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笔法”单元文言知识检测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二上第三单元春秋笔法作业单元练习高二上册人教版语文试题下载

人教版高二上第三单元春秋笔法作业单元练习高二上册人教版语文试题下载

人教版高二上第三单元春秋笔法作业单元练习高二上册人教版语文试题下载试题预览第三单元春秋笔法作业一.选择题:1.下列四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克:能够B.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

阙:空缺C.宣子骤谏,公患之。

骤:多次D.使鉏麑贼之贼:刺杀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晋灵公不君 B.公嗾夫獒焉,明博而杀之C.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 D.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3.下列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君能补过,衮不废矣②君知所过矣,将改之B.①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②夫轻诺必寡信C.①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②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D.①靡不有初,鲜克有终②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4.下列各句中与“其我之谓矣”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不忘恭敬,民之主也B.今近焉,请以遗之C.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D.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①厚敛以雕墙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①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②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C.①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②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D.①赵循弑其君②望之俨然,即之也愠,听其言也厉6.以下六句话,全部与赵盾忠于职守、为人正直有关的一组是()①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②三进及溜,而后视之③宣子骤谏,公患之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⑤斗且出,提弥明死之⑥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③⑤⑥ D.①③④7.下列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晋灵公在杀害宰夫之后,能够接受大臣进谏,明确表态,“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但未能有终,又先后企图谋杀忠臣宣子和士季。

B.晋灵公请赵盾喝酒后的根本目的是要攻杀赵盾。

提弥明发现情况及时施救,最后提弥明为赵盾殉难。

C.赵盾对君主尽忠,对他人行善。

在首阳山打猎,曾救过一个叫灵辄的人。

“春秋笔法”单元文言知识检测(可编辑修改word版)

“春秋笔法”单元文言知识检测(可编辑修改word版)

“春秋笔法”单元文言知识检测
一、通假字。

找出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

1.而观其辟丸也
2.寘诸畚
3.三进及溜
4.衮职有阙
5.宣子田于首ft
6.亡不越竟
7.反不讨贼8.励其匪躬之节9.私存《嘿记》之文
二、词类活用。

判断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并解释。

1.晋灵公不君
2. 晋候饮赵盾酒
3.非礼也
4.提弥明死之
5.食之,舍其半
6.而免之
三、解释加点字。

1. 厚敛以雕墙
2. 而观其辟丸也寝门辟矣
3. 寘诸畚
4. 善莫大焉5, 谏而不入 6. 则社稷之固也
7. 衮不废矣8. 宣子骤谏9. 公患之而患之10. 使鉏麑贼之11.坐而假寐12. 趋登
13. 斗且出14. 舍于翳桑15. 宦三年矣16.请以遗之17.其我之谓矣18.书法不隐19. 擅名今古20. 幸获两全21.曹、马构纷之际22.曾无惮色
四、特殊句式。

判断句式类型。

1.则莫之继也
2. 虽猛何为
3.其我之谓矣
4.若邪曲者,人之所贱,而小人之道也
5. 申以劝诫
6.取笑当时
7. 乃申以死葛走达之说8.见屈武侯
9. 衮不废矣
五、翻译。

1.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2.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3. 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4. 秋九月,晋候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5. 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

6. 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7. 其我之谓矣。

8. 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第三单元 春秋笔法 单元练测1(人教版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三单元 春秋笔法 单元练测1(人教版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三单元春秋笔法单元练测1(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一、基础巩固1.下列语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B.靡不有初,鲜克有终C.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D.三进及溜,而后视之解析:A项,“辟”通“避”;C项,“阙”通“缺”;D项,“溜”通“罶”。

答案:B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①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鲜:很少②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入:进入B.①宣子骤.谏,公患之骤:急速②尚早,坐而假.寐假:假装C.①弃君之命,不信.信:诚信②晋候饮.赵盾酒饮:给……喝D.①今近焉,请以遗.之遗:留下②子为正卿,亡.不越竟亡:逃跑解析:A项,入:被采纳;B项,骤:多次,假:非正式的;D 项,遗:送给。

答案:C3.下列加点的词,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A.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B.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麑贼.之C.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D.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解析:A项,“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B项,“贼”,名词活用为动词,刺杀;C项,“朝”,名词活用为动词,上朝;D 项,“饮”是动词,读“yìn答案:D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以”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厚敛以.雕墙②使妇人载以.过朝③遂扶以.下④今近焉,请以.遗之⑤寘诸橐以.与之⑥倒戟以.御公徒⑦以.示于朝A.①⑥/②③/④⑦/⑤B.①②⑥/③⑤/④⑦C.①⑥/②③⑤/④⑦D.①⑥/②④/③⑦/⑤解析:①⑥连词,表目的,用来;②③连词,表修饰;④⑦介词,把;⑤连词,顺承。

答案:A二、文本研探阅读文本选段,完成5~9题。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

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现代文I篇:春秋笔法主题阅读理解和答案解析(泉州质检)

现代文I篇:春秋笔法主题阅读理解和答案解析(泉州质检)

(福建省泉州市2023届高中毕业班质量监测(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17分)材料一:“春秋笔法”看似一个语词,却连接着经学、史学、文学、修辞学、新闻学等多个学科,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春秋笔法”是中国传统儒家经典固有的话语模式,发展至今仍活跃在新闻话语、文学话语乃至日常话语中。

当我们了解新闻时,不仅仅在了解事情的真相,还能从事实的叙事中体会到叙述者的价值判断。

当下学术界,中国话语还远没能达到与中国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地位。

回归传统,以当代的知识体系和学术视角对古典重新发掘、梳理、阐释,进而构建中国学术的当代话语,已成为学界有识之士共同努力的方向。

“春秋笔法”的系统研究与阐释,不仅可弥补该领域研究之不足,更为古代文论话语的现代转换提供尝试性探索,也是克服当前中国文论“失语症”的必然选择,同时有利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

建立中国意义上的叙事学体系的呼声越来越强,应声而作的学术著作相继出现,这表明构建中国叙事学体系的自觉时代已经到来。

但是,从总体上看,还是未能摆脱西方叙事理论框架加中国文献资料的写作模式,而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中国叙事研究则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

关于“春秋笔法”的研究方法,可以在传统考据学的基础上运用还原批评、阐释学和叙事学等方法。

打通经学、史学与文学间的壁垒,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

要对“春秋笔法”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理论阐释,那么首先就应把“春秋笔法”还原到它产生的起始点上考察它是怎样形成的,具备怎样的功能。

“春秋笔法”并非仅仅是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修辞手法。

从源头上看,“春秋笔法”包含着“写什么”“不写什么”“怎么写”“写的目的是什么”等内容,涉及到作者在整部作品所要表达或寄托的美刺褒贬、结构安排等问题。

“春秋笔法”所蕴含的“微言大义”是史家、作家之褒贬,在具体书写过程中,经学观念对史官记史和作家叙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左右史家和作家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春秋笔法(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春秋笔法(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春秋笔法(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子日:“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

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乌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

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

约其文辞而指博。

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日“子”:践士之会[注]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日“天王狩于河阳二推此类以绳当世。

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

《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

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弟子受春秋孔子日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材料二:呜呼,天下之恶梁久矣!自后唐以来,皆以为的也。

至予论次五代,独不伪梁,议者或讥予大失《春秋》之旨,以谓“梁负大恶,当加诛绝,而反进之,是奖篡也,非《春秋》之志也二予应之日:“是《春秋》之志尔。

鲁桓公弑隐公而自立者,宣公弑子赤而自立者,郑厉公逐世子忽而自立者,卫公孙剽逐其君衍而自立者,圣人于《春秋》,皆不绝其为君。

此予所以不伪梁者,用《春秋》之法也。

”“然则《春秋》亦奖篡乎?”日:“惟不绝四者之为君,于此见《春秋》之意也。

圣人之于《春秋》,用意深,故能劝戒切,为言信,然后善恶明。

夫欲著其罪于后世,在乎不没若斐。

其实尝为君矣,书其为君。

其实篡也,书其募。

各传其实,而使后世信之,则四君之罪,不可得而掩尔。

使为君者不得掩其恶,然后人知恶名不可逃,则为恶者庶乎其息矣。

是谓用意深而劝戒切,为言信而善恶明也。

桀、纣,不待贬其王,而万世所共恶者也。

《春秋》于大恶之君不诛绝之者,不害其褒善贬恶之旨也,惟不没其实以著其罪,而信乎后世,与其为君而不得掩其恶,以息人之为恶。

能知《春秋》之此意,然后知予不伪梁之旨也。

”(节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梁本纪二》)【注】践土之会:即践土之盟,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确立霸主地位而举行的会盟。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春秋笔法3晋灵公不君课后训练含解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春秋笔法3晋灵公不君课后训练含解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晋灵公不君课后训练一起提高一、基础知识巩固1.对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厚敛以雕.墙雕:刻画,绘制。

B.伏甲.,将攻之甲:士兵。

C.宣子田.于首山田:打猎.D。

我之怀矣,自诒.伊戚诒:此.项,诒,遗留。

2.下列各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A。

吾知所过矣,将改之.B.古之.良大夫也C.不忘恭敬,民之.主也D。

伏甲,将攻之.项,代词,所犯的过错;B项,助词,的;C项,助词,的;D 项,和例句一样,代词,代指赵盾。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三进及溜B。

而观其辟丸也C。

既而与为公介D。

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项,“溜”通“罶”,屋檐下滴水处,这里指屋檐下;B项,“辟”同“避”,躲避;D项,“阙”通“缺”,过失。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A.书法..不隐B.弃君之命,不信..C。

不忘恭敬..,民之主也D.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项,古义:记事的原则。

今义:文字的书写艺术,特指用毛笔写汉字的艺术.B项,古义:不守信用。

今义:不相信.D项,古义:不合礼法。

今义:①不礼貌,②调戏(妇女)。

二、阅读能力培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9题。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

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

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

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

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犹不改。

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钅且麑贼之。

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

春秋笔法中考阅读题及答案

春秋笔法中考阅读题及答案

春秋笔法中考阅读原文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最初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

即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征实和劝惩的目的。

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在不隐晦事实真相的前提下,运用曲笔“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春秋笔法来源于据传为孔子所撰的《春秋》。

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他从当时的伦理道德出发,以定名分、明等级作为评判人物和事件的标准,“褒贬惩劝,各有义例”,有时一字暗含褒贬,由此就形成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遗憾的是,限于体例,左丘明没有充分地展开,我们只能看到他思考问题的结果,而看不到他思考问题的过程,因而“春秋笔法”在这个时期还显得有些朦胧。

到了西汉,一代大儒董仲舒在他的代表作《春秋繁露》中,第一个结合《春秋》实例解说了这种笔法,这是一大进步。

通过这样演绎,这种表现技巧具有了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加上汉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政治措施的推行,这种表现技巧具有了在更大范围内传播的条件。

只是董仲舒囿于汉初学术研究的陋习,行文多附会阴阳五行之说,后代不少学者把《春秋繁露》界定为哲学著作,因而也使得“春秋笔法”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最终完成“春秋笔法”普及工作的是晋代的杜预。

他彪炳后世的著作是《春秋左传集解》,在序言中,根据《左传》的论述,结合《春秋》的实例,他加以详细解说,把这种表现技巧从经院哲学中解放出来。

春秋笔法由写史“义例”变为文章楷模,成为一种写作与表达的常用范式。

那就是追求语言的简洁和意蕴的丰富,寓褒贬于叙事之中,通过材料的选择、详略与显隐的不同,以及用词和语气的微妙差别,委婉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是非和爱憎。

《春秋笔法》单元测试

《春秋笔法》单元测试

《春秋笔法》单元测试(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A.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B.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C.励其匪躬之节,盖亦难矣D.是以张俨发愤,私存《嘿记》之文解析B项,“寘”同“置”;C项,“匪”同“非”;D项,“嘿”同“默”。

答案 A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夫人禀.五常,士兼百行禀:承受。

B.如董狐以书法不隐.隐:隐瞒。

C.足以验世途之多隘.隘:险恶。

D.历代厚诬,一朝始雪.雪:澄清。

解析A项,“禀”应为“遵循,秉持”。

答案 A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故宁顺从..以保吉,不违忤以受害也B.其叙述..当时,亦务在审实C.宁为兰摧玉折,不作瓦砾..长存D.盖烈士..徇名,壮夫重气解析D项,“烈士”古义为“有气节、有操守的男子”,现在指“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的人”。

答案 D4.下列句子中所含词类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贯三光而洞.九泉A.若邪曲者,人之所贱.B.正直者,人之所贵.C.案.金行在历D.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解析C项与例句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A、B两项,形容词活用作动词;D项,动词使动用法。

答案 C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 ①人之所贱,而.小人之道也②而.二子书其所讳,曾无惮色 B.⎩⎨⎧ ①故宁顺从以.保吉②是以.张俨发愤,私存《嘿记》之文 C.⎩⎨⎧ ①而披.沙拣金②如披.冰霜 D.⎩⎨⎧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解析 A 项,①因为,连词,②然而,连词;B 项,①用来,连词,②因为,介词;C 项,①分开,动词,②披着,动词;D 项,①②都是竟然,都是副词。

答案 D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夫人禀五常,士兼百行,邪正有别,曲直不同。

若邪曲者,人之所贱,而小人之道也;正直者,人之所贵,而君子之德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笔法”单元文言知识检测
一、通假字。

找出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

1.而观其辟丸也
2.寘诸畚
3.三进及溜
4.衮职有阙
5.宣子田于首山
6.亡不越竟
7.反不讨贼8.励其匪躬之节9.私存《嘿记》之文
二、词类活用。

判断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并解释。

1.晋灵公不君.
2.晋候饮.赵盾酒
3. 非礼.也
4. 提弥明死.之
5. 食.之,舍其半
6. 而免.之
三、解释加点字。

1. 厚敛.以雕.墙
2. 而观其辟.丸也寝门辟.矣
3. 寘诸.畚
4. 善莫大焉.5, 谏而不入. 6. 则社稷之.固也
7. 衮不废.矣8. 宣子骤.谏9. 公患.之而患.之
10. 使鉏麑贼.之11. 坐而假寐
..12. 趋.登
13. 斗且.出14.舍.于翳桑15. 宦.三年矣16. 请以遗.之
17. 其.我之谓矣18. 书法
..不隐.19. 擅.名今古20. 幸.获两全21. 曹、马构纷之际.22. 曾.无惮色
四、特殊句式。

判断句式类型。

1.则莫之继也
2.虽猛何为
3.其我之谓矣
4. 若邪曲者,人之所贱,而小人之道也
5. 申以劝诫
6. 取笑当时
7. 乃申以死葛走达之说8. 见屈武侯
9. 衮不废矣
五、翻译。

1.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2.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3. 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4. 秋九月,晋候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5. 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

6. 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7. 其我之谓矣。

8. 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