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知识表格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高考知识点解读:1、概括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1)开始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在政治上“为政以德”。
将奴隶社会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
(2)继承发展:战国时期,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荀子除强调“仁义”和“王道”外,又提出“舟水”说,并且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提出了“礼法并施”的主张。
这样将儒家思想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遭受重创:秦朝时,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
(4)确立正统:西汉时,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宣扬“天人感应”学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受到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
(6)开始复兴:隋唐时期,在“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下,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7)继续发展:宋明时期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收有益成分,完成了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形成新的儒学——理学。
(8)遭遇批判:明清时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儒学体系。
2、“百家争鸣”的含义、背景、主要派别及主要代表人、影响。
3、注意点:(1)“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2)孔子和老子代表着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着下层手工业者的利益,孟子、荀子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3)当时流行最广的两大学派是儒家和墨家。
(4)道家是学术流派,道教是宗教流派。
(5)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后来被秦王赢政所采用,主要是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迎合了赢政的需要。
(6)法家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思想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今天强调的依法治国的本质是不一样的。
(7)“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8)“百家争鸣”阶级基础中的“士”主要指的是新兴地主阶级。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一览表吧

1、元明清:士大夫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文人画特点?
2、京剧形成,同光年间京剧成熟。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1、民本、德治与当今的“以德治国”2、儒家思想与可持续发展:“天人合一”思想和人与自然的平衡;“和而不同”思想有助于可持续发展的多样性。"以义制利"的义利观与市场经济。
(1)重经验与重实验
(2)重综合与重分析
(3)重实用与重理论
(4)服务于农业和服务于工业
中国文学发展特点:
1、一代有一代之胜。
2、诗歌比重大。
3、逐渐平民化、通俗化。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一览表
4、明后期:李贽的离经叛道思想
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及影响:
4、明清之际思想新在何处:反君主专制的民主色彩、倡导求实精神、提倡个性解放。
中国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出现《农政全书》、《本草纲目》《天工开物》等巨著。但是未能顺利实现向近代科技的转化,中国科技发展逐渐迟滞。
中国古典小说达到高峰。原因是什么?
3.大一统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4、儒家思想与和谐社会:“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和“正身自省”修己安人“等修养观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5、“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教育教学思想,对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有积极作用
1、中国古代科技发达的原因。
2、中国明清科技落伍的原因。
3、中西科技比较:
时期
思 想
科技
文学
艺术
春秋战国:
百家争鸣,思想活跃
1、百家争鸣的原因、意义
2、儒道法的治国思想
3、为什么儒家不受重视而法家受重视?
4、列出各派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中国古代的科技和思想文化

❖ C.秦朝时期 D.西汉时期
❖ 2008 年5 月12 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距震 中不足15公里的岷江上著名水利枢纽工程(如右图) 基本完好。它两千多年来始终发挥着分洪、灌溉和 运输的巨大作用。主持修建这项综合性防洪灌溉工 程的是:
❖ A.春秋时期的齐国宰相管仲
❖ A.孔子“有教无类”,使社会上有学问的人增多
❖ B.夏桀暴政,人民怨声四起
❖ C.西周灭掉商朝,实行分封制
❖ D.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
❖ 400多年前,意大利传教士翻译了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并带到欧 洲,孔子学说开始西传。到目前,全球已建成的孔子学院有140 所。当年传教士翻译的这部著作应是
❖ A.《离骚》 B.《论语》 C.《道德经》 D.《孙子兵法》
❖ D.主张改革,提倡法治
❖ 2、右图是某电视剧中出现的一块匾额。匾额题 字中“仁”的思想源自哪一学派?
❖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 3、战国时期,墨子提出的思想主张是
❖ A.“为政以德” C.“无为而治”
B.“兼爱”“非攻” D.“法治”
❖ 学习历史有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思想文化是一定现实的反映”。 “百家争鸣”学术局面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 在联合国大厅悬挂着一则孔子名言,被认为是处理国家间往来的 至高准则。这则名言是
❖ A.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D.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某校七年级学生在学习了“百家争鸣”一课后,结合课 文内容和生活实际,围绕着如何遏制校园内“损害公物” 行为进行分组讨论,产生了若干观点。这些观点虽然都 有一定的道理,但其中哪个组的观点更为合理
第五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

的张仲景,华佗被尊称为“神医”。
11.(2013·青岛学业考)2013年4月9日,记者从云冈石窟研
1.如何看待我国古代思想文化成就? (1)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古代文学、史学、书法、绘画、雕 塑等方面的巨大成就,是留给后人宝贵的艺术财富和精神财富。 (2)古代思想文化是中国古代社会留给现代最丰厚、最富有 生命力的遗产,是当今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为一个
中国人所必须具有的思想素养。
(3)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正确对待古代文化,取其精华,去
(4)孔子为中国思想文化(整理典籍,文化传承)、政治、 教育(开创私学,文化下移)、民族精神(中庸、和同、积 极向上、乐观)等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被后人推崇为圣 人。
3.中国古代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中国古代文化光辉灿烂,对世界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 响。 (2)中国文化不断地向世界传播,全世界各民族都直接或间 接地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 (3)中国文化丰富了世界文化,为世界的文明发展作出了重 大贡献。
化、自正、自富、自朴,达到一种无为而治的统治状况。链接
所学知识,战国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提出治理国家要顺其自
然、无为而治。故选B。
3.(2012·淄博学业考)反对战争,珍爱和平是人类的共同追
求。我国战国时期,提出“兼爱”“非攻”,反对侵略战争, 支持正义战争的是( A.墨子 B.孟子 ) C.庄子 D.韩非
北宋
两宋 之交 南宋
苏轼
李清照 _______
豪迈奔放
风格委婉、 感情真挚
辛弃疾 _______
豪放、渴望 统一
4.戏曲:
关汉卿 (1)元朝出现了元曲,最优秀的剧作家是_______,代表作
有《窦娥冤》等。 京剧 (2)19世纪中后期,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_____。
中国古代的文化科技+知识清单--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奴隶社会思想文化1.文化遗址:(1)夏朝河南洛阳偃师的二里头遗址(2)商朝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还出土了许多青铜器,造型雄奇,纹饰华丽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选必3)(1)以人为本的伦理观: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
(2)自然观: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
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3)价值观:西周初年,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
(4)人生观:《周易》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5)处世观:西周末年的太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达到平衡,即“和”,才能产生新事物。
3.教育:西周“学在官府”春秋战国思想文化①“学在官府”传统被打破;②私学发展,学术下移,百家争鸣;③形成中国传统主流的思想意识和文化传统封建社会秦:文化法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焚书坑儒;统一文字;“大一统”意识逐渐形成领域成就史学①《史记》:西汉中期司马迁撰写,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形式,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约3 000年的历史,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
②《汉书》:东汉中期班固撰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文学①汉赋: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特点是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②乐府诗: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③五言诗:东汉民间流行五言诗,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
医学①成书于战国至西汉之间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②东汉《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③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④东汉华佗“麻沸散”科技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东汉张衡地动仪,《灵宪》数学《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周髀算经》勾股定理农学《汜胜之书》《四民月令》二、魏晋领域时间成就文学东汉末年开始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书法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书体均已完备东晋王羲之诸体兼精,世称“书圣”绘画东晋出现知名专职画家,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代表作《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石窟魏晋至隋唐时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领域时间成就数学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 592 6-3.141 592 7之间农学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地理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三)中外文化交流(传入与输出)1.佛教文化交流(选必3第2课)(1)概况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
七年级人教版历史知识整理表格

中国古代史材料目录一、*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1二、夏、商、西周三朝更替表1三、西周的分封制1四、春秋战国时期的重大变革1五、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比较1六、比较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1七、炎帝,黄帝1八、都江堰1九、战国时“百家争鸣”2十、秦始皇巩固统治的措施2十一、商鞅变法3十二、项羽和刘邦进行的战争性质的变化3十三、陈胜、吴广起义3十四、(汉文帝、汉景帝)文景之治3十五、推恩令3十六、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4十七、张骞二次出使西域4十八、秦皇汉武对儒学的态度4十九、赤壁之战4二十、三国鼎立的形成4二十一、两晋南北朝更替5二十二、北魏孝文帝改革5二十三、隋朝大运河/京杭大运河5二十四、唐太宗和“贞观之治”5二十五、科举制6二十六、唐玄宗和“开元盛世”6二十七、唐朝对外友好往来6二十八、玄奘西游6二十九、遣唐使7三十、唐朝周边的少数民族7三十一、唐代民族政策:两位公主入藏7三十二、政权并立7三十三、宋代的都市生活7三十四、元朝的建立和统一7三十五、元世祖忽必烈的行省制度7三十六、郑和下西洋盛况8三十七、明朝的灭亡李自成起义8三十八、满洲兴起和清朝建立8三十九、满洲发展的历史8四十、清朝疆域8四十一、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西藏、新疆、台湾)8四十二、明清经济的“闭关锁国”9四十三、各朝代的建立9四十四、比较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9四十五、郑和、哥伦布、达伽马的大航海比较10四十六、明初和清朝加强君权的措施10四十七、中国汉字的演变10四十八、科举制10【自然科学专题】四十九、古代医药学的发展11五十、古代地理的发展11五十一、古代天文历法的发展11五十二、古代数学的发展11五十三、古代农学的发展11五十四、古代建筑和综合类著作的发展11【生产力/经济专题】五十五、*河姆渡原始农、半坡原始农耕13五十六、夏、商、西周三朝生产力发展状况13五十七、江南地区的开发13五十八、“开元盛世”13五十九、经济重心的南移三个时期13六十、明清经济发展13六十一、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14【多民族统一专题】六十二、新疆专题14六十三、西藏专题14六十四、台湾问题15六十五、中国古代外交关系专题15六十六、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专题15【文化专题】六十七、夏、商、西周三朝中华文化的勃兴15六十八、昌盛的秦汉文化(含四大发明)15六十九、魏晋南北朝时科学发展表15七十、魏晋南北朝时艺术成就表15七十一、隋唐的科学文化16七十二、宋元文化16七十三、明清古典科技巨著16七十四、明清小说16七年级历史整理表格 1➢黄帝和炎帝生活在距今约四五千年的黄河流域,是黄河流域的部落首领。
古代中国文化历史知识点总结

古代中国文化历史知识点总结【核心解读】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演变历程(以儒家思想发展为线索)1、冷遇与创立(春秋战国)——“百家争鸣”(1)背景①物质条件: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②政治条件: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士大夫崛起③阶级条件:新兴地主阶级兴起,“士”的活跃并受重用④思想文化条件:私学兴起,学术下移,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2)内容(3)意义:中国历史上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2、沉重挫折(秦)——焚书坑儒(思想文化专制政策)3、改造与正统(汉代)——董仲舒新儒学(1)含义: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2)目的:为了适应统治者的需要,维护封建统治(3)内容董仲舒新儒学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政治上主张实现大一统,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专制;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维护思想上的封建专制。
(4)特点:新儒学以儒学为基础,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的(5)评价积极:政治上,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思想上,使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正统思想,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消极:维护封建专制等级秩序,具有神学色彩,是唯心主义,其主张愚民政策,成为后来历代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思想工具。
4、冲击与挑战(魏晋至隋唐)——佛道盛行、三教合一5、转型与成熟(宋明)——宋明理学(1)背景: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2)内容①创立——北宋五子A、周敦颐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B、邵雍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C、张载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D、程颢、程颐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天理的核心就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仁”。
②成熟——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A、思想主张:理气论、道统论、心性论(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③新发展——陆王心学A、陆九渊:心即理也、发明本心B、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核心)。
中国古代史表格整理

商代到东汉:由陶向瓷过度。
东汉:青瓷
南北朝: 灌钢法发明
宋代:有煤做燃料的记载。
南北朝: 白瓷。
唐代:陶业:唐三彩。 瓷业:制瓷业已经纺织成
宋代:五大名窑:河北定 窑、和南钧窑、江西景德
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镇窑、浙江龙泉窑、山西
(越窑青瓷、刑窑 耀州窑。
白瓷);
元代:青花瓷。
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
明代:五彩瓷。
秦朝:“焚书坑儒”
人本思想、教育的方
法、“六经”
汉代:董仲舒的新儒学: “大一统” 和“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轻徭薄赋;
影响:巩固统一,巩固
中央集权,儒家思想成
荀子:仁义、君舟民水、 为正统思想和传统文化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 主流
之
唐代;“草市”演变为地 方商业中心;“夜市”繁 荣。
762):以激情与浪漫 著称。 ②“诗圣”杜甫(712770):其诗风笼罩出 强烈的忧患意识与鲜明 的人道主义色彩以臻于 化境的严整格律、沉郁 顿挫的艺术风格著称于 世。
书圣 王羲之 楷书:欧阳询、颜真卿、
柳公权
草书:怀素、张旭
山水画作为 国画成熟期,隋朝展子虔的 独立的画科, 《游春图》是现存中国最早
早期绘画
汉赋:①汉初:借物抒 怀、意境深远。②汉武 帝:气势恢弘,辞藻华 美,讲究排比。③东汉 后期,小赋兴起,意境 更清新活泼。 代表作:贾谊《吊屈原 赋》、《鵩鸟赋》;司马相 如《子虚赋》、《上林赋》。
后期:杨雄、班固、张 衡
篆书家——李斯
砖画、漆画等
的广泛传播, 冲击儒学。
唐诗主要代表人物: ①“诗仙”李白(70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宋著名词人比较表
代表 人物 苏轼 李清照 代表作 《念奴娇•赤壁怀古》 词风 豪放派 婉约派
朝代 北宋
两宋之交 《声声慢•寻寻觅觅》
辛弃疾
南宋
《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 》
豪放派
明清小说一览表
书名 作者 成书时间 主要内容
叙述东汉末年和三国时
期的政治、军事斗争 描写北宋末农民起义,
价值
《商君书》 《韩非子》 《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
孙武、孙膑
《史记》与《资治通鉴》的比较
作者
生活 朝代 起止 年代 黄帝— 汉武帝
史学著作
体例
史学价值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
《史记》
司马迁
西汉
纪传体
通史,成为后世编 写史书的典范
《资治通鉴》 司马光
北宋
战国—五 编年体 代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
通史,是我国古代
百家争鸣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仁爱、仁政、“制天命而用 之” 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双方 能够相互转化、无为而治、 顺其自然 “兼爱” “非攻” 代表作 《论语》《孟子》 《荀子》 《老子》 《庄子》 《墨子》
孔子、孟子、 儒家 荀子
道家
老子、庄子 墨子
墨家
法家
兵家
商鞅、韩非
提倡法治、中央集权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我国最早的一部 长篇历史小说 我国第一部以 农民起义为题 材的长篇小说 是一部具有浓郁浪 漫主义气息的长篇 神话小说 是我国古代最优 秀的长篇小说, 具有高度的思想 性和艺术性
《三国演义》 罗贯中
元末明初
《水浒传》
施耐庵
元末明初
歌颂农民的斗争精神
《西游记》
吴承恩
明朝
反映了人民蔑视封建统 治和敢于斗争的精神 鞭挞了封建礼教和封建 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 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 事实
《红楼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曹雪芹 高 鹗
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