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神之道 静坐养生又养颜
道家长寿秘方:十养-有来医生

道家长寿秘方:十养-有来医生2017-05-12 17:10道家的养生之道源远流长,传承至今己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因而成为道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道教的“十养”,即:养身、养神、养体、养气、养心、养智、养德、养品、养福、养寿十个方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运动养身:道教讲究“性命双修”。
“养身”之法应以动为纲,量力而行,持之以恒。
通过经常运动,既可畅达心胸,怡情养性,更可使筋骨强健,气血顺畅,解郁散滞,增强免疫力,防病于未然。
二、静坐养神:道教修炼养生学讲究“形神并练”,养生之道认为“以动养身,以静养神”,静则天地宽,情绪稳定,心静神明。
一般人在生活中,养神重在绝视听,除杂念,通过静坐修炼,达到无物、无我。
三、少食养体:这里所说的养体,与“养身”的概念不同,是指身体的胖瘦适中,保持标准体重。
道教修炼者认为,“神清才能体健”,“养体”与“养神”的关系密不可分。
对于一般人来说,提倡“进食八分饱”。
四、寡言养气:道教修炼强调“三圆”。
即:节欲者精圆,少言者气圆,息虑者神圆。
一般人阅历较丰富,有些人容易多话,甚至“仗义执言”,这样不好。
须知“开口神气散”,话多不利于养气,该言则言,可言可不言者,则不言或少言为好。
若因言语不当而与人引起争执,就不好了。
五、读书养智:从小养成读书学习的好习惯,合理用脑,博览群书,既可丰富知识,开阔眼界,不断更新观念,接受新鲜事物,又能培养和保持智力,防止脑力衰退,这也是自娱妙法。
六、诗词书画养性:诗词书画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项目,更具有奇妙的修心养性作用。
因为在进行诗词书画创作(或练习)时,要求专心致志,百念不生,心不他用,这样才能构思、创作出好作品。
古今有很多书画、诗词大师,都是长寿百岁的人。
七、劳作养德:人切忌“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应该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和家务劳动,这样既能在劳作中得到锻炼,又能愉悦心情,发挥余热,从而赢得社会的敬重和家庭成员的爱戴,促进家庭的和谐。
道家养心神的方法

道家养心神的方法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哲学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注重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在道家的理念中,养心神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只有心灵得到滋养,才能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下面介绍几种道家养心神的方法。
1. 静坐养心静坐是道家养心神的重要方法之一。
静坐可以让人的心灵得到放松和平静,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在静坐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呼吸调节身体的能量,使身体和心灵得到平衡。
静坐的时间可以根据个人的情况来定,一般建议每天坚持20-30分钟。
2. 饮食养心道家认为,饮食对身体和心灵的健康都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饮食养心也是道家养心神的重要方法之一。
道家主张饮食清淡,少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和粗粮。
此外,道家还强调饮食的节制,不要过度饮食,以免影响身体和心灵的健康。
3. 锻炼养心道家认为,身体和心灵是相互关联的,因此,锻炼身体也可以养心神。
道家主张适度的运动,如太极拳、气功等,可以调节身体的能量,使身体和心灵得到平衡。
此外,道家还强调锻炼的方法要正确,不要过度运动,以免对身体造成伤害。
4. 心理调节养心道家认为,心理健康对身体和心灵的健康都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心理调节也是道家养心神的重要方法之一。
道家主张保持心态平和,不要过于焦虑和紧张,要学会放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此外,道家还强调要保持心态开放,不要固执己见,要学会接受和包容他人的观点。
道家养心神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个人的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无论选择哪种方法,都要坚持不懈,才能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中医养生养生功法之静坐冥想

中医养生养生功法之静坐冥想静坐冥想作为中医养生的一种重要功法,已经在古代医书中被广泛提及,并被认为是保持身心健康的有效方法。
静坐冥想能够帮助调养气血、舒缓压力、增强免疫力,同时也能提升心智和培养内心的宁静。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中医养生中静坐冥想的原理、方法以及其对身心健康的益处。
一、中医养生中静坐冥想的原理中医养生理论强调人体的整体平衡,主张通过调整气血的运行和消化吸收等各个方面的功能来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
而静坐冥想则是通过调节呼吸和心理状态,使身心得到放松和平衡。
在中医养生中,静坐冥想被看作是调理“心”的方法,通过在内心中专注和沉淀,调整体内能量的流动和神经系统的平衡,以达到身心和谐的状态。
二、静坐冥想的方法1. 环境营造选择一个安静、通风的空间作为静坐冥想的场所,以确保环境的舒适和无干扰。
可以适当点上香或播放柔和的音乐,营造宁静的氛围。
2. 舒适体位选择一个舒适的坐姿,可以是盘腿坐、跪坐或坐在椅子上,保持身体的直立和放松,同时放松肩膀和颈部的肌肉。
3. 专注呼吸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缓慢而深层次地吸气和呼气。
可以使用腹式呼吸,将呼吸放在腹部,缓慢地吸气使腹部鼓起,呼气时腹部慢慢收缩。
4. 冥想对象选择一个冥想的对象,可以是内心的某个形象或者是一个特定的词语。
专注于这个对象,让内心保持宁静和集中。
5. 注意力训练静坐冥想需要培养注意力的力量,当杂念涌上心头时,要学会观察并放下,让自己回到冥想对象上。
三、静坐冥想的益处1. 舒缓压力静坐冥想有助于舒缓压力和焦虑情绪,通过让思绪平静,放松身心,从而帮助人们管理和缓解压力。
2. 提升心智通过长期的静坐冥想,可以提升心智的敏锐度和专注力。
研究发现,冥想练习者更容易保持专注和集中注意力。
3. 调理气血中医养生认为,静坐冥想有助于调理气血运行,促进气血的平衡和流通。
通过冥想,可以促进能量的流动和调整体内机体的平衡。
4. 增强免疫力长期坚持静坐冥想可以增强免疫力,提高身体的自愈能力。
中医养生中的“静坐冥想”有何养生效果

中医养生中的“静坐冥想”有何养生效果在中医养生的广袤领域中,“静坐冥想”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神秘的光芒。
它并非是一种新出现的时尚潮流,而是历经岁月沉淀的古老智慧。
那么,静坐冥想究竟有着怎样的养生效果呢?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索。
静坐冥想有助于调节身心的平衡。
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的身心常常处于紧张和疲惫的状态。
工作的压力、生活的琐事、人际关系的复杂,都如同无形的重担,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而静坐冥想就像是一场及时雨,能够滋润我们干涸的心灵。
当我们安静地坐下,闭上眼睛,专注于呼吸,慢慢地,身心的紧张逐渐得到释放。
我们的肌肉会放松下来,不再紧绷;心跳和呼吸也会变得平稳而有规律。
这种身体上的放松,为身体各个器官的正常运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心脏不再承受过度的负担,血液循环更加顺畅,从而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同时,静坐冥想对于调节情绪有着显著的作用。
生活中的不如意常常引发我们的愤怒、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这些情绪如果长期积压在心里,不仅会影响心理健康,还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
通过静坐冥想,我们能够觉察到自己的情绪,不被它们所左右。
当愤怒来临时,我们可以在内心深处观察它,而不是立刻爆发。
当焦虑出现时,我们能够冷静地面对,而不是被其吞噬。
久而久之,我们的情绪变得更加稳定,心态也更加平和。
在中医理论中,情志与脏腑的关系密切。
过度的愤怒会伤肝,过度的喜悦会伤心,过度的思虑会伤脾,过度的悲伤会伤肺,过度的惊恐会伤肾。
静坐冥想通过调节情志,间接保护了脏腑的健康。
例如,减少愤怒可以保护肝脏的疏泄功能,避免肝气郁结;稳定情绪有助于脾胃的正常运化,促进消化吸收。
静坐冥想还能提高我们的专注力和思维能力。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
一会儿看看手机,一会儿聊聊八卦,很难集中精力去完成一件事情。
而静坐冥想训练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点上,比如呼吸或者一个特定的意象。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也能够更加专注,提高做事的效率。
闭目养神静坐养气的秘诀

闭目养神静坐养气的秘诀读者互动(有朋友问我如何才能让自己静下来,一旦闭上眼就感觉体内有很多信息在干扰自己。
各种思绪和念头都会随之而来,这种情况都是正常的,今天再仔细给大家分析一下如何让自己更快入静。
身体越好,能量越高的人越容易入静。
这也是启动自愈力的方法)正文开始心静如水,静坐养气,关键不在于如何坐,而在于静。
能够静下来,坐行住卧都是养生。
如果无法让自己静下来,不管你摆些什么姿势都是无用功。
看上去坐的四平八稳的,但内心却总是起伏不定,脑袋里面始终会有信息干扰你,让你胡思乱想无法停止。
身体差的人想要静下来就非常不容易了,体内各种邪气会不断来打扰你,一会让你这痒痒,一会让你那难受的。
要不了一会儿就可以让你放弃继续养气。
虚静就是入道之门,一旦静下来,你的身体会得到天地能量的帮助,快速的修复身体。
只要练习过气功的,都明白生热是首要条件。
只要方法不是错的太离谱,都可以感觉到体内的这种变化。
经络气感,穴道跳动都是在静中出现的。
动为阳,静为阴,一阴一阳之谓道。
生命就在这一静与一动之间,动的时候身体会消耗能量,静的时候身体也会补充能量。
能量起来了,身体有不通的地方,身体会借助能量把它们全部打通。
自动找病灶,自动清除病灶,自动修复身体。
这也是属于身体的本能,只要还活着都会拥有的一种本能。
要想让这种本能快速帮助身体进行恢复,我们就要控制后天的思绪,让他们不要干扰身体的这种修复程序。
也就是所谓的排除一切杂念,归神入道。
简单讲就是让我们少去胡思乱想,启动身体的自愈程序。
大部分身体差的人都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很容易出现胡思乱想。
静坐的时候就自然把这种习惯带入了练习中,这就是他们静不下来的原因所在。
身体比较好,各种关系都比较融洽的人,内心就不会有太多的牵挂,没有什么可以让他焦虑和担心的,所以很容易就能够静下来。
把心安放好,不想事,也不想人,自然能够快速入静。
整天想静静的人一般都不容易入静,就算躲在深山老林里面,也不过就是空气好点,没人打扰。
道家十大养生方法

道家十大养生方法道家十大养生方法是道家传统的保健保养方式,是继承和传承了中国古代养生文化,与中医和太极拳等养生技术相互配合,达到身体健康和长寿的效果。
以下是关于道家十大养生方法的10条详细描述:1. 静坐养神:道家养生讲究调整身心,静坐养神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方法。
静坐养神的核心在于调整呼吸和意念。
通过静坐培养身心平衡和内心安宁,让身体得到放松,达到治疗和调养身体的作用。
2. 五禽戏:五禽戏是一项历史悠久的运动方式,它是一种用模仿禽鸟动作的方式进行的锻炼。
此举动可以调节呼吸,增强体力和呼吸系统的运动量,它适合中年人以上的人们,特别是为关节、肌肉、内脏器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问题提供帮助。
3. 水疗:水疗就是利用水的热和冷来治疗身体的方法。
道家认为,水是五行之一,有通达经脉、排毒、活血、保健补肾等功效。
早晨起床用温水漱口,可以养肝护肾,低压,早上用凉水洗脸,可以养肺润肤,保持皮肤的湿度。
4. 行走静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感到忙碌和疲劳,行走和静坐可以帮助我们调节身心疲劳,释放压力。
尤其是在户外行走,可以呼吸新鲜的空气,增强体质,保持身心健康。
5. 古琴演奏:古琴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之一,它既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也可以作为养生的一种手段。
古琴演奏需要注重身心的调整和呼吸的协调,有调理心情、降低血压、安定情绪等好处。
6. 药膳调理:药膳是兼有保健保养功效的食物,它可以滋养和修复身体,有助于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药食同源的理念不仅仅是滋补身体,还包含了精神层面的养生观念,如快乐、幸福、思考和修行等。
7. 医理养生:道家的医理养生认为,一个人的生命长度和生活的质量是由四个因素决定的:先天质量、后天环境、饮食习惯和修行养生。
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身体和修行强化个人的内部心态,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和自我生命延续。
8. 按摩推拿:指用手的力量,按摩、揉捏、推拿、瘦脸等手法配合如针灸、耳穴按压、拔罐、火罐等方式对人体的经络、穴位以及软组织等进行按摩,来达到平衡人体气血,调整人体器官机能的保健方法。
道教的五种养生之道

道教的五种养生之道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养生保健有着独特而深远的影响。
道教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身心灵的平衡与和平。
养生是道教思想的重要方面之一,本文将介绍道教的五种养生之道,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借鉴道教的养生智慧。
第一种养生之道:养身之功道家强调保持身体的健康和活力。
通过调养气血,保持身心的平衡。
道教的阴阳学说认为人体内的阴阳要保持平衡才能健康。
养生功法包括各种养生保健体操、气功和养生食疗等。
例如,太极拳作为一种常见的养生功法,通过慢跑的动作和深呼吸来达到调节身心的效果。
另外,在饮食方面,道教养生饮食偏素,注重与自然和谐,追求平衡营养的摄入,以保持身体的机能正常化。
第二种养生之道:养心之术道教注重心灵的修养。
通过养心的方式,道教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养心术包括冥想、修行和静坐等修行方法。
冥想有助于提高专注力和精神力量,使心灵更加宁静;修行则强调修行者的境地和品德的提升;静坐是一种闭目养神的修行方法,通过意识觉知来达到心灵的净化与放松。
养心之术有助于消除内心的杂念和负面情绪,提升个人的道德境界和心灵的平静状态。
第三种养生之道:养性之法道教强调保持人的性情之间的和谐。
养性之法包括性情调理和性爱养生等方面。
性情调理指的是通过调节情绪和性格,达到平衡身心的目的。
性爱养生则通过性生活调节阴阳平衡,达到滋养身体和延年益寿的效果。
道教讲究男女性爱的和谐与和顺,有适度、安全、和睦的性生活有助于保持身心的健康与活力。
第四种养生之道:养神之法道教强调人的意识和精神的修养。
养神之法包括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等方面。
文化修养包括读书学习、修身养性,通过研读经典和哲学思考提升个人的修养境界;艺术修养则强调欣赏艺术、参与艺术创作,通过艺术来调节情绪与心灵,达到养神的效果。
道教认为,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有助于提高人的精神素质,使人的心志更加坚定和豁达。
第五种养生之道:养道之法道教的最终目标是达到超越自我、与道合一的境界。
养生之静养的最佳方法静坐

养生之静养的最佳方法静坐中医认为,人在“静养”的状态下,神经紧张度放松,呼吸、心率、血压、体温均相应降低。
这种低代谢的积累反应,自然使生命相对延长。
所以说,“静养”是一种精神上的“健身运动”。
静养的最佳方法就是静坐。
静坐的力量可以让我们平静、祥和地面对压力,让心灵得到净化和休息。
静坐,其实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简便易学。
静坐首先要排除一切私心杂念,练习时需脱掉鞋子,找一个你认为舒服、无人干扰的地方,闭上双眼,注意呼吸调节,感受空气进入和离开你的身体。
静坐时先将注意力集中在脚上,试着感觉冷、热、刺痛和其他的感觉。
接着将注意力集中到臀部,先感觉坐垫,再感觉逐渐腾空。
如觉得紧张就试着深呼吸,直到紧张感消失。
再接着将注意力集中在背部,先感受脊椎、肌肉;后慢慢往下移到腹部、骨盆。
在你一呼一吸的节奏中,注意你的腹部会跟着起伏;再把注意力移到胸腔,注意胸腔也会跟着呼吸而起伏;继而把注意力集中于放在大腿上的手,注意每一根手指,手掌,手背;接下来把注意力集中在手臂、肩膀、脖子、脸,感受你的五官和整个头部。
不同的情绪变化,对人体有不同的影响。
中医认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
睡前恐惧、忧思、恼怒,会使人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思绪绵绵,以致难以入睡。
任何情绪变化都会导致气血运行紊乱,影响睡眠质量,因此要防止任何情绪的过度。
平心静气,气血调达,则睡眠安稳。
胃不和则卧不安“早饭宜早,午饭宜饱,晚饭宜少”,晚饭吃的太多,睡前仍感觉有饱胀感,胃肠要加紧消化,装满食物的胃会不断刺激大脑。
大脑有兴奋点,人便不会安然入睡。
临睡前进食更容易增加胃肠负担,既影响入睡,又有碍健康。
因此,晚餐只要吃七分饱就可以了,如果睡前感觉饿,可以喝一杯牛奶,活动一会再去睡觉。
过多言谈难安眠中医认为“阳入阴则寐”,睡前需要静神,不可扰动阳气,阳入于阴人即安睡。
人的任何活动都需要阳气的鼓动,睡前多言语扰阳气运行于外,不能内收,则不易入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养神之道静坐养生又养颜
内容:静坐养生来自孔子《论语》。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古代人的“清静无为”的养生学思想,在《庄子·天道》中记载:“静者无为,年寿长也。
”金元时代的刘河间说:“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去!”还有人讲:“清心寡欲,静养心神。
”
“静能生慧”是儒家的传统观念。
四书之一的《大学》说:“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就是说入静在开发智力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灵感、文思往往就从静坐中源源而来。
大书法家王羲之说,书法入木三分,乃系静坐练习所得。
《因是子静坐养生法》是现代著名养生家、佛学家、教育家蒋维乔先生经典名作,得到了弘一法师、南怀瑾等无数权威名家的大力推荐。
动与静是两个对立的名词,养生调息的静是静中有动,一切生命的功能的泉源,都从“静”中生长。
在自然界中,任何动物、植物、矿物的成长,都从“静”态中充沛它生命的功能。
从精神状态而言,静是培养近于先天“智慧”的温床。
人的智慧都是从“静”中而来,所以佛家戒、定、慧的“禅定”从静中求得智慧。
静坐养生的原则:松、静、守、息。
静坐调息养生的要点是环境、温度、空气、姿势、放松、腹式呼吸、意念守神等。
静坐与气脉,人在静坐的过程中,心里的杂想相对减少,头脑中的思虑也相应减少,所以血液流动也比较缓慢,心脏也因此减轻负担,同时因为身体的姿势放置端正,不再运用动作来消耗体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