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概说

合集下载

中医脉诊(纯干货,总结)

中医脉诊(纯干货,总结)

中医脉诊(纯干货,总结)我们的手上,以枕后高骨为关脉,前面为寸,后为尺脉,然后浮,中,沉取,左手,寸脉主心,小肠,关脉主肝胆,尺脉主膀胱,肾右手,寸脉主肺与大肠,关脉脾胃,尺脉肾与命门。

在寸,关,尺,上分寸为阳,尺为阴,浮为阳,沉为阴,这样结合浮沉迟数,我们就可以对人体的阴阳,表里,寒热,大致分清了。

在结合有力,无力,有力为实,无力为虚,然后看脉形长短,长为有余,短为不足。

这样就可以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分清了。

最后结合部位,看所体现的脉,在脏器分部属于何脏就可以断病了。

知道了这些,我们再把这些脉象再重新组合,因为临床会有很多脉象组合在一起,如,浮迟,浮数,浮长,浮细,同样,沉脉也是,沉短,沉而有力,沉数,都需要我们结合起来细细分析。

举个例子,如左寸沉短而无力,寸关平脉。

首先,左寸主心,病位在心。

短主不足,无力也主不足心脉不足会导致什么病呢,心的功能心主血,心的搏动输送血液到全身,他的不足首先会导致脑供血不足,会出现头晕,记忆力减退,健忘。

全身无力,每天懒洋洋的。

如左尺脉见沉数,沉主里证,主阴,数主热证,在病位在肾与膀胱,那么就是肾与膀胱有热,会出现小便黄,热,手脚发热,腰膝酸软,盗汗等症状。

再如,寸脉浮数,尺脉沉细,寸脉主阳,数主热,浮脉也主阳,尺为阴细为不足,结合起来就是阴虚不制阳,阳浮于上,这样的病人必然会头晕,用药也可补阴潜阳为治。

再一个就是,要多实践,我们周围有很多人,我们的朋友亲人,我们都可以作为实习对象,每个人都有这个条件,多练才会出成绩。

我刚开始时,一天有时看几十人,看完之后对比一下,看哪对了哪错了,总结,慢慢的就熟练了。

诊脉的时候一定要综合分析,分部,分脏器,每个脏器的功能都是什么,出现了寒热,表里,阴阳,虚实会有哪些毛病,另外也切莫持一诊而诊病,古人的四诊合参是很有道理的。

脉诊最简单只需要分辨:1、有力无力——辨阳气足不足2、脉体大小——辨阴血足不足3、脉位浮沉——辨阳气在表在里如此而已就足够辨证了。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




平脉模式示意图



12
10
8
6
4
2
0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一息
“三部有脉,和缓有力”
35
第二节 正常脉象 三、平脉的胃神根
(一)有胃
1. 含义:脉有胃气,是脉搏反映了脾胃运化正 常,营养良好的形象。
2. 特点:脉势不疾不徐,从容和缓。 其中关键是脉来“和缓”
16
第一节 脉诊概述 四、脉诊部位
2.部位
(二)人迎寸口诊法
寸口脉(桡动脉)
人迎脉(颈动脉)
人迎、寸口的诊脉部位
17
第一节 脉诊概述 四、脉诊部位
3.方法
(二)人迎寸口诊法
诊人迎脉
诊寸口脉
18
第一节 脉诊概述 四、脉诊部位
(二)人迎寸口诊法
4.运用 寸口脉——反映内脏;人迎脉——反映体表
(1)正常 ① 人迎、寸口二处脉象相应,变化一致。 ② 春季:人迎脉>寸口脉; 秋季:寸口脉>人迎脉。
指目候脉示意
浮中沉取脉示意
31
第一节 脉诊概述 六、脉象要素
脉位:脉动部位浅深(浮,沉) 脉数:脉动频率(迟,数)和节律(促,结,代) 脉形:脉搏的宽窄(洪,细)、紧缓(紧,缓)
脉搏的大小(大,小)、长短(长,短) 脉势:脉动力量大小(实,虚)和畅涩(滑,涩)
32
第二节 正常脉象
一、平脉的概念 二、平脉的特点 三、平脉的胃神根 四、平脉的生理变异
(肾间动气)之象。 2. 特点:尺脉有脉;沉取不绝。
关键是“尺部有脉”而呈“三部有脉”
40
第二节 正常脉象 三、平脉的胃神根 (三)有根

脉诊pdf

脉诊pdf

脉诊pdf
脉诊是中医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触摸和感受患者的脉搏来获取信息,从而判断人体健康状况和疾病情况。

在中医理论中,脉搏被视为人体内部器官功能和气血状况的反映,脉象的变化可以揭示身体的病理变化和不平衡状况。

脉诊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脉搏位置:中医将人体脉搏分为左手、右手和足三个部位,每个部位又有不同的位置和名称,如手腕部的“尺、寸、关”等。

2.脉搏质地:包括脉搏的强弱、滑数、涩紧、缓急等特征。

3.脉搏的频率:即每分钟跳动的次数,正常成年人的脉搏频率一般在60-100次之间,但也会因个体差异及生理情况而有所变化。

4.脉象的规律性:指脉搏的节律是否规律有序。

5.脉搏的深浅:即脉搏的跳动深浅程度。

6.脉搏的长度:指每次脉搏延续的时间长短。

通过观察和感知脉象的变化,中医医生可以判断患者身体的阴阳平衡情况、各脏腑功能的盛衰以及疾病发展的趋势。

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但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准确。

中医诊断学--脉诊 ppt课件

中医诊断学--脉诊  ppt课件
中所表现
ppt课件
4
与脉象形成有关的因素
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
肺主气,司呼吸 脾胃为后天之本 肝藏血 肾藏精,精化血,为元气之根
ppt课件
5
心血 心阴
互相 制约
肺主 气朝 百脉
血充脉盈
脾胃(为血 生化之源) 应指 脉 象
心气 心阳
ppt课件 31
(4)数脉相类脉
疾脉
特征:脉来急疾,一息七八至。脉率比 数脉更快, 脉搏每分钟140~160次。 意义: 阳极阴竭( 外感热病之热极) 虚阳外越,元阳欲脱证。 3岁以下小儿脉搏可在一息七至以上, 为平脉,不作病论。
ppt课件 32
(5)虚脉
【脉象特征】脉搏搏动力量软弱,三部九候均 无力。是脉管的紧张度减弱,脉管内充盈度 不足的状态。
(十一)弦脉
【临床意义】多见于肝胆病、疼痛、痰饮等,或为胃气 衰败者。亦见于老年健康者。 【机理分析】弦脉"在脏应肝",多主肝胆病变。 寒热诸邪、痰饮内停、情志不遂、疼痛等, 使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血气敛束不伸,脉管失去柔和之 性,弹性降低,紧张度增高, 虚劳内伤,中气不足,肝木乘脾土”或肝病及肾, 阴虚阳亢。 弦脉在时应春,春季平人脉象多稍弦 生理性退化表现
脉诊定义:医生用手指切按患者特定 部位的动脉,依应指形象了解病情, 辨别病证的诊察方法。 历史渊源:公元五世纪扁鹊、《内经》 “三部九候”、《难经》“独取寸 口”、张仲景“平脉辨证”、西晋王 叔和《脉经》为现存最早脉诊专著。 学习方法:熟悉基本知识、掌握基本 技能,反复训练,仔细体会。
ppt课件 1
【临床意义】多见于寒证,亦见于邪热结聚 之实热证。 【机理分析】

中医诊断知识|考点(5)脉诊

中医诊断知识|考点(5)脉诊

中医诊断知识|考点(5)脉诊五、脉诊一,脉诊概说脉诊又称切脉,是医生用手指对患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健康或病情,辨别病证的一种诊察方法。

(一)脉象是手指感觉脉搏跳动的形象,或称为脉动应指的形象。

人体的血脉贯通全身,内连脏腑,外达肌表,运行气血,周流不休。

所以,脉象能够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

1,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1)心脏的搏动在宗气和心气的作用下,心脏一缩一张的搏动,把血液排入脉管而形成脉搏。

脉搏动源于心,脉搏是心功能的具体表现。

(2)脉管的舒缩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脉管尚有约束,控制和推进血液沿着脉管运行的作用。

当血液由心脏排入脉管,则脉管必然扩张,然后血管依靠自身的弹性收缩,压迫血液向前运行,脉管的这种一舒一缩功能,即是气血周流,循行不息的重要条件,也是产生脉搏的重要因素。

(3)心阴与心阳的协调心血和心阴是心脏生理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心气和心阳主导心脏的功能活动。

心阴心阳的协调,是维持脉搏正常的基本条件。

2,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气,血是构成人体组织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脉道必赖血液以充盈,因而血液的盈亏,直接关系到脉象的大小。

3,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1)肺肺主气,司呼吸。

肺对脉的影响,首先体现在肺与心,以及气与血的功能关系上。

(2)脾胃脾胃能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气血的盛衰和水谷精微的多寡表现为脉之“胃气”的多少。

(3)肝肝藏血,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

肝主疏泄,可使气血调畅,经脉通利。

(4)肾肾藏精,为元气之根,是脏腑功能的动力源泉,亦是全身阴阳的根本。

肾气充盛则脉搏重按不绝,尺脉有力,是谓“有根”。

(二)诊脉部位1,寸口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

通常以腕后高骨为标记,其内侧的部位关前为寸,关后为尺。

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

寸关尺三部又可施行浮,中,沉三侯。

2,寸口诊法(1)寸口部为“脉之大会” 寸口脉属手太阴肺经之脉,气血循环流注起始于手太阴肺经,营卫气血遍布周身,运环五十度又终止于肺经,复会于寸口,为十二经脉的始终。

中医诊断——脉诊

中医诊断——脉诊

中医诊断——脉诊脉诊,是医生用手指切按患者动脉,根据其不同的形象来了解病情,辨别病证的诊察方法。

它是中医学一种独特的诊断疾病的方法。

一、脉象形成的原理脉象即脉动应指的形象。

心主血脉,包括血和脉两个方面,脉为血之府,心与脉相连,心脏有规律的搏动,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脉管也随之产生有节律的搏动和血液在管内运行均由宗气所推动。

血液循行脉管之中,流布全身,环周不息,除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肺朝百脉,即是循行全身的血脉,均汇聚于肺,且肺主气,通过肺气的敷布,血液才能布散全身;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肝藏血,主疏泄,调节循环血量;肾藏精,精化气,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且精可以化生血,是生成血液的物质基础之一。

因此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

二、脉诊的临床意义脉象的形成,既然和脏腑气血关系十分密切,那么,气血脏腑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故通过诊察脉象的变化,可以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邪正盛衰与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

(一)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和邪正盛衰疾病的表现尽管极其复杂,但从病位的浅深来说,不在表便在里,而脉象的浮沉,常足以反映病位的浅深。

脉浮,病位多在表;脉沉,病位多在里。

疾病的性质可分寒证与热证,脉象的迟数,可反映疾病的性质,如迟脉多主寒证,数脉多主热证。

邪正斗争的消长,产生虚实的病理变化,而脉象的有力无力,能反映疾病的虚实证候,脉虚弱无力,是正气不足的虚证。

脉实有力,是邪气亢盛的实证。

(二)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脉诊对于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如久病脉见缓和,是胃气渐复,病退向愈之兆;久病气虚,虚劳、失血,久泄久痢而见洪脉,则多属邪盛正衰危候。

外感热病,热势渐退,脉象出现缓和,是将愈之候;若脉急疾,烦躁,为病进危候。

三、诊脉的部位诊脉的部位,有遍诊法,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

遍诊法见于《素问·三部九候论》,切脉的部位有头、手、足三部,三部诊法见于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

中医诊断学基础讲义 第六章 脉诊

中医诊断学基础讲义	第六章	脉诊
第六章 脉诊 概述
目录 一.脉象形成原理及临床意义 二.脉诊部位、方法、注意事项 三.脉象要素,正常脉象生理特征及变异 1.脉象原理及意义: 脏器:心脏的搏动和血液在脉管中的运行均由心气主宰,并由宗气推动 基础:气血运行 保证:五脏协同;肾为脉之根 2.脉诊部位:
70
⑴三部九候诊法(遍诊法) 出自《素问·三部九侯论》 上为头、中为手、下为头,各部又分天地人三候 通过局部动脉的变化来提示相应部位、经络、脏腑发生的病变 ⑵人迎、寸口诊法 出自《灵枢·终始》,人迎-体表,寸口-脏腑 春夏季人迎脉稍大于寸口脉;秋冬季寸口脉稍大于人迎脉 外格:人迎>4 寸口切大而数,危象 内关:寸口>4 人迎,危象 ⑶仲景三部诊法:多用于无寸口脉或危重病人 寸口脉候脏腑,跌阳脉候胃气,太溪脉候肾气 寸口脉微而跌阳脉尚有力:胃气尚存,尚可治 ⑷寸口脉诊法 “独取寸口”的理论,经《难经》的阐发,到晋·王叔和的《脉经》确立 腕后高骨(桡骨茎突)内侧为关部,关前(腕侧)为寸,关后(肘侧)为尺
真脏脉
82
1.定义: 在疾病危重期出现的无胃、无神、无根的脉象。是病邪深重,元气衰竭,胃气已败的征象 又称“败脉”、“绝脉”、“死脉”、“怪脉” 2. 《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败脉歌》: 雀啄连连,止而又作;屋漏水留,半时一落; 弹石沉弦,按之指搏;乍疏乍密,乱如解索; 本息末摇,鱼翔相若;虾游冉冉,忽然一跃; 釜沸空浮,决无根脚;偃刀坚急,循刃责责; 转豆累累,如循薏仁;麻促细乱,其脉失神; 败脉十种,自古以闻,急救下药,必须认真。 3.分类: ⑴无胃之脉:偃刀脉、转豆脉、弹石脉— —应指坚搏;邪盛正衰,病重 ⑵无神之脉:雀啄脉、屋漏脉、解索脉— —散乱无序;脾肾阳衰,神气涣散,将死 ⑶无根之脉:釜沸脉、鱼翔脉、虾游脉— —虚大无根或微弱不应 釜沸脉:三阳热极,阴液枯竭 鱼翔脉、虾游脉:三阴寒极,亡阳于外,虚阳浮越

中医脉诊要点

中医脉诊要点

中医脉诊要点
中医脉诊是中医望闻问切中的一个环节,有利于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身体状况,作出疾病的诊断。

中医脉诊的要点主要包括选择合适的体位、定位布指以及掌握脉象特征等方面。

1. 选择合适的体位:患者应该采取坐位或仰卧位,手前臂与心脏近于同一水平,手掌向上,前臂平放,以使血流通顺。

不正确的体位可能会影响局部气血的运行,从而影响脉象。

2. 定位布指:医生需要确定关脉、寸脉、尺脉的位置。

关脉位于桡骨茎突处,关脉上面一点就是寸脉的位置,关脉下面一点就是尺脉的位置。

然后用右手的中指放在患者左手的关脉上,食指按于左手的寸脉部位,无名指按于尺脉部位。

三个手指呈弓形,指头平齐,手指腹按触在三个部位上。

3. 掌握脉象特征:医生通过按压患者的脉搏,需要了解脉象的深浅、速率、强度、节律和形态等方面的情况。

例如,脉象有根主要表现为沉取应指有力,尺部尤显。

病虽重,但尺脉尚滑实有力,则提示肾气犹存,还有生机。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脉诊应由专业中医师操作,非专业人员的脉诊结果不可作为诊断依据。

同时,脉诊前患者应先休息片刻,调整呼吸,放松心情,以免影响脉诊结果。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脉诊概说
脉象形成原理
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心脏的搏动:是脉象形成的动力;
脉管的舒缩:约束和推动血流;
心阴与心阳的协调。

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

诊脉部位
诊脉部位
寸口单独切按桡骨茎突内侧一段桡动脉的搏动。

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

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

寸关尺三部又可施行浮、中、沉三候。

左寸——心,右寸——肺,
左关——肝胆,右关——脾胃,
左右尺——肾。

寸口诊法的原理
寸口部为“脉之大会”。

寸口部脉气最明显。

可反映宗气的盛衰。

便于诊察。

诊脉方法
布指
中指定关,然后用食指按在关前(腕侧)定寸,用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定尺。

运指
举法:指医生的手指较轻地按在寸口脉搏跳动部位以体察脉象,又称为“浮取”。

按法:指医生手指用力较重,甚至按到筋骨以体察脉象,又称为“沉取”。

寻法:寻即寻找的意思,指医生手指用力不轻不重,适当指力,或左右推寻,以细细体察脉象。

称为“中取”。

脉象要素
四要素(古代):简称位、数、形、势。

脉位脉位指脉搏跳动显现的部位和长度。

脉数脉数指脉搏跳动的至数和节律。

脉形脉形指脉搏跳动的宽度等形态。

脉势脉势指脉搏应指的强弱、流畅等趋势。

八要素
脉位:如浮脉、沉脉。

脉率(至数):如数脉、迟脉。

脉长:指脉动应指的轴向范围长短。

如长脉、短脉。

脉势(脉力):指脉搏的强弱。

如实脉、虚脉。

脉宽:指脉动应指的径向范围大小,即手指感觉到脉道的粗细。

如大脉、细脉。

流利度:脉搏来势流利通畅程度。

如滑脉、涩脉。

紧张度:指脉管的紧急或弛缓程度。

如弦脉、缓脉。

均匀度:
一是脉动节律是否均匀,脉律不均匀,脉搏搏动无规律可见于散脉、微脉等,出现歇止者,有促、结、代等脉的不同。

二是脉搏力度、大小是否一致。

正常脉象
正常脉象的表现
正常脉象的特点(胃、神、根)
正常脉象的特点概括称为“有胃”、“有神”、“有根”。

有胃——从容、和缓、流利。

有神——柔和有力、节律整齐。

有根——尺部沉取应指有力。

常见脉象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常见脉象的脉象特征及鉴别(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洪脉、细脉、滑脉、涩脉、弦脉、紧脉、缓脉、濡脉、弱脉、微脉、结脉、促脉、代脉)
常见病脉归类简表
常见脉象的临床意义浮脉一般见于表证,亦见于虚阳浮越证。

沉脉多见于里证。

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亦可见于正常人。

迟脉多见于寒证,迟而有力为实寒;迟而无力为虚寒。

亦见于邪热结聚之实热证。

缓脉多见于湿病,脾胃虚弱,亦可见于正常人。

数脉多见于热证,亦见于里虚证。

虚脉见于虚证,多为气血两虚。

实脉见于实证,亦见于常人。

洪脉多见于阳明气分热盛。

细脉多见于气血两虚、湿邪为病。

濡脉多见于虚证或湿困。

弱脉多见于阳气虚衰、气血俱虚。

微脉多见于气血大虚,阳气衰微。

滑脉多见于痰湿、食积和实热等病证。

亦是青壮年的常脉,妇女的孕脉。

涩脉多见于气滞、血瘀和精伤、血少。

弦脉多见于肝胆病、疼痛、痰饮等,或为胃气衰败者。

亦见于老年健康者。

紧脉见于实寒证、疼痛和食积等。

结脉多见于阴盛气结、寒痰血瘀,亦可见于气血虚衰。

代脉见于脏气衰微、疼痛、惊恐、跌仆损伤等病证。

促脉多见于阳盛实热、气血痰食停滞;亦见于脏气衰败。

正常舌象
正常舌象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特征是:舌质淡红,舌苔薄白。

简称“淡红舌,薄白苔”。

正常舌象说明胃气旺盛,气血津液充盈,脏腑功能正常。

望舌质
舌色变化(淡白、淡红、红、绛、青紫)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舌色
淡白舌:主气血两虚、阳虚。

淡白湿润,舌体胖嫩---阳虚水湿内停。

淡白光莹,舌体瘦薄:属气血两亏。

红舌:主热证。

实热——兼黄厚苔虚热——少苔或无苔
舌尖红——心火舌边红——肝胆火
淡白舌红舌
绛舌:主里热亢盛、阴虚火旺。

舌绛有苔,或伴有红点、芒刺---热入营血脏腑内热。

舌绛少苔或无苔,或有裂纹---阴虚火旺或热病后期阴液耗损。

青紫舌:主血行不畅。

舌形变化(老嫩、胖瘦、点刺、裂纹、齿痕)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舌形是指舌体的形状。

老嫩舌
老舌——舌质纹理粗糙、形色坚敛苍老。

主实证、热证。

嫩舌——舌质纹理细腻、形色浮胖娇嫩。

主虚证、寒证。

胖舌(胖大舌)舌淡胖大:多为脾肾阳虚,水湿内停。

舌红胖大:多属脾胃湿热或痰热内蕴。

肿胀舌:舌红绛肿胀者,多见于心脾热盛,热毒上壅。

先天性舌血管瘤患者,可呈现青紫肿胀。

瘦舌
瘦薄——主气血两虚和阴虚火旺气血两虚见舌淡而瘦薄;
阴虚火旺见舌红绛而瘦薄。

点刺舌
皆主热盛;芒刺越多,热邪越盛。

裂纹舌
舌红绛而有裂纹-----多属热盛伤津。

舌淡白而有裂纹-----多为血虚不润。

舌淡白胖嫩有齿痕又兼见裂纹者-----多属脾虚湿侵。

齿痕舌主脾虚、水湿内停证舌态变化(强硬、痿软、颤动、歪斜、吐弄、短缩)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舌态是指舌体的动态。

强硬舌:舌体板硬强直,运动不灵活舌红绛少津而强硬---邪热炽盛。

舌胖大兼厚腻苔而强硬---风痰阻络。

舌强语言謇涩,伴肢体麻木、眩晕---中风先兆
痿软舌:舌体软弱,无力屈伸,痿废不灵。

舌淡白而痿软---气血俱虚。

新病舌干红而痿软---热灼津伤。

久病舌绛少苔或无苔而痿软---
外感病后期,热极伤阴,或内伤杂病,阴虚火旺。

颤动舌:舌体震颤抖动,不能自主
久病舌淡白而颤动:多属血虚动风。

新病舌绛而颤动:多属热极生风。

舌红少津而颤动:多属阴虚动风。

酒毒内蕴:可见舌体颤动
歪斜舌表现特征歪斜舌指
伸舌时舌体偏向一侧,或左或右。

临床意义歪斜舌多见于中风、喑痱或中风先兆。

多因肝风内动,挟痰
或挟瘀,痰瘀阻滞一侧经络,受阻侧
舌肌弛缓,收缩无力,而健侧舌肌如
常所致。

吐弄舌表现特征舌伸于口外,不即回缩者,为“吐舌”;舌微露出口,立即收回,或舐口唇上下左右,
摇动不停者,叫作“弄舌”。

吐舌:可见于疫毒攻心或正气已绝。

弄舌:多见于热甚动风先兆。

吐弄舌:可见于小儿智能发育不全。

短缩舌:舌体卷短、紧缩,不能伸长舌短缩,色淡白或青紫而湿润--
寒凝筋脉。

舌短缩,色淡白而胖嫩---气血俱虚。

舌短缩,体胖而苔滑腻---痰浊内蕴。

舌短缩,色红绛而干---热盛伤津。

望舌苔
苔质变化(厚薄、润燥、腐腻、
剥落、真假)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厚薄
主要反映邪正的盛衰和邪气之深浅。

薄苔——主健康人,或病在表,
病情轻。

厚苔——主食浊、痰湿,主病在里,病情较重。

薄苔厚苔
润燥主要反映体内津液的盈
亏和输布情况。

滑苔:为水湿之邪内聚的表现,
主痰饮主湿。

燥苔:提示体内津液已伤。

糙苔:由燥苔进一步发展而成。

伤津之重证。

腐、腻主要测知阳气与湿浊的消长。

腐苔——苔质疏松而厚,颗粒粗大,形如豆腐渣堆在舌面上,极易脱落。

主食积、痰浊、内痈。

脓腐苔主内痈。

腻苔——苔质致密,颗粒细腻,
擦之不去,刮之不脱。

主湿浊、痰饮、食积。

剥(落)苔总由于胃气胃阴亏损。

地图舌——舌苔剥落呈地图状,
边缘凸起,
镜面舌——舌苔全部剥落,舌面
光洁如镜。

类剥苔——剥落处可见新生颗粒。

前剥苔、中剥苔、根剥苔
鸡心苔——周围剥脱,仅留中心
一小块
真、假苔
有根苔——舌苔坚敛着实,紧贴
于舌面,不易脱落,表示有胃气。

无根苔——舌苔不着实,似浮涂
于舌面上,刮之即去,表示胃气已衰。

真苔假苔(无根苔)
苔色变化(白、黄、灰黑)的特
征与临床意义
白苔主表证、寒证、湿证、特殊
情况下主热证。

表证---薄白苔
寒证---舌苔白而湿润
湿证——苔白厚腻
热证---积粉苔、糙裂苔
黄苔主热证、里证。

苔色越黄,热邪越重。

淡黄为热轻,
深黄为热重,
焦黄为热结。

黄腻苔---主湿热或痰热内蕴或食积化腐。

灰黑苔主热极,寒盛。

苔灰黑而燥裂——热极津枯
苔灰黑而润滑——阳虚寒盛
无论寒热均属重证,黑色越深,病情越重。

舌象综合分析
舌质和舌苔的综合诊察
舌诊的临床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