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谭嗣同的哲学思想
康有为民主思想产生背景

材料一: “数千年之历史,进化之历史,数 万里之世界,进化之世界也”,而且“天下 进化之理,无有穷也,进一级更有一级”
材料二: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 天下之公理也。大地既通,万国蒸蒸, 日亦操趋 变诸,于 己不上 ,变, 可亦大 以梁变势保启。相国超变迫,变用之,可法进变非以的化者可保重论,阏 种要阐变制 ,性述之。 可维权变 以新 保教。不变而变者,变之权让诸人, 束缚之,驰骤之。呜呼,则非吾所以 敢言矣! ”——梁启超 康有为民主思想产生背景
同:
▪ 都否定君主专制制度,都主张君主立宪制
异:
▪ 康有为的思想是经过传统经学的包装和掩饰下 提出来的,用传统经籍甚至孔子来证明自己变 法的合理性;
▪ 梁启超则显得更加激进,把张扬民权和批判封 建专制结合起来,揭露君权神授的荒谬性
康有为民主思想产生背景
谭嗣同的激进思想 带有比较明显的民主革命色彩
康有为民主思想产生背景
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学思想相结合 康有为民主思想产生背景
2)、康有为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 (1)民主思想的核心: 君主立宪 (2)宣传方法:托古改制
1)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 2)用"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来论证变革必 要性 3)用进化论重新解释儒家的”“据乱世”、“升平 世”、“太平世”三世学说,论证中国应由“据乱 世”的君主专制进入“升平世”的君主立宪制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 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 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
梁启超《变法通议》
康有为民主思想产生背景
兴民权
“三代以后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 中国致弱之根源。”
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 为君相者而务压民权,是之谓自弃其国, 为民者而不务各伸其权,是之谓自弃其身, 故言爱国必自兴民权始。”
康有为与谭嗣同的华严因缘

在说明谭嗣同的佛教思想建构与杨文会的渊 源 之 后 ,梁启超提到了两条附加信息:第一,谭嗣 同以从佛教处“所 得 ”撰 写 《仁 学 》。这既反映了佛 教对于《仁 学 》提纲挈 领 的 作 用 ,又 印证了谭嗣同
的佛教思想与仁学以及《仁学》的密不可分。第 二 , 谭嗣同的佛教思想不仅对他本人至关重要,而且 影 响 了 梁 启 超 。这 是 因 为 ,谭 嗣 同 时 常 以 佛 教 “鞭 策”梁 启 超 ,他 的 “鞭策 ”对梁启超起了重要作用, 彻底改变了梁启超对佛教的态度。据梁启超本人 在《清代学术概论》中的披露,康有为早在万木草 堂讲学时就以佛教教授学者,梁启超却对康有为 讲授的佛教不以为然。后 来 ,梁启超在谭嗣同的 “鞭 策 ”下 心 向 佛 教 ,从 此 对 佛 教 如 醉 如 痴 ,并且 “十分受用”。梁启超并没有具体解释谭嗣同是以 佛教的何种宗派说服自己的,从目前能够看到的 谭嗣同写给梁启超的书信判断,主要是脱胎于华 严宗的自度与度人、佛与魔的“圆融无碍”。(1)
在谭嗣同的佛教思想中,华严宗无疑占据最 显赫的位置。最直 接 的 证 据 是 ,他 将 “佛书 ”置于 《仁学》书目单的首位,而赫然排在“佛书 ”首位的 则是《华严经》。可 以 看 到 ,谭嗣同将“佛书 ”置于 “西 书 ”和“中国书”之 前 尚 且 不 够 ,还 特 意 说 明 “佛 书”专指“《华严》及心 宗 、相宗之书”。众所周知,先
由此可见,华严宗在康有为的佛教思想中占
佛教中的显学。康有 为 、谭嗣同对佛教宗派的选择 有重要地位。对于康有为的佛教思想,梁启超有过
印证了这一点,华严宗也因而成为两人对佛教宗 一段经典的介绍和评价,为理解康有为对佛教宗
谭嗣同简介及其思想分析

谭嗣同简介谭嗣同(1865一1898)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
湖南浏阳人。
少时博览群书,并致力于自然科学的探讨,鄙视科举,喜好今文经学。
后为新疆巡抚刘锦堂幕僚,曾往来于直隶、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江苏数省,察视风土,结交名士,有“风景不殊,山河顿异;城郭犹是,人民复非”的感慨。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异常不满,即努力提倡新学,呼号变法,并在家乡组织算学社,集同志讲求钻研,同时在南台书院设立史学、掌故、舆地等新式课程,开湖南全省维新风气之先。
1896年2月入京,结交梁启超、翁同龢等人。
旋奉父命, 入赀为江苏候补知府,供职南京。
曾游历天津、湖南、湖北等地。
同年底重抵南京,闭户养心读书, 成《仁学》2卷。
(①认为世界是由物质的原质所构成,其本体是“仁”, 世界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由于“仁”的作用,故称其哲学为“仁学”。
“仁”是万物之源,它“以通为第一义”。
②而“以太”则是沟通世界成为一个整体的桥梁。
由于“以太”“不生不灭”,所以就肯定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是静止的、停顿的,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批判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顽固思想,从变易中论证其改革社会制度的政治理想。
③并且认为封建“名教”是维护专制主义的精神支柱,号召人们冲决君主、伦常、利禄、俗学、天命、佛法等封建网罗。
对秦汉以来封建专制制度的抨击尤为猛烈,认为君主专制是一切罪恶的渊薮,提出“彼君之不善,人人得而戮之”。
④在批判专制制度的同时,还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以及变法等主张。
)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等人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筑铁路等新政。
1898 年,创建南学会,主办《湘报》,积极宣传变法,成为维新运动的激进派。
同年4月,得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推荐,被征入京,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林旭、杨锐等人参与新政,时号“军机四卿”。
当宫中后党密谋政变,光绪帝传密诏康有为等设法相救时,即“拔刀以救上自任”。
谭嗣同维新思想的哲学特质

谭嗣同维新思想的哲学特质作者:魏义霞来源:《理论探索》2016年第02期〔摘要〕谭嗣同的哲学尽管前后差异巨大,但日新宗旨始终一以贯之。
维新派通常主张自上而下的改良,但谭嗣同具有革命精神,赞同法国大革命和“杀尽天下君主”的口号,并且为变法维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尽管是最激进的戊戌启蒙思想家,谭嗣同的哲学从理论来源和内容构成上看则处于早期阶段。
这主要表现在:他的思想建构与康有为一样以中学为主,在对平等的推进中陷入绝对平均的世界主义。
这些都有别于严复和梁启超以西学为主,将拯救中国的希望寄托于自由。
谭嗣同在戊戌启蒙思想大家中的位置较为特殊,与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之间构成了微妙而复杂的关系:与康有为思想的相似度最高,与严复是民主启蒙的同调,与梁启超的关系则最为密切。
〔关键词〕谭嗣同,维新思想,哲学特质,日新宗旨,革命精神,民主启蒙〔中图分类号〕B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6)02-0028-06特殊的年代造就了近代哲学的特殊性,新旧交替、中西交汇使中国近代哲学无论是理论来源、内容构成还是概念范畴、体系建构都变得异常斑驳、多变和复杂。
这一点在谭嗣同那里表现得尤为明显和突出。
如何界定、把握谭嗣同维新思想的哲学特质,进而客观、合理地界定其地位成为谭嗣同研究中无法回避的首要问题。
由于各种原因,近年来学术界对谭嗣同维新思想的研究相对于严复、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始终处于薄弱环节。
与此同时,对于谭嗣同哲学的诸多基本问题一直争议不断。
本文旨在对谭嗣同维新思想的哲学问题予以探究,在还原谭嗣同维新思想哲学特征的基础上对有关争议予以厘清和辨明。
一、日新宗旨一以贯之对于近代哲学的特点,梁启超概括为“不中不西即中即西” 〔1 〕3104。
之所以有如此评价,是因为他认为近代(梁启超将从明清之际到鸦片战争之后的近代统称为“近代”)思想界具有肤浅、庞杂之病症,并且从不同角度剖析其中的原因。
在这个问题上,梁启超承认自己对于这种状况负有责任。
论谭嗣同批判荀子的成因

论谭嗣同批判荀子的成因抢牛品官网/[摘要]甲午中日战争后,在维新派中出现了一股批判荀子的思潮。
其中谭嗣同的批判论调最为激烈。
他这样做的原因有三:一,受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强烈刺激,他的思想发生了急剧的转变,从一名中国传统士人转变为一名积极学习西方的维新志士,开始清算造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君主专制体制,谭嗣同批判荀子正是出于反对君主专制主义的需要。
二,受康有为维新思想的影响,谭嗣同把孔子孟子的思想作为中国民主平等思想的来源,他要在孔孟之后的儒家体系中寻找篡改孔孟思想、尊崇君主专制的元凶。
三,荀子思想本身存在缺陷,其儒学思想是以君主专制主义为取向,推崇礼治。
这成为谭嗣同批判荀子的学理依据。
[关键词]谭嗣同;荀子;君主专制主义在成书于甲午中日战争后不久的《仁学》中,刚刚经过思想巨变的维新志士谭嗣同对中国传统的君主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批判,而这种批判又是和批判荀子的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认为荀子是君主专制主义理论上的始作俑者。
本文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谭嗣同批判荀子的成因。
一、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1895年,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给中国传统士人以前所未有的巨大震撼。
他们中的一批人开始彻底扭转思想,真正反思现实并走出中国传统的束缚,坚定地踏上了学习西方的不归路,中国近代思想的转折由此开始。
正如梁启超所说:“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
”(1)在这个转折中,一批中国士人彻底丧失了对中国传统君主专制体制的信心,并开始清算和批判这个造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罪魁祸首。
因此,从思想史的角度来追究谁对君主专制主义负理论上的责任便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思想界在西方入侵和内部民变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影响下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其中也萌发了一些批判现实、要求变革政治、学习西方民主政治的思想,但是这些思想只是极少数人的个别想法,根本没有构成一种足以影响社会、波及政治的思潮。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

▪ 学习目的和要求
▪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 代表人物及其政治主张,了解资产阶级维新派 的主要代表康有为、谭嗣同、严复各自的政治 思想,掌握如何正确评价他们在思想史上的地 位。
▪ 考核知识点
▪ (一)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二)康有为政治 思想(三)谭嗣同政治思想
2021/4/9
二、早期改良派的代表人物:冯桂芬;马建忠; 薛福成,;王韬。
2021/4/9
3
三、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革新主张 ▪ 首先,反对列强的入侵,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
主权。 ▪ 其次,批判顽固守旧势力,主张发展民族工商
业。 ▪ 再次,变革封建专制制度,实行议院政治。
2021/4/9
4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
▪ 康有为生平 ▪ 维新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 ▪ 戊戌维新期间的政治纲领 ▪ 康有为的大同思想
▪ 第三:去产界,实行全世界统一的公有制。
▪ 第四:去家界,消灭家庭,人人独立,人人平 等。
▪2021第/4/9五:去形界,男女平等。
15
大同思想的历史评价
▪ 《大同书》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国家、 物质极大丰富、人人享有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 它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以奋进的信心和美妙的 憧憬。书中很多思想在今天人很有价值。但由 于作者的阶级立场和历史局限性,不可避免有 局限。
资本主义经济。
▪ 最后,提出了惊世骇俗的文化教育观。
2021/4/9
21
抨击名教,冲决网罗
▪ 首先,抨击封建君权,反对君为臣纲。 ▪ 其次,批判封建的父权和夫权。 ▪ 再次,批判封建文化。
2021/4/9
22
严复对进化论思想的传播
▪ 严复生平 ▪ 译作《天论》,
试析谭嗣同仁学思想研究

文史研究试析谭嗣同仁学思想研究杜莹莹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摘要:“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开始”。
这是谭嗣同留给后人的奉献精神,在他34年的生命里,让后人值得缅怀的不仅是他慷慨赴死,还有他的思想。
谭嗣同生命虽短,但他身处在中西相冲突相交时代,他的思想涉及范围又广又杂,杂糅各家学派创立了“仁学”,一直影响后世。
关键词:谭嗣同;思想;仁学“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谭嗣同始。
”[1]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牺牲也预示着改良运动失败。
虽说他生命短暂,但他的思想广而杂,所以研究他的学者分别从思想的构成,理论特征,思想渊源,思想史,历史背景,地域背景,历史地位,现代价值等进行专题研究。
关于谭嗣同思想研究,大部分从他的奉献、佛教、狭义精神,其中“仁学”研究为重中之重,通过全方位,多维度的讨论,学者们力求更详细,更全面地呈现谭四同的想法。
本文通过他的经历来探讨关于他的仁学思想。
一、谭嗣同人生经历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
谭嗣同父继洵,官做到湖北巡抚,在他童年时期他的姐姐、大哥、母亲因患白喉症,先后病逝。
他出身于官僚地主阶级,是江苏候补知府,他的思想具有局限性。
34年短暂的生命里,正是资产阶级革命酝酿时期,在这样的时代的刺激下,他提倡新学,同时,资产阶级思想意识又给予他若干影响,又加上王船山、黄梨洲诸人的思想给予的熏陶,尤其是王船山的“道器论思想”影响特别大,其中欧阳中鹤、涂启先、刘人熙三位老师对他的影响深远。
这三位老师对于谭嗣同前期思想构成具有重要影响,为后期仁学思想观点产生奠定基础。
谭嗣同不仅仅是口头说,他还通过做来实现自己理想抱负,他的一生里,创建过报刊、学校、组织工会等,通过实业来救国。
谭嗣同与老师欧阳中鹤集绅士建学会,兴算学格致馆,形成学习之风,养成栋梁之才。
他与希望变法的湖南巡抚陈空箴、黄遵宪等官员一起,进行湖南新政。
论谭嗣同的”仁学“思想

论谭嗣同的”仁学“思想仁学对于谭嗣同的哲学至关重要,既是其后期哲学的主体内容,也是其哲学的最终归宿。
仁学凝聚了谭嗣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既是救亡之路,又是启蒙之方。
作为谭嗣同后期哲学基本形态和主体内容的仁学,无论内涵还是文本都有广狭之分:从内涵上看,狭义的仁学指以仁为世界万物本原的本体哲学,广义的仁学则指以仁为本原的本体哲学以及由仁引申出来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和宗教等诸多领域的思想;从文本上看,狭义的仁学指谭嗣同的代表作——《仁学》中表达的思想,广义的仁学除了《仁学》还包括《》等经过“三十之变”的其他论作,甚至包括记录“北游访学”的《北游访学记》(又名《上欧阳中鹄十》)。
尽管如此,不可否认的是,谭嗣同的仁学思想集中体现在《仁学》中,书中的“仁学界说”(““界说”,英文写作definition,现通译为定义)作为对仁学的定义,对于理解他所讲的仁、仁学和他的仁学观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仁学》汇集了谭嗣同的哲学、宗教、文化、历史、政治、经济和法律思想,是研究谭嗣同本体哲学、认识哲学、启蒙哲学和历史哲学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资料。
第一节“仁为天地万物之源”谭嗣同对仁的推崇无以复加,故而将自己的代表作命名为《仁学》。
《仁学》集中展示了他对仁的界定和诠释,将他对仁的顶礼膜拜推向了极致。
在开头的“仁学界说”中,他开宗明义地声称:“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唯心,故唯识。
”这是谭嗣同对仁之地位和内涵的基本界定,凝聚了他的仁学观。
一、对仁的推崇和论证谭嗣同声称仁是世界万物的本原,从形上高度彰显了仁的至高无上性和权威性。
在此基础上,他明确将仁界定为心、识,从而大致框定了仁学的基本视域和逻辑进路。
首先,从仁之身份、地位来看,谭嗣同明确宣称仁是天地万物的本原,这是古代哲学所没有的。
诚然,仁是极富中国哲学韵味的范畴,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可谓是由来已久,源远流长。
尽管如此,儒家以及古代哲学家所讲的仁侧重伦理、道德领域,更何况古代哲学家从来就没有宣布仁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借用“三世”说,主张人类社会就是沿着三世的轨道 不断向前演进的,即由据乱世而升平世而太平世。同 时,他又附会《礼记·礼运》中关于“大同”、“小 康”的说法,把称“升平世”为“小康之世”,称 “太平世”为“大同之世”。
皆指出所以通之具。” 谭嗣同:《仁学·界说》 “以太也,电也,粗浅之具也,借其名以质心
力。” 同上书 “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唯心,故唯识。” “以太”只是体现“仁”的“通”的性质的工
具,仁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仁之乱也,则于其名。”
要实现“仁”,就必须打破上下不通、中外不通、男 女不通和人我不通的局面,使天下能四通八达、平等 如一。
“夫物新则壮,旧必老;新则鲜,旧则腐;新 则活,旧则板;新则通,旧则滞。” 康有为:《上皇清帝第六书》
“若就一物而言,一必有两。《易》云‘太极 生两仪’。孔子原本天道,知物必有两,故以 阴阳括天下之物理,未有能出其外者。” 康 有为:《春秋董氏学》卷六上
“理皆有阴阳,则气之有冷热,力之有拒吸, 质之有凝流,形之有方圆,光之有白黑,声之 有清浊,体之有雌雄,神之有魂魄,以此八统 物理焉。” 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
康有为的主要著作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戊戌 奏稿》、《春秋董氏学》、《礼运注》、《中庸注》、《论语 注》、《孟子微》、《大同书》等。
谭嗣同(1865—1898年),字复生,号壮飞,湖南 浏阳人。
青年时代曾用十载漫游南北各省,熟悉民情疾苦,了 解社会积弊。在此期间,他还研究了从西方传入的自 然科学、历史、地理、政治和基督教神学的著作,寻 找救国之道。甲午战争后,他力主学习西方,实行变 法。1897年后参与开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编辑《湘 报》。1898年,他到北京参加了康有为主持的新政, 任军机章京。戊戌变法失败后,他被捕下狱,拒绝出 走,慷慨赴义。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 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
“凡为仁学者,于佛书当通《华严》及心宗、 相宗之书;于西书当通《新约》及算学、格致、 社会学之书;于中国书当通《易》、《春秋公 羊传》、《论语》、《礼记》、《孟子》、 《庄子》、《墨子》、《史记》及陶渊明、周 茂叔、张横渠、陆子静、王阳明、王船山、黄 梨洲之书。” 谭嗣同:《仁学·界说》
谭嗣同从近代自然科学的“以太”说出发,融合中国 传统哲学中的儒家的“爱人”、墨子的“兼爱”、佛 教的“慈悲”思想,结合西方的平等自由观念和耶稣 的“爱人如己”的精神,通过哲学的思辨,将“仁” 视作世界万物的本原。
康有为、谭嗣同的哲学思 想
近代进化哲学思潮
随着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结束了闭关锁国的状态,面对没落的 清王朝,一批批文人志士开始反思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前途,探索 中国独立富强的道路。
他们吸取西方近代自然科学思想,运用西方近代哲学的成果,结 合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和社会思想,提出了自己的社会思想和哲 学观点。
“物不可不定于一,有统一而后能成;物不可 不对为二,有对争而后能进。” 康有为: 《论语注》卷三
“法既积久,弊必丛生,故无百年不变之法”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 强,小变仍亡”。同上书
他认为当时中国的最大问题就在于整个社会恪 守旧法而不知变革,要想改变中国的旧面貌, 就要必变、速变和全变。“守旧不可,必当变 法;缓变不可,必当速变;小变不可,必当全 变”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他的主要著作有《仁学》、《以太说》等。
一、康有为的进化思想 1、进化与变革
盖变者,天道也
《易传》“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日 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
“天不能有昼而无夜,有寒而无暑,天以善变 而能久;火山流金,沧海成田,历阳成湖,地 以善变而能久;人自童幼而壮老,形体颜色气 貌,无一不变,无刻不变” 《进呈俄罗斯大 彼得变政记序》
“据乱世”里,人们饱受压制之苦、劳者之苦、贱者 之苦和天灾之苦。
到了“升平世”,虽然政治日进,物产丰富,但仍无 法解决百姓面临的困苦,社会公德的缺乏,导致人民 彼此互相欺凌讥诈。
只有到了“太平世”,才能真正实现“天下为公”。
《大同书》共有十部,分别是:入世界,观众苦;去 国界,合大地;去级界,平民族;去种界,同人类; 去形界,保独立;去家界,为天民;去产界,公生业; 去乱界,治太平;去类界,爱众生;去苦界,至极乐。
康有为认为世界是一个大苦海,并罗列了38种人类所 受的苦难,例如压制之苦、阶级之苦、劳苦之苦、人 治之苦、夭折之苦、野蛮之苦、水旱灾荒之苦等等。 这些苦难的根源,不在于人本身,“皆因九界而已”, 因此,要想解救百姓脱离苦海,就在于通过“去九界” 实现大同。二、谭嗣同的仁学思想
仁 “仁以通为第一义。以太也,电也,心力也,
早年受过系统的儒家传统教育,曾跟随朱次琦学习理学。他爱好 陆王心学,又曾潜心研究佛学。35岁前在科场屡次失意,后游历 香港、上海等地,广泛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和思想,并于1891年开 始在广州的万木草堂讲学。1888年,康有为入京应试。因受中法 战争失败的刺激,他向光绪上书,主张变法图强。1895年,甲午 战争失败,康有为正在北京参加会试,他联名各省举人再次上书, 反对签订投降条约,再次主张实行变法,这就是有名的“公车上 书”。1898年,康有为作为戊戌变法的领袖和维新派代表,发动 和进行了“百日维新”。变法失败后,流亡海外。
它通过具有无限可能和力量的“心力”来实现现实世 界的变革。其学说内部虽难免有矛盾之处,但其思想 所体现的“冲决网罗”的战斗精神和对美好世界的向 往,其人生所展现出的竭其心力复乎仁的生命意志, 却具有历史进步的意义和永恒性的精神价值。
“上下通”,就是要打破上与下的界限,比如君民的 分别,贵贱的差别;
“中外通”,就是要打破中国和外国的界限,同西方 通教、通学、通政、通商;
“男女内外通”,就是打破男女、宗族的界限;
四是“人我通”,就是打破自己与别人界限,实现人 与人之间“相亲相爱”。
“心力”
“心力”无量,“虽天地不能比拟,虽天地之大,可 以由心成之、毁之、改造之,无不如意。”谭嗣同: 《上欧阳中鹄书》
中国近代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代表着对中国社会改造、改良和革命的不同实践。
这体现在哲学思想上,在以进化论为代表的西方思想和自然科学 知识的冲击下,中国哲学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康有为、谭嗣同、严复、孙中山就是这一哲学革命的主要代表人 物。
康有为(1858—1927年),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 海人。
“盖心力之实体,莫大于慈悲。慈悲则我视人平等, 而我以无畏;人视我平等,而人亦以无畏。”
“佛之所谓藏,孔子所谓心。”所说的“心”或“心 力”,也就是佛教法相宗所谓的“藏识”,谭嗣同所 谓的心力的实体也就是“仁”,他将原来佛教的平等 说与西方的平等思想结合在一起,将心之力夸大以论 证平等、无畏、自由的要求。 《仁学·四十三》
梁启超认为,康有为的哲学乃“进化派哲学也。 中国数千年学术之大体,大抵皆取保守主义。 以为文明世界,在于古时,日趋而日下。先 生……以为文明世界,在于他日,日进而日盛” 梁启超:《梁启超文选》上
2、康有为的大同理想
《公羊传》认为,孔子写《春秋》,“所见异 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
西汉董仲舒进一步发挥了这一学说。他根据公 羊说的观点将整个春秋时期分为“所传闻世”、 “所闻世”、“所见世”三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