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民俗——坐歌堂

广安民俗——坐歌堂

家乡民俗——坐歌堂

“坐歌堂”是我的家乡——广安市(位于川东华蓥山地区)源远流长的优美动情的民俗传统文化,相传已有三千多年历史了。隋朝以来,在今四川东部华蓥市、岳池县、邻水县、武胜县、广安区一带,凡闺女出嫁前夕,女方家姐妹及邻里好友要唱嫁歌为闺女送行,这种婚嫁习俗往往在女方家堂屋里举行,故称“坐歌堂”。

现今在广安,坐歌堂之民俗主要分布在农村,而且完整的坐歌堂已基本不存在。就在一些乡镇所见,坐歌堂仅留下唱歌这一环节。“坐歌堂”所唱歌曲结构简单、语言通俗、上口易记;歌词内容极其广泛,且善于以物为喻,以物抒情,极具表现力;歌曲以同曲异词者居多。

如今的坐歌堂仍在准新娘家的堂屋内,里面搁一张或两张四方木桌,桌上置干炒货、糖果茶水之类。女方的手帕朋友、四邻亲友坐着站着,用歌唱的方式陪姑娘度过在娘家的最后一夜。他们会先起哄叫新娘唱嫁歌,其内容不外乎是告别父母亲友,或者歌颂父母的养育之恩,舍不得离开等,比如“菜子开花满坡黄,女儿大了要离娘”。唱了感谢父母恩情的歌后,就要由小孩子唱新娘的兄弟姐妹三亲六戚了,唱到谁时,谁就向桌上丢钱,名曰“压箱钱”。直到应唱的对象唱完了,媒人便把男方带来的歌堂礼放在桌上,分配歌堂礼。

音乐与民俗文化的关系

Vol.33No.3 M ar.2012 第33卷第3期2012年3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文化和音乐既相辅相成、又相互包含;既有相 互依赖、又相互制约。文化是一个群体(国家、民族) 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 理念、风俗,及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活动。文化是人类群体创造 并共同享有的物质实体、 价值观念、意义体系和行为方式,是人类群体的整个生活状态。文化有两种,一种是生产文化,一种是精神文化。那么科技文化是生产文化,生活思想文化为精神文化。在阶级社 会中,文化是阶级斗争的武器。 是人们认识自然,思考自己,是人精神得以承托的框架。人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音乐不以说教方式来传播,更多的是通过熏陶及感染的途径,潜移默化地来影响人的心灵,使更多地得到美的滋润。音乐与人的言语、行为、人际关系等等,有一定的关联。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不论是唱、奏或听,都内含着关联人们千丝万缕情感的因素。 下面我来简述一下,武汉著名的吉庆街,吉庆街地处武汉闹市区,中山大道和大智路的交汇处,位于武汉市著名的中华老字号“豆皮大王”老通城酒楼附近。吉庆街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吉庆街成为夜市大排档以来,大部分时间都处于被整顿、被规范的“不合法”状态中。汉口的码头文化在吉庆街发扬光大;吉庆街的菜肴各种菜系之精髓,周围的食客,有的是官高权重的要员,有的是斯文儒雅的公司白领,还有偶尔光临的明星名人。在武汉,没有哪条170米长的街道夜市,能像吉庆街一样,历经多次整顿取缔,却仍“顽强”生存下来;没有哪条如此短的街道,能使得天南海北的游人食客纷至沓 来,争睹它的风采;也没有哪条如此短的街道,能引 起如此大的争议,从2001年10月开始,各部门着 手对吉庆街大排档市场进行。 成立了各个职能部门联合整治吉庆街夜市场管理小组,对市场的进行了统一要求,摆放统一规范。直至2004年6月,经武汉市城管局批准,吉庆街成为武汉市首家获得审批的占道夜市。这段路是全国惟一的可以占道经营的场所。 为了将名街的汉味特色进一步传承,增强名街品牌效应的辐射作用,进一步丰富其特色名街的文化内涵,更好地迎合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饮食和文化消费的需求,江岸区委、区政府决定打造沿江商务区,首选吉庆街进行改建。吉庆街以武汉本地特色菜肴小吃和民间艺人席间即兴演出为特色,外地人来吉庆街不只为了吃,多数是冲着汉味十足的“民间艺术”而来。 不是任何街头艺人都有资格在吉庆街进行卖艺活动,表演的艺人必须事先办理一定的手续,取 得演出证,挂在胸前。 演出证相当于是营业执照。有些艺人们别具一格,在“艺牌”上又附加一个“身份牌”,上面还有本人的肖像漫画。吉庆街白天不做生意,到晚上,吉庆街就开始鲜活和喧嚣起来,从店内到店外,各种菜食一律摆在敞开排列的货架上,顾 客随意选择、 自由搭配,艺人街头助兴,每家生意都显得很红火。可分为:美食生活区、民俗创意区、文化馆藏区、商务办公区。各块之间互为补充,相互之间交通联系便利,自东南向西北,产业板块布局由喧闹渐次走向宁静,由夜间经营渐次过渡到日间经营,衔接自然。 在吉庆街的音乐表演活动中,使用的乐器种类 浅谈音乐与民俗文化的关系 徐佳莹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 表演艺术系,河南 济源454650) 摘要:文化和音乐既相辅相成、又相互包含;既有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文化是人类群体创造并共同享有的物质实体、 价值观念、意义体系和行为方式,是人类群体的整个生活状态。音乐是通过熏陶及感染的途径,潜移默化地来影响人的心灵,使更多地得到美的滋润。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不论是唱、 奏或听,都内含着关联人们千丝万缕情感的因素。关键词:音乐;文化;生活;民俗文化中图分类号: J6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3-0215-02 215--

中国民间音乐

中国民间音乐 中国民间音乐 一、内蒙古 蒙古族歌曲: 1、《银杯》(祝酒歌)属于习俗歌短调 短调:节奏整齐,旋律优美抒情,结构工整,多为叙事性歌曲,主要流行于内蒙 古农业地区。 2、《牧歌》(长调)无伴奏合唱 长调:节奏自由,旋律舒展、辽阔,句尾悠长,一般由两个乐句构成。主要流行于内蒙古牧区。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3、《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独唱(德德玛蒙古族女中音歌唱家) 创作歌曲单二部曲式结构 4、《天边》独唱创作歌曲 蒙古族器乐曲: 《万马奔腾》马头琴领奏、齐奏是马头琴演奏家齐?宝力高的代表作品及保留曲目。 二、新疆 歌曲: 1、《青春舞曲》维吾尔族民歌齐唱王洛宾搜集整理 2、《我的金色阿勒泰》哈萨克族民歌冬不拉弹唱 3、《赛乃姆》是木卡姆“琼拉克曼”部分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木卡姆:是流传于新疆维吾尔族地区的一种传统大曲,它的结构形式由:琼拉克

曼(即大曲);达斯坦(即叙事歌曲)及麦西热普(即歌舞组曲)。 4、《在那银色的月光下》塔塔尔族民歌 5、《歌唱吧,我的库木孜》柯尔克孜族民歌库木孜弹唱 器乐曲: 《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小提琴独奏钢琴伴奏曲作者:陈钢 两个部分内容:“纵情高歌”及“热烈起舞” 三、西藏 歌曲: 1、《献上最洁白的哈达》藏族民歌(弦子) 弦子:流行于康、藏地区的藏族歌舞音乐,由于歌舞时在队前多由男子用牛角胡和二胡领舞伴奏,故称弦子。弦子以结构简练、曲调优美、极富歌唱性、曲目丰富、舞姿舒展而著称。 2、《天路》独唱创作歌曲屈塬词印青曲 一首极富藏族风格的抒情歌曲。如曲中的一字多音、波音、前倚音等装饰音的使用,充满了藏族民歌的高原韵味。表达了藏族儿女对青藏铁路通车的喜悦心情,更表达了藏族人民对祖国大家庭的赞美。 3、《阿玛勒火》藏族民歌(囊玛) 囊玛:流行于拉萨和日喀则等城市,是一种由上层社会走向民间的古典歌舞艺术形式。集歌、舞、乐为一体,其音乐由中速的引子、慢速的歌曲、快板的舞曲组成。歌曲部分的音乐优美典雅,演唱时伴以简单的舞蹈动作。唱词由赞美家乡与寺院、颂扬佛祖、近祝吉祥以及社会生活、男女爱情等方面。舞曲部分热烈活泼、

民俗音乐

《民俗与民族音乐》课程论文 (2014 -2015学年第2学期)论文成绩: 浅析陕北民俗音乐文化 学生姓名:贾静 所在院系: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年级专业:社会工作 学号:0121112502 指导教师:布仁白乙 完成日期:2015年5月31日

浅析陕北民俗音乐文化 [摘要]: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文化符号,它代表着这个地区自己的特色。同样,陕北民俗音乐是陕北璀璨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陕北民俗音乐的产生背景、特点及表现形式来阐述陕北民俗音乐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民俗;陕北;音乐文化; 正文 陕北是一个文化区域概念,而非行政区划概念。陕北地处陕西省北部黄土高原地带,辖榆林、延安两个地市级行政区。自古以来,陕北就是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汉族政治拉锯的绳结地区,自秦始皇置上郡地,陕北的区域轮廓开始凸显。虽然此后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演绎中,这片土地的政治归属不断更迭,但由于多民族共相杂处,文化接触,而使得陕北的区域文化呈现出活跃的交叉趋向并被保留在传统的积淀中,陕北成为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牧业文明过渡的典型地带。明清以降,以北部长城为界,陕北才真正地被掌控在中原封建统治者的手中,但由于地缘关系,不仅继续与边蒙的游牧民族保持联系,还东跨黄河,西毗陇东,南接关中与周边行政区域多相往来,逐渐沉淀出陕北传统民俗文化混融杂陈的发展格局和特点。音乐作为其文化建构的一个重要参与者,以其特有的音声表现方式,展露民众心迹,抒发个体情感,成为陕北传统文化保留与传承中,最富于活态和激情的生命气韵。 一、陕北的自然地理 陕北的地理范围,包括现延安和榆林两个地级市,其中,延安市辖1区12县,居黄土高原中南部,总面积36712 平方千米;榆林市辖1区11县,居黄土高原北部和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区,总面积总面积43578 平方千米。延安、榆林两地合计总面积为80290 平方千米。陕北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占地面积不算很大,但与晋、蒙、宁、陇四省交界,东临黄河与山西隔河相望,西接宁夏、甘

论新民乐的发展及前景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b1323588.html, 论新民乐的发展及前景分析 作者:张蓓 来源:《读写算》2014年第43期 【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软实力的最佳体现,虽然受到经济、政治等发展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但并不总是和经济、政治发展亦步亦趋的,文化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相对的独立性。民乐作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一直盛行在当代的社会中,随着时代的进步,民乐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发展成为当今备受瞩目的新民乐。本文通过对新民乐的演奏风格、商业包装、对传统民乐的继承和发展、对新民乐逐渐“西方化”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一下新民乐的发展前景。 【关键字】新民乐发展文化传承 文化虽不能决定经济上的发展、政治上的进步,却深深影响着国民的思想和意识,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整体精神风貌。在这个稳定中求发展的时代里,固步自封就等于自取灭亡,为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也就必须增强自己的民族文化,防止他国的文化渗透。就拿我国的民乐发展来说,在我国国际化的过程中,其他国家的摇滚乐、爵士乐等等新式乐曲风格不断冲击着民乐的地位,这就需要对其进行改革创新,为其注入新的生命力,成为万人瞩目的新民乐。 一、新民乐对传统民乐的继承和发展状况分析 1.新民乐对传统民乐的继承。传统的民乐在器材选择上都会使用中国传统的乐器,如箫,鼓,筝,唢呐、二胡、古琴、琵琶、三弦等等常见的乐器,这些乐器大都是有着悠久的历史,甚至某些还会有着引人入胜的故事传说。这些多种多样、制作精良的乐器不仅体现了我国的古代人民在音乐方面的追求和造诣,更体现了他们的智慧和高尚情操;其次,传统民乐的乐曲大都是由诗歌或是一些对称押韵的典籍故事构成,而且有些民乐甚至会以古代知名的人物事迹改编而成,或是传播一种思想,或是赞扬一种美德,被人吟诵至今,广为流传。 2.新民乐对传统民乐的发展。在当今的时代,各国的文化交流和冲突不可避免,因此新民乐的发展是势在必行的事。相比于传统的民乐,新民乐在乐器选择上不再单一使用中国传统的器材,而是选择“中西合璧”,引进西方的特色乐器,使之与中国乐器相互配合,得到水乳交融的理想效果,就像是西方的钢琴就受到了我国人民的广泛喜爱;其次,新民乐的取词也变得越来越通俗化,更加适合现在直观明朗的生活态度,受到大家的赞赏。谱曲有的轻快、有的悠扬、有的感伤、有的哀婉动人,更加适合现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这些变化都大大丰富了我国的新民乐,使得民乐的发展更加喜闻乐见。 二、新民乐的演奏风格的变化及未来发展预期探索

中国民间音乐概述

中国民间音乐概述 绪言 民歌是民族音乐的基础: 1.在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上,传统音乐的五大类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丰富的。 2.其中民歌是最早形成,在其他传统音乐体裁的形成和发展上,起着积极作用,许多歌舞、曲艺、戏曲音乐和民族器乐的品种是直接在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 一、民族音乐和民间音乐 民族音乐: 从广义来讲,一个民族在自身历史进程中创造的全部音乐就是该民族的民族音乐。在中国应包含自古至今的民间音乐、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等传统音乐;以及“西乐东渐”以后发展起来的近现代专业音乐音乐家创作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新音乐和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盛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通俗音乐。 从狭义来讲,民族音乐则专指传统音乐。 民间音乐: 是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中存见的一部分既古老又现代的音乐文化类型,是创造于人民大众又供人民大众在(日常生活)过口传心承方式来共同操纵、共同享用、共同演绎和共同传承的一种非专业的社会音乐文化产品。

三、民间音乐的文化特征 (一)、口头性、集体性和变异性 1.口头性是指人民在劳动、生活中情之所至即兴讴歌,见啥想啥就唱啥奏啥;唱词是口头文学,音乐是口头,都不是用笔头书写成的。简言之,是口头创作。 2.集体性是指集体创作,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一人口头创作出“原型”后,在传播过程中(共时或历时)经他人改造(即再创造)逐步定型,成为集体创作的成果。一种是在原创时不有二人以上参与,一人一句凑合而成,在集体劳动、集体生活中,二人对唱或集体歌唱的民歌,数人接唱的山歌中,这种情况较为普遍。 3.变异性是民间音乐在传播过程中(被再创作时)原型发生了变异,有时是局部变异,有时因变异较大,而由母体(原型)产生了子体。 因此在民间音乐中,同一首民歌或乐曲在不同演唱(奏)者的唱、奏中都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异,形成一曲多变,或许多曲调小异、小同大异的状况,这是民间音乐创作中变异性的体现。 (二)传承性和演变性 传承性是传统与继承的特征,民间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现象,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具有一定特色的音乐观念、音乐形成、表现手法等,通过口传心授在世代相传中作历时性传递。 这些相对稳定、具有一定特色的因素就是传统。后代继承前代的传统,据此继续向前发展,就是继承性。

浅谈民族音乐的发展

浅谈中国民族音乐的特色及发展趋势 摘要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精华,其来源丰富多样,特点显着,风格各异,曲调绚丽,它是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有看自己明显特点和深厚文化底蕴及强烈的心理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的音乐,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质和民族精神,是我国古老文化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1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我国的民族音乐在电影音乐中以及近现代的流行音乐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中国民族音乐特色应用发展趋势 引言 中国的民族音乐是世界上一个非常独特的艺术形式。中华民族的几千年的文明,创造了许多良好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形成了一个深刻的含义和内容丰富的民间音乐系统。所以我们要了解中国音乐,不只是唱一些中国歌曲,听传统音乐段落,还必须从民族,历史,地理的角度来研究中国音乐,了解中国音乐的特色,了解中国音乐的真正意义【2 】。中国的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是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情感、力量、意志和追求。在中国电影音乐的发展道路上,作为电影音乐中重要构成元素的民族音乐在电影音乐的运用上都是在不断地深入挖掘与加强利用的。而民族器乐又是为电影音

乐洒下的最好的肥料,同时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每种民族乐器都有自身丰富的表现形式,而我国的民族乐器主要分为弹拨、吹管、打击、拉弦四大类别。在这些各具特色的民族乐器中,又产生了风格各不相同的器乐类型【3 】。而且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和民族音乐也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流行音乐从各个方面学习、模仿、借鉴着民族音乐的某些因素使自己得到发展,并已经成为一个势不可当的趋势。而民族音乐紧跟时代步伐,在创新中存活。“民乐流行化”是一种值得关注的模式【4 】。 1民族音乐的形成我国民族音乐是在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音乐和四域音乐以及外国音乐的交流融合中发展起来的。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四域音乐、中原音乐、外国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形成的三大因素【5 1.四域音乐。指的是除中原华夏族为主所创造的黄河流域音乐文化以外的中华大地各民族的音乐文化。而中国音乐文化有三大发祥地,即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在前文中已经提到,黄河流域音乐文化以汉族音乐文化为主。而长江流域的音乐文化则以楚音乐文化为主。如江西民歌《打着山歌过横排》,以江西习惯用的方言“哎呀勒哎”做曲首衬腔,有唤起对方反映和序引的作用。四句用同一材料加以变化而成,质朴单纯,是楚音乐的代表作品之一。 2.中原音乐。指的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发展起来的音乐。在黄河流域生活的大都是汉族人民,他们在漫长的历程中,经过自己的创作、修改、

民族音乐的现状及前景

一、民族音乐的现状科技的发展促使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日益加快,这为音乐的广泛流传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从这点上说,音乐处于上升的阶段。但是民族音乐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部分民族音乐不为人所接受,有些人甚至持排斥态度。二、民族音乐存在的问题民族音乐基础环节薄弱。教育界不重视音乐教育;音乐教师的业务素质需要提高;音乐教学模式比较死板,学生的兴趣不高;音乐教育教学设施比较落后。外来音乐的冲击。外国的流行歌曲日益被青少年所接受,但他们对民族音乐表现得较为冷淡。民族音乐没有广泛普及,未被广大群众接受,影响范围较小。三、民族音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中国人喜欢国外的事物,对音乐也是如此。他们认为外国的歌曲要比中国的好听,许多国外的明星如迈克尔?杰克逊、后街男孩等被众人知晓。中国的少数流行歌曲还被部分人知道,而民族音乐则大多鲜为人知。大多数学校的领导只重视应试教育,不注重素质教育,他们对音乐教育比较轻视甚至忽视。有的学校不开音乐课程,有的开设音乐课程但是也是迫于形势,没有专门的教师与教室,上课就是随意让学生唱几首歌,没有真正带领学生领会到学音乐的乐趣以及其中的民族意义所在。四、针对问题提出几点可行性建议1将民族音乐引入课堂。学生是主要的接受者。学校要从师资培养、教材编写等多方面将民族音乐纳入课堂。要开设音乐课程,将音乐课程与文化课程相结合,让学生逐渐接受民族音乐,进而喜欢民族音乐。2加强音乐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知识的主要传播者,

是学生学习的最直接榜样。学生具有可塑性和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谈举止、行为方式、为人之道、处事之道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领导要重视素质教育,在学校里的素质教育又主要是音体美教育,音乐教育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得到重视、完善与发展。这就不仅需要开设音乐课程,而且需要专门的音乐教师,更需要完整的设施设备。这样就会使学生越来越重视音乐,使民族音乐日益深入人心。3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学校要多邀请一些专家讲课,多与学生进行民族音乐的互动,讲一些关于民族音乐的历史、人物,让学生不仅了解音乐的表面形式,更从内心里接受民族音乐,热爱民族音乐,意识到这不仅仅是音乐,更是热爱民族的一种表现。4政府应在物质上给予大力支持,保障民族音乐发展。民族音乐的发展不是侃侃而谈就能解决的,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更需要雇佣专业的民族音乐教师,完善音乐设施设备、开办音乐课堂等。所以政府是否大力支持,直接影响民族音乐的发扬与发展。5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民族音乐的发展。民族音乐是一个民族的特征,国家应大力发展并保护民族音乐。但是我国民族音乐存在着资金、设施设备不全,教师音乐专业性不强的问题,仅仅只靠宣传教育是无法保障民族音乐的顺利进行。因此,要想使民族音乐大力发展,还需要国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保障。作者刘博单位宜宾学院

民族民间音乐

十、信天游:属一般山歌,又叫“顺天游”,主要流行在西北地区,音区较高,音域宽阔,曲调进行中音程跨度较大。风格特点结构短小简洁,曲调开阔奔放,感情炽烈深沉,具有浓厚的抒咏性。基本用真生歌唱。传统信天游主要唱的是诉苦或爱情的内容。信天游有两种曲调类型:一是节奏较自由,旋律起伏较大,音域宽,音调高亢开阔,具有较强的山歌性格。代表作《脚夫调》。二是节奏较均匀固定,旋律平和抒婉,比较接近小调类型。代表作《蓝花花》。 十一、蒙古长调:长调民歌是典型的蒙古族音乐风格的代表。是反映游牧生活的牧歌体裁。长调的曲调悠长,节奏自由,带有浓郁的草原气息。蒙古族的长调民歌不仅有较长达的篇幅,而且气息宽广,情感深沉,在持续的长音上常有类似于马头琴演奏形式的颤动和装饰。有的长调还具有史诗般雄浑的气魄和历史沧桑感。十五、丝竹锣鼓乐合奏:(1)又称吹打乐类乐种,中国传统器乐乐种之一。由吹、打两类乐器演奏的音乐,民间俗称锣鼓或鼓吹乐。流行的演奏形式有:“十番鼓”、“十番锣鼓”、“福州十番”、“常州丝弦”、“桐庐文十番”、“潮州锣鼓”、“泉州笼吹”、“浙东锣鼓”、“西安鼓乐”、“晋北鼓乐”、“辽宁鼓乐”、“山东鼓吹”等。(2)吹打乐的演奏有“坐月’与”行乐“两种。坐月室内演奏,行乐室外演奏。吹打乐又分为粗吹锣鼓和细吹锣鼓。吹打乐的乐队人数众多,乐曲篇幅长大,风格粗犷。 十六、介绍江南丝竹:(1)中国传统器乐丝竹乐类乐种的一种。流行于上海市以及江苏省南部、浙江省西部一带。“文明雅集”是最早的江南丝竹乐组织。后又相继出现了“钧天集”、“清平集”、“雅歌集”等组织。江南丝竹乐队有“丝竹班”和“清客串”两种。丝竹班是专业性的,由固定的乐队为风俗节日或婚丧喜事演奏;清客串是自娱性的。 (2)江南丝竹音乐风格轻巧、明朗、欢快、活泼,乐曲概括的表现了江南人民朴实健朗的欢乐性格,体现了山清水秀的江南风貌。 (3)江南丝竹乐队编制最少二人(二胡、笛子),一般三至五人,多亦可七八人。所用乐器有:二胡、小三弦、琵琶、扬琴、笛、箫、笙、鼓、板、木鱼、铃等。(4)江南丝竹音乐曲式结构除一般民间音乐常见的单曲变奏与多首曲牌联缀的曲式结构外,最大特点是以板式变化体手法构成的曲式结构特点。 (5)江南丝竹常演奏的乐曲有《中花六板》、《行街》、《慢六板》、等。 十七、介绍广东音乐:(1)流行于广州市以及珠江三角洲一带,后又流传至上海、天津、北京等大城市。广东音乐形成于清末民初,是由戏曲过场音乐、民歌及民间器乐曲牌发展起来的。最初的组织有“八音会“,后又成立了’济隆”、“素社”等社团。经常在茶馆和舞厅演奏。 (2)广东音乐早期乐队编制有二弦、提琴、三弦、月琴、横箫,号称“五架头”。(3)广东音乐曲式结构大多短小精悍,旋律自由伸展,一气呵成。早期的作品多用一个小曲或曲牌加花变奏。 (4)广东音乐的代表曲目有《雨打芭蕉》、《汉宫秋月》、《旱天雷》、《平湖秋月》等。 十八、唢呐曲《百鸟朝凤》的音乐特点:《百鸟朝凤》分三个部分。 (1)第一部分抒情而富于歌唱性,速度由中板转快,旋律抒情优美,富有喜庆色彩。旋律上对称性的叠句用的很多,赋予乐曲平稳、舒展、安适之感,并表现出唢呐主奏与乐队伴奏之间密切的呼应关系。乐曲中有技巧性的各种装饰音,特别是滑音、颤音等的运用,使乐曲更富有山东唢呐的特点。 (2)第二部分,乐曲的主体,形象、生动的模拟各种飞禽啼鸟,由两个主题反

音乐中的民俗与民俗中的音乐

民俗与民族音乐结业试卷 音乐中的民俗与民俗中的音乐

【内容摘要】 1: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有各自独特的民俗与音乐,每个民族不论人口多少,他们的民间音乐都有着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像春天盛开的百花,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吐露着醉人的芳香。 2:震惊世界的艺术瑰宝--侗族大歌 【关键词】少数民族音乐节日歌曲习俗歌曲载歌载舞侗族大歌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对音乐艺术的研究,愈来愈广泛、深入和系统化。这不仅表现在对音乐本身的研究,而且涉及到音乐美学、音乐史学、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以及音乐与民族、音乐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也就是说,把音乐这一总体聚象纳入民族学范畴进行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民俗与音乐的学问,实际上是民族学的一个方面;同时也应该是音乐学的一个分支。本文取向于音乐与民俗的结合,谈谈我国的民俗音乐。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不仅有深远的渊源,而且绚丽多姿、丰富多彩。许多少数民族被称为“歌的民族”,很多民族地区被称为“歌海”、“音乐的王国”,这一点并不夸张。每个民族不论人口多少,他们的民间音乐都有着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像春天盛开的百花,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吐露着醉人的芳香。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体裁和汉族一样可分为民歌、歌舞、器乐、说唱和戏曲五大类。民歌是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和人民生活有着最直接的联系。各民族人民的生产劳动、休息娱乐、社交都伴随着歌唱,如北方各游牧民族,他们在放牧时唱歌,结婚时唱歌,表达爱情时唱歌,思乡时唱歌。此外,他们还在进行集体竞技时唱歌,挤奶时唱歌。当母畜不肯奶幼畜时,他们也唱歌,一直唱到母畜照常哺育自己的“幼儿”时为止。南方许多少数民族,生产有生产调,结婚有结婚调,逃婚有逃婚调,重逢有重逢调,离别有离别调,过路有过路调,甚至告状也有告状调--据说傈僳族打官司也唱着歌去告状,法官断案也唱歌。 中国有很多少数民族都有这样的习惯:做父母的必须教会儿女唱歌,儿女的歌子背得多,唱得好,就意味着父母的教育有方,会得到舆论的好评;反之,如果子女会唱的歌子不多,唱得不好,就说明做父母的没有才学,那是要惹人笑话的。因此,孩子一长到四岁、五岁,就开始学歌。这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启蒙教育。如侗族各村寨,都有儿童歌班,有专门的歌师教唱,(成年后)又有女青年

民俗与民族音乐

“民族与民俗音乐” 期末考试 题目:信仰民俗 2015年12月10日

内容摘要 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论点和观点,民俗大概可分为四大类:经济民俗、生态民俗、信仰民俗和游艺民俗。 信仰民俗又称“民俗精神”民俗心理,它涉及到包括信仰、巫术、禁忌、占卜、预兆等多方面的内容。不仅如此,民俗信仰又称民间信仰,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民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分析民俗信仰的特征、功能和崇拜对象,深刻挖掘信仰与民俗间千丝万缕的微妙联系,以及对人们的影响。 关键字:特征崇拜对象图腾祖先神灵

一、信仰民俗的崇拜对象 1、大自然的信仰 自然崇拜就是把自然现象视为神灵并加以崇拜。 人们对星辰的认识相当早,古人对星辰的关注程度甚至远胜于现代人。古人常以星宿的变化来判断人间吉凶。俗话说“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丁。”他们相信人的地位越高,代表他的那颗星也就越亮越大,天上若有巨星陨落,人间必有伟人降世。在华夏文明中,人们多认为太阳神是男性,太阳是男人阳刚之气的象征;而月亮更具有女性的阴柔之美,所以月亮神一般是女的。在中国先秦典籍中,已有帝王祭祀山川的记载虞舜曾五年一巡狩,“望于山川,遍于群神。”各诸侯国也都祭祀自己境内的名山大川。因五岳四海神是最具代表性的自然神因此他们可以享受到帝王香火。 2、动植物的信仰 汉族民间认为植物同动物一样是有灵魂的。西南汉族一些地区仍有“祭龙树”、“标龙林”的习俗,人们不仅不能砍伐龙树,而且也不能靠近龙林。有些民族还认为有些事物,一旦年代久远就会“成精”,所以常以为老树中有精灵鬼馗,所以绝对不能砍伐。由于相信草木与鬼神有着某种密切的关系,所以便流传着一种习俗,即在坟地植树以安慰死者的鬼魂。人们相信,坟地树木的荣枯,反映着亡灵魂魄的安否,同时也象征着死者家族子孙繁荣,后继有人。 民间对动物的禁忌有很多方式,或禁食其肉,或禁见其行,或禁闻其声,或禁说其名,或禁杀其体,或禁被其咬。例如,蛇在江苏宜兴叫“蛮家”、“苍龙”;在浙江杭嘉湖称“大仙”、“天龙”;在安徽称“家龙”。还有一些动物的叫声是忌讳闻见的。乌鸦的叫声在有些地方被认为是凶兆,有“乌鸦当头叫,不被打也被吊”的俗语。 3、图腾信仰 图腾信仰是和氏民族社会同时产生的,在古人的信仰中,认为人与某种动植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血缘关系。每个氏族都源于一个图腾,并以该图腾为保护神、徽号和象征。图腾崇拜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原始宗教模式。“图腾”一词最早出现十八世纪末约翰 朗格的《一个印第安译员兼商人的航海与旅行》一书,该书说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图腾,即自己所钟爱的精灵,他们相信这精灵守护着自己。 视图腾为始祖,首先是对图腾偶像的崇拜,每个部落对本氏族图腾都有一套完整的祭祀仪式,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祭祀,以求得图腾的模样,模仿着它的动作,表示人与图腾的合一。其次,各部落中都有着严格的图腾禁忌。对图腾要敬重,禁杀,禁捕,甚至禁止触摸,注视图腾,不准提图腾的名字。 4、祖先神灵的信仰 西游记中的观音菩萨,玉皇大帝等一些神仙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菩萨的含义是指能上求真理,下济众生的人。土地神民间俗称土地公,土地爷,土地之神源于远古人民对土地的崇拜,最初取名为“社神”。有了土地,就有了农业,有了农业,就有了衣食,所以人们要很感谢它,二是有时大地又像在发怒,地震发生,房毁人灭,使人畏惧。而财神是中国民间普遍供奉的善神之一,每逢新年,家家户户悬挂财神像,希望财神保佑大家大吉大利,人生在世既平安又有财,自然十分完美,这种真切的祈望成为人们的普遍心理。 5、迷信信仰 一直以来,在个人进行信仰抉择时,倾向于走向迷信的误区。迷信,这个词

当代传统民族音乐发展现状与出路-民族音乐论文-文体论文

当代传统民族音乐发展现状与出路-民族音乐论文-文体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民族音乐是中华文明的传统,在现代本该大力发展民族音乐的时期,却受到了很大的阻碍,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都陷入瓶颈,对此,我们需要告诉大众民族音乐存在的意义与它的音乐审美价值,需要让民族音乐结合这个时代的特征,也需要鼓励民族音乐的发展。本文对民族音乐的现状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对民族音乐的未来发展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民族音乐;发展现状;传承 一、什么是民族音乐以及民族音乐的特点

中华民族有一些基于本土而生根的音乐种类,如今还流传在民间及大众口中,民族音乐是一种能很好地表现不同地域的艺术形式,民族音乐包括歌曲、说唱、器乐和戏曲等。民族音乐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音乐还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等特点,民族音乐在创作上还有一定的即兴性,它没有固定的演奏技巧,也没有固定的演唱方式,不论是谁演唱或者演奏,都会有其独特的特征。但是近几年来,民族音乐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 二、民族音乐的发展状况 (一)民族音乐自身的特点不断消失1.国内。我国的民族音乐在历史上一直都在不断进步,不断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民族音乐经历了中国历史上很多重大的改革,每一个阶段都在丢失一些我们曾经保存下来的乐谱。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内大门的打开,与国外加强了交流,又经过了长时间的交融,国外的流行音乐逐渐受到我国民众的喜爱。在本身就受到冲击的状况下,民族音乐又一次遇到了巨大的发展障碍,这也就使得民族音乐越来越不受大众的欢迎,甚至逐渐退

出大众的视线。2.国际。随着外来音乐逐渐进入大众的视线,爵士乐、摇滚乐被大众所熟知,人们也开始被这些外来音乐所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忽略民族音乐,这也给我们的民族音乐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而就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外来音乐的发展速度超越了我国民族音乐很多,致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去追捧外来音乐。我国民族音乐正逐渐被大众遗忘。但是我们在吸收外来音乐优点的同时,也吸收了外来音乐的一些缺点,外来音乐同样有着低俗、内容复杂等特点。 (二)国内民族音乐人才减少目前,我国与国外交流逐渐增多的情况下,我们不仅接受着外来文化,还在向外传送一些音乐人才,而随着国外吸引力的增强,很多人才流向了国外。在国内,音乐人才的重视程度较低,支持也较少。另外一个方面,人们对于音乐方面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喜欢外来音乐的人数增加,导致很多人都去学习西方的音乐,遗忘了本民族的音乐。到目前为止,民族音乐有很多内容已经逐渐消失在历史的进程中,虽然我们在不断创新和编写,可对于我国本民族的音乐热情还远远达不到能让它起死回生的地步,所以有些音乐人也开始因为看不到民族音乐的发展前景而开始放弃了对民族音乐的创作。国内的创作环境也无法吸引外国的音乐人才来我国研究和学习。

音乐中的民俗与民俗中的音乐

《民俗与民族音乐》课程论文 姓名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学号 日期

音乐中的民俗与民俗中的音乐 内容提要:民俗和民俗音乐像空气一样是人们须臾不能离开的,对于民众社会来说民歌有事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是维系群体团结的黏合剂,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 关键词:民俗哲学美学特征 正文: 中国民俗音乐是指用中国传统乐器以独奏、合奏形式演奏的民间传统音乐,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的、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情景、生动地表达了他们的感情愿望的音乐作品,它不仅丰富了我国传统艺术文化的形式与内容,而且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民间艺术文化,表达着劳动人民对艺术文化、劳动生活的热爱。并且中国民俗器乐的历史十分悠久,从西周时期到春秋战国民间流行的吹笙、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等器乐演奏形式,涌现了师涓、师旷等琴家和著名琴曲《高山》和《流水》等。中国民俗音乐的传统乐器不仅仅是中国人民智慧结晶的体现,更是劳动人民对艺术文化的延伸。秦汉时的鼓吹乐,魏晋的清商乐,隋唐时的琵琶音乐,宋代的细乐、清乐,元明时的十番锣鼓、弦索等,演奏形式丰富多样。从根本上说,艺术文化是生活、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里的艺术化反映,中国民俗音乐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艺术文化的向往。近代各种民俗音乐的体裁和形式,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民俗音乐的特色,在形式和内容上去除繁琐,深深地植根于劳动人民的劳动生活之中,在音乐上刚毅有力,节奏强烈规整,在重体力的劳动中强弱交替均匀、准确,旋律口语化,常出现四度五度的跳进,体现出我国劳动人民勤劳、进取、淳朴的精神,简单明了地表达出劳动人民的心声,是现代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 一中国民俗音乐曲类及特色 中国民俗音乐的曲类丰富多样,其艺术特色个性鲜明,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历史性以及内涵深刻的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中国民俗音乐的“单曲”与“套曲”两个种类的分法是对中国民俗音乐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分法,单曲就是单一独立的曲牌,套曲是由多个不同的曲牌或独立的章节、段落联缀而形成的组合。正如中国传统的元曲一样,中国民俗音乐对曲牌的重视使得中国民俗音乐在自由中变得

结合我们当地习俗谈谈人生礼仪民俗的利弊

结合我们当地习俗谈谈人生礼仪民俗 的利弊 批号:151 学号:W130905151041 姓名:宋新华 日期:2017年3月4日

中文摘要与关键词 (1) 1.中华礼仪之美 (1) 2.我们当地习俗 (1) 2.1 春节习俗 (1) 2.2清明节习俗 (2) 3.携手共建新时代礼仪之邦,共同抵制恶习陋习 (3) 参考文献 (4)

摘要 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闪耀着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创造的璀璨文明。中华文明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国以“礼仪大国”、“礼仪之邦的美誉著称于世”。时至今日,仍有很多中华礼仪之瑰宝值得我们学习和传颂,在五千年的传承中也有很多糟粕掺杂其中,我们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要继承先辈们的优良传统,更要坚决抵触陋习陋俗,使我中华传统文化渊源流传,万世流芳。 关键词:当地习俗人生礼仪民俗利弊 1. 中华礼仪之美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4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包括五祀、高禖之祀、傩仪、诞生礼、冠礼、饮食礼仪、馈赠礼仪等。 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2. 我们当地习俗 2.1 春节习俗 我的家乡在环境秀美的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我的家乡是一个处处充满满韵风情的小城。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

音乐中的民俗

《民俗与民族音乐》课程论文 题目:浅析河北梆子的音乐特点与民俗 观念 浅析河北梆子的音乐特点与民俗观念 内容摘要:河北梆子,是我国梆子声腔系统的一个重要支脉,也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它脱胎于山陕梆子,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流入河北,经河北人民的语言音调、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的浸润,形成了有自身鲜明性格的新剧种,迄今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河北梆子历经沧桑、几度兴衰,以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和丰厚的美学内涵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河北梆子的剧目、唱腔、戏词都极具地方色彩,这与河北的民俗密不可分。是河北民俗造就了河北梆子,河北梆子在流播过程中又传播和强化了民俗认同心理。 关键词:河北梆子文化传承音乐特色风俗民情

一、河北梆子的发展历程 (一)起源:在清代有关记载中,有的称秦腔、有的称乱弹、有的称西部,有时也叫弋阳梆子。其具体流入时间,据刘献廷之《广阳杂记》载:"秦优新声,有名乱弹者,其声甚散而哀。"刘生于清顺治五年,逝于康熙三十四年(1648年--1695年),所记是十七世纪末他在北京及其周围地区的见闻,证实此时京畿地区已有"秦声"或谓"乱弹"(即梆子腔)在流行。至乾隆时,秦腔愈益盛行,对昆曲已形成压倒之势,如乾隆九年(1744)的《梦中缘传奇》序载:"长安(北京)之梨园……所好唯秦声、罗、弋。厌听吴骚,闻歌昆曲,辄哄然散去。"此后,"至嘉庆年,盛尚秦腔,尽系桑间濮上之音。"(《都门纪略》词场序)以上所列,说明至迟康熙中叶京畿地区已有了秦腔,延至乾嘉一直有演出活动。 (二)演变:山陕梆子流入河北后,在长期的演出过程中,为了赢得当地群众的赏爱,根据当地群众的语言习惯、情趣、爱好等,在艺术上进行不断改革、创造。特别是后继人才和从业群体的当地化,在演员队伍中,河北人逐渐增多,这更是导致山陕梆子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逐渐形成河北梆子这一新的剧种。到了道光年间,这种长期活动在河北的山陕梆子便逐步发展成早期的河北梆子了。据曾为"内廷供奉"的河北梆子艺人(兼擅京剧)李玉贵回忆,清光绪初年即已著名的河北梆子艺人想九霄(田际云)之师,就是定兴科班出身;道光年间的科班,当属最早的河北梆子科班,也是河北梆子诞生的重要标志。 (三)发展:至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它已流布河北全省,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和京剧形成了争衡的局面,而且还流传到山东、东北许多城镇,甚至往南到达过广州,北到达过海参崴(今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伯力(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等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前后,称在北京盛行的河北梆子为“老派”,称在天津盛行的为“新派”。老派在演唱上杂有山陕韵味,新派则以普通话为基础,讲求唱工,既用本嗓,也用背工嗓。新派以天津为演出基地,曾向山东、东北的一些中、小城镇和农村发展,1911年以后还盛行北京和上海等地。 (四)衰落:进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河北梆子走向衰落,首先始于北平、天津、上海等大都市,而后波及到中、小城市。在农村衰落的速度较慢。到四十年代末,已衰败不堪,几濒临灭绝。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开始侵华,至"七七"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使中国人民处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日军首先侵入东北三省,使活动在东北各地的河北梆子艺人,大批逃回关内。继之华北亦被日军侵占,在敌人侵略的威胁下,人心惶惶,民不聊生,河北农村的河北梆子班社也纷纷解体,艺人星散,溃不成班。造诣较深、条件较好的河北梆子艺人,大多入城市改习京剧或评剧。北京已不存在河北梆子班社,只天桥的游艺场还有零散艺人演出帽戏。天津也仅零星艺人的个别演唱。京、津两市的河北梆子艺人,大多被迫改行,生活艰难,甚至著名河北梆子女演员小香水(李佩云),最后也饿死在天津军粮城车站。在农村,大批班社也纷纷解散,有的艺人甚至靠乞讨卖唱为生。 (五)复苏:建国后,河北梆子剧团成批恢复和建立。在北京有丹声社、群声社;在天津有复兴剧社、移风剧社、益民剧社、民主剧社;在河北有保定专区梆子剧团、天津专区梆

浅谈中国民族音乐发展及发展新方向(一)

浅谈中国民族音乐发展及发展新方向(一) 【摘要】中国的民族音乐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与生活中创造的,能够真实的反应中国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是我国音乐文化的核心,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多元化的曲调。中国的民族音乐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具备了鲜明的民族个性与特征,早已将中华民族的气节与精神融为一体。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中国部分音乐界人士形成了“西方一元化”的音乐理念,推崇着当前的流行音乐,爵士音乐,黑人R&B曲风,而逐渐冷落了我国自身民族音乐,这让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形势不容乐观。面对着当前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状况,认真分析民族音乐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找出应对措施,对于推进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与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民族音乐;核心;历史积淀;应对措施 1.中国民族音乐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民族音乐是我国五年余年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有着丰富的文化与艺术价值,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与劳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积淀了我国多民族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可以说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源远流长,是一种具有独特精神文化内容与内涵的音乐体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它是以在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音乐和西域音乐以及外来音乐逐渐融合形成的,一般歌曲以注意表现旋律为主。从夏商周开始,逐渐在旋律音阶上进行调整与改进,由原始间乐重视小三度音程的音调,到春秋战国强调宫、商、征、羽的上下方大3度的“曾”体系,以“三分损益法”相生五音、七声、十二律,使中国民族音乐的五声性音乐旋法初具雏形。在我国民族音乐中,一般都是以单旋律的形式来进行表现,运用的和声较少。从唐朝开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的提高,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民族音乐开始进行华丽的转变。首先在配乐的方面,逐渐取代原来粗糙的编钟等乐器,取而代之的是有着浪漫华丽气息的弹拨音乐,并且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高丽、胡人、西域等地音乐开始传入中原,让民族音乐开始大融合,丰富了乐曲的种类,为之后民族音乐发展奠定了基础。 2.中国民族音乐所呈现的特点 在我国民族音乐中,一般都是运用单旋律进行乐曲的表现,很少运用和声。在另一方面,中国民族音乐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反映的是最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因此旋律朗朗上口,用单声的旋律就能够表现歌曲内容,也因此我国的民族音乐在整体表现上具有着“线”型单声织体表现结构。除此之外,我国民族音乐还呈现以下一些特点: (1)民族性: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由于不同的风土人情而造就了不同的民族音乐。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收录的民族歌曲有着30万首,民族乐曲类约400余种,也正因为各民族风格迥异的表现形式,形成了多元化的民族特点。而中国民族音乐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整个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与性格特征,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2)联系性:民族音乐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文化有着相互交融,相互联系的特征。中国的诗词,声调音韵抑扬顿挫,在平仄中形成音乐的旋律之美,一般诗词都可以配上音乐,融为一体,例如《明月几时有》,歌词就是苏轼《水调歌头》原文,长短句与音乐的节奏之美完美融合。在民族音乐的表现形式上,歌曲一般都注意旋律的表现性,而在中国的书法艺术中书法家挥动笔的同时有着音乐的节奏与律动,而绘画中的“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思想,也显出音乐的律动,更是证明了民族音乐与传统文化的联系性。 (3)区域性:由于我国面积广大,也因此造就了民族音乐的区域性特点。由于各地方言不同,使得当地民族音乐地方性特点较为显著,许多歌曲中都会融入自己的方言。比如广西民歌对唱中,一般歌词都是自己的方言,体现出当地的民族特色。各地区受到性格,环境,人文习俗的影响,音乐风格也不尽相同,比如东北以扭秧歌,二人转为主,西北人民则是信天游的山歌。在另一方面,南北人民性格使然,音乐风格类型差距较大,北方人性格豪爽粗犷,音乐风格较为豪迈,例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