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概况

合集下载

江苏省淮河流域水系

江苏省淮河流域水系

二、淮河水系淮河源于河南省桐柏山,流经豫、皖、苏三省。

古淮河“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

黄河夺淮以后,淮阴以下淮河河床被黄河侵占,一度黄淮合流,于云梯关入海。

由于河身淤高,加之人工“蓄清刷黄”,沂沭泗诸河逐渐和淮河分离,淮河在淮阴以西壅塞潴积成洪泽湖。

黄淮交相侵犯,洪泽湖大堤不断溃决,洪水又泛滥于里下河地区入海,并逐步南移泄入长江。

清咸丰元年(1851年),淮水冲决洪泽湖大堤礼坝,经三河穿高宝湖、邵伯湖南下入江,逐步形成淮河入江水道。

咸丰五年黄河北徙,黄淮分离,留下一条废黄河,成为淮河水系和沂沭泗水系的分水岭。

淮河从源头经洪泽湖入江或入海,全长都在1000余公里,流域面积19万平方公里。

江苏淮河水系的范围,为北界废黄河,南抵通扬运河及如泰运河,面积3.79万平方公里。

洪泽湖承接淮河干支流来水,洪泽湖以下称为淮河下游。

经过建国后的治理,淮河下游有淮河入江水道、苏北灌溉总渠(简称“灌溉总渠”或“总渠”)、淮沭新河(淮沭河段)分泄淮河洪水入江、入海。

里运河以东的里下河腹部及滨海垦区各河,直接排水入海。

江苏淮河水系分为洪泽湖上游入湖水系、洪泽湖下游水系、里下河腹部水系、滨海垦区水系和废黄河水系等5个水系。

(一)洪泽湖上游入湖水系洪泽湖是淮河流域最大的湖泊型拦洪蓄水库。

淮河干流过浮山后,经泊岗引河南下,在盱眙老子山入湖;南岸有池河、北岸有漴潼河(现怀洪新河)、新汴河、新老濉河、徐洪河等支流直接入湖;周边沿湖地区还有10多条引排河道直接入湖。

洪泽湖是在黄河夺淮期间,黄淮水不断壅积,由破釜、白水、万家、泥墩、富陵等湖逐渐串连扩大,至明万历七年(1579年)基本形成。

洪泽湖大堤经历代修筑,成为淮河下游防洪屏障。

大堤南自盱眙县张大庄,经洪泽县蒋坝、高良涧,至淮阴县码头镇老坝头,长67.25公里,控制淮河流域面积15.8万平方公里。

湖底高程10~11米。

在湖水位13米时平蓄不破圩,水面积为2152平方公里(1957年资料);最高水位17米时沿湖破圩后最大水面积为4222平方公里。

《淮河流域水系》课件

《淮河流域水系》课件

主要产业:纺织、食品、电 子、机械等
工业结构:以轻工业为主, 重工业为辅
工业布局:沿淮河两岸分布, 形成多个工业园区
工业发展特点:注重环保, 推动绿色工业发展
城市数量:淮河流域共有100多个城市 城市规模:其中大城市数量较多,中小城市数量较少 城市分布:城市主要集中在淮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 城市经济:城市经济以制造业、服务业为主,农业为辅
淮河源头:位于河南省桐柏山, 风景秀丽,水源丰富
淮河中游:流经安徽省,有黄 山、九华山等著名景点
淮河下游:流经江苏省,有南 京、苏州等历史文化名城
淮河入海口:位于江苏省连云 港市,有连岛、花果山等著名 景点
淮河流域的民俗文化:包括民间艺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 淮河流域的民间艺术:如剪纸、刺绣、泥塑等 淮河流域的民间音乐:如民歌、戏曲等 淮河流域的民间舞蹈:如秧歌、龙舞等
当代淮河流域:经过治理和开发, 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
PART THREE
淮河流域水资源 总量:约1000亿 立方米
水资源分布:上 游水量较少,中 下游水量较多
水资源利用:农 业灌溉、工业生 产、生活用水等
水资源保护:加 强水资源管理, 保护水资源环境
主要污染物为氮、磷等营养 物质,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提升旅游设施和 服务水平:加大 对旅游设施的投 入,提高旅游服 务水平,提升游 客体验。
加强区域合作: 加强与周边地区 的合作,共同打 造具有竞争力的 文化旅游品牌。
汇报人:

生态修复:加 强淮河流域生 态修复,保护 水生生物多样

水资源监测: 建立完善的水 资源监测体系, 及时掌握水资
源状况
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水源地,减少污染 生态修复:恢复河流生态,保护湿地,改善水质 绿色发展:推广清洁能源,减少污染排放,促进可持续发展 公众参与:提高公众环保意识,鼓励公众参与环保活动

淮河流域环境介绍

淮河流域环境介绍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区,淮河以南
属北亚热带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为11~16℃。气温变化由北 向南、由沿海向内陆递增。极端最高气温达44.5℃,极端最低气温 为-24.1℃。蒸发量南小北大,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900~1500毫 米,无霜期200~240天。自古以来,淮河就是我国南北方的一条自 然分界线。

由于历史上黄河长期夺淮使淮河入 海无路,入江不畅,加上特定的气 候和下垫面条件,淮河流域历史上 洪、涝、旱、风暴潮灾害频繁,举 世闻名。流域内大洪、大涝、大旱 经常出现。一年之内经常出现旱涝 交替或南涝北旱现象。在淮河中下 游和淮北地区经常出现因洪致涝、 洪涝并发现象,危害最大的是大洪 水和洪涝组合所造成的灾害,在淮 河下游地区还极易遭遇江淮并涨、 淮沂并发、洪水风暴潮并袭的严重 局面
据历史文献记载统计,从14世纪到19世纪的500年里,淮河流域发 生较大水灾350次,不足两年一次。黄河夺淮初期的12、13世纪, 平均每百年发生水灾35次;14、15世纪每百年水灾75次;16世纪 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450年里每百年平均发生水灾94次。洪涝 灾害越来越严重。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1954、1957、1975和 1991等年份发生较大洪涝灾害,约10年左右发生一次。
淮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888mm,其中淮河水系910mm,沂 沭泗水系836mm。山东半岛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31mm。多年平均 降水量的分布状况大致是由南向北递减,山区多于平原,沿海大于内 陆。淮河流域内有三个降水量高值区:一是伏牛山区,年平均降水量 为1000mm以上;二是大别山区,超过1400mm;三是下游近海 区,大于1000mm。流域北部降水量最少,低于700mm。降水量 年际变化较大,最大年雨量为最小年雨量的3~4倍。降水量的年内分 配也极不均匀,汛期(6~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50%~80 %。

水系系列——淮河水系

水系系列——淮河水系

水系系列——淮河水系一、流域概况淮河是位于中国长江和黄河之间的大河。

洪泽湖以下为淮河下游,水分三路下泄。

主流通过三河闸,出三河,经宝应湖、高邮湖在三江营入长江,是为入江水道,至此全长约1,000公里,流域面积187,000平方公里;另一路在洪泽湖东岸出高良涧闸,经苏北灌溉总渠在扁担港入黄海。

第三路在洪泽湖东北岸出二河闸,经淮沭河。

淮河流域地处中国东部,介于长江和黄河两流域之间,流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

流域西起桐柏山、伏牛山,东临黄海,南以大别山、江淮丘陵、通扬运河及如泰运河南堤与长江分界,北以黄河南堤和沂蒙山与黄河流域毗邻。

流域地跨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及湖北5省,由于历史上黄河曾夺淮入海,现状淮河分为淮河水系及沂沭泗水系,废黄河以南为淮河水系,以北为沂沭泗水系。

整个淮河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为621亿m³,其中淮河水系453亿m³,沂沭泗水系168亿m³。

淮河干流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全长1000km,总落差196m,平均比降0.2‰。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南部的桐柏县与湖北省随州市随县的淮河镇的交界处,干流全长1000km。

流域西部、西南部及东北部为山区、丘陵区,其余为广阔的平原。

流域内除山区、丘陵和平原外,还有为数众多、星罗棋布的湖泊、洼地。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县的桐柏山,大体自西向东流,经过河南省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至江苏省江都县三江营注入长江,河道全长1000公里。

流域西以河南省西部的伏牛山脉与黄河的支流伊洛河流域及长江的支流汉水流域分界;北以从河南省郑州至兰考的黄河南堤和从兰考到废黄河口的废黄河南堤与沂沭泗流域分界;南以桐柏山脉、大别山脉及通扬运河、东串场河与长江中下游北岸的汉水、皖河、巢湖、滁河等水系分界;东濒黄海。

流域总面积18.7万平方公里,其中安徽省6.69万平方公里,占35.8%。

由于里运河以东、废黄河以南、通扬运河及东串场河以北的苏北平原,共计有22440平方公里面积,水流向东直接入海,淮河干流实际汇水面积为16450平方公里。

淮河的知识点

淮河的知识点

淮河的知识点淮河,是中国的第五大河流,也是中国重要的水系之一。

它发源于安徽省西北部的皖西山脉,流经安徽、江苏和河南三个省份,最后注入黄海。

淮河流域是中国农业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也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生态资源。

1. 淮河的地理特点淮河流域地处中国东部中部地区,总面积约为27.3万平方公里。

淮河全长约1,000多公里,流经安徽、江苏和河南三个省份。

淮河中上游为山地和丘陵地带,下游地势平坦。

流域内有许多湖泊、河流和水利工程,如洪泽湖、滁河、泗河等。

2. 淮河流域的水资源淮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水资源补给区之一。

淮河水质较好,水量充沛,在农业灌溉和城市供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外,淮河还承载着一些重要的水利工程,如淮河干流、淮河排洪河道等,对防洪、航运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3. 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淮河流域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包括湿地、湖泊、森林等。

湖泊如洪泽湖是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为许多候鸟提供了栖息地;湿地则具有重要的生态保护作用,有助于维持当地生态平衡。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环境污染的影响,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也面临一定的挑战。

4. 淮河流域的农业特色淮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之一,以种植稻谷、小麦和棉花为主。

由于土地肥沃、水资源充沛,淮河流域的农业产量一直居于全国前列。

此外,淮河流域还有一些特色的农业产品,如淮盐、淮南玉米等,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和经济价值。

5. 淮河周边的历史文化遗产淮河流域历史悠久,有许多文化遗产和历史名城。

比如,安徽的合肥、阜阳,江苏的淮安、扬州,河南的周口等都是淮河流域的重要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这些城市中的古建筑、传统手工艺、历史文物等都体现了淮河流域的独特文化魅力。

6. 淮河流域的发展前景淮河流域在国家的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

政府将加大对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水利设施建设,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等。

这些措施将有助于提升淮河流域的综合发展水平,促进区域经济的繁荣。

淮河中国第三大河流和历史文化沿线

淮河中国第三大河流和历史文化沿线

淮河中国第三大河流和历史文化沿线淮河:中国第三大河流和历史文化沿线淮河,位于中国大陆东部,是中国第三大河流。

它源自山东省的石成山,穿越安徽,河南和江苏三个省份,最终注入渤海。

淮河流域地势平坦,河水丰富,因此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繁华地区之一。

沿着淮河流域,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景观,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

一、自然美景淮河流域地理环境得天独厚,有着丰富的自然美景。

首先,淮河流域平坦开阔,河水湍急,河岸两侧常年绿意盎然,构成一道壮丽的景色。

其次,淮河周边的乡村风光也别具一格,民俗风情浓郁,古朴典雅的农田风景吸引了众多游客。

此外,淮河流域还有大片的湿地和湖泊,为大量鸟类提供了栖息地,吸引着许多鸟类爱好者前来观鸟。

总的来说,淮河流域的自然景观独特而多样化,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和惊喜。

二、历史文化遗产除了自然美景外,淮河流域还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首先,淮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许多古代文化遗址分布在这片土地上。

例如,安徽的阜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这里有着众多的历史古迹和文化景点。

其次,河南的周口,作为中国著名的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

淮河流域还有许多古代水利工程,如颍川大堤、淮安灌溉工程等,这些工程不仅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也为当地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三、生态环境保护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一直备受关注。

淮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同时也面临着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等问题。

为了保护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如加强水资源调配、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加强环境监测等。

通过这些措施,得以保护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的可持续发展。

小结:淮河是中国第三大河流,其流域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美景。

淮河流域的独特景观和文化遗产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和学习。

在保护环境方面,我们也需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确保淮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淮河流域图

淮河流域图

淮河流域图淮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位于中国中部,覆盖了河南、安徽、山东等多个省份。

淮河流域是中国七大主要水系之一,也是中国最长的内陆河流。

淮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不仅连接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还是东中西部的交通要道,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地位。

**地理环境**淮河流域总面积约为270,000平方公里,其中流域内有大大小小的支流175条。

淮河发源于安徽省的皖西山脉,在湖北省扬中县与长江相汇,全长约1,000多公里。

淮河的河道纵横交错,形成了丰富的水网系统。

淮河流域分为两个主要的分区,即淮北地区和淮南地区。

淮河流域的地形起伏较大,以平原为主,丘陵、山地等地形也有分布。

淮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农业产区之一,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

水资源方面,淮河流域水系发达,有多个大型水库和水利工程,供给了丰富的水资源。

**经济发展**淮河流域是中国的粮食生产大区,也是重要的工业基地。

流域内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资源丰富,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农业方面,淮河流域以种植水稻、小麦、高粱和油菜为主,农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

淮河流域还是乌鲁木齐-广州经济走廊和沿海经济带的重要门户。

工业方面,淮河流域有许多重要的工业城市,如安徽省的合肥、淮南、蚌埠等,河南省的郑州、开封等,山东省的济南、德州等。

这些城市与淮河流域的水系相连,便于水运和物流,成为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

**环境保护与治理**由于长期的过度开发和利用,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

水污染、土壤质量下降、湿地退化等问题逐渐凸显。

为了保护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

近年来,淮河流域实施了流域综合整治工程,包括河道疏浚、水库改造、生态湿地建设等。

政府加大了对污染企业的整治力度,加强了环境监测和监管。

此外,还加大了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推广了农田水利工程,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

**生态旅游与文化**淮河流域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

安徽水系—淮河流域

安徽水系—淮河流域

安徽水系—淮河流域安徽地形图安徽省地形主要由平原和山地两部分组成,平原有淮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山地主要有西部的大别山区和长江南岸的九华山、黄山。

独特的地形特征形成了安徽省的三大流域,分别是淮河流域、长江流域、钱塘江流域。

淮北水系淮北水系密密麻麻,许多河流都发源于河南省,沿着西北-东南方向最终注入淮河,涡河、颍河、浍河、西淝河等都是淮河北岸其中的代表。

在淮河南侧,发源于大别山的淠河(pì hé)是淮河东安支流的重要代表。

下面我将详细写一下涡河、颍河和淠河。

颍河和涡河1.涡河和颍河。

涡河沟通豫皖两省的一条区域性大河,它发源于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东南流经开封、通许、扶沟、太康、柘城、鹿邑和安徽省亳州、涡阳、蒙城,于蚌埠市怀远县城附近注入淮河。

颍河的上游有两个源头,沙河和颍河,所以也有很多人称呼颍河为沙颍河,颍河是淮河的最大支流,它发源於河南省登封县嵩山,经周口市、安徽省阜阳市,在颍上县沫河口注入淮河。

从地图上看,涡河和颍河好似两条平行线,从河南的山直插安徽的淮河在安徽西北阜阳、亳州,下辖许多的人口大县,临泉县户籍人口230万、颍上县户籍人口180万、太和县178万,为什么在这一区域会产生如此多的人口大县,原因就是这密密麻麻的淮北水系网,有充足水源才能养活足够多的人口,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2.淠河。

淠河,古称沘水、白沙河,是淮河右岸的主要支流之一,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发源于岳西县和金寨县境内的大别山北麓。

流经霍山县、岳西县、六安市(霍邱县),淮南市(寿县),于寿县正阳关入淮河。

除了以上河流之外,淮河右岸还有一些湖泊值得一提,分别是霍邱县的城东湖和城西湖,寿县的瓦埠湖。

池河流域3.在安徽省东部的滁州市,有这样一条河流不能被忽略,它就是池河。

池河源出定远县西北大金山东麓,流经定远、明光两县,最终于苏皖交界的洪山头注入淮河。

池河是滁州定远县、明光市重要的水上通道和灌溉水源,虽然池河很小,容易被忽略,但是对于定远和明光人来说,池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水产养殖等综合利用的湖泊。

设计洪水位16.0m,校核洪水位17.0m,校核洪水位时相应容量为135亿立方米。

入江入海水道。

1、入江水道:自三河闸起,经金沟改道至高邮湖、邵伯湖,再由运盐河、金湾、太平、凤凰、新河汇入芒稻河、廖家沟达夹江,至三江营入江,长江与淮河的入江口地理交汇点,位于扬州市邗江区头桥镇九圣村“淮河入江口公园”,全长158km,设计行洪流量12000m³/s。

2、里运河:该河是由历史上的邗沟演变而来,经近40多年的多次整治,已成为一条综合利用的河道。

它既可分泄淮河洪水,又是京杭大运河的一部分和南水北调东线的干渠。

从杨庄起至江都止,里运河全长159km。

两岸均筑有大堤,其西堤即入江水道的东堤,有防御淮河洪水,保障里下河地区安全的任务。

3、苏北灌溉总渠:是利用洪泽湖水源,发展废黄河以南苏北地区灌溉的输水干渠,也是淮河洪水入海的一条入工开挖河道,西从洪泽湖口高良涧闸起,东至扁担港入海止,全长168km。

设计行洪能力800m³/s,实际动用时,超过了这一标准,1954年汛期,苏北灌溉总渠最大分泄了淮河洪水1020m³/s入海。

4、淮河入海水道:西起洪泽湖二河闸,东至滨海县扁担港,与苏北灌溉总渠平行,居其北侧,全长163.5公里,一期工程设计行洪能力3000m³/s,二期(远景)工程设计行洪能力7 000nm³/s。

▲沂沭泗水系。

沂沭泗水系位于淮河流域东北部,由沂河、沭河、泗河组成,均发源于沂蒙山区,流经鲁、苏两省,总面积近8万k㎡。

沂河。

沂河经山东省的沂源、沂水、沂南、临沂、郯城和江苏省的邳县、新沂等县市后入骆马湖,全长574km。

骆马湖以上流域面积11600k㎡。

主要支流有东汶河、蒙河、河、涑河、柳青河、白马河等。

现在的沂河干流的安全行洪能力:临沂站为12000m³/s,李庄站为7000m³/s,华沂站为6000m³/s。

沭河。

沭河经山东省的沂水、莒县、莒南、临沂、临沭、郯城和江苏省的新沂、沭阳等县、市后汇入新沂河。

沭河距沂河约20km,两河平行南下。

沭河南流至临沭县大官庄时分为两支,南支为老沭河(亦称总沭河),东支新沭河。

沭河较大的支流有袁公河、鹤河、浔河、高榆河、柳青河和汤河等。

沭河总流域面积5970k㎡(其中大官庄以上4519k㎡),干流长300km。

泗河。

泗河是南四湖湖东地区最大的一条山洪道,发源于山东省新泰市的太平顶山西侧,流经新泰、泅水、曲阜、兖州、邹城、济宁和微山等县市,于济宁市郊入南阳湖,河长159km,流域面积2366k ㎡。

河口的行洪能力约3600m³/s。

南四湖位于济宁以南、徐州以北,由南阳、昭阳、独山、微山等4个湖泊组成,故称南四湖。

湖区南北长125km,东西宽6~25km,湖面面积1266k㎡,最大防洪库容54亿立方米。

1958年在南四湖湖腰建成二级坝枢纽工程,将南四湖分为上下两级。

上级湖面积602k㎡,下级湖666k㎡。

上级湖洪水位36.5m时,相应容量23.10亿立方米;下级湖36.0m时,容量30.78亿立方米。

汇入南四湖的河道有53条。

南四湖的水从韩庄运河、伊家河、不牢河、老运河等河进入中运河。

骆马湖位于江苏省宿迁、新沂两市的沂河与中运河交汇处,集水面积5.12万k㎡。

入湖水系有沂河、南四湖、韩庄运河及中运河等。

设计洪水位25.0m 时,相应蓄水量15.85亿立方米;校核洪水位26.0m时,相应蓄水量19亿立方米。

沂沭泗河水系位于淮河流域东北部,大都属苏、鲁两省,由沂河、沭河、泗河组成,均发源于沂蒙山区。

泗河流经南四湖,汇集蒙山西部及湖西平原各支流后,经韩庄运河、中运河、骆马湖、新沂河于灌河口燕尾港入海。

沂河、沭河自沂蒙山区平行南下,沂河流至山东省临沂市进入中下游平原,在江苏省邳县入骆马湖,由新沂河入海。

沂河在刘家道口和江风口还有“分沂入沭”和邳分洪道,分别分沂河洪水入沭河和中运河。

沭河在大官庄分新、老沭河,老沭河南流至新沂县入新沂河,新沭河东流经石梁河水库,至临洪口入海。

沂沭泗水系流域面积大于1000k㎡的平原排水支流有东鱼河、洙赵新河、梁济运河等。

该水系直接入海的河流15条,流域面积16100k㎡。

入海水道:1、新沂河是一条人工开挖的入海河道。

自老沂河华沂开始,过骆马湖,切开嶂山岭,向东会合老沭河,至灌河口入海。

其中嶂山以下至入海口长146km,最大行洪流量7000m³/s。

2、新沭河是一条人工开挖的入海河道。

从山东省大官庄经大兴镇、石梁河水库、欢墩、沙河、小东关至临洪河口入海。

河道全长80km。

目前排洪能力为4000m³/s。

沂、沭河之间有分沂入沭通道,分沂河洪水入沭河。

3、分淮入沂水道是一条人工开挖河道,南起二河闸,经淮阴闸、沭阳闸至新沂河,全长97.6km,可相机将淮河洪水分入新沂河,设计流量3000m³/s,校核流量4000m³/s。

白露河:淮河下游里运河以东,有射阳港、黄沙港、新洋港、斗龙港等滨海河道,承泄里下河及滨海地区的雨水,总流域面积为2.5万k ㎡。

洪泽湖以下淮河下游的排水出路,除入江水道以外,还有苏北灌溉总渠和向新沂河相机分洪的淮沭新河。

上中游支流。

淮河上中游支流众多。

南岸支流都发源于大别山区及江淮丘陵区,源短流急,流域面积在2000—7000k㎡的有白露河、史灌河、淠河、东淝河、池河。

北岸支流主要有洪汝河、沙颍河、西淝河、涡河、从浚河、新汴河、奎濉河,其中除洪汝河、沙颍河上游有部分山丘区以外,其余都是平原排水河道,流域面积以沙颍河最大,近4万k㎡,其他支流都在3000—16000k㎡之间。

洪河水系:洪河水系:洪河发源于舞钢市龙头山,流经舞阳、西平、上蔡、平舆、新蔡,于淮滨县洪河口汇入淮河,全长326km,流域面积12325km 。

为淮河主要支流。

洪河主要有两源,一源小洪河发源于舞钢市,流经舞阳、西平、上蔡、平舆、新蔡。

有滚河、杨岗河等支流。

主要有古代澺水和潕水发展而成。

另一源南汝河发源于泌阳五峰山,流经泌阳、上蔡、汝南、平舆、新蔡。

全长222千米,流域面积7376平方千米。

在新蔡县班台与小洪河交汇。

小洪河与汝河交汇后称大洪河。

大洪河在洪河口入淮。

溱头河为南汝河最大支流,发源于确山与泌阳交界的千眼岭,流经确山、汝南两县,于汝南县沙口村注入汝河。

全长135千米,流域面积1800平方千米。

溱头河古称溱水,今称“溱头河”,由于“溱”字生僻,又称“臻头河”。

洪河水系本属古汝水中下游支流,由于历史上的变化而成为今天的模样。

汝河本来只有一条,《荀子》中有“汝颍以为险,江汉以为池”。

其中一源沙河发源于伏牛山区木达岭,北源北汝河发源于嵩县跑马岭,在襄城县岔河口汇入沙河,沙汝汇合后,古代统称汝河,亦名隐水。

古汝河于郾城县南流入西平、上蔡、汝南诸县,“元代至正年间(1341年后),汝水泛滥,有司自舞阳截断汝水,约水东注,改道入颍,此即“汝水南北截分之始”。

南汝又经过两次变化之后发展为洪汝河水系,即今天驻马店的洪河与汝河水系。

其中发源于泌阳的古瀙水(古汝水支流)成为汝水南源,即今天的南汝河。

澺水和潕水(也为古汝水支流)发展为今天的洪河。

古汝水的一下游支流溱水今天称“溱头河”(即臻头河)。

地貌及历史变迁。

淮河流域位于东经111°55′~120°45′,北纬31°~36°。

东临黄海,西、南及东北部分别为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和沂蒙山等环绕,山海之间为广阔的平原。

山丘区面积约占流域面积的1/3,平原面积约占2/3。

淮河流域东西长约700km,南北平均宽约400km,西北部高,东南部低.海拔在600~1000m之间,豫西石入山最高为2153m。

淮河流域上游两岸山丘起伏,水系发育,支流众多;中游地势平缓.多湖泊洼地;下游地势低洼,大小湖泊星罗棋布,水网交错,渠道纵横。

历史上的淮河是—条从云梯关独流入海的河流,河道宽阔,水流通畅。

沂、沭、泗河都是淮河的下游支流。

受黄河侵淮夺淮的影响,现在的流域面积比当时要大。

原来在开封西北入黄河的济水改流入泅水,使部分济水流域成为淮河流域;黄河夺淮后,下游三角洲向东延伸了约50km;淮河故道淤塞后,迫使淮河从现在的入江水道入长江,使部分长江流域面积变成淮河流域的面积。

由于黄河“善淤、善决、善徙”,不仅多次从北岸决口,淤积海河平原,河道向东北迁徙,而且也多次从南岸决口,淤积淮河平原,河道向东南迁徙,夺淮河入黄海。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为防御金兵南下,东京守将杜充在河南省汲县和滑县之间人为决堤,造成黄河改道,大部分黄水从泗水分流入淮;至1194年黄河完成了又一次大迁徙,黄水全部夺淮入黄海,直至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县境内向北决口,经山东利津入渤海。

在1194~1855年的黄河夺淮期间,黄河也多次从南岸决口黄水从淮河北岸支流涡河、颍河入淮河干流,直到明清才形成较稳定的河道。

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当局为阻止日军西进,在郑州附近的花园口炸开黄河南堤,黄河主流自颍河入淮,直到1947年花园口堵复上,黄河又泛滥达9年之久,淮河北岸支流又一次普遍遭到破坏。

受黄河长期侵淮夺淮的影响,地形和水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古济河、钜野泽和梁山泊已消失;河床普遍淤高.且留下了废黄河河床;形成新的湖泊如洪泽湖、南四湖和骆马湖。

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淮河水系紊乱,排水不畅或水无出路,造成了“小雨小灾、大雨大灾,无雨旱灾”的局面。

中游的水下不来,下游的水又流不出,是一条难治之河。

皖境淮域,历史上水利发展较早,如寿县的芍陂(今安丰塘),始建于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灌田万顷;横贯宿、灵、泗三县的通济渠,建于1300多年前的隋朝,上溯汴梁,下接运河,沟通江淮,是当时的漕运孔道,12世纪起,经历了600余年的黄河夺淮,终至湮废。

及至1949年前,淮北地区已是水系紊乱,河沟淤阻,陂塘沟洫,大都夷平;淮河干流被淤浅,下受洪泽湖顶托,浮山以下入湖河底呈倒比降,宣泄不畅。

域内洪涝灾害频仍,甚或旱蝗并发,赤地千里,"大雨大灾,小雨小灾,不雨旱灾"是其真实写照。

1949年以后,整治了淮河干、支河道,开挖了排水沟渠,初步建立了排水系统。

虽然治理标准尚低,洪涝灾害尚很严重,但取得的治水成绩是很大的,除害兴利有了长足的发展,促进了工、农业蓬勃发展,淮北地区已形成了煤、电能源基地和粮、棉基地,昔日贫穷落后的面貌,而今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淮河流域地处中国东部,介于长江和黄河两流域之间,位于东经112度~121度,北纬31度~36度,流域面积27万k㎡。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