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大类培养方案电子教案
浙江大学设计创新班培养方案

竺可桢学院设计创新班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设计创新班将为社会变革培养独一无二的战略性机会创造者;培养具有扎实的“系统能力”和“创意才能”、具有跨领域整合领导能力的战略型设计创新人才。
着力塑造两个“系统能力”,即:“创新思维与工作方法的系统能力”、“具有市场前景和人文情怀的创新设计与设计策划的系统创利能力”。
以实战训练为主导着力寻找设计、技术、用户界面和商业的领先策略和产品设计方案。
二、培养要求:通过主修专业培养和设计创新班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使学生具有跨领域整合设计能力。
整合技术、用户、设计和商业来创造新的智能系统、产品和相关的服务。
设计创新班的发展主要基于三大内容:工程、社会科学和设计。
设计创新班的学生应该能够为市场提供高技术的研究和创新的产品。
设计创新三、有关说明:1.创新班的教学管理由竺可桢学院负责,在遵循自愿报名,公开竞争,择优录取的基础上,主要面向全校二年级学生进行招生,每届招生60人左右,单独编班,并保持一定的淘汰率,选拔时将重视学生的创造、思维、才情、合作等方面的优秀表现。
2. 创新班学生不集中住宿,在修读本专业课程的同时,集中修读创新班课程。
3.每年推荐一定名额的同学免试攻读研究生,其中部分优秀同学可自由选择攻读的学科、专业方向;4.在校期间,创新班学生凡修满创新班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总学分,且成绩合格者,由学校颁发“浙江大学设计创新班”证书。
四、教学特色:1.以能力为中心的学习(competency-centered learning)。
能力包括:在一个特定的专业的、社会的或者学习环境中,具有有效地进行选择、获取和应用知识、技能和态度的个人能力。
2.教学将主要由设计工作室和设计项目的形式进行,相关教师将在设计实践和课堂教学中以导师的形式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3.加强实践。
在培养计划中实践几乎贯穿全部课程,其中创业设计则要求学生设计完成一个具有真实背景的创业产品设计方案;4.将建设开放式的创新工场,使其成为学生自主创新实践的学习模式;●建立良好的创新环境与设施(另案);●组建交叉创新团队不断提高动手能力,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类创新设计竞赛和企业课题,以获得更多的检验机会,扩展国际视域;●成立创意大师工作室,聘请名师与优秀学生结对培养;●定期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名家举办workshop创新营;●成立产学研结合的创意→创新→创利的实验平台;5.课程教学中,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团队学习、实地调研、国际设计交流与讨论等多维互动式教学方法;6.每位学生都将拥有完成2项以上专利成果的设计能力.7.海外学习率将达到50%以上;8.依托计算机辅助产品创新设计教育部工程中心等研究机构及著名企业为实践平台.9.以实战训练为主导着力寻找设计、技术、用户界面和商业的领先策略和设计方案。
浙江大学大类培养学生学业评价暂行办法-浙江大学本科生院

二○一○年学生手册 浙江大学本科生院浙江大学大类培养学生学业评价暂行办法
(浙大本发[2009]17号)
为做好大类培养条件下学生的学业评价工作,根据《浙江大学本科学生学籍管理细则(2008年9月修订)》(浙大发本[2008]1号)、《浙江大学本科生学业评价办法》(浙大发本[2008]157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大类培养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一、评价指标
大类培养学生的第一课堂学业评价采用课程平均学分绩点(GPA)和总学分绩点两个指标作为评价因子。
两个指标的计算方法如下:
∑课程绩点×课程学分 (1)课程平均学分绩点(GPA)=
学年总学分
(2)总学分绩点=∑课程绩点×课程学分
二、评价单位
大类培养的学生以培养类别为单位进行学业评价并综合排名。
三、综合排名
综合排名按照综合排名值大小排序,综合排名值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计算: 综合排名值=课程平均学分绩点排名(GPA)×0.7+总学分绩点排名×0.3
四、其他要求
学年总学分不低于40学分,其中必修课学分不低于36学分。
五、特殊情况
竺可桢学院由于培养的特殊性,可以另行制订学业评价办法,但需经竺可桢学院教学委员会审定并报学务处备案。
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
六、本办法从2008级学生开始施行,由本科生院负责解释。
二○○九年六月二十八日。
新神农班培养方案V4.0

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应用生物科学(农学)试验班培养方案(2017级)培养目标[毕业5年能达到的基本状态]培养具备宽厚的现代农业科学知识及多学科专业背景【目标1】;熟练掌握现代农业科学研究方法及先进技术,具备过硬的实践研究能力【目标2】;具有卓越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善于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尤其是交叉学科的新成果解决本学科的研究难点或开辟新的研究方向【目标3】;具有发散思维和批判精神【目标4】;拥有宽阔的国际视野,浓厚的家国情怀,远大的理想抱负以及新颖的学术理想【目标5】,致力于在未来农业科学领域发挥引领作用的领袖人才。
毕业生能在农业科学及其相关学科前沿领域暂露头角,在相关学科世界排名前列的大学或研究机构攻读博士或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毕业要求【毕业时应具备的能力素质】1.专业知识:通过厚基础、宽口径的通识教育与自主性、个性化的专业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建立宽、尖、交的多元化知识结构,系统掌握现代农业科学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了解学科国内外的发展动态及其发展趋势,具备一定的交叉学科背景知识;2.研究能力:具备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掌握并能熟练应用现代农业科学研究方法,对所在领域的复杂问题进行研究,并通过试验设计、数据测定、结果统计和分析等,得出合理有效的结论。
3.分析能力:掌握并熟练应用自然科学、现代农业科学的基本原理,认识、表达并分析农业科学相关领域的复杂问题,并获得有效的结论,体现出批判精神和科学精神。
4.创新能力:通过深度学习、跨学科学习和创新实践,能够针对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或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在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基础上设计解决方案,体现出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
5.国际视野:了解国内外农业学科发展前沿,了解本学科专业在国际上所处的水平;通过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活动,形成跨文化学术背景和和视野;6.家国情怀:通过高水平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学习及深度社会实践的体验,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能够在现代农业科学研究中拥有大格局、重担当。
浙江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介绍

电气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第一部分专业历史沿革浙江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隶属于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的应用电子学系,是应用电子学系唯一的本科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由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发展来,它是全国最早的电力电子技术学科专业,在国内享有盛誉,在国外也极具影响力。
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既有资深博学的知名教授,如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槱生教授,也有朝气蓬勃的中青年学术骨干。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始终与时俱进,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1.1 专业的发展历史浙江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其前身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它是全国最早的属电力电子技术学科专业。
在1953年,浙江大学电机系创办了“电机与电器”专业,共分为电机制造和电器制造两个学科,本专业前身的专业名称为“电机与电器专业电器专门化”。
在1970年,在世界电力电子期间快速发展的前提下,“电机与电器专业电器专门化”专业联合电机系其他教研室进行了可控硅元件制造和可控硅中频电源研制,生产的100A/800V可控硅在当时国内有一定声誉,研制的100kW/1kHz并联逆变中频电源为国内首创,专业名称更改为“工业电子装置”专业。
进行可控硅新技术应用,在1973年春开办了可控硅中频电源训练班,为工厂培养了一批(约40人)中频电源制造骨干。
从1973年秋开始又以“工业电子技术”专业为名连续四年招收了四届工农兵学员,专业方向扩展为可控硅应用技术和数字控制技术。
在1977年时,专业由“工业电子装置”专业改名为“工业电子技术”专业。
1977年起开始招收本科生,1978年起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被国家批准为我国第一个电力电子技术硕士和博士授权点。
1985年根据原教育部颁发的专业目录要求,改名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
专业所对应的二级学科为电力电子技术学科,在1988年被列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
1989年至今先后建立了国内唯一的国家电力电子技术专业实验室和国内高校唯一的国家电力电子应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1996年),被列为国家“211”工程浙江大学重点建设学科群。
浙 江 大 学 竺 可 桢 学 院 文 件

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文件
浙大竺发〔2015〕1号
关于公布2014-2015学年春夏学期转出竺可桢学院
相关大类(专业)学习学生名单的通知
各学院(系),求是学院:
根据《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荣誉学籍确认实施细则》和求是科学班相关专业学院(系)遴选优秀学生等实施办法,经相关学院(系)考核、竺可桢学院审核,决定王旻昊等26人不再具有竺可桢学院荣誉学籍,其学籍和思政等由竺可桢学院相关大类(专业)转出,转入有关学院(系)或求是学院相关学园,现将名单予以公布(见附件)。
附件:2014-2015学年春夏学期转出竺可桢学院相关大类(专业)学习学生名单
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
2015年3月18日
附件:2014-2015学年春夏学期转出竺可桢学院相关大类(专业)学习学生名单。
浙大竺可桢学院部分班级培养方案

2017级混合班培养方案培养目标:以“为杰出人才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宗旨,为培养造就基础宽厚,知识、能力、素质、精神俱佳,具有国际视野和持久竞争力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和未来领导者奠定坚实基础。
毕业生在理工农医类等相关专业及领域暂露头角,主要从事博士或博士后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
毕业要求:通过厚基础、宽口径的通识教育与自主性、个性化的专业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建立宽、专、交的多元化知识结构。
强化学科知识基础、多种思维方式及人文素质的培养和训练,注重国际化培养和责任担当,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具有持久竞争力。
1.熟练掌握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2.系统了解和掌握学科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3.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终生学习能力。
专业主干课程:与学生确认的主修专业主干课程相同推荐学制:与学生确认的主修专业学制相同。
根据学校有关规定,竺可桢学院教学教务实施“2+2”管理模式,即前2年管理由竺可桢学院为主,后期由学生确认的主修专业学院(系)管理为主。
最低毕业学分:2+2学制:140+6+4+2+2;2+3学制:180+6.5+4+2+2授予学位:与学生确认的主修专业授予学位相同。
学科专业类别:与学生确认的主修专业学科专业类别相同。
交叉学习:在修读主修专业的基础上,学院积极鼓励学生开展跨学科专业知识融合的学习,学生可通过跨学科专业修读课程或辅修、双专业/双学位等方式来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培养说明:一、学生选拔实施优秀学生选拔制度。
每年在入学前,从全校新生中根据中学或高考表现、学校笔试和面试等基础上,择优录取学生,单独编班,成为XX大学荣誉学生;第一学年秋冬学期结束,在全校一年级学生中根据大学学业、专家面试等基础上,择优录取优秀学生进入竺可桢学院学习。
二、特别培养1.宽厚基础。
实施通识教育和荣誉课程,强化数理化计算机等通识培养,为优秀学生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和确认主修专业提供多种通道。
浙大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15级培养方案

专业主干课程
信息电子学物理基础 电磁场与电磁波 电子电路基础 数字系统设计 信号与系统(甲
信息、控制与计算
计划学制 4年 最低毕业学分 160+6+4 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学科专业类别 电子信息类 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
1.通识课程 42+6学分
见工学类(信息培养方案中的通识课程。 2.大类课程 25学分
2课程组二 数理与软件选修课程 ≥4学分
课程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年级 学期 061B0410 工程化学 2.0 2.0-0.0 一 春 67190290 软件技术基础 2.0 1.5-1.0 二 秋 061B0090 偏微分方程 2.0 2.0-0.0 二 冬 67120080 数值分析方法 2.0 2.0-0.0 二 冬 11193011 离散数学 2.5 2.5-0.0 二 春夏 061B0160 随机过程 1.5 1.5-0.0 二 夏 67190170 量子与统计基础 4.0 4.0-0.0 三 春夏 67190190 固体物理基础 3.0 3.0-0.0 四 秋冬
见工学类(信息培养方案中的大类课程。要求必修“大学物理(甲”组和“工程图学”。
浙江大
学
Z h
e j
i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浙江
大学
Z h
e j
i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浙
江大学
Z h
e j
i a
n g
U
n i 3.专业课程 81学分 (1必修课程 32.5学分
课程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年级 学期 061B0020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1.5 1.0-1.0 二 秋 67120200 信息与电子工程导论 1.0 1.0-0.0 二 秋 061B9090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2.5 2.0-1.0 二 秋冬 671C0020 电子电路基础 5.0 4.0-2.0 二 秋冬 851C0010 电子工程训练 1.5 0.0-3.0 二 秋冬
浙大竺院领袖培训计划

浙大竺院领袖培训计划一、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所面对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作为一所知名高校的学生,如何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每个学生都要思考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浙江大学竺院领袖培训计划应运而生。
该计划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培训方案,帮助他们充分发展个人能力,提高领导力,提升竞争力,成为未来社会中的领军人才。
二、培训目标1. 帮助学生提高领导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2. 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4.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培训内容1. 领导力培训领导力是每个大学生都应该具备的一种素质。
在竺院领袖培训计划中,我们将以领导力为核心,通过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提升领导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决策能力。
2. 人生规划人生规划是培养领袖的基础。
在人生规划课程中,我们将引导学生认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制定可行的职业规划。
3. 社会实践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最好途径。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将有机会接触到真实的社会环境,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
4. 创新创业创新创业是培养领袖的重要途径。
我们将为学生提供创业培训课程,帮助他们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创造力,培养实践能力。
四、培训方式1. 理论授课通过专业的讲师团队,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理论学习,帮助他们建立起相关知识框架。
2. 案例分析通过真实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模拟演练通过模拟领导、团队协作、决策等各种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 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社会的变化和需要,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培训评估为了确保培训效果,我们将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估:1. 能力测评通过能力测评,了解学生的领导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现状,并为他们提供针对性的培训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大类培养方案大类培养特色:以“为杰出人才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宗旨,实施哲学思想教育、数理能力训练、等方面本科全程培养的卓越教育计划,为培养造就基础宽厚,知识、能力、素质、精神俱佳,在专业及相关领域具有国际视野和持久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未来领导者奠定坚实基础。
1.特别培养。
每年从全校新生中选拔优秀学生,单独编班,因材施教,特殊培养。
2.荣誉课程计划。
实施课程内容精、深、通的研究性教学,强化英语、计算机应用能力、数理、人文社科基础的培养,打好扎实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为优秀人才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3.荣誉项目计划。
实施国家、省、校院级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强化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开展广泛的跨国际交流项目,加强与国外学生的交流,培养学生胆识,激励成长,开阔视野。
4.卓越讲座计划。
聘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开设人文、社科、高科技学科前沿等讲座,了解和接触传统经典与现代科技前沿,开拓学生视野。
5.实行专业导师制。
根据师生双向选择的原则,确定专业导师,在导师指导下制订个性化的专业培养方案。
6.引进竞争机制。
前期实行“滚动制”培养,根据学业等综合表现进行分流培养和择优递补。
后期实行荣誉学生认定制度,根据学生的学业、荣誉课程、荣誉项目等综合情况,认定浙江大学荣誉学生。
大类培养面向:(含本大类包括的专业及所在院、系名称)竺可桢学院按照厚基础、宽口径的大类基础教育与自主性、个性化的专业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建立宽、专、交的多元化知识结构。
强化学科知识基础、多种思维方式及人文素质的培养和训练。
学生在修读相应大类课程的基础上,可在全校自主确认主修专业。
混合班:理学部:本科专业所依托的一级或二级学科1.数学与应用数学数学2.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3.统计学数学4.物理学物理学5.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地质学6.地理信息系统地理学7.大气科学大气科学8.资源环境与城乡管理地理学9.心理学心理学10.应用心理学心理学11.化学化学12.应用化学化学工学部: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2.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机械工程3.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工程机械电子工程4.工业工程工业工程5.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6.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7.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8.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电路与系统9.自动化(电气)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10.系统科学与工程系统科学电气工程11.土木工程土木工程力学12.水资源与海洋工程水利工程13.过程装备与控制机械工程及自动化14.化学工程与工艺化学工程与技术15.制药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16.生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17.工程力学力学18.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信息学部:1.信息工程(光电)光学工程2.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3.信息与通信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4.自动化(信息)控制科学与工程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6.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7.电子信息技术及仪器仪器科学与技术8.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农业生命环境学部:1.生物科学生物学2.生物技术生物学3.生物信息学生物学4.生物系统工程农业工程5.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6.环境科学环境工程7.资源环境科学农业资源利用8.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业资源利用9.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10.应用生物科学(理学学位)园艺学植物保护学作物学生物学11.应用生物科学(农学学位)园艺学植物保护学作物学生物学12.动物医学兽医学13.动物科学畜牧学水产学医学部:1.基础医学(五年制)基础医学2.预防医学(五年制)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3.临床医学临床医学4.口腔医学口腔医学5.药学药学6.药物制剂药学7.中药学中药学人文社科实验班:人文学部:1.汉语言文学中国语言文学2.古典文献中国语言文学3.编辑出版学中国语言文学4.历史学历史学5.博物馆学博物馆学考古学6.哲学哲学7.新闻学新闻学8.广播电视新闻新闻学传播学9.广告学传播学10.对外汉语汉语言文学哲学社会科学学部:1.经济学理论经济学2.金融学应用经济学3.财政学应用经济学4.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经济学5.电子商务(经济)应用经济学6.法学法学7.公共事业管理教育学8.教育学教育学9.教育技术学教育学10.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管理科学与工程11.工商管理工商管理12.会计学工商管理13.财务管理工商管理14.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031E003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4.0 二春夏Introduction to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021E004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5 二秋冬Introduction to the Principle of Marxism02110081 形势与政策+2.0 每学期Situation and Policy(2)军体类 5.5+3学分第1、2学年,体育Ⅰ、Ⅱ、Ⅲ、Ⅳ为必修,每门课程1学分;高年级的体育课程为选修。
学生每年的体育达标原则上低年级随课程进行,成绩不另记录;高年级独立进行测试,达标者按+0.5学分记,三、四年级合计+1学分。
课程号课程名称课程学分建议修读年级、学期031E0010 军事理论 1.5 二秋冬Military Theory03110021 军训 +2.0Military Training031E0020 体育Ⅰ 1.0 一秋冬Physical Education 1031E0030 体育Ⅱ 1.0 一春夏Physical Education 2031E0040 体育Ⅲ 1.0 二秋冬Physical Education 3031E0050 体育Ⅳ 1.0 二春夏Physical Education 403110080 体质测试I +0.5 三Physical-fitness Test 103110090 体质测试II +0.5 四Physical-fitness Test 2(3)外语类9学分实行以“大学英语Ⅳ”考试为标准的管理模式。
学生必须通过学校“大学英语Ⅳ”考试,可以以考代修。
新生入学须参加英语分级考试以确定“大学英语”课程修读的起点级别,建议按由低到高顺序修读“大学英语”各级别,但允许优秀学生跳级修读。
学生应取得外语类课程9学分,建议学生通过“大学英语Ⅳ”考试后,选修课程号含“F”的课程,学院单独开设的以下课程也计入外语类课程,以提高外语水平与应用能力。
课程号课程名称课程学分建议修读年级、学期051F0010 大学英语Ⅱ 3.0 一秋冬College English Band Ⅱ051F0020 大学英语Ⅲ 3.0 一秋冬College English Band Ⅲ051F0030 大学英语Ⅳ 3.0 一春夏、二秋冬College English Band Ⅳ05186010 英语口语 1.0 二秋、冬、春、夏Oral English Practice05186020 英语写作 2.0 二秋冬、春夏English Writing051F0420 商务英语 1.5 三秋、冬、春、夏Business English051Z0010 英美文学 1.5 三秋、冬、春、夏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051F0360 英语口译 1.5 三秋、冬、春、夏English Interpretation051F0340 翻译技能 1.5 三秋、冬、春、夏Techniques of Translation(4)计算机类5学分人文社科实验班:1)在以下课程中选修一门 3学分课程号课程名称课程学分建议修读年级、学期211G0010 C++程序设计基础与实验 3.0 一春夏Fundamental of C++ Programming211G0020 C程序设计基础与实验 3.0 一春夏Fundamental of C Programming211G0030 Java程序设计基础与实验 3.0 一春夏Fundamental of Java Programming211G0040 VB程序设计基础与实验 3.0 一春夏Fundamental of Visual BASIC Programming2)在以下课程中选修一门 2学分课程号课程名称课程学分建议修读年级、学期211G0060 大学计算机基础 2.0 一秋冬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11G0090 计算机技术创新与社会文明 2.0 一秋冬Computer Innovation and Social Civilization以及其他课程号带“G”的课程(不含程序设计基础与实验课程)混合班:课程号课程名称课程学分建议修读年级、学期21186020 程序设计基础与实验 4 .0 一秋冬C Programming21120420 程序设计综合实验 1.0 一春夏Advanced C Programming(5)通识教育实践1学分课程号课程名称课程学分建议修读年级、学期00100020 通识教育实践 1.0 一夏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Counseling(6)其他通识课程15.5学分学生在人文社科类、科学技术类和导论类课程中选择修读。
其中理工平台学生至少修读6学分人文社科类课程,文科平台学生至少修读4.5学分科学技术类课程。
学院推荐以下课程供学生修读,学生需在下列(*)课程(全部英语课程)中选择修读至少一门。
人文社科类(理工平台6学分)课程号课程名称课程学分建议修读年级、学期241H0010 伦理学 1.5 一秋Ethics041Z0011 古代世界文明 1.5 一冬Ancient World Civilization041Z0021 中世近代文明 1.5 一春Medieval and Middle Age Civilizations051H0050 英语国家概况* 1.5 二秋、冬、春、夏Introduction to English Speaking Countries051I0060 英语短篇小说欣赏* 1.5 二秋、冬、春、夏Introduction to English Short Stories041Z0040 社会学入门 1.5 一冬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051J0010 跨文化交流* 1.5 二秋冬、春夏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051F0490 英语演讲艺术* 1.5 二秋、冬、春、夏Art of Public Speech (English)科学技术类(文科平台4.5学分)课程号课程名称课程学分建议修读年级、学期071K0020 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导论 1.5 一秋Introduction to Life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071K0030 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导论实验 1 一秋Experiments of Life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导论类学生可在各专业开设的学科导论课和新生研讨课中任意选择修读,并取得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