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审美范畴

合集下载

审美范畴

审美范畴

刚柔
• 阳刚与阴柔,是中国古典美学的 一对重要范畴。 • 与崇高(或壮美)、优美(或秀美)相当, 但并不完全等同,带有鲜明的汉民族特色。 • 《易》:一阴一阳之谓道。
气韵
• “气”:哲学的宇宙生命本源之“气”、艺 术本体之“气” • “韵”:音乐和谐之“韵”、一切艺术内在 情趣意味之“韵” • 深刻地概括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和基 本精神,也反映着中国古典艺术的审美要求。 • 表现:以生动的艺术形象,使其含蘊无限情 趣的勃勃生机,从而给欣赏者造成形有尽意 无穷的审美想象空间。
• 审美范畴 是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在美学思想形成 的漫长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并与时代的 文化精神、审美理想、民族心理密切联系在 一起。
• 西方传统美学:优美、崇高、悲剧性、喜剧 性 • 中国传统美学:中和、刚柔、虚实、气韵、 意境
优美与崇高
• • • • • 一、优美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 二、崇高的文化内涵 三、崇高的审美特征 四、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五、高尚、圣洁的灵魂美
• 对于康德的崇高 在于体积巨大的 观点,受到后人 的批评。英国的 勃拉德莱在《牛 津诗学讲义》中, 就举了俄国作家 屠格涅夫写到的 麻雀抗拒猎狗的 例子反驳康德的 这个观点。
勃拉德莱F.H. Bradley (1846-1924)
中国美学中与“崇高”范畴有关的论述
• 在我国古典美学中,没有崇高这个审美范畴。 但是与崇高近似的内容在古代的典籍和文学 作品中早就出现了。比如,《易经》把各种 事物归为阴阳两类,相应地,美的事物也可 以分为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即刚性美和柔 性美。“骏马西风塞北”是刚性美,“杏花 春雨江南”是柔性美;苏轼的“大江东去,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阳刚之美,柳永的 “杨柳岸,晓风残月”是阴柔之美。这里的 刚性美就近似于崇高,而柔性美就近似于优 美或秀美,是一种优雅、秀丽的美。

审美范畴

审美范畴

1
审美范畴的几种研究思路
1、审美范畴作为美的本质的不同表现形态。 2、审美范畴作为文化大风格。比如:希腊的文 化大风格形成了“美”(beauty)这个范畴;希 伯莱的文化大风格形成了“崇高”(sublime) 这个范畴;儒家的文化大风格形成了“中和” 或“沉郁”(忧)这个范畴;道家的文化风格 形成了“玄妙”或“飘逸”(游)这个范畴。 3、审美范畴即情感范畴(M. Dufrenne)。
11
8
崇高理论的三个阶段
• 西方美学史上关于崇高的论述集中出现在三个 阶段:古罗马美学家朗吉弩斯(Longinus)是 古典阶段的代表;18世纪,崇高成为一个广泛 讨论的美学范畴,并成为促使现代美学诞生的 一个重要因素,崇高理论的现代阶段以爱迪生 (Joseph Addison,1672-1719)、博克和康德 的理论最为著名;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沉寂 之后,崇高于20世纪末再次引起广泛的讨论, 成为后现代美学的一个重要话题,利奥塔 (Jean-Franç Lyotard,1924-1998)的理论堪 ois 称崇高理论的后现代阶段的代表。
2
杜夫海纳关于审美范畴的构想1
• 审美范畴是先验情感范畴。 • 任何艺术作品都有它的情感基调,必须把握作 品的情感基调才能理解艺术作品。 • 作品的情感基调与作者的情感气质类似,因此 我们可以用“欢快”来说莫扎特的音乐和莫扎 特本人。这就表明,在莫扎特和莫扎特的音乐 之间有一种内在的关联,这种关联是情感性的, 而且是先验的。这种先验的情感范畴决定了莫 扎特成为莫扎特,决定了莫扎特的音乐成为莫 扎特的音乐。同时,我们只有通过这种情感范 畴比如说“欢快”才能进入莫扎特及其音乐的 审美世界。
什么是审美范畴
• 审美范畴(aesthetic category),也译作美学范畴。 所谓范畴,指的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普遍 本质的概括和反映。各门学科都有自己的一些 基本范畴,如化合、分解等,是化学的范畴; 商品价值、抽象劳动、具体劳动等,是政治经 济学的范畴;本质和现象、形式和内容、必然 性和偶然性等,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美 (或优美)、崇高、悲剧、喜剧等,是美学范畴。

审美范畴之三

审美范畴之三

丑的美学意义
1、作为美的对立面,丑可以衬托美。 2、世界的发展有待于丑的刺激。 3、审丑历来是人们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 面。因此,历来的文学艺术都有表现奇丑 怪异的杰作。 4、现实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灵心点 化,转化成为艺术中的美,即“ 化,转化成为艺术中的美,即“化丑为 美”,进而成为抨击丑的巨大艺术力量。
优美的特征
形式上:具有柔美、和谐、安静、秀雅,小巧, 光滑、曲线、活泼等特征,完全体现了形式美的 原则,排除任何丑的因素,是唯一纯粹的美。 心理效应上:往往给人以轻松愉快、赏心悦目、 温柔友爱、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 在不同领域,优美的具体表现不同。自然界中的 优美主要侧重优美的形式,社会生活中的优美, 侧重优美的内容,艺术领域中的 优美,是对现实 中的优美的提炼加工,更鲜明集中的显示出优美 的审美特性。
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说
弗洛伊德(1905) 弗洛伊德(1905)《巧智和无意识的关 系》,(1927)《论幽默》两文中探讨了 ,(1927) 论幽默》 有关喜剧性的问题。 观点: 人的本能欲望受到压抑,被压抑到 无意识之中。喜剧性具有一种释放的作用, 它通过巧智、想象、幽默,让欣赏者发泄 本能欲望,使其本能欲望能够浮动在意识 之中,从而得到满足。
审美范畴之二:优美
优美:与崇高相对的一种美的表现形态, 又称阴柔美、秀美、典雅美、纤丽美等。 常以小巧、光滑、柔和等特征令人愉快。 作为社会实践的产物,它反映了社会实践 中目的和现实的一致,是真和善的统一, 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如小桥流水、 风和日丽等。
优美的本质
优美根源于社会实践,体现了实践主体与 审美对象之间和谐统一的关系。
霍布斯的“突然荣耀说” 霍布斯的“突然荣耀说”或“鄙夷说” 鄙夷说” “乖讹说”或“预期失望说” 乖讹说” 预期失望说” 生命的机械化 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说

《美学》审美范畴

《美学》审美范畴
第五章 审美范畴
第一节 审美范畴的性质
一、审美范畴与审美形态 • 1、审美范畴:美学的基本概念,体现着最基 本的审美意义。 • 2、审美范畴的特性: • (1)审美体验反思的产物,超越性概念。 • (2)原始范畴为原型。 • (3)对生存意义的揭示。
• 3.审美形态
• (1)审美范畴代表了一类审美意象,因此 也是审美形态。 • (2)审美范畴与审美形态的区别:审美范 畴侧重审美意义类型,而审美形态侧重审 美的形式类型。
• 5.审美特征: • (1)表现人的价值 的毁灭。 • (2)体现历史的必 然性。 • (3)引起悲痛。
第三节 否定性审美范畴
• 一、丑陋
• • • • • 1、丑陋范畴的历史 2、性质:对恶的现实的否定。 3、原型——原始恐惧。 4、丑陋的现实基础——恶。 5、丑陋的审美意义:对现实的负面审美评 价——憎恶。
6、丑陋的审美特征:
• (1)混乱、反常的形式。 • (2)恶性刺激,反感。
• 二.荒诞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二节 肯定性审美范畴
• 一、优美
• • • • 1、性质:和谐自由的生存理想。 2、原型——原始和谐范畴(自然与女性)。 3、现实基础——和善。 4、审美意义:对和谐世界的追求。(人与 人、人与自然)
5、作为审美形态的特 征:
• • (1)柔和、秀雅、和 谐的形式。 (2)产生可爱、可亲 近感。 (3)轻松、迷恋、欣 赏、心旷神怡的美感体 验。

• 二.崇高
• • • • • 1、崇高范畴的历史演变。 2、性质:对人类伟大力量的自我肯定。 3、原型——原始崇拜范畴。 4、现实基础——伟大的人格。 5、审美意义:对平庸生存的拒绝,对理想 人生的追求。

三 审美类型(形态范畴)

三 审美类型(形态范畴)

3、根据不同文明、不同民族文化、不同思想 根据不同文明、不同民族文化、 文化 (1)古希腊文化 优美(beauty) 优美(beauty) 例:米洛的维纳斯 (德)温克尔曼《希腊人的艺术》: 温克尔曼《希腊人的艺术》 高贵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纯,静穆的伟大” “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
(2)古希伯来文化 以崇高为代表 例:教堂的建筑结构 哥特式、 哥特式、罗马式
2、审美类型
人类在审美活动中所创造的境界的感性 表现形式与存在状态, 表现形式与存在状态,及其在逻辑上 的归类和总结。 的归类和总结。 不同的审美类型是人类在审美活动的不 同层次上所体现出的人的感性存在方 式或人生境界。 式或人生境界。
审美类型的发展和演变就是审美主体对 审美活动形态的需要与建构的发展演 变。这体现出人类的现实生存状态与 生存意识、 生存意识、审美心理结构的历时性发 展和演变。 展和演变。
三 审美类型(形态/范畴) 审美类型(形态/
(一)何谓审美类型 (aesthetic category 范畴)? 范畴)? 范畴: 1、范畴: 人类思维对外在客观现实的普遍性 质的概括与反映,是观念性的产物。 质的概括与反映,是观念性的产物。
类型: 类型: 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所形成的种 具有现实实在性。 类,具有现实实在性。
自然平淡的审美风格 宗白华: 宗白华:“玉”体现中国人的审美 理想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4、根据艺术风格或审美经验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P91 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 (法)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 “情感范畴” 情感范畴” 情感范畴是行为的规律,也是作品的规律” “情感范畴是行为的规律,也是作品的规律”
3、审美范畴

审美范畴知识点总结图文

审美范畴知识点总结图文

审美范畴知识点总结图文第一部分:审美的定义和范畴1.1 审美的定义审美是指对美的感知、欣赏和评价过程,是人们对外界事物美感的体验和认识。

审美活动是人类自身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反应的一种体验和认知过程,是人们通过感知和思维的活动对外界世界所产生的一种认识和评价。

1.2 审美的范畴审美的范畴主要包括艺术美学、自然美学和日常生活审美。

艺术美学是审美的重要范畴之一,它主要研究各种艺术形式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自然美学则研究自然景观、自然物体的美感和价值。

日常生活审美则是研究日常生活中的美感和价值,包括人们的生活环境、家居装饰、服饰等方面的审美体验和评价。

第二部分:审美的特点和规律2.1 审美的客观性和主观性审美活动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两个方面。

客观性主要表现在审美对象的客观存在和客观特征上,而主观性则是指审美活动是基于人的主观感受和认识而进行的。

2.2 审美的相对性和历史性审美是相对的,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对同一审美对象可能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和评价。

审美也具有历史性,不同历史时期对美的理解和评价有所不同。

2.3 审美的个体性和普遍性审美是个体的,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个体的情感、认知、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

但审美也具有普遍性,某些审美标准、原则和规律是具有普遍性的,即使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个体情境下仍然具有共性。

第三部分:审美的心理和生理基础3.1 感知与认知审美活动的心理基础主要包括感知和认知两个方面。

感知是指人们对外部事物的直接感觉,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

认知则是指人们对感知到的信息进行加工、理解和分析的过程。

3.2 情感与意识审美活动还涉及情感和意识的作用。

情感是人们对审美对象产生好恶、快乐、悲伤等情感体验的心理过程。

意识则是指人们对审美对象和审美活动所进行的意识活动,包括对审美对象的认知、评价和理解等。

3.3 生理基础审美活动的生理基础主要包括大脑、感觉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生理器官和生理过程的参与。

审美范畴知识点总结初中

审美范畴知识点总结初中

审美范畴知识点总结初中审美,是指对事物外表形式、内在品质和情感内涵进行感知、鉴赏、评价的能力。

审美活动是人类普遍存在的精神活动,也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审美范畴里,涵盖了艺术、文学、音乐、建筑、服饰、美食等多个领域,是人们对美感的感知、鉴赏和评价的统称。

一、审美理论1. 客观美与主观美:客观美是指事物内在固有的美,主观美是个人对美的主观感受和评价。

审美活动既包括了对客观美的认知和理解,也包括了对主观美的情感体验和评价。

2. 美的特征:美的特征具有客观性、普遍性、相对性和历史性等特点。

美的表现形式也具有多样性,例如在不同文化、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环境下,人们对美的理解和表现方式也是不同的。

3. 审美对象:审美对象是指人们所感知、鉴赏和评价的事物,是人们进行审美活动的客观依据。

审美对象既可以是自然界中的万物,也可以是人类创造的各种艺术品、文学作品、音乐作品等。

二、审美活动1.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审美活动既包括了感性的美的感知和情感体验,也包括了理性的美的理解和评价。

感性认识是审美活动的前提和基础,理性认识是审美活动的深化和升华。

2. 鉴赏和评价:审美活动包括了对美的鉴赏和评价。

鉴赏是指人们对美的感知和理解,评价是指人们对美的好坏、优劣进行判断和评定。

鉴赏和评价是审美活动的重要内容和目的。

3. 表现方式:审美活动有多种表现方式,例如欣赏、创作、评论、收藏等。

人们可以通过欣赏艺术品、创作自己的作品、评论其他人的作品、收藏自己喜欢的作品等方式来进行审美活动。

4. 形成和发展:审美活动是人们长期接受教育和熏陶的结果,也是人们对美的感知和情感体验的积累和提升。

审美活动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也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提高和提升的过程。

三、审美教育1. 目的和意义:审美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使他们能够在审美范畴中感知、鉴赏和评价美,欣赏美、创造美、传播美。

第四章审美范畴

第四章审美范畴

第四章审美范畴审美范畴指概括地表述美的呈现形态的基本概念。

以下基本概念在中西美学中具有特色和深远意义,应该理解和掌握:优美、崇高、悲剧性与喜剧性、丑、荒诞。

第一节审美的基本范畴一、优美1、什么是优美优美是美的一种范畴,又称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等。

常常以小巧、光滑、柔和等特征令人愉悦。

优美作为社会实践的产物,反映了社会实践中目的和现实的一致,是真与善的统一,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如小桥流水、风和日丽等。

2、优美的特征(1)优美的最根本的特征在于和谐,从中显示了主体和客体所达到的平衡、统一状态。

(2)这种和谐具体表现为:a.主体与对象的和谐。

b.对象的外观形式与内蕴的协调。

c.这种和谐体现在自然、社会人生和艺术等各个层面。

(3)优美的对象在感性形象方面具有小巧、柔和等品格。

优美作为美的一般形态,以和谐、协调、一致、均衡、统一为特点。

优美的本质属性是和谐。

在它的内涵中,必然和自由、主体与客体之间均处于协调和完善状态。

在外在形式上,它呈现为柔媚、优雅、纤巧、秀丽、飘逸、安宁、淡雅的美。

优美能给人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

从自然的角度看,优美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社会的角度看,优美是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画面:自然景色:杭州西湖人物形象:唐代舞俑、蒙娜丽莎、椅中圣母、优美作为一种美的形态表现于各个领域。

在不同的领域它显示出各自不同的特征。

自然领域的优美偏重于形式。

多样统一的形式美,是自然领域中的优美的重要构成因素。

它以形式的优胜显现于具体的现象形态之中。

优美的自然景物体现着人类的实践活动与自然规律之间的和谐、一致。

优美所具有的和谐自由的形式特征符合人的心理常态。

因此,它引起的美感属于顺受形式。

它的具体心理状态是亲切、舒适、愉悦。

社会生活领域中的优美,偏重于内容,突出地体现着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行为是社会美的主要对象。

美的人或美的举动行为应是外在形式美与内在心灵美的和谐统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美范畴一、填空题1、着眼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我们把美的事物分为第一性的与第二性的。

(现实美艺术美)2、现实美包括和。

(自然美社会美)3、着眼于美的事物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不同的性质和特征,则可以将其分为、、、、或等。

(崇高悲滑稽喜优美丑)4、在西方,与造型艺术密切相关、在感性形式中表现出的美最早为人们所注意,并在很长时期内成为的审美准绳。

(和谐统一古典艺术)5、在近代美学的范畴体系中,广义的美是;狭义的美则是指,它与崇高、滑稽等范畴并列,它以形式上的为特征。

(包括各种美的总称优美和谐统一)6、古罗马时期的在他的《》中最早提出崇高这一术语。

(朗吉努斯论崇高)7、古罗马时期的朗吉努斯在《论崇高》中曾经论及自然界的崇高对象,但主要论述的是,即修辞学上的巧妙和宏伟。

(文章风格的崇高体)8、最早对崇高与美进行了比较研究,而从哲学上充分揭示崇高与美的区别并真正确立崇高在美学中的地位的是。

(博克康德)9、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类,即和。

(数学的崇高力学的崇高)10、在看来,崇高并不在对象,而在人类自身的精神;而则把崇高与古代的象征艺术联系在一起;剥去了唯心主义崇高观的神秘外衣,认为崇高的事物不过是形体十分巨大而已。

(康德黑格尔车尔尼雪夫斯基)11、崇高不是主客体的和谐统一的,而是双方在对立、冲突中趋向统一的。

(静态美动态美)12、崇高更为重要的领域是在之中。

(社会生活)13、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是的悲剧,称之为悲或者悲剧性比较合适。

(广义)14、亚里斯多德认为悲剧是。

(对于一个严肃、完整、又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15、恩格斯在《致斐•拉萨尔》的信中说,悲剧的本质是由所决定的。

(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16、鲁迅认为悲剧是将。

(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17、作为美学范畴的滑稽,也可称为、、喜剧性。

(喜喜剧)18、滑稽的本质特征是侧重于在突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存在。

(对丑的直接否定中)19否定型滑稽的特征在于,肯定型滑稽则是。

(丑的内容用美的形式掩盖起来美的内容采取了某种丑的外观)20、无论肯定型滑稽还是否定型滑稽都是人的本质力量在社会实践中的。

都是以内容与形式的尖锐矛盾、不协调以及形式的而引人发笑的。

(特殊形态的感性显现虚假性)21、优美是实践主体与客体的所显现出来的美。

优美最根本的美学特性就是。

(和谐统一和谐)22、社会生活中的优美偏重于,自然中的优美偏重于。

(内容形式)23、中的优美能够集中而鲜明地显示出优美的审美特性。

(艺术)24、对丑的最抽象的哲学概括是把丑视为,确认为美的。

(美的对立面负价值)25、中叶兴起的、以诗歌创作中的象征主义为发端的现代派美学理论与文艺思潮,把丑抬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19世纪)26、认为“喜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摹仿,然而,‘坏’不是指一切恶而言,而是指丑而言,其中一种是滑稽。

”(亚里士多德)27、滑稽和崇高的共同性,在于都表现了与矛盾对立的斗争过程。

(实践主体客观现实)二、解释题1、崇高:最早提出崇高这一术语的是古罗马的朗吉弩斯。

主要论述的是文章风格的崇高体,即修辞学上的巧妙和宏伟。

而崇高作为美的一种表现形态,是在实践主体提出了理解、征服和掌握现实客体的历史要求,并且已经或必将趋于实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它以现实客体压倒实践主体为其外表特征;而其实质则在于受到压抑的实践主体,充分激发人的本质力量,转而征服、掌握(或趋于征服、掌握)客体。

总之,崇高不是主客体和谐统一的静态美,而是双方在对立、冲突之中趋向统一的动态美。

2、“净化说”:亚里斯多德提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他认为悲剧主人公之所以遭遇不幸,不是因为他本身的邪恶或者罪恶,而是因为犯了错误,但他所受到的惩罚却在程度上远远超过了他的过错,因此,可以引起人们的同情悲剧可以通过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使得其情感得到陶冶,悲剧具有净化(卡塔西斯katharsis)灵魂的教育意义。

“净化说”对于悲剧感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合理因素和辨证倾向。

3、悲剧:悲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作为戏剧的一种类型的悲剧,是狭义的悲剧;作为一种美学范畴的悲剧,是广义的悲剧,也称为被成为悲或者悲剧性。

作为一种戏剧文学和舞台艺术的样式,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悲剧源于古希腊人的酒神颂歌,其基本特征是以悲剧性的矛盾作为戏剧冲突,即具有肯定素质的主人公遭受挫折以至毁灭,唤起人们以悲为特点的审美感受。

作为广义的悲剧包括了具有这一基本特征的所有的文学作品甚至生活中具有悲剧意义的事件,因此,可以说,广义的悲剧是一个较为普泛的美学范畴。

悲剧的美学特征表现为一种主体与客体的矛盾斗争趋向于统一的过程,即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实践主体暂时被否定而最终被肯定,代表历史发展发展方向的实践主体暂时遭受挫折而最终将获得胜利。

4、滑稽:作为美学范畴的滑稽也可称为喜、喜剧、喜剧性,她的典型形态是艺术中的喜剧、漫画、相声之类,滑稽的本质侧重于在对丑的直接否定中突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存在。

当实践主体在矛盾斗争中已经居于主导地位,现实对象作为实践主体的对立面,已经或即将被战胜,从而成为失去了存在依据的事物,成为可以任意揶揄、摆弄的对象。

这时候,这种已经失去存在依据的事物仍然坚持要以往昔强大威严的外观而存在,就以其触目的不协调的形式引人发笑,从反面肯定了实践主体的胜利斗争,也即是以其独特的形态显现了人的本质力量。

5、讽刺:讽刺是以真实而夸张或真实而巧妙的手段,极其简练地把人生无价值地东西撕破给人看,引发人们从中得到否定和贬斥丑的精神和情感愉悦。

讽刺是否定型戏剧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不过,由于讽刺的对象不同,讽刺者的立场和态度不同,笑的否定性质和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其美学意义不能一概而论。

6、幽默:幽默是喜剧性的一种独特形态。

幽默不像讽刺那样辛辣,而是把内容和形式中美与丑的复杂因素交合为一种直率而风趣的形式外化出来。

幽默所引发的笑,常常带有轻微的讽刺意味。

这种讽刺意味的轻微性,突出地反映了人们洞察事物本质和坚信历史发展趋向的乐观精神。

7、优美:优美是实践主体与客体的和谐统一所显现出来的美,是以单纯直接的形态表现了现实对实践的肯定;优美是现实与实践、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交融无间的辩证统一;优美自身构成中不包含丑,而是在与丑抗争中显现人的本质力量的美的形态;优美本身排除了丑,并与自身之外的丑相比较而存在。

总之,优美最根本的美学特性就是和谐。

8、丑:在丑与美相比较、相对立的意义上,认为丑是委曲和否定的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形象,它的存在妨害合阻碍着人的本质力量的发挥合显现,因而在审美中是一种负价值,这是对丑的最抽象的哲学概括。

从内容方面说,丑是社会生活中与人的本质力量相悖逆的事物;丑是违背形式规律的畸形的、有缺陷的或无序的感性形式。

正如美的事物在内容与形式之间存在着种种复杂关系一样,丑的事物在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也有种种复杂表现。

针对艺术中的丑的人、事、物而言,这些丑的对象不是作为美的陪衬,就是因为含有艺术家否定性的审美评价而发生了质的变化,成为对于现实存在的否定,因而具有审美的正价值。

就事物或艺术品的表现形式而言,一切有乖于常态的形式和表现,都被视为丑。

这种意义的丑经常与怪、奇、粗、拙、简、朴、生、涩等有关形式的概念的内涵一脉相通。

而近代、特别是19世纪以来,一些美学家、艺术家认为应该在美中发现丑,进而呼唤丑,颠倒丑的审美地位,把丑看成美的特定形态,甚至最高级的形态,实际上有其深刻的社会文化原因,不应一概而论。

三、选择题1、现实美包括。

(A)社会美和艺术美(B)自然美和社会美(C)艺术美和自然美(D)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

(B)2、最早对崇高与美进行了比较研究是。

(A)康德(B)黑格尔。

(C)博克(D)车尔尼雪夫斯基。

(C)3、崇高属于。

(A)静态美(B)特殊的优美(C)特殊的丑(D)崇高属于动态美(D)4、悲剧的本质是由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所决定的,这个观点是提出的。

(A)恩格斯(B)鲁迅(C)马克思(D)黑格尔(A)5、黑格尔认为。

(A)形式压倒理念,形式是崇高的本原(B)理念压倒形式,理念是崇高的本原(C)形式和理念都是崇高的本原(D)崇高的本原与形式、理念没有关系(B)6、崇高以为其表面特征。

(A)现实客体压倒实践主体(B)实践主体压倒现实客体为其表面特征(C)崇高是主客体的和谐统一(D)崇高是主客体的绝对对立和冲突。

(A)7、崇高的更为重要的领域,是在。

(A)对于崇高的研究中(B)艺术中(C)自然中(D)社会生活中(D)8、崇高感的特点是。

(A)由愉悦转向恐惧,由惊赞转化为振奋(B)由恐惧转向愉悦,由振奋转化为惊赞(C)由恐惧转向愉悦,由惊赞转化为振奋(D)由愉悦转向恐惧,由振奋转化为惊赞(C)9、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地揭示了悲剧美学的涵义。

(A)社会历史及阶级的(B)社会历史及时代的(C)阶级的涵义。

(D)社会历史的涵义。

(A)10、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第一次是作为出现的。

(A)喜剧(B)悲剧(C)滑稽(D)丑而(B)11、滑稽侧重于。

(A)对人的本质力量作直接的肯定(B)对人的本质力量作直接的否定(C)在对丑的直接否定中突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存在(D)在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直接否定中突出丑的现实存在(C)12、由滑稽对象引起的滑稽感的笑,只能从中探析。

(A)产生美与美感的社会实践(B)产生美与美感的艺术作品(C)产生美与美感的艺术欣赏(D)产生美与美感的主体心理结构(A)13、是优美的基本特点。

(A)宁静和谐的审美感知和情感上的激荡起伏等心理功能突出(B)内容与形式的尖锐矛盾以及主体对于客体的居高临下的姿态,(C)宁静和谐的审美感知和情感上的平静的愉悦等心理功能突出(D)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以及客体对于主体的居高临下的姿态(C)14、19世纪中叶兴起的以为发端的现代派美学理论与文艺思潮把丑抬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A)现实主义(B)象征主义(C)浪漫主义(D)超现实主义(B)四、简答题1、什么是崇高?最早提出崇高这一术语的是古罗马的朗吉弩斯。

主要论述的是文章风格的崇高体,即修辞学上的巧妙和宏伟。

而崇高作为美的一种表现形态,是在实践主体提出了理解、征服和掌握现实客体的历史要求,并且已经或必将趋于实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它以现实客体压倒实践主体为其外表特征;而其实质则在于受到压抑的实践主体,充分激发人的本质力量,转而征服、掌握(或趋于征服、掌握)客体。

总之,崇高不是主客体和谐统一的静态美,而是双方在对立、冲突之中趋向统一的动态美。

2、什么是艺术作品反映崇高的表现形式?崇高对象的表现形式保留着主体与客体艰巨斗争的印记。

在自然崇高中,常常显现为外在形式的粗犷、严峻、生糙、丑陋;在社会崇高中,则常常表现为承受挫折、摧残的惨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