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骨骼肌机能资料
生理学考研必备:大学运动生理学知识点总结(超全面)

运动生理学绪论第一节生命的基本特征生命体的生命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和生殖一、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
新陈代谢包括同化和异化两个过程。
二、兴奋性: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
兴奋: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物电反应过程及表现三、应激性: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四、适应性: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五、生殖第二节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不变的,而是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即动态平衡状态。
这种平衡状态称为稳态。
稳态是一种复杂的动态平衡过程,一方面是代谢过程使稳态不断的受到破坏,而另一方面机体又通过各种调节机制使其不断的恢复平衡。
一、神经调节:是指在神经活动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机能调节过程,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
二、体液调节:由内分泌线分泌的化学物质,通过血液运输至靶器官,对其活动起到控制作用,这种形式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
三、自身调节:是指组织和细胞在不依赖外来的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
四、生物节律:生命体在维持生命活动过程中,除了需要进行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外,各种生理功能活动会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周期性变化,这种生理机能活动的周期性变化,成为生物的时间结构,或称为生物节律。
当前运动生理学的几个研究热点(如何用生理学观点指导运动实践)第一章骨骼肌的机能人体的肌肉分为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三大类。
第一节肌纤维的结构一、肌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1.肌细胞即肌纤维,是肌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2.肌纤维(肌内膜)集中形成肌束(肌束膜),肌束集中形成肌肉(肌外膜)。
3.肌纤维直径60微米,长度数毫米——数十厘米。
4.肌肉两端为肌腱,跨关节附骨。
(1)肌原纤维和肌小节(肌细胞的结构)肌原纤维(A、I带,H区,M线,Z线与粗、细肌丝的排列关系,粗细肌丝的空间排列规则等)视图肌小节:两条Z线之间的结构,肌细胞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精华整理版)

生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生理学绪论第一节生理学的研究任务、方法和水平一、生理学的研究任务二、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水平1、研究方法是一门实验性科学,某些研究可在不损害健康的前提下对人体进行试验,也可在人群中进行测量和统计。
2、研究水平在完整的机体情况下,研究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协调的规律,以及整体与环境之间的联系。
第二节生命的基本特征¥一、新陈代谢机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所进行的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的自我更新过程,称为新陈代谢,包括合成代谢(同化作用)和分解代谢(异化作用)两个方面。
二、兴奋性*是指机体感受刺激产生反应的特性或能力。
*阈强度是指刚能引起组织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三、适应性机体对环境变化产生反应而适应环境的能力称为适应性(adaptability)。
第三节机体的内环境及稳态1.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2.细胞外液成为细胞生存和活动的直接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简称内环境。
3.这种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的稳态状态,称为内环境的稳态(homeostasis)。
第四节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一、神经调节反射弧分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
二、体液调节是指体液中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运输,对机体器官或组织细胞的功能活动进行调节的生理过程。
三、自身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细胞组织或器官在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产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相对其他调节方式,自身调节范围较小,灵敏度比较差。
四、生物节律五、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自动控制1.负反馈是指反馈作用与原效应作用相反,使反馈后的效应朝着原效应的相反方向变化。
2.前馈干扰信息通过监测装置对控制部分的直接调控作用称为前馈,条件反射就是前馈调节。
3.非自动控制系统第二章骨骼肌机能第一节肌纤维的结构一、肌纤维的结构¥*肌细胞:又称肌纤维,是肌肉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
肌细胞,分为肌腱与肌腹,肌腹又可分为肌束和肌外膜,肌束可进一步分为肌束膜和肌纤维(肌纤维可以进一步分为肌原纤维和肌内膜)。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1)(1)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 运动生理学定义及任务。
答: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主要研究在运动过程中,人体各细胞、器官、系统的机能变化和它们的协同工作的能力和机理,进而观察其对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同时,还要观察运动对人体的形态和机能产生适应性变化的影响。
运动生理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运动生理学的任务是:在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有了基础认识的基础上,揭示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及机理,阐明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运动健身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指导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程度的人群进行科学的运动锻炼,以达到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增强体质、延缓衰老、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2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答: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和生殖3 什么叫内环境和稳态。
答:细胞外液被称为机体的内环境,细胞生存要求内环境各项理化因素相对稳定。
然而,内环境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不变的,而是各种物质在不断交换、转变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即动态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被称为稳态。
4 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方式有哪几种?答: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和生物节律5 人体生理机能调节的控制方式有哪几种?答:非自动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第二章骨骼肌机能1 论述骨骼肌肌纤维收缩的原理。
答:(1)兴奋—收缩耦联当运动神经上的神经冲动到达神经末梢时,通过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使肌细胞膜产生兴奋。
之后,肌质网向肌浆中释放Ca2+,肌浆中的Ca2+浓度瞬时升高。
肌钙蛋白与Ca2+结合,引起肌钙蛋白的分子结构改变,进而导致原肌球蛋白的分子结构改变。
(2)横桥的运动引起肌丝滑行原肌球蛋白滑入F-肌动蛋白双螺旋沟的深部,肌动蛋白分子上的活性位点暴露。
一旦肌动蛋白分子上的活性位点暴露,粗肌丝上的横桥即与之结合。
横桥与肌纤蛋白结合后会产生两种作用:A.激活了横桥上的ATP酶,使ATP迅速分解产生能量,供横桥摆动之用;B.激发横桥的摆动,拉动细肌丝向A带中央移动。
运动生理,人教版第一章考研题库

第一章骨骼肌机能一、名词解释1.肌小节:两条Z之间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称之为肌小节。
2.肌管系统:是骨骼肌兴奋引起收缩耦联过程的形态学基础,由横小管系统和纵小管系统组成。
3.横小管系统:是肌细胞膜从表面深入肌纤维内部的膜小管系统。
4.纵小管系统:肌细胞内围绕每条肌原纤维所形成的花边样的网状结构,又称肌质网。
5.终池:肌质网在接近横小管处形成特殊的膨大,称为终池。
6.三联管:每一个横小管和来自两侧的终末池构成的复合体,称为三联管。
7.生物电:一切可兴奋组织的细胞都存在电活动,这种电活动是由于细胞膜内外的离子运动造成的,通常把细胞膜的电位变化称为生物电。
8.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所存在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这种电位差存在于细胞两侧,故又称跨膜电位。
若以细胞膜外电位为零,细胞膜内电位则为-70~-90mV9.动作电位:可行分析不兴奋时,细胞膜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10.极化状态:指细胞膜内外存在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即静息电位的状态,它是动作电位的初始状态。
11.去极化:细胞膜的电位由极化状态,即静息电位从-70~-90mV减小到0mV的过程被称为去极化,去极化是膜电位消失的过程。
12.反极化:细胞膜去极化后,膜电位由0mV转变为外负内正的过程,即膜电位发生反转的过程称为反极化。
13.超射:在动作电位过程中,细胞膜去极化后会发生反极化反极化的电位幅度称为超射。
14.“全或无“现象:任何刺激一旦引起膜去极化达到阈值,动作电位就会立刻产生,它一旦产生就达到最大值,动作电位的幅度也不会因刺激加强而增大,这种现象称为“全或无”。
15.局部电流:当可兴奋细胞发生动作电位时,膜出现反极化,会产生局部的电流流动,其流动的方向在膜外是由未兴奋点流向兴奋点,在膜内是由兴奋点流向未兴奋点,这种局部流动的电流称为局部电流。
16.运动终板: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又称为运动终板,也称神经肌肉接头。
运动终板包括终板前膜(接头前膜)、终板后膜(接头后膜)和终板间隙(街头间隙)。
骨骼肌形态和机能研究方案--运动生理学作业

骨骼肌形态和机能研究方案
一、研究的提出及意义
每块肌肉都是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器官,有丰富的血管、淋巴分布。
在躯体内,肌肉(骨骼肌)是使骨骼运动的动力器官,全身骨骼肌有600块左右,约占体重的40%左右。
每块肌肉都由肌腹和肌腱组成。
肌腱附着于骨,起固定的作用,无收缩能力,肌腹有收缩能力。
有些肌肉跨过关节附着在组成关节的骨上,肌肉收缩可以促使关节运动。
由于肌肉分布部位的不同(如附着在骨的前面或后面,外侧或内侧等),可以引起关节不同方向的活动。
此外,骨骼肌在体育运动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对骨骼肌形态与机能的研究对提高运动成绩和发展体育运动有很大的帮助。
二、研究目的与方法
通过对骨骼肌的解剖和观察了解骨骼肌的基本形态,和运动特点。
通过显微镜下对骨骼肌形态的观察了解肌肉的微观形态和基本结构。
也可在不同的运动状态下,对肌肉进行活体检验,观察不同运动状态下肌肉的机能状态。
1.在解剖实验室里观察解离出的骨骼肌的外观形态。
观察骨骼肌宏观状态下的基本形态和不同骨骼肌的运动特点。
2.将骨骼肌骨骼肌薄片的标本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肌纤维的基本机构。
了解骨骼肌微观状态下的形态。
3.将运动状态下的骨骼肌,安静状态下的骨骼肌,运动后的骨骼肌等不同状态下的骨骼肌进行活检观察,了解骨骼肌在不同状态下的运动特点。
三、预期结果
通过宏观微观的观察我们能了解到骨骼肌的基本形态,观察到不同类型的肌纤维,了解到不同肌肉的工作方式。
在分组观察中能看到肌纤维在不同的运动状态下的变化。
这些观察结果为通过骨骼肌研究提高运动成绩奠定了基础。
骨骼肌机能PPT课件

兴奋收缩耦联的关 键部位
32
二、肌肉的收缩与舒张过程
——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 三个环节
1、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 2、肌肉兴奋—收缩耦联 3、肌细胞的收缩与舒张
33
(一)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
34
1、神经-肌肉接点的结构
运动终板
35
28
(二) 肌管系统
29
横管( T管) 纵管(L管) 终池
三联管
30
• 横管系统:肌细胞 膜从表面横向伸 入肌纤维内部的 膜小管系统。
• 作用 将细胞兴奋
时出现在膜上的 电位变化传入细 胞内
31
纵管系统:
肌质网系统 。 终池:
肌质网在接近横小 管处形成特殊的膨大。
肌肉活动时Ca2+储 存、释放和再聚集
第 2 章 肌肉收缩
第一节 肌肉的特性 第二节 肌肉的收缩与舒张原理 第三节 肌肉的收缩形式 第四节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思考题
第一节 肌肉的特性
一、肌肉的物理特性 • 伸展性:肌肉在受到外力牵拉或负重时
可被拉长的特性。 • 弹性:而当外力或负重取消后,肌肉的
长度又可恢复的特性。 • 粘滞性:肌浆内各分子之间的相互摩擦
终池膜对Ca2+通透性↓肌浆网
膜Ca2+泵激活回收Ca2+
肌浆中[Ca2+]↓
Ca2+与肌钙蛋白解离
原肌球蛋白掩盖 横桥结合位点 粗.细肌丝回位.骨骼肌舒张
第三节 肌肉的收缩形式
9
2、兴奋的本质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10
静息电位
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所存在的 电位差。
最新2020教师资格考试体育学科知识:骨骼肌机能

2020教师资格考试体育学科知识:骨骼肌机能一、肌纤维的结构肌细胞又称肌纤维,是肌肉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肌纤维是由成百上千条肌原纤维所组成。
肌纤维长度为数微米到数十厘米,成人直径约为60微米;肌纤维外面包有一层结缔组织,称为肌内膜,多个肌纤维排列成束(肌束),多个肌束聚集在一起构成一块肌肉,外面有一层结缔组织膜,称为肌外膜。
肌原纤维排列顺序与肌纤维平行,纵贯肌纤维全长了,直径1-2微米。
在显微镜下全长呈暗带(A带)和明带(I 带)有规律的横纹排列,故骨骼肌也称横纹肌。
一般每块肌肉两端是肌腱,无收缩功能;中间称为肌腹,可收缩。
肌肉收缩与舒张是由粗、细两种肌丝按一定的规律排列而成。
暗带由粗肌丝而形成,明带由细肌丝儿而形成。
明带中间有一道纵贯I 带称为Z线。
在一个肌小节中,两侧Z线细肌丝在A带中段未相遇的距离,即位H区,此时A区只有粗肌丝,H区外为A带。
当肌肉收缩时,I带变小,反之变长,则A带不变。
二、肌丝的组成蛋白质占肌肉干重的75%-8%,与收缩机制有关的蛋白质的50%-60%。
肌细胞收缩的物质基础是粗、细蛋白质肌丝。
1.粗肌丝粗肌丝主要由肌球蛋白(又称肌凝蛋白)组成。
一条粗肌丝中约有200个肌球蛋白。
2.细肌丝细肌丝主要由机动蛋白(又称肌纤蛋白)、原肌球蛋白(又称原肌凝蛋白)、和肌钙蛋白(又称原宁蛋白)组成。
肌动蛋白单体呈球状,称G-肌动蛋白是构成细肌丝的主干;原肌球蛋白也呈双螺旋状,有阻碍横桥与肌肉蛋白结合,每个原肌球蛋白分子大约掩盖7个活性位点。
肌钙蛋白是含有三个亚单位的复合体,主要导致肌纤维收缩。
三、骨骼肌的特性1.骨骼肌的物理特性骨骼肌在受到外牵拉或负重时可被拉长,这种特性称为伸展性。
而当外力或负重取消后,肌肉的长度又可恢复,这种特性称为弹性。
温度降低,肌浆摩擦变大,肌肉粘滞性增加,伸展性和弹性下降;反之则上升。
2.骨骼肌的生理特性骨骼肌是可兴奋组织,收到刺激后可产生兴奋,这种特性称为兴奋性。
运动生理学完整版本

第三篇运动生理学绪论(一)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二)生命的基本特征(三)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第一章骨骼肌机能(一)肌肉收缩的原理1 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2 肌肉收缩的滑行学说3 肌纤维的兴奋-收缩偶联(二)肌肉收缩的形式1 向心收缩2 等长收缩3 离心收缩(三)骨骼肌不同收缩形式的比较1、力量2、肌肉酸疼(四)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1 张力与速度的关系2 肌肉力量与运动速度的关系3 肌肉力量与爆发力1 形态特征2 生理特征3 代谢特征(六)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1 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2 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的影响(七)肌电的研究与应用第二章血液(一)血液概述1 体液2 血液组成3 内环境的概念及生理意义(二)血液的功能1 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功能2 运输功能3 调节作用4 保护和防御功能(三)渗透压和酸碱度(四)运动对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影响1 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2 运动对血红蛋白的影响第三章循环机能(一)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1 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2 心脏泵血功能及其评价(二)血管中的血压和血流1 动脉血压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2 静脉回流及其影响因素(三)运动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1 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及调节2 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3 脉搏(心率)和血压测定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第四章呼吸(一)呼吸运动与肺通气1 呼吸的定义及全过程组成2 呼吸的形式3 肺通气功能的评价4 训练对通气功能的影响(二)气体的交换肺换气和组织换气(三)氧气的血液运输与氧解离曲线的意义1 氧气的血液运输2 氧解离曲线及其生理意义(四)呼吸运动的调节1 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2 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和调节(五)运动时的合理呼吸1 减小呼吸道阻力2 提高肺泡通气效率3 呼吸与技术动作相适应4 合理运用憋气第五章物质与能量代谢(一)肌肉活动与物质能量代谢的相关概念1 物质代谢2 能量代谢3 基础代谢率(二)糖代谢与运动能力1 人体的糖储备2 糖的分解供能(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3 运动与补糖(三)脂肪代谢与运动1 人体的脂肪储备2 脂肪的分解供能3 脂肪代谢与运动减肥(四)蛋白质代谢与运动1 蛋白质在体内的代谢2 关于蛋白质的补充(五)水的代谢运动员脱水及其复水(六)人体运动的能量供应1 与能量代谢有关的几个概念2 人体三个供能系统的特征3 不同运动项目的能量供应4 运动时能耗量的计算及其意义5 体温调节第六章肾脏机能(一)运动性蛋白尿(二)运动性血尿第七章内分泌机能(一)激素及其生理作用1 激素的概念2 激素的生理作用(二)几种主要激素的生物学作用1 糖皮质激素与应激反应2 儿茶酚胺与“应急”反应3 生长激素4 胰岛素5 睾酮(三)兴奋剂及其危害1 兴奋剂与使用兴奋剂2 分类3 危害第八章感觉与神经机能(一)视觉器官1 视调节2 视野(二)听觉与位觉1 前庭器的感受装置与适宜刺激2 前庭反射与前庭机能稳定性(三)本体感觉1 肌梭2 腱梭(四)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1 牵张反射2 状态反射第九章运动技能(一)运动技能的形成(条件反射学说)1 运动技能的概念和分类2 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3 体育教学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一)能量代谢有关的几个概念1 需氧量2 摄氧量3 氧亏与运动后过量氧耗(二)有氧工作能力1 最大摄氧量的概念、影响因素、测定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2 乳酸阈概念、测定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3 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二)无氧工作能力1 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基础2 无氧工作能力的测试与评价3 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第十一章身体素质(一)身体素质概述1 身体素质的概念2 发展身体素质的意义(二)力量素质1 力量素质的概念2 力量素质的生理基础3 功能性肌肉肥大4 力量素质的训练(三)速度素质1 速度素质的概念及分类2 速度素质的生理基础3 速度素质的训练(四)耐力素质1 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训练方法2 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训练方法(五)灵敏与柔韧素质1 灵敏素质2 柔韧素质第十二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一)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1 赛前状态的概念及对运动能力的影响2 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二)极点与第二次呼吸1 极点2 第二次呼吸3 影响极点与第二次呼吸的因素(三)稳定工作状态1 真稳定工作状态2 假稳定工作状态(四)运动性疲劳1 概念2 产生机制3 判断运动性疲劳的指标及方法(五)恢复过程1 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超量恢复)2 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措施第十三章特殊环境与运动能力(一)高原环境与运动1 高原环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2 高原训练(二)热环境与运动1 预防热危害的原则2 补充体液的原则与方法第十五四章运动机能的生理学评定1 安静状态下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2 定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3 极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4 运动结束后恢复效果的生理学评定第十五章儿童少年生长发育与体育运动(一)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与运动1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1 运动系统2 氧运输系统(二)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身体素质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特点本篇参考书目1 王瑞元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2 邓树勋等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 王步标等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肌纤维的结构
一、肌原纤维和肌小节 二、肌管系统 三、肌丝的分子组成
一、肌原纤维和肌小节
每个肌细胞含有数百至数千 条与肌纤维长轴平行排列的 肌原纤维。肌原纤维的直径 约14微米,纵贯肌细胞全长。 每条肌原纤维的全长都由暗 带(A带)和明带(I带)呈交替规 则排列,在显微镜下呈现有 规律的横纹排列,故骨骼肌 也称横纹肌 。肌原纤维由粗、 细两种肌丝按一定规律排列 而成。实际上由于粗肌丝的 存在而形成了A带。细肌丝 连接于Z线,纵贯I带全长, 并伸入A带部位,与粗肌丝 交错对插。
一、静息电位
(一)静息电位的概念 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所存在的
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
静息电位证明实验:
(甲)当A、B电极都位 于细胞膜外,无电位改变, 证明膜外无电位差。
(乙)当A电极位于细胞 膜外, B电极插入膜内时, 有电位改变,证明膜内、 外间有电位差。
(丙)当A、B电极都位 于细胞膜内,无电位改变, 证明膜内无电位差。
③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大,而对 Na+的通透性较小,K+向细胞外流动。造成细 胞外电位高而细胞内电位低的电位差。
④随着K+外流,细胞膜两侧形成的外正内负的 电场力会阻止细胞内K+的继续外流,当促使K+ 外流的由浓度差形成的向外扩散力与阻止K+外 流的电场力相等时,K+的净移动量就会等于零。 这时细胞内外的电位差值就稳定在一定水平上, 这就是静息电位。由于静息电位主要是K+由细 胞内向外流动达到平衡时的电位值,所以又把 静息电位称为K+平衡电位。
第一章 骨骼肌机能
第一节 肌纤维的结构
第二节 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第三节 肌纤维的收缩过程 第四节 骨骼肌特性
第六节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第五节 骨骼肌收缩 第七节 肌电的研究与应用
第一节 肌纤维的结构
一、肌原纤维和肌小节 二、肌管系统 三、肌丝的分子组成
第一节 肌纤维的结构
肌细胞(又称肌纤维)是肌肉的基本结构 和功能单位。成人肌纤维直径约60微米, 长度为数毫米到数十厘米。 每条肌纤维外面包有一层薄的结缔组织 膜,称为肌内膜。许多肌纤维排列成束 (即肌束),表面被肌束膜包绕。许多肌束 聚集在一起构成一块肌肉,外面包以结 缔组织膜,称为肌外膜。
骨骼肌超微结构示意图
肌原纤维的结构示意图
粗肌丝和细肌丝的空间排列示意图
二、肌管系统
横小管系统是肌细胞膜 从表面横向伸入肌纤维 内部的膜小管系统。
纵小管系统即肌质网系 统。
肌质网在接近横小管处 形成特殊的膨大,称为 终池 。
每一个横小管和来自两 侧的终末池构成复合体, 称为三联管结构。
肌管系统结构示意图
动作电位的意义: AP的产生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静息电位产生的生理机制:
①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
②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具有选择性:K+>Cl->Na+>A③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大 [K+] ↑→膜外电位↑(正电场) 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极化状态 ④当扩散动力与阻力达到动态平衡时=RP
结论:RP的产生主要是K+向膜外扩散的结果。
∴RP=K+的平衡电位
细肌丝与粗肌丝结构示意图
Ca++通过和肌钙蛋白结合,诱发横桥和肌动 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图
肌钙蛋白是含有三个亚单位的复合体。亚单位I、 亚单位T和亚单位C分别对肌动蛋白、原肌球蛋 白和Ca++。
第二节 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一、静息电位 二、动作电位 三、动作电位的传导 四、细胞间的兴奋传递 五、肌 电
RP值描述: RP↑→膜内负电位↑(-70→-90mV)=超极化 RP↓→膜内负电位↓(-70→-50mV)=去极化
(二)静息电位产生原理
用“离子学说”来解释 :
①细胞内外各种离子的浓度分布是不均匀的。
②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各种离子通透具有选择性。 通透性:K+ > Cl- > Na+ > A-
第二节 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一、静息电位 二、动作电位 三、动作电位的传导 四、细胞间的兴奋传递 五、肌 电
二、动作电位
(一)动作电位的概念 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为
动作电位 。
AP实验现象
(二)动作电位的变化过程
1.静息相
在静息时细胞处于极化状态。
2.去极相
细胞膜的静息电位由-90mv减小 到0mv的过程被称为去极化, 去极化是膜电位消失的过程; 细胞膜电位由0mV转变为外负 内正的过程称为反极化。反极 化的电位幅度称为超射。
动作电位有以下特点:
① “全或无”现象。任何刺激一旦引起膜去极 化达到阈值,动作电位就会立刻产生,它一旦产 生就达到最大值,动作电位的幅度不会因刺激加 Nhomakorabea而增大。
②不衰减性传导。动作电位一旦在细胞膜的某一 部位产生,它就会间整个细胞膜传播,而且其幅 度不会因为传播距离增加而减弱。
③脉冲式。由于不应期的存在使连续的多个动作 电位不可能融合,两个动作电位之间总有一定间 隔。
三、肌丝的分子组成
粗肌丝: 由肌球或称肌凝蛋
白组成,其头部有一膨大 部——横桥:①能与细肌丝上 的结合位点发生可逆性结合; ②具有ATP酶的作用,与结合 位点结合后,•分解ATP提供 横桥扭动(肌丝滑行)和作
功的能量。
细肌丝:肌动蛋白:表面有与
横桥结合的位点,静息时被原肌 球蛋白掩盖;原肌球蛋白:静息 时掩盖横桥结合位点;肌钙蛋白: 与Ca2+结合变构后,使原肌球蛋白 位移,暴露出结合位点。
3.复极相
动作电位的上升支很快从顶点 (+30mv)快速下降,膜内电位 由正变负,直到接近静息电位 的水平,形成曲线的下降支称 为复极化时相。所谓复极化是 指在去极化的前提下膜极化状 态的恢复。
动作电位示意图 ab:动作电位的上升支 bc:动作电的下降支 abc:动作电位的锋电位 cd:动作电应的后电位
4.与RP相关的概念:
静息电位:细胞处于相对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 存在的电位差。
膜电位:因电位差存在于膜的两侧所以又称为膜电 位(membrane potential)。
习惯叫法:因膜内电位低于膜外,习惯上RP指的 是膜内负电位。
RP值:哺乳动物的神经、骨骼肌和心肌细胞为70~-90mV,红细胞约为-10mV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