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佛道之争
唐太宗时期的佛道之争及反佛运动

由上一节可 以看 出,唐太宗是非 常重视儒学 的。道教 ,作 为土生土 长 的 中 国 教派 同样 得 到 了重 视 。 因此 , 中 国本 土 产 物 儒 、道 两 教 与 印 度 传人 的佛教这三者之 间发生 了教义和礼仪上 的争论 。儒 、释、道 三教论 衡最早发生于三 国时代 ( 这一点 《 广弘明集》 卷一 中有 明确记载 ) ,之 后各个朝代都有大大小小各种形式 的三教论衡。这里 ,我们 主要 介绍一 下 发 生 在 唐 太 宗 李 世 民 时期 的佛 、道 之 争 的 问题 。 贞 观 年间 发 生 了一 场 佛 道 先 后 问 题 的 争 论 ,唐 太 宗 专 门为 此 争 论 颁 发 了一道诏书 ,诏书名为 《 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诏》,内容如下 : 老君垂范 ,义在清虚 ;释迦遗文 ,理存于因果 。详其教也 ,汲引之 迹殊途 ;永其宗也 ,弘益之风齐致 。然则大道之行 ,肇于邃古 ,源出无 名之始 ,事高有外之形 。……况朕之本系 r起 自柱下 。鼎祚 克 昌,既凭 上德之庆 ;天 下大 定 ,亦 赖无 为之功 。宜有 改张 ,阐兹玄 化。 自今 已 后 ,斋供行立 、至于称谓 ,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庶郭本之俗 ,畅于 九 有 ;尊 祖 之 风 ,贻 诸 万 叶 。 1・
唐 太宗时期 的佛道之争 及反佛 运动
刘 丽
( 四川 大 学 文学 与新 闻学 院 四川 成 都 6 04 ) 10 1
摘 要 :唐太 宗吸取 隋亡教训 ,调整统治政 策、缓和阶级 矛盾 ,出于政 治 目的,对释 、道 、儒三教都加 以利 用,特 别对佛教 实行 整顿 和善加利用 ,由于各个阶段政治 需求不 同,对待佛教的 态度也有相应 的变化 ,出现 了反佛 、护法等举 动,本文就是从这 个 出发 ,通过挖掘 各种史 实记录和诏令 ,对唐太 宗时期的佛道之争及反佛运动进行探讨 ,来 阐释历代 帝王对待佛教的 态度 变化的原 因。 关 键 词 :李 世 民 、唐 太 宗 、佛 教 、儒 教 、道 教 中 图 分 类 号 :K 2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6—0 6 ( 0 1 9—0 0 0 2 X 2 1 )0 0 0— 2 从次子李世 民到唐太宗李世 民 李世 民出生于隋文帝开皇十七年十二月 (公元 5 8年 1 ) 9 月 ,其父
西游记中的佛道二教之争

西游记中的佛道二教之争西游记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被广大读者熟知和喜爱。
其中,佛道二教之争是该书中的一个重要情节,展现了佛教和道教之间的思想斗争和宗教竞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这一故事的背景、主要人物以及故事的含义。
一、背景在西游记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中,佛教和道教的崛起在中国的宗教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佛教自公元1世纪左右开始传入中国,而道教的发展则从东汉末年开始,伴随着社会变革和人们精神需求的改变,这两个宗教开始逐渐在中国社会中扩展影响力。
二、主要人物西游记中的佛道二教之争主要涉及四大神仙:如来佛祖、观音菩萨、玉皇大帝和三界众生。
如来佛祖是佛教的创始人,观音菩萨是佛教中的慈悲女神,玉皇大帝则是道教信仰中的至高无上的神明。
而三界众生则代表了人间众生的利益和需求。
三、故事情节佛道二教之争的起因可以追溯到唐僧取经一行人拜见观音菩萨的时候。
观音菩萨告诉他们佛祖已经派遣他前往西天取经,但需要三界众生的支持和助力。
唐僧经过一番苦心劝说,使三界众生接受了帮助他们去取经的请求。
而玉皇大帝对此十分不满,认为佛教的兴盛对他的统治地位构成了威胁。
因此,他密谋通过影响如来佛祖来削弱佛教的影响力。
通过惩罚观音菩萨,玉皇大帝试图制造矛盾并分化佛教内部的团结。
然而,佛教在此次危机中表现出了强大的凝聚力。
如来佛祖并未向玉皇大帝屈服,而是引导观音菩萨等人寻求助力于众神。
另一方面,三界众生作为佛教教义中的重要元素,表达了他们对佛教的尊崇和信仰。
最终,经过一系列的考验和斗争,佛教最终赢得了这场“佛道二教之争”。
佛祖捧出一颗盛满智慧之泪的佛珠,使得观音菩萨能够化解玉皇大帝所施加的压力。
此举不仅加强了佛教内部的团结,也向外界展示了佛教的智慧和力量。
四、故事的含义佛道二教之争在西游记中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寓意。
首先,它展示了不同宗教间的思想斗争和竞争。
佛教和道教之争,既代表了宗教间的观念冲突,也体现了不同信仰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互动。
其次,这一故事凸显了佛教教义中的慈悲和智慧。
西游记中的佛道之争与修行之路

西游记中的佛道之争与修行之路西游记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描写了唐僧师徒四人取经西天的故事。
在这一长途跋涉的旅程中,佛教和道教有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西游记中的佛道之争以及角色们的修行之路。
一、佛道之争在西游记中,佛教和道教都是重要的宗教力量。
佛教代表着一种慈悲与智慧的信仰体系,而道教则强调自然与修行之道。
在唐僧师徒的取经之旅中,佛教和道教展开了激烈的争斗,并对他们的修行之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佛教的智慧与慈悲作为一位出家人,唐僧师父深信佛教的智慧与教导。
他以慈悲之心对待一切众生,尊重佛陀的教导,并积极传播佛法。
他的坚持和信仰成为他修行之路的精髓所在。
唐僧师父的弟子们也是佛教智慧与慈悲的象征。
孙悟空作为猴王,在取经之旅中展现出智慧与勇气,对抗一切邪恶势力。
猪八戒和沙僧也以其自身的特点贡献出了自己的智慧和帮助。
2. 道教的自然与修行与佛教不同,道教注重于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修行之道。
在西游记中,道教代表着一种返璞归真的力量。
不少角色都被塑造成道教的代表人物。
如白骨精,她通过修炼成仙,并代表了一种超越人世、追求长生的欲望。
她的修行之路也是一种向道教及其理念的发展。
二、修行之路西游记中的角色们都面临各自的修行之路。
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他们都必须经历各种考验和苦难。
1. 佛教的修行之路唐僧师徒四人为了取经而旅行几年之久,这是一次艰苦的修行之旅。
他们必须面对各种妖魔鬼怪的侵扰,同时也要坚守佛法的教义。
在修行之路上,他们会遇到种种诱惑,但他们都明白须要使命在肩,要坚定信仰。
唐僧师父通过不断修行,最终达到了大乘佛教中的觉悟状态。
2. 道教的修行之路在西游记中,道教的修行之路由多位角色代表。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孙悟空,他通过各种劫难与敌人战斗,最终领悟到了自己的修行之道。
孙悟空悟道后,修行心得也影响了其他三位师兄弟。
他们在修行的路上历尽艰辛、磨难和牺牲,最终完成了取经之旅,充分展示了道教修行之路的重要性。
三、结语在西游记中,佛教和道教的争斗以及角色们的修行之路都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精神信仰的重要性。
从段成式《酉阳杂俎》看唐代佛道争锋

《 酉阳杂俎 ・ 寺塔记》 有 载“ 三藏取经回来 , 太宗
设 乐 接待 、 迎佛像 、 赐衲” 之事 , 可 见 太 宗 晚年 对 玄奘 的礼 遇之 盛 。高 宗 专 程拜 谒 了老 君庙 , 给老
・
3 6・
黄
冈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第3 3卷
子上尊号, 又令 王公 以下 皆习《 老子》 , 但 高宗对 于佛教的态度较为宽容 , 未曾颁发黜佛诏令。 道教 的政治优 势地 位在 武周 时期发 生 了很 大 的变化, 则天皇帝伪造《 大云经》 为其正命 , 以“ 尊
《 贝编》 专载释门诸事 。除记佛门诸事外 , 作者还 辟专卷记道教诸事, 如《 玉格》 、 《 壶史》 , 这不但说 明作者 精佛 通道 , 更 表 明道 佛 两教 在 当时社 会 上
的影 响力是 势均 力敌 、 不 相 上下 的 。
先河 , 此后 两教 争斗 不断 , 至唐 代达 到 了高潮 。唐 时, 道 教 与皇家 的关 系密 切而 特殊 , 政治 因素左 右 着佛 道两教 势 力 的消 长 , 因而 佛 道 之争 显 得 更 为
作者简介 : 杨 田春 ( 1 9 9 0一) , 女, 湖南邵 阳人 , 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 。
佛道 之争 由来 已久 , 作 为外 来 宗 教 的佛 教 在 传人 中土之初 就 与 土生 土 长 的道 教产 生 了矛 盾 。 东汉 明帝 时枷 摄摩腾 与诸 道 士论争 开两 教争 锋之
族, 为 了抬 高 自己的门第 , 李唐统 治 者抬高 祖先 的 地位 , 追 认 被 道 教 尊 为 教 主 的老 子 李 耳 为 先 祖 。 唐初 二 主打击 佛教 势力 就 不 可避 免 地 与其 “ 尊道
唐朝的宗教信仰道教与佛教的并存与冲突

唐朝的宗教信仰道教与佛教的并存与冲突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极为辉煌的一个时代,宗教信仰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与传播。
特别是道教与佛教的并存与冲突,是唐朝宗教信仰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就此话题展开讨论。
一、宗教的兴起与传播唐朝初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人们在面对混乱世局和生死存亡的考验中,对超越世俗的宗教信仰有了更加强烈的需求。
因此,佛教与道教作为两大主要宗教流派迅速在唐朝兴起并传播开来。
佛教的传入,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
但是,在五代十国和唐朝时期,佛教才逐渐在中国社会得到广泛传播和接受。
唐朝的皇帝以及士人、文人等社会精英都对佛教抱有一定的崇拜和信仰,这为佛教在唐朝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同时,佛教在中国的融合与发展,也使得其更好地适应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需求,进而得到更广泛的接受。
道教作为中国本土的宗教信仰,在唐朝同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道教强调与自然的和谐、追求长生不老等理念,深受士人和庶民的喜爱。
而唐朝的政治体制也多次接纳道教运动,并将其与王权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了道教的发展与传播。
二、佛教与道教的共存与融合佛教与道教在唐朝时期并存于中国社会,两者之间形成了一种相对和谐的关系。
唐代的一些佛寺和道观往往建在相近的地方,不仅共享佛教与道教的教职人员,还吸引了众多的信徒。
佛教与道教在某些方面也有着相似的教义和追求,例如追求心灵的平静、追求超脱尘世等。
这些相似之处也为佛教与道教的融合提供了条件。
一些双修佛道的思想也开始出现,认为佛教与道教可以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由于佛教与道教在相似之处较多,两者之间还存在相互借鉴和融合的现象。
佛教的禅宗,在吸收道家思想的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而道教的一些神仙信仰和炼丹术等,则与佛教的菩萨信仰和修行方法相互融合。
三、佛教与道教的冲突与竞争虽然佛教与道教存在着一定的共存和融合,但也不可忽视其之间的冲突和竞争。
在唐朝时期,佛教与道教之间由于信徒、资源和地盘等方面的竞争,导致了一些冲突的发生。
初唐三帝崇道抑佛

初唐三帝崇道抑佛*导读:初唐三帝为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
这三帝对佛道二教的态度基本上是一致的;崇道抑佛,即道先佛后。
高祖李渊是在……初唐三帝为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
这三帝对佛道二教的态度基本上是一致的;崇道抑佛,即道先佛后。
高祖李渊是在隋末天下汹汹、谶谣蜂起,老子度世,李氏当王的谶语流行中,登上皇帝位的。
在这个过程中,深受隋炀帝推崇的茅山道士王远知,眼看隋运将尽,便趁势从洛阳宫到李渊驻地太原,密告李渊符命。
道教世家出身的的李淳风也假托老君传言唐公当受天命。
李渊称帝后,曾一再宣称李氏将兴,天祚有应,历数有归,实惟天命。
并确认他与道教教主老子为一脉相承,以老子为先祖。
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高祖下诏授王远知朝散大夫,赐金缕冠,紫丝霞帔;预告唐命的李淳风,朝官一升再升,最后做到太史令。
唐高祖为提高道教地位,曾前后三次召集道、儒、释三教进行道先佛后的论辩,但无结果,于是,他在《问慧乘诏》中表明自己道先佛后、道大佛小、佛生于道的观点。
武德八年(公元625年)颁《先老后释诏》,明确规定道教在儒释之上。
第二年,下《沙汰佛道诏》,主要侧重打击佛教,但因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而未付诸施行。
高祖时,由高祖一手挑起来的佛道之争,最激烈的莫过于太史令傅奕的上疏废佛与长安济法寺僧法琳的护法斗争。
双方著书立说,进行反驳,言词硝烟,一时笼罩两京,但终高祖之世,双方相持无有结果。
唐太宗李世民是突然发动玄武门之变,受禅而登皇帝位的。
他禀承高祖遗业,崇道抑佛。
还在他为秦王时,在洛阳刚刚平息王世充,便与房玄龄微服谒见王远知。
远知迎接后说:此中有圣人,莫不是秦王吧?秦王如实说出了自己的身份,远知说:方作太平天子,愿自惜也。
秦王登基后,即对王远知特加优宠。
诏在茅山建太平观,并度道士二十七人;而傅奕,仍在朝中委以重任。
相传,秦王李世民在平定洛阳割据势力时,曾有少林寺十三棍僧救秦王的事,李世民也曾在少林寺树碑赞叙这一事件,虽对佛教有好感,但终改变不了道先佛后的观点。
佛道之争

又有个《清净法行经》说:“佛遣三弟子(到)震旦教化,儒童菩萨,彼称孔丘。净光菩萨,彼称颜回。摩诃迦叶,彼称老子。”震旦即中国,这一下,把儒、道的祖师,都“包容”成了佛弟子的化身。
(这样的“包容”,就像一个7岁的顽童,对30岁的壮汉说:“我对你很宽容,我不打你,不骂你,你不过是我的儿子。”)
西晋时,道教流传《老子化胡经》,记述老子入天竺变化为佛陀,教胡人为佛教之事。“胡”指的就是释迦牟尼。后来,这本经书成了道教徒的依据,借此说明道教地位高于佛教。
有佛教僧徒为了打压道教,造作了的不少经典,贬低老子、孔子、庄子。
如:东晋和尚支遁,在《释迦文佛像赞序》中说:“昔周姬之末,有大圣号佛;……络聘周以曾玄。”其大意是佛不但是老子的师父,而且还是他的“太爷”辈,老子和庄子都是佛的“曾孙”和“玄孙”,连当弟子的资格都不够。
由此,宪宗、世祖三次焚毁道经,《至元辨伪录》卷2开列了下令禁断的39部重要道经;特别是焚毁纯阳万寿宫所存《大元玄都宝藏》经版,对道教文献造成了巨大损失。这样一来,似乎印证了萧齐道士委托张融所著的《三破论》的论断:佛教是“入国而破国”、“入家而破家”、“入身而破身”等云云。
佛教本为“洋”教。唐·韩愈在《论佛骨表》中说:“佛者,夷 狄之一法耳,自后汉时流入中国……汉明帝时始佛法……。”韩愈因为此文触怒宪宗,几至被杀,后为崔群、裴度所援救,堪被贬为潮州刺史。
佛道在中国出现已经近两千年,在这两千年中,竞争并没有停止,也可以说从来没有停止过。
汉代以前,中国有修仙之士,而无修仙之组织或宫观;此时佛教尚未传入;
自东汉而下,佛从西来,修仙之士也组织和团结起来,形成了教会组织;
唐初的佛道乱象

唐初的佛道乱象释永信私生子的事儿闹得沸沸扬扬,真假近期似乎有了结论,看起来,这一次,大师是被信息泛滥的当代键盘侠们给无辜地黑了一回。
事件反映出的另一面是,说明当下名山宝刹中也颇不干净;舆论固然自应谨慎发声,寺院道观、僧尼信众,尤其是那些影响力极大的住持大德,似也应从中汲取些教训。
世俗质疑僧尼的事,历来就有,心怀叵测者甚而将佛土净地编派得很不堪。
抹黑个别出家人是小事,亵渎神圣的佛法,那罪恶可就深重了。
但,这里又要说到问题的另一面,自汉以来,无数次也像今天这样,出家修行者中鱼龙混杂,少数僧人一些不当的行为,也曾招来凡人的非议,歪曲了释迦的本义,玷污了圣洁的佛堂,直至闹腾得天子不得不出面,用政治权力来规范宗教言行。
唐朝初期,佛道的乱象比今天更严重,为此,开国皇帝高祖李渊,在他做皇帝的最后一年,曾颁了一道圣旨,专门针对佛寺道观和出家人。
具体来看看这道诏书,你就会领教当时的禅院道场多么离奇,较之今天,难分伯仲。
唐高祖的诏书先讲佛法要旨与修行的根本:“释迦阐教,清净为先,远离尘垢,断除贪欲。
所以弘宣胜业,修植善根,开导愚迷,津梁品庶。
是以敷演经教,检约学徒,调忏身心,捨诸杂著,衣服饮食,咸资四辈。
”意思是:佛祖释迦牟尼传教弘法,以清净为首,达到远离世俗尘埃污垢,去除各种贪痴欲念的目的。
作为一个佛法的弘扬传播者,应当立足于培植行善的本性,尽力开导愚昧迷惑的心灵,引导大众渡往幸福的彼岸。
要想成为一个人生智慧的杰出引领者,既要讲经说法,同时还要监督约束僧徒,调养忏悔自我,抛却一切私欲杂念,包括穿衣打扮、喝水吃饭,都要给人做出个榜样。
而当时隋末唐初宗教界的现状是个什么样呢?诏书里指出:“乃有猥贱之侣,规自尊高;浮惰之人,苟避徭役。
”如今是,卑鄙下贱的僧侣,一味只求自我身价;有的则是轻浮懒惰的小人,为逃脱徭役而躲进空门。
更为严重的是:“妄为剃度,托号出家,嗜欲无厌,营求不息,出入闾里,周旋闤圚,驱策田产,聚集货物,耕织为生,估贩成业,事同编户,迹等齐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的佛道之争
唐代的宗教很多,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景教(基督教)、摩尼教、袄教以及蕃教、东巴教。
其中势力最强、在哲学思想上影响较大的主要是佛教和道教。
唐朝前期的宗教政策比较宽容,中国传统两大宗教——佛教和道教都有较大发展。
唐朝初年,高僧玄奘远赴天竺(现在的印度)取经657部,唐朝特此兴建了大雁塔来保存这些佛经。
佛教经典的大量翻译以及中国僧人自身思想体系的逐渐成熟使得中国佛教在此时期迎来空前的发展,中国佛教的各主要宗派大多在此时期形成或成熟。
其他宗教如伊斯兰教,景教(基督教聂斯脱利派)和祆教也随着国际交流传入中国。
唐武宗时对佛教采取高压政策,史称会昌灭法,使得除禅宗等少数宗派外,其他佛教派别从此一蹶不振。
禅宗相传是由南印度僧人达摩在北魏时创立。
武则天时,禅宗分为南、北二宗。
禅宗五祖弘忍大师有两个大弟子,一为神秀,一为慧能,神秀创立北宗,慧能创立南宗。
南、北二宗各把自己的主张归纳为四句偈。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就是说,通过长期苦修,排除杂念,然后才能渐悟成佛。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慧能反对神秀的渐悟说,主张佛在心内,只要净心、自悟,就不必苦修,不必背诵大批的经卷,便可以顿悟成佛。
慧能的这种简单速成的方法,对于那些陷于水深火热而看不到出路的广大百姓,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对于地主官僚,这种廉价进入天堂的方法,既可以使他们空虚的灵魂得到寄托,又可以收到消除人民斗志的好处,自然也受到欢迎。
因此。
南宗终于战胜了北宗,得到广泛流传。
到唐后期,它几乎取代了佛教的所有各宗派,垄断了佛坛。
整个唐代,佛、道二教的斗争一直很激烈。
唐高祖和太宗把道教置于佛教之上;武则天为反李唐皇室,又把道教压在佛教之下。
唐武宗为了打击极度膨胀的寺院经济势力,听从道士的建议下令灭佛。
宣宗继位后,又下令扶植佛教。
由于以禅宗为代表的佛教,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简化了教义
和修行方法,吸收儒家的一些思想因素,增添了世俗宗法色彩,逐步从外来宗教转化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加强了自己的竞争能力,因此,在与道教的斗争中,占有一定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