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启蒙读本106--110篇翻译
文言文启蒙读本106--110篇翻译

多多益善有一次,刘邦与韩信谈论各位将领的能力,韩信回答说各有差异。
又问韩信:“依你看来,象我这样的人能带多少人马?”韩信答道:“陛下带十万人马还差不多。
”刘邦再问道:“那么你呢?”韩信不客气地说:“臣多多而益善耳(我是越多越好)!”刘邦于是笑道:“你既然如此善于带兵,怎么被我逮住了呢?”韩信沉吟半晌才说:“您虽然带兵的能力不如我,可是您有管将的能力,这就是我被陛下您逮住的原因啊。
”歧路亡羊杨子的邻居丢失了羊,于是率领他的朋友,还请杨子的童仆一起追赶。
杨子说:“呵!丢一只羊,干吗要这么多人去追?”邻居说:“岔路很多。
”不久回来了,杨子问:“找到羊了吗?”回答:“掉了。
”问:“怎么会呢?”回答:“岔路之中还有岔路,我们不知道往那边去追,所以就回来了。
”宋濂苦学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
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手抄写,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
天很冷时,砚池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
抄写完了,赶快送还借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人家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阅读很多书。
玉不琢,不成器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
人不通过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
但是玉石这种物品,有着永不改变的特性,纵使不把它琢磨制成器物,并不会损害它作为玉石的特性。
人的本性,因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可能发生变化,如果不学习,就有失去作为君子的可能,反而成了小人,这不可不谨慎啊。
狗亦有灵杨生养了一条狗,十分喜爱。
一天晚上杨生赶路,不小心掉在了枯竭的井中,狗在旁边叫了一晚上。
过了一会儿,有人经过,觉得这条狗对着井叫,很奇怪,过去看,井中有一个人。
杨生说:“如果您能够救我出来,我肯应要优厚地报答你。
”那个人说:“把这只狗给我,我就救你出来。
”杨生说:“这只狗曾多次救我,不能给你,其他的都可以。
”那个人说:“如果不给我,我就不救你。
”这时,狗把头伸下井,杨生明白了它的意思,于是答应了路人。
文言文启蒙读本118篇原文注释

文言文启蒙读本118篇原文注释【篇一:文言文启蒙读本118篇原文注释】人吓得浑身发抖,只得如实地交代偷羊皮的经过。
原来,衙役用木棍拷打羊皮后,从羊皮里散落不少盐末,证明这张羊皮是背盐人的。
116.欧阳晔破案译文:欧阳晔治理鄂州。
有州民为争船互殴而死,案子悬了很久没有判决。
欧阳晔亲自到监狱,把囚犯带出来,让他们坐在大厅中,除去他们的手铐与脚镣,给他们吃完食物,善加慰问后再送回监狱,只留一个人在大厅上,这个人显得很惶恐不安。
欧阳晔说:“杀人的是你!”这个人不承认,欧阳晔说:“我观察饮食的人都使用右手,只有你是用左手,被杀的人伤在右边胸部,这就是你杀人的明证。
”这个人才哭着认罪。
117.点石成金译文:一个人特别贫穷,一生虔诚地供奉吕祖,吕祖就是吕洞宾,相传是道教的先祖。
吕洞宾被他的诚意所感动,一天忽然从天上降到他家,看见他家只有四面墙壁,非常贫苦,不禁怜悯他,于是伸出一根手指,指向他庭院中一块厚重的石头。
立刻,鲜明地变化成了黄金,说:“你想要他吗?”那个人又拜道:“不想要。
”吕洞宾非常高兴,说:“你的确能没有私心,可以传授给你成仙的真道。
”那个人说:“不是这样的,我想要你的那根手指头。
”吕洞宾忽然不见了。
118.原谷收舆译文:原谷的爷爷老了,原谷的父母很讨厌他,就想抛弃他。
原谷此时十五岁,他劝父亲说:爷爷生儿育女,一辈子勤俭度日,你怎么能因为他老就抛弃他呢?这是忘恩负义啊父亲不听他的劝戒,作了一辆小推车,载着爷爷扔在野外。
原谷在后边跟着,就把小推车单独带了回来。
父亲问说:你带这个凶具回来作什么?原谷说,等将来你们来了,我就不必另外再作一辆,所以现在先来。
父亲很是惭愧,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于是去把爷爷接回来赡养了。
119.李存审诫子译文:李存审出身贫穷没有地位,他常常训诫他的孩子们说:“你们的父亲年轻时只带一柄剑离开家乡,四十年了,地位到达将相之高,在这中间经过万死才获得一次生存的险事绝不止一件,剖开骨肉从中取出的箭头共有一百多个。
文言文启蒙读本101-116翻译(五篇)

文言文启蒙读本101-116翻译(五篇)第一篇:文言文启蒙读本101-116翻译宗悫,字元干,是南阳涅阳人。
叔父叫宗炳,志行高洁却不肯做官。
宗悫年少的时候,宗炳问他的志向是什么,宗悫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宗悫的哥哥宗泌结婚时,当晚就有强盗来打劫。
当时宗悫虽然才14岁,却挺身抵抗强盗,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根本进不了正屋102 盛夏的一个夜晚,他在树下乘凉,但见长天如碧,白云舒卷,明月高挂,清风徐来,满院飘香。
这时,一位长得异常美丽的仙女含笑站在郭翰面前。
仙女说:“我是织女。
仙女让郭翰看看衣服。
郭翰仔细看完,奇怪的是仙女的衣服没缝。
仙女说:“兲衣本就不是针线所织。
103 黄生是李氏小时候的朋友。
分别十年后,二人在路途中相遇。
李氏把他请到家,杀鸡做饭。
但是到了19:00~21:00的时候,黄生的肚子疼,流下豆子般大小的汗滴。
李氏夫妇非常惊恐,打算找医生赶来。
黄生坚持不让他们去找医生,以为老毛病又犯了,没有关系。
李氏不听,立刻去找医生。
当时正在下暴雨,漫天乌黑,山道崎岖,路滑难行。
过了大半夜,带着医生回来了。
医生给黄生针灸,一会病就好了。
黄生说:“你为我吃苦了!我拿什么报答你?”李氏夫妇说:你是我朋友,应当悉心的对待你,你为什么要说这些话呢?”第二天天晴了,黄生就告辞离去了。
104 董熙载接受朋友邀请,到朋友家赴宴喝酒吃饭,他从中午饮至傍晚已经大醉,朋友见喝醉酒想要留他住宿。
董熙载说:“不需要,我还能骑马回家。
”当天夜黑风大,他不一会因醉酒而从马上掉下来,直挺挺地卧在路边,缰绳还握在手里。
突然有一个小偷路过,见状很是高兴,自言自语道"老天爷帮助我啊!”就脱掉他的衣服,又想盗他的马。
正当贼弯腰拿起缰绳,马便急忙用牙齿紧紧咬住贼的发髻,贼虽极力挣扎也不得逃去,等到董熙载酒醒后,又把所失的东西都穿戴好。
马才把贼放了。
105 唐高祖的第三个女儿,地位低微时嫁给了柴绍。
唐高祖率兵起义,柴绍和妻子商量说:“你父亲想平定混乱的天下,我想投奔起义军,一起离开不可行,我独自走后又害怕你有危险,到底应该怎么办呢?”妻子说:“你最好赶快离开。
文言文启蒙读本报应翻译

嗟乎!吾辈生于今世,若不识文言,何以通古人之心?何以览先贤之迹?是以,吾特为之译《文言文启蒙读报》,以启迪后学,俾令愚蒙之辈,亦能窥见古风,悟得文理。
《文言文启蒙读报》者,乃汇集古文精华,以浅显之语,阐释深奥之理,使后学易于领悟者也。
报中所述,皆关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可谓启迪智慧,陶冶性情之良品。
首篇《论语》译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此篇译云:“学而常习之,岂不愉快?有友从远方来,岂不快乐?人不知我,我亦不怒,岂非君子之风?”夫学而时习,乐而好学,此乃人生一大乐事也。
友自远方来,喜悦之情油然而生。
人不知我,而不愠怒,此乃君子之度也。
次篇《孟子》译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此篇译云:“行道之人,多获助力;失道之人,少有援手。
至亲若不能助,则亲疏皆离;若得众助,则天下皆顺。
”夫行道者,必得人心;失道者,必失天下。
此乃古圣先贤之教诲,后学宜深以为戒。
再篇《诗经》译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此篇译云:“雎鸠关关和鸣,立于河洲之上。
美丽贤淑之女,君子愿与之结合。
”夫诗者,言志也。
此篇以鸟鸣为喻,赞美淑女之美,寓意君子当以贤淑为伴侣。
又有《周易》译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此篇译云:“天行不息,君子当自强不息。
”夫天行健,君子亦当自强不息,以成大事。
《文言文启蒙读报》之作,意在启迪后学,使知古人之智慧,悟今人之道理。
吾辈读者,宜细心研读,汲取古人之精华,以丰富自己之内涵。
庶几不负先贤之遗教,不辱时代之使命。
然文言文之学习,非一日之功。
吾辈宜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方能使文言文成为己之素养。
是以,译《文言文启蒙读报》之作,虽不敢妄自尊大,亦愿为后学之阶梯,助君登高望远,领略古人之风采。
总之,《文言文启蒙读报》乃一部启迪智慧、陶冶性情之佳作。
吾辈读者,当以虚心若愚之心,细读其文,深悟其理,以期在今后的日子里,能以文言文为工具,传承中华文明,发扬光大。
文言文启蒙读本118篇原文注释

文言文启蒙读本118篇原文注释【篇一:文言文启蒙读本118篇原文注释】人吓得浑身发抖,只得如实地交代偷羊皮的经过。
原来,衙役用木棍拷打羊皮后,从羊皮里散落不少盐末,证明这张羊皮是背盐人的。
116.欧阳晔破案译文:欧阳晔治理鄂州。
有州民为争船互殴而死,案子悬了很久没有判决。
欧阳晔亲自到监狱,把囚犯带出来,让他们坐在大厅中,除去他们的手铐与脚镣,给他们吃完食物,善加慰问后再送回监狱,只留一个人在大厅上,这个人显得很惶恐不安。
欧阳晔说:“杀人的是你!”这个人不承认,欧阳晔说:“我观察饮食的人都使用右手,只有你是用左手,被杀的人伤在右边胸部,这就是你杀人的明证。
”这个人才哭着认罪。
117.点石成金译文:一个人特别贫穷,一生虔诚地供奉吕祖,吕祖就是吕洞宾,相传是道教的先祖。
吕洞宾被他的诚意所感动,一天忽然从天上降到他家,看见他家只有四面墙壁,非常贫苦,不禁怜悯他,于是伸出一根手指,指向他庭院中一块厚重的石头。
立刻,鲜明地变化成了黄金,说:“你想要他吗?”那个人又拜道:“不想要。
”吕洞宾非常高兴,说:“你的确能没有私心,可以传授给你成仙的真道。
”那个人说:“不是这样的,我想要你的那根手指头。
”吕洞宾忽然不见了。
118.原谷收舆译文:原谷的爷爷老了,原谷的父母很讨厌他,就想抛弃他。
原谷此时十五岁,他劝父亲说:爷爷生儿育女,一辈子勤俭度日,你怎么能因为他老就抛弃他呢?这是忘恩负义啊父亲不听他的劝戒,作了一辆小推车,载着爷爷扔在野外。
原谷在后边跟着,就把小推车单独带了回来。
父亲问说:你带这个凶具回来作什么?原谷说,等将来你们来了,我就不必另外再作一辆,所以现在先来。
父亲很是惭愧,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于是去把爷爷接回来赡养了。
119.李存审诫子译文:李存审出身贫穷没有地位,他常常训诫他的孩子们说:“你们的父亲年轻时只带一柄剑离开家乡,四十年了,地位到达将相之高,在这中间经过万死才获得一次生存的险事绝不止一件,剖开骨肉从中取出的箭头共有一百多个。
文言文启蒙读本翻译全

《文言文启蒙读本》者,专为初学文言文之童子而作也。
夫文言文,古之圣贤所传,我国文化之瑰宝,不可不学。
然文言文之文字、语法、句式,皆与今文大异,童子若不启蒙,恐难以领悟其中之妙。
故吾辈特为童子编此读本,以启童子之心智,导引童子入门。
【第一章言文之别】童子闻言文,莫不惊愕。
何也?盖言文者,古人之言语也,与今文不同。
今文易解,言文难明。
然二者之间,实有渊源。
夫言文者,我国古圣贤之所传,今文者,古圣贤之遗教也。
故童子宜先明言文之别,然后可学之。
【第二章文字之源】童子欲学文言文,必先识文字。
夫文字者,言文之基础也。
我国文字,源远流长,始于甲骨,盛于金文,至秦篆而大备。
童子宜从甲骨文始,渐至篆、隶、楷,以识其变迁。
【第三章语法之要】童子学文言文,语法不可不知。
夫语法者,言文之规矩也。
文言文之语法,与今文异,童子宜先习之。
如名词之前,必加“之”、“者”等字;动词之后,必加“也”、“矣”、“乎”等字;句末必加“矣”、“焉”、“哉”等字。
童子宜细心揣摩,以明语法之要。
【第四章句式之妙】童子学文言文,句式不可不晓。
夫句式者,言文之形态也。
文言文之句式,有单句、复句、倒装句等。
童子宜先学单句,渐至复句、倒装句,以悟句式之妙。
【第五章故事之趣】童子学文言文,故事不可不读。
夫故事者,言文之趣味也。
童子宜读《论语》、《孟子》、《庄子》等书,以知古圣贤之言行,悟人生之哲理。
【第六章诗赋之韵】童子学文言文,诗赋不可不赏。
夫诗赋者,言文之韵致也。
童子宜读《诗经》、《楚辞》等,以赏古人之才情,感诗赋之韵。
【结语】童子学文言文,非一日之功。
然童子若能细心研读,循序渐进,自能入门。
愿童子以此为阶梯,攀登我国文化之高峰,以承前人之遗教,启后人之路径。
【译文】《文言文启蒙读本》这本书,是为了那些刚开始学习文言文的孩子们而编写的。
文言文,是古代圣贤传承下来的,是我国文化的瑰宝,不能不学习。
然而文言文的文字、语法、句式,都与现代文有很大的不同,如果孩子们不进行启蒙,恐怕难以理解其中的美妙。
文言文启蒙读本翻译

文言文启蒙读本翻译
原文
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
群雁夜必择栖,恐人弋也。
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为之伺察。
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
后乡人甜其故,炮拳计谋,以中雁奴。
爇火照曝光之。
雁奴戛然鹤,乡人迨浮其火。
群雁冲出去,视之,无物也,复就栖矣。
如是者四三。
群雁以奴绐己也,共啄之,又就栖然。
未几,乡人执火前雁奴畏众啄不
敢鸣。
雁群方寐,一网无遗者。
译文
雁奴是雁群中最小的一只,天性非常机敏警觉。
雁群在夜晚总会选一个比较安全的地
方睡觉,主要是怕人去逮它或用箭射它。
每至雁群睡觉的时候,唯独雁奴不睡觉,它似的在为雁群站岗放哨,只要周围有一点
响声,它第一个先叫做,雁群就互相喊叫逃跑。
后来乡里的'人了解了原因,设计了巧妙的诡计。
点燃火把照明,雁奴最先警觉而鸣叫,(人们)立刻灭掉火。
雁群惊醒不见有什么动静,就又栖息睡觉。
如此反复三四次,
雁群就认为雁奴欺骗他们,轮番啄击,又栖息睡觉。
过了一会儿,(人们)又点火,雁奴
害怕雁群再啄击它,不敢鸣叫报警了。
人们在雁群刚刚睡觉的迷迷糊糊的时候,一网撒下去,没有一个逃跑的。
100篇文言文助读(古文翻译)

100篇文言文助读(古文翻译)100篇文言文助读(古文翻译)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翻译: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译文: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翻译: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多益善
有一次,刘邦与韩信谈论各位将领的能力,韩信回答说各有差异。
又问韩信:“依你看来,象我这样的人能带多少人马?”韩信答道:“陛下带十万人马还差不多。
”刘邦再问道:“那么你呢?”韩信不客气地说:“臣多多而益善耳(我是越多越好)!”刘邦于是笑道:“你既然如此善于带兵,怎么被我逮住了呢?”韩信沉吟半晌才说:“您虽然带兵的能力不如我,可是您有管将的能力,这就是我被陛下您逮住的原因啊。
”
歧路亡羊
杨子的邻居丢失了羊,于是率领他的朋友,还请杨子的童仆一起追赶。
杨子说:“呵!丢一只羊,干吗要这么多人去追?”邻居说:“岔路很多。
”不久回来了,杨子问:“找到羊了吗?”回答:“掉了。
”问:“怎么会呢?”回答:“岔路之中还有岔路,我们不知道往那边去追,所以就回来了。
”
宋濂苦学
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
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手抄写,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
天很冷时,砚池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
抄写完了,赶快送还借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人家都愿
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阅读很多书。
玉不琢,不成器
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
人不通过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
但是玉石这种物品,有着永不改变的特性,纵使不把它琢磨制成器物,并不会损害它作为玉石的特性。
人的本性,因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可能发生变化,如果不学习,就有失去作为君子的可能,反而成了小人,这不可不谨慎啊。
狗亦有灵
杨生养了一条狗,十分喜爱。
一天晚上杨生赶路,不小心掉在了枯竭的井中,狗在旁边叫了一晚上。
过了一会儿,有人经过,觉得这条狗对着井叫,很奇怪,过去看,井中有一个人。
杨生说:“如果您能够救我出来,我肯应要优厚地报答你。
”那个人说:“把这只狗给我,我就救你出来。
”杨生说:“这只狗曾多次救我,不能给你,其他的都可以。
”那个人说:“如果不给我,我就不救你。
”这时,狗把头伸下井,杨生明白了它的意思,于是答应了路人。
杨生被救了出来,行人牵着狗离开了。
五天之后,狗在晚上跑回了杨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