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坡诗看苏轼的人生思考

合集下载

苏轼的诗后读后感8篇

苏轼的诗后读后感8篇

苏轼的诗后读后感8篇通过读后感,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文字背后的内涵,我们的内心常被书中情感所触动,留下读后感,下面是作者为您分享的苏轼的诗后读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苏轼的诗后读后感篇1无丰五年(1082年),此时已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三年。

苏轼在黄州身处八百孤寒的处境之中,生活十分拮据,但他却仍然能保持自己乐观的人生态度。

就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春日,苏轼和友人一起出去郊游采风,谁知天气骤变,自己身边的人个个忙着躲雨,惟独诗人自己仍然能乐观的在雨中吟咏,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b&b一曲《定风波》就这样自然而然的从诗人口中脱颖而出。

词的上片写了诗人冒雨徐行时的心境。

首句写雨点打在树叶上,发出声响,这是客观存在;而冠以莫听二字,便有了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作者的性格就显现出来了。

何妨句是上一句的延伸。

吟啸,表示意态安闲,在这里也就是吟诗的意思。

词人不在意风雨,具体的反应又怎样呢?他在雨中吟哦着诗句,甚至脚步比从前还慢了些哩!潇洒镇静之中多少又带些倔强。

竹杖芒鞋三句并非实景,而是作者当时的心中事,或者也可看作是他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宣言。

芒鞋,即草鞋。

谁怕,有什么可怕的。

平生,指平日、平素。

作者当时是否真的是竹杖芒鞋,并不重要;而小序中已言雨具先去,则此际必无披蓑衣的可能。

所应玩味的是,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本是闲人或隐者的装束,而马则是官员和忙人用的,所谓的行人路上马蹄忙。

都是行具,故可拿来作比。

但竹杖芒鞋虽然轻便,在雨中行路用它,难免不拖泥带水,焉能与骑马之快捷相比?玩味词意,这个轻字并非指行走之轻快,分明指心情的轻松。

词人想,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自然界的风雨也好,政治上的风雨(指贬谪生活)也好,又都算得了什么,有什么可怕的呢?词的下片写雨晴后的景色和感受。

料峭春风三句,由心中事折回到眼前景。

刚才是带酒冒雨而行,虽衣裳尽湿而并不觉冷。

现在雨停风起,始感微凉,而山头夕阳又给词人送来些许暖意,好象特意迎接他似的。

从苏轼诗词浅析苏轼的人生观

从苏轼诗词浅析苏轼的人生观

从苏轼诗词浅析苏轼的人生观论文成绩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论文题目从苏轼诗词浅析苏轼的人生观姓名乔丽红学号311061专业汉语言文学批次/层次指导教师学习中心目录一、论文摘要 (3)二、正文 (4)1、苏轼生平及诗词简介 (4)(1)苏轼生平简介 (4)(2)苏轼诗词简介 (5)2、“人生如梦”对苏轼的影响 (6)(1)仕途之坎坷 (6)(2)人生之无常 (7)3、苏轼作品中显现的人生观 (9)(1)苏轼的词作 (9)(2)苏轼的诗作 (9)(3)苏轼的散文 (10)(4)苏轼儒道释融合的人生观在其作品中的显现 (10)4、多种因素形成苏轼超然自适与乐观旷达的人生观 (11)5、小结 (12)三、参考文献 (13)四、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日志 (14)五、毕业论文(设计)评定表 (15)论文摘要【摘要】苏轼是我国文化史上颇具影响的人物,他在封建社会特殊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产生的人生观,具有以儒家为根本,道家为辅助,佛禅为补充的文化特点和自身相矛盾的特征。

“戏作一篇书,千古发争端”①使得苏子“久戏风波”②。

在北宋的政治迷乱中,苏轼成了党派之争最大牺牲品之一,他由此仕途坎坷,命运漂泊,多年离索,加之个人情感生活的波折与不幸,曾一度使他嗟叹“人生如梦”、“人生如寄”,而他又是乐观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他深感自己不过天地间“一蚁寄大磨”,由此,他谅解了人生的无常和个体生命的卑微:富贵本无定,世人自荣枯。

入狱、贬谪、丧妻,这一连串的劫难经历,使苏轼对政治与人生进行了全面的反省,在思想上缓入佛、老哲学作为对儒家信仰的补充。

旷达虚静,随遇而安,而又桀骜倔强,不改正直的品性、济世的初衷,坦荡堂正,从而形成了苏轼最为世人崇敬的人格魅力。

也正由于这样糟糕的人生际遇使他更深地体悟生命存在的意义:人生,不过求个“自乐”。

因此,他能一身浩然气,心灵超乎凡俗,在政治高压和生活困苦面前,“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③,这才是真正的超然自适耳。

苏轼给我的人生启示

苏轼给我的人生启示

苏轼给我的人生启示苏轼作为中国文坛的巨匠,其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对我们生活有很大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在苏轼的文化遗产中,我深受他的人生哲学启发。

以下是我对苏轼给我的人生启示的总结。

一、理性思考,勇于创新。

苏轼生活在一个充满变革和创新的时代,他不断地推陈出新,挑战传统。

在其诗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经常融合多种文学形式和流派,尝试新题材、新格律的创作。

他不断地以创新方式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受,这让他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大师。

于我们而言,在遇到问题时,不妨多方面探寻,追求更加创新和富有想象力的解决方法。

二、不畏挫折,坚韧不拔。

苏轼时常面对生活和创作中的挫折,但他并没有停下脚步。

他能够坚持不懈地寻找机遇,摆脱困境并不断前行。

通过他的诗文,我们能够看到他遇到挫折时,仍然能够振作起来,继续前行。

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也应该学会自我激励,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三、把握当下,珍惜眼前。

苏轼一生中经历了许多大起大落,但他总能在苟延残喘的日子里保持希望和乐观的心态。

他以惊人的洞察力和细致的观察力来描述生活,珍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从而感悟出生活中的美好和哲理。

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珍惜眼前,学会把握当下,过好每一天。

四、突破自我,不断进步。

苏轼很早便十分知道自己天性喜好文学创作,他为了提高自己的才华,刻苦钻研,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文学水平。

他在文学创作领域不断超越自我,开拓新的诗文表现方式。

我们在今后的人生探索中,也应该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发掘潜能,不断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五、心怀敬畏,追求真理。

苏轼的作品表现了他对人生深刻的理解和悟性,他从生活中感悟出了很多深刻的道理。

他关心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深入研究自然界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他总是具备一颗虔诚的心去开掘真理、追求智慧。

在我们的人生路上,也应该抱有敬畏之心,对真理保持敏锐的感觉、努力学习、平衡取舍,才能准确地看待并行动。

总而言之,苏轼的精神影响和人生哲学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和帮助。

苏轼 感叹人生的 诗句

苏轼 感叹人生的 诗句

苏轼感叹人生的诗句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以其豪放洒脱的文风和卓越的才华闻名于世。

他的诗歌不仅在当时享有盛誉,如今也被后人传颂不衰。

在苏轼的作品中,常常能够感受到他对人生的感叹与思考,下面就来看看苏轼感叹人生的诗句。

苏轼的诗歌中,常常流露出对岁月流逝、生离死别的感叹。

他在《东坡吟》中写道:“少年听唱兰亭集,一宿清愁如许留。

学道那堪千载别,言间悲欢两素修。

”这两句描绘了少年时代的美好回忆,但也透露出离别之痛。

在岁月的长河中,人们不断地遭遇离别,感叹时光匆匆,不能永恒停留。

苏轼也反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和诸文士谒聪公屡值过从退》中写道:“主人犹恐见游人,酒盏唤破五更尘。

花迎软玉朝凌晓,赋入甘棠夜不宁。

”这里他描绘了主人热情款待客人的场景,但也表达了对世俗繁华和功名利禄的厌倦。

苏轼认为,人生并非只有功名利禄,追求物质享受和虚名虚利只会让人迷失方向。

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苏轼写道:“一尘不到真公子,道上行人皆可为。

我不祝福人间世,肯把悠悠日月诛。

”这句诗表达了他对人生虚幻与浮华的认知,认为真正的公子并不在人间,世俗的功利并不能给人真正的快乐与满足。

苏轼主张超然物外,追求内心的自在与清净。

苏轼的诗句无不饱含着深深的哲理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他以豪放洒脱的文风将自己的心声倾诉于诗中,启迪着后人对人生的思考与反思。

或许在苏轼的诗句中,我们能够找到关于人生的一些启示,学会珍惜眼前的幸福,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让我们一同倾听苏轼的感叹,领悟人生的真谛。

第二篇示例:苏轼,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被誉为文坛巨匠。

他的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苏诗三百首”中的佼佼者。

苏轼的诗风率直豪放,情感真挚,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在他的诗作中,常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感叹和对世事的深刻思考。

苏轼在他的诗作中经常表达对人生的感慨,他看淡人生,却又感慨其中的无常。

苏轼的人生态度与人生体味

苏轼的人生态度与人生体味

苏轼的人生态度与人生体味苏轼,这位宋代的大文豪,才华横溢,一生曲折,然而却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

他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体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人生态度,可以用“豪放通达,不屈不挠”来概括。

他一生多次遭贬,漂泊不定,但他始终以豁达的心态对待生活的困难。

在面对逆境时,他总能保持冷静,泰然处之。

正如他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所写:“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的这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不仅令他在当时饱受磨难的环境中得以坚韧不拔,更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人生体味,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独特见解。

他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被贬到黄州时,他发现了猪肉的美味,从而创作了著名的“东坡肉”。

他在《赤壁赋》中写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我与子之所共适。

”这段话充分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欣赏。

苏轼的人生体味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面对挫折时,我们可以借鉴苏轼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从中汲取力量。

同时,苏轼的人生体味也启示我们要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刻,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世界。

在压力面前,我们可以尝试苏轼的“豪放通达”的人生态度,不屈不挠地向前。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可以借鉴苏轼的思想。

面对生活的种种压力和挑战,我们可以学习苏轼的积极乐观的态度,努力在逆境中找到出路。

我们也可以从苏轼的人生体味中汲取智慧,学会欣赏生活,热爱世界。

苏轼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体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故事和精神力量启示我们在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时,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热爱生活,欣赏世界。

让我们从苏轼的人生智慧中汲取力量,勇往直前,乐观向上,用心感受生活的美好。

李白和苏轼,两位极具特色的诗人,各自以独特的人生态度和诗歌风格展现了他们的才华。

他们用不同的方式看待世界,从而在诗歌创作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

苏轼的诗词及表达情感

苏轼的诗词及表达情感

苏轼的诗词及表达情感苏轼的诗词及表达情感苏轼作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其诗歌有着鲜明的特点。

店铺精心为你整理了苏轼的诗词及表达情感,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作用哟。

苏轼的诗词及表达情感篇1其一、说理中显趣味——一理趣取胜。

宋代诗歌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说理,而苏轼却是一说理大家。

所谓理趣,大体上[objectObject]就是诗中所含之理富于生机与灵气,即宇宙、社会、人生的哲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诗人眺望庐山,看到山岭连绵,峰峦环列,高低巍峨的景象,横看、侧看、远看、近看,视觉不同,看到的情况各不相同。

于是作者想到,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就因为身在庐山之中,只看见庐山的一个局部,或被某中现象所迷惑。

这也就告诉我们:凡是主观片面,各执一端,都不能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想见到真相,需要走出自身局限,从搞出全面洞察。

全诗融景物、感情、哲理于一体,是一首不朽的哲理诗。

苏轼诗的理不是直截了当的说出来,而是通过形象表现出来,让读者通过作品的形象去感受、联想后,然后悟出一些新颖而深邃的哲理。

又如他的《和子由渑池相会》:“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首诗表达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和往事旧迹的深情眷念。

前四句比喻生动奇妙,单行入律,一气呵成,后四句再以所闻所见所忆的情景深化“雪泥鸿爪”的感触,使前后两部分紧密相连、虚实相生。

全篇带有普遍性的人生体验,蕴涵深邃的人生哲理,古能动人深情又发人深思。

其二、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苏轼的诗既具有杜甫诗的现实主义精神,又具有李白豪放不羁的浪漫主义风格,其现实主义精神首先表现在他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对穷奢极欲的统治者的不满。

他的《李氏园》揭露了官僚贵族兼并土地的罪行,他们为了建筑“美园圃”不惜“夺民田”,“破千家”。

苏轼古诗心得体会(热门17篇)

苏轼古诗心得体会(热门17篇)

苏轼古诗心得体会(热门17篇)苏轼的古诗平沙何茫茫,仿佛见石绝。

纵横满江上,岁岁沙水啮。

孔明死已久,谁复辨行列?神明非学到,自古不留诀。

至人已心悟,后世徒妄说。

自从汉道衰,蜂起尽奸杰。

英雄不相下,祸难久连结。

驱民市无烟,战野江流血。

万人赌一掷,杀尽如沃雪。

不为久远计,草草常无法。

孔明最后起。

意欲扫群孽。

崎岖事节制,隐忍久不决。

志大遂成迁,岁月去如瞥。

六师纷未整,一旦英气折。

唯余八阵图,千古壮夔峡。

苏轼的古诗朔风催入峡,惨惨去何之。

共指苍山路,来朝白帝祠。

荒城秋草满,古树野藤垂。

浩荡荆江远,凄凉蜀客悲。

迟回问风俗,涕泗悯兴衰。

故国依然在,遗民岂复知?一方称警跸,万乘拥族旗。

远略初吞汉,雄心岂在夔。

崎岖来野庙,悯默愧当时。

破甑蒸山麦,长歌唱竹枝。

荆邯真壮士,吴柱本经师。

失计虽无及,图王固已奇。

犹余帝王号,皎皎在门楣。

苏轼的古诗经典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关于苏轼的经典古诗:惠崇春江晚景(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暧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古诗心得体会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文学家,他的诗词作品流传至今,被后人称为“苏轼古诗”。

苏轼的古诗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悟,深深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

我也是其中之一,通过阅读和欣赏苏轼的古诗,我体会到了他的心得与感受。

首先,苏轼的古诗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真挚与自然。

苏轼笔下的古诗不做修饰,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深入人心。

他的诗句质朴而真实,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比如他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道:“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通过几句简单的诗句,苏轼创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场景,使读者感受到诗人思想与情感的真实流露。

苏东坡的经典哲理诗诗词鉴赏

苏东坡的经典哲理诗诗词鉴赏

苏东坡的经典哲理诗诗词鉴赏苏东坡的经典哲理诗诗词鉴赏11.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好玩的国学:前两句是实写,整个诗歌的重点在后两句,为什么看不清楚庐山的真面目呢,是因为自己就在这个山中。

从哲学意义上来说,苏东坡是在告诉我们两个道理,第一,屁股决定脑袋,你的想法往往和你所处的环境有关,但绝不会永远正确,因为你会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所以做人还要能够换位思考推己及人。

第二,高度决定眼界,眼界决定境界。

人生就是要努力站在高点,提高自己的境界。

2.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好玩的国学:这个类似于屈原的天问了。

苏东坡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琴声和弹奏的人的手指到底是什么关系。

其实这是一个禅机,也是一个高深的哲学问题。

苏东坡崇尚佛学,且对佛学有很高的造诣。

佛家认为,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事物与事物之间有了因缘才得以存在。

《圆觉经》说:“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用今天的话说,大家都是互相依存的存在,没有谁是一座孤岛!3.慈湖夹阻风宋代:苏轼卧看落月横千丈,起唤清风得半帆。

且并水村欹侧过,人间何处不巉岩。

好玩的国学:前两句说躺在船上,看到天边月落的地方云横千丈,天将破晓了,老船工急急爬起来,呼唤得半帆清风,加紧开船。

后两句是诗的重点,意思是说暂且傍着临江的小村,倾斜摇荡地驶过险段,这当然有一定的风险,但是,人世间又有何处不是峭壁危岩呢!苏东坡曾经遭遇过常人难以承受的磨难和挫折,但他始终对生活充满期待,该吃吃该喝喝,管它命运怎么说。

苏东坡认为,人生有艰险是正常的,关键是我们以何种心态去对待。

在另外两首词中,苏东坡告诉我们了答案。

一是也无风雨也无晴,二是心安之处是我乡。

用一种达观的、随遇而安的态度,去对待挫折。

这对我们来说,绝对是人生的大智慧。

可以说,莫说人生风波恶,只是未懂苏东坡!苏东坡的经典哲理诗诗词鉴赏2读完这本爱的教育之后给我的感受很深,而全文的故事组成一个人字就是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东坡诗看苏轼的人生思考
从东坡词所作的人生思考超出凡俗,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汲取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积极因素。

儒家的入世和有为,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道家的无为特别是庄子的齐物论,又使他淡泊名利,在逆境中也显得从容自如;佛家的静达圆通,则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对审美的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企图达到对人生功利境界的超越:无论是春风得意,还是身处逆境,都是如此。

苏轼在其词作中表达的关于人生哲理的沉思,无疑体现了一种深切的人文关怀,能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以至精神的滋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