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拿来主义学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八课 拿来主义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八课 拿来主义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第三单元 第八课 拿来主义[新课入门须知][知目标]鲁迅(1881—1936),字豫才。

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学思想的影响。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 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主要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知背景]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政策。

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

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

[知常识]1.杂文杂文是一种直接、迅速反映社会事变或动向的文艺性论文。

特点是“杂而有文”,短小、锋利、隽永,富于文艺工作者色彩和诗的语言,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在剧烈的社会斗争中,杂文是战斗的利器,比如鲁迅先生的杂文就如同“匕首”“投枪”直刺一切黑暗的心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第8课拿来主义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第8课拿来主义教案

第8课拿来主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1.新时代学生对鲁迅文章中涉及的历史背景以及鲁迅文章的语文风格和深刻内容不容易理解,所以,激发他们的兴趣之法应当化史为实,将繁为简,化难为易。

2.高一学生对议论文的了解也很肤浅,思维常常保留在一般现代性较强的那种重采轻质的流行文风之中。

所以,借此文让其学习议论之章法也颇为重要。

尤其是构思方法。

3.高一学生写作还带有浓厚的“散漫”习气,信马由缰,只讲故事,不研其理,停留在追求时髦个性的层面上,所以,本文作为议论文写作的一个基本标本,应当在课堂上有所突出。

写作不只是个人消遣自娱的,文章合为时而作,是必须有其现实和历史的意义的。

必须借此文引导学生对作文的目的和意义有个新认识。

【教学目的】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以小风大、就近取譬的论证思路和方法,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批判性继承中外文化遗产之正确态度和方法。

三.学会概括层次和中心的分析概括方法,学会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思维。

【教学重点、难点】一、难点:课文前半部分,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其实就是作者提出拿来主义的必要性,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重点:课文后半部分,理解比喻论证和讽刺语句的含义,明确“拿来主义”是什么,怎么办的问题。

应用:学会议论文构思和基本写法。

二、方法策略:课文内容丰富,含义深刻,宜用朗读批注法解决语言问题,用提炼归纳法解决层次和中心理解的问题,用对比联想、思辨讨论法解决文章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问题。

【教学时数】两教时【教学过程】如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完成前6个自然段教学。

2.理清送去主义危害。

3.理解中心观点及其提出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展开的开革开放至今三十多年了,外国的科学、文化、技术等人类优秀文明进来的同时,西方社会的一些糟粕也随之而来,我们究竟应当如何对待这些外来的东西呢?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可以给予我们一些思考。

《拿来主义》学案(人教版必修4)

《拿来主义》学案(人教版必修4)

拿来主义学习目标:1、了解鲁迅及其作品。

2、理解拿来主义含义及实质。

3、学习本文的对比、类比、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

学习重点:1、理解拿来主义含义及实质。

2、理解比喻论证的方法学习思想: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互动过程:一、进入课文A、导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谁写的诗?。

B、了解鲁迅(生答)今天,我们就一起领略他在《拿来主义》中横眉的风采。

(板书)《拿来主义》是一篇杂文,杂文是现代散文的一种,偏重议论,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篇幅短小精悍,语言尖锐泼辣。

二、文章研读:1、整体感知《拿来主义》是一篇议论文。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是:是什么一「为什么——;怎么办,现在我们就围绕此结构看看:A、什么是拿来主义?B、为什么要拿来?C、怎样拿来?请同学们迅速浏览文章,并同桌交流。

明确:a、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所以……”,那么拿来的原因是在什么,即为什么要拿来?b、闭关主义,行不通;送去主义,为乞丐;送来主义,受毒害。

所以,我们要一一自己来拿。

(因果论证)那么我们怎么拿呢?c、占有、挑选,有辨别能力。

2、具体研读①现在我们就具体了解针对不同的事物应持什么态度, 朗读第9段,完成F 面表格。

(朗读)本处用来比喻论证,使深奥的抽象的道理变的浅显易懂。

使我们明白了如何挑选。

拿来主义究竟怎么拿,根据上面表格,用精炼的语言加以概括。

明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

使用、存放、毁灭。

②具有这种精神的人是新人,是具有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的新人。

那相反的人是什么样的人(旧人),他对待得到的东西(大宅子)又是什么样 的态度。

:物,我们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

3、集体朗读第10节。

三、 小结:通过对鲁迅先生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明白了对外来文化、古 典文化、新新文化要加以区别,加以选择,保留其精华,变成自己的。

四、 练习1、 课后自由阅读文章,体悟文章中幽默讽刺、尖锐泼辣的语言风格。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三单元8《拿来主义》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三单元8《拿来主义》教案

备课组长签字:教研组长签字:学科蹲点领导签字:年级蹲点领导签字:互助一中教师教案第周总第课时主备人:王永萍科目:授课人:201 年月日备课组长签字:教研组长签字:学科蹲点领导签字:年级蹲点领导签字:修改教案:教学目标:1、精读课文《拿来主义》,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2、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3、学会运用多种写作方式,写出自己对《拿来主义》的阅读感受和见解教学过程:一、导入八卦我知道:在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放松一下,同学们在课间休息的时候,喜欢交流一些小八卦,或是明星的,或是朋友的,或是陌生人的,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几个小八卦,大家猜一猜,这个八卦是谁的。

1、他曾经是个医生,却在特殊时期毅然弃医从文;2、他是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3、他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4、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除此以外,你还知道此人的哪些八卦?二、自主研读1、全班齐读《拿来主义》,结合课下注释,标注重点字词读音。

2、自由研读作品《拿来主义》,遇到难以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在旁边进行批注。

三、合作交流1、以小组为单位,将个人遇到的问题在小组中提出来,由记录员将问题逐一记录,并在小组内自行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可以在稍后的展示环节中提出来;2、在讨论交流正式开始前,先由教师给出一个大致的方向;A、如何理解标题“拿来主义”?B、如何“拿来”?“拿来”什么?C、面对文化遗产,鲁迅列举了哪些错误行为?他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对待?请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3、小组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需在走道走动,随时为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四、展示1、先由每个小组提出一个本组内未得到解决的问题;2、其他小组可自由选择以上问题进行再解答,小组之间可以提出质疑和辩论;3、未得到解决的问题,可以由教师给与一定的提示,再让学生进行思考;五、比较阅读阅读鲁迅的另一篇文章《论“他妈的”》1、这篇文章的思想内涵是什么?2、这篇文章与《拿来主义》有什么异同点?3、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何感想?六、小练笔我们都知道,鲁迅的批判不同于一般的思想评论,他把自己的批判锋芒始终对准人,人的心理与灵魂,在经过本篇课文的学习及课后的一篇阅读,相信大家对鲁迅的思想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你是如何看待鲁迅这种带有批判性的文章?试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观点。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4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4 新人教版必修4

拿来主义【背景材料】一、关于杂文杂文是一种文学体裁,一般采用议论的表达方法。

它短小、活泼、锋利、隽永,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凡是有关社会生活、事件动态、日常工作、学习的杂感、杂谈、杂论、随笔、短评、札记(包括一部分读后感),都可以归入杂文一类。

在我国,杂文是一种“古已有之”、源远流长的文体。

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的著作中就多有这样的文章。

历代作家的作品,如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龚自珍的《病梅馆记》,也都是杂文。

“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作家,为了战斗的需要,对敌人和有害的事物,揭微显隐,痛下针砭,广泛地运用了杂文这种体裁。

这些杂文,有如匕首、投枪,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高度的艺术性,形成杂文的新传统和新风格。

解放以后,杂文作家,一方面继承了战斗杂文的传统,对有害事物迅速给以讽刺和抨击;另一方面又运用杂文的形式,热情支持、歌颂新生事物(如陶铸的《松树的风格》),或谈论人们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如马南邨的“杂文四则”),使杂文的写法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

阅读杂文要注意如下几点:1.了解杂文内容的针对性。

我们读一篇杂文,要了解它是什么时候写的,是针对什么人、什么事写的。

是鲁迅式的战斗性很强的杂文,还是谈工作、谈学习或批评人民内部种种消极的现象一类的杂文。

这些,都会决定一篇杂文的写法、议论基调和语言风格。

例如《文学和出汗》、《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鲁迅 20 年代和 30 年代针对当时的反动文学观和反动舆论写的,所以采用揭微显隐的写法来“立刻给以反响和抗争”,语言的格调是冷嘲热讽,幽默隽永。

马南邨的“杂文四则”是 60 年代初为帮助人们解决工作、学习中的问题写的,宗旨是“提倡读书,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振奋精神”,所以用丰富的引证来引人入胜,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辉;语言的格调则是娓娓而谈,平易亲切。

2.注意杂文写法和取材的一般特征,特别是说理的形象性。

杂文的一般写法是“从实入手,以实论虚”,即常从一个人、一桩事,甚至一句话、一首诗、一条谚语、一个故事、一种现象、一段传说入手,通过对照、联想、借喻、类比等方法来揭示隐藏在里面的意义。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三单元第8课《拿来主义》优秀教案[大全]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三单元第8课《拿来主义》优秀教案[大全]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三单元第8课《拿来主义》优秀教案[大全]第一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三单元第8课《拿来主义》优秀教案[大全]8.拿来主义四川德阳五中龚如君编写教学目标1.了解杂文,积累有关的语言知识;2.了解阅读杂文的基本方法;3.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及在现在的意义。

教学重点1.了解杂文,积累有关的语言知识;2.了解阅读杂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杂文,积累有关的语言知识;2.了解阅读杂文的基本方法;3.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情景激趣㈠创设情景。

杂文以“议论为主”又具有“文学意味”,一些小品文、随笔、札记等只要富有浓厚的文学性,具备杂文风格与作用的文章,都可以叫做杂文。

杂文具有短小精悍,尖刻犀利、嬉笑怒骂,冷嘲热讽、议论说理形象化等特点。

阅读杂文首先要了解它的针对性。

阅读时要了解它的写作背景,明白是针对什么人或什么事的。

其次要注意杂文写法和取材的一般特征,特别是说理的形象性。

其一般写法是“从实入手,以实论虚”,即常从一个人、一桩事,甚至一句话、一首诗、一条谚语、一个故事、一种现象、一段传说入手,通过对照、联想、借喻、类比等方法来揭示隐藏在里面的意义。

其取材的一般特征是“大中取小,小中见大”,即从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中选取一个侧面或一点来做文章,“从一滴水里看世界”。

第三要注意杂文丰富多彩的语言风格。

鲁迅先生的杂文是非常有特色的,为了了解他的杂文的特色,我们他在《花边文学·奇怪》是如何论“男女之大防”的:世界上有许多事实,不看记载,是天才也想不到的。

非洲有一种土人,男女的避忌严得很,连女婿遇见丈母娘,也得伏在地上,而且还不够,必须将脸埋进土里去。

这真是虽是我们礼仪之邦的“男女七岁不同席”的古人,也万万比不上的。

这样看来,我们的古人对于分隔男女的设计,也还不免是低能儿;现在总跳不出古人的圈子,更是低能之至。

不同泳,不同行,不同食,不同做电影,都只是“不同席”的演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拿来主义 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拿来主义 导学案

拿来主义——鲁迅一、自主学习(10分钟)(一)目标呈现1、理清文章思路,感受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2、学习比喻论证法,体会其论证效果。

3、鉴赏鲁迅杂文犀利、幽默的语言风格。

4、学习鲁迅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方法并思考其现实意义。

(二)自学预检1、整体感知下面几种关于课文段落的划分方法,你认为哪种最恰当?为什么?(1)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4段):破“送去主义”第二部分(第5~10段):立“拿来主义”(2)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5段):提出问题,主张“拿来主义”第二部分(第6~9段):分析问题,阐明什么是“拿来主义”第三部分(第10段):解决问题,总结“拿来主义”(3)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揭露“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径,与一味“送去”针锋相对,提出“拿来”。

第二部分(第3~5段)揭露送去者与“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辨明“抛来”与“抛给”的不同,提出“拿来主义”。

第三部分(第6~7段)揭露“送来者”的真面目,划清“拿来”与“送来”的界限,提出“拿来主义”的要旨: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四部分(第8~10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指出“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应是“占有”“挑选”和创造,最后得出结论。

我认为(只填序号)最恰当,理由:2、自练自测(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孱.头( ) 孱.弱( ) 自诩.( ) 脑髓.( )譬.如( ) 蹩.进( ) 国粹.( ) 给.与( )宅.子( ) 冠.冕( ) 残羹.( ) 冷炙.( )(2)解释下列词语。

(1)冠冕:(2)残羹冷炙:(3)礼尚往来:(3)填空。

因为曾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之称。

鲁迅先生因此将“”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之情,也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显示了作为民主战士、文化旗手的鲁迅先生的不屈精神。

人教版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第一课《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第一课《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拿来主义》教案江西省南康中学黄仁福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杂文的文体特征。

(2)理解本文的题旨和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

(3)把握文中的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1)阅读和分析本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3)学习本文形象、含蓄、幽默、犀利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2)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祖国改革开放国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博大的心胸和远大的理想。

二、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透过词语的表面,分析其深刻内涵。

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法。

三、教学难点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四、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五、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有一次出访法国时,碰到一件趣事,同学们知道吗?在这次访法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蜂拥而至,接二连三地向冯先生发问。

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冯先生,会怎样回答呢?)冯先生说:“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也不会变成牛。

”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了满堂喝彩。

是的,冯先生的意思是说我们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

继承文化遗产和我们的改革开放一样,只要我们坚持“拿来主义”的原则,就一定成功。

为什么要拿来,怎样拿来,这正是我们今天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二、背景知识1、关于杂文杂文,现代散文的一种,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偏重于议论,也可以叙事。

———(《现代汉语辞典》)我们现在所说的杂文,主要指“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那种精辟犀利,带有浓烈的文艺色彩的议论文章。

它的形式灵活多样,无论是杂感、短评、随笔、编后、序跋、札记等,只要富有浓厚的文学性和锐利的议论锋芒,都可以称为一篇好文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拿来主义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感受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2.学习比喻论证法,体会其论证效果。

3.鉴赏鲁迅杂文犀利、幽默的语言风格。

4.学习鲁迅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方法并思考其现实意义。

自主认知一、整体感知下面几种关于课文段落的划分方法,你认为哪种最恰当?为什么?(1)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4段):破“送去主义”第二部分(第5~10段):立“拿来主义”(2)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5段):提出问题,主张“拿来主义”第二部分(第6~9段):分析问题,阐明什么是“拿来主义”第三部分(第10段):解决问题,总结“拿来主义”(3)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揭露“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径,与一味“送去”针锋相对,提出“拿来”。

第二部分(第3~5段)揭露送去者与“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辨明“抛来”与“抛给”的不同,提出“拿来主义”。

第三部分(第6~7段)揭露“送来者”的真面目,划清“拿来”与“送来”的界限,提出“拿来主义”的要旨: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四部分(第8~10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指出“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应是“占有”“挑选”和创造,最后得出结论。

我认为(只填序号)最恰当,理由:二、自练自测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孱.头( ) 孱.弱( ) 自诩.( ) 脑髓.( )譬.如( ) 蹩.进( ) 国粹.( ) 给.与( )宅.子( ) 冠.冕( ) 残羹.( ) 冷炙.( )2.解释下列词语。

(1)冠冕:(2)残羹冷炙:(3)礼尚往来:3.填空。

因为曾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之称。

鲁迅先生因此将“”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之情,也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显示了作为民主战士、文化旗手的鲁迅先生的不屈精神。

这就是鲁迅杂文集《且介亭杂文》得名的缘由。

三、质疑问难请将预习本文过程中的疑问写在下面,并在小组内部讨论解决。

合作探究1.本文的重点是论证“拿来主义”,但是前一部分却用了五分之二的篇幅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这种“破”字当头的结构有什么好处?2.“送去”“抛给”“抛来”分别是什么意思?“抛给”为什么又可称为“送来”呢?3.文章把文化遗产比喻成“大宅子”,那么前三种人和“拿来主义”者的态度、方法及其实质,分别是怎样的?请填表。

4.第9段借助一系列生动贴切的比喻,对拿来主义“占有,挑选”的态度和方法做了形象的阐述。

用平实的语言,该怎么表达?和原文相比表达效果有何不同?5.谈谈你对“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的理解。

课堂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自诩.(xǔ)脑髓.(suǐ)勃.然(bó)B.孱.头(chàn)譬.如(pì)冠.冕(guān)C.徘徊.(huí)国粹.(cuì)摩.登(mó)D.吝啬.(sè)蹩.进(bié)给.与(gěi)2.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女婿展览传道残羹冷灸B.勇猛奖赏养料礼上往来C.污染鼓吹烟具故弄玄虚D.辩别仪节毛厕磕头贺喜3.下列各句中的标点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B.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C.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D.总之,我们要拿来。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4.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用得准确、生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捧”表示郑重,几张画却郑重地挂过去显得寒碜可怜)B.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用“催进”讽刺“送去主义”的卖力媚态)C.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

(可理解为展品下落不明)D.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进步”是运用反语进行讽刺,实为“堕落”之意)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A.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

B.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

C.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

D.自从给枪炮打破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比鲜明和反衬强烈,是本文写作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比如开头大谈“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好像绕了一个大圈子,其实正好和“拿来主义”形成鲜明的对照。

它们的弊端越多,毛病越大,越可反衬出“拿来主义”的必要和可贵。

B.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进行比喻论证,来阐明抽象的道理,是本文写作上突出的特点。

比如将文化遗产比作“大宅子”,将文化遗产中的糟粕比作“鸦片”,既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又能使人得到艺术的愉悦。

C.本文虽然是一篇专谈批判继承问题的文章,但作者卓越的幽默和讽刺能力也力透纸背地表现了出来。

D.本文全面而形象地阐明了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批判了种种错误态度,指出正确的继承和借鉴是建设新文化、塑造新人的必要条件。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9题。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

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

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

“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7.这一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A.举例论证B.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C.举例论证和类比论证D.比喻论证8.本段文字批判了三种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们的表现。

9.本段最后说“‘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请结合文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拿来主义”者是怎样做的。

三、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4题。

拿来与送来林默涵①近来,很有些人把鲁迅先生所提倡的“拿来主义”拿来,为自己搬进西方的现代主义、存在主义等作辩护。

其实,这是对“拿来主义”的误解。

②“拿来”是与“送来”相对称的。

自从帝国主义者发现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家以后,首先送来的就是鸦片烟,其数量逐年增加,结果不但捞走了大量银两,而且使中国出现了许多面黧肌瘦的“大烟鬼”。

这使得清朝政府中一些较有识见的官吏,也担心这样下去,“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林则徐),不得不起来抵制鸦片输入了。

然而,帝国主义者硬是要“送来”,并且用枪炮迫使你非接受不可,这就是有名的“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不止一次,还有第二次,第一次香港被占领,第二次圆明园被烧了。

③除了最先送来的英国的鸦片外,接着还“送来”了许多东西: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美国的好莱坞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这.就使清醒的人们,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

鲁迅先生说:“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他提倡“拿来主义”。

④“拿来”是“要运用脑髓”,根据我们的需要,“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

既不是盲目地乱拿,更不是被迫接受人家“送来”的东西。

这就是鲁迅先生所主张的“拿来主义”。

拿来是有辨别,有选择的,他举了一个例子:比方一个穷青年,由于某种原因得到一所大宅子,对宅子里的东西就要区别对待,看见有营养的东西,可以拿来吃掉;看见鸦片当然不必丢进毛厕,可以送到药房去供治病之用,但如果欣欣然地自己也躺下来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就是废物了。

⑤我们历来主张向外国先进的科学文化学习和借鉴,而且已经这样做了;但我们也历来反对盲目照搬外国,全盘西化,——事实证明,这是极端有害的。

在今天,我们更要引进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四化”建设之用,但不能把资本主义社会没落腐朽的文化思想,也当做奇货搬进来。

我们要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才能从复杂纷繁的外国文化艺术中,汲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这才是真正实行鲁迅所主张的“拿来主义”。

⑥现在,还有没有“送来”的东西呢?还是有的。

比如,淫秽书刊和黄色录相带之类,就是别人极力要“送来”的,其毒害程度不亚于鸦片烟。

虽然送来者不敢像过去那样明目张胆,并且强迫你接受了。

但若浑浑噩噩,不加以抵制、清除,任其流入、泛滥,甚至竟然自己伸手去拿,这种人就真是十足的废物了。

10.第①段中“搬进西方的现代主义、存在主义等”指的是( )A.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等种种无用的东西。

B.如美国的好莱坞电影等精神鸦片。

C.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腐朽没落的文化思想。

D.淫秽书刊和黄色录相带之类的文化毒品。

11.第②段两个“鸦片战争”,前一个用引号,后一个没有用,这是为什么?( )A.前一个加引号表示特定称谓B.前一个加引号表示直接引用C.前一个加引号表示强调突出D.前一个加引号表示讽刺或否定12.用一句话归纳第②段的段意。

13.第③段“这.就使清醒的人们,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中加点的“这”指代的内容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归纳。

14.根据第④段的内容,给“拿来主义”下定义。

四、精彩语言运用15.下列句子正确的顺序排列应是(只填写序号)。

①总之,我们要拿来。

②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③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④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⑤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16.请根据上下文,在下面文字的画线处补写出相应内容。

要求: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2字。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是可游、可居、可望。

其中,①。

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

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②,也同样要“望”。

一切亭台楼阁,都是为了“望”,都是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

在园林建筑艺术中,③,有了窗子,内外就能发生交流。

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

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望出去,④,于是引发人们不同的联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