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P-P-IF-002-03 菌种岗位标准操作规程

合集下载

原生粉灭菌岗位标准操作规程

原生粉灭菌岗位标准操作规程

文件制修订记录1、主题内容本标准规定了本公司原生粉灭菌操作的方法和要求。

2、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本公司原生粉灭菌岗位的操作。

3、责任者操作人员、班组长:负责按规程执行和实施。

工艺管理员、现场监控员:负责本规程的过程指导、监控和检查。

现场监控办主任、车间主任:负责本规程的监督执行。

4、内容4.1开工准各4.1.1操作人员按要求进入操作间。

4.1.2生产前检查及准备工作按相关文件执行。

4.1.3按要求更换相应状态标示。

4.2装盘4.2.1将灭菌盘叠放在物料架或垫板上并铺好垫布。

4.2.2用不锈钢撮箕将需灭菌的物料转移到灭菌盘内铺展均匀,平均厚度不超过lcm。

4.2.3将装好物料的盘从上到下放到车架上。

待车架装满盘将车架推入灭菌烘箱。

4.2.4本批物料全部装完推入灭菌烘箱后,并将灭菌烘箱门关好准备灭菌。

4.3灭菌4.31按照设各操作规程的要求进行操作。

4.3.2灭菌工艺参数:灭菌温度***℃,臭氧浓度,灭菌时间。

4.3.3检查灭菌烘箱控制面板各功能按钮及参数,确保各参数设置与工艺要求一致。

4.3.4灭菌操作期间操作人员要不停的观察各数据的变化情况,保证压力表的示数在工艺要求的范围内。

4.4收料4.4.1按照设备操作规程,将灭菌后的物料按从下至上的顺序从车架上取出灭菌盘,将物料通过收集在洁净容器中,备用。

4.4.2生产过程中要严格按生产流程时准确填写批生产记录及相关记录。

4.5清场4.5.1按规程对操作间、工器具、容器等进行清场。

4.5.2按设各清洁操作规程对设备进行清洁。

4.5.3清场完毕填写清场记录,由复核人检查合格后,通知QA检查,QA确认合格后,发放“清场合格证”。

不同生物安全级别微生物菌种操作规程

不同生物安全级别微生物菌种操作规程

微生物可根据其自身或其所产生的毒素的危害程度分为四个不同的生物安全等级。

对健康成年人(动物)已知无致病作用的微生物的生物安全级别为一级;对人(动物)或环境具有中等潜在危害的微生物的生物安全级别为二级;主要通过呼吸途径使人(动物)传染上严重的甚至是致死疾病的致病微生物(通常已有预防传染的疫苗)的生物安全级别为三级;对人体(动物)具有高度的危险性,通过气溶胶途径传播或传播途径不明,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或治疗方法的致病微生物的生物安全级别为四级。

不同生物安全级别微生物菌种的操作,如分离、培养、鉴定和保藏,应在相应生物安全防护的条件下进行。

本规范根据当前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微生物菌种资源的特点制定,便于在微生物菌种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评价、研究和利用过程中,尽量避免环境和人员受到微生物本身及其代谢产物的危害,实现菌种资源的高效共享和可持续利用。

1范围本规程规定了微生物生物安全分类标准,以及不同生物安全级别防护级别进行微生物的操作规程。

本规程适用于各菌种保藏单位所保藏的菌种资源的操作,如分离、培养、鉴定和保藏。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不包括勘误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第424条令)《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范》(2003年农业部302号公告)WS233-2002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OIE2003国际动物卫生法典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二版GB19489-2004《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3术语、定义、符号、缩写语3.1一类微生物对个体和群体危害程度高,通常引起人和/或动物严重疫病且暂无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的致病微生物。

微生物实验室SOP文件

微生物实验室SOP文件

微生物实验室SOP文件一、引言微生物实验室标准操作规程(SOP)文件旨在确保微生物实验室的操作符合标准化要求,保障实验室内的实验安全和数据的准确性。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微生物实验室的SOP文件内容和要求。

二、SOP文件的编写和管理1. SOP文件的编写a. 每个实验室的SOP文件应根据具体实验室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写。

b. 编写SOP文件时,应明确实验室的操作流程、安全措施、实验方法、设备操作等内容。

c. SOP文件应包含标题、引言、目的、范围、定义、缩写词、材料和设备、操作步骤、安全注意事项、结果记录、附录等部分。

2. SOP文件的管理a. 实验室负责人应负责SOP文件的编写、审查和更新。

b. 每个SOP文件应有唯一的标识符,以便于管理和查找。

c. 所有实验室成员应熟悉并遵守SOP文件中的操作规程。

三、微生物实验室SOP文件的内容要求1. 标题a. SOP文件的标题应简明扼要地描述实验室操作的内容。

b. 标题应具备唯一性,以便于识别和管理。

2. 引言a. 引言部分应介绍实验室的背景和目的,明确SOP文件的编写目的。

b. 引言部分还应包括实验室的基本信息,如实验室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

3. 目的a. 目的部分应明确该SOP文件的目的和作用,以及所要达到的效果。

4. 范围a. 范围部分应明确该SOP文件适用的实验室操作范围和限制。

5. 定义a. 定义部分应对SOP文件中使用的专业术语和缩写进行解释和定义,以便于读者理解。

6. 缩写词a. 缩写词部分应列出SOP文件中使用的缩写词及其解释。

7. 材料和设备a. 材料和设备部分应列出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设备清单,并对其进行详细描述。

8. 操作步骤a. 操作步骤部分应按照实验的顺序,详细描述每个操作步骤。

b. 操作步骤应包括操作前的准备工作、实验操作流程、操作注意事项等内容。

9. 安全注意事项a. 安全注意事项部分应列出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安全事项和操作规范。

b. 包括但不限于个人防护措施、实验室安全操作、废弃物处理等内容。

《菌种操作规程》PPT课件

《菌种操作规程》PPT课件
定容后用10N的NaOH调节PH至8.2~8.8,按每瓶 100mL的量分装于500mL翻口三角瓶内,塞好专用 夹心纱布,用牛皮纸扎口,放置在不锈钢筐中,盖 上牛皮纸,准备消毒。
将准备好的不锈钢筐放在消毒车上推入消毒柜内, 按蒸汽消毒柜使用方法用蒸汽消毒,119~121℃, 保温30分钟,接种用具保温60分钟并填写《摇瓶配 制记录》和《培养基接种用具消毒记录》。
精选PPT
4
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将经过摇瓶考察指标符合要求对照的斜面孢 子,制成高浓度的孢子悬浮液,用无菌的毛 细吸管或注射器将菌液分装于安瓿管底部, 每管装0.3~0.5mL
精选PPT
5
预冻及速冻
灌装好的安瓿管置2~5℃冰箱预冻1h,然后 置-30℃温度下速冻1h后取出,置真空干燥器 内。
精选PPT
保藏
合格安瓿管置2~5℃冰箱保藏,保藏期为1~10年。
记录
安瓿管在保藏过程中应控制温度,每天查看温度并填写
《温度、湿度原始记录》,在使用过程中应填写《安瓿
管使用记录》。
精选PPT
8
砂土管的制备
砂的处理
普通黄沙用稀酸(1N的HCL或H2SO4)或稀碱 (1NNaOH)浸泡12小时后,倒去酸水,用自来水充 分冲洗至PH中性,烘干后用磁铁吸去铁屑,经60目 筛过筛后备用。
精选PPT
10
砂土孢子的制备
斜面孢子的选择及质量标准
取经选育的单菌落制备的大试管斜面孢子或生产良好的 茄氏瓶斜面孢子,具以下条件:孢子层生长丰满,较均 匀,孢子数量较多,少水,孢子呈淡黄色。斜面孢子一 般培养7~9天,孢子成熟。经无菌试验检查正常。发酵 摇瓶试验生产能力符合要求。
生产能力试验:
用10mL吸管吸取5mL孢悬液接种于母瓶,接种后塞上棉塞,包 扎纱布,置180~220转/分摇床上,28±1℃培养44~50小时左 右,待菌丝长好后取下,准备并瓶。

标准菌种管理程序

标准菌种管理程序

标准菌种管理程序1.目的为对微生物实验需要的标准菌株进行有效控制和规范管理,防止污染、变异、丢失或损坏,以保证溯源性和稳定性,制定本程序。

2.适用范围适用于微生物实验中标准菌种(原始标准菌种、标准储备菌株和工作菌株)的申购、验收、保管、领用、使用、传代及存储等方面。

3.职责3.1采购部负责依据采购申请规定的名称、规格、数量执行原始标准菌种申购工作;3.2微生物检测人员负责菌种的验收、菌种的领用、、及传代与保存。

3.3生物安全责任人负责批准菌种的双人双锁保管管理\领用、使用及销毁,原始标准菌种的接收工作,标准菌种采用双人双锁保管管理。

3.4生物安全责任人负责组织定期的生物安全检查活动。

4.工作程序4.1标准菌种申购本公司购买的原始标准菌种来源于美国典型菌种保藏中心(ATCC),英国典型菌种保藏中心(NCTC),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ICC),中国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MCC),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所(IFFI)。

综合部依据《外部服务和供应品采购程序》实施采购工作。

菌种来源机构详见附件一:微生物菌种保藏机构名称和缩写。

4.2菌种分类4.2.1本公司保存的菌种仅包括部分致病性细菌,不包括病毒、螺旋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等菌种。

本公司的标准菌株除了实验所用之外,还应包括应用于培养基(试剂)验收/质量控制、方法确认/证实、阳性对照、阴性对照、人员培训考核和结果质量的保证等所需的菌株。

4.2.2菌种的分类根据其危险性决定(包括实验室感染的可能性,感染后发病的可能性,症状轻重及愈后情况,有无致命危险及有效的防止实验室感染方法,用一般的微生物操作方法能否防止实验室感染、我国有否此种菌种及曾否引起流行、人群免疫力等情况)。

依其危险程度的大小,我国的菌种分为四类。

第一类:实验室感染的机会多,感染后发病的可能性大,症状重并能危及生命,缺乏有效的预防方法,以及传染性强,对人群危害性大的烈性传染病,包括国内未发现或虽已发现,但无有效防治方法的烈性传染病菌种。

标准菌种管理规程完整

标准菌种管理规程完整

标准菌种管理规程目的:规药品微生物学检定用菌的管理,最大限度降低变异率,确保菌种的溯源性与稳定性,从而确保微生物学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

职责:QC主管负责菌种的申购、接受、保存、分发,微生物检验员负责菌种的确认、传代、使用及销毁。

围:本规程适用于检定用菌种的管理,包括菌种的申购、保存、传代、使用及销毁等。

容:1 术语标准菌种是指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提供的冷冻干燥菌。

传代用菌种是指用标准菌种制备的采用特定保存方法长期固定保存的菌种,用于传代及制备工作用菌种。

工作用菌种是指用标准菌种或传代用菌种接种至普通琼脂斜面培养后,作为日常工作使用的菌种。

菌种的代是指将其接种至一新鲜培养基上或培养基,每萌发一次即称为一代,从菌种保藏中心获得的冷冻干燥菌种为第0代。

2.标准:2.1检定菌的申购QC主管每年根据检定菌种的使用情况(包括临时检验需要),提出购买计划,交由质量管理部部长审批后,向中检所菌种保藏中心或省(市)药检所购买冻干菌种(标准菌种);也可以直接向省(市)药检所购买传代用菌种,购买时,需询问与确定菌种的代数,以便传代时控制代数。

2.2检定菌的接收菌种到达实验室后,由QC主管接收菌种,检查其名称和数量,以及每一支的完整性,同时将菌种的所有信息,填写在《检定菌接收记录》(附表1)上,容包括:名称、数量、编号(无编号者按检定菌种的编号原则编号)、代数、来源、接收日期、接收人等,贴好标签并储存于2-8˚C直到需要使用时。

储存期最长不超过5年。

2.3 检定菌的保存2.3.1 工作用菌种的保存工作用菌种采用斜面低温保存法。

将菌种接种在适宜的固体斜面培养基上,待菌生长充分以后,转移至2~8℃冰箱中保存。

此法仅用于工作用菌种的短期保存,并应随时检查其污染杂菌和变异等情况,发现异常情况,经应灭活处理后销毁。

保存时间根据菌种种类而不同,细菌:1个月;酵母菌:2个月;霉菌及芽胞:3个月。

2.3.2传代用菌种的保存采用甘油冷冻管保藏法或液体石蜡保存法。

菌种生产岗位标准操作规程

菌种生产岗位标准操作规程

黑龙江正康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GMP管理文件一、目的:为了规范细菌菌种生产岗操作,特制定细菌疫苗菌种生产岗标准操作规程。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细菌疫苗菌种生产岗。

三、责任者:分发部门负责人,质量监督员,工艺员,操作人员。

四、正文:1准备工作:1.1生产操作人员根据生产指令在按《生产用菌(毒)种管理制度》领取生产用基础种子。

1.2 操作人员按《十万级洁净区出入标准操作规程》洗手、更衣进入十万级洁净区。

1.3 生产操作人员根据生产指令准备物品及培养基、灭菌等。

灭菌后物品放在洁净物品暂存间;生产操作人员生产前将以上物品送入万级洁净区缓冲间后,传入细菌疫苗原液生产线。

1.4 操作人员按《万级洁净区出入标准操作规程》洗手、更衣进入细菌疫苗菌种生产线。

1.5 进入生产人畜共患传染病抗原生产线时必须穿戴个体防护用品(防护帽、护目镜、口罩、工作服、手套等)。

1.6 生产操作前操作人员必须检查确认生产现场的温湿度及压差在规定范围内,温度控制在18-26℃,相对湿度30-65%,压差符合规定;1.7 生产操作前操作人员必须检查确认设备有“已清洁”状态标志;产操作前操作人员必须检查确认生产现场无前批生产的产品或物料,生产现场的工艺卫生符合《洁净区工艺卫生管理规程》的检查标准,应有厂房“已清洁”状态标识,并在有效期内;应有上一批次产品“清场合格证”(副本),确认后方可进行生产;1.8 生产操作前操作人员必须检查确认批生产记录及相应的配套记录已准备齐全;1.9 认真核对菌种、培养基的品名、代次、批号、有效期等信息,确认无误后方可进行操作。

2生产操作:2.1一级种子繁殖冻干菌种开封后,加适量的胰蛋白䏡培养基、普通肉汤或马丁氏肉汤溶解,用接种环沾取菌种液,划线接种于适宜平板,平板倒扣,36~37℃培养24~72小时,显微镜下观察菌落形态。

选取典型菌落5~10个,混合接种斜面小管若干只,36~37℃培养24~72小时,经纯粹检验合格,作为一级种子。

菌种岗位操归

菌种岗位操归

车间种子制备操作规程1 目的建立车间种子制备操作规程,规范其操作。

2 范围适用于车间种子岗位操作人员。

3 责任车间组织制定,QA监督实施。

4 生产过程4.1 种子制备4.1.1 一般流程出发菌种→斜面→单孢子悬浮液→稀释涂双碟→单菌落接斜面F1(第一代)→斜面F2(第二代)→摇瓶筛选→保存4.1.2 自然分离用具准备空白双碟20个、1ml吸管40支、10ml吸管5支、玻璃接种环5支、无菌蒸馏水1瓶(装60ml蒸馏水)、带漏斗三角瓶(250ml)1个(内装15~20个玻璃珠)大试管10支(内装9ml蒸馏水)、121℃、30分钟消毒备用,器具用纱布包住,内装水的试管和瓶子用无菌袋或是密闭包装包住注意无菌保护。

4.1.3 操作过程4.1.3.1 在无菌双碟中分别加入无菌的琼脂培养基15~20ml冷却凝固后恒温培养两天,检查无菌后方可使用4.1.3.2 用10ml吸管吸取20ml无菌蒸馏水,接入茄形瓶斜面菌种内,用接种环针把菌苔洗下,制成菌悬液,倒入带有漏斗的三角瓶内,轻轻振摇数下,利用玻璃珠把菌体打散。

4.1.3.3 用递次稀释法将菌悬液制成不同浓度的菌液,吸1ml菌悬液,加入盛有9ml无菌水的试管内,充分混合后,此菌悬液为10-1,再吸1ml接入第二支管中,依次类推,至10-9浓度。

4.1.3.4 取合适浓度的菌液,10-7,10-8,10-9,各吸取1ml,接入已准备好的双碟培养基中,用玻璃刮棒涂匀,以求长成分散的单菌落,便于挑选。

4.1.3.5 将双碟放入30℃±1℃,相对湿度40%~50%恒温室反面培养,培养周期为48h~72h,每天及时记录培养温度和湿度。

4.1.3.6 挑选单菌落时,要根据其菌落所在区域,菌落生长饱满程度以及色素沉着情况进行挑选,镜检结果,要求菌落粗壮,整齐。

4.1.3.7 自然选育注意事项:出发菌种应选择在生产实践过程中生产能力高,具有良好性能的菌株作为亲本。

出发菌株要求新鲜,菌体处于对数生长期,粗壮整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圳市蓝安琪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菌种岗位标准操作规程
1.目的
建立菌种岗位标准操作规程。

页脚内容1
2.范围
菌种岗位种子液的制备操作。

3.职责
菌种岗位制备操作人员、车间负责人及QA生产区检查员对本规程的实施负责。

4.规程
4.1.操作前准备:
4.4.1.根据生产指令开出领料单。

领取时,核对物料名称、数量、批号、有效期等,然后将其送到传递窗。

4.1.2.岗位生产操作人员按照《进出十万级洁净区更衣标准操作规程》进入操作间。

4.1.3.岗位生产操作人员检查设备、设施完好性,设备、容器、工具、管道、室内卫生是否有清洁合格证,清洁合格证是否在有效期内,如不合格按其清洁标准操作规程重新清洁。

4.2种子液的制备
4.2.1种子液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
4.2.1.1LB琼脂培养基按比例配制(100ml)
蛋白胨10g/L
酵母提取物5g/L
氯化钠10g/L
纯化水100ml
页脚内容2
调PH至6.8-7.2
4.2.1.2培养基灭菌:按《YXQ-SG46-280SA型手提式灭菌锅标准操作规程》灭菌,灭菌温度121,灭菌时间30min。

4.2.2菌种活化
领取工作种子批菌种管,室温融化,用接种环在LB培养基平板上划线,按《生化培养箱标准操作规程》放置于30℃恒温箱倒置培养过夜。

4.2.3.一级种子液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
4.2.3.1一级种子液培养基按比例配制
蛋白胨10g/l
酵母提取物5g/L
氯化钠10 g/L
调PH至6.8-7.2
4.2.3.2一级种子液培养基的灭菌::按《YXQ-SG46-280SA型手提式灭菌锅标准操作规程》灭菌,灭菌温度121,灭菌时间30min。

4.2.4 一级种子液制备
将活化后的单个菌落用接种环从平板上刮取,接种在装有100ml一级种子培养基的三角瓶中,按《SHZ-82型恒温振荡器标准操作规程》放置入30℃、150rpm恒温空气摇床培养约12小时,培养物取5ml转接到含300ml LB培养基三角瓶中,共4瓶。

30℃、150rpm培养约8小时。

4.2.
5.二级种子液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
页脚内容3
4.2.
5.1二级种子液培养基按比例配制(10L)
蛋白胨16g/l
酵母提取物10g/l
氯化钠5g/l
调至PH至6.8-7.2
4.2.
5.2二级种子液培养基的灭菌::按《BTOSTAT-C型发酵罐标准操作规程》灭菌,灭菌温度121,灭菌时间30min。

4.2.6二级种子液的制备
将三角瓶中培养好的菌液接种在含10L二级种子培养基的种子罐中,30℃、150rpm、溶氧35%,PH6.8—7.2,培养6小时;当OD值达到2左右时,接种
到发酵罐中。

4.3物料平衡的计算按《物料平衡管理规程》计算。

4.4.清场:
4.4.1.每次操作完成后,按照《清场标准操作规程》和《菌种岗位清洁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清场、清洁。

4.4.2.清场结束填写清场及设备清洁记录,并由QA检查员检查确认清场合格后, 贴挂《清洁合格》标志。

4.5.注意事项:
页脚内容4
4.4.1.种子液的接种及培养基的转移全部操作,应按无菌操作要求进行;
4.4.2.岗位操作人员在生产操作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按《紧急情况处理管理制度》处理。

—————————————————
页脚内容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