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的正义》读后感WORD版] 看得见的正义读后感

合集下载

思修课结课论文-《看得见的正义》读后感

思修课结课论文-《看得见的正义》读后感

思修课结课论文-《看得见的正义》读后感
《看得见的正义》是一本关于正义与道德的书籍。

读完这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正义的重要性和道德的价值。

在本书中,作者逐步阐述了正义是什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什么必须追求正义,以及我们应该如何争取正义。

首先,正义是一种道德的基础。

正义是一种可以被认可和维护的标准,是一种可以被遵守和实施的准则。

正义与道德是密不可分的,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个人都应该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准则。

正义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人们认清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确的,从而进一步去实施道德准则,追求更高的道德。

其次,正义对于一个社会的持续而稳定发展非常重要。

一个社会如果没有正义,那么它的发展就会受到严重的限制和问题。

在社会中,笃行正义是建立信任和稳定基础的必要条件。

正义让人民信任政府、司法机关,东西方社会没有正义就不可能存在。

最后,本书中提到了一些争取正义的方法,例如聚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互相支持,重视媒体的力量,发挥新技术的作用等。

这些方法都突出了互相合作、反对不公,让社会变成一个更加美好的环境。

总之,《看得见的正义》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个充满着许多道德和价值问题的时代,我们应该把握机会,学
会向正义和道德作斗争,追求更高的目标——一个公正和平等的社会。

看得见的正义读后感

看得见的正义读后感

看得见的正义读后感《看得见的正义》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籍,作者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敏锐的观察力,揭示了现代社会中存在的不公正和不公平现象。

通过一系列真实案例和细致的分析,作者呼吁人们关注和追求正义,让正义之光照亮每一个角落。

这本书中最引人深思的部分莫过于作者对于正义的定义和追求。

作者认为,正义不仅仅是法律所能定义的,更是一种内心的责任和担当。

正义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需要每个人用行动去诠释和实践的。

在当今社会,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不公正的现象,比如贫富差距悬殊、歧视现象严重等等。

而这些现象正是因为人们对于正义的追求不够,对于不公正的现象的默认和放任。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地反思了自己对于正义的理解和追求。

作者通过一系列真实案例向我们展示了一种不同的世界,一个充满正义和公平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不再受到任何形式的歧视和压迫。

而这样的世界,正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努力追求的。

在我看来,正义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动。

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用自己的行动去诠释和实践正义。

比如,我们可以关心贫困地区的孩子,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教育和生活条件;我们可以关注环境保护,从自己做起,减少能源消耗,保护环境;我们可以关注弱势群体,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动,却能够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让正义之光照亮整个社会。

除了个人的努力,政府和社会组织也应该加大对于正义的追求和实践。

政府应该加大对于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让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社会组织应该加大对于环境保护和公益事业的投入,让整个社会都能够受益。

只有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努力,才能够建立一个真正公正和平等的社会。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感悟。

正义不是一句口号,更不是一种空洞的理念,而是需要每个人用行动去诠释和实践的。

只有每个人都能够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才能够让正义之光照亮整个社会。

[《看得见的正义》读后感WORD版] 看得见的正义读后感

[《看得见的正义》读后感WORD版] 看得见的正义读后感

[《看得见的正义》读后感WORD版] 看得见的正义读后感看得见的正义读后感翻开看得见的正义一书,感觉像是法学著作中的一股清流。

这是一本有着深厚法学理论积淀的书,却又有着文学书籍般曼妙的文采流出;这是一部凝聚着经典法学理论的专著之作,却又深入浅出读起来朗朗上口。

看得见的正义是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陈瑞华所写的一本法学随笔,本书是因作者有感于“司法实践不仅不排斥理论,而且极其欢迎那些能够对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给予解释、对司法界的改革探索具有指导作用的理论”,旨在让学者提出的不少理论、学说、观点走出‘象牙塔’,让法官、检察官、警察、律师等从事法律事务的人士有所了解。

这是一本值得所有法律人认真品读的一本好书。

适合于对法律专业学生进行程序正义意识启蒙,也适合于普通民众了解司法改革进程树立法治意识,更值得法官、检察官、警察等执法者认真研读。

因为对于以执法为业的国家权力行使者,每天的工作内容就是运用国家现行法律,惩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合法权利。

在每日面对了太多繁琐的矛盾撕扯之后,更需要一本这样的小书,有专业深度,也有触及灵魂的温度,让人不忘初心,对法律规则、国家权力、公民权利心存敬畏,秉公执法。

作者在书中对中国长期存在着的“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文化呼吁引进程序正义观念,以求对中国人的思维定势和价值追求形成强烈冲击,促进中国法治进程良性发展。

“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不做自己案件的法官”,“实现正义,哪怕天崩地裂”,“迟来的正义为非正义”,“如果原告就是法官,那只有上帝才能充当辩护人”等二十多条法律格言,共同勾勒出程序正义的精髓所在。

其所反映的保护被告人申诉权、回避、司法权独立行使、司法效率、司法公开、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防止刑讯逼供等程序事项,已经通过司法改革变成司法实践谨遵的规则。

作为一名司法从业者,真切感受到了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期盼,当事人在希望得到一份公正的判决结果之外,更希望在参与诉讼过程中能够得到尊重,可以自由参与、表达自己。

看得见的正义读后感

看得见的正义读后感

看得见的正义读后感《看得见的正义》读后感。

《看得见的正义》是美国作家麦克斯·韦伯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深刻揭示社会问题的小说。

这部小说以美国南部一个小镇为背景,通过描写主人公的一系列遭遇和奋斗,展现了当时美国社会的种种不公和不义。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正义的重要性,也对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叫托尼的黑人青年,他在小镇上经历了种种不公和歧视。

在小说中,托尼被冤枉为谋杀犯,遭受了警察的虐待和社会的歧视。

他为了自己的清白和正义,不顾一切地奋斗和抗争。

小说通过托尼的命运展现了美国南部种族歧视和社会不公的现实,也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社会问题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在小说中,正义的力量被赋予了一种看得见的形式。

托尼虽然遭受了不公和歧视,但他始终坚信自己的清白和正义,不断地努力和奋斗。

即使在最绝望的时刻,他也没有放弃对正义的追求。

这种对正义的不屈不挠的追求,让人深受感动。

正义在小说中不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行动和奋斗。

这种看得见的正义,让人感受到了正义的力量和价值。

通过《看得见的正义》,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正义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不公和不义依然存在,种种社会问题也依然困扰着人们的生活。

但是,正义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

正义可以给人们带来希望和力量,让人们不断地奋斗和努力。

正义也可以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和和谐。

正义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每个人都应该为正义而努力。

在读完《看得见的正义》之后,我更加坚定了对正义的追求。

我愿意为了正义不断地奋斗和努力,也愿意与更多的人一起,为正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正义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我们坚定信念,不断努力,就一定能够改变社会,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总的来说,《看得见的正义》是一部深刻揭示社会问题的小说,通过主人公的命运展现了正义的重要性和力量。

读完这部小说,我对正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对正义的追求。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部小说,感受到正义的力量,也愿意为了正义的事业不断地努力。

《看得见的正义》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心得体会

《看得见的正义》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心得体会

《看得见的正义》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心得体会《看得见的正义》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心得体会《看得见的正义》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点评!“看得见的正义”这一说法来自一著名的格言:“正义不仅要被实现,而且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Justice must not only be done,but also seen to be done!)正义有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之分,可看得见的正义就是指程序正义。

英美法中有“正当法律程序”(dueproces soflaw)之说,dueprocess在普通法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往往是保障人们权利的最后一道重要屏障!美国中很多脍炙人口的答案都涉及dueprocess,就连我们蔡老师推荐的《法庭风暴》也有涉及的——难民在遣返前有获得律师帮助的权利!还有比如“米兰达案”的沉默权,“布朗诉拖皮卡教育管理委员会”一案的种族隔离是不平等的,“西尔维斯特?蓝博公司诉合众国”的毒树之果理论,“本顿诉马里兰州”的“禁止双重危险原则”,“吉迪恩诉温赖特”的辩护权;最后是法学院人人皆知的O.J辛普森案……等等。

正当程序的概念普遍被认为起源于英国《大宪章》:“非经正当法律程序,国王不得征税、剥夺人民自由、生命、财产等权利。

”后来,在美国宪法第四、十四修正案(权利法案)得到了发展:“除非各州依据法律规定的正当程序,否则不能剥夺任何公民的生命、财产和自由。

”正义为什么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呢?首先正义的概念是模糊的。

正义毋庸说是法律追求的终极目标。

但是什么是正义?自古以来,人类对于正义的理解和认识向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理解,从来就没有一个恒定的解释,谁也没有想对它下一个经年流传的标准、或者精确的定义。

博登海默说:“正义有着一张普洛透斯的脸,变化无常,随时可呈不同形状,读书笔记.具有不同面貌。

”如:杀人偿命历来被看作普世正义,但在现代社会废除死刑则正成为法治潮流。

在中国,这种历史根基甚深的正义观也正在动摇。

看得见的正义

看得见的正义

《看得见的正义》读后感-------浅谈程序正义在英美人的一种法律传统中,将程序正义视为“看得见的正义”。

这源于一句著名的法律格言:“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

”前一句讲的是法庭是一个伸张正义的地方,后一句讲的是,法庭不但要伸张正义,而且还要人们能够看得见的形式来伸张正义——这就是判决结果!这句话贯穿到立法上就是说:法律是为了伸张正义的载体,法律的条文就是要让正义能够很容易地在判决当中的体现出来。

要讲程序正义,首先就要谈及一下实体正义了。

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分别作为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关键词,一般人可能不甚了了。

对于初学法律的我,是这样理解的:程序正义:讲证据,重细节。

认为每个正确的链条相扣导致一个正确的结果。

实体正义:相对更重结果,不冤枉无罪之人,使有罪之人获应得之罪,就是正确。

当然最完美的是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都能得到实现。

在不能做到完美的时候,这两者是矛盾统一的关系。

专家学者多有论述,我不多说。

只说个人看法:程序正义看似精准,但对程序本身要求很高。

如果程序本身有漏洞,则很可能运算出一个有偏差的结果。

所以就算在讲求程序正义的英国美国,最后判决还是要参考陪审团意见。

陪审团其实就是民意对程序的一个监督和对程序漏洞的一种纠偏。

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首先,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都是追求纠纷的公正解决。

其次,实体正义的实现依赖于程序正义的保障。

程序正义相对于实体正义又具有独立性。

第一,程序正义有自己独立的评判标准。

第二,程序正义的实现不依赖于实体正义。

第三,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可能发生价值冲突。

学生刚拜读完陈瑞华教授的《看得见的正义》,书中涉及到对“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的通俗解释:案件不仅要判得正确、公平,并完全符合实体法的规定和精神,而且还应当使人感受到判决过程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陈教授主要谈到的就是——程序正义,在英国的古典描述为“自然正义”,而在美国则被描述为“正当的法律程序”。

《看得见的正义》读后感

《看得见的正义》读后感

《看得见的正义》读后感-读后感大全陈瑞华老师的《看得见的正义》,为我心中法律这座宫殿重新开了一道门,他的文章短小精悍,却字字珠玑,使我遨游其中,流连忘返;他的语言改变了我很多固有的思维,令人悠然难忘。

“正义不但要实现,还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看得见的正义”初读这本书,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句话。

很多时候,在我们国家的法律大背景下,法律工作者往往更加重视程序正义,而忽略了实体正义。

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是正义实现的两种形式,程序正义主要体现在司法制度方面,有具体明确可操作的标准;实体正义就是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对待双方当事人要一视同仁,要给被告同样表达自己的权利。

本书的第一篇小文章就是“听取另一方的陈述”。

读完这篇文章,我想起了一则新闻。

张志超的代理律师向临沂中院提交申请,申请国家赔偿780万元,其中包括精神损害费600万元。

事情是这样的,2022年,不满16岁的中学生张志超因被指控奸杀同校女生而被判处无期徒刑。

2022年1月13日,宣布改判无罪释放。

一个误判,让青春年少的他在狱中度过整整15个年头,即使国家赔付他780万元,又怎能买回他青春的大好时光呢?一个又一个的误判案例,令人发指,如果在司法审判过程中,能多给嫌疑人一个机会,让他们有为自己辩护的权利,放弃宁肯抓错不肯放过的思想,就不会这么多好人被冤枉,也不会有真正坏人逍遥法外了。

读书是我众多爱好中的最爱,而就这本书而言,它不仅仅从根本上拓宽了我的思维,也让我意识到自己所学的局限性,同时更加惠于我的是知识的增广和精神的感化。

它非常适合正在学习法学专业的学生或者从事法律工作者来读,同时也让为人师者的我们深有感触,您感兴趣吗,也来读一读吧。

(王鸿婧)。

看得见的正义观后感

看得见的正义观后感

看得见的正义观后感英文回答:After watching "The Pursuit of Happyness," I was deeply moved by the theme of visible justice portrayed in the film. The story of Chris Gardner struggling to make a better life for himself and his son despite facing numerous obstacles and injustices, resonated with me on a profound level. The film highlighted the importance of perseverance, determination, and the pursuit of one's dreams, even in the face of adversity.The concept of visible justice was evident throughout the film, as it depicted the struggles of a man who was constantly faced with unfair treatment and discrimination. Despite this, Chris Gardner never gave up and continued to fight for a better life for himself and his son. This perseverance and determination ultimately led to his success, showcasing the triumph of justice in the end.The film also shed light on the harsh realities of poverty, homelessness, and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thosewho are marginalized in society. It made me reflect on the privileges that I often take for granted and the importance of using them to help those in need. The portrayal ofvisible justice in the film served as a reminder of the ongoing fight for equality and the need to stand up against injustice.Overall, "The Pursuit of Happyness" left a lasting impression on me and reinforced the belief in the power of resilience, determination, and the pursuit of visible justice. It serves as a powerful reminder that no matterthe circumstances, one should never give up on their dreams and the fight for what is right.中文回答:在观看《当幸福来敲门》之后,我对电影中所呈现的可见正义主题深感动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得见的正义》读后感WORD版] 看得见
的正义读后感
看得见的正义读后感翻开看得见的正义一书,感觉像是法学著作中的一股清流。

这是一本有着深厚法学理论积淀的书,却又有着文学书籍般曼妙的文采流出;
这是一部凝聚着经典法学理论的专著之作,却又深入浅出读起来朗朗上口。

看得见的正义是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陈瑞华所写的一本法学随笔,本书是因作者有感于“司法实践不仅不排斥理论,而且极其欢迎那些能够对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给予解释、对司法界的改革探索具有指导作用的理论”,旨在让学者提出的不少理论、学说、观点走出‘象牙塔’,让法官、检察官、警察、律师等从事法律事务的人士有所了解。

这是一本值得所有法律人认真品读的一本好书。

适合于对法律专业学生进行程序正义意识启蒙,也适合于普通民众了解司法改革进程树立法治意识,更值得法官、检察官、警察等执法者认真研读。

因为对于以执法为业的国家权力行使者,每天的工作内容就是运用国家现行法律,惩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合法权利。

在每日面对了太多繁琐的矛盾撕扯之后,更需要一本这样的小书,有专业深度,也有触及灵魂的温度,让人不忘初心,对法律规则、国家权力、公民权利心存敬畏,秉公执法。

作者在书中对中国长期存在着的“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文化呼吁引进程序正义观念,以求对中国人的
思维定势和价值追求形成强烈冲击,促进中国法治进程良性发展。

“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不做自己案件的法官”,“实现正义,哪怕天崩地裂”,“迟来的正义为非正义”,“如果原告就是法官,那只有上帝才能充当辩护人”等二十多条法律格言,共同勾勒出程序正义的精髓所在。

其所反映的保护被告人申诉权、回避、司法权独立行使、司法效率、司法公开、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防止刑讯逼供等程序事项,已经通过司法改革变成司法实践谨遵的规则。

作为一名司法从业者,真切感受到了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期盼,当事人在希望得到一份公正的判决结果之外,更希望在参与诉讼过程中能够得到尊重,可以自由参与、表达自己。

所以司法人员在审判过程中无论从言语还是行为中都要让当事人感到不偏不倚,客观公正。

一个公正的裁判结果不一定能让所有当事人都信服,但公正的程序能让每一个当事人看到正义。

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在司法体制改革背景下,自上而下推动的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已在落实罪刑法定、证据裁判、非法证据排除、疑罪从无等原则。

落实侦查人员、鉴定人、证人出庭作证,充分发挥律师辩护作用,促进庭审实质化。

深化司法公开,建立审判流程、庭审活动、裁判文书、执行信息四大公开平台,进一步拓展司法公开的广度和深度,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感受到公平正义。

这些都是中国法治的进步。

作为法院人,我们要做的就是拥有一份赤子情怀,严格依法行使审判权,彰显出程序应有的价值,真切回应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需求,在审判实践中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平等对待诉讼各方。

适用法律的平等和不偏倚,
是法治的基本要求。

诉讼程序是由原、被告双方诉讼对抗,法官居中裁判所形成的类似等腰三角形的结构,法官的中立、当事人地位平等手段对等,是诉讼结构的基本特征。

在庭审活动中,法庭对原、被告以及其他诉讼当事人,对控辩双方,都应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不应该因社会出身、地位、实力等因素而有优待或歧视。

法庭给予诉讼各方平等参与的机会、便利和手段,使各方受到公平的待遇。

同时,对各方的主张、意见和证据予以同等的尊重和关注。

一旦背离了平等对待原则,在程序上就会出现偏斜和不公正,在实体上对事实的认定和法律适用就容易形成偏见,导致错误裁判。

二是充分尊重当事人。

法官在审判活动中,应始终与当事人保持超然独立的态度,在诉讼过程中,应注意对当事人的语气态度。

依据法律规定进行诉讼,不仅仅要让当事人信赖审判活动是在独立公正的程序指导下进行,而且要使广大民众真正相信法院是依据公正的程序从事着公正的审判活动,只有使民众真正相信法官是独立、公正、秉公执法的,才能真正对司法的权威性产生认同。

相反,如果法官或者辅助人员在送达、庭审等过程中没有注意对待当事人的态度,可能使当事人对司法的公正性产生怀疑,损害司法权威性。

三是要常有学习之心。

只有自觉自愿地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更新司法理念提高自身素质,才能让程序正义意识铭记于心,在审判工作中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公正办案,同时能怀着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情怀,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矛盾纠纷时,能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看得见的正义是值得法律人常读的一本好书,她能够让我们作为司法从业者看到中国法治进程正在经过所有人的努力不断向前,
也能够让我们清醒地看到,还有一些事情需要我们去努力,真正实现人民群众合法权利得到该有的保护,激励我们保有赤子情怀,继续前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