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教学设计【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师活动环节一:聚焦(指向目标1)学生活动1:了解地球公转特点1.观看四季变化图片2.交流讨论:四季变化最显著的特征是什么?与地球的公转有关吗?教师活动11.播放四季变化图片2.提问:我们前面了解到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会绕太阳公转,你认为四季变化最显著的特征是什么?与地球的公转有关吗?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图片提供,丰富学生对四季变化的认知,形成对四季变化显著特征的认知,从而在头脑中建立地区公转与四季变化联系的趋势,顺势引导学生进入了解公转特点的探索活动中。
环节二:探索(指向目标1、2、3)学生活动2:了解地球公转1、独立阅读地球公转示意图。
思考:①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②地球倾斜的方向会改变吗?③地球公转轨道性转是怎样的?2、小组交流分享地球的公转有哪些特点?3、汇报成果小组交流分享成果学生活动3: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1、思考并讨论:地球公转和自转是同时进行的,我们能不能想出一个办法来模拟地球同时自转和公转呢?2、对照地球运动特点展开模拟实验(1)准备一个塑料小球,在球上画一条“赤道”。
(2)再准备一个圆盘作为公转的轨道。
(3)让小球在圆盘中运动起来,观察小球的运动。
3、交流讨论:通过模拟,你对地球的公转有什么认识或问题?教师活动21、引导学生独立阅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小组组员交流分享地球的公转有哪些特点。
2、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3、板书总结学生汇报成果,并出示示意图进一步掌握地球公转的特点。
①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1年②地球倾斜的方向不会改变。
③地球公转轨道形状是椭圆形。
教师活动31、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公转和自转是同时进行的,我们能不能想出一个办法来模拟地球同时自转和公转呢?2、介绍实验方法,并引导学生利用材料来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3、交流讨论:通过模拟,你对地球的公转有什么认识或问题?学生活动4:研讨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的成因1、思考:地球公转一周是一年,在一个公转周期中会发生四季变化,四季交替与地球公转有关。
《做负责任的人》导学案含答案

《做负责任的人》导学案含答案第六课责任与角色同在 6.2做负责任的人班别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课前导学】(一)认清目标,明确要求:知识目标:懂得承担责任会得到回报,但同时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有些责任即使不是自愿选择的,也应尽力承担好;了解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者的事迹。
能力目标:能够正确评价承担责任的代价和回报,作出最合理的选择,能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以积极的态度承担那些不是自愿选择而应该承担的责任;崇敬那些不言代价与回报而无私奉献的人,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教学重点:履行责任的代价。
教学难点:正确评估责任的代价与回报。
(二)自主学习,认真准备:阅读教材,并完成以下内容。
1.无论是谁,承担责任都会感受到责任沉甸甸的分量。
因为承担责任不仅意味着付出、和,而且意味着可能因为做得不好而受到,甚至受到。
2.承担责任往往伴随着获得回报的。
这种回报既包括方面,又包括方面。
对我们而言,的是精神方面的回报,如良好的、获得新的、赢得他人的等。
3.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可以选择的责任。
我们既然选择了自立自强的人生,就应该有勇气凭借自己的,对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作出正确的,作出合理的。
无论怎样,我们一旦作出选择,就应该地担当起应负的责任。
4.在我们的周围,有许许多多履行社会责任却的人。
正因为他们敢于承担责任,敢于担当,我们的生活才更加,更加,更加充满。
5.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努力提升,增强的能力,勇于承担责任,在激扬青春、开拓人生、奉献社会的进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
【课堂助学】师生共同探讨:1、探究活动:我要竞选班干部(阅读教材P70“探究与分享”)思考:(1)小龙选择的责任是什么?如果竞选成功,可能的结果是什么?不参加竞选,可能付出什么代价?(2)当上班干部,可能得到什么回报?(3)他如何对待自己选择的责任?2、小组交流:小青参加舞蹈队(阅读教材P71—72“探究与分享”)思考:小青这样做值得吗?为什么?3. 王峰:三闯火海的救人英雄梁益建:以妙手和仁心打开患者的重叠人生支月英:坚守山村36年的深山女教师秦玥飞:从耶鲁毕业的大学生村官思考:(1)你认识这些人吗?你知道他们的事迹吗?他们的行为给社会带来了什么?(2)从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的角度来评价他们的行为。
006——第六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导学案附教学反思

总路线:时间年,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评价:反映了广大群众要求改变经济落后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的____________。
教学过程中,教材是很重要的材料但不是唯一的材料。多媒体视觉效果的冲击对学生理解课本的内容有着很大帮助,尤其是在历史课堂上,视频、图片和材料的展示是必不可少的。
三、本身存在的不足
教学语言的严整性还有待加强。课堂的气氛不够热烈。这其实取决于教师本身的个性和教师的课堂调动能力的。自己的语气有时候过于平缓,缺乏激情。所以不能引人入胜。
A三大改造时期b一五计划期间C大跃进时期D十年文革时期
⑵中共八大后十年间被称为党的好干部的是()
A王进喜B邓稼先C焦裕禄D雷锋
⑶1958年中共中央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这是由于()
A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B对国情没有认识清楚
C苏联撕毁合同D急于求成
教
与
学
反
思
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自己要努力进取,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一、基本达到自己的设想的教学目标
1、从课堂的效果和课下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中,学生基本上都了解和掌握了两部分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设想通过展示材料,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阅读史料以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学生反映良好。
二、充分利用教材和多媒体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6往事依依 第1学时》导学案

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导学案学习内容六往事依依第1学时1、熟读课文,能概括出作者成长中的生活画卷。
学习目标2、感受于漪对学生时代阅读文学作品的一片深情,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1、概括往事2、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导学过程自主空间一、课前先学:(一)基础知识,自己搞定!1、为作者设计一份小档案。
(姓名、性别、出生、兴趣爱好、经历等)(可以查阅辅导资料、网络搜索)2、朗读课文1遍:划出重点疑难的字词,做到会写、会注音、能说出大意。
(用好书下注释、词典)然后完成下面得练习:⑴给加点字注音徜.徉()镌.刻() 烟波浩淼.()水泊.梁山()停泊.() 雕镂.() 谆.谆教导() 风雨如晦.()⑵下列词语中共有四个错别字先用横线画出再把正确的字写在()里。
风雨如晦() 记忆尤新() 津津有味() 走头无路()红紫芳菲() 心旷神贻() 眼花缭乱() 谈笑风声()⑶理解下列词语大意:徜徉浩淼风物芳菲油然而生搜索枯肠依稀镌刻意境雕镂历历在目风雨如晦(基础知识的练习完成之后一定要对照书本、字词典自己批改订正)(二)再读课文思考:1、简要概括:作者回忆了哪几件事。
(记叙文概括要领:××人做了××事)2、文题中“依依”为何意?你从哪些语句中读出作者的依依之情?(动笔在文中圈画,在旁边写上自己定的感受)(三)三读课文,我发现这些有价值的或不懂的问题:(试试这样问:为什么这样写、可不可以成××)二、课堂探究:1、预习交流并导入⑴看看我整理的于漪小档案:(注意内容精要,表达流畅)⑵预习中我认为这些字词很重要:(从音形意三角度,可是练习中可补充)音:形:意:2、在预习的基础上组内讨论,然后全班交流:⑴作者回忆了哪几件事。
(看几段写一件事,共写几件,再概括)学习内容六往事依依第2学时学习目标1、赏析语言,学习四字词语、引用、对人物的神态的进行形象刻作技巧。
2、探究“依依往事”对作者成长的作用,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成长的意义,引导学生亲近文学作品。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第6课 《一封信》导学案

(3)学生朗读并交流:露西很不开心,爸爸不在,没有人逗她玩。灯坏了,露西和妈妈修不好,家里很冷清。
(4)学生可以把自己想象成露西,带着伤心、孤单的心情朗读。
(5)学生分角色朗读第4、5自然段,观察字理图识记“肩”“团”。
1.在学生圈画词语、句子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运用尺子等工具工整圈画。
三、观察交流,指导书写(用时:10分钟)
1.教师利用课件出示写字表上的一部分生字,引导学生观察例字。
2.教师可用课件演示每一个字的书写,一边演示一边讲解书写要点。3.教师组织学生观察例字,练习书写。
4.教师展示学生书写成果,引导学生进行评议。
1.学生观察“信”“今”“圆”“笔”“句”,找出难写的笔画。
6.字理识字法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例如,“灯”,左边是“火”,古时候,人们都是用火照明;右边是“丁”,表示一丁点儿,不多。合起来表示“只有一丁点儿的火就可以照亮”,这就是“灯”。再如,“肩”上面的“户”字形像一扇开着的门,下面的“月”字形像一块肉,合起来表示“人的肩膀像一扇开着的门,很宽,肉和关节也像门一样能活动”。
2.学生一边观察书写,一边倾听讲解,尤其要弄清楚书写要点。
3.学生看例字,先临写一个,再练写两个。
4.学生评议,重点说清哪个字哪个笔画写得好。
“写”上部是“冖”,不是“宀”。“珠”右半部分的竖,要写得略长于其他部分,而且要垂直。“灯”是左右结构的字,左半部分略高于右半部分。“电”的第五笔竖弯钩,“竖”的部分写在竖中线上。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板书课题,质疑导入(用时:5分钟)
1.课件出示露西给爸爸写信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交流。
第六课 洋务运动 导学案

第六课《洋务运动》导学案(草案)八年级历史编写人:张瑞红审核组长:许宏伟一.复习提问检查上节课重点知识,组长提问检查。
二.导入新课,出示标题、解释标题。
1.学习目标:学生掌握洋务运动的目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主要内容、意义或影响。
懂得只有承认落后、愿意学习先进文化,才能摆脱落后的可能性的道理。
2.重点难点洋务运动的概况。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三.学习新课㈠自主学习,完成预习题。
1. 后,清朝内外交困,一些开明官员主张利用强兵富国,维护清朝统治。
2. 洋务派在中央以为代表,地方以、、、为代表,从19世纪年代到年代,他们掀起了一场“”的洋务运动。
3. 洋务派在前期以“”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后期以“”为口号,开办了一些工业。
4. 19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洋务派筹建了、、三支海军。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为适应中外交涉和开展的需要,开始兴办新式学堂。
第一所新式学堂是1862年创办的,它以为宗旨。
洋务派还在各地相继开办了一些科技学堂和军事学堂。
5. 在战争中,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
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山东牛庄土纱150公斤售价87两(白银),而洋纱150公斤售价仅57两(白银),“价廉物美”的洋纱充斥了山东。
到19世纪80年代,山东土纱织布停顿—1887年材料二1890年张之洞在武昌创办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局后,江汉关进口洋布每年减少10多万匹。
——《中国近代史教学参考资料》请回答:⑴你能说出洋纱比土纱廉价的原因吗?⑵材料二说明了什么?(3)有人认为洋纱、洋布“价廉物美”,应该大量进口;也有人认为应该限制进口,要大办中国的织布工业,你怎样看这个问题?2.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公元1872年8月11日,一批年龄在10岁到15岁的少年,在上海登船出发,目的港是旧金山。
从1872年到1875年,大清王朝先后派出4批共120名官费留学生,……这原本是清政府设立的一个长达15年的留学计划,但是进行到第10年,终因遭到反对,半途夭折,功亏一篑。
第六课 敬业与乐业 导学案(答案)

《敬业与乐业》导学案答案一、自主学习1.自由朗读全词,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旁骛.(wù)强聒.不舍(guō)亵渎.(dú)蛀.( zhù )2.解释下列词语旁骛:在正业以外有所追求,不专心。
亵渎:轻慢、不敬。
征引:引用骈进:一同前进。
敬业乐群: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断章取义:意思是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
不二法门:佛教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
常用来指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言行相顾:言行一致。
强聒不舍:唠唠叨叨说个没完。
强聒,过分啰嗦。
不舍,不停。
佝偻:鸡胸驼背。
3.请通读课文,归纳每一段的段意。
答案示例:第1段,对题目作简单解释,然后提出中心论点。
第2段强调“有业”是“敬业”和“乐业”的基础。
第3段,从反面论述,说明无业的害处。
第4段,从正面论述,说明有业的重要。
第5段,作者具体论述有业之必要。
第6段,开门见山提出分论点“要敬业”。
第7段,以设问方式把“要敬业”的论述引向深入。
第8段,论述“要乐业”。
第9段,归结全文。
4.本文的结构是怎样的?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的内容是什么?答案示例:总体结构是“总——分——总”式。
第一部分(1):揭示全篇论述中心。
“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第二部分(2—8):从三个方面来论述(有业:做人之本;敬业:主一无适便是敬;乐业:生活的最高境界)。
第三部分(9):总结全篇,勉励人敬业乐业。
二、合作探究5. 重点分析课文第二部分,说说作者是怎样论证“有业”和“敬业”的重要性的?答案示例:论证“有业”时,(2—5自然段)作者先引用孔子的话和百丈禅师的故事,得出“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的结论,强调“有业”是做人之本。
论证“敬业”时,(6—7自然段)先用朱熹的“主一无适便是敬”,说明“敬业”的含义就是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接着,以“为什么该敬呢”和“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得圆满呢”设问,分别从人类生存的需要(为生活而工作)与个体生活的意义(为劳动而生活)出发,论证了“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和“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的道理。
第6课《散步》(导学案)七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散步》导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本文的感情基调,抓住六要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抓住关键词句和细节描写赏析人物形象;揣摩文章语言,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
3、多角度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深层意蕴。
【学习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本文的感情基调,抓住六要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抓住关键词句和细节描写赏析人物形象;揣摩文章语言,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
【学习难点】多角度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深层意蕴。
一、创设情景,布置任务“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传承弘扬这一美德,我市互联网信息办特招募拍摄团队想将《散步》这一名篇作为脚本,拍摄成公益广告届时在各大平台播放。
假如你是拍摄团队中的一员,请按照要求完成拍摄任务!情境任务:任务一:研读脚本理脉络任务二:拍摄镜头赏人物任务三:揣摩语言悟意蕴二、任务一:研读脚本理脉络请团队成员认真研读脚本,了解作者、文体知识,扫清阅读障碍,梳理脚本的故事情节,并概括内容。
1、走近作者:请团队成员搜集相关资料完成填空。
莫怀戚(1951—2014) ,_______人,作家。
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
他的作品很注意发掘生活中的情趣,颇富人情味。
作品集有《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篇小说《_________》曾获“四川文学”奖。
2、文体知识——散文: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
散文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________”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
3、扫清阅读障碍:①字词积累:嫩芽()霎时()拆散()分歧()熬过()粼粼()②词语释义:任凭自己的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就霸业的主要因素有:
a.经济:齐国盛产鱼盐,经济富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
b.政治:他任用________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c.军事: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
d.以________为号召,扩充疆界。
(4)晋楚争霸
晋文公注意整顿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晋国成为北方一大强国。________后期,晋楚双方在________大战,晋军大败楚军。从此,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晋楚争霸持续了百余年,后来,楚军打败了晋军,________成为霸主。
鸡西市第四中学导学指南
学科
历史
年级
初一学年
课题
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授课模式
四环教学模式
课型
预展型
学
习
目
标
1、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春秋和战国的历史分期,了解春秋大国争霸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情况及其作用。
2、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建立霸业过程的学习,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毅力,兴人是兴国的关键。
课
后
反
思
春秋以后,齐、楚、秦、燕、赵、魏、韩七大诸侯国连年战争,当时人们就称呼这七大诸侯国为“战国”。《战国策·燕策一》记载苏秦的弟弟苏代说:“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可见当时七大诸侯国都有战国的称呼。到西汉初年,“战国”这个名词的含义还没有变化。到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战国策》一书时,才开始把“战国”作为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名称。战国时期开始于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史记》的《六国年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灭齐统一六国的一年,共255年。
A、楚国B、秦国C、燕国D、齐国
小组做题
四、总结环节
1、春秋争霸
2、战国七雄
小组总结
课
堂
拓
展
“春秋”“战国”名称的来历
鲁国史官把当时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命名为“春秋”。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成为儒家经典之一。《春秋》记录了从鲁隐公1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由于它所记录历史事实的起止年代,大体上与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时期相当,所以历代史学家便把《春秋》这个书名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为了叙事方便,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
二、展示环节
1、春秋争霸
2、战国七雄
小组展示
三、检测环节
1、青岛在春秋时期属于齐国管辖,齐国在齐桓公统治时期国力强盛,主要是因为重用了一位贤相,他是()
A、管仲B、孙武C、孔子D、赵括
2、战国时期,瓜分晋国的三家是()
A、韩、赵、魏B、齐、楚、秦C、齐、楚、燕D、楚、赵、韩
3、战国七雄中,地理位置在最西边的是()
考
题
链
接
☺2009年湖北中考质检题
历史歌谣唱道:“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歌谣中春秋战国的具体时间是()
A、公元前770年~前476年B、公元前770年~前221年
C、公元前475年~前221年D、公元前770年~前475年
☺2009年山东临沂中考题
“他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的伟业。”这里的“他”是()
☺2009年四川成都中考模拟题
下列关于春秋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的评价正确的有()
①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②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③在争霸过程中,许多国家都以改革增强了自身的力量④华夏族和其他各族频繁接触,促进民族融合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基础知识补充
东周的建立及其历史分期: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是从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时期。战国是从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我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这个时期的时代特点是: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战国七雄:
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重点
齐、晋称霸。
难点
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及其历史影响。
学
习
活
动
安
排
一、自学环节
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秋争霸
(1)背景:春秋时期,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诸侯国之间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
(2)著名的霸主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战国七雄
(1)战国初年,晋国分裂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家。它们与原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年,_______、_______之间发生空前激烈的________,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A、周武王B、齐桓公C、晋文公D、楚庄王
☺2009年湖北黄冈中考题
通过一些成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历史,下列成语反映的史实与晋文公参与争霸有关的是()
A、退避三舍B、卧薪尝胆C、问鼎中原D、围魏救赵
☺2009年江西中考模拟题
战国七雄中,位于最北方和最南方的两个国家分别是()
A、秦、齐B、赵、楚C、燕、楚D、秦、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