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光云影共徘徊——古典诗词立体化教学法的片段呈现

合集下载

古诗词教学要教给学生什么

古诗词教学要教给学生什么

古诗词教学中要教给学生什么弓棚子镇第一中学王国辉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古诗词凝炼隽永,魅力无穷,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

近几年的教材无论是人教版还是省编版都不断加大了诗词篇目。

《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那么面对诗海词林,怎样让学生能快乐地遨游其中呢?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呢?下面就古诗词教学说说自己的看法。

一、半亩方塘一鉴开——教“读”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而古诗词中蕴含一种鲜活气脉——灵性,非吟诵涵咏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

所以古诗词教学中“读”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读中激发学生的激情,使其陶醉其中,营造积极热情的学习情境,从而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去探究领会诗词所传达的思想内涵。

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应适当教给学生一些具体的诵读方法。

如:在音调强弱方面,表示悲壮、快乐、斥责,或慷慨的文句,句子的头部应加强;表示不平、热忱或确信的文句,句子的尾部宜加强;表示庄重、满足或优美的文句,句子的中部宜加强。

在韵味缓急方面,含有庄重、敬畏、谨慎、沉郁、悲哀、仁慈、疑惑等情味的文句,宜缓读;含有快活、确信、愤怒、惊愕、恐怖、怨恨等情味的文句,就要急读。

例如读辛弃疾的《西江月》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就需要用欢快、愉悦的语速、语调去读才能读出“丰收在望”喜悦之情。

读李清照的《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就需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去读才能读出李清照惨淡的境地,柔肠百断的怨情。

二、天光云影共徘徊——教“品”众所周知,古诗词是中国古文化的珍贵遗产。

它们以极为凝练的语句,表现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内容和情感。

大多数诗词都是诗画结合,音韵和谐优美,营造出或优美、或幽深、或凄清、或磅礴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得到情操的陶冶。

七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活动型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活动型教学设计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 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古诗词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古诗词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古诗词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古诗词。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古诗词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审美鉴赏与创造、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本单元的五首古诗词,学生能够提升对古典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通过分析诗词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提高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此外,通过学习诗词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提升文化素养。
4. 请分析《游园不值》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两句的意境和哲理。
答案:这两句诗通过“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一意象,表达了春色无处不在,美好事物总会显现的哲理。
5. 《墨梅》中王冕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请分析诗中“墨梅”这一意象所表达的寓意。
答案:“墨梅”这一意象表达了诗人高洁的品格和坚定的信念,如同墨梅在严寒中依然绽放,不畏艰难,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六、教学资源拓展
1. 拓展资源
- 古诗词鉴赏书籍:推荐学生阅读《中国古代诗词鉴赏》、《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经典诗词鉴赏书籍,以便深入了解古诗词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 诗词创作指导书籍:推荐学生阅读《诗词创作入门》、《怎样写古诗词》等书籍,帮助学生掌握古诗词的创作技巧和方法。
- 在线诗词网站:推荐学生访问“中华诗词网”、“古诗词网”等在线诗词网站,提供丰富的古诗词资源,包括诗词索引、诗人介绍、诗词鉴赏等。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苏派名师杨春柳老师《幸运的内德》一课赏析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苏派名师杨春柳老师《幸运的内德》一课赏析

教学随笔Teaching essay2018年第27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苏派名师杨春柳老师《幸运的内德》一课赏析陈夏怡(江苏省太仓市经贸小学,江苏 苏州 215400)【摘要】在绘本教学中,我们要学会依据不同的学情和文本特点因材施教。

在学生面前,善于示弱,善于挖掘文本值得咀嚼的地方,举一反三,得法得意。

深入浅出,让学生在简简单单的故事背后收获文本深处藏匿的精神宝藏。

【关键词】赏析课;杨春柳;《幸运的内德》【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举行校语文评优课的契机,使我有幸聆听了苏派名师杨春柳老师执教《幸运的内德》一课,这节课带给我莫大的启迪。

一、因材施教——横看成岭侧成峰(一)讲读的参与性《语文新课标》指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杨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让学生通过接读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讲故事的环节中。

师:下面我们就开始读故事。

一天,内德收到了一封信,信里说:“欢迎你参加惊喜派对!”啊,真幸运!可是,真倒霉!派对在遥远的佛罗里达举行,内德却住在纽约。

(开火车接读)生1:真幸运!一个朋友借给他一架飞机。

生2:真倒霉!发动机爆炸了!生3:真倒霉!他也没落到干草堆上。

杨老师在绘本的教学中先扶后放,引导学生参与到讲故事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文本的故事情节,仿佛置身故事情境之中,更快更好地进入学习。

(二)言意的转换性上课伊始,杨老师带领学生讲读故事,引导学生从文本语言了解故事主要内容。

然后,出示四幅图片和文字,激发学生从比较中发现文本色彩和文字的特点。

接着,杨老师又设计说话练习引导学生想象内德“真幸运”的内容。

在说话练习之后,以写话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进一步想象拓展。

这样一个引导学生“据言识意→据意识言→以言表意”的过程,带着学生在文本的“言”和“意”之间走走回回,阶梯式地实现“言”与“意”的相互转化。

(三)想象的丰富性《语文新课标》又提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浅谈小学古诗教学的有效途径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浅谈小学古诗教学的有效途径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浅谈小学古诗教学的有效途径邓芳玲(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逸夫小学 广西 百色 533000)ʌ摘要ɔ 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的瑰宝,它以其深邃的意境㊁生动的形象㊁凝练的语言㊁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在中国文坛独树一帜㊂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 不学诗,无以言㊂ 故而,古诗当之无愧成为小学生接触古典文学的最佳启蒙教材㊂‘新课程标准“对古诗的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第一学段让儿童诵读儿歌㊁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㊂第二学段中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㊂而在第三学段中则要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㊁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㊂笔者认为让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有效途径有以下几个:ʌ关键词ɔ 朗读感悟;启发想象;感悟诗魂ʌ中图分类号ɔG 431 ʌ文献标识码ɔA ʌ文章编号ɔ1672-7851(2019)10-0070-01一㊁理解诗句 朗读感悟 读诗之法,须扫荡胸坎净尽,然后吟哦上下,讽咏从容㊂ 古诗教学非诵不能见其美,非读不能见其情㊂朗读时,教师要精心指导学生注意节奏㊁声调㊁停顿㊁强弱㊁长短的错综变化与节拍音乐的美感;要读出字词句与诗人的情怀㊂如‘望庐山瀑布“是一首包含深情的风景诗,通过对瀑布的生动描写,抒发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之情㊂据此,笔者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诗句的意思,领略美好景色,激发情感㊂课堂上,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理解和读拧在一块,抓住瀑布 急㊁高 的特点来指导,注意诗中停顿处及重音处,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将瀑布毫无无阻挡㊁倾泻而下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㊂读,不应该是简单的重复,每一次读都应该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要通过教师的点拔㊁启发达到由读通顺到读懂㊁读出感情的目的㊂二㊁启发想象 体味诗情古诗常常是与 绘画 相统一的, 诗中有画 方算上乘㊂如,笔者在教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时,创设合情合理的探究情境:王维是诗人,也是画家,他为自己的诗配了一幅画,那他可能会画什么以 画 为研究点,启发学生的想象,让这形象的 画 为学生 走 向凝练㊁简约的古诗搭起一座美丽的引桥㊂诗的意境仿佛就在桥的那一头,那么鲜明,那么诱人,那么意蕴深远㊂ 画 是具体的, 画 也仅仅是手段而已,但却把学生领到诗人面前,使学生与诗人完成了一次超越时空的心灵对话㊂随着 画意 的铺展,学生对 诗情 的真实体验也就在不自觉的状态中完成了㊂再如贺知章‘咏柳“中千古佳句: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如果教学仅停留在串讲句意上: 这细嫩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㊂ 这无疑把鲜活的诗句缢死于苍白的解释中㊂在教学中,笔者启发学生想象, 春风看不见,摸不着,作者为什么把它比作剪刀呢? 学生说:春风轻轻地吹过柳条,柳叶悉悉梭梭响,仿佛春风正在修剪柳叶,等等,这样的再造想象,按照作者的描述进行表象组合,能使学生更具体地感受各种物象所构成的和谐的艺术整体形象㊂接着笔者进一步启发学生想象, 是谁在握着这把剪刀呢? 学生的想象进一步被激活了,是 春姑娘 , 春天的使者 , 风姐姐 , 春天的力量 , 大自然 学生思维的灵性和创造的活力,升华了课堂的教学气氛,诗情与学生的情感融为一体㊂教师在引导学生体味诗情的过程中,首先也要让学生透过具体的语言,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到丰富多彩的形象画面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品味到诗中丰富的情感,体会诗的艺术美㊂三㊁斟酌诗眼 感悟诗魂古人作诗注重 炼 字,常常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㊂唐朝诗人贾岛是有名的 苦吟诗人 ,他的 僧敲月下门 与 僧推月下门 的 敲 与 推 的取舍已传为佳话㊂而今我们读诗,当然也应对这些 诗眼 进行品味,抓住 诗眼 ,提纲契领,牵动激活全诗文字,为通往古诗的意境铺路架桥,只有 语语悟其神 了,朗读时才会 句句出真情㊂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 春风又绿江南岸 ,诗人反复斟酌,舍弃了 来 ㊁ 过 ㊁ 到 ㊁ 入 ㊁ 满 ,而用 绿 字㊂一个 绿 字牵全文, 绿 字有色,形象地再现了万物争春的景象㊂我们在教学中,不妨引导学生把玩这个字,不难使学生感受到一片绿色锦绣激起他重返政坛的美好愿望,于是发出 明月何时照我还 的强烈感叹㊂这些关键的字词,表面看学生似乎懂了,其实不然,正需要笔者们,在课堂教学和学生一道驻足领悟其中的精到之处,欣赏诗人遣词用字的高超本领,发现文字背后的东西诗魂㊂四㊁资源整合 拓展延伸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 ㊂古诗距离学生遥远,有很多诗都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就要靠学生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㊂在学习诗前要阅读㊁收集大量与本诗有关的资料,以便更好㊁更深地理解㊂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才能渐渐地厚重起来㊂另外,在学完一首古诗后,可以以一带多进行相关链接,如学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孟郊的‘游子吟“,你是否还知道其他思乡㊁思亲的诗;学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你还知道杜甫其他的诗作吗?以便进行拓展阅读,打开课外阅读的新视窗,当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的教学,学生的品味在一步步提高,让他们感受到在古典文学中,自己所知仅是苍海一粟,从而激起他们更强烈的学习欲望㊂为了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古诗课堂,当学生已水到渠成之时,启示学生自己去创作诗文㊁开绝句佳词赏析会㊁结诗社㊁写读书笔记㊁点评诗文,进行研究性学习,为自己出诗集㊁办诗文报等,学生从背诗㊁赏诗到作诗,经历了一种生命的快乐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㊂古诗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我们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激起学生热爱古诗,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引导学生去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享受美感的欢愉,以此丰厚孩子们的人文素养㊂参考文献[1] 魏丽苹.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小学古诗教学[J ].语文教学通讯,2019(36):56-57.[2] 林园秀.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探究[J ].新课程研究,2019(24):13-14.07。

半亩方田—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高三历史教育教学创新之我见

半亩方田—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高三历史教育教学创新之我见

半亩方田—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高三历史教育教学创新之我见作者:文青青来源:《中学历史教学》 2018年第2期历史复习繁琐枯燥,怎样让学生既收获知识,又学得轻松,是我—直努力的方向。

一、笑语欢声促高效的课堂氛围成功的课堂应该有笑声。

《中庸》语云,好学近乎知。

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不仅主张乐学,而且也实践了其乐学教育思想。

Ⅱ1课堂中的笑声,是师生关系融洽、默契的外在体现,也是教育智慧的升华。

教者,效也,上所施,下所效。

师生相伴而行,学生对老师,亲其师,效其行,听其言,信其道。

师生关系融洽,对学习效果提高的意义不言而喻。

心理学研究表明,面对面的交流中,语言因素对交流效果的影响占35010,而非语言因素占到65010。

所以教师在课堂中除了要充分运用语言外,更要善于运用语音语调和面部表情等因素,让学生在欢陕的氛围中接受知识。

[让学生善于学习,乐于学习,主动学习,是好好学习的第—个关键步骤。

二、读史习文乐陶陶的课堂分享师生一起,读史习文,增强历史学习的兴趣和氛围。

利用课堂中一些零碎的小时间,我们一起讨论感兴趣的历史话题,一起动笔习作,或尝试用很短的时间,写—些简短精美的警句。

我们一起讨论什么是革命,学生的作品很出色:革命是拼得一身真胆气,敢叫日月换新天!革命是打破个人崇拜,足撕破虚伪分子的面具,是推翻落后的社会制度,是将理想奉献于社会!革命是,为了梦想,拼尽最后一滴血;为了明天,绽放生命的辉煌。

革命就是乘风破浪,历经心酸,以惊世卓群之志,破千年不变之法,成天地之伟业,立万事世之太平。

我们一起为感动历史人物写颁奖词,比如在学习了《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一课后,学生为为孔子书写颁奖词:千年传承,一代宗师;万世弟子,光耀华夏;壮我中华,雄腾世界。

少年向学,一生奔波志难酬;杏林讲学,三千弟子终成才;后人著书,万世师表传千古。

千载风雨兴衰,他,依旧在时代的洪流中屹立不倒。

他不言,世界却早已桃李遍布;他不语,世界却依旧如沐春风。

天光云影共徘徊——关于语文教学中思维拓展的一点思考

天光云影共徘徊——关于语文教学中思维拓展的一点思考

内容摘要:日常教学中,如何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其联系与推演并进,表达与阐述能力均不断提升呢?笔者结合自身语文教学并在阅读一系列理论的基础上,从“联系与辨析”、“创设与激励”、“阐述与动笔”三个方面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思维拓展联系激励阐述动笔“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子《观书有感》历来为人传诵。

的确,知识的海洋浩瀚无边,只有广泛涉猎,认真汲取才能融会贯通,左右逢源。

但是,除了广泛涉猎,日常教学中,如何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其联系与推演并进,表达与阐述能力均不断提升呢?笔者结合自身语文教学并在阅读一系列理论的基础上,从“联系与辨析”、“创设与激励”、“阐述与动笔”三个方面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供大家参考:一、联系与辨析:打开思维之门从小到大,如果将我们的见闻及所学一一罗列,其规模之大不亚于一个巨型商场。

如何在这个“商场”里分门别类,使之按照一定的“价值属性”得以规整,进而使我们的思维深刻宽广,灵活生动呢?笔者认为须遵从接近与对比的原则,从提供素材、启发探讨入手,在联系与辨析的基础上,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才能打开思维之门,使思维的泉水灵活生动又隽永深刻。

如为了提升学生写作水平,我一直保留一个“课前五分钟”的栏目,按照学号,每节课前让一位同学在黑板上写下一段话,可以是小故事,名言警句也可以是诗歌或散文中的精美片断,然后让这位同学引导大家进行联系与思考。

记得有一次,一位同学写下一个“蜗牛与雄鹰”的故事。

故事中的蜗牛爬到了金字塔顶,面对雄鹰的诧异,它说:“我的步子虽然很小,但我一天天从不放弃,不知不觉就爬到这里了。

”在启发性联系上,同学们谈到了荀子的《劝学》,谈到了载人航天工程,谈到了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这时,我说:“大家说的非常好,但这些都是围绕‘坚持’这个话题展开的,如果我们将蜗牛的回答略做变动,是否会有不同的话题产生呢?”课堂立刻活跃起来,有同学提出“梦想”,有同学提出“勇气”,有同学提出“生无所息”,有同学提出“自信”,有同学提出“挑战”,有的同学甚至发挥想象,将雄鹰“改造”成一只“‘折翅的’雄鹰”,在蜗牛精神的感召下重新找回了自我,并由此谈到了激励的意义与价值等。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例谈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例谈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

《半亩方塘:让文言文阅读唤起深刻回忆》一、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文言文阅读教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文言文阅读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从而更好地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其次,文言文阅读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比如能够更好地把握语言的特点,掌握文言文的特点,掌握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从而更好地运用语言。

此外,文言文阅读教学还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阅读和理解文言文,比如能够更好地把握文言文的表达方式,掌握文言文的表达技巧,掌握文言文的语法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总之,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还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更好地阅读和理解文言文,让学生从中学习到更多知识,从而更好地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特点初中文言文教学,有着其独特的特点,其中最明显的是它的艺术性、灵动性和多样性。

首先,它具有艺术性。

文言文的精美绝伦,是用精妙的比喻、拟人、排比、押韵等手法,表达出来的,它不仅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也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言文的精髓。

比如,诗经中的“风何其美”,就是一句极具艺术性的话,能够给人以感动,也能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大自然的美丽。

其次,它具有灵动性。

文言文的语言表达朴实而又灵动,它能够表达出语言的含蓄,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比如,《论语》中的“礼乐不容,则乱矣”,这句话表达出,礼乐是社会秩序的基础,如果不容礼乐,社会就会变得混乱。

最后,它具有多样性。

文言文的语言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可以用比喻、拟人、排比、押韵等手法去表达,比如,《论语》中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把学习和时常练习比作说话,可见其语言表达的多样性。

总之,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特点是具有艺术性、灵动性和多样性,它不仅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也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言文的精髓,从而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

2025年高考语文古诗词考点梳理:鉴赏古代诗歌技巧之表达方式——抒情手法

2025年高考语文古诗词考点梳理:鉴赏古代诗歌技巧之表达方式——抒情手法

劣,但此处的哀景是为反衬作者杀敌报国的豪情的。

严酷的环境没有让他消沉,反而意气风发,愿意以身许国,杀敌建功。

爱国之情跃然纸上,壮志豪情力透纸背这种方法能使诗歌含蓄蕴藉,情深意浓,诗味隽永,耐人寻味,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可以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借景抒情有两种写法:一种是把情与景分开写。

可以先写景,后抒情;或者先抒情,后写景。

也可以把景和情穿插起来写。

另一种是把景和情糅合在一起,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这种写法不必添加任何词语,我们就可以从作者描绘的景物中看出人物(作者)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感情。

(2)触景生情,就是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

诗人本无所谓情感,或者本无强烈的情感,却因身在一定的环境中,或因景的秀丽而欢喜,或因景的萧瑟而忧愁。

这种情是由景激发的,是景决定了情。

如因鸟语花香而怡然,因狂风暴雨而忧伤。

又如:①“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这是诗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乐,自然是触景生情。

②“人自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这是一位姓秦的游人游西湖时面对岳飞墓很自然地产生的情感。

③再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上阕:“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写的是作者一天之内所做之事,所触之景:清秋季节,独自泛舟,上西楼,见回雁。

但其中也有其所生之情:“谁寄”锦书,自然是无人寄锦书,表达的是她对丈夫赵明诚的思念之情,以及盼望其锦书而望断天涯的愁苦之情。

下阕以“花自飘零水自流”承上启下,以花落水流之景喻人生、爱情、离别的无可奈何之感,从而触动作者所有情思。

往后五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转为完全的抒情,最后三句尤其精巧别致,在全篇景物描写的烘托下,只觉其愁思在眉头心间流动荡漾,有了更大的艺术吸引力。

(3)以景结情,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在结尾处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光云影共徘徊——古典诗词立体化教学法的片段呈现王子文课件讲稿为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真正进入到人的内心,由外铄而内化,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采取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过。

对于立体化教学法的讨论和运行,在当下多元教学实践活动中广泛的存在着,中外不同的学者和教学专家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对立体化教学法探讨,我国是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的,至今仍没有间断;1983年9月8日,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更是促进立体化教学改革进入新的探索实践时期。

有很多文章或专著谈及了立体化教学法在具体教学课程中的运用,也有相当多的教学改革课题专门针对某门具体课程进行研究,也有的是进行大而化之的粗略探讨,还有的是编写立体化教材……枚不胜举。

从微观到宏观,从片段到整体,从杂志到专著,这其中有的是成功的实例,有的则是多媒体化的变相误解,笔者不揣鄙陋,通过实证的方法,以点带面,辐射勾连,类比联通,就古典诗词立体化教学法,提出自己的相关见解,以就教于方家指正。

一、立体化教学法概念厘析中外教育史告诉我们一个事实,教育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甚至是同步进行的,教育是一种手段,而人的发展则是一种目的,社会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在教育大众化、多元化和多样化的今天,面对多媒体教学的普及,电子媒介、虚拟信息对教学的参与和渗透,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教学虽然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层次上有别,但在教学主线上是保持一致的,要使教学水平要步入新的台阶,教学效果达到一种最优化,立体化教学法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参考方法。

立体化教学法首先应该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是对多媒体化的一种升级而非等同的应用理念和审美理念,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大教学观念下,以还原教学生态形式为方式,以落实与务虚为任务而进行由此及彼地类比联系为关键,以辐射勾连为纽带,以生活的真实感受和体验为底色的教学理念。

“立体化”,体现为一种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的概念。

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进行立体化观照,有时有超越时空的优越性,可以纠正多媒体教学的一些偏误,破除立体化教学等同于多媒体教学的错误迷恋,避免盲人摸象的“以偏概全”的错误结论。

立体化教学法的核心是用理念和方法去扣紧教学内容,直面或侧面点击教学内容,“点铁成金”或“化瞬间为永恒”,不是简单的多媒体工具性展演,在多媒体断电的情况下同样可以进行立体化教学法的片段呈现。

立体化教学法蕴含在立体化教学模式中,其基本要点如下:“一是作用于教与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二是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四个要素;三是四项要素是组合的整体系统,要素间相辅相成,集合发力;四是衡量标准应体现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和组合性”。

[1]有学者认为,使用立体化教学法,“可把要传授的知识,结合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制成图、文、音、像并茂的电子教材和电子教案。

”“也可把原来一些较为枯燥乏味的基础内容的某些课程制成相关的软件,教学变成了一种有生命的流动过程。

”[2]这种立体化教学,又分为“纵向多元化”“横向多层次”“交叉多样化”,是“学生学习主动化、资源整合多元化、课程讲授多样化、学习支持立体化”[3]的“四位一体”模式的合力体现。

我们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提倡的立体化教学法,注重启发式教学和体验式教学的结合,注重教学情境的现场模拟,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开发;由于人文性较强,在实现立体化教学时,有时掺杂反逻辑思维甚至是反科学思维;注重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内容和对象主体,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着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合作能力和社会交流能力;注重科学与人文的结合,凸显人文精神的真正内涵,体现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真正使教学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

立体化教学法能和谐统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设法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寓教于乐;通过横向打通各种感官渠道,形成教学“通感”习惯,注重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在立体化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迁移能力,力争使学生学习整体能力也实现立体化。

二、立体化教学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呈现古诗词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认真而准确分析字词的涵义,而且特别注意字词的原始意义及其衍生的引申含义;倘使字义认识有误,任凭你怎么去“立体化”,那也只是做“谬以千里”的无用功。

倘若只停留在字词的通解上,很多诗词的分析难免也会支离破碎而不成整体。

因此,在古典诗词立体化教学中,我们在坚持准确理解字词基础上,还要进行一些方法的归结,以供参考。

1、名词、动词片段的联缀法这里还须注意“诗眼”“词眼”以及整体认读和理解完整的诗词意境。

很多名词散落在诗词文句中,看似一句语流的组合,实则是由于平仄关系进行了相关调整,把生活化的语言进行了相关的提纯和艺术化,优美的语言真的能达到“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淡而有味的境界。

在陶渊明(365-427)的笔下,很多诗词就是如此。

在立体化讲解时,我们要进行名词或动词片段联缀,串成一个完整的样子,然后用心去体悟自然。

如陶渊明《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在分析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学会找出其中的名词性短语或词组,如“人境”“车马”“东篱”“南山”“山气”“日”“夕”“飞鸟”等;再看动词词组“结庐”“喧”“采菊”“见”“相与还”等;对他们再进行有机组合“在人境”“结庐”,但是“无车马喧”,于是进行了一种推问——“问君何能尔”?作者进行了自问自答,且道出了真理——“心远地自偏”!这里把整体的闹嚣人境取内心宁静感觉进行了抒写,而且在后面也把这种习惯的养成进行了一种借代式或者说是典型化的交代——在“东篱下”“采菊”,“悠然”之间抬头远眺,忽然“南山”“见”,那种惬意、恬静、悠然顿时涌上心头,这与官场上为了权力、地位、名誉等而进行的勾心斗角是完全的不同,在这里尽可能可以放松自己,发现自己,感知自己和超越自己。

此刻见,所见、所闻、所感完全是一种通透的爽发全身,所见者,除刚刚谈及的外,还有“山气”“日夕”,“相与还”的“飞鸟”,所感者,有“悠然”“佳”“此中有真意”但是怎么样也说不清道不明了——“欲辨已忘言”,作者完完全全忘却了自己的存在,似乎已经“淹没”在这美妙的“心远”“人境”中,用一种“无我”的存在,来感知“天人合一”的悠远之境。

试想,在“东篱下”“采菊”时,所见所闻所感者就是诗中所写的那些吗?只要我们去体验下,则读这首诗的感觉,完全可以有更新的理解和体悟。

也许空中有美妙的鸟语飘过,再联想下瑞士班得瑞(Bandari)如天籁般的音乐,心灵深处会有莫名的感动和洗涤。

在吟诵这首诗时,那种超然物外的感觉,那种心灵陶醉的悠然,那种穿透时空的哲理……都汇聚在宽松、飘渺而优美的南山中。

又如晚唐诗人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在讲授这首诗时,就可以轻松用立体化教学法突破。

特别是讲授“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时,我们更可以用名词片段的联缀法。

我们把名词进行排列: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可以发现,这里的句子全是名词,而把它们进行名词联缀的时候,引导学生用所列名词造句,在造句中激发各种联想和想象,就会“一石激起千层浪”而联类无穷,真乃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宋•梅尧臣语,欧阳修《六一诗话》引),此“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

若强排硬叠,不论其字面之清浊,音韵之谐舛,而云我能写景用事,岂可哉!”(明•李东阳《怀麓堂诗话》)。

加之,古时羁旅之人在外为了安全,往往“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我们可以联想和想象在“月”夜还未破晓之时,听到所住的“茅店”周围传来了阵阵“鸡声”,看到“板桥”上有“霜”,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立体组合,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不知那商人在思考那更早的“人迹”是什么样的人留下的:或许也是商人?抑或不是商人?总之,商人的那种外出行商的行旅匆匆的艰苦和不畏艰险的情态就会跃然纸上,也就会对古代的所谓的“重农抑商”的政策乃至国策进行新的文化解读,更会对“商人重利轻别离”(白居易《琵琶行》)“无商不奸”“为富不仁”中对商人的偏见进行新的体认,把商人当成为真实的人来看,而不是一碰到“商人”字眼就盲目贴上标签的武断行为了。

2、意象、意境分析法简单的说,意象是由物象和意念等组合而成的。

“意”——诗人的情意、思绪、情感、意念、感兴;“象”——物象、形象。

意境,通常指艺术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也是指抒情性艺术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神与物游”(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关于意境的探讨,历代较多,如唐代王昌龄“诗有三境”、皎然论“取境”,提出“诗情缘境发”;刘禹锡提出“境生于象外”、司空图提出“思与境偕”等。

明人王世贞提出“神与境会”。

近代王国维更是对论词标举“境界”,并根据观物的方式不同,分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人间词话》)。

我们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用意象、意境分析法进行古典诗词立体化教学时,我们要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这个或这些载体看到作者感情类的东西。

比如说“梧桐”意象。

在古典诗词中“梧桐”常常是凄凉、悲伤、幽怨、闺愁等的象征,在诗词中往往渲染着离情别绪缱绻难排之意或孤苦伶仃高傲幽冷之感。

在婉约词和政治寓意诗中常常出现。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居易《长恨歌》)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卜算子》)“梧桐”加上“夜雨”,本身就是一种凄冷的感觉,如果加上深夜的肃杀秋风,那真是有种“秋风秋雨愁煞人”(秋瑾语)的感觉。

我们细细静听隔着窗户的秋雨,滴滴落在那看不见而感知得到的梧桐叶子上,那一声声从叶子上传出的“叭叭”声音,更显夜之寂静、心之幽冷。

那传出的声音,恰恰是更显夜的静。

特别是半夜三更时分,仍然听到清楚的一声声雨打梧桐叶的声音,加上所思之人已经离去,空余“离情”,听着数着、数着听着那“一叶叶,一声声”的破碎之声,那种心碎的感觉,若没有切身的体悟,是难以形之于笔端的。

这比“为文造情”要真实得多、深刻得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