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华名医传记(华佗、孙思邈)

合集下载

道法自然:那些古代的道教名医

道法自然:那些古代的道教名医

道法自然:那些古代的道教名医中国道教源远流长,渊源深厚,涵盖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实践。

在古代,道教与医学的融合达到了一个巅峰,许多道士不仅精通道法,还具备卓越的医术,成为了当时的名医。

本文将介绍一些古代道教名医及其医学成就,以展示古代道教医学的卓越魅力。

一、华佗华佗(约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君远,又名东陵,出生于北海郡东陵县(现山东省东阿县),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

他精通医术,擅长外科、内科、妇产科等多个领域,被誉为“外科圣手,内科神医”。

华佗精通道法,并将道法与医学相结合,提出了“道法自然”的医学理念。

他主张顺应自然,顺势而为,遵循自然 laws,如“治未病”、“养生保健”等,这些理念在当时影响深远,成为了古代医学的宝贵遗产。

二、扁鹊扁鹊(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又名华佗,出生于战国时期的秦国,是古代著名的医学家。

他被誉为“扁鹊神医”,是中国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

扁鹊是一位道家医学的代表人物,他的医学理念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他提出了“调身养气”的养生理论,主张“和气为贵”,强调顺应自然,保持身心平衡,以达到健康的境界。

扁鹊还提出了“术必先养”和“治未病”的医疗理念,强调了预防和调节的重要性,对后世的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孙思邈孙思邈(581年—682年),字思邈,号少圃,出生于隋朝,是一位著名的医学家。

他精通医术,尤其擅长妇产科和小儿科,被誉为“妇产圣手”。

孙思邈对道法医学有着独到的见解,他主张“顺时养生,顺势治病”,注重调养身心、顺应自然。

他的医学著作《备急千金要方》深受道家医学理念的影响,提出了许多以中药为主的医疗方法,被誉为“药王”。

四、张仲景张仲景在医学上有着深厚的道家思想影响,他主张“法天地、道阴阳”的医学理念,强调顺应自然、调和阴阳、治未病、防治结合。

他的医学著作《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的重要作品,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影响广泛。

在当今社会,道法自然医学的理念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强调顺应自然、预防为主、调节身心的观念对于当代人们保持健康、延长寿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唐朝医学家孙思邈的简介

唐朝医学家孙思邈的简介

唐朝医学家孙思邈的简介孙思邈我唐朝著名的科学家,思想家,医学家。

那么唐朝如何?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孙思邈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孙思邈的生平简介孙思邈是唐朝初期的著名医学家,后世尊其为“药王”。

孙思邈据说寿命很长,有人说他活了102岁,也有说他活了141岁的,所以许多人把他当神仙。

孙思邈身处的年代是比较动乱的,隋唐末唐朝初。

所以孙思邈隐居太白山,走遍深山老林了解中草药,并通过研究医书成为当时的“医生”。

孙思邈的出生日期从不同的史书上有不同的推断,最早可推断到公元515年,而最迟出生据纪晓岚的《四库全书》推断孙思邈出生于公元581年。

孙思邈出生的家庭背景已无从考证,但是从孙思邈广读医书来看,贫穷人家应该不会有这么好的条件。

孙思邈精通百家,崇尚老庄之学和佛道,18岁的孙思邈就立志学医了,在20岁开始为乡人治病。

孙思邈曾一边行医一边研究中药,中药用完了会亲自上峨眉、终南山等多地去采集中药,并对各种病例进行临床研究。

孙思邈一生淡泊名利在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期间都被朝廷所召,但是孙思邈都谢绝没有前往。

孙思邈晚年隐居在五台山,专心著书,一生作品很多,直到公元682年,孙思邈寿终正寝。

孙思邈的故事孙思邈出生在北周时期,社会动荡,他住在太白山上的村子里,这个地方盛产药材,而孙思邈又因为小时候身体不好,立志要钻研医药学,经常进山里采药,自己制作各种草药药材,有时候还自己亲自适用,酸甜苦辣咸,功效、药用,都要亲自验证。

他对医术精益求精,发现许多新的疗法,在学术史上都是重要的发现和突破。

他还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导尿术的人,相传,从前有一个病人,得了尿潴留病,不能正常排泄,孙思邈看病人痛苦煎熬的样子,也是十分的焦急,一时之间却也没有别的办法,正好看见旁边的孩子拿着葱管在玩儿,孙思邈受到了启发,于是决定用这个方法试一试,然后自己用嘴对着葱管吹了起来。

果然,在他的努力下,病人的小肚子慢慢瘪了下去,恢复了正常。

从这件事儿就可以看出,孙思邈为人聪慧,又十分的重视医德,不管病人是什么身份,得了什么病,都一律一视同仁。

神医传-文言文阅读

神医传-文言文阅读

【重要提示】2019年高考的文言文阅读选材一反常态,开始旗帜鲜明地开始考查名人传记。

2019年是建国70周年,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所以考查了三位“古代改革家”,那就是商鞅、贾谊、吴起,这些人物无论成败,都是改革的倡导者或者实践者,都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2020年,疫情当前,举国上下,万众一心,高考绝不可能回避这一重大历史时刻。

语文匠特此辑录并改编有关“古代名医”的文言文、试题和译文,助力大家备战2020高考!(以下试题特别照顾到部编本地区的新题型,请仔细应对!)中华名医传记目录《三国志·华佗传》《旧唐书·孙思邈传》张岱《鲁云谷传》《明史·李时珍传》第一篇《三国志·华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后附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

游学徐土,兼通数经。

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

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

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

若当灸,不过一两处,病亦应除。

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吾。

”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

若病结积在内,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

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一月之间,即平复矣。

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

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佗之绝技,凡此类也。

太祖闻而召佗。

太祖苦头风①,每发,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差。

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

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

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

”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

”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

太祖累书呼,犹不上道。

太祖大怒,使人往检。

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

【精品】2020年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文言文练习·古代名医老师版

【精品】2020年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文言文练习·古代名医老师版

【精品】2020年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2020年,疫情当前,举国上下,万众一心,高考绝不可能回避这一重大历史时刻。

特此辑录并改编有关“古代名医”的文言文、试题和译文,助力大家备战2020高考!(以下试题特别照顾到部编本地区的新题型,请仔细应对!)中华名医传记目录《三国志·华佗传》《旧唐书·孙思邈传》张岱《鲁云谷传》《明史·李时珍传》四五天后,病好了,不再疼痛,一个月之内,就痊愈复原了。

有一位郡守生病,华佗认为这人发一下大怒病就会好。

于是多次接受他的财物却不给他医治;没有多久丢下他走掉了,还留下书信辱骂他。

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佗之绝技,凡此类也。

太祖闻而召佗。

太祖苦头风①,每发,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差。

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

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

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

”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

”郡守果然大怒,派人追赶捕杀华佗。

郡守的儿子知道内情,嘱咐人不要追赶。

郡守非常生气怨恨之后,呕吐几升黑色的血,病就好了。

华佗的卓绝医技,大都像这些。

曹操听说了,就召唤华佗来。

曹操为头痛病所苦,每当发作,就心情烦乱,眼睛眩晕。

华佗只要针刺鬲这个部位(膈俞穴),病随手就好了。

不过华佗本来是读书人,用行医作为自己的职业,心里常常感到后悔(封建社会医生被视为“贱业”)。

后来曹操亲自处理国事,生病很沉重,让华佗专为他看病。

华佗说:“这病短时间难以治好,只有经常进行治疗,才能延长寿命。

”华佗长期远离家乡,想回去,于是说:“刚收到家信,正要短期回家一趟呢。

”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

太祖累书呼,犹不上道。

太祖大怒,使人往检。

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

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

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

”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遂考竟②佗。

中国古代名医——孙思邈

中国古代名医——孙思邈

中国古代名医——孙思邈孙思邈是中国唐代伟大的医药学家。

世称孙真人,后世尊之为药王,唐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州区)孙家塬人。

约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卒于唐高宗水淳元年(682),享年101岁(关于孙思邈的生年说法很多,主要有三种,一般较公认的是生于隋开皇元年(581)之说:另有生于西魏帝太统七年月日(541);还有生于染天得篮十四年(515)之说,这里取公认的说法)。

孙氏少时体弱多病,从青年时代就立志以医为业,刻苦研习岐黄之术。

成年以后,他曾隐居在太白山(今陕西境内)从事医学及炼丹活动。

永徽三年(652)著成《备急千金要方》三十卷。

咸亨四年(673年)曾担任尚药局承务郎,上元元年(674)即称病辞归。

永淳元年(682),著成《千金翼方》三十卷。

同年孙思邈去世,遗命薄葬。

子名行,天授中(690~692)曾任风图侍郎,孙名溥,曾为萧县(今安徽萧县)县丞。

孙氏论述医德在中国医学史上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在当时就具有超凡的个人魅力,倍受世人的敬仰,《大医精诚》更是流传百世,成为中医大夫的道德规范。

孙氏历经隋唐两代,是一位知识渊博、医术精湛的医家。

他诊病治疗,不拘古法,兼采众家之长,用药不受本草经书限制,根据临床需要,验方、单方通用,所用方剂,灵活多变,疗效显著。

他对民间医疗经验极为重视,经常不辞辛劳地跋山涉水,不远千里访询,为得一方一法,不惜千金,以求真传。

他不仅精于内科,而且兼擅外科、妇科、小儿科、五官科、眼科,并对摄生、食疗、针灸、预防、炼丹等都有研究,同时具有广博的药物学知识和精湛的针灸技术。

孙氏一生以济世活人为己任,对病人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他提出“大医稿诚”,要求医生对技术要精,对病人要诚。

他认为医生在临症时应,认真负责,不得问其贵贱贫富,一样看待;治疗中要全心赴救、不得自炫其能,贪图名利(见《备急千金要方》·序例·太医精诚,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影宋本)。

这也正是他身体力行,躬身实践的写照。

2020高考语文 疫情相关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0高考语文 疫情相关文言文阅读汇编

高考语文热点·疫情相关文言文阅读汇编(含全套答案及译文)2019年高考的文言文阅读选材一反常态,开始旗帜鲜明地开始考查名人传记。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所以考查了三位“古代改革家”,那就是商鞅、贾谊、吴起,这些人物无论成败,都是改革的倡导者或者实践者,都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2020年,疫情当前,举国上下,万众一心,高考绝不可能回避这一重大历史时刻。

娱光教育收集有关“古代名医”的文言文、试题和译文,助力大家备战2020高考!中华名医传记目录《三国志·华佗传》《旧唐书·孙思邈传》张岱《鲁云谷传》《明史·李时珍传》第一篇《三国志·华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后附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

游学徐土,兼通数经。

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

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

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

若当灸,不过一两处,病亦应除。

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吾。

”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

若病结积在内,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

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一月之间,即平复矣。

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

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佗之绝技,凡此类也。

太祖闻而召佗。

太祖苦头风①,每发,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差。

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

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

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

”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

”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

太祖累书呼,犹不上道。

太祖大怒,使人往检。

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

古代名医2旧唐书·孙思邈传翻译

古代名医2旧唐书·孙思邈传翻译
4
人有上下四肢、脾肺肾肝心五脏,起 床睡觉,呼气吸气,精神元气时衰时旺, 通畅就生气血,显现就是神色,振动就有 声音,这些就是人的正常现象。从显露的 表象,看隐蔽的实质,这是研究自然和人 体的共同方法。一旦阴阳失调,地气升腾 就发烧,天气阻隔就发冷,充塞就长疱疖, 匮乏就生脓疮,奔跑就会喘息困乏,干渴 就会焦黄枯燥,症状显露在面容,病情改 变着形貌,如此类推自然现象也是这样。
中华名医传记目录 《三国志·华佗传》 《旧唐书·孙思邈传》 张岱《鲁云谷传》 《明史·李时珍传》
1
孙思邈,京兆府华原县人。他七岁入 学,一天能背诵一千多字的文章。20岁时, 就擅长谈论老子、庄子以及诸子百家的学 说,并且喜爱佛经。洛州总管独孤信见到 他后赞叹说:这是一个神童啊,只是遗憾他 本领太大,假如在我这小小州衙就难以施 展。北周宣帝时,由于王室经常发生变故, 他就隐居到太白山中。隋文帝杨坚辅佐北 周朝政,征聘他担任国子博士,他推说生 病没有出任。曾经对他的好友说:五十年后, 会出圣人,那时我才帮助他治理天下。
3
• 卢照邻有文章说:孙思邈思想贯通古今,学术 穷尽天文、历法、占卜。他阐述世界万物永恒不 变之根本的高超见解,就是古代的庄子;研究精 深的学问专心致志,就是当今中国的维摩诘圣僧。 卢照邻患有痛苦难治的疾病,医治不好,就问孙 思邈:高明的医生治好人的疾病,他凭的是什么?
• 孙思邈说:我听说会谈自然规律的,一定要 用人情事理作为依据;会谈人情事理的,也要以 自然法则为根本。大自然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水火木金土五种元素,冷热交替,就是它循环运 行的规律,平和就下雨,激奋就刮风,凝滞就结 霜落雪,扩展就出彩虹,这些都是大自然的正常 现象。
2
太宗李世民登上帝位,征召他到京城, 已经老了,但耳聪目明,要授给他爵位,他 坚决谢绝。显庆四年,高宗李治召见他,授 予他谏议大夫官职,又坚决谢绝。高宗上元 元年,孙思邈因病请求回乡,高宗特地赐给 他骏马,安排他住进鄱阳公主封地的庄园别 墅。当时的著名诗人学者宋令文、孟诜、卢 照邻等人,按照孝敬老师的礼仪侍奉他用药物疏通,用针 灸治疗。对于自然灾变,国君人臣用最高尚的道 德理顺天意民心,用最大的努力解决具体问题, 那么人体疾病有的可以治好,自然灾害有的可以 消除。他又说:治病胆要大心要细,考虑要周密行 动要坚决。孙思邈自己讲他出生于隋文帝开皇辛 酉年,到今年九十三岁了,问他的乡亲,都说他 是几百岁的人,他谈起北周、南齐年间的往事, 分明如同亲眼所见,以此验证,他不止一百岁了。

孙思邈简介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生平

孙思邈简介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生平

孙思邈简介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生平说到孙思邈,乍一听有些回想不起来是什么人,但是基本上懂医学医的人都知道。

孙思邈被后人称为“药王”,他因为曾经目睹民众缺医少药,回顾自己幼遭风冷之疾,遂志学做一名“苍生大医”,毅然放弃仕途。

他以历代名医为榜样,刻苦钻研医药典籍。

对很多的诊疗疾病的方法,采药和制药的法度,养生保健之术都有他独到的看法,今天小编就要介绍一下孙思邈这个药王。

孙思邈简介孙思邈钻研医术放弃仕途孙思邈:(581~682) 隋唐之际的医学家。

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

一生谦虚好学。

对医学有很深研究,亦博涉百家学术,精通老庄,兼好佛典。

孙思邈简介曾注《老子》、《庄子》,撰《千金方》(《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的合称),《福禄论》三卷,《摄生真录》、《枕中素书》、《会三教论》各一卷。

孙思邈钻研医学,善于博采众长。

孙思邈简介对于诊断和医疗方面有特长的人,他不远千里去求教。

他有高尚的品德,主张行医不应有贪求财物的私念,对患者要有同情爱护之心,不论贫富、贵贱、亲疏,一视同仁。

他曾拒绝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授予的官职,但从不拒绝病人求诊。

他认为“人命至重,贵于千金”,提倡读书人都掌握点医术,以治病救人,强体养身。

他感于当时方书浩繁,检索困难,遇有急病,往往不救,立意编著简易实用的方书。

孙思邈简介“药王”卫冕之冠孙思邈唐以前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广搜方药和针灸术等,撰成《千金要方》(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书。

《千金要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和临症各科的诊断、治疗、针灸、食治、预防、卫生等。

他改革以往医家论病、下方、用药拘于古代医经的做法,不受张仲景《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原则的局限,提出以医方之主治为纲;又改变“非此方不能治病,非此药不能开方”的传统,“兼取杂方、单方及通治之品”,提倡“有一病而立数方,亦有一方而治数病”。

清代名医徐大椿在其所著《医学源流论》中推重孙思邈对中医学的这一贡献,指出这是“医道之一大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唐名医传记阅读第一篇《三国志·华佗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

游学徐土,兼通数经(外出到徐州求学,同时通晓几种儒家经典)。

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

晓养性(养生)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

又精方药(精通处方医药),其疗疾,合(配制)汤不过数种,心解(明了)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注意事项),舍去辄愈。

若当灸,不过一两处,病亦应除。

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延伸)某许,若至,语吾。

”病者言“已到”,应(应声)便拔针,病亦行差(痊愈)。

若病结积在内,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

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清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病好了),不痛,一月之间,即平复矣。

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病好),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没有多久)弃去,留书骂之。

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佗之绝技,凡此类也。

太祖闻而召佗。

太祖苦头风①,每发,心乱目眩,佗针鬲(膈俞穴),随手而差(病好)。

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封建社会医生被视为“贱业”),意常自悔。

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

佗曰:“此近(短时间)难济,恒(经常)事攻治,可延岁月。

”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

”到家,辞以妻病(用妻子有病做托辞),数乞期不反。

太祖累书呼,犹不上道。

太祖大怒,使人往检(查看)于是传付许(许昌)狱,考验首服(服罪)。

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

”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遂考竟②(拷问致死)佗。

火烧之。

佗死后,太祖头风未除。

太祖曰:“佗能愈此。

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使自己显得重要),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

)[注] ①头风:头痛病。

②考竟:拷问,死于狱中。

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相陈珪举孝廉举:推荐B.人命所县,宜含宥之宥:宽容C.太祖苦头风苦:痛苦D.佗亦不强,索火烧之强:勉强(“苦”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应解释为“为……所苦,或感到痛苦”)2.下列句子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后爱子曹冲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B.及后爱子曹冲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注意:不同主语另起一句的特点,以及大部分情况下(不是连动句),那么每句就一个动词这个特点。

C.及后爱子曹冲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D.及后爱子曹冲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华佗原是读书人,外出求学,通晓几种儒家经典,当时不止一人要他出来做官,他都不接受,后来他对自己从事医业从来没有产生后悔之情。

B.华佗懂养生之道,医术更是高妙,特别擅长针灸、外科。

他让病人饮用麻沸散进行麻醉,然后进行手术,开腹断肠,病人都没有感到痛苦。

C.华佗故意接受一位郡守很多财物,又不为他医治,不久又退还财物走掉了,还留下一封信辱骂郡守。

郡守被激怒,吐了几升黑血,病就好了。

D.曹操让华佗专为自己医治头痛病,后来华佗回家,迟迟不肯再来。

曹操很生气,认为华佗不愿为自己根治头痛病,把他抓起来马上杀了。

(A.从“以医见业,意常自悔“这句话可以看出华佗还是常常产生后悔之情的;C.华佗并没有退还财物,而是故意丢下郡守这个病人,自己跑开来激怒他;D.华佗是在狱中拷打致死的。

)4.根据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0分)(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7分)①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

”(3分)华佗临死前,拿出一卷医书给狱吏,说:“这书可以用来救活人。

(“出”1分,“活”1分,语意连贯1分)②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

(4分)如果华佗妻子确实有病,就赐给四十斛小豆,放宽假期时间;如果他虚假欺骗,就逮捕押送他回来。

(“若”1分,“信”1分,“收”1分,语意连贯1分)(2)在文章中找出两个表现华佗医术高明的例子。

(请自己概括)(3分)①华佗给人治病,配制汤药不过用几味药,病人服下药后离开后就痊愈了;②如果病人需要,华佗也不过灸疗一两个穴位,病人病痛就应手消除了;③如果病患集结郁积在体内,应须剖开身体割除的,就饮服华佗的“麻沸散”,一会儿病人便像醉死一样,没有什么知觉,于是华佗开刀后取出结积物,病人很快就能康复;④病患如果在肠中,华佗就为切断肠子进行清洗,再缝合腹部刀口,抹上药膏,四五天后,病人病好了,不再疼痛,一个月之内,就痊愈复原了。

⑤有一位郡守生病,华佗认为这人发一下大怒病就会好。

于是多次接受他的财物却不给他医治;没有多久丢下他走掉了,还留下书信辱骂他。

郡守果然大怒,呕吐几升黑色的血,病就好了。

⑥曹操的爱子曹冲病危,曹操感叹说:“我后悔杀了华佗,使这个儿子活活地死去了。

”(答对1点给1分,答对2点给3分,答案不在以上范围之内的,只要是表现华佗医术高明的事例就可以给分)第一篇《三国志·华佗传》参考译文:华佗字元化,是沛国谯县人。

外出到徐州求学,同时通晓几种儒家经典。

沛国相陈圭推荐他为孝廉,太尉黄琬征召他,他都不去就任。

华佗懂得养生的方法,当时的人认为他年龄将近一百岁,可外表还像壮年的容貌。

他又精通处方医药,他给人治病,配制汤药不过用几味药,心里明了药剂的分量,不用再称重量,药煮熟就让病人饮服,告诉病人服药的注意事项,病人离开后,病就痊愈了。

如果需要灸疗,也不过一两个穴位,病痛就应手消除。

如果需要针疗,也不过扎一两个穴位,下针时对病人说:“针感应当延伸到某处,如果到了,告诉我。

”当病人说“已经到了”,应声便起针,病痛很快就痊愈了。

如果病患集结郁积在体内,应须剖开身体割除的,就饮服他的“麻沸散”,一会儿病人便像醉死一样,没有什么知觉,于是开刀后取出结积物。

病患如果在肠中,就切断肠子进行清洗,再缝合腹部刀口,抹上药膏,四五天后,病好了,不再疼痛,一个月之内,就痊愈复原了。

有一位郡守生病,华佗认为这人发一下大怒病就会好。

于是多次接受他的财物却不给他医治;没有多久丢下他走掉了,还留下书信辱骂他。

郡守果然大怒,派人追赶捕杀华佗。

郡守的儿子知道内情,嘱咐人不要追赶。

郡守非常生气怨恨之后,呕吐几升黑色的血,病就好了。

华佗的卓绝医技,大都像这些。

曹操听说了,就召唤华佗来。

曹操为头痛病所苦,每当发作,就心情烦乱,眼睛眩晕。

华佗只要针刺鬲这个部位(膈俞穴),病随手就好了。

不过华佗本来是读书人,用行医作为自己的职业,心里常常感到后悔(封建社会医生被视为“贱业”)。

后来曹操亲自处理国事,生病很沉重,让华佗专为他看病。

华佗说:“这病短时间难以治好,只有经常进行治疗,才能延长寿命。

”华佗长期远离家乡,想回去,于是说:“刚收到家信,正要短期回家一趟呢。

”到家后,用妻子有病做托辞,多次请假不回来。

曹操多次写信召唤,华佗还是不上路。

曹操非常生气,派人前往查看。

如果华佗妻子确实有病,就赐给四十斛小豆,放宽假期时间;如果他虚假欺骗,就逮捕押送他回来。

于是用传车把华佗递解交付许昌监狱,核实证据,本人服罪。

荀彧向曹操求情说:“华佗的医术确实高明,与人的生命密切相关,应该包涵宽容他。

”曹操说:“不用担忧,天下就没有这种无能鼠辈吗?”终于把华佗在狱中拷问致死。

华佗临死前,拿出一卷医书给狱吏,说:“这书可以用来救活人。

”狱吏害怕触犯法律不敢接受,华佗也不勉强,讨取火来把书烧掉了。

华佗死了以后,曹操头痛病没有好。

曹操说:“华佗能治好这种病。

这小子有意留着我的病,不加根治,想用这办法来使自己显得重要。

可是我不杀掉这小子,他也终究不会替我断掉这病根的。

”等到后来他的爱子仓舒(曹冲的字)病危,曹操才感叹说:“我后悔杀了华佗,使这个儿子活活地死去了。

”第二篇《旧唐书·孙思邈①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孙思邈,京兆华原人也。

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

弱冠,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兼好释典。

洛州总管独孤信见而叹曰周宣帝时,思邈以王室多故(变故),乃隐居太白山。

隋文帝辅政,征为国子博士,称疾不起。

尝谓所亲(好友)曰:过五十年,当有圣人出,吾方助之以济人。

及太宗(李世民)即位,召诣京师,年已老,而听视聪瞭,将授以爵位,固辞不受。

显庆四年,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又固辞不受。

上元元年,辞疾请归,特赐良马,及鄱阳公主邑司(封地)以居焉。

当时知名之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执师资之礼以事焉(按照孝敬老师的礼仪侍奉他)。

照邻有文云:邈道(思想)合古今,学殚数术。

高谈正一(他阐述世界万物永恒不变之根本的高超见解),则古之蒙庄子;深入不二(专心致志),则今之维摩诘。

照邻有恶疾,医所不能愈,乃问思邈:名医愈疾,其道何如?思邈曰:吾闻善言天(自然规律)者,必质之于人(用人情事理作为依据);善言人者,亦本之于天。

天(大自然)有四时五行,寒暑迭代,其转运(循环运行)也,和而为雨,怒而为风,凝而为霜雪,张而为虹蜺,此天地之常数也。

人有四肢五脏,一觉一寐,呼吸吐纳,精气往来,流而为荣卫②,彰而为气色,发而为音声,此人之常数也。

阳用其形,阴用其精③,天人之所同也。

及其失也,蒸则生热,否则生寒,结而为瘤赘,陷而为痈疽: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考虑要周密行动要坚决)。

思邈自云:开皇辛酉岁生,至今年九十三矣。

询之乡里,咸云数百岁人。

话周、齐间事,历历如眼见。

以此参之,不啻百岁人矣。

初,魏徵等受诏,修齐、梁、陈、周、隋五代史,恐有遗漏,屡访之,思邈口以传授,有如目睹。

永淳元年卒。

遗令薄葬,不藏冥器,祭祀无牲牢。

经月余,颜貌不改。

举尸就木(抬起遗体入棺),犹若空衣,时人异之。

(选自《旧唐书孙思邈传》,有删改) 注:①孙思邈:唐代医学家,人称药王,著有《千金方》;②容卫:中医名词,荣指血的循环,卫指气的周流;③精:实质;④结而为瘤赘,陷而为痈疽:充塞就长疱疖,匮乏就生脓疮。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吾方助之以济人济:治理B.年已老,而听视聪瞭瞭:明白C.邈道合古今,学殚数术殚:穷尽D.遗令薄葬薄:简单、节俭(B瞭:明亮)2.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是()A.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B.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提醒:运用句子对文。

C.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D.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孙思邈年轻时就喜欢谈论老子、庄子以及诸子百家的学说,并且喜爱佛经。

B.卢照邻认为孙思邈学问渊博,见解高超,就像古代庄子和当今维摩诘圣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