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互通式立交设计实例讲课讲稿

最新互通式立交设计实例讲课讲稿
最新互通式立交设计实例讲课讲稿

2.7.17.2 延安路-南北高架立交

1.立交概况

1)立交等级

延安路-南北高架立交位于成都路、延安路交叉口,是市中心的重要交通节点。延安路是横穿上海市中心城区高架系统东西向的交通主干道,东接延安路隧道复线与浦东陆家嘴地区相连,西至虹桥国际机场和沪青平高速公路。南北高架是一条纵贯市中心区南北向的城市主干道,往南穿越黄浦江与浦东济阳快速路连接,往北至南北高架延伸线,与彭浦工业区和宝钢地区连接。延安路-南北高架立交不仅是连接这两条干道的交通枢纽,而且是上海市高架系统“申”字型骨架的中心点。因此,该立交是市区高架系统中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工程之一,它的建成将为高架系统安全、畅通、快速运行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根据立交所处的地理位置、相交道路的等级和在路网中的重要性,立交等级确定为互通式立交1级。

2)设计标准

立交主线设计车速为60km/h,匝道为30km/h;主线净空为 5.2m,主线最小半径为1000m;匝道净空为4.5m,匝道最小半径为55m;主线最大纵坡为4.16%,匝道最大纵坡为5.5%。

3)选型依据

(1)用地条件

南北高架与延安路高架轴线间呈斜交72度,规划红线均控制在65m范围内,交叉口规划半径仅为80m。立交四周建筑物稠密,有8层高的浦东大楼,多幢5层楼新工房,其余大多为2至3层的老式砖房,在交叉口西南象限紧贴红线有2幢24层新建高层建筑,立交占地很小,设计条件极为苛刻,立交方案的取舍受地形约束较大。

(2)交通量预测

根据上海市交研所提供的交通流量预测资料,该立交远期2020年立交高峰小时流量为12683pcu/h,南北高架与延安路高架的交通比重

2020年为54:45,南北高架流量略大于延安路高架流量。南北高架的直行流量占进口总流量的58%,延安路高架的直行流量占进口总流量的53%,因此首先应保证该节点直行车流的流量。

(3)设计原则

该节点为高架系统的中心,应为各个方向的交通提供互通、便利、安全的条件;在不破坏立交总体造型、不增加桥下净空的前提下设置人行设施,以确保行人安全通行。由于该立交地处闹市中心,它不仅是一项交通设施,也应成为市中心区的建筑景点和公共绿地;同时考虑到该地区位于市中心黄金地段,建筑密度大,土地价值高,立交方案应尽量减少拆迁量和用地。

4)立交总体布置

根据上海市总体规划,结合交通发展需求及特殊设计环境,立交形式曾作过多方案比选,最终选择了全定向型互通式立交方案。总体布置为:第一层为地面道路,第二层为东西向延安路高架主线,与延安路隧道连接纵向起伏高差较小,第三层为南北高架转向延安路高架的左、右

转匝道,第四层为延安路高架转向南北高架的左、右转匝道,顶层为南北高架。下图为建成的延安路-南北高架定向型互通式立交。

2.特点分析

该立交的特点是:

1)保证了主车流快速、便捷通过该节点,高架之间通过8条互不干扰的定向匝道连接,线形流畅,路线短捷,无交织,通行能力大,能满足远期交通发展的需求。

2)该立交占地少,拆迁量较小,为了节约用地,使左转匝道不作迂回转弯,而是设

置在道路中心交点的左侧,虽然增加了立交

的高度,但用地仅为12.7ha。

3)考虑到中央部位层次多,墩柱集中,为使地面行车不受墩柱的阻碍和影响司机

的视距,在中央设置了一根独柱墩,承托起

2条直行和4条左转的车道,以减少墩柱,

使整个立交结构紧凑,确保地面行车的顺

畅。此方案的造型有“一柱擎天”的感觉,气势宏伟,景观效果很好。

3.运用后评价

该立交基本满足设计通行能力要求,但由于该节点是两条高架的交汇点,转向流量非常强大,随着交通流量的增加,转向流量往往影响直行流量的通行。建议以后在考虑类似立交的设计中,注意分、合流点车道数平衡和立交区间直行车道与主线车道保持基本车道数连续的问题,必要时在分、合流处主线增加辅助车道。

2.7.17.3 外环线-蘊川路立交

1. 立交概况

1)立交等级

蕴川路立交位于外环线北段的泰和路和上海市的南北向轴线南北高架北延伸蕴川路的交叉口上,是一个城市快速路和主干路相交的枢纽级立交。同时,也是一个地铁、公交、非机动车等不同出行方式相汇集的公交枢纽。立交设计关注交通功能的完善,体现“以人为本,公交优先”

互通式立交设计实例-2

2.7.17.2 延安路-南北高架立交 1.立交概况 1)立交等级 延安路-南北高架立交位于成都路、延安路交叉口,是市中心的重要交通节点。延安路是横穿上海市中心城区高架系统东西向的交通主干道,东接延安路隧道复线与浦东陆家嘴地区相连,西至虹桥国际机场和沪青平高速公路。南北高架是一条纵贯市中心区南北向的城市主干道,往南穿越黄浦江与浦东济阳快速路连接,往北至南北高架延伸线,与彭浦工业区和宝钢地区连接。延安路-南北高架立交不仅是连接这两条干道的交通枢纽,而且是上海市高架系统“申”字型骨架的中心点。因此,该立交是市区高架系统中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工程之一,它的建成将为高架系统安全、畅通、快速运行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根据立交所处的地理位置、相交道路的等级和在路网中的重要性,立交等级确定为互通式立交1级。 2)设计标准 立交主线设计车速为60km/h,匝道为30km/h;主线净空为5.2m,主线最小半径为1000m;匝道净空为4.5m,匝道最小半径为55m;主线最大纵坡为4.16%,匝道最大纵坡为5.5%。 3)选型依据 (1)用地条件 南北高架与延安路高架轴线间呈斜交72度,规划红线均控制在65m范围内,交叉口规划半径仅为80m。立交四周建筑物稠密,有8层高的浦东大楼,多幢5层楼新工房,其余大多为2至3层的老式砖房,在交叉口西南象限紧贴红线有2幢24层新建高层建筑,立交占地很小,设计条件极为苛刻,立交方案的取舍受地形约束较大。 (2)交通量预测 根据上海市交研所提供的交通流量预测资料,该立交远期2020年立交高峰小时流量为12683pcu/h,南北高架与延安路高架的交通比重2020年为54:45,南北高架流量略大于延安路高架流量。南北高架的直行流量占进口总流量的58%,延安路高架的直行流量占进口总流量的53%,因此首先应保证该节点直行车流的流量。

公路互通式立交设计分析

公路互通式立交设计分析 发表时间:2019-07-05T10:48:27.29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1期作者:曾海清 [导读] 摘要:立交桥梁是互通式立体交叉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立交工程有较大影响。 青州弘正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山东青州 262500 摘要:立交桥梁是互通式立体交叉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立交工程有较大影响。结合设计实践,分析立交桥梁的若干技术问题。总结一些设计经验,与同行探讨。 关键词:互通式立交;桥梁;设计 立交桥梁是互通式立体交叉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多是互通式立交专业设计的难点、重点,其造价一般在整个立交工程中占有较大比例,对整个立交工程有较大影响。本文结合湖南多条高速公路上的互通式立交区域的桥梁设计实践,分析立交桥梁的若干技术问题,总结一些设计经验,与同行探讨。 1互通式立交的设计原则 互通式立交主要设计在车流量比较集中的城市路段和高速公路上。互通式立交通过设计多个通行车道达到分流的目的,专业称为匝道。通过设计向左或向右的匝道来分流。目前城市中和高速公路上已经设计有一些互通式立交,但是由于城市规划的关系,大部分的互通式立交并没有在市中心,而是在中环以外。因此,市中心的拥堵现象还无法用互通式立交来解决。 互通式立交需要的技术难度高,占地面积大,建造成本高,因此,互通式立交的设计要综合考虑,尽量用最低成本发挥最大效益。 互通式立交设计原则:一是考察路段的车流量。根据车流量的大小设计匝道的宽窄,以及单向匝道或是双向匝道。二是考虑地形条件。根据地形来设计适当地互通式立交,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成本。三是要考虑气候条件给此路段带来的影响。比如雨季的时候,该路段会不会积水,会不会有滑坡、泥石流的现象。要将这些条件进行综合考虑,设计最合理的互通式立交。 2互通式立交的设计要点 互通式立交的详细设计互通式立交的详细设计是在选型设计基础上针对地形、地物、交通量、技术规范等要求对互通式立交匝道布局的进一步深化,是互通式立交设计的参数化和指标化。 平面线形设计互通式立交平面线形设计,要根据互通式立交的重要性、地形、用地条件等因素确定,并保证车辆能连续安全地运行。互通式立交平面线形的要素主要有直线、缓和 曲线和圆曲线。匝道及其端部,凡曲率变化较大处应缓和曲线,一般缓和曲线采用回旋线。在匝道与匝道、匝道与主要道路拼接处,如采用缓和曲线,要注意回旋线参数要稍大一点,主要是便于超高过渡和适应汽车行驶速度的变化,特别是分流点处更应注意。在反向S型曲线处,选择回旋线参数时注意同超高过渡的协调一致,否则容易形成反超高。此外,匝道平面线形要与其交通量相适应,转向交通量大的匝道平面线形技术指标应高一些;驶出匝道的平面线形技术指标应高于驶入匝道的平面线形技术指标;反向曲线间的两个回旋线,其参数宜相等,不相等时,其比值应小于1.5。 纵面线形设计纵面线形应与地形相适应,设计成视觉连续、平顺而圆滑的线形,避免在短距离内出现频繁起伏。互通式立交的纵面线形设计实质是匝道的拉坡,不少设计人员将匝道拉坡范围完全与匝道的线位长度一致起来,这是不合适的。因为这样处理会在车流分合流端部形成剪刀差,路容、排水可能都有问题。拉坡的范围应该以车流分合流端部开始或结束,分合流端部以前的变速车道部分随主线的横坡和纵坡变化而变化。但在具体确定分合流匝道的起点和终点高程以及横坡时要综合考虑主线的纵坡和横坡,匝道在该处的纵坡、横坡不能简单地取主线的纵坡、横坡,这样至少在理论上是不连续的。另外,确定分合流点处的高程、纵坡、横坡时还须注意,当主线为曲线且有超高时,主线外侧变速车道先做成向外的横坡,然后根据变速车道形式向超高过渡,如果是直接式车道,则在变速车道全长范围内过渡,如果是平行式车道则在端部至匝道线位与主线“切点”范围内过渡。确定拉坡范围还应注意, 对于首尾相接的匝道,其拉坡范围应统一考虑。另外在拉坡时还要遵循平、纵配合的设计原则,注意平纵组合,注意线形与自然环境和景观的配合与协调。 超高及其过渡由于互通式立交范围内的平曲线指标比较低,所以超高不可避免,但超高的取值及过渡需要深入研究。 匝道超高设计匝道超高设计要充分考虑车辆在匝道上行驶速度经常变化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超高值。定向匝道跨越主要道路时,往往采用圆曲线最小半径的一般值或介于极限值与一般值之间,相应的超高按规范要求应取值8%以上,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定向匝道路基较宽,而且采用桥梁等结构物,没有路基边坡,所以在视觉上往往横向坡度比一般单匝道或土基填筑有边坡的路段横坡大,给驾驶员视觉上造成悬空的感觉,心理压力大,所以最大超高在这些地方宜放缓,收费站附近的超高值应小于匝道计算行车速度所对应的值。接近分流、合流处匝道超高值就应大一些。 超高过渡段匝道上直线至圆曲线间或两超高不同的曲线间应设置超高过渡段。超高过渡段的设置要根据计算行车速度、横断面的类型、旋轴的位置以及渐变率等因素来确定。 超高过渡区间。有缓和曲线时,超高过渡在回旋线的全长或部分范围内进行;没有缓和曲线时,可将所需过渡段长度的1/3~1/2插入圆曲线,其余设置在直线上;在有构造物地段,超高过渡应充分考虑桥跨布置,一般过渡范围最好放在桥梁的同一联里,这样可减少构造物处理上的难度; 反向超高的过渡。为了减少排水上的困难,反向超高的过渡采用较大的超高渐变率是合适的;C超高渐变率的取值。超高渐变率的取值在一般路段只需满足规范要求,但在宽度变化路段则要注意,由于宽度变化,行车道宽度的B值也是变化的。由于容易忽略宽度变化对超高渐变率的“折减”作用,此时超高渐变率似乎满足要求了,但象收费站等宽度变化较大的地方,边部将扭曲得很厉害,如果同时又在反向超高的地方,则排水就成问题了。因此在宽度变化路段要注意超高渐变率的取值;d超高旋转方式。这里是指过渡范围内行车道外侧边缘的竖向形状是直线的还是曲线的。一般情况下采用直线方式,但直线方式比较生硬,在过渡段两端有折曲感,所以从美观等因素考虑,采用曲线方式更好。 变速车道的设计变速车道分为直接式与平行式两种,减速车道原则上采用直接式,加速车道原则上采用平行式。当变速车道为双车道时,加、减速车道均采用直接式。一般双车道加速车道也采用直接式,但应注意直接式加速车道应采用较小的流入角度,这对车辆合流较为有利。另外双车道的匝道与主要公路拼接时应注意车道平衡问题,否则当车流量较大时,车流的分流与合流将产生问题。单车道减速车

浅析互通式立交匝道起终点平面接线设计

浅析互通式立交匝道起终点平面接线设计 摘要:互通式立交匝道起点平面线形设计尤为重要,尤其是对应主线上为缓和曲线时,在匝道起、终点设计中较为复杂。规范中对此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本文将通过设计实例,对此加以总结归纳,以供参考。 关键词:互通式立交;主线为缓和曲线;匝道起终点设计 Abstract: Thehorizontal alignmentdesignoftheinterchangerampstarting pointis particularlyimportant, especiallywhenthetransition curvecorresponding to the main line, rampterminaldesign more complex.Thereisnoclear and specificprovisions of the specification,design examples, whichtobesummarizedfor reference. Key words: interchange;mainlinefor transition curve;rampterminaldesign 1、前言 互通立交是路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高速公路还是在城市道路中都具有交通枢纽的作用,其中匝道就是相交道路的连接道,供车辆驶入驶出,其变速车道与主线部分相依,此部分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主线线形,如果设置不当,很容易出现不顺适,造成该处行车不舒适,或者使车辆行驶条件恶化,存在交通安全隐患。 匝道起终点的接线设计,规范上要求变速车道全长范围内原则上采用与主线相同的线形(相同半径的圆弧或相同参数的回旋线),实际设计中,当匝道起终点对应主线线形为直线或者圆曲线时,较为容易;当主线对应处为缓和曲线时,设计时相对复杂,理论上应采用缓和曲线接线设计,但是由于主线上的缓和曲线曲率半径很大,所以为方便设计和施工,也可以采用圆曲线进行接线设计,本文就是针对这种情况进行总结分析。 2、匝道起点设计 以山东省某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减速车道设计为例,该公路主线设计速度为120km/h,A匝道驶离主线,其中此处主线平面线形为A=775、Ls=280m的不完整缓和曲线(半径由4980m变化到1500m)。 确定起点位置 首先根据互通总体位置,确定A匝道设计起点(主线渐变段终点)的大约位置,在这个范围内由于主线是缓和曲线,其每一点的曲率半径都不同,故需要人为取其中一点作为设计起点,通常可取一个整桩号点,以方便计算、标注。

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选型诠释

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选型诠释 摘要:互通式立体交叉公路是高速公路网的主要节点,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的选型关系对路网功能作用的发挥起着关键的作用。互通的选型应满足路网规划的要求,同时其位置和型式亦是高速公路路线走向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关键词: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选型 1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分析 1.1互通式立体交叉的设计交通量与通行能力道路立体交叉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交叉路口的通行能力,减少交叉时交通的干扰,从而保证道路交叉处的交通安全与快速通行。 1.2互通式立交设计车速我国对设计车速的定义是:在天气良好,交通量小,路面干净的条件下,中等技术水平的驾驶员在道路受限制部分能够保持安全而舒适行驶的最大速度。设计车速实际是个理论的车速,而车辆的运行车速是实际的85%车速。 1.3互通式立交的匝道设计匝道设计按一个固定车速来控制整个匝道的设计指标,是不符合汽车行驶特性的,导致匝道不能提供顺适、安全、经济和通畅的要求。匝道的设计车速与公路主线的设计车速的应用在设计中是不一样的。公路主线按设计车速来控制整个路线指标(公路主线没有要求不同设计车速或等级情况下),来提供全线的安全、舒适的行驶。而匝道是提供车辆转弯的连接道,匝道的设计车速除了满足匝道本身设计的安全、经济外,还要考虑到与连接道路的顺畅连接,这也是匝道的设计车速不能用一个速度来控制的原因。 1.4互通式立交的变速车道设计变速车道的横断面由左侧路缘带(与主线车道共用)、车道、右路肩(含右侧路缘带)组成。变速车道分为直接式和平行式,路线规范规定:变速车道为单车道时,减速车道宜采用直接式,加速车道宜采用平行式。变速车道为双车道时,加、减速车道均应采用直接式。 对直接式减速车道传统的做法是从主线外侧行车道中心,用同于主线线形(一般情况)以1/17.5~1/25流出角向外流出,在流出达到一个车道宽度即减速车道起点,到分离主线,形成整个减速车道。该设计方法主要优点是线形流出自然,符合车辆行驶轨迹,但驾驶员不易辨认出流出位置,并且在设计过程中减

互通式立交桥设计

107 国道跨金水路、郑汴路立交桥方案设计概况 1 概况 107国道北起北京南至珠海,是我国南北向交通运输的大动脉。目前郑州以北的北京至新乡段和郑州以南的郑州至漯河段已相继建成高速公路,而郑州至新乡段仍为一级公路。由于受一级公路的平面交叉制约,交通堵塞比较严重。特别是郑州东出口金水路和郑汴路两处平交,双向直行和转向车交通量都很大,还有进出市区的行人、自行车、摩托车和拖拉机等,严重影响南来北往的车辆顺利通行。已成为107国道上的两个卡脖子路段。不仅严重影响了国道主干线上交通的正常通行,而且给郑州车辆进出造成极大的不便。为解决这两个交叉口的交通堵塞问题,修建立交进行交通分流十分必要。 2 立交总体方案 要解决金水路、郑汴路与107国道交叉的交通堵塞问题,考虑到近期及远期交通量和流向可避免修建两座投资大、占地多的大型互通式立交,因为:①近期107国道的交通量是另外两条被交叉道路两倍以上;②远期郑州黄河二桥及新乡至郑州的高速公路修建必将大大缓解107国道的交通压力。将主要流向107的交通无干扰直通,我们设计了以下两种方案,以达到投资小见效快的目的。 2.1方案一 107国道上跨金水路和郑汴路,跨线桥宽17.5m,双向四车道,

桥长分别为401.0m、431.0m,两端引道均为100m。桥下平交进行渠化并增设郑州至机场方向的右转车专用车道。 2.2方案二 金水路、郑汴路上跨107国道,跨线桥宽17.5m,双向四车道,桥长分别为401.0m、431.0m,两端引道均为100m。107国道在下层通过,平面处进行渠化,并增设郑州至机场方向的右转专用车道。这两种方案均增设了郑州至机场方向的右转车专用车道,能够解决郑州的车辆出市问题,设置跨线桥使直行车不经过平面交叉口而直接通过,能有效地缓解由原来直行车绕行环岛引起的交通干扰,达到解决交叉口交通堵塞的目的。从直行车交通量分析,107国道上的直行交通量较金水路、郑汴路的直行交通量要大得多,采用107国道上跨金水路和郑汴路的跨线桥方案能最有效地分流交通。从远期发展考虑,郑州黄河公路二桥和新乡至郑州高速公路建成后,107国道北连开洛高速公路,南通机场路和郑许高速公路,远期做为郑州市的主干线,其重要作用仍不可替代。综合近期和远期的分析情况,推荐107国道上跨方案,即方案一(见图1、图2)。 推荐方案和比较方案工程数量对比见表1。

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与选型

公路互通式立体交叉的设计与选型 马家宇 (河南省新开元路桥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一、互通式立交简介 1.路线交叉的分类 加铺转角式 公路与铁路交叉渠化 平面交叉环形交叉(俗称转盘) 交通信号灯管制 路线交叉公路与公路交叉 分离式立体交叉 立体交叉 公路与管线交叉互通式立体交叉公路与公路交叉设计时,应采取措施尽可能消灭冲突点或减少改善冲突点。 (1)实行交通管制在交叉口设置交通信号灯或由交通警察指挥,使发生冲突的车流从通行时间上错开。 (2)采用渠化交通在交叉口内合理布置交通岛、交通标志和标线,或增设车道等,引导各方向车流沿固定路径行驶,以减少车辆之间的相互干扰,改善冲突点和分合流点的位置及角度。 (3)变冲突点为分合流点环形平面交叉可以变冲突点为分合流点,进行交织,消灭了冲突点。 (4)修建立体交叉将相互冲突的车流从空间上分开,使其互不干扰。这是解决交叉口交通问题最彻底的办法。 2.互通式立交发展概况 1928年美国在新泽西州修建了世界上第一座苜蓿叶型互通式立交。由于其社会、经济效益良好,发展十分迅速,到1936年,美国修建了125座互通式立交。 我国互通式立交发展较晚且发展缓慢。1955年武汉滨江路修建了我国第一座部分苜蓿叶型互通式立交;1956年北京市郊京密引水滨河路修建了三座部分互通式立交;1964年广州大北路修建了一座双层环型立交。从1988年10月沪嘉高速公路通车至今,中国大陆高速公路走过了18年的快速发展历程,公路互通式立交也随着高速公路得到快速的发展。 3.互通式立交分类 3.1 按跨越方式分:上跨式、下穿式、半上跨半下穿式 3.2 按交通功能分:全互通式、部分互通式

高速公路互通立交景观设计说明

关于XX高速XXX互通与 曹庵互通绿化图纸优化设计的说明 一、原施工图存在的问题 1、两互通区域内的水域位置及面积已调整; 2、招标文件中的苗木清单没有包含互通区设计图纸中的大部分苗木品种; 3、原设计图纸苗木品种单一,数量较少,搭配不合理,不能满足互通区景观绿化功能; 4、原设计图纸以低矮小灌木为主,少量乔木为辅,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灌木会逐渐被杂草淹没,导致在后期整个互通区绿化效果呈现荒化; 5、原设计图纸中,主要是以低矮小灌木为主,这对养护的要求比较严格。 二、优化设计思想 互通区是高速公路整体结构中的一个节点。互通区的规划设计首先是通过植物造景,使景观的造型与自然景观相融合,以生态性为主,在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绿地中,利用不同植物的镶嵌组合,形成一个层次丰富、景色各异的花园绿岛,营造一个优美的行车环境。 互通区景观规划设计的重点区域是匝道围合而成的圆形空敞,由于匝道区域车速较慢,创造优美、和谐的景观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保证视线的通透,入口处内侧应栽植植株低矮的树丛、灌木,而且入口处外侧应利用树丛、灌木勾勒出道路线性,以起到标志性和导向性的作用。以本土植物为基础种植,选择一些与其他绿化区域相似的植物,采用乔、灌、草的复合群落,在栽植时能形成图案等,能表现出当地的经济文化特色为宜。景观上要注意与周边环境和整条道路景观取得协调一致。总之,互通立交区是主线景观的一个重点,就像镶嵌在项链上的钻石,对于提高整个高速路的景观效果至关重要。互通区采用如图1所示的景观规划设计模式: 图.1

三、优化设计手法 从互通立交桥景观设计入手,例如通过植物高低的变化引导视线,构造景观的节奏感,营造出“车在路上走、人在画中游”的优美的公路交通环境。中心区域以孤植大乔木作为点缀,并以大乔木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搭配一些低矮的乔灌木及球类植物,形成季相分明、层次突出、色彩丰富的景观效果。在匝道周围,栽植不同树种的树阵,让驾乘人员一进入互通区就能感受到视觉上的震撼。此外,互通立交桥区色彩的充分利用,可以极大的提高驾驶的安全性。 四、优化设计原则 绿化考虑到公路互通的特点,以“安全、实 用、美观”为宗旨,以经济可行,管理、维护方 便为原则,力求建造一个集绿化、生态、美化于 一体的互通区环境。绿化满足交通要求,保证行 车安全,使司机视线畅通,转弯区有足够开阔的安图.2 全视距。乔、灌木结合,树立大绿化的思想,道路、互通的绿化与沿线自然的绿化环境 相结合,注意绿化的整体性和节奏感。 1、交通功能的绿化 (1)在互通出主车道的匝道口处种植一排具 有引导作用的乔木以诱导司机的视线,引道车辆 能安全的进入出口匝道,例如:淮南东立交G匝 道的栾树、高杆女贞。在绿化的设计上充分考虑图.3 到了互通区的功能的要求,使绿化与互通的功能结合,达到绿化美化同时又能对车辆起到交通的提示作用。如图2、图3所示。 (2)在车辆进入主线快车道与匝道口的 交接区域,充分考虑到主线行车应与接线口 保持良好的视点,使高速行驶的主线车辆能 观察到匝道的车辆,同时匝道口的车辆也能 了解主线快速道的车辆行驶情况,保证行车 的安全,所以这区域的绿化,只能种植低矮 的灌木,例如:淮南东互通2景观B、C、D 区红花继木球、丝兰、金边黄杨、红叶石楠 球等,否则会影响行车的视线,造成安全隐患。图.4 如图3所示区域。 2、互通植物种植原则 高速公路互通立交范围内的植物种植设计,除了诱导交通、提高交通安全主要作用

丘陵地区城市快速路互通式立交设计体会--结合永九快速路与钟太快速路互通立交工程论述

丘陵地区城市快速路互通式立交设计体会--结合永九快速路 与钟太快速路互通立交工程论述 摘要:城市快速路相对高速公路,有基本不需考虑收费系统,以及出入口间距 及加减速车道控制指标相对较低等特点。针对地势起伏较大且农林用地限制因素 较多的丘陵地区,快速路互通相对高速公路互通可更加灵活紧凑。此外城市快速 路作为城市道路仍有地下管网需求,可引入服务带概念集中布置管网,并结合服 务带设置碟形边沟贯彻海绵城市理念。 关键词:城市快速路;互通立交;丘陵地区;服务带;碟形边沟 引言:本文为某丘陵地区两条城市快速路之间互通式立交设计实例,目前已 开工建设。文中结合城市快速路特点,介绍了该互通立交工程的设计思路及要点。并根据个人设计体会讨论了设施服务带及碟形排水边沟设置的特点。 一、项目背景 1.1地貌地质条件 项目位于广州知识城西北部,沿线丘陵相对高度20~60m,间夹山间冲沟、 小盆地,现状用地以农田、鱼塘、菜地、果林为主,零星分布有村庄、厂房等。 根据钻探揭露,场区从上往下覆盖层主要为第四系人工填土层(Q4ml),包括(素填土和杂填土)、第四系冲积层(Q4al)、第四系坡积层(Q4dl) 、第四系残 积层(Q3el)、基岩为燕山期四期(γ54)花岗岩。 1.2周边相关骨架交通简述 A、永九快速路 南北走向,红线宽度55米,规划断面双向十车道。北与新广从公路相交连接白云区、从化区,南接萝岗永和大道贯通整个黄埔区。 B、钟太快速路 东西走向,红线宽度45米,规划断面双向八车道。西接白云区新广从路可前往白云机场,向东贯穿知识城北部与北三环高速相交前往增城。 1.3与穗广深城际铁路的关系 根据搜集相关资料,穗莞深城际铁路规划线位在钟太快速的南侧。本互通方 案设计过程中与穗莞深城际铁路设计方案进行了对接,明确穗广深高架上跨本工 程并落实了布墩位置,避免了不必要的冲突。 二、总体方案及规模 永九快速线南起K15+000,北至K16+140,线路长1.14公里;钟太快速路段 西起K1+160,东至K2+436.972,线路长1.28公里。立交范围内的永九快速路主 线保持双向8车道,钟太快速路主线保持双向6车道。 立交范围内东北、西北、西南象限均为山体。可考虑利用现状地势布置匝道位置,增加匝道路基长度替代匝道桥以节约造价,路基纵断面尽量顺地势拉设,减少土 石方量。同时考虑避免侵占南侧基本农田及北侧山林禁建区。 三、方案设计 2035年钟太快速路-永九快速线交叉口高峰小时流量预测表(pcu/h) 道路名称进口道交通量小计合计 钟太快速路(东)左转 338 3759 17034 直行 2762 右转 659 钟太快速路(西)左转 359 3912

高速公路互通立交景观设计规范标准

高速公路互通立交景观设计规 一、国法规 鉴于互通立交桥在高速公路建设中的特殊重要地位,各国十分重视高速公路互通立交桥的景观设计。我国国家交通部1998年关于发布《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JTJ/T006--98),下面摘录关于互通立交桥景观设计的几条规定: 条文6.2.2.1公路上的桥梁、互通式立交、隧道和服务区、管理设施等作为一个景点,设计时应使构造物本身各部位比例协调。 条文6.2.2.2各景点设计路段应充分结合工程和自然景观,宜具有一定风格,且与地域景观协调一致。各景观设计路段之间的过渡应自然。 条文6.3.4.4互通式立交区及服务区围,有条件时宜作景观绿化设计。 二、设计手法 公路互通立交桥景观环境要素包罗万象,但我们不应将精力集中在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人造景观上,而应重点体现对原有的建筑景观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开发,以及公路主体与原有自然及社会环境的相融--“不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 从互通立交桥景观设计入手,例如通过植物高低的变化引导视线,构造景观的节奏感;从互通立交桥线形入手,优化平纵组合、改善线形,使其流畅连续,确保车辆快速安全通过,提供舒适的行车条件,营造出“车在路上走、人在画中游”的优美的公路交通环境; 从互通立交桥结构入手,要求边坡以曲线柔美自然流畅的曲面为主,挡墙由高至低或由低至高渐变且与路线线形吻合为主要造型,边沟以隐蔽、宽浅或远离路基为首选。 互通立交桥周围的山岭、坡地、河流,构成美丽的风景,千变万化的植被体现出一种自然美。互通立交桥作为一种构造物,既要满足车辆通行的基本要求,又要达到自然景观与再造景观的和谐统一。 互通立交桥匝道大量曲线的设置,使公路线形能更好地适应地形,增加了互通立交桥的曲线美,给人以幽静和耐人寻味的感觉。曲线丰富的变化和节奏感,驾驶员行驶在上面,眼睛左右移动,不断扫视整个视域,并把视线引向远方,避免了驾驶员遇到紧急情况而手慌脚乱。

互通式立交的设计方法

互通式立交的设计方法 互通式立交的设计方法立交造型和位置的选取高速公路的总体设计思路确定以后,互通式立交位置的选取就显得比较重要,需要了解立交区域内许多自然条件,包括立交区域内的地形情况、岩石和水土的分布和气候条件,以及区域内植被情况, 道上不同区段的构造物采用不同的立面造型,以达到丰富立交景观的作用。从而使立交在整体造型上具有美观、大方的特点,并对周围景观起到优化的作用。 立交的坡面景观设计立交的坡面景观设计对于立交的整体设计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它使立交的造型具有优美、实用的特点。立交的坡面景观设计的一个主要途径是通过坡面修饰来实现的。

坡面修饰就是对匝道所包围着的区域,进行横断面设计时,根据匝道填土高度的不同,路基横坡度采用不同的值,越低越缓,一般在路肩3~4米的范围内作成园形,这样将使匝道的横断面在整体上具有柔和的自然形态,起到修饰和美化的作用。坡面修饰一般在环形匝道及三角区域内进行,而作为坡面修饰设计思路在设计文件中的具体反映即为等高线图。坡面修饰的等高线要尽可能地不与原有的地面 腐植土,可就近用于坡面修饰,减少了运距。 绿化是立交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兼起到宏观景观和微观景观的作用。立交的绿化主要以矮小灌木、草皮为主,从工程条件看,这些花草树木对路基边坡有一个稳定作用,此外它们对现有的景观还能起到补充的作用,调整工程中难以避免的景观影响,并同时保持了生态平衡。位于匝道两侧的矮小灌木、草皮对景观还

起着良好的衬托作用。由于匝道的平曲线半径一般较小,因而在曲线外侧的树木使曲线变化显得非常明显,而在内侧的树木既可增加识别匝道特征的能力,又能使景观与造型恰当地配合,但应注意的是,在立交内应种植矮小的灌木,以利于整个立交的通视,保证车辆的行驶安全。这些绿化仅能起到宏观景观的作用,作为互通式立交的绿化,还需搞一些集中的景观绿化,如在立交的匝道所包围着的区域内可适

城市互通式立交设计要点分析

城市互通式立交设计要点分析 发表时间:2018-09-12T16:24:58.43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2期作者:彭振华 [导读] 摘要:城市互通式立交设计就是能够更好的提高公路的运行能力,进一步对安全通行性进行强化的必然措施。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东莞分院广东东莞 523000 摘要:城市互通式立交设计就是能够更好的提高公路的运行能力,进一步对安全通行性进行强化的必然措施。但是怎样提高城市互通式立交设计的儿科学性,并以此来解决城市互通式立交设计中一些尚存的问题已经成了各城市互通式立交设计单位中工作的重点内容。本文就详细的分析了城市互通式立交设计中的要点问题,希望为类似工程的设计提供可以参考的依据。 关键词:城市互通;立交;设计;要点;分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的交通业也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道路的纵横交错使得平面交叉路口已经满足不了现代城市交通量的增长,在这样的环境下,城市互通式立交,作为现代化城市交通标志的形式也就产生了。其也就成了城市道路网络中的重要枢纽。由于其具有特殊的空间多层的立体结构形态,又担负着道路中的交通转向、梳理和控制车流量的作用,因此,也就成了道路中的主要安全关口。从总体上来说,这种形式的交通组织方式有很多优势,比如,可以使各个方向上的车流在不同标高的平面上行驶,大大的减少了车流的冲突点;为车流的连续通行提供了便捷的条件,进而提高了道路的通行能力;有效的节约了人们的行驶时间,还节省了燃料的消耗,进而降低了车辆的运行成本和尾气的排放,实现了节能减排;还对相交道路的车辆出入进行了控制,进而减少了对城市主干道和快速交通道路的干扰。 1、城市互通式立交可行性分析 城市互通式立交的可行性分析主要是对道路建设的区域的交通量进行分析。一般情况下,很多城市在对道路交通量进行分析时,先要对本城市的交通量进行预测,在预测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阶段:首先要对整个城市的发展进行综合性的预测,尤其要重点估计道路建设区域周边经济发展的情况;然后要详细的分析道路建设区域的交通集中量,这中间不但包括交通集中发生区域的交通量,还包括交通集中的程度,尤其还要明确的区分各个道路交通集中点的密集程度,通过分析,并将分析的结果以及其中用到的数据资料等整理起来,作为后期进行城市互通式立交设计的参考资料;其次就是要预测道路建设区域的交通分布情况,通过预测,构建出一个道路交通运行的大致框架;最后就是根据构建出的大致框架,对道路建设区域的交通量进行分配,通过对城市道路建设中各条道路的交通量进行规划,从而达到对道路建设区域中各条道路的交通量进行合理的规划。在对城市道路的交通量进行合理的预测后,就需要将预测的结果进行整理,使其形成一个条理清晰的可行性报告。一般情况下,交通量的预测报告中以每2年为一个基准,其中一定要重点说明互通式立交道路的日流量、高峰时段的流量以及针对各个道路高峰点所做出的流量预测的结果。 2、城市互通式立交设计方案的要点 对城市互通式立交设计方案进行合理的设计,使其能够形成一个更加有效的,并且切合实际的设计体系,这也是一种能够有效推动城市道路交通的重要手段。而城市互通式立交的设计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我们只有发挥出积极配合的力量才能取得理想的设计效果,从而对城市互通式立交设计的应用更加具有实用性做好保障。 2.1选择立交的位置要合理 对城市互通式立交设计的工作人员来说,合理的选择城市互通式立交的位置是明确交通枢纽节点的关键问题,这也是城市互通式立交总体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设计人员应该对建设项目的整体功能作为重点进行考虑,再对周边的交通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包括周边道路的交通情况、城市互通式立交附近的地形情况、地形条件以及地质条件等。设计人员在明确了上述这些问题后,还要考虑到城市互通式立交公路项目区域的真题规划、区域交通能力等因素,根据这些因素来对节点的位置进行确定。一般来说,城市道路交通方案的最终结果取决于城市互通式立交的位置,当满足不了高质量施工和应用要求,或者无法在主线和被交路相交处进行设置时,可以考虑到移位、合并或者分离等措施,进而保证城市互通式立交设计的规范化和合理化。 2.2要对立交的型式进行科学的衡定 对于城市互通式立交设计来说,立交桥式的选择合理程度直接影响着城市互通式立交以及与其相应通行道路的运行能力。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城市互通式立交设计的重点就是要科学的衡定立交的型式。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从城市互通式立交的适用功能方面。站在功能的角度上对城市互通式立交进行划分,可以将其划分为枢纽城市互通式立交和出入口型城市互通式立交。枢纽城市互通式立交就是能够有效的解决城市道路之间存在的交通流量的转换问题,在实际的选型过程中,设计人员要更多的考虑到其实用性的功能,此种型式有着较大的设计空间。而出入口型城市互通式立交则更多的应用在交通流量上下高速道路的位置,在设计的型式上与上述枢纽式的城市互通式立交的设计型式有所区别,此种设计型式比较有限,需要在充分满足公路管理的相关要求上来进行;二是在保证城市道路通行能力方面。实现城市互通式立交的目的就是要对交叉路口的运行效率进行提升,进而减少道路交叉对交通出行的影响,而通过有效的设计则能够更好的满足于城市交通安全与快速的通行要求,设计人员还要针对日常高速公路中交叉路段的通行情况,选择使用性强的城市互通式立交型式,使城市道路能够保持稳定的通行能力。 2.3要对匝道的设计进行综合性的考量 在城市互通式立交整体的规划中,匝道的设计车速和通行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其关系着城市互通式立交的具体形状、设计尺寸等因素,而要想提高城市道路的通行能力,同时对通行的安全做好保障就需要设计人员对匝道的设计进行综合性的考量。在设计车速方面,在实际的设计中,在匝道车速的设计环节,设计人员一定要根据城市互通式立交的等级、类型、转弯的交通量等情况来对相应匝道的车速进行设计。因此,在这个过程中,设计人员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在右转弯的匝道上需要采用上限标准或者中间值,来保证车辆通行的安全性;在直连式或者半直连式左转匝道的设计方面要采用上限标准或者中间值;为了更好的保障城市道路的通行效率,在入口的匝道部分,应设计更高的车速,但是在接近出口的匝道部分应将车速适当的降低。在匝道通行能力方面,设计人员要对相关的因素进行充分的考量,并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验算和检查,最终确定合适的设计方案,使匝道的通行能力能够更好的满足交城市道路交通运行的实际需求。 2.4要与周边环境相适应 在城市互通式立交设计中设计人员要考虑到施工地形方面的需求,尤其是对于一些风险点和敏感区,设计人员要进行避让,减少地形环境对城市互通式立交设计带来的影响。另外,还要避免建设中由于高填、深挖等工程给周边环境、景观等造成的破坏和影响。设计人员

简述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桥设计

简述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桥设计 提要:通过设计工作实践,对互通立交的选型、视距、匝道线形、变速车道进行了探讨,好的互通立交设计应重视这些问题。 关键词:互通立交选型视距匝道变速车道 1、序言 互通式立交是公路及城市路网的重要节点,是主要道路交通汇集、转向和疏散的重要场所,是保证道路交通运输畅通的关键。互通立交的建设条件复杂,功能要求全面,设计时应对交通量、交通类型、拆迁占地、造价、环境协调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互通立交具有工程规模大、占地大、造价高、建设周期长等特点。合理选择立交的布局形式,准确运用技术指标,对提高立交通行能力,节省行驶时间,保证行车安全,提升道路景观效果等至关重要。笔者根据实际的工作经验对互通立交设计的几点问题进行探讨。 2、互通立交的选型 互通立交的型式很多,常采用的有菱型、喇叭型、定向和半定向型、苜蓿叶型、部分苜蓿叶型、环型等。每种型式的立交根据实际情况还可以演变成各种不同的形式,例如菱型立交又可以分为普通菱型、分离菱型和三层菱型立交,对应的改进型式为压缩菱型、单点菱型和三层重叠菱型立交。每种型式的立交都有其优点、缺点和适用条件。 互通立交的选型建议把握以下几个原则:(1)、互通立交的型式及规模取决与拟建道路和相交道路的性质和远景的交通量,所拟定的互通型式必须满足车流安全通畅的需要,以及能满足相应的服务水平。由于社会经济及交通量发展较快,互通式立交的选择还需要考虑远期改扩建的可能性,预留未来改扩建的条件,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2)、互通立交的型式应适合地形、地物、地质以及工程用地等条件,应在满足交通需求的前提下,顺应地形布设方案,根据地形和主线的纵坡,合理选择匝道上跨或者下穿主线。有时为了避免重大工程或拆迁,必要时可以适当改动主线,在一定范围内降低常用的线形标准。 3、互通立交的视距 在互通立交范围内,由于车辆频繁进出主线,所产生的合流点,分流点给这一路段的交通带来了复杂性,驾驶员需要有更加开阔的视野,以看清前方的车流情况,作出准确判断,保证车辆安全地进出主线。因此,互通立交范围内主线的视距比其他路段有更高的要求,特别在互通立交出口之前,应根据主线的运行速度预测值保证判断出口所需的识别视距。识别视距的能见范围,应保证驾驶

城市互通式立交选型设计分析

城市互通式立交选型设计分析 发表时间:2018-07-04T15:27:46.63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5期作者:谭雪琴[导读] 互通式立交选型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针对城市的交通情况,制定立交选型方案,然后进行效果对比,选择最合适的方案。 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401121 摘要:尽管城市道路的运输能力越来越强,却还是不足以减轻道路负担,很多大城市已经出现城市交通严重堵塞现象。在这些城市中,很多道路选择的都是平面交叉形式,这就限制了行车空间,而立体交叉式道路则可以解决以上问题,减轻交通负担。立体交叉道路主要以互通式立交桥的方式出现的,这种立交桥有很多类型,相关人员要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最适合城市交通发展运行的类型,然后 对其进行设计。关键词:城市;互通式立交;选型;设计;互通式立交选型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针对城市的交通情况,制定立交选型方案,然后进行效果对比,选择最合适的方案。本文主要针对城市互通式立交选型设计进行分析。 一.城市互通式立交选型原则主要有四方面,其一立式交叉道路本来是为了降低道路运行压力,拓展道路运行空间而设计,所以在选择立交类型时,首先要基于本城市的交通实际情况,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城市的发展,进而对未来城市的交通量进行准确预测,在设计时,也要考虑平面交叉道路的设计,使这些平面交叉道路与立体交叉道路严丝合缝连接在一起,道路顺畅,城市交通水平才会提高[1]。其二立体交叉项目选型之前,项目位置已经明显确定,所以还要将施工现场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对其自然环境、地理环境以及社会条件等进行研究,使选择的立交道路类型与当地的地形地势地质等条件相符合,只有条件满足,立交道路在施工中才会顺利,不会出现变更。 其三立交道路所占据的空间大小也是有要求的,所以尽可能选择占据空间小的类型,这不仅节约土地资源,节约空间,还会减少相关成本。其四立交类型还要与整个城市和现场周围的环境相适应相协调,其本身在施工时,不要对周围的环境造成影响,在施工完毕投入使用后,该类型立交还要满足景观要求。 二.城市互通式立交选型方案及设计立交形式就要四通八达,所以很多城市会选择四路互通式。 1、立交选型方案主要有三种,对三种方案进行优劣势对比,选择最合适的类型进行设计。其一为苜蓿叶型立交,这种类型,立交的形状呈苜蓿叶形式,匝道的数量为4个,形状为环形,右转车道数量也为4个[2]。这种立交的优势:在运行时,道路之间不会形成矛盾点或阻碍点,一条道路出现故障,其他道路依旧不受影响,这种连续自然的道路安全系数会得到保证。道路在修建时,可按照苜蓿叶形状一一建造,即使整条道路未建设完,只要有一片叶状修建完毕,便可以进行通车。这种类型的立交造型简单,一座跨线桥就组成了该种立交。劣势:主要体现在环形匝道上,首先道路过长,导致左转车辆运行距离长,再加上运行速度受到限制,起不到节约时间的目的。其二是环式立交,这种立交中心以圆岛形式呈现,从中心到四周,分为三层道路,分别环绕下来。优点:主干道为单向行驶方式,车辆畅通无阻,车辆运行效率和运行安全都可以得到保证。环形道上也没有冲突点,信号灯设置数量很少,结构很小,所以对于城市土地资源来说,占地面积还是比较小的。缺点:转向车辆运行速度受到限制。整体立交结构也比较复杂,花费成本多,施工困难。其三是组合式立交,将以上两种方式结合,塑造半苜蓿叶半定向性全互通型立交,对左转匝道形式进行改善,选择的匝道形式也是组合方式,环形与半定向结合,数量分别为两个[3]。优点:行车方向不是双向,所以行车运行比较安全畅通,在结构方面也比较紧凑。缺点:转向车辆速度受到限制,人们的行驶时间没有得到节约。 2、方案选定及设计在城市互通式立交选型方面,综合各项原则以及现实立交建设各方人员的建议和意见,最终决定选择组合式立交方案。这种方案落实后,占地面积和空间会得到节约,通行能力得到保障,路口也不至于形成过度拥挤堵塞现象。在该方案中,具体设计为:对匝道进行对角线设计,在四个象限中,二四象限的位置主要安排左转匝道,在布置时,还要注意路口处的一些有价值的建筑物,这些建筑物必须保留。在左转环道基础上,设置右转匝道,具体位置是在前者的内侧,这就使得更多空间被节约。 3、组合式立交通行能力计算在选择组合式立交类型后,还要对其通行能力进行计算,以便对其结构进行改善和调整,使其通行能力更强。主要对两方面进行验算,其一是主线通行能力,验算公式为:Nm=ac?N,在该公式中,ac与N都是固定值,与该道路本身性质有关[4]。N是道路的可能通行能力,ac代表分类系数,Nm则代表道路的通行能力,在计算出相关的数值后,还要与设计交通量进行对比,看其是否满足通行要求。其二是匝道通行能力,匝道会对行车速度和行车距离产生影响,其通行能力也要符合设计要求。在对其通行能力进行计算时,主要将匝道以及匝道和其他主干线连接部分作为验算对象,在将这两部分数值演算出来后,对其进行对比,选取最小值作为匝道通行能力代表值。在组合式立交设计中,对于单车道匝道,主要将入口单向三车道正向车辆数量作为核算对象。 三.城市互通式立交选型设计注意事项在组合式立交方案中,两种类型中的匝道会在环形围绕中形成重叠空间,在空间上,只要重叠高度大于车辆高度,车辆在这种重叠空间中安全性是可以得到保证的。行车时间和土地资源都不会过度浪费。做好初步设计后,还要对其进行深化设计,相关注意事项有以下几方面,其一线型选择要合理,匝道宽度要与分流点合流点车辆数量相适应,使匝道的交通运行能力强。在匝道出口处,主要注意高度设计,相关指标数据一定要大。匝道纵断面在设计时,一定要注意竖曲线半径要大。主线在进行横断面设计时,应对其布置形式进行合理布置,使立交的交通能力有可以扩充增大的潜在空间。如此未来城市交通行车量变更大时,立交桥也有可以改造升级的空间。结语

互通式立交设计实例讲课教案

互通式立交设计实例

2.7.17.2 延安路-南北高架立交 1.立交概况 1)立交等级 延安路-南北高架立交位于成都路、延安路交叉口,是市中心的重要交通节点。延安路是横穿上海市中心城区高架系统东西向的交通主干道,东接延安路隧道复线与浦东陆家嘴地区相连,西至虹桥国际机场和沪青平高速公路。南北高架是一条纵贯市中心区南北向的城市主干道,往南穿越黄浦江与浦东济阳快速路连接,往北至南北高架延伸线,与彭浦工业区和宝钢地区连接。延安路-南北高架立交不仅是连接这两条干道的交通枢纽,而且是上海市高架系统“申”字型骨架的中心点。因此,该立交是市区高架系统中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工程之一,它的建成将为高架系统安全、畅通、快速运行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根据立交所处的地理位置、相交道路的等级和在路网中的重要性,立交等级确定为互通式立交1级。 2)设计标准 立交主线设计车速为60km/h,匝道为30km/h;主线净空为5.2m,主线最小半径为1000m;匝道净空为4.5m,匝道最小半径为55m;主线最大纵坡为4.16%,匝道最大纵坡为5.5%。 3)选型依据 (1)用地条件 南北高架与延安路高架轴线间呈斜交72度,规划红线均控制在65m范围内,交叉口规划半径仅为80m。立交四周建筑物稠密,有8层高的浦东大楼,多幢5层楼新工房,其余大多为2至3层的老式砖房,在交叉口西南象限紧贴红线有2幢24层新建高层建筑,立交占地很小,设计条件极为苛刻,立交方案的取舍受地形约束较大。 (2)交通量预测 根据上海市交研所提供的交通流量预测资料,该立交远期2020年立交高峰小时流量为12683pcu/h,南北高架与延安路高架的交通比重2020年为54:45,南北高架流量略大于延安路高架流量。南北高架的直行流量占进口总流量的58%,延安路高架的直行流量占进口总流量的53%,因此首先应保证该节点直行车流的流量。 (3)设计原则 该节点为高架系统的中心,应为各个方向的交通提供互通、便利、安全的条件;在不破坏立交总体造型、不增加桥下净空的前提下设置人行设施,以确保行人安全通行。由于该立交地处闹市中心,它不仅是一项交通设施,也应成为市中心区的建筑景点和公共绿地;同时考虑到该地区位于市中心黄金地段,建筑密度大,土地价值高,立交方案应尽量减少拆迁量和用地。 4)立交总体布置 根据上海市总体规划,结合交通发展需求及特殊设计环境,立交形式曾作过多方案比选,最终选择了全定向型互通式立交方案。总体布置为:第一层为地面道路,第二层为东西向延安路高架主线,与延安路隧道连接纵向起伏高差较小,第三层为南北高架转向延安路高架的左、右转匝道,第四层为延安路高架转向南北高架的左、右转匝道,顶层为南北高架。下图为建成的延安路-南北高架定向型互通式立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