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背景和特征(1)

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背景和特征(1)
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背景和特征(1)

面向21世纪的中国政策科学必须充分考虑公共部门管理研究(公共管理学)发展的背景与趋势,把它放在公共管理的大视野中加以考虑,这有助于把握政策科学发展的未来取向,拓宽政策科学的研究主题,引入新的研究方法,加快政策科学的知识创新。一、公共政策学的缘起政策科学又称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学)和政策研究,是二战后在西方(主要是美国)的思想库和大学兴起的一个全新的跨学科、应用性的研究领域。它的出现被视为“当代公共行政学的最重要的发展”、当代政治学的“一次最重大的突破”以及当代西方社会科学领域的一次革命性变化。政策科学的迅速成长以及它对各国政府政策制定和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使它成为各国政界和学界共同关注的学科。现在政策科学已构成当代公共管理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而富有活力的部分。一般认为,“政策科学”概念是美国政治科学家拉斯韦尔首先提出的。早在1943年的一个备忘录中,他就提到了“政策科学”的概念,而这一概念在出版物中的首次出现则是他与卡普兰在1950年合著的《权力和社会:政治研究的框架》一书。1951年,拉斯韦尔在与拉纳合编的《政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新近发展》一书特别是拉斯韦尔本人所写的“政策方向”一文中,首次对社会科学中的政策研究方向,即政策科学的对象、性质和发展方向作出规定,奠定了政策科学发展的基础,成了政策科学诞生的标志,拉斯韦尔因此成为“现代政策科学的奠基人”;政策科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形成,则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事,它以德洛尔的政策科学“三部曲”——《公共政策制定检讨》(1968)、《政策科学构想》(1971)和《政策科学进展》(1971)的出版为代表,这些著作构成政策科学发展的第二里程碑。“政策分析”一词则是美国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林德布洛姆首先提出的。他在1958年发表了“政策分析”一文,用“政策分析”表示一种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渐进比较分析类型。在西方文献中,“政策科学”与“政策分析”两个概念的关系颇为复杂,有的学者将两者当作同义词使用;有的学者将它们加以区别,用“政治科学”作为一个总的学科领域名称,强调它的跨学科、综合性特征,而将“政策分析”看作政策科学的一个分支,强调政策分析作为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一个应用性学科的特征。

二、公共管理学的发展背景、特征及对政策学的影响尽管拉斯韦尔和德洛尔等人所提倡的政策科学是一种全新的跨学科、综合性的学问,是一种“统一的社会科学”(元社会科学),但是政策科学既然主要以公共政策作为研究对象,那么它主要是关于公共部门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的学问。70年代以来,政策科学与经济学、工商管理学、政治学以及公共行政学等学科日益相互融合,最终导致公共部门管理领域新范式或新途径的出现,即“新公共管理”的兴起。因此,要认识和把握政策科学,就不能离开公共部门管理学科(公共管理学)发展的背景与趋势。政府及公共部门管理研究领域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分支是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的。在百余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该学科领域经历了三次范式转变,即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到新公共行政学和政策科学,再到新公共管理学三次重大突破。政策科学可以说是政府管理研究领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empirenews.page--] 1.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形成于本世纪20、30年代,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斯·韦伯的官僚体制理论和威尔逊、古德诺等人的政治-行政二分法理论。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有六大信条:(1 )非政治化的文官制度以及将政治与行政分开的假定;(2)强调层级制和规章制度(即采用官僚体制模式);(3)公务员的终身受雇和政府组织的稳定性;(4 )以文官制度作为人事管理的基本制度;(5)对文官的控制(外部规制);(6)要求结果的公平。早期公共行政学采取了一种形式主义或静态的研究方法,只注重对官僚体制(正式政府组织机构)的分析,忽视了对行政行为及行政管理过程的研究;它将政治与行政(即政策的制定与政策的执行)绝然分开,忽视了政策制定以及政治因素的地位与作用;它将丰富多彩的行政管理现象及过程仅仅抽象为若干原理或原则;效率的标准则被不恰当地过分推崇(价值因素以及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被忽视)。传统的公共行政学范式由于公共管理学科本身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必然引起批评,并促使其转变。

2.新公共行政学和政策科学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兴起,标志着公共行政学范式主导地

位的终结以及政府管理研究新范式的出现。但是没有最终取代传统的公共行政学而成为公共管理研究的主导范式。新公共行政学学派的代表作是《走向一种新公共行政学:明诺布鲁克观点》(1971),它以公平为核心,因而拒绝了传统公共行政学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尤其是政治-行政二分法和官僚体制理论;它强调政治与行政的连续性以及行政管理与价值的关联,并寻求具有灵活性的行政组织结构。因此,分权、权力下放、项目管理、组织发展、责任扩大、冲突和顾客至上成为新公共管理分析组织问题的一些基本概念。新公共行政学强调以“公平”为核心,实际上是一种民主的行政理论,与美国政治学的先驱汉米尔顿·麦迪逊等人在《联邦党人》以及托克维尔在《论美国民主》中所表达的民主行政理论具有明显的师承关系。

美国MPA五所特色学校介绍

美国MPA五所特色学校介绍 1924年,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麦克斯维尔公民与公共事务学院启动了美国第一个MPA项目,开始了全美乃至全世界公共管理职业研究生教育的历程。到目前为止,美国有2 60多所学校开设了MPA/MPP项目,而且全美综合排名前100名的高校中,有一半多的高校开设了MPA项目。MPA已经同MBA、JD并称为美国文科职业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三大支柱。 MPA (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即公共管理硕士, 是以公共管理学科及其他相关学科为基础的研究生教育项目, 其目的是为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美国的MPA,是比较先进和成熟的哦!是近几年来许多留学美国的研究生首选的热门专业嗯!

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 哈佛大学是美国最早的私立大学之一,也是全美乃至全世界最好的大学之一,学校位于马赛诸萨州波士顿的剑桥城。肯尼迪政府学院前身是成立于1936年的哈佛大学公共行政研究生院,是培养公共领域时代精英的摇篮,其MPA专业全美排名第二。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有3类MPA课程,分别是MPP、MPA/ID和MPA2,其中申请MPA2要求有三年全职工作经验,这3类课程都需要修读全日制2年,学费每年为$39,041。其教学特点是注重基础方法论与政策研究领域的结合,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大量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肯尼迪政府学院的政策研究领域包括以下6个方面:商业与政府政策,民主、政治和经济机构,国际和全球事务,国际贸易和金融,政治和经济发展,社会和城市政策。

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背景和特征

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背景和特征 面向21世纪的中国政策科学必须充分考虑公共部门管理研究(公共管理学)发展的背景 与趋势,把它放在公共管理的大视野中加以考虑,这有助于把握政策科学发展的未来取向,拓宽政策科学的研究主题,引入新的研究方法,加快政策科学的知识创新。 一、公共政策学的缘起政策科学又称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学)和政策研究,是二战后 在西方(主要是美国)的思想库和大学兴起的一个全新的跨学科、应用性的研究领域。它的出现被视为“当代公共行政学的最重要的发展”、当代政治学的“一次最重大的突破”以及 当代西方社会科学领域的一次革命性变化。政策科学的迅速成长以及它对各国政府政策制定和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使它成为各国政界和学界共同关注的学科。现在政策科学已构成当代公共管理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而富有活力的部分。 一般认为,“政策科学”概念是美国政治科学家拉斯韦尔首先提出的。早在1943年的一个 备忘录中,他就提到了“政策科学”的概念,而这一概念在出版物中的首次出现则是他与卡 普兰在1950年合著的《权力和社会:政治研究的框架》一书。1951年,拉斯韦尔在与 拉纳合编的《政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新近发展》一书特别是拉斯韦尔本人所写的“政策 方向”一文中,首次对社会科学中的政策研究方向,即政策科学的对象、性质和发展方向 作出规定,奠定了政策科学发展的基础,成了政策科学诞生的标志,拉斯韦尔因此成为“现代政策科学的奠基人”;政策科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形成,则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事,它以德洛尔的政策科学“三部曲”——《公共政策制定检讨》(1968)、《政策科学构想》(1971)和《政策科学进展》(1971)的出版为代表,这些著作构成政策科学 发展的第二里程碑。“政策分析”一词则是美国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林德布洛姆首先提出的。他在1958年发表了“政策分析”一文,用“政策分析”表示一种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渐进 比较分析类型。在西方文献中,“政策科学”与“政策分析”两个概念的关系颇为复杂,有的 学者将两者当作同义词使用;有的学者将它们加以区别,用“政治科学”作为一个总的学科 领域名称,强调它的跨学科、综合性特征,而将“政策分析”看作政策科学的一个分支,强 调政策分析作为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一个应用性学科的特征。二、公共管理学 的发展背景、特征及对政策学的影响尽管拉斯韦尔和德洛尔等人所提倡的政策科学是一 种全新的跨学科、综合性的学问,是一种“统一的社会科学”(元社会科学),但是政策科 学既然主要以公共政策作为研究对象,那么它主要是关于公共部门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的学问。70年代以来,政策科学与经济学、工商管理学、政治学以及公共行政学等学科日 益相互融合,最终导致公共部门管理领域新范式或新途径的出现,即“新公共管理”的兴起。因此,要认识和把握政策科学,就不能离开公共部门管理学科(公共管理学)发展的背景与趋势。政府及公共部门管理研究领域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分支是从19世纪末20世纪 初开始的。在百余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该学科领域经历了三次范式转变,即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到新公共行政学和政策科学,再到新公共管理学三次重大突破。政策科学可以说是政府管理研究领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形成于本

城市公共管理学科构建

城市公共管理学科构建 城市规划是政府公共管理的重要构件,当这种关系投射到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时,城市规划教育自然是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不 可或缺的一部分,城市规划教育理应纳入到公共管理学科建设中并占有相应的比重。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对学科结构进行调整,设立公共管理一级学科,自此,很多高校开始试办公共管理专业,此前主要集中在城市规划、建筑学、景观学、景观建筑设计等专业的城市规划教育也逐 渐纳入到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范畴,城市规划课程在公共管理专业领域得到了不同程 度的体现。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城市规划教育也得到了关注,但与我国城市化及公共管理现代化的水平相比,公共管理领域内的城市规划教育还显得滞后和重视不够,这不仅不利于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科学发展,还将影响我国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质量及政府的公

共管理水平。进一步推进城市规划教育与公共管理学科的改革发展,势在必行。 一、公共管理专业开展城市规划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科融汇交流不足 公共管理专业试办前,我国的城市规划教育主要集中在工学和理学中的建筑工程、工程测绘、经济地理等专业。到2007年底,全国共有138所高等院校设立了本科城市规划专业,57所高校和研究机构设立了硕士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自1998年起,公共管理专业异军突起,城市规划逐渐步入社科领域,目前已经有成百所高校开设了公共管理专业,但公共管理在引入城市规划教育方面明显滞后,既没有重视城市规划在该领域的建设,也没有充分吸取传统城市规划学科的专业优势做出适宜自己的专业 布局。培育出来的公共管理人才缺乏必要的规划技术、规划理念和设计思维,缺乏城市意识,不能按其规律建设管理好城市,对于其公共管理水平的提升构成了短板。 专业建设重视不够

美国插画专业院校排名

什么是插画? 插画最早来源于张贴海报。所以最早的时候,所谓的商业插画是属于平面设计专业的,随后慢慢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绘画体系。插画在中国被人们俗称为插图。今天通行于国外市场的商业插画包括出版物插图、卡通吉祥物、影视和游戏美术设计和广告插画4种形式。实际在中国,插画已经遍布于平面和电子媒体、商业场馆、公众机构、商品包装、影视演艺海报、企业广告甚至T恤、日记本、贺年片等。 插画和平面设计、漫画的区别 插画和平面设计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插画最早来源于海报的形式就说明了插画本身就是平面设计的一个分支,只是插画更加专业化。从绘画的构图到颜色到形式感都是平面设计的一种表现手法,现在的大量插画和装饰画更加注重这些构成感。还有就是插画在平面设计方面的广泛使用。现在图书封面、游戏海报、电脑显卡和主板的包装等很多方面都使用到插画作品,所以说二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漫画和插画很像,无论从技术上到风格上都没有明确区分的概念。但是他们却有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作为一个成功的漫画师,想的不只是人物多么漂亮颜色多么绚丽,他们看的更多的是故事的连续性、分镜头和整个故事的安排等等。所以相对来说,对漫画师的要求更加高,更加严格。而插画师考虑的更多的是一副作品的内容,颜色、角色、构图和市场性等,针对的是一副作品或是一系列的作品,而不是连续。这就是二者的区别。 专业描述 插画是运用图案表现的形象,线条、形态清晰明快,制作方便。在现代设计领域中,插画设计可以说是最具有表现意味的,它和绘画艺术有着亲近的血缘关系,但是插画在表现技法多样性以及在设计主题表现的深度和广度方面,都有着长足的进展。 职业范畴 插画涵盖范围很广,在国外插画的风格很多,行业发展的也很成熟,插画已被广泛运用于广告、传媒、出版、影视等领域。 就业前景 插画设计专业的就业前景非常的广泛,插画设计专业的人员工作在新闻出版社、电子出版社、广告传播、网络公司、企事业单位设计策划部分等,随着今年游戏行业的火爆,很多插画设计专业的人员转向游戏行业特别多,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原创设计的重要性,使用图象处理和文字编排的传统平面设计方式已经不足以吸引客户的眼球。相比之下,插画中所蕴含的自由元素、富有激情的创意、炫美时尚的色彩、表现丰富的技法更能感染人们的情绪,使人在获得商品信息的同时还能获得视觉的愉悦和人生的感悟 就业职位 自由插画师动画设计师美术类导师儿童读物插画作者游戏插画设计 3D插画设计 主修课程

公共管理学科博士点

公共管理学科博士点 2013-04-20 05:53 星期六 1204 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学科评估排名一级学科博士/硕士点 北京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第二军医大学 第四军医大学 东北财经大学 东北大学 复旦大学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国家行政学院 哈尔滨医科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吉林大学 兰州大学 南京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南开大学 清华大学(含北京协和医学院) 厦门大学 山东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四川大学 天津大学 武汉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湘潭大学 浙江大学 郑州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山大学 120401 行政管理国家重点学科/博士点/硕士点 国家重点学科 中国人民大学 中山大学

博士/硕士点(一级学科覆盖) 北京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第二军医大学 第四军医大学 东北财经大学 东北大学 复旦大学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国家行政学院 哈尔滨医科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吉林大学 兰州大学 南京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南开大学 清华大学(含北京协和医学院) 厦门大学 山东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四川大学 天津大学 武汉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湘潭大学 浙江大学 郑州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山大学 博士/硕士点 哈尔滨工业大学 云南大学 120402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国家重点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国家重点学科 复旦大学

博士/硕士点(一级学科覆盖) 北京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第二军医大学 第四军医大学 东北财经大学 东北大学 复旦大学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国家行政学院 哈尔滨医科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吉林大学 兰州大学 南京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南开大学 清华大学(含北京协和医学院) 厦门大学 山东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四川大学 天津大学 武汉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湘潭大学 浙江大学 郑州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山大学 博士/硕士点 第三军医大学 中南大学 120403 教育经济与管理国家重点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国家重点学科 北京大学

公共管理课程

公共管理课程 篇一:公共管理硕士课程设置一览表 公共管理硕士(MPA)课程设置一览表 篇二:教学大纲 《公共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代码: 2、课程名称(中/英文):公共管理/Public Administration 3、学时/学分:54/3 二、课程简介 公共管理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依法处理政府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的总称。《公共管理》课程就是对公共管理的原则、理论、方法和实践的介绍和展开,它包括公共管理的主体、职能、层级、决策、资源、绩效评估、战略管理、电子技术以及公共管理发展的前景等主要内容。 三、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 《公共管理》课程是公共管理硕士(MPA)的专业核心课程,是MPA课程体系中的最主要专业基础课,不仅为MPA 学生进一步学习和了解公共管理和政府治理提供基本的知识框架和实际公共管理的背景知识,而且引发学生对MPA 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为这些课程教学的开展,提供

必备的专业知识积累。该课程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公共管理理论和方法,分析中国政府的实际公共管理和治理过程,做到学以致用。 四、教学方法和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1、课程的教学方法 1、教师讲授 2、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3、案例教学 2、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1、学生必须积极参与讨论 2、学生必须写作案例分析报告 五、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一讲概论:公共管理(6学时) ? 案例 ? 习题 第二讲公共组织:公共管理主体(4学时) ? 案例 ? 习题 第三讲公共管理职能:理论与边界(4学时) ? 案例 ? 习题 第四讲公共管理层级:中央与地方关系(4学时)

公共管理改革与发展

课程名称:公共管理改革与发展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掌握公共管理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综合运用公共管理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评价西方国家行政改革具体实践,分析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理论与实践。 考试的学科范围主要包括:西方行政改革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西方主要国际行政改革的主要内容,西方国家行政改革主要模式,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理论对中国的启示,中国行政改革的历史过程、主要特征,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措施和经验。 二、考试的内容 1.基本概念:行政改革、机构改革、公共选择、新公共管理、治理、市场配置、非市场配置、新公共服务、官僚制、公共服务的民营化、市场化政府、解制政府、企业家式政府、重理政府、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弹性化政府、参与式政府、政府再造、服务型政府、内源式行政改革。 2.行政改革的基本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的作用和缺欠,新公共管理理论,政府治理理论,公共服务理论,后现代行政理论,公共行政的民主化,公共行政的民营化,公共服务的企业化,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公共服务的信息化,西方政府改革与政府创新,西方政府改革的主要模式,政府再造的主要内容,服务型政府的主要内容,当代行政改革的主要内容和趋势,行政改革发生的国际原因和国内原因,行政改革的主要类型,能政府的主要特征和内在矛盾,

政改革的基本原则,行政改革的目标和方式,计划经济时期政府职能配置的主要特征,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公共服务及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内涵和特征,公共服务市场化的现实意义,发展中国家行政不善的主要表现和原因,内源式发展的主要内容和内源式的行政改革,现代公共行政的基本价值定位,现代公共行政价值观的载体,政府职能的合理定位与职能结构的调整,我国政府职能的重新设计,政府职能市场化与社会化的涵义,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的影响和作用,中央与地方关系基本模式。 3.结合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分析中国的改革实践。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机制。联邦分权制中央与地方关系模式的共同特点,转型期我国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存在的主要问题,处理转型期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新公共管理理论对中国行政改革的启示,新公共服务对中国政府改革的启示,西方改革实践对我国公共服务生产模式再造的启示,西方公共服务市场化对我国公共服务的启示,我国现代公共行政的基本价值定位,现阶段我国政府职能配置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快政府职能转换的基本思路与框架。 三、考试题型考试的题型 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XX个学校的公共管理专业比较好

XX个学校的公共管理专业比较好 公共管理硕士MPA (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是以公共管理学科及其他相关学科为基础的研究生教育项目,其目的 是为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下面出guo为你介绍美国哪个学校的公共管理专业比较好。 迄今为止,在美国前100的大学中,共有61所院校开设了公共管理或者公共政策相关的硕士学位;而尚未开设该专业的大学多以理 工类大学为主。 MPA是公共管理硕士(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或者公共事务硕士(Master of Public Affairs)的简称,在国外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里,公共管理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以及法律硕士被 称为文科高层次职业研究生教育的三大支柱。 公共事务(Public affairs)大类中可以细分为:公共行政硕士( 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MPA),公共事务硕士(Master of Public Affairs\MPA),公共政策硕士(Master of Public Policy MPP)和公共管理硕士(Master of Public Management\MPM)。具体到各个 学校,每个学校因为教学和研究的侧重点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命名方式。 MPA是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或Master of Public Affairs的简写,中文译作公共管理硕士或公共事务硕士,而MPP则是Master of Public Policy公共政策硕士的简称。 MPA公共管理硕士:一般从事一些行政管理的工作,主要培养 公共管理的 * 员,即领导团队,管理事务,执行政策等。主要的方

1204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简介

1204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简介 一级学科(中文)名称:公共管理学 (英文)名称:Public Management 一、学科概况 公共管理是人类活动的社会性需求使然,具有悠久的历史。作为一个专门的学术研究领域,公共管理学从公共行政学演变而来,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时间。对于公共部门的专门研究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1887年威尔逊(Woodrow Wilson)在《行政之研究》一文中,确定了公共行政的基本研究方向,以怀特(Leonard D. White)的《公共行政学研究导论》和威洛比(William F. Willoughby)的《公共行政原理》两本著作的出版为学科建立的主要标志。从建立到现在,公共管理学经历了以下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个阶段(20世纪20-60年代),公共行政学阶段。研究对象定位于行政组织,重点对行政机构、过程和程序的管理原则进行研究,以提高行政效率为目标。 第二个阶段(60-70年代),公共政策阶段。研究对象从行政组织扩大到公共政策。为了满足政策实践的需要,注重采用定量研究方法,重点对政策制定和政策设计进行研究。 第三个阶段(70年代之后),公共管理学阶段。从关注政策执行效果出发,注重利用多学科的研究成果,重点对公共政策和行为的绩效进行研究,超越了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界线,积极吸收私人部门的有效管理模式和办法,来改进公共管理的行为。 公共管理学产生于西方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被逐渐地引入我国,对于我国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公共管理实践活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引进西方学术成果的过程中,我国研究人员也根据中国

社会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了学科本土化的改造。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过去那种传统的生产组织方式和管理形式,已经无法完全有效地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一个富有灵活性和创造性、能够满足多样和动态需求、高效、透明和问责的政府,已经成为一种新趋势。这对于公共管理学科今后的发展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二、学科内涵 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公共组织管理活动规律的学科。公共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特别是政府组织,是公共管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包括组织结构、过程、功能,及其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讲包括:公共组织行为、公共政策分析、公共预算与财政管理、公共人力资源管理、非营利与第三部门管理、公共管理的法律基础、司法行政、社会保障、教育行政、土地政策等。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理论,反映了人们对于公共管理规律不同侧面的认识,从提出的时间顺序,可以将这些理论划分为三种主要类型:第一种是传统理论,包括科学管理理论、程序管理理论、科层管理理论等,代表人物有:泰罗(Frederick Winslow Taylor)、法约尔(Henri Fayol)、韦伯(Max Weber)等人。它从理性封闭系统视角看待组织,探讨实现效率目标的有效组织形式;第二种是人性理论,包括人际关系理论、激励动机理论、团体动力学理论等,代表人物有: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麦格雷戈(Douglas M. McGregor)等人。它从自然系统视角看待组织,超越了“经济人”的看法,关注人的社会需求和社会特点,以及满足这种需求的正式和非正式组织形式;第三种是系统权变理论,包括系统理论、生态理论、权变理论等,代表人物有:卡斯特(Fremont E. Kast)、罗森茨韦克(James E. Rosenzwig)、高斯(John M. Gaus)、里格斯(Fred W. Riggs)等人。它从开放系统视角看待组织,探讨组织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公共管理学科发展

第二章当代公共管理发展的历史背景 2.1 学习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西方国家公共管理发展的动因。掌握我国公共管理发展的原因。理解公共选择理论的出发点。了解政府失效的表现和原因。掌握寻租的概念和关于寻租活动后果的分析。掌握创租和抽租的涵义。 2.2 内容简述 20世纪70年代之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整个世界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呼唤着新的公共管理模式。同时,在理论上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进展,为公共管理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2.2.1 当代公共管理学发展的社会背景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发达国家先后进行了公共行政管理的改革。这一改革的根本动因来自于两个方面。 1、西方国家陷入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西方国家从发展的高峰一下跌入危机的深渊,表现出一系列深刻的矛盾。其一,经济滞涨。经济发展停滞不前,通货膨胀不断提高,政府宏观调控难以奏效。其二,严重的福利病。战后广泛的社会福利政策的实施,不仅造成社会效率的损害,而且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使政府力不从心。其三,政府失灵。面对长期的不景气,以及政府调控政策上两难选择的现状。 2、科层制陷入严重困境。20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经济、政治所引起的变化,给传统的科层制迎头一击,使它的先天性不足和时代发展的不适应性日渐暴露出来。首先,科层制对法律制度的过度推崇已难以应付政治、经济、社会个性化的发展要求。其次,强烈的专业技术崇拜和固定的专业化分工使政府功能日益衰退。再次,责任保障机制日渐丧失。 3、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正在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20世纪80年代,世界的科学技术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信息技术呈加速度发展的趋势,新技术和新发明层出不穷,同时,信息技术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日益增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这种根本性的变化对政府的运作和管理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政府必须更加灵活、更加高效;政府必须具有较强的应变力和创造力;政府必须积极响应公众的意愿,使公众更多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 20世纪80年代,我国也开始了行政管理制度改革和公共管理发展的进程。虽然,其中也有西方国家变革相似的一些原因,但是,从深层因素来看,根本的动因来自于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经过2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社会经济在许多方面出现了根本性的转折和变化。 第一,利益结构多元化。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的整体性利益结构开始崩解,首先,利益源泉多元化,打破了公有制一统天下的呆滞局面,社会利益源泉迅速涌现,一些利益意识觉醒较早的人们毅然决然地告别大锅饭铁饭碗,到充满机遇和风险的广阔天地谋求发展。其次,利益单元个体化。改革开放使社会的利益单元迅速从集体性的组织缩小到能切实感受利益得失的家庭和个人,尤其是个人利益主体地位的确认,使社会利益单元因获得个人逐利本性支持而充满活力.这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所必不可少的最强大最根本的内源动力。再次.逐利行为公开化。伴随着利益意识的觉醒,人们的逐利行为日趋公开化,人们开始勇敢地、正当地追求利益,即使最正统的人,也开始承认君子爱财,只不过要取之有道。最后,利益关系

公共管理的发展

公共管理的发展 篇一:我国公共管理发展的历程、成就与经验教训我国公共管理发展的 历程、成就与经验教训 王海燕 02- 0078- 03 一、我国公共竹理发展的历程回顾 1980年一1988年,我国公共竹理发展的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到80年代末,是我国公共竹理发展的起步阶段。在这一时期,公共竹理的理论研究、学科建设和体制发展得到了初步的恢复和重建。在实践方面,这一时期公共竹理的发展卞要表现为两次政府行政机构的精简和改革。1982年,中央行政体制改革开始启动,在这次行政机构改革中,国务院工作机构总数由原来的100个减少到61个,通过改革,人员编制缩减约25%,领导职数减少了67%,取消了领导十部终身制。第一次行政竹理体制改革的特点是精简机构和人员,推进十部的年轻化,但并没有提出转变政府职能的任务,所以,国务院行政机构不久又膨胀起来。鉴于第一次行政体制改革的教JIB , 1988年的行政体制改革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日标是理顺关系、转变职能、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并着乎建立公务员制度 (二)1989年一1992年,我国公共竹理发展的过渡阶

段。由于受国内治理整顿的影响,这一时期,无论是公共竹理的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发展,都处于一个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公共竹理的发展是在建设社会卞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进行的,并再次提出了以政企分开为核心内容的政府职能转变任务。但是,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刚刚建立,经济体制还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痕迹,因此,无法为政企分开和职能转变提供充分的动力,所以,这一阶段公共竹理体制的改革也很不彻底,政府行政机构改革后,国务院组成机构由原来的42个减为41个,人员编制减少了20%。这一阶段公共竹理的发展带有一定的过渡性质 1993年一20XX年,我国公共竹理发展的快速推进阶段。1993年一20XX年,是我国公共竹理研究的快速发展阶段。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从理论上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在这个大背景下,无论是公共竹理的理论研究还是公共竹理体制的改革都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从公共竹理的理论研究来看,这一时期公共竹理的研究刊物迅速增多,研究队伍逐渐壮大,研究内容日益广泛,研究方法不断改进。公共竹理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推动着实践的发展和进步,这次公共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使政府职能得到进一步转变,为推动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扫除了许多障碍。

公共管理学基础必备知识

公共管理学基础必备知识 第一章 1.何谓公共管理?公共管理具有哪些基本特质? 答: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从而达到提升政府绩效和服务品质的目的。 公共管理具有公共性、社会性、管理性。 2.新公共管理的基本内涵及其特征。 答:新公共管理的内涵包括七个要点:①即时的专业管理。②标准明确与绩效衡量。③强调产出控制。④转向部门分权。⑤转向竞争机制。⑥强调运用私营部门的管理风格、方法和实践。⑦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 新公共管理的特征:①采取理性途径的方式处理问题。②重新设计组织结构。 ③改变组织结构。④依据经济、效率、效能等标准来衡量组织成就。⑤改变现行的政策。⑥运用人力资源管理技术。⑦试图建立一种弹性、回应性以及学习的公共组织。⑧以契约关系来取代传统的信托关系。 3.公共管理者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管理技能? 答:①技术性技能。②人际关系技能。③概念化技能。④诊断技能。⑤沟通技能。 4.有效公共管理者应具有哪些基本的特质? 答:①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是一个良好的自我评估者。②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是不令人讨厌的。③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追求美好的意志与周全的政治感觉。④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具有耐心。⑤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具有多样化

的工作经验。⑥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以民众为导向。⑦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擅长于分析与思考。 第二章 1.什么是公共组织?公共组织具有哪些基本的特点? 答:所谓公共组织,从广义上而言,凡是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以服务社会大众,以提高公共利益为宗旨的组织都可以成为公共组织。从狭义上来看,乃是指行使行政权,达成公共目的的组织。 公共组织的基本特征:①公共组织是以追求公共利益为价值取向。②公共组织的活动受法律法规的限制并具有法律的权威。③公共组织权威的割裂。④公共组织受到高度的公共监督。⑤公共组织间的相互依存性。⑥公共组织的政治因素的考虑。⑦公共组织的目标大多模糊不清且不易测量。⑧公共组织的独占性。⑨公共组织行为具有强制性。 2.什么是公共组织的层级化?层级化的优点是什么? 答:公共组织结构的层级化,即纵向结构。它是指公共组织内部,按上下层级关系有序构成形式。公共组织结构层级化的优点:权力直线分布,权力链清楚,利于政令统一和指挥统一;权力集中,层层节制、上下隶属关系清楚,有利于信息传递和监督;在层级化下,组织目标明确,分工明确,工作程序明确,有利于调动下属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层级化是公共管理效率化的有力保证。 第三章 1.什么是战略管理?战略管理有哪些基本的特征? 答:战略管理可视为管理者有意识的政策选择、发展能力、解释环境,以集中组织的努力,达成目标之行为。也可以被界定为:制定、实施和评价使组织能够达到目标的、跨功能决策的艺术或科学。 战略公理的基本特征:①战略管理是未来导向的。②战略管理着重于较长远的、总体的谋略。③战略管理是一个组织寻求成长和发展机会及识别威胁的过程。

排名前25位的美国商学院

排名前25位的商学院 1.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University OfPennsylvania(Wharton) 2.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研究生院Northwestern University(Kellogg) 3.芝加哥大学商业管理研究生院University Of Chicago 4.密歇根大学商学院University Of Michigan 5.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院Haward University 6.哥伦比亚大学商学研究生院Columbia University 7.杜克大学富卡商学院Duke University(Faqua) 8.康奈尔大学约翰逊管理研究生院Cornell University()ohnson) 9.斯坦福大学工商研究生院Stanford University 10.达特茅斯大学阿莫斯·塔克工商管理研究生院Dartmouth College(Tack) 11.弗吉尼亚大学达登工商管理研究生院University OfVirginia(Darden) 12.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约翰·E.安德森管理研究生院University Of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Anderson) 13.纽约大学伦纳德·N.斯特恩商学院New Y ork University(Stern) 14.卡内基·梅隆大学企业管理研究生院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15.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Massachusetts lnstitute OfTechnology(Sloan) 16.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University OfCalifornia At Berkeley(Haas) 17.华盛顿大学约翰·奥林商学院Washington University(John M.Olin) 18.得克萨斯大学商业研究生院University Of Texas 19.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凯南—弗拉格勒商学院University OfNorth Carolina(Kenan—Flagler) 20.耶鲁大学管理学院Y ale University 21.印第安纳大学凯利商学院Indiana University(Kelley) 22.马里兰大学罗伯特·U.史密斯商学院University OfMaryland,College Park(Smith) 23.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商学院University OfWisconsin—Madison 24.普渡大学克兰纳特管理研究生院Purdue University(Krannert) 25.南加利福尼亚大学马歇尔商学院University OfSouthern California(Marshall) 第六章第二排行榜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商学院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巴布森大学P.W.奥林商学院Babson College(F.W.Olin) 布里格姆·杨大学马里奥特管理学院Brigham Y oung University(Marriott) 威廉—玛丽学院商学院The College Of William&Mary 埃默里大学戈伊朱塔商学院Emory University(Goizueta) 乔治顿大学罗伯特·埃米特·麦克多诺商学院Georgetown University(McDonough) 密歇根州立大学伊莱·布罗德管理学院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Broad) 俄亥俄州立大学马克斯·M.费希尔商学院Ohio State University(Fisher) 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Smeal) 赖斯大学杰西·H.琼斯管理研究生院Rice University(Jones) 南方卫理公会大学爱德温·L考克斯商学院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COx) 得克萨斯农机大学梅斯商业研究生院Texas A&M University(Mays) 雷鸟美国国际管理研究生院Thunderbird,The American Graduate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亚利桑那大学埃勒管理研究生院工商与公共管理大学Univermty OfArizona(Eller) 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管理研究生院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rvine 佐治亚大学特里商学院University OfGeorgia(Terry) 伊利诺伊大学厄尔巴纳—尚佩恩分校工商管理学院University Of l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衣阿华大学管理学院University Of lowa 圣母教会大学商业管理学院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匹兹堡大学卡茨商业研究生院University OfPittsburgh(Katz) 罗切斯特大学威廉·E.西蒙商业管理学院University OfRochester(Simon) 南卡来罗纳大学达拉·穆尔商学院University OfSouth Carolina(Moore)

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背景和特征

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背景和特征 公共治理学科进展的背景和特征 面向21世纪的中国政策科学必需充分考虑公共部门治理研究(公共治理学)进展的背景与趋势,把它放在公共治理的大视野中加以考虑,这有助于把握政策科学进展的未来取向,拓宽政策科学的研究主题,引入新的研究方法,加快政策科学的知识创新。 一、公共政策学的缘起 政 策科学又称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学)和政策研究,是二战后在西方(主要是美国)的思想库和大学兴起的一个全新的跨学科、应用性的研究领域。它的出现被视为“当代公共行政学的最重要的进展”、当代政治学的“一次最重大的突破”以及当代西方社会科学领域的一次革命性变化。政策科学的迅速成长以及它对各国政府政策制定和社会经济进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使它成为各国政界和学界共同关注的学科。现在政策科学已构成当代公共治理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而富有活力的部分。 一般认为,“政策科学”概念是美国政治科学家拉斯韦尔首先提出的。早在1943年的一个备忘录中,他就提到了“政策科学”的概念,而这一概念在出版物中的首次出现则是他与卡普兰在1950年合著的《权力和社会:政治研究的框架》一书。1951年,拉斯韦尔在与拉纳合编的《政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新近进展》一书特殊是拉斯韦尔本人所写的“政策方向”一文中,首次对社会科学中的政策研究方向,即政策科学的对象、性质和进展方向作出规定,奠定了政策科学进展的基础,成了政策科学诞生的标记,拉斯韦尔因此成为“现代政策科学的奠基人”;政策科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形成,则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事,它以德洛尔的政策科学“三部曲”——《公共政策制定检讨》(1968)、《政策科学构想》(1971)和《政策科学进展》(1971)的出版为代表,这些著作构成政策科学进展的第二里程碑。“政策分析”一词则是美国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林德布洛姆首先提出的。他在1958年颁发了“政策分析”一文,用“政策分析”表明一种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渐进比较分析类型。在西方文献中,“政策科学”与“政策分析”两个概念的关系颇为复杂,有的学者将两者当作同义词使用;有的学者将它们加以区别,用“政治科学”作为一个总的学科领域名称,强调它的跨学科、综合性特征,而将“政策分析”看作政策科学的一个分支,强调政策分析作为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一个应用性学科的特征。 二、公共治理学的进展背景、特征及对政策学的影响 尽管拉斯韦尔和德洛尔等人所提倡的政策科学是一种全新的跨学科、综合性的学问,是一种“统一的社会科学”(元社会科学),但是政策科学既然主要以公共政策作为研究对象,那么它主要是关于公共部门治理尤其是政府治理的学问。70年代以来,政策科学与经济学、工

公共管理学知识重点整理

所谓“公共管理”,是指政府为代表的公共部门依法通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以保障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职能活动。 涵义: (1)公共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而不是私人及其组织; (2)公共管理的对象——公共事务具有两个显着特征,即与公共利益直接有关,以及公共事务的受益对象是社会公众; (3)由于公共事务关系到社会成员的利益,这就决定了公共事务及其管理的存在是永恒的,但具体内容会随着社会变迁不断调整; (4)公共管理来自民众的授权并负有直接的社会责任,因此,必须依法进行,其工作绩效也不能简单地以利润或效率作标准; (5)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决定了社会公众对公共管理部门拥有更多的制约权。 1. 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是和私人物品相对应的概念。公共物品是指非竞争性的和非排他性的产品。 2. 公共事务 所谓“公共事务”,是指涉及社会全体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实际结果。 3. 领域特点: (1)公共管理是一个整合性的概念。 (2)公共管理是在并不改变公共部门公共性的前提下,将私部门的管理手段运用于公共部门。 (3)公共管理重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强调以最高管理者的战略设计、政策设计为核心。 (4)公共管理不等于“政府管理”,而意味着一种新治理。 (5)公共管理强调价值调和与责任,重视4E,即经济(Economy)、效率(Efficiency)、效能(Effectiveness),公平(Equality)。 (6)公共管理关注和重视政府改革与再造。 (7)公共管理是一个不同学科共同参与的研究领域。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 公共管理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种途径,即公共政策途径(Public policy approach,P途径)和企业管理途径(Business approach,B途径)。 P途径的公共管理强调的是与政策分析的渊源关系,有如下特征: 第一,着眼于高层管理者以及他们所进行的政策研究; 第二,重视非量化和实务的取向,推崇通过个案研究来发展相关知识; 第三,强调与政策分析结合,进行具有前瞻性的规范性的理论研究。 B途径的公共管理主张师法企业,B途径的公共管理的特征是: 第一,偏爱企业管理的原则; 第二,对公、私部门的差异不作严格区分; 第三,除了重视策略管理及组织间的管理外,还强调公共管理的过程进行管理;第四,在研究方法上也偏爱诸如实验设计之类的量化方法。 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Public choice theory )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末形成一种学术思潮。詹姆斯·布坎南(James. M. Buchanan)是这一理论的代

中外公共管理比较

中外公共管理比较——公务员制度 --**** 摘要:基于中外当前国情,国家公务员制度是现代人事行政制度的主要存在形式也是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中西公务员制度的比较,揭示中西公务员制度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借鉴西方公务员制度的优点,同时,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不断完善我国的公务员制度,建立富有中国特色的公务员制度,推进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 关键词:公务员制度中国西方比较 正文:公务员制度作为各国公共管理体制的一部分,与一国的基本国情有着密切的关系。各国公务员制度不仅程度不同地反映着政治文明建设的普适价值,也扎根于自身所处的具体社会和历史条件之中,是人类政治文明成果和本国经济、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历史传统等因素的综合体现。由于中西经济政治文化上的差异,中国与西方的公务员制度当然也就有了很大的不同. 一、考录制度 (1).实行以考任制为核心的录用制度 公务员任用的形式主要有选任制、委任制、聘任制和考任制几种。 考任制是公务员制度的基础,是指通过考试的办法,以应选人员的成绩优劣作为客观标准来选用所需的公务员,这是大多数人进入国家公务员队伍的必由之路。 各国都强调公务员考试录用要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这是公务员制度的基本标志。根据我国公务员法规定,从非公务员到公务员以考任制为主,选任制、委任制、聘任制为辅。英美两国的官吏制度改革,是以建立考试录用制度为开端的,法国、日本、德国等国建立现代国家公务员制度也是从实行考试录用开始的。美国联邦官员中有90%是通过公开竞争考试的办法录用的。公务员参加录用考试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出身、党派、宗教信仰、家庭背景、婚姻状况等因素而遭受歧视或享受特权。主要按报考人的考试成绩,参考其资历、学历、品德和健康状况,择优录用。 (2).实行以工作实绩为基础的考核制度 世界各国对公务员的考核,称呼不尽相同,如埃及称“考核”,法国称“鉴定”,日本称“勤务评定”,奥地利称“工作成绩评定”等,内容却无实质性差别,其主要内容是考绩,即通过对公务员工作能力、努力程度,尤其是工作成效等的考核,决定其职务的升降和奖惩。 英国对公务员实行“功绩考核制”。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日常考勤和定期考核,以考绩为主。考

32 论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公共管理诞生于20世纪初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在中国,公共管理仍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新兴学科。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公共事务越来越多,社会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公共管理学研究的领域和发展空间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发达。但就对公共管理、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公共管理未来发展模式的认识而言,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在社会上都存有很多争论。作为我国首届MPA学员,笔者在系统接受MPA教育和对公共管理进行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就上述问题提出个人理解,供商榷指正。 一、公共管理的内涵 自公共管理学科在我国出现以来,在学术界关于公共管理的界定始终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过,综合各种学术观点可以看出,我国学术界在对公共管理的认识上至少已经形成3个方面的共识:第一,任何社会都存在着大量的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管理活动。这些事务和管理活动直接涉及到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 第二,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会把更多的社会和公共管理职能交给各种社会中介组织承担。 第三,在公共管理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政府管理只是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产物。 基于以上共识,笔者认为:公共管理是公共管理者为有效实现和维护公共利益,根据法律的规定,采取各种方式和手段,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主要形式,对涉及公众利益的社会公共事务所进行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一切管理活动和过程。 这个定义的一个关键点是公共管理以实现和维护公共利益为目的。可以认为,公共利益是基于社会成员个人利益产生,并从多种多样的具体的个人利益中抽象出来,具有普遍性、共享性和社会性的利益。由于个人利益是现实的,所以公共利益并不是虚无的。同时,个人利益又必然是具有差异性的,公共利益难以体现这种具体的差异性,甚至有时会因这种差异性的存在而造成与个人利益的冲突和抵触,所以,公共利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