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的牧羊人》名师教案
植树的牧羊人优质教案

植树的牧羊人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七单元《植树的故事》,围绕植树的牧羊人这一主题,详细阐述了牧羊人在沙漠中坚持植树造林,改变生态环境的感人故事。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故事背景,掌握生词、短语,分析句子结构,领会文章主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故事背景,了解牧羊人植树造林的艰辛过程,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 掌握文章中的生词、短语,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阅读理解能力。
3.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理解文章主题。
教学重点:掌握文章中的生词、短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语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沙漠变绿洲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让学生快速阅读文章,了解文章大意,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3. 课文精讲:详细讲解文章中的生词、短语,分析句子结构,解读文章主题。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是植树的牧羊人,如何面对沙漠的恶劣环境,坚持植树造林。
5.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的一段精彩描述,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修辞手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句子仿写。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植树的牧羊人2. 主要内容:(1)生词、短语(2)文章主题(3)写作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掌握生词、短语。
(2)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3)仿写文章中的一段描述,运用修辞手法。
2. 答案:(1)见教材课后生词表。
(2)示例:我认为环境保护非常重要。
正如文章中所描述的,牧羊人通过植树造林,改变了沙漠的生态环境,让沙漠变成了绿洲。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让地球更美好。
(3)示例:在茫茫沙漠中,一棵棵挺拔的树木如同战士般坚守着阵地,为这片土地带来了生命的希望。
七上13《植树的牧羊人》优质教案

七上13《植树的牧羊人》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七年级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材的章节为第三单元“人与自然”的第一篇。
本篇文章主要通过讲述一个牧羊人在干旱贫瘠的土地上坚持植树,最终改变生态环境的感人故事,引导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环保意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了解植树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学习牧羊人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牧羊人植树的意义,体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2.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生字词,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植树前后的环境对比图片,引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3. 课堂讲解:a.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牧羊人植树的过程及意义。
b. 讲解课文生字词,指导学生正确书写。
c. 分析文章表达技巧,体会作者的情感。
4.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典型句子,分析其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5. 随堂练习: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讨论牧羊人植树的意义,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植树的牧羊人》2. 主要内容:a. 课文生字词b. 课文结构及意义c. 文章表达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谈谈你对牧羊人植树的意义的认识。
b. 选取课文中的句子,分析其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2. 答案:a. 略b. 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练习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环保意识。
但在课堂时间分配上,可以更加合理,增加学生互动环节。
《植树的牧羊人》名师教案

《植树的牧羊人》名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植树的牧羊人》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课文所传达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观念。
(2)学习牧羊人持之以恒、无私奉献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植树的牧羊人》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传达的环保意识及牧羊人精神品质的深入理解。
(2)如何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实际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背景。
(2)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什么是环保?环保的重要性?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课文中的环保意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解读:(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2)分析牧羊人持之以恒、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环保意识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牧羊人精神品质的意义。
四、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环保的理解。
2. 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尝试写一篇以“植树”为主题的文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解读《植树的牧羊人》这篇课文,使学生了解了环保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分析牧羊人持之以恒、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植树的牧羊人》名师教案

《植树的牧羊人》名师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植树的牧羊人》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
2. 掌握文中重要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3.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植树的牧羊人》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3. 学习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
4. 进行环保意识和责任感的讨论和思考。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课文《植树的牧羊人》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3. 学习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
4.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2.2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2. 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进行写作和表达。
3. 将课文中的主题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实践法:通过写作和表达,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2 教学手段1. 教材:使用《植树的牧羊人》课本和相关教学资料。
2. 多媒体:使用PPT、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提供更多的学习材料和信息。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教学准备1. 准备课文《植树的牧羊人》和相关教学资源。
2. 安排课堂时间和教学场所。
3. 准备相关的教学工具和设备。
4.2 教学步骤1. 导入:引入课文《植树的牧羊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理解: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和主题思想。
3. 分析与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象征意义,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4. 词汇与表达:学习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进行相关的练习和运用。
5. 总结与反思: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反思和表达。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讨论表现。
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案

《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植树的牧羊人》是法国作家让·乔诺的一篇小说。
故事讲述了一个牧羊人,凭借自己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将荒凉的Valley of Love 变成了绿意盎然的森林。
这个故事传达了坚持、信念和环保的重要性,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1.2 教学目标1. 理解故事情节,体会主人公的坚持与信念。
2. 学习环境描写的方法,培养观察和表达能力。
3. 深入了解环保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故事梗概Shepherd life hard;Meet old man;Old man plant tree every day;Years pass;Valley full of trees;People e see;Old man die, but trees live on.2.2 教学重点与难点2.2.1 教学重点1. 理解故事情节,体会主人公的坚持与信念。
2. 学习环境描写的方法,培养观察和表达能力。
3. 深入了解环保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2.2 教学难点1. 对环境描写的理解和运用。
2. 对环保主题的深入探讨。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故事背景、情节,解析环保主题。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主人公的坚持与信念,分享自己的看法。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故事中的环境描写,培养学生观察和表达能力。
3.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故事情节、环境描写等相关内容。
2. 纸质教材:提供故事原文,方便学生阅读和查找相关信息。
3. 网络资源:查找相关环保资料,拓宽学生视野。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1. 播放故事动画片段,引起学生兴趣。
2. 简要介绍故事背景,引发学生思考。
4.2 讲解故事情节1. 讲述故事梗概,引导学生理解主人公的坚持与信念。
2. 分析环境描写,培养学生观察和表达能力。
4.3 互动讨论1. 引导学生探讨主人公的坚持与信念,分享自己的看法。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设计(5篇可选)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设计(5篇可选)第一篇:《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设计《植树牧羊人》让·乔诺第一课时本课学习要点:1、积累课后生字词,并掌握重要成语的用法。
2、培养学生静心默读及通过圈点勾画关键句理清思路的能力。
本课学习目标1.得言:了解作者及作品,积累课后词语的写法,以及在句中的意义。
2.得法: 进一步练习默读,通过圈点勾画关键句理清思路。
重点抓住对叠词的品读,表现人物的美好品行。
3.得意: 感受牧羊人对生命的渴盼与热爱,对幸福与希望的追寻,明白幸福的真谛。
本课时学习安排一、课前预习(一)初读课文,标段落,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根据提示写出成语。
1.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第..3段)2.山lǎng rùn()()起来了,水涨起来了(第2段)3.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第4段)..4.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喉.咙。
(第4段)5.唱出wǎn zhuǎn()()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第4段).6.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liáo()亮的响着。
(第4段)7.一点点黄晕()的光,hōng tuō()()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第5段)8.他们的房屋稀稀shū shū()()的,在雨里静mò()着。
(第5段)9.天上风zhēng()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
(第6段)10.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第6段).11.春天像jiàn()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第9段)12.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_______________的卖弄清脆的喉咙。
(意思:呼唤朋友,招引同伴)(第4段)13.春天像小姑娘,____________的,笑着,走着。
(意思:形容打扮得十分艳丽)(第8段)二、课堂学习活动一:小组自评,课前学习(一)(组长组织修改、订正)☆导入:看插图左边,你看见了什么?右边你看见了什么?你想到什么?这是一个绘本故事,加拿大动画大师弗雷德里克·贝克花费五年时间手绘了约两万张图片制作而成,被誉为童话版《圣经》。
《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案

《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默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
概括牧羊人的形象特点,学习其无私奉献的精神。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概括能力。
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其表达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牧羊人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品质,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思路,概括牧羊人形象特点。
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主旨,体会牧羊人精神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法1、默读法:通过默读,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2、圈点批注法: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圈点批注关键语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这广袤的地球上,有许多美丽的自然风光。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环境问题日益严峻。
今天,我们将走进一位与众不同的人物——植树的牧羊人,看看他是如何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奇迹,改变环境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要求不出声、不指读、不回读,每分钟不少于 500 字。
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学生默读后,交流概括文章内容。
明确:文章讲述了一个离群索居的牧羊人,通过近半个世纪坚持不懈地植树,把土丘变成了绿洲,证实了孤独者能够找到幸福。
(三)再读课文,梳理情节1、再次默读课文,按照时间顺序,梳理牧羊人的植树历程。
2、小组合作交流,完成以下表格:|时间|牧羊人的活动|高原的变化||||||初遇牧羊人|牧羊、种树|一片荒凉,毫无生机||再见牧羊人|养蜂、种树|树木成林,有了溪水||最后一次相见|种树|变成了富饶、美丽的家园|(四)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1、文中的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中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2、学生自主思考,圈点批注,然后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总结。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精选6篇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精选6篇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
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本文是勤劳的编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精选6篇,仅供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设计篇一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初中语文组考生,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对《植树的牧羊人》进行解读。
【板书题目】一、说教材《植树的牧羊人》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小说。
本文讲述了一个牧羊人在荒漠中默默无闻地种树的故事,他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
文章咱们了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品质以及勤劳执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学好这篇文章,对于培养学生乐观坚强、勤劳坚韧的生活作风,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有积极的意义。
二、说学情本文的教学对象为七年级学生,这时的他们已经拥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对于人生意义和人格品质有自己的思考。
因此在学习本课时,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历和阅读体验进行,这样对文本会有一个更加丰富的感受。
此外,这是初中阶段学生一次接触到小说,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简要补充小说的基本知识,以引导学生形成对于小说这类文体的整体印象。
三、说教学目标按照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在小说教学的建议,紧扣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度目标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将做如下设计:1.抓住作者对牧羊人的细致描写与高原情况的变化,把握文章线索;(是本课的重点)2.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运用评论深化主旨的写法,分析理解人物性格;3.感悟主人公朴实真挚的善念及执着的精神。
(人物性格分析和主旨感悟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一)说教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我们向学生传授知识时,应该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难点和教法学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树的牧羊人》名师教案教学建议:本课就是人教版新教材新选入的文章,以往的教材中就是没有的。
我们读到一篇文章,首先要搞清楚这篇文章在讲什么,也就就是文章的主题。
就《植树的牧羊人》这篇文章来讲,主题非常值得探究。
首先就是人与自然相处的主题,牧羊人坚持多年植树,最终纠正了前人犯下的错误,做到了人与自然的与谐相处。
其次就是人本身的勇气、毅力与担当,牧羊人坚持不懈地植树,不仅需要毅力,更需要勇气,以及强大的担当精神。
再次就是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的主题,全本的《植树的牧羊人》中提到,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自私争夺,导致环境变坏,那么,人与人之间应如何相处?课文最后部分略有提及。
最后就是基督教传统的“基督救世”主题,为什么植树的人一定就是“牧羊人”而不就是“牧马人”、“种田人”?在基督教文化中,“牧羊人”(shepherd)还就是基督耶酥的意思,主耶稣说自己就是好牧人,所以,“基督救世”也应就是本文的主题之一。
鉴于本文主题的复杂性,我们建议在课堂中就前三个主题,给学生以引导,引导她们多角度思考文本的主题内涵,要让学生树立“一篇文章可以不止一个主题”的观念,程度好的班级,可以引导孩子树立这样的观念:即文学作品的创造与文学作品的赏析不就是同一回事。
至于“基督救世”这一主题,由于文化观念与环境的差异,可以略提,引导学生自己去研究;也可不提。
第一课时学情分析:本文就是初一上册语文课本中的篇目。
初一的孩子,对文本的理解能力还不够强,特别就是对于长文本的把握能力不够,所以,第一课时的主要目的就是训练孩子对长文本的梳理、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积累生字词。
2、培养学生对长篇幅文章的梳理与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1、对长篇幅文章的梳理与概括能力。
教学方法:1、诵读法;(环境描写、人物描写)2、对话法;3、小组探究法;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1、补充资料导入。
(让•乔诺人物简介,见“助读资料”部分)2、积累词语。
音:坍(tān)塌帐篷(peng) 溜达(liū•da)琢磨(zuó•mo)形:栋拣戳慷慨帐篷缝隙琢磨酬劳刨根问底沉默寡言义: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流淌:液体流动。
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贫瘠、荒凉的土地或地带;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沉默寡言:不爱说笑;不声不响,很少说话;琢磨(zuó•mo):思考;考虑;琢磨(zhuómó):雕刻与打磨;加工使精美;二、梳理文章。
1、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牧羊人几十年坚持不断种树,使昔日寸草不生的荒芜高原变成了绿树葱茏、溪水潺潺的幸福之地。
2、就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
3、作者一共见到牧羊人几次?找到关键句。
三次。
关键词:1913年、从1920年开始、1945年6月课时作业:1、默读课文,用“_____________”标出牧羊人情况的文字,用( )标出高原情况的文字。
概括后完成练习一的表格。
(答案见教参)2、就牧羊人所做的事情,以“为什么”为开头,提出至少两个问题。
如:为什么牧羊人要种树?第二课时学情分析:在第一节课的学习后,学生基本已经把握了课文的大概内容,本节课主要就是引导孩子们进行人物形象分析与文章主题的讨论研究。
教学目标:1、分析牧羊人的人物形象。
2、多角度把握文章主题:①从环保的角度;②从人的角度。
教学重难点:1、牧羊人的人物形象。
2、多角度把握文章主题。
一、分析牧羊人形象。
1、找出表现牧羊人品格或性格的内容,用“她就是一个________的人”说说您对牧羊人的认识。
①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她所做的事。
如果她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就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P1) 明确:无私、慷慨。
②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
不过,她显得自信、平与。
(P4)明确:自信,平与。
③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瞧得出,她刚刚刮过胡子。
她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瞧不出来。
(P5)明确:干净整洁,积极生活。
④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瞧她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P7)明确:做事情认真仔细。
⑤我问她,这块地就是您的不?……瞧起来她并不在意(P10)。
明确:无私。
⑥她说,这地方缺少树;……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P11)明确:目标远大,质朴。
2、在这个牧羊人的坚持不懈下,当地的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寸草不生的荒芜高原变成了绿树葱茏、溪水潺潺的幸福之地;曾经荒废的山村也重新焕发了活力,处处显露着生活的幸福与安适。
3、作者对牧羊人的评价就是什么?找出文中相关语句,用波浪线标出来。
P1:……这就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P21: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感到无限的敬佩。
她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
二、理解主旨1、结合补充资料1中作者的人生经历,谈谈文中为什么两次提到战争(P13、P14)?战争就是惨烈的、残酷的,战争带给人们的就是绝望、毁灭,而文中的牧羊人所做的事就是创造,带给人们的就是希望、幸福。
用外界的战乱纷争衬托牧羊人的不受“扰乱”,更突出牧羊人坚持植树的难能可贵。
2、这篇课文的原标题就是《种植希望与幸福的人》,后来改成了《植树的牧羊人》;同时,文中一共有两次提到“上帝”(P15,P21),为什么?请结合补充资料小组讨论。
在《圣经》中,耶稣降临人间,主要就是要拯救世人,为世人赎罪。
而文中的牧羊人,日复一日地植树,终于使荒漠变成了绿洲,使上万人受惠,不但拯救了一方水土,也拯救了一方人民,其行为宛如救世的基督。
牧羊人在做着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拯救正在自我毁灭的人类。
3、您认为这篇文章的主题就是什么?①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牧羊人坚持种树,最终改变了曾被破坏的环境,表现出与自然与谐共处的主题;②从人的角度:牧羊人以一己之力改造了荒原,这就是对人类勇气与担当精神的赞美;牧羊人坚持不懈三十多年,终于改造了自然,这就是对人类毅力的赞美。
③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角度:人与人相处,与其在纷争中毁灭美好的事物,不如与世无争地默默创造美好的事物。
4、本文的主旨对您有何启示?结合主题,①我们应该保护自然环境,与自然与谐相处;②我们在做事情时,应该有担当、有勇气、有毅力;③我们应该尽量消除纷争,与她人与谐相处。
课时作业:1、完成《植树的牧羊人》练习册所有内容;2、假如您就生活在牧羊人植树的地方,在瞧到牧羊人坚持多年的植树行为后,您会怎么做?请用200字左右介绍一下。
助读资料1、人物简介。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与平主义者。
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就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
她的多半作品都就是以她的家乡与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与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
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她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2、梅子涵:一个人的种植——《植树的男人》这个故事我已经讲了几年。
几年前阅读到,心里被葱茏覆盖,想不说给别人听根本做不到。
它属于一个童话,比起那些耀眼的神话,它也神话得耀眼!虽然作家乔诺的叙述平静得没有波涛,甚至没有涟漪,就像就是在讲日常,讲一个她亲眼瞧见的人,但它仍旧就是葱茏童话,有神话般的耀眼!美丽极了,美好极了,我的喜欢讲述文学、讲述情感的嘴巴,就这样又增添了来自普罗旺斯的美妙。
很多人在说,您们去听听梅子涵讲的那个《植树的男人》的故事吧!乔诺写的这个故事,好像变成就是我写出来的了。
普罗旺斯就是在法国,艾力泽的种植也就是在法国,可就是这个故事的生命诗意属于世界,属于任何的年代,尤其最属于今天的中国人。
我们“砍伐”太多了,“种植”太少了;想得到属于自己的太多了,想为世界去增添太少了;想今天的满足太多了,想明天的绿色太少了;想祖先的辉煌太多了,想努力地去创造灿烂太少了;想着谎言,制造骗局,喧嚣地把自己说成价值连城太多了,不言不吭,不吹不闹,贡献着,直到死去都默默无闻太少了;总而言之,艾力泽太少了!艾力泽太少了!艾力泽太少了!让一个荒凉破败的普罗旺斯高原变得葱茏,清水流淌,甚至连昔日蛮烈的风也轻声悄语,这似乎只有上帝才有能力,可就是艾力泽做到了。
所以讲这个故事给我们听的乔诺说,艾力泽做的事就是上帝做的事。
不过我也想,如果艾力泽不做,艾力泽不种植,那么上帝真的会让普罗旺斯重新葱茏不?普罗旺斯又会自动葱茏不?所以我们也可以继续去想,如果您相信上帝,那么您只就是等候她赐予不?您就是不就是也要向上帝学习,响应上帝神圣、伟大的号召,去赐予人类,赐予世界呢?我们的手里不就是有“铁棒”与“木棍”不?我们不就是也有力气在地上挖一个洞,把种子放入不?既然我有,那么我们还等什么?还埋怨什么?埋怨荒凉,埋怨没有绿颜色,埋怨没有流水与温与的风,埋怨没有幸福的生活感觉……埋怨能让我们自己的“普罗旺斯”长出葱茏不?我们还不如拿起自己的工具去挖洞,去行走,去种植。
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也就是能像上帝一样的!我们可以活得像个上帝,因为我们可以像艾力泽那样去活!我们都就是可以一个人种植的。
如果我们懂得“种植”的意思的话。
3、电影《种树的牧羊人》的文化分析:基督救世(节选)西方文明源头为“二希文明”,即希腊文明与希伯来文明。
而从对西方人思想影响的深远来瞧,希伯来文化尤甚。
在记载希伯来文化的《圣经》中的救世主耶稣基督,其圣迹以另外一种方式变形后在牧羊人身上得到了体现。
耶稣降临人间,主要就是要拯救世人,为世人赎罪。
在影片开始,“我”所走过的荒原、沙漠与废弃的村庄原本就是古罗马时期流淌着淙淙泉水,有人垂钓的河流与森林,但现在荒芜萧条,只有狂风呼啸肆虐。
毫无疑问,之所以如此,都就是因为人类自己对大自然过度开发与砍伐所致,人类破坏了大自然,大自然就开始反噬人类,惩罚人类,恶劣的生存环境使村庄的居民怨恨不断加深,不断争吵,不断狂吹的风,扰乱着人们的神经,使自杀与精神错乱的事情不断增加,自私吝啬的念头将这条村子推向了灭亡的道路。
影片开始所表现的荒凉与悲惨景象可以说就是犹如圣经中的人类犯了罪,悖逆上帝而受惩,因此堕入罪恶的深重灾难中。
牧羊人(在英文中The Good Shepherd就是牧羊人还就是基督耶酥的意思,主耶稣说自己就是好牧人[1])由于妻与子相继去世,她一个人离群索居,经受住了孤独与忧伤的考验后在荒漠中牧羊植树,决心把荒地变绿洲。
这犹如当初耶稣基督在荒漠中受尽心灵的折磨,经受起撒旦的诱惑与考验后大彻大悟,决心用行动替众人赎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