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阳货第17篇

合集下载

《论语》阳货篇第十七:诗,可以兴观群怨。

《论语》阳货篇第十七:诗,可以兴观群怨。

《论语》阳货篇第⼗七:诗,可以兴观群怨。

【原⽂】17.9 ⼦⽈:“⼩⼦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之名。

”孔⼦说:“学⽣们为什么没有⼈学诗呢?诗可以激发⼼志,可以提⾼观察⼒,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法。

近则可以⽤其中的道理来侍奉⽗母;远可以⽤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的名称。

”【注释】⼩⼦:指学⽣们。

观:观察⼒。

怨:讽刺。

【解读】学《诗》的意义《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在我国⽂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学术地位。

孔⼦重视《诗经》的教化作⽤。

在《论语》中,孔⼦不仅多次引⽤《诗经》来说明⾃⼰的观点,还多次强调《诗经》在为⼈处世上的重要作⽤,教诲弟⼦要学《诗》。

在这⾥,孔⼦再次向弟⼦提出学《诗》的重要意义。

这段⽂字全⾯⽽精确地概括了《诗经》的社会价值。

诗可以兴。

兴,就是通过⼀种形象的⽐喻,让⼈们产⽣联想,从⽽理解抽象的事物或道理,这是⼈们认识事物的⼀种重要⽅法。

这种⽅法往往可以使复杂变得简单,使抽象变得具体,更容易理解。

《诗经》在进⾏创作时,都是有感⽽发的,因⽽每⼀个字中都饱含感情。

读《诗经》的⼈,⾃然也能感受到这种感情,并使⾃⼰的感情受到熏陶。

因⽽《诗经》起到了影响⼈们⼼志的作⽤,对⼈⽣观、价值观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古⼈重视《诗经》的兴发作⽤,很多⼈都是受《诗经》的感召,确⽴了⾃⼰的⼈⽣志向。

诗可以观。

观是“观风俗之得失”。

“饥者歌其⾷,劳者歌其事”,《诗经》是有感⽽发的产物,因⽽必然是对它所诞⽣的时代的真实反应。

我们对前⼈的⽣活状况⼀⽆所知,要想有所了解,就得获得当时的⽂献资料。

⽽学习《诗经》,有助于我们了解那个时代,以及当时社会⽣活的各个层⾯,掌握全⾯的社会历史知识,了解各种各样的风俗民情。

这些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以古证今,提⾼现实观察⼒,提⾼洞察⼈情世态、分辨是⾮的能⼒。

诗可以群。

群是使⼈们聚积起来,也就是说《诗经》具有团结民众的作⽤。

《论语·阳货第十七》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论语·阳货第十七》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论语·阳货第⼗七》原⽂、注释、翻译与解读《论语·阳货第⼗七》原⽂、注释、翻译与解读本篇谈孔⼦处世的权变思想。

随机应变,属于“权”的范畴,是处世的灵活性。

但不是胡乱的变,不讲原则的变,要既讲原则⼜不失灵活性。

这就需要⼀个⼈建⽴⼀个⼤局观,要有⼤视野,要对世事有清晰的洞察才可以做到。

【原⽂】17.1阳货欲见孔⼦,孔⼦不见,归孔⼦豚。

孔⼦时其亡也,⽽往拜之,遇诸涂。

谓孔⼦⽈:“来!予与尔⾔。

”⽈:“怀其宝⽽迷其邦,可谓仁乎?”⽈:“不可。

”“好从事⽽亟失时,可谓知乎?”⽈:“不可。

”“⽇⽉逝矣,岁不我与。

”孔⼦⽈:“诺,吾将仕矣。

”【译⽂】阳货想要见孔⼦,孔⼦不愿意见,阳货就送给孔⼦⼀头蒸熟的乳猪。

孔⼦在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访他,却不巧在半路遇到阳货。

阳货对孔⼦说“过来,我对你说。

”阳货说:“把⾃⼰的本领藏起来却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阳货说:“不可以。

”阳货⼜说:“喜好参与政事却⼜屡次错过机会,这是聪明吗?”阳货接着说:“不可以。

”阳货说:“时光⼀天⼀天地消逝,岁⽉不等⼈啊。

”孔⼦说:“好吧,我将要去做官了。

”【解读】整个事件的全过程,阳货以礼访孔⼦,以仁问孔⼦,以智难孔⼦,以时劝孔⼦。

从事实的⾓度看,阳货逼⼈还礼,⾮礼也;逼⼈就范,⾮仁也;揭⼈疮疤,⾮智也;⾮其⼈⽽⽈时,⾮时也。

孔⼦“避⾊”不愿见。

【原⽂】17.2⼦⽈:“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孔⼦说:“⼈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后天的环境习染不同差距才越来越远了。

”【解读】“近”字很有味道,是个趋向啊。

⽣命的起始状态没有多⼤差别,差别的长⽣是因为⽣命成长过程中所有的习染不同造成的。

【原⽂】17.3⼦⽈:“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译⽂】孔⼦说:“只有上等的智慧的⼈和下等的愚笨的⼈才会坚定不移。

”【解读】何以坚定不移?因完全地相信,毫⽆怀疑地相信。

相信什么是从情感出发的,如果相信的是正确的客观事实,那就是信仰;如果相信的并⾮客观事实,那就是迷信。

一起学《论语》17.17阳货篇——巧言令色,鲜矣仁

一起学《论语》17.17阳货篇——巧言令色,鲜矣仁

一起学《论语》17.17阳货篇——巧言令色,鲜矣仁一起学《论语》17.17阳货篇——巧言令色,鲜矣仁【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白话】孔子说:“善于说出讨好人的话语,善于装出讨好人的面容,这种人的仁心很少啊。

”【释词】巧:好。

令:善。

鲜:少。

本章已见于【1.3】。

【先贤精义】成都范氏曰:此夫子所常言也,弟子各以所闻记之,故又见于此。

《论语注疏》曰:此章论仁者必直言正色。

包咸曰:巧言,好其言语。

令色,善其颜色。

皆欲令人说之,少能有仁也。

朱子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悦人,则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

程子曰:知巧言令色之非仁,则知仁矣。

钱穆曰:务求巧言令色以说人,非我心之真情善意,故曰“鲜矣仁”。

康有为曰:人多惑之以为慈仁,孔子特明其非也。

盖人之生直,故贵尊其德性。

质直好义,自由自立,若以巧诈欺人,则天良斵(zhuó)丧。

张栻曰:此何谓“巧言令色”?欲以悦人之观听者。

其心如之何?故为“鲜矣仁”。

若夫君子之修身,谨于言词容色之间,乃所以体当在己之实事是求,仁之要也。

苏辙曰:巧言令色,世之所说也;刚毅木讷,世之所恶也。

恶之,斯以为不仁矣。

仁者直道而行,无求于人,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而何巧言令色之有?彼为是者,将以济其不仁尔。

故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又曰:“刚毅木讷近仁。

”郑汝谐曰:“刚毅木讷”何以近仁?其本心存也。

“巧言令色”何以鲜仁?去本心远矣。

圣人察其外之所以异,而知其中之所存。

陈祥道曰:讷者,无巧言;木者,无令色。

木与讷,务本者也,故近仁;巧言令色,务末者也,故鲜矣仁。

礼称辞欲巧,诗美令仪。

巧令者何也?子曰:有其本而辅以末,则庶乎其可;若事其末,而忘其本,则不可。

李炳南曰:此章谓巧言令色之人少仁。

鲜仁之人,难与共事。

治国平天下,必须明性。

性难明,必须学道。

道仍难明,遂讲德。

德犹难明,遂讲仁。

仁从二人,人与人相处,须讲厚道。

蕅益大师曰:仁,是心上工夫。

若向言色处下手,则愈似而愈非。

阳货篇第十七 -文言文常识-诗词解析

阳货篇第十七 -文言文常识-诗词解析

阳货篇第十七|文言文常识|诗词解析本篇共26章。

其中著名的文句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这一篇中,介绍了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对仁的进一步解释,还有关于为父母守丧三年问题,也谈到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等等。

【原文】17 1 阳货(1)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2)。

孔子时其亡(3)也,而往拜之,遇诸涂(4)。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

曰:怀其宝而迷其邦(5),可谓仁乎? 曰:不可。

好从事而亟(6)失时,可谓知乎? 曰:不可。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7)。

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注释】(1)阳货:又叫阳虎,季氏的家臣。

(2)归孔子豚:归,音ku ,赠送。

豚,音t n,小猪。

赠给孔子一只熟小猪。

(3)时其亡:等他外出的时候。

(4)遇诸涂:涂,同途,道路。

在路上遇到了他。

(5)迷其邦:听任国家迷乱。

(6)亟:屡次。

(7)与:在一起,等待的意思。

【译文】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便赠送给孔子一只熟小猪,想要孔子去拜见他。

孔子打听到阳货不在家时,往阳货家拜谢,却在半路上遇见了。

阳货对孔子说:来,我有话要跟你说。

(孔子走过去。

)阳货说: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而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 (孔子回答)说:不可以。

(阳货)说: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这可以说是智吗? (孔子回答)说:不可以。

(阳货)说: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年岁是不等人的。

孔子说:好吧,我将要去做官了。

【原文】17 2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文】孔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别。

【原文】17 3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译文】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者与下等的愚者是改变不了的。

【评析】上智是指高贵而有智慧的人; 下愚指卑贱而又愚蠢的人,这两类人是先天所决定的,是不能改变的。

这种观念如果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去看待,则有其岐视甚至侮辱劳动民众的一面,这是应该予以指出的。

论语讲记阳货第十七

论语讲记阳货第十七
「孔子不見,歸孔子豚,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塗,」
陽貨想見孔子,孔子不見。歸,饋的意思。饋送,送禮。送豚,送小豬,這是很厚的禮,滿漢全席有一整個的小豬,是重要的菜。陽貨叫做菜的薰一隻豚送孔子,這分禮很厚,不能不接受。人送禮必須在家接受,叫拜受,還必須再上他家去禮謝,所以孔子必須回拜。文中沒有說孔子不在家時送去,不必節外生枝。孔子等了一個時候,等什麼時候?等著陽貨不在家時候去拜謝他,禮也到了,也不和他見面。到了陽貨家,果然他不在家,孔子禮貌盡到了,可是在回家半路上遇到了。
「性相近也」,孔子沒有說性是善是惡,孔子既然沒有說,到孟子才說性善,荀子說性惡,楊子說善惡。在這章經文,說性善說性惡都講不通,業才有分善惡。「習相遠也」習就是用,習才與本性離得遠,才有變化了。
那孔子所說的性是善還是惡?依經文說的「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性有善惡嗎?今日注佛經的人,沒有明心見性,沒有斷惑,如何懂性?都是妄加注解。
現今取孔子說的話,與佛家相同的,做為證明。學佛而輕孔子,學孔子而謗佛,都不合道。
孔子與佛家怎麼樣相同法?以書為證,依唯識、起信論開頭便講性,三細六粗。今日不能再講,你們曾經聽了很多次,今天只說孔子所說與經上一樣的,證明聖人之言沒有差別。佛家人看不起孔子,未學佛者看不起佛,都是不懂道的妄人。「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可離就不是道了。
「相」如薑的性熱看不見,摸不到,但是薑所長的形相看得到,這叫「體空相有」,體也有,相也有。孔子書、佛經都講善惡,體有善惡嗎?體既然是空,善惡便安不上,如薑性,連毒藥性都安不上。再者,相是善是惡,但是扇、刀是善是惡?連子彈的相也沒有善惡。體、相都無善惡,相藏在體中,有相才起業用,才生出善惡。如扇有用,一體可以萬用,扇風能涼,可遮日、遮雨,也可以當坐墊,所以用才分善惡,業才分善惡。

论语新解阳货篇第十七

论语新解阳货篇第十七

论语新解阳货篇第十七(一)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

归孔子豚。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

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

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孔子曰:诺。

吾将仕矣。

阳货欲见孔子:阳货季氏家臣,名虎。

尝囚季桓子而专鲁国之政,欲令孔子来见己,意欲孔子出仕助己也。

或疑阳货阳虎各自一人,今不从。

归孔子豚:归读如馈,以物相赠。

古礼,大夫有赐于士,士拜受,又亲拜于赐者之室。

阳货故遗孔子豚,令孔子来拜而见之。

时其亡也而往拜之:亡,同无。

时其亡,犹云伺其出。

孔子不欲见阳货,故伺阳货出门乃往拜谢。

遇诸涂:孔子伺其不在而往,不意归而遇之途中。

怀其宝而迷其邦:谓怀藏道德而不救国之迷乱。

曰:不可:此曰字或说乃孔子答,或说乃阳货自问自答,下文曰不可同。

今从后说。

好从事而亟失时:亟,数也,犹屡义。

失时,谓失去时机。

言孔子心好从事而屡失时机。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逝,去义。

岁月已去,不再与我,谓年老当急仕。

孔子曰:此下始是孔子答阳货。

阳货欲亲孔子,絮絮语不休,孔子默不出声,最后始作五字答之,谓我将出仕也。

初若不知阳货所言之用意,亦不加辨说,只言将仕。

孔子非不欲仕,特不欲仕于货。

其语直而婉,雍容不迫,而拒之已深,此见孔子一言一行无往而不具甚深之妙义。

白话试译阳货想要见孔子,孔子不见他。

阳货送与孔子一豚。

孔子打听到阳货出门,往他家拜谢,路上两人遇见了。

阳货对孔子说:来呀!我有话和你说。

阳货道:你身藏了道德宝货,而尽让一国之人迷惑失道,这好算仁吗?怕不好算仁呀!你心好做事,又屡失时机,这好算知吗?怕不好算知呀!光阴一天天过去,年岁不会等待着你呀!孔子说:嘎!我快打算出仕了。

(二)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子贡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

《论语》唯本章言及性字,而仅言其相近。

性善之说始发于孟子。

盖孔子就人与人言之,孟子就人与禽兽言之。

孔子没而道家兴,专倡自然,以儒家所言人道为违天而丧真,故孟子发性善之论以抗之。

《阳货篇》第十七章原文、译文及评析

《阳货篇》第十七章原文、译文及评析

《阳货篇》第十七章原文、译文及评析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①
注释:
①本章已见于《学而篇》第一之第三章,此处系重出。

译文:
孔子说:“说话技巧、满脸堆笑的人,并没有多少仁爱精神。

巧言令色:始见于《书 .皋陶谟》: “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其意为为什么要惧怕那些巧言令色又很奸佞的人呢?巧言,好话,动听之言,但前人的这种解释比较片面。

因为好话、动听之言并非都是于事无补的,正确的解释应是不符合事实的机巧之言。

令色,和悦的笑脸。

令:美,好。

其如《诗 .大雅卷阿》: “如圭如璋,令闻令望。

巧言,令色,是使动用法,意为使言巧”、“使色令”。

是伪装而取悦于人,属于“伪君子”一类。

17阳货第十七

17阳货第十七

阳货第十七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

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

曰:不可。

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

曰:不可。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依诸古注。

阳货就是季氏的家臣阳虎,孔安国说他以季氏家臣而专鲁国之政,皇疏说他派人召见孔子,想叫孔子替他办事,而孔子恶他专滥,不与他相见。

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孟子滕文公篇也记载此事,归字作馈字,时字作矙子,赵岐注:「矙,视也。

」依滕文公篇说:「阳货矙孔子之亡也。

」亡,即无,不在家。

阳货视孔子不在家,赠孔子一只蒸熟的小猪。

孔子回家一看,不能不受,不能不回拜,因此,「时其亡也。

」孔子也等候阳货不在家,往阳货家回拜。

不料拜竟而还时,在路上遇见阳货。

遇诸涂的「诸」,是「之于」二字快读而成,「之」字指阳货。

涂是路途。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阳货对孔子说:「来,我与你说话。

」从这个「来」字,可以看出阳货的傲慢态度。

称呼「予、尔」,也可以见其无礼。

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曰」,此记阳货郑重的告诉孔子。

怀其宝,皇疏:「宝。

犹道也。

」意思是说:「你怀藏宝贵的学问,不肯用出来,而任国家迷乱下去,这可以说是仁吗?曰,不可。

」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阳货说:「你好从政事,然而一次又一次的失去时机,可以说是有智吗?曰,不可。

」此话含意是说孔子不肯认识阳货,如肯认识阳货,便不失时。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阳货最后劝告,日子一天一天的逝去,岁月不等待我们。

孔子曰:诺,吾将仕矣:孔子许诺将仕。

孔安国注:「以顺辞免害。

」「可谓仁乎,曰不可。

」「可谓知乎,曰不可。

」这两番问答,依毛奇龄论语稽求篇引明儒郝敬说,皆是阳货自为问答,以断为必然之理,并非阳货问孔子答。

至「孔子曰」以下,才是孔子语。

郝敬举例说:「此如史记留侯世家,张良阻立六国后,八不可语,有云,今陛下能制项籍之死命乎,曰未能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仁德的人出淤泥而不染,就算和没有仁德的人打交道,也不会与他同流合污。人确 实不应该和坏的人打交道,但如果一个人有才能,可以对坏人进行指正,那么这个人 还是应该去发挥他本有的作用的。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 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 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孔子对仲由说:‚仲由,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六种弊病吗?‛仲由说:‚没听说 过。‛‚坐下吧,我来告诉你。好仁义却不好学习,就会产生愚蠢的弊病;好知识却 不好学习,就会产生放纵的弊病;好直率却不好学习,就会产生刻薄的弊病;好勇敢 却不好学习,就会产生破坏的弊病;好刚强却不好学习,就会产生狂妄的弊病。‛

我非常同意孔子的这种观点。其中几点我在生活中遇见的人事有很深刻的体验。对知 识热衷,却不好学,会产生愚蠢的弊病。我不太确定这其中的机制是什么,但对知识 有渴望却又不爱学习的人,性情的确会比较放纵。性格直率,但又不爱学习这方面道

我很同意君子学到则爱人的观点。为官者有才能和知识,知道什么是好的,就应该带 给他的人民,让他的人民也领会这些好的东西。如果上层和下层的人们文化爱好相似, 也有同等权利去欣赏这些好文化,那么人们会更加愿意服从领导,国家也更加团结和 平。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yue),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 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明明乐于从政,却一次又一次错过机会,这可以叫做智慧吗?‛孔子回答:‚不可
以。‛阳货说:‚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岁月是不等人的。‛孔子说:‚那好吧,我这 就去做官。‛

阳货和孔子的这段对话,让我意识到了以前未曾意识到的一点:孔子强调仁、智来治 理国家,这是一种入世的观点,但他在行动上,却是出世的。这是一种矛盾。我是这

子游到武城做官,孔子带着弟子们去参观的时候,听见了乐器和人们的歌声。孔子笑 着说:‚在这个偏僻的城市办文艺的活动,是小题大做。‛子游回答说:‚我以前听 您说:‘君子学会道理之后要爱他的人民;百姓学会道理之后才会便于君子任用。‛ 孔子便说:‚弟子们,子游说的很有道理。我刚说的话只不过是个玩笑而已。‛

在这一段,孔子从待人接物的角度来解释仁的意思。在和人相处时,要懂得恭敬、宽 厚、诚信、敏达和恩惠。我是这样理解‚敏达‛和‚恩惠‛的。敏达就是要敏感,善 于留意各方面的细节,也许这些细节可以决定成败;恩惠就是做人不吝啬,不要怕吃 亏,在自己能够享受好东西的时候,也可以和别人一起分享,这样既不做作,又可以 和对方建立更深一层的关系。
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形成的。并不是这个人刚出生就这样。孔子的这段 话显示出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
• •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孔子说:‚上等的智者和下等的愚者,地位一辈子都不会改变。‛

我不同意这个观点。首先,并不是有智慧的人就是上等人,愚昧的人就是下等人。我
认为智慧搞的不应该做为划分人们等级的唯一标准,起码善恶也应该作为标准。第二,

佛(bi)肸(xi)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
不入也。』佛(bi)肸(xi)以中牟(mu)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 不曰坚乎,磨而不磷(lin):不曰白乎,涅(nie)而不缁(zi)。吾岂匏(pao)瓜也哉?焉能系而
不食?」
• 佛肸召见孔子,孔子想要去。子路说:‚以前我听老师您说过:‘亲自参与做坏事的 人,君子事不和他交往的。’佛肸现在中牟叛乱,您却要去,这是为什么呢?‛孔子 说:‚是的,我是说过这样的话。不是说坚固吗?怎么磨砺都不会损坏,不是说洁白 吗?怎么污染都不会变黑。我是个苦葫芦吗?怎么能够挂在那里不给人吃呢?‛
阳货第十七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kui)孔子豚(tun)。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 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 「好从事而亟(qi)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 曰:「诺。吾将仕矣。」

阳货想要拜访孔子,但是孔子不见他,阳货只好送给孔子一只猪。孔子知道阳货的意 图,但又要去拜谢,便打听阳货不在家的时间,趁着他不在家时去拜访。谁知道,路 上就遇到了阳货。阳货说:‚来,我和你说说话。‛阳货道:‚你身怀宝贵的才能, 却眼睁睁看着国家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孔子回答:‚不可以。‛阳货又说:
效劳。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我尤其同意‚可以兴‛‚可以怨‛的观点。人在生活中可以体验到很多不同的情绪, 但是并不是随时随地都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抒发出来。学习诗篇是一种很好的,不 伤大雅的抒发感情的方式。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shao)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 墙面而立也与!」

孔子对伯鱼说:‚你读过《周南》《召南》吗?一个人如果没读过《周南》和《召 南》,就像是面对着墙站着,无法前进一样。‛

《周南》和《召南》是诗经《风》里面的两篇。记述民间基层人民的生活以及思想状
况。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不了解基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状况,那么这个人是一无所 知的,并且他也是学习不到爱劳动、爱家人等美好的品德的。这个段落体现出了孔子 认为为官者是很有必要了解他的人民的生活和思想,以及他们的需要的,我认为这跟 现代人们说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有相似的道理。
上等的智者和下等的愚者的地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人在经历不同的事之后,可能会 成为性格好或者坏的人,或者是没有学识的人,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如果执意认 为智者和愚者的地位永远不会改变,就会透出一点歧视的意味。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
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 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样理解的,孔子本身认为有才能的人都应该用自己的仁和智来治理国家,但当孔子本
人从政的时候,却会碰钉子,因此便产生了这样的矛盾。
• •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子说:‚人刚出生的时候,其实性情是相近的,但因为在不同的环境下长大, 形成不一样的习惯,会相差很远。‛

孔子主张性善论,如果有人的性情是恶毒的,那也是因为这个人在后天长大的过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 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子张问孔子:‚仁是什么?‛孔子说:‚能够在天下行使五种美德,就是仁了。‛子 张又问五种美德是什么。孔子说:‚恭敬、宽厚、诚信、敏达、恩惠。恭敬就不会侮 慢,宽厚就能得民心,诚信就会得到任用,敏达就会立功,施恩惠就能够使唤别人。‛

公山弗扰因为费邑叛乱而召见孔子,孔子想要去。子路不高兴地说:‚没地 方去也就算了,为什么非要去公山弗扰哪里呢?‛孔子说:‚公山弗扰召见 我难道是白白召见的吗?如果我被任用了,我便要用我的治理国家的理念来 建立一个东周。‛

如果一个人想要从政,应当抓住机会,找到可以让自己发挥才能的地方,不
但可以完成自己从政的梦想,也同时可以用自己的才能来报效国家。机会是 不等人的,人们应该要珍惜展示才华的机会。
谢谢 再见
理的人,说话会很刻薄,有时候甚至连自己说话刻薄都意识不到。性格刚强的人,如
果不学习刚强的道理,那么他不但不能成为真正刚强的人,反而会变成一个狂妄,不 知好歹的人。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 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Hale Waihona Puke 孔子说:‚同学们,为什么不学习《诗经》呢?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的 能力,可以团结群众,可以抒发不满。近了说,可以侍奉父母,远了说,可以为君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