变大了,变成爆米花了 师:我们来看一段视频,看看你想的对不对,好不好?(放视频) 师:小朋友,玉米经过高温变成什么了?(爆米花)爆米花好吃吗?请问你们吃过爆米花吗?吃过的是什么感觉呀?幼:甜甜的、脆脆的 师:爆米花好吃可不能贪吃,像爆米花、虾条、薯片这些都是膨化食品,吃多了对小朋友身体可没好处,所以我们平时要少吃。那像玉米这样经过高温加热变大的现象是膨胀现象吗?这种现象叫做遇热膨胀。我们生活中有没有遇热膨胀现象呢? 幼:面包、馒头、豆腐、油条、蛋糕等等。 3、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难题 出示瘪了的乒乓球

大班科学区教案

大班科学区教案 【篇一: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转动” 陈铁军 活动名称:有趣的“转动” 领域:大班科学活动 一、设计思路: 今年春天,在我园的科技节活动中,幼儿对一种会发光、发声的陀 螺很感兴趣,孩子们讨论的是陀螺、玩的是陀螺,我感觉到可以抓 住幼儿的兴趣点来进行一次“转动”的活动。 二、活动目标: 1、在操作、探索活动中,积累有关转动的经验,了解转动是运动的一种方式。 2、发现转动的很多有趣现象,感受现代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有发明创造的欲望。 3、为自己和同伴的成功而高兴。 三、活动准备: 1、每组一份操作材料:塑料玩具、筷子、轮子、绳子、风车、火柴棒、盖子、纸片等。 2、学具:手巾花、陀螺、发条玩具、录音机、转椅、钟表等。 四、活动过程: 1、通过操作,让幼儿初步获得有关转动的经验。 (1)幼儿操作教师提供的各种能够转动的玩具,鼓励幼儿发现转动的 各种有趣现象和同伴交流,并能够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述。 (2)教师投放半成品,幼儿再次探索操作。鼓励幼儿想办法,做个会 转动的小玩具:使不能够转动的物品转动起来。玩的时候边玩边看,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 (3)交流,鼓励幼儿将自己的发现大胆地告诉同伴,并请想法奇特的 幼儿演示,鼓励幼儿为同伴的成功而高兴。 2、游戏“找一找”:感受转动给生活带来的方便,进一步激发幼儿对 转动的兴趣及创新的欲望。 (1)幼儿自由讨论:聪明的人,让许多东西都转动起来,来方便我们 的生活,请小朋友互相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能转动的物体,以及转动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好处?

(2)集体交流, (3)、幼儿观看幻灯:转动在现代科技中应用。 3、发散思维: 如果你是小小发明家,你想让什么转动起来?转动以后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呢?” 4、通过游戏,让幼儿发现转动是运动的一种方式。 (1)师:“你能让自己的身体也转动起来吗?” (2)试一试,看看自己的身体有那些部位也能转动起来,玩的时候要注意安全,不要弄伤自己和小朋友。 (3)交流:你让身体的那个部分转动起来了?请你来试一试。 (4)“如果我们身体的一些部位(如头不能转了)不能转动了,行不行?” (5)“我们的身体真了不起,有那么多的部位都能转动起来,让我们做事、运动更灵活!” 五、活动延伸: 1、老师和幼儿一同到室外寻找可以转动的物体。 2、利用谈话鼓励幼儿继续寻找、探索、发现日常生活中有关转动的物体。 大班科学:《奇妙的纸杯》 一、活动目标:(1)能积极参与探索活动和关心周围生活中的小科技产品;(2)了解纸吸水后易变形的特点,比较发现经特殊加工后的纸杯所具有的轻便、卫生、不吸水、不污染环境的优点;(3)在操作活动中仔细观察,善于发现问题,有初步的比较分析能力。 二、活动准备:纸折的杯子、纸杯,每人一个;不同质地的杯子;毛笔;白纸;蜡烛若干。 三、活动过程:(1)了解纸吸水易变形、变烂的特点。a、玩“饮料店”游戏,请幼儿选一个杯子自己盛饮料;b、请幼儿用纸折的杯子盛水,观察纸折杯子的变化。提问:纸折的杯子怎么样了?为什么会这样?小结:纸遇到水后会吸水,这样纸就会变软,慢慢渗水、变形、烂掉。 (2)发现两种不同纸杯盛水后的不同点并寻找原因。a、提问:纸杯也是纸做的,为什么却能盛水?请幼儿拿一只一次性纸杯,通过折折、刮刮、抠抠等方法去探索、发现。提问:你发现了什么?白白的是什么东西?(蜡)纸杯上为什么要涂蜡呢?b、小实验:用蜡在纸上涂一层,再用毛笔蘸水涂,观察其现象。提问:你发现了什

有趣的膨胀说课稿

有趣的膨胀说课稿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有趣的膨胀》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是西河幼儿园崔丽芳,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有趣的膨胀》,我将要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说教学重点难点、以及说教学过程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有趣的膨胀》选自幼儿园大班下册科学领域的内容。膨胀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过的一种现象,但是幼儿不能用合适的词语来形容。看到投放在科学区用水泡过的黄豆、绿豆总是说变大了或是变鼓了,而不能用吸水膨胀这一词语来描述这一现象。在新纲要中也明确指出了科学的教育内容应从身边取材,这样有利于孩子们真正地理解科学、运用科学以及热爱科学,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教育活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指南》要求,结合大班孩子的认知结构及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三个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物体膨胀的现象和物体膨胀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教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幼儿探索周围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 对于大班幼儿来说,本次教育活动的重点是掌握物体吸水膨胀和遇热膨胀的条件。难点是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

四、教学方法 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我始终坚持以幼儿为主体,教师采用启发、引导的方法,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我运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自主探索法 2.分组讨论法 3.对比试验法 4.直观演示法 五、说教学过程: 以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入手,围绕教学目标,使幼儿始终处于自主探索状态,我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1.创设情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师:老师带来了一位小客人(黄豆),让幼儿摸一摸,看一看,初步感知一下它的形态。出示幼儿泡好的黄豆,通过对比实验,看它发生了哪些神奇变化,通过比较得出:吸水使积变大了,变软了。 2.探究操作 师:老师还把小黄豆的朋友也请来了,让它们跟小黄豆一样到水里去做游戏吧!出示木耳、银耳、茶叶,让幼儿亲自把它们放到水中并观察它们的膨胀现象。在试验过程中让幼儿认真观察,亲自体验。孩子们会发现膨胀最快的银耳,然后是木耳,最后是茶叶。通过对比试验得出结论:像这种吸水后使体积变大的现象叫吸水膨胀。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吸水膨胀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