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省优质课教学设计教学文案
【教学方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示范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理解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体会诗文的韵律美;(3)学会从意象和表现手法角度分析诗歌,提高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文学的热爱;(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的分析;(2)表现手法的运用;(3)诗人情感的把握。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题,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文,理解大意;(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感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交流心得。
5. 朗读背诵(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2)学生自主朗读,体会韵律美;(3)学生默写诗文,巩固记忆。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 结合诗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写一篇短文;3. 选取一首杜甫的诗作,进行鉴赏分析。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1)利用多媒体展示秋风破屋的图片,让学生身临其境;(2)教师扮演诗人杜甫,生动演绎诗文内容,增强情感体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优秀教案(共5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优秀教案(共5篇)第一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优秀教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朗诵诗歌并理解诗歌的内容。
2、品析诗歌语言,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培养学生对古诗文语言初步的鉴赏能力。
3、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点:反复吟诵,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情感,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中教学难点:对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理解教学流程:一、导入(2')背古诗《春望》导入课题,(PPT出示课题)二、诗歌学法指导(1')问:学习古诗我们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1、析诗题2、知作者3、想画面(故事)4、品语言5、悟情感三、分析诗题、简介作者1、简介作者2、解析诗题:(板书课题)(1)“为”的读音,(2)“为-----所”被动句式(3)歌行体歌行体,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
(4)从诗题看,这首诗写了什么事?你觉得作者会抒发什么感情?四、初读,知内容。
过渡:带着这些猜测,让我们来读这首诗——1、师范读,生画出朗读节奏,并注意把握重音和停顿2、学生试读:(正音,纠正朗读中的问题)思考:你读到了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秋风破屋的不幸)你能不能用几个词或短句概括诗人都遭遇了那些不幸吗?例:秋风破茅屋指导归纳:秋风破茅屋群童抱茅去丧乱长夜苦五、默读,想画面。
(配乐)过渡:很好。
那么大家能把刚才概括的内容描述出来吗?在前三节中找出你喜欢的一节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然后描述出在你大脑里浮现的画面例:略(PPT)六、自读,品语言。
过渡:之所以能在我们的大脑里浮现出一个个画面,那是因为诗中那些生动传神的词,然我们一起来欣赏他们——1、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很精彩的字、词、句进行赏析。
并在班内交流2、对比阅读:卷我屋上三重茅吹我屋上三重茅(“三”是虚数,“几”的意思,那你认为在这里究竟表示多还是少,为什么?)布衾多年冷似铁布衾多年冷似冰七、品读,悟情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教案教学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诗歌原文、字词解释、译文和相关的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PPT上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图片与诗歌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对不懂的字词进行标记。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不懂的字词,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 诗歌解析:教师对诗歌进行逐句解析,解释生僻字词的意思,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5. 课堂练习: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6. 总结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鼓励学生主动查阅相关资料,拓展知识面。
7. 课后作业:学生回家后,背诵诗歌,并写下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回家后背诵诗歌和完成练习题的情况。
3. 个人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个人表达能力和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
2.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相关的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该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是否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是否每个学生都能够理解和感悟诗歌的意境。
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
九、教学计划调整: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度,教师可以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增加或减少某些教学内容,以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品味精彩描写,体会诗人的济世情怀。
一、导入新课八年级上册的时候我们曾学过杜甫的诗歌——《春望》,大家来一起回顾背诵一下。
(在老师的提示下背诵诗歌)。
谁知道这首诗歌写于哪个时期?(安史之乱时期)。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杜甫同一时期的古体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出示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品味精彩描写,体会诗人的济世情怀。
三、读诗韵1.自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指导1——字音:号、三重茅、挂罥、长林梢、沉塘坳、俄顷、布衾、丧乱、广厦、突兀、庇、见此屋追问:这首诗与《春望》在形式上有何不同?明确:《春望》是律诗,共8句、四联,隔句押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古体诗。
诗句没有字数的限制,较为自由。
追问:读题目,这首诗是什么体裁?插入“歌行体":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体诗歌的一种体裁。
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
指导2——节奏七言:四/三或二/二/三九言:二/二/二/三或四/二/三、二/四/三2.再读诗歌,按你喜欢的节奏方式来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过渡语:大家读得很整齐,声音也很响亮,但是老师认为感情不够充沛,原因就是大家对一些细节处理的不太恰当。
如一些地方可以使用拖音,来读出诗人的情感。
你认为本诗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的?(悲伤、忧愁)【从题目、诗句中可以感受到】此外,还应注意语气的变化。
这就需要我们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再次朗读了。
3. 请同学们根据注释,自己疏通文意,不理解的词句及时问同桌或老师。
4.出示译文,请同学们根据诗歌内容说说朗读时语气应有怎样的变化?第一小节“风”的怒号【恐惧、焦虑】;第二小节被群童欺负【愤怒、无奈】;第三小节夜晚失眠【愁苦、忧思】;第四小节抒写心愿【坚定、悲壮】5.酝酿情感,再读一遍,读出感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教学设计3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教学设计3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教学设计3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下面是小编准备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教学设计篇 1 懂内容,清结构,品人物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他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他本人也被看做一代宗师,被尊称为“诗圣”。
资料助读:茅屋:安史之乱后,杜甫颠沛流离,到处奔波,后来流寓成都,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终于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丧乱:“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是唐王朝从盛至衰的转折点。
二、读出歌行体的味道 1、读好七言句的节奏“歌行体”诗是古体诗的一种,从汉乐府诗歌发展而来,多为七言,形式自由。
七言诗的朗读节奏为“二二三”式,具体节奏应根据句意来确定。
2、读好长短句的节拍如: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读好特别之处的顿音如: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三、读清诗歌的思路多角度理解课文思路:可从“概说段意”、“作者心情”、“文章结构”的角度来理解全诗。
请同学们将全诗划分为四个层次,理清诗歌的思路:预设:①运用一系列动词写出风势之大,受害之重,诗人好不容易盖起的茅屋遭遇不测,怎不令人万分焦急?渲染一种紧张的气氛。
②诗人从主观感受写顽童的行为,诗人如果不是十分穷困,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十分穷困,也不会冒着狂风抱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原来,“四海皆穷困”!这也为作者结尾的抒怀埋下伏笔。
“叹息”一词,诗人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却分明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歌赏析课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歌赏析课教案(教师中心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创作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歌的理解和赏析。
2. 教学难点:诗歌中运用的一些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诗人杜甫的生活情境。
2. 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案例分析法: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 学生准备:预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理解和赏析方法。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反思教师需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是否有所提高,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等。
教师也需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调整和改进。
七、评价与反馈1.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表现和问题回答等,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他们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优秀3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优秀3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设计:①揣摩诗歌语言。
②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③进行朗读训练。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抒情诗,最能体现出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在制定的三个学习目标中,应该以“朗读训练”为重点(当然,也是难点)。
无论是为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
教学大纲中也要求诵读古典诗歌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无论是为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
教学大纲中也要求诵读古典诗歌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
经过考虑,我决定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再附以“揣摩语言”的方式,进而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用具设计、实验教材设计或多媒体展示资料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根据教学过程,随堂使用。
(具体见“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一)讲课之前的“开场白”设计新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提出“要重视师生之间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注:由于进行优质课讲课比赛,采取易校讲课的方式。
我的授课地点是胶州一中。
学生是高二年级。
我执教的是高三年级的课文--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讲课之前实行抓阄,老师学生互不见面。
怎样跟学生快速沟通,并激发其学习兴趣,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和学的任务,为此,我决定临时来一段“开场白”。
)临近上课还有一分钟,教师微笑着用平和的语气给学生说这样一段话:“同学们好,我姓张,来自胶州三中。
三中是一所新学校(注:2000年5月由胶州师范学校改制办普通高中),我们很注重向先进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学习。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通用7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通用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理解诗的内容。
2、培养朗读能力,在诵读中进一步感悟。
3、揣摩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4、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教学重点:1、朗读品味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忧国忧民的情怀。
2、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对重点词句的赏析理解,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之中。
教法学法:诵读讨论,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把茅屋图片、杜甫头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用屏幕显示出来。
伴随解说词:这几间茅草屋,虽然简陋,却牵系一个诗人的家庭冷暖;这个诗人是谁?(杜甫)我们曾学过《杜甫诗三首》,请回忆一下杜甫的基本情况。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先由学生介绍,互相补充,老师再重点强调)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任工部校检郎,而又被称杜工部。
河南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 1982年,杜甫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在我们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
可事实远非如此。
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
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
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那就是安史之乱。
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
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
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
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省优质课教学设
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省优质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 把握诗歌内容和情感,了解“歌行体”体裁特点。
2. 能聚焦微观“人事、物景”,会运用“由点读面”的文本解读方法。
情感目标:深切体悟杜甫“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胸襟和情怀。
重难点:
1.能聚焦微观“人事、物景”,会运用“由点读面”的文本解读方法。
(教学重点)
2.深切体悟杜甫“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胸襟和情怀。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关键词品读法;
2.点面结合、比较阅读;
3.整体到局部、由外到内的文本分析方法。
设计思路
1.着眼杜甫诗歌反映社会现实的内容特点,又根据诗歌语言凝练的体裁特点,兼顾这首诗的特质,确定本课的语文教学内容为:学习抓住微观、具体、典型的“人、事、物、景”从而“由点读面”解读文本的方法。
2.情感目标达成上,调动学生积极性:以诵读带动分析和感受,由物及人,由外到内。
知识目标达成上,尊重学生认知规律,注重知识的生成性:两次铺垫,一次点拨归纳,一次巩固。
3.组织线索:以歌行体的“变”为切入点,分明、暗两条解读线索
教学过程
一、抓诗歌“形象”,整体感知
一番凄风苦雨,一把辛酸泪
——以“景”入文,梳理情感,由天灾读人祸
二、细部聚焦,深入理解诗人遭遇和时代苦难。
(由“点”到“面”)
—一张布衾冷似铁,一生坎坷天下同
——以“物”解文,横、纵思考,读“民生疾苦”
三、感悟、升华情感
千间广厦何时现,忧国忧民圣人心。
——以“境况”读“境界”,对比现实和理想,读情怀
化
四、知识总结
诗圣著千秋——方法点拨,
总结“由点到面”的解读方法
教师活动学
生
活
动
一、方法点拨与总结
1.这就是杜甫,诗人超越个人苦痛,化痛苦为对人的体贴,让老师想到
了一段话:
“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
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
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
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
【过渡语】杜甫也正是这样的诗人,他让我们通过一阵风雨、一张布衾,读
到了广阔的社会现实。
1.【提出疑问】:我们是分析“风雨、布衾”这两个点的什么含义,从而
读到了这些“社会现实”的?
(学生思考回答)
2.【深入追问】:左边这些我们借助来解读诗歌内涵的“风雨、布衾”这
些景物与右边这些我们分析得出的“社会现实”两者在内容范围上有什么区
别?
(学生比较分析、回答)
3.【顺势点拨】:如果我们把“风雨、布衾”这些范围小、具体微观的景
物称之为“点”的话,那右边这些“社会现实”就可以称之为什么?
(顺势引入“点”与“面”概念,分析讲解)
4这首诗歌中,我们就是着眼于“风雨、布衾”这两个点,从而通过分析读出了
“社会战乱和天下寒士”这些面。
这也是我们同学需要掌握的一种文章、诗歌的解读方法。
【方法归纳】:
阅读文章、诗歌时,先抓住那些“表达简洁凝练、隐含的内容丰富、
情感表达集中”的细小、微观具体的“人、事、物、景”,以它们为解读“点”,然后分析它们的比喻义象征义,从而读出“社会历史、生活现实、人生百态”等更大范围的“面”。
二、学以致用
本文的题目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那这间脆弱的、经不起风吹雨打的茅屋在更大的“面”上指代什么?
明确:脆弱的茅屋→风雨飘摇的国家
【结语】:
在这首诗中,我们也正是透过“一番凄风苦雨”这个点,读懂了潜藏诗人内心的“一把辛酸泪”,窥探到了他不幸的“个人遭遇”。
“一张布衾冷似铁,一生坎坷天下同”,我们由“一张布衾”读出了“全社会的民生疾苦”。
杜甫以个人遭遇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现实,所以我们常用一个词形容杜甫的诗歌。
【明确:诗史】
杜甫的伟大绝不仅仅限于此,“安得广厦千万间?”他撼人心魄的呐喊让我们看到了他那颗“忧国忧民的圣人之心”,让我们感受到了他悲天悯人的情怀。
所以,我们也常用一个词来形容杜甫其人。
【明确:诗圣】
【最后,让我们再次深切地朗读一遍诗人那撼人心魄的呐喊,以此来感念我们
心中的伟大“诗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