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分析
急性胆囊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要点

急性胆囊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要点
清热解毒防治感染急性胆囊炎患者多并发胆囊积脓和积水、胆囊穿孔以及胆瘘,为防止并发症出现,应加强感染的监测,采集感染患者的标本进行血清或胆汁细菌培养、积极获取药敏结果指导抗生素选择;同时进行中药清热解毒、利胆消炎等法进行治疗,协同控制感染的发生率,降低后期病死率。
针刺治疗降低患者疼痛程度急性胆囊炎是由于胆囊管阻塞和细菌侵袭而引起的胆囊炎症;
其典型临床特征为右上腹阵发性绞痛,伴有明显的触痛和腹肌紧张。
针刺可起到暂时解痉镇痛作用,降低患者急诊手术的机率,为患者择期手术提供一定条件。
中西医结合防治并发症,降低手术率急性胆囊炎术后可能出现切口感染、腹腔感染,胆瘘以及败血症等多种并发症,不利于患者恢复,可能引发严重病变而增加手术率和病死率。
因此,需要根据不同并发症及其原因进行针对性辨证论治处理,以降低手术率,改善预后。
加强急性胆囊炎病因管理以“治未病”加强急性胆囊炎患者的病因管理,有效减少复发,减轻家庭和社会经济负担。
出院前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病因进行健康教育和必要的干预,包括戒烟戒酒、忌高脂油
腻食物,改变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并坚持长期的门诊随访复查,最终有效减少复发。
急性胆囊炎的中西医治疗

急性胆囊炎的中西医治疗
(一)西医治疗:
急性胆囊炎的非手术治疗包括:卧床休息,禁食,腹胀者行胃肠减压,输液,补充维生素,纠正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调,解痉止痛,静脉滴入有效抗生素以控制感染,同时密切观察治疗效果。
(二)中医治疗:
根据临床辨证,属肝郁气滞型宜用疏肝理气、利胆清热法,处方以柴胡疏肝散加减;属肝胆湿热型宜用清热利湿、解毒通里法,处方以大柴胡汤合茵陈蒿汤加减;属热毒壅滞型宜用清热、凉血、解毒法,处方以清热地黄汤加清营解毒之品。
健康指导:
非手术治疗的病人痊愈后,需注意合理饮食,少食脂肪类食物,尤其动物脂肪类要控制,多吃新鲜蔬菜、豆制品和鱼类,牛奶挺好去脂。
手术治疗后的病人,有一部分病人在术后出现脂肪消化不良,主要是胆囊切除后,贮藏胆汁和浓缩胆汁的场所已不复存在,因此食脂肪类食物和牛奶后,出现大便次数增多等脂肪下痢症状,经饮食调理后,症状可减轻及至消失。
如有健康疑问,可到全球医院网公众号(webQQYY)咨询。
(责任编辑:linli)。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胆囊炎33例的临床观察

性发作1 例 ,急性胆囊炎伴结石4 O 例。两组患者 以P . 为 有统计 学意义 。 <0 5 0
在 性 别 、 年龄 、病 情 等 方 面差 异 无 显着 性 ( > P
00 ) 。 . 5
2 结果
治 疗组 3例 ,临床治 愈2例 ,好 转7 ,未 愈 3 3 例 3 ,总有效率 为9. ;对照组3例 ,临床治愈 1 例 0% 9 3 4
和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左氧氟沙星治疗的基础上 ,给予龙胆草、柴胡等中药治疗。1 天后观察患者病 0 情。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结论 :中西 医结合 治疗急性胆 囊炎 ,比单 用西 药治疗效 果显 着 ,值得 临床进 一步推 广。 . ) 0
( 下转 P 3 6 2)
1 治 疗 方 法 . 2 治 疗组 口服 自组方 药 :龙胆 草9 ,柴 胡 1g g 5,
收稿 日期 :2 1 — — 4 0 0 8 2 作者简介 :杨利军。现就职于 山西天镇县计生宣传指导站。地址 :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玉泉镇西北街村
家 庭 医 药
・ 医 药 论 坛
急性胆囊炎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 。有 黄芩1g 2 ,金钱草3g 0 ,茵陈2g 0 ,蒲公英1g 5 ,枳实 研究报道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胆囊炎在控制胆 1g 0 ,赤芍1g 2 ,白芍1g 5 ,大黄9 后下),青蒿 g( 道 感染 和 促进 肝 功能 恢复 方面 均 明 显优 于单 用西 1g 5 ,生甘草3 ,每 日1 ,水煎两次 ,药液混合 g 剂
炎 、 慢性 胆 囊 炎 急 性 发 作 的 患 者 6 例 ,均 符合 13 疗 效标 准 6 . 《 用 内科学 ( 海 医科 大 学主 编 ,第 1版 。 实 上 0 按 国家中 医药 管理 局 《 医病证 诊 断疗 效标 中 北 京 :人 民卫 生 出版社 ,19 :12—74 97 7212 )诊 断 准》分 为 临床治 愈、好 转 、未愈 3 。临床 治愈 : 级 标 准 。按 先后 顺序 随机分 为 治疗 组和 对 照组 。治 症状 、体 征完 全消失 ,血象 恢复 正常 ,B 胆囊影 超 疗组3 例中男1例 ,女2 例 ;年龄2 ~6岁 ,平 像正 常 。好 转 :症 状 、体征 基 本 消失 ,血 象 基本 3 3 0 1 8 均4. ;病程 2 ~9 ,平 均4 天 ;其 中单 纯性 正常 ,B 4岁 5 h 天 . 5 超胆 囊影 像有 改善 。未 愈 : 疗后 症状 、 治
关于3例急性胆囊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关于3例急性胆囊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此3例患者均由于单纯的西医治疗后临床效果不明显,或者其它疾病未痊愈又伴发了急性胆囊炎,为减轻痛苦,缓解病情,遂入住我科。
在治疗中以中医温阳通腑理论为基础,辩证施治,发挥中医中药的特点,不但迅速缓解了症状,而且缩短了疗程,经济、有效、安全,值得临床探讨,且希望能为以后遇到同类的疾病提供一个治疗思路,具体病例如下:病例1:患者顾某,男,52岁,于入院当日下午5:30入院,主诉:胃腹部、胸胁胀痛无大便3日。
患者2周前,因会餐后受凉出现发热恶心呕吐,胃痛,腹痛腹泻,泻下物为水样便,自服“藿香正气水”、“胃炎宁”、“奥美拉唑”等药后,症状缓解不明显,便培养:痢疾杆菌+性,在我市某医院经抗炎、液体支持等对症治疗后,腹泻症状缓解无反复,好转出院,但胃脘部、胸胁、腹部胀痛无缓解,且渐进性加重,胃、胸胁及全腹部胀痛难忍,伴有纳差,恶心呕吐,食入即吐,发热,口干口苦,全身不适,遂来我院求治。
症见:腹痛腹胀,胃脘区疼痛,恶心呕吐,食入即吐,口干口苦,发热头痛,体温波动在38.6—39.1℃左右,乏力,夜眠差,三日无大便,小便正常,无黄疸,无泛酸、烧灼感。
查体:T 37.1℃ P 92次/分 BP 140/90mmHg 体型偏胖,皮温高,胆囊压痛(+)性,胃脘区叩击痛、压痛均(+)性,有轻度的反跳痛,肝区叩击痛(+)性。
辅助检查:B超提示:急性胆囊炎,ESR:53mm/1h,血白细胞正常(考虑为患者在综合医院用抗生素已用半月),肝功能正常。
治疗经过:急于6:00左右予抗感染、制酸止痛等对症、补液支持治疗;同时予中医药辩证施治:予针灸:内关、足三里、三阴交、神阙等穴位以温阳健脾通腑,同时予绳灯加热理疗相应部位,以加强通腑散寒,辩证调护:避风寒,禁食水,畅情志。
经治疗,半小时后,患者腹胀减轻,一小时后,患者有频繁排气,二小时后,大便通,排出少量干结的褐色粪球,患者腹痛腹胀缓解,夜寐安,次日晨起,又有腹痛腹胀,但轻度能忍受,在前一日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以温脾汤合小承气汤加减,以后的5日之内,治疗方案不变,3日后主诉症状缓解无反复,大便通,一日一次,5日后停用针灸治疗,7日后停用液体静脉治疗,予艾灸上述穴位,中药在前方基础上随证加减,复查便常规、血常规、B超等指标无异常,治疗观察2日带中药出院。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慢性胆囊炎的临床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慢性胆囊炎的临床进展摘要: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和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外科医疗也步入了迅速发展期,尤其是针对目前临床上关于急慢性胆囊炎的治疗,其主要采用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笔者将针对其治疗方法进行相应的创新。
因为此项疾病的发病时间、年龄以及因素各不相同,所以导致手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为了能够提升患者治疗效果,笔者在临床上将有效的进行中西医结合的非手术性治疗,并且帮助其在临床上占有一席之位。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急慢性胆囊炎临床进展据调查结果显示,胆囊炎疾病的历史已有三千多年。
而且胆囊炎属于外科疾病的一种,其中包括了急、慢性胆结石性胆囊炎和急、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但是在目前的临床中胆结石胆囊炎的患者占有一大部分。
而且据相关的病学调查显示,在美国患有胆结石胆囊炎患者占所有人群的10%到15%,只是在这些的患病人群中有大部分人是没有任何症状的;对于不同地区以及国家的人群,在患病的几率上也是有着一定的差异的。
女性患病的几率要明显的高于男性,而在新生儿以及幼儿这个年龄阶段中,这种疾病是比较少见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的几率也会随着增加,由此可见这种疾病发病率是比较高的。
因此笔者将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慢性胆囊炎的临床进展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1]。
一、外科治疗时机的选择对于胆囊炎发作时采用的手术治疗有两个明显的不同点:其中一种采用的是早期胆囊切除手术,主要的目的是减短住院时间,降低急性患者病情反复情况;另一种主要就是择期行胆囊切除术,一旦出现感染的现象必须执行抗感染的治疗措施,之后在6~8周时间再进行手术治疗,主要目的就是消炎,避免因为炎症而给手术带来不良的影响。
相对来说后者方法是比较传统的。
但是据近几年的临床调查结果显示,急性胆囊炎选择早期行胆囊切除术是相对来说安全性比较高的,而且也缓解了患者经济压力.与此同时,经过Meta分析的结果表明,早期和择期相比,术后所出现的并发症并没有任何改变。
因此,在之前的某个急诊外科学会上指明一旦急性胆囊炎发病是在10天以内,那么首先考虑的手术治疗方法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疗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疗效目的研究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疗效。
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65例作为此次观察分析的对象,并按随机分配的原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
对照组患者的总例数为32例,采用常规西医疗法,实验组患者的总例数为33例,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
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低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给予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进行治疗,其临床效果确切,有临床推广与应用价值。
标签:中西医结合;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疗效急性结石性胆囊炎主要依靠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B超检查而确诊,其主要是由于胆囊管受到结石的阻塞而引发胆囊内胆汁滞留,继发细菌感染所致的一种急性炎症[1]。
若不及时治疗,则有可能引发气肿性胆囊炎、胆囊积脓、胆囊穿孔等严重并发症[2]。
本文给予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9月~2015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65例作为此次观察分析的对象,并按随机分配的原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
对照组患者32例,男15例,女17例,年龄28~71岁,平均年龄(49.05±1.05)岁,其中,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学历为11例,小学至中专学历为13例,文盲或半文盲为8例;实验组患者33例,男17例,女16例,年龄29~72岁,平均年龄(49.87±1.75)岁,其中,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学历为10例,小学至中专学历为14例,文盲或半文盲为9例。
根据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西医治疗,如:给予患者抗感染、消炎利胆、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以及胃肠减压等治疗,必要时可给予硫酸镁(生产企业:自贡鸿鹤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93036)进行治疗,方法:胃管注入25%硫酸镁50 mL,然后夹闭胃管4 h,并每隔8 h追加1次;给予实验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给予中药治疗,中药配方的出药成分及用法用量:甘草6 g,柴胡、虎杖、黄芩、栀子各15 g,茵陈蒿、金钱草各20 g,木香、延胡索各10 g;1剂/d,以水煎服,取汁350 mL,分三次服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胆囊炎临床分析

2017年9月第18期47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胆嚢炎临床分析王列萍陈慧娲(天津市武清区中医医院天津30100)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2例急性胆囊炎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成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2例)。
对照组采用西医急性胆囊炎常规治疗,观察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大柴胡汤加味中西医结合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并观察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治疗15d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 5%,高于对照组的7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无并发症发生病例。
随访半年,观察组发生复发2例,复发率 为4. 8% ;对照组发生复发9例,复发率为22.5%,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胆囊炎,疗效显著,且 能够降低复发,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急性胆囊炎;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 (2017) 18 -0047 -01急性胆囊炎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占腹痛患者的3% ~ 10%,其中胆囊结石患者占95%[1],且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
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反复性的右上腹胀痛、发热、恶心、呕吐为主。
抗感染、解除痉挛、消炎利胆是临床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主要手段,但由于其反复发作,治疗效果较差。
作者通过回顾性分析对急性胆囊炎的不同疗法的临床疗效,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显著,并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与复发率,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11月~2016年10月收治于本院消化内科的急性胆囊炎患者82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成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2例)。
对照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23 ~ 67岁,平均年龄(43. 7 ±8. 3)岁,体温(38. 3 ±2. 7)、观察组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22 ~ 69岁,平均年龄(42. 9±7.7)岁,体温(38. 7 ± 3. 1)T。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胆囊炎临床疗效观察

且多为混合感染 。 因此选择有效的抗生素是药 物治疗 的关键 。 抗
生素 应 选 择 在 血 和 胆 汁 中浓 度 较 高 且 敏 感 性 强 的抗 生 素 ;临 床
[]王常勇 , 民兰 , 4 宋 薛亚萍 , 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胆囊炎 10例 [.中国 0 J 】
使用 阿托品或者哌替啶等解痉止痛 , 抗生素选用头孢 哌酮 2o , . g 每 日2次静点 ,.%替硝唑 1O L 每 日 2次静滴 , 04 0r , a 必要 时相应 地采用支持疗法 。 1 . 治疗组 .2 4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清胆汤辩证加减治
疗 。方 剂 : 连 lg 栀 子 1g生 大 黄 lg 后 下 )柴 胡 1g 白芍 黄 o, 5, O( , 5, 2 g 蒲公 英 3g 金 钱 草 6 g 全 瓜 蒌 3 g郁 金 1g元 胡 1g 枳 0, 0, 0, 0, 5, 5,
延误 病 情。但 在 急性 胆囊 炎 发作 早 期 , 患者 一 般 不 同意 手 术 治疗 。
因此 如何 制定有效 的保守治疗方案 , 提高急性胆囊炎 的治愈率 ,
快速 缓 解 患 者 临床 症 状 和 体 征 , 临床 上 面 临 的 课 题 和挑 战 是 。
【】中 华 人 民共 和 国 卫 生 部 .中药 新 药 临 床 研 究 指 导 原 则 ( 一 辑 )N. 2 第 I
10例 , 3 按照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 6 5例和对照组 6 例 。治疗组 5
中, 2 男 8例 , 3 女 7例 ; 年龄 最 大 者 6 2岁 , 小 者 1 最 8岁 , 均 年 平
加鸡内金 2g 穿山甲 3 ( 干研磨冲服 )海金沙 2 g 口渴喜饮 0、 g焙 、 0, 加天花粉 2 g麦冬 1g恶心、 0、 5, 呕吐重者加半夏 1g 竹茹 1g 两 5、 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70例急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大柴胡汤加味治疗,分别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2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14%,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急性胆囊炎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西医治疗。
标签:急性胆囊炎;中西医结合;大柴胡汤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的改变,急性胆囊炎发作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者患者的生活质量。
笔者2006年5月~2011年5月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35例急性胆囊炎,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70例急性胆囊炎患者均为笔者所在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35例,男16例,女19例;年龄25~64岁,平均(41.63±10.21)岁;平均病程(2.86±1.35)d。
对照组35例,男17例,女18例;年龄21~65岁,平均(40.23±11.51)岁;平均病程(3.0±1.15)d。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以抗感染、消炎利胆、解痉止痛、调节酸碱及电解质平衡为原则;具体可用头孢曲松钠(上海新亚药业有限公司,H31020072)3 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1次/d;甲硝唑(石家庄四药有限公司,H13022486)100 mL,静脉滴注,2次/d;对症加入654-2、维生素K3静脉滴注等治疗。
1.2.2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大柴胡汤加减:柴胡15 g,白芍15 g,枳实10 g,黄芩10 g,半夏10 g,郁金15 g,元胡12 g,川楝子10 g,生姜10 g,生大黄10~15 g(后下)、甘草6 g。
水煎服。
每天1剂。
两组均连续治疗1周。
1.3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1]拟定。
痊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
血常规、B超检查均正常。
好转:临床症状消失,查体腹部轻压痛,B超检查示仍有炎症或胆石症。
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无明显改善。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l5.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29%,对照组为77.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3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急性胆囊炎是胆囊出口梗阻、细菌感染及其他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胆囊急性炎症病变[2]。
以胆囊壁的充血、水肿、胆囊扩张,严重时甚至化脓、坏死为病理特点[3]。
西医治疗主要以解除梗阻、控制感染[4]、利胆、支持疗法,严重并发症时尽早手术等为主。
但临床上大多采取药物保守治疗。
本病患者多伴有胆囊多发性结石,有反复发作的特点,长期反复应用西药,易产生明显的耐药性,效果多不理想[5]。
中医认为急性胆囊炎属于“胁痛”“胆胀”“黄疸”等疾病范畴,主要由于肝胆气滞,湿热蕴结,影响肝脏的疏泄和胆腑的通降功能而发病,治疗应清热利湿,行气利胆,通里攻下为主。
关键应着眼于“通”,使腑气得通,气机通畅,肝胆得疏泄,则病可去。
大柴胡汤为张仲景《伤寒论》少阳、阳明病主方,由小柴胡汤、小承气汤化裁而成[5],柴胡气平微寒,解少阳之郁滞,黄芩清解胸腹之热,大黄苦寒味重,通里泄热,腑通则滞自下,瘀行则血自活,热泻则结毒自除,二者正合少阳、阳明并病之治。
郁金辛开苦降,性寒泄热,入气分行气解郁,入血分凉血化瘀,为血中之气药,并有利胆之功;川楝子疏肝气,泻肝火,元胡行气活血止痛,二药相配,气行血畅,疼痛自止。
枳实破结下气,半夏降逆,芍药配甘草缓急止痛,诸药共奏疏肝理气,利胆通腑,泄热止痛之功。
全方既能治“本”(抗菌、消炎、解痉),又能治“标”(止痛、退热、止呕)[6]。
笔者认为临床上大黄宜生用后下,是首选必用之品;白芍可用至30~60 g,与甘草配伍,酸入肝胆,酸能制动,甘可缓急,酸甘合用,缓急止痛。
现代药理实验证明,大柴胡汤具有明显
(下转第1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