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讨论——肝转移性胃癌
肿瘤科病历范文肿瘤病例分析(病理学)

肿瘤科病历范文肿瘤病例分析(病理学)1.胃癌,淋巴结、肝、肺、卵巢转移;支气管肺炎。
进展期胃癌(溃疡型);胃癌淋巴结、肝、肺、卵巢转移;支气管肺炎。
胃癌全身转移,恶病质2.良、恶性肿瘤的主要鉴别点是恶性肿瘤呈浸润性生长,本例中胃组织肿块肉眼观溃疡边缘不规则隆起、变硬,切面溃疡底部凹凸不平,镜下见大量肿瘤细胞侵及浆膜层,肝、肺、淋巴结、卵巢灰白结节镜下改变一致,说明系肿瘤转移灶3.一个是压迫,一个是与机体抢夺营养,一个是破坏原有正常组织。
4.血行转移、淋巴转移、直接蔓延和种植转移。
本例可见典型的胃癌转移,首先表现为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肝、肺多为血行转移,卵巢为腹腔种植转移。
该患者患有胃癌,未及时发现、治疗,发生全身转移,由于肿瘤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故到了晚期患者会出现恶病质,即全身免疫力低下,各脏器功能障碍,消瘦,在此基础上发生支气管肺炎也是很正常的,故其死因还是恶病质。
在汉斯出版社,大致分了这些期刊:世界肿瘤研究亚洲儿科病例研究亚洲耳鼻咽喉科病例报告亚洲妇产科病例研究亚洲急诊医学病例研究亚洲麻醉学病例研究亚洲兽医病例研究亚洲外科手术病例研究亚洲肿瘤科病例研究眼科学药物化学药物资讯医学美容医学诊断中医学生理学研究生物医学食品与营养科学有的出版社还要分得更细。
病例中的家族史要问三代有无糖尿病史。
在病历中凌天一个内容:个人生活史。
其中包括:有无运动、询问饮食习惯。
主诉:要把患者的主诉记录的非常有条理。
现病史:把发病时间有无在其他医院做过诊断,诊断的依据,有没有服药,服用的是什么药,血糖控制情况。
查体:常规项目:心脏:心界、各瓣膜口的心音。
眼:有无白内障,用眼底镜查眼底。
化验室检查项目:1.空腹血糖。
2.餐后血糖。
3.糖耐量试验。
4.胰岛素释放试验。
5.C肽值。
6.血常规。
7.尿常规。
8.血脂五项。
治疗:根据各项化验结果,拟定治疗方案。
主诉:全身皮肤散在瘀点2天。
现病史:患者2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皮肤散在瘀点、瘀斑,以四肢为甚,伴有牙龈出血,无血便、血尿及呕血,无畏寒、发热,无咳嗽。
胃癌肝转移患者治疗方案

一、概述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统计,全球每年新发胃癌病例约100万,其中我国占约40%。
胃癌肝转移是胃癌晚期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约为40%左右。
胃癌肝转移患者的生存率较低,预后较差。
针对胃癌肝转移患者,目前尚无根治性治疗方案,但通过综合治疗,可以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二、治疗方案1. 术前评估(1)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包括病史、家族史、病理学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等。
(2)评估患者的肝功能、肾功能、心肺功能等,了解患者的全身状况。
(3)评估患者的肿瘤分期、转移灶数量、肿瘤大小等,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2. 治疗方案选择(1)手术切除对于胃癌肝转移患者,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
手术切除包括肝转移灶切除和原发灶切除。
1)肝转移灶切除:对于肝转移灶数量较少、大小适宜、肝功能良好、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可行肝转移灶切除。
手术切除可降低肿瘤负荷,改善患者预后。
2)原发灶切除:对于胃癌肝转移患者,原发灶切除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手术切除后,可进行胃空肠吻合术,以恢复胃肠道功能。
(2)化疗化疗是胃癌肝转移患者重要的辅助治疗方法,可降低肿瘤负荷,延长生存期。
1)化疗方案:目前,胃癌肝转移患者的化疗方案主要包括单药化疗和联合化疗。
常用的化疗药物有氟尿嘧啶、亚叶酸钙、丝裂霉素、奥沙利铂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选用以下化疗方案:- FOLFOX方案:氟尿嘧啶+亚叶酸钙+奥沙利铂;- XELOX方案:奥沙利铂+卡培他滨;- CAPOX方案:奥沙利铂+亚叶酸钙+氟尿嘧啶。
2)化疗时机:化疗可在手术切除后进行,也可在放疗、靶向治疗等治疗后进行。
(3)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针对肿瘤细胞特异性信号通路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在胃癌肝转移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疗效。
1)靶向药物:目前,常用的靶向药物有曲美替尼、贝伐珠单抗、帕博利珠单抗等。
2)靶向治疗时机:靶向治疗可在手术切除、化疗、放疗等治疗后进行。
(4)放疗放疗可减轻肿瘤负荷,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
胃肝样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研究

胃肝样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研究胃肝样腺癌是一种罕见的癌症,其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尚未完全清楚。
本文旨在探讨胃肝样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为临床提供有益的参考。
临床资料选取某医院2000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胃肝样腺癌患者35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龄38~76岁,平均年龄58.4±10.2岁。
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胃肝样腺癌。
结果3、1 病理学特征35例胃肝样腺癌患者中,癌组织位于胃窦22例,胃体7例,胃底6例。
肿瘤直径2.5~10.0 cm,平均直径5.8±2.1 cm。
病理分型如下:印戒细胞癌14例,低分化腺癌9例,中分化腺癌6例,高分化腺癌3例,黏液腺癌3例。
31例患者有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88.6%。
3、2 影像学特征所有患者均接受B超、CT等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胃黏膜不规则增厚、胃壁不规则凹陷或隆起、胃腔狭窄或变形等。
其中13例患者有远处转移,转移部位包括肝、肺、胰腺、卵巢等。
3、3 治疗方法及预后35例患者中,手术切除28例,术后辅助化疗7例;保守治疗5例,包括化疗、放疗、中医治疗等。
经过随访,生存时间2~10年,平均生存时间4.2±1.8年。
其中12例患者死亡,死亡原因包括肝转移、全身转移、感染等。
结论胃肝样腺癌是一种高度恶性、易转移的癌症,其病理学特征与肝癌相似。
影像学检查可发现早期病变,但远处转移较常见。
手术切除是治疗的主要手段,术后辅助化疗可延长生存时间。
该病预后不良,死亡原因多为肝转移和全身转移。
胃印戒细胞癌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分析胃印戒细胞癌是一种较为罕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临床特点和预后分析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文将结合相关研究和实际案例,对胃印戒细胞癌的临床特点和预后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临床诊疗和患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胃印戒细胞癌概述胃印戒细胞癌是一种特殊的胃癌类型,其特征在于肿瘤细胞内含有大量的黏液,使得细胞核被挤压在一边,形成所谓的“印戒”外观。
病理学病案讨论

临床病理病案讨论病例(1)病史摘要:35岁男,农民,10天前与本村村民打架,被对方用木棍击打至左小腿后侧腓肠肌处,该处皮肤略有损伤,小腿很快出现肿胀,且疼痛难忍。
事后第2天左小腿局部红肿热痛明显,第3天体温升高达39℃。
第4天左下肢高度肿胀,最大周径为48㎝,疼痛更甚,在皮肤裂口处流出血水。
肿胀蔓延到左足背。
当地医院用抗生素治疗后效果不良。
第6天,左足拇趾呈污黑色。
第10天黑色达足背,与正常组织分界不清。
随后到上级医院就诊,行左下肢截肢术。
病理检查:左下肢高度肿胀,左足部污黑色,与正常组织分界不清。
纵行剖开动、静脉后,见动、静脉血管内均有暗红色与灰白色相间的固体物阻塞,长约10㎝,与管壁粘着,固体物镜检为混合血栓。
讨论题:(1)写出病理诊断(2)讨论该病变的发生经过及临床表现。
1.病理诊断:(1)左足湿性坏疽;(2)左下肢动、静脉混合血栓形成。
2.撞伤及感染损伤血管,形成血栓,血栓形成后阻塞了动脉供血,也阻碍了静脉血液的回流,局部缺血坏死合并瘀血水肿,腐败菌易感染并产生毒素,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因局部含水分较多,易于腐败菌大量繁殖,腐败菌分解坏死组织形成硫化铁使病灶处呈污黑色、肿胀、与正常组织分界不清。
病例(2)病史摘要:男,37岁,因外伤性脾破裂而入院手术治疗。
术后卧床休息,一般情况良好。
术后第9天,右小腿腓肠肌部位有压痛及轻度肿胀。
医生考虑为右小腿静脉血栓形成,嘱其安静卧床,暂缓活动。
术后第11天傍晚,患者自行起床去厕所后不久,突感左侧胸痛并咯血数口,体温不高。
次日胸痛更甚,听诊有明显胸膜摩擦音。
X线检察左肺下叶有范围不大的三角形阴影。
患者年初曾因心脏病发作而住院,内科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
经治疗后,症状缓解。
讨论题:(1)右小腿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因素有哪些?(2)左肺可能是什么病变?与前者有无联系?(3)肺内病变的病理变化及发生机制是什么?参考答案:1.手术失血、术后血小板增生、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增加(血液凝固性升高)及卧床休息(血流状态改变:变慢)都有助于血栓形成。
胃癌肝转移53例治疗探讨

发性 胃癌 中伴肝 转 移 的 5 3例病 人 的 临床 资料 。对 其 中施 行 同 时性 胃癌 肝 转 移 灶切 除 术 ( 除组 ) 1 切 的 8例 和仅 行 胃癌 切 除 术 而
未行肝转移灶切除术( 未切除组) 5例的术后生存时间进行 对比。结果 的3
年、 3年和 5年生存率分别为5 .%、7 6 88 1.%和 0 未切除组 术后 1年、 ; 3年和 5年生存率分别为为 5. %、5 2 7 6 1.%和 0 。两组术后 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00 ) P> .5 。结论 胃癌肝转移施行 同时 胃癌肝转移病灶切除术并不能有效改善病人 的预后。
【 关键词 】 胃癌
肝转移
外科治疗
预后
d i1 . 9 9 j is . 6 1—3 2 2 0 0 . 1 o :0 3 6 / .sn 1 7 3 X. 01 . 5 0 5
胃癌发病率 在当前世 界常见恶性肿瘤 中占第 4位 , 亡 死 率 占恶性肿瘤 的第 2位 J 。肿瘤 复发及转 移是影 响其预后 的主要原因 , 早期 胃癌 患者 即使经 根治性 手术 仍有 5 %左 0 右术后因各 种复 发和转移导致 治疗失败 。其 中 胃癌 肝转移 的发生率较高 , 占 5 一2 %【 , 晚期 胃癌 患者死 亡 的 约 % 9 2是 J 最主要 原因。结直肠癌肝 转移肝切 除术的作用 经被广 泛接 受, 但是 胃癌肝转 移肝切 除术 的意义仍存在争议。尽管文献
现代医院 21 00年 5月第 1 0卷 第 5期
专 业 技 术 篇
Moe H si l y2 1 o 0N dm opt 00V l o5 a Ma 1
胃癌 肝 转 移 5 例 治疗 探 讨 3
李英海 赵 楚雄 洪楚原 梁国健
肝转移癌

本例相当多的朋友考虑肝脓肿,也有人考虑胆管癌,少数朋友也考虑到转移瘤。
这说明肝脓肿、胆管癌(或肝癌)以及肝转移瘤的鉴别诊断的确有一定的困难,那么我们就再来探讨一下肝转移瘤的问题。
肝脏是各种恶性肿瘤易发生转移的脏器,为转移癌的好发部位之一,仅次于淋巴腺转移癌,占第二位。
肝转移癌的来源途径1、血行性转移,可经门静脉性及经动脉性转移。
2、近脏器直接浸润。
3、经腹膜种植,其中主要为血行性转移。
原发癌主要为消化系肿瘤、乳腺癌、肺癌等,其中来自胃、胰腺、结肠等门静脉系脏器者约占半数。
另外,肾、肾上腺肿瘤也可经肝静脉产生逆行性肝转移。
需要指自的是,经动脉性肝转移与经门静脉性肝转移其治疗方针及预后有很大不同。
动脉性肝转移时,其肝以外之多已有转移癌存在(多见于肺癌、乳腺癌、甲状腺癌等),而门静脉性肝转移时,肝转移癌可能为唯一脏器转移(如大肠癌等)。
可分为多发性结节型、结节相互融合成块状之块状型及境界不清楚的弥漫型,因而其病灶小者仅数mm,大者达10cm以上;单发或多发,局限或散在不一。
肿瘤内部产生钙化并不少见,主要见于消化管肿瘤之转移。
临床兼有原发癌症状及转移癌本身引起症状,一般先有原发癌症状,晚期才出现转移癌症状。
少数患者原发癌症状不明显,而以转移癌症状为主诉。
早期无特异症状,有乏力、消瘦、肝区痛,继而为肝大、黄疸、腹水、发热等,血ALP、LDH、GPT升高。
此外,CEA高值有一定意义。
CT表现肝转移癌CT表现因原发癌及病理组织类型不同而异。
一般平扫时,显示为多发性大小不等的低密度肿瘤结节,也可为单发结节。
多在低密度病变内存在更低密度区域,从而显示为同心圆状或等高线状双重轮廓为其特征。
据统计,这种表现约占45%左右,也有报告占72%。
增强扫描,显示肿瘤境界清楚,于边缘部分可见增强而密度升高,看上去类似肿瘤缩小。
类似环状增强征象于1cm大小转移癌即可出现。
动态增强扫描时,因转移癌不同,可归纳为如下表现:1、肿瘤边缘呈一过性增强。
胃癌的病理学特点与分子机制

胃癌的病理学特点与分子机制胃癌是指起源于胃黏膜细胞的恶性肿瘤,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癌症之一。
其发病率在亚洲地区较高,尤其是中国和日本等地。
本文将探讨胃癌的病理学特点以及分子机制。
一、病理学特点1. 肿瘤组织结构改变:胃癌的病理学特点之一是肿瘤组织结构的改变。
胃癌通常具有不规则的增殖模式,其细胞排列紊乱,形态各异。
肿瘤细胞与正常胃组织相比,核浆比例增高、核仁明显增大,胃腺上皮的整体结构被破坏。
2. 癌细胞浸润和转移:胃癌恶性程度高,容易浸润胃壁深层和附近组织。
随着癌细胞的侵袭,胃癌可向淋巴结、肝脏、肺部等远处器官转移。
这种转移方式使得胃癌的治疗变得更加困难。
3. 组织学类型多样性:胃癌的病理学类型非常多样,包括腺体型胃癌、粘液型胃癌、鳞状细胞癌和未分化癌等。
不同类型的胃癌具有不同的生物学行为和临床特点,对治疗和预后都有重要影响。
4. 黏液产生增加:大多数胃癌具有黏液分泌增加的特点。
这种黏液产生增加可能导致肿瘤组织增大和浸润能力增强,对胃癌的诊断和治疗都带来一定的挑战。
二、分子机制1. 基因突变:胃癌的发生与许多关键基因的突变紧密相关。
例如,TP53基因突变的频率在胃癌中较高,这可能导致细胞凋亡功能降低和肿瘤的发展。
其他一些关键基因的突变也与胃癌的发生和进展密切相关,如KRAS、HER2和BRAF等。
2. 上皮-间质转化:胃癌的发生常伴随着上皮-间质转化(EMT)。
EMT是一种细胞发育过程,可以使上皮细胞转变为具有间质特征的细胞,并增强其侵袭和转移能力。
EMT对胃癌的发展和进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3. 炎症和免疫应答: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习惯等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的异常可以促进胃癌的发生和发展,从而导致病理学特点的变化。
4. 血管生成:血管生成是胃癌生长和转移的关键步骤。
胃癌组织中常伴随着血管生成因子的过表达,这可以促进新血管的形成,从而为肿瘤提供充足的血液和营养物质。
结论胃癌的病理学特点和分子机制对于胃癌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胃肝样腺癌的病理学研究进展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J CCn Exp Pathol2020Nov;36(11)-1921•网络出版时间:2020-11-9314:22网络出版地址:htt p s://hns.coho neOUcms/demil/34.1073.R.90201123.0909012.html.综述.胃肝样腺癌的病理学研究进展韩银,何风霞,王焱摘要:肝样腺癌属于特殊类型的胃癌,具有肝细胞癌样分化的组织学特点,通常伴血清AFP升高。
胃肝样腺癌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老年男性多发,侵袭性强,多有脉管侵犯和肝脏转移,预后较差。
该文旨在回顾性分析胃肝样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形态学表现、免疫表型和分子学特点,对胃肝样 腺癌病理学发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胃肿瘤;肝样腺癌;AFP;分子分型;病理诊断;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R73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399(2020)11-1321-03dol:10.13315//coho cjcep.5020.11.012肝样腺癌(hepaOiC adezocaminoma,HAC)是发生于肝外的具有肝样分化的腺癌,常伴血清甲胎蛋白(OphaTeOpm-Ou,AFP)升高,在胃、胆囊、结肠、肺、胰腺、小肠、输卵管、子宫等多部位均可发生[],其中胃是HAC最好发的部位,虽然其在胃癌中占比较低(0.3%~2%),但易发生淋巴结和肝脏转移[9],与普通型胃癌相比其预后更差。
因此,充分认识胃肝样腺癌(hepaOiC adezocaminoma of the stomach,HA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和分子学特点等,对病理外检工作尤为重要,亦能为临床预后提供参考。
1临床病理学特征HAS好发于老年男性,平均年龄约73.5岁,胃窦和幽门为好发部位,多数患者有血清AFP升高,少数可正常。
临床表现常见为贫血、上腹痛和全身乏力等症状,计算机断层扫描常表现为偏心性胃壁增厚,并表现为显著的肝和淋巴结转移趋势,在原发性胃肿瘤或转移性肝肿瘤周围可见静脉浸润 趋势[9]o目前确诊为HAS的患者大多为晚期手术切除者,少数为早期患者o HAS侵袭性强,脉管侵犯多见,即使是早期患者亦可出现肝和(或)淋巴结转移,预后较差,可能与其产生AFP、a T抗胰蛋白酶(a T-pn/tmpqh,AAT)和a-Z 抗胰糜蛋白酶(a T-cn/chymPmUn,ACT)有关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理学讨论1、⑴病理诊断:肝转移性胃癌⑵诊断依据:1)病史剑突下为器官胃所在处,精确地说为贲门所在处。
剑突下疼痛三余年,疼痛无规律,提示胃部有病变。
2)病人主诉症状近三月经常呕吐,并解黑色柏油样大便,提示上消化道有病变,可能是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或胃溃疡。
食欲减退,全身乏力亦是胃部病变而影响食欲导致营养不良、乏力。
3)体征和实验检查结果a)血性腹水:死者腹水脱落细胞学检查为血性,图片中见恶性肿瘤细胞。
血性腹水以恶性肿瘤为主,尤其为消化系统肿瘤。
死者血性腹水可因多种因素所致。
首先,胃癌晚期可发生癌性腹膜炎,肿瘤细胞脱落侵犯脏层或壁层腹膜形成血性腹水,有时可以从抽出的腹水中找到癌细胞。
由此提示死者很可能患有胃癌。
其次,可能是死者肝功能严重受损引发凝血功能障碍,白蛋白合成能力下降,加上门静脉高压可导致腹水。
肝癌引发血性腹水多是由于肝癌结节破裂或腹膜被肿瘤侵犯并有糜烂,或肝血管内有癌栓阻塞所致。
另外,当肿瘤细胞种植到腹膜时,也可产生血性腹水。
b)黑色柏油样大便:胃镜检查发现胃窦部有一个4厘米×3.5厘米大小溃疡肿块,提示为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使血管收到侵蚀、破裂而出血。
而血液本来是红色,当它进入消化道时,血中血红蛋白的铁与肠内的硫化物结合成为硫化铁,使大便呈柏油样黑色(血量一般达六十毫升以上时才能呈黑便),因此会解柏油样大便。
c)死者面容:同时死者呈慢性病容、面色苍白、消瘦,是由于长期解柏油样大便,血液流失而致血虚。
d)咖啡色液体:入院第五天反复呕吐咖啡色液体,为胃癌并发胃糜烂、十二指肠溃疡而致消化道出血。
咖啡色的形成是由于有胃糜烂、十二指肠溃疡而使血管受到溃疡的侵蚀、破裂而致出血;也可能是由于肝癌所致出血,血液在胃的酸性环境及胃内的酶作用下被氧化、消化形成咖啡色。
由以上几项可初步断定死者患有慢性胃癌。
2、肿瘤生长方式肿瘤生长方式包括膨胀性生长、浸润性生长和外生性生长。
现根据题目进行分析。
死者所患肿瘤为恶性肿瘤,因此死者肿瘤皆为浸润性生长形式。
浸润性生长是大多数恶性肿瘤生长方式。
由于肿瘤生长迅速,随着瘤细胞不断分裂增生,犹如树根样或蟹足状,浸润并破坏周围组织。
一般无包膜,与邻近组织紧密连接而界限不清。
触诊时固定不活动,手术不已切除干净,术后易复发。
死者于直肠前凹触及核桃大小肿块,稍硬、固定;B超检查示肝内多发性结节,大网膜及肠系膜上多数大小不等结节,双卵巢肿大,皆为恶性肿瘤在直肠、肝、大网膜及肠系膜、双侧卵巢的浸润性生长。
3、病变关系直肠:直肠位于盆腔,在胃癌组织浸出浆膜或有腹膜播种时,由于重力的原因,腹膜腔的癌细胞易下沉到盆腔内,于直肠膀胱陷窝内或直肠子宫陷窝内发生种植性转移。
同时,肝门静脉系统的肠系膜下静脉的直肠上静脉,在直肠下段与腔静脉系统的髂内静脉的直肠中、下静脉相吻合,因此胃癌转移至肝脏的癌细胞也极易转移至直肠。
经指肛检查,于直肠前凹触及核桃大小肿块,稍硬、固定。
提示胃部癌细胞发生转移至直肠,在直肠形成恶性肿瘤。
淋巴结:胃壁各层均存在淋巴管网,特别是粘膜下及浆膜下层的淋巴管网尤为丰富,这为胃癌的淋巴道转移提供了条件。
上腹部脏器,以胃、十二指肠为中心,包括肝脏、胰腺、脾脏等共为一个淋巴引流单位,并汇集至腹腔动脉周围淋巴结。
该组淋巴结与肠系膜根部淋巴结(肠道淋巴的终末淋巴结)共同注入肠淋巴干,肠淋巴干一部分与腰淋巴干或主动脉周围淋巴结相交通,大部分淋巴液经乳糜池而注入胸导管。
在胸导管注入左颈内静脉处有一组左锁骨上淋巴结。
该组淋巴结的转移称为Virchow转移。
此时意味着腹膜后沿主动脉周围可能已有广泛转移。
左锁骨上处可触及蚕豆大淋巴结,较硬、固定、不痛,提示淋巴结肿大,可能是癌细胞发生Virchow转移所致。
肝:肝脏主要用于新陈代谢,它的原料供应系统为消化系统,其输送工具为脉管系统。
肝门静脉的属支主要有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胃左静脉和肠系膜下静脉;此外还有胃右静脉、胆囊静脉和附脐静脉。
胃左静脉与胃左动脉伴行,收集胃小弯侧胃前;后壁的静脉支,离开胃壁进入臂膀襞内并转弯向右下;于转弯处的凸侧收集食管静脉支。
胃左静脉多直接汇入肝门静脉,其余汇入脾静脉或肝门静脉、脾静脉的上交角处。
从而得知,门静脉收纳了腹腔所有不成对脏器(除肝脏外)的静脉血,形成肝门静脉系。
因此肝是胃癌细胞极易发生转移的脏器。
胃肠恶性肿瘤其血液循环中的癌细胞首先经门静脉到达肝脏的毛细血管网,于肝内继续增殖形成肝转移灶。
肝肋下2.5厘米,腹部稍膨隆,腹水征阳性,提示癌细胞肝转移所致肝硬化合并肝癌,从而出现血性腹水。
入院第五天出现巩膜黄染,提示胃癌腹腔转移使胆总管受压时由于胆管阻塞,胆红素不能排泄到小肠,使胆汁淤积在肝细胞或胆道内而引起压迫性黄疸。
卵巢:癌细胞脱落到腹腔后,因肠系膜根部解剖学从左上向下倾斜,易于向盆腔后侧汇集,卵巢位于盆腔深处,表面为腹膜的一部分,易于接纳脱落于腹腔内癌细胞的种植。
妇科检查盆腔双侧皆可触及拳头大肿物,质硬,考虑为双侧卵巢肿物。
提示为胃癌细胞转移至盆腔,在卵巢形成恶性肿瘤。
大网膜及肠系膜:大网膜为胃背部肠系膜(胃系膜)从胃与肠之间向前膨出,在肠的前方下垂形成的皱襞。
胃癌细胞可直接浸润到大网膜,也可经种植性转移至大网膜。
肝门静脉经脾静脉连通肠系膜上下静脉,胃癌细胞可经由血道转移至肠系膜,在肠系膜扎根。
死者经B超检查得出大网膜及肠系膜位于大网膜及肠系膜上多数大小不等结节,表明胃癌发生大网膜及肠系膜转移。
4、恶性肿瘤转移途径恶性肿瘤转移途径主要有淋巴道转移、血道转移、种植性转移。
⑴淋巴道转移:是胃癌扩散的重要途径,而且发生较早。
瘤细胞侵入淋巴管后,随淋巴流到局部淋巴结,形成转移瘤。
随着癌肿增长,侵犯胃壁愈深愈广,转移的机会就愈多。
根据转移的先后顺序分为3站或3组。
第一组(站)距离瘤体最近,为贴于胃壁上的浅组淋巴结,一般发生在胃癌局限于粘膜下层时。
第二组(站)系引流浅淋巴结的深组淋巴结,当胃癌侵犯肌层时可发生第二组淋巴结转移。
第三组(站)包括腹腔动脉旁、腹主动脉、肝门、肠系膜根部及结肠中动脉周围淋巴结;也可发生远处淋巴结转移,如左锁骨上淋巴结,此组转移多为癌肿侵犯至浆膜时发生。
一般而言,发生第三组淋巴结转移时已失去了根治的机会。
胃癌的淋巴道转移有三中方式。
包括逆行转移、跳跃转移、Virchow转移。
死者于左锁骨上处可触及蚕豆大淋巴结,较硬、固定、不痛。
由“病变关系-淋巴结”中的分析已知患者发生胃癌淋巴道的Virchow 转移,同时也说明癌肿已侵犯至浆膜发生第三组转移,表明死者病情已经极度恶化。
同时,双侧卵巢肿物亦可由于癌细胞经淋巴到转移至卵巢所致。
另外,胃癌还可经腹腔淋巴结转移至大网膜。
⑵血道转移:恶性肿瘤细胞侵入血管后,可随血流到达远隔器官继续生长,形成转移瘤。
由于毛细血管和静脉壁较薄,同时管内压力较低,故瘤细胞多经此入血。
血道转移的特点是散在多发,圆形结节状,境界较清楚。
位于器官表面的转移瘤,中央可因缺血坏死而他先,形成“癌脐”。
可转移至肝、肺、骨、肾、脾、脑、脑膜、皮肤,也可转移至卵巢,形成卵巢克鲁肯伯格(Krukenberg)氏癌或卵巢粘液细胞癌,但最常见的是肺和肝脏。
血道转移多发生在胃癌晚期,除治疗原发灶外,还需治疗转移灶。
胃左静脉与胃左动脉伴行,收集胃小弯侧胃前。
后壁的静脉支,离开胃壁进入臂膀襞内并转弯向右下。
于转弯处的凸侧收集食管静脉支。
胃左静脉多直接汇入肝门静脉,其余汇入脾静脉或肝门静脉、脾静脉的上交角处。
死者肝肋下2.5厘米,腹部稍膨隆,腹水征阳性,肝内多发性结节,提示死者已发生胃癌的肝转移,即侵入门静脉系统的瘤细胞,到达肝脏形成转移瘤。
双侧卵巢肿物亦可因癌细胞自血道转移至卵巢所致。
胃癌细胞也可经胃部血管至门静脉并通脾静脉下达肠系膜下静脉,转移至肠系膜。
而肠系膜下静脉连通直肠下静脉到达直肠静脉丛,还可经血道将胃癌细胞转移至直肠。
⑶种植性转移:体腔内器官的恶性肿瘤蔓延至器官表面时,瘤细胞可脱落,并像播种一样种植在体腔内其他器官的表面,形成多数转移瘤,成为种植性转移。
种植性转移多见于腹腔内的恶性肿瘤。
晚期可发生癌性腹膜炎,并有血性腹水,有时可以从抽出的腹水中找到癌细胞。
发生种植性转移的病人均为晚期,治疗上难度加大,常给予腹腔内注入化疗药物,但由于广泛转移,往往只能延长生命,而不能治愈。
死者经妇科检查查出盆腔双侧皆可触及拳头大肿物,质硬,考虑为双侧卵巢肿物;腹水脱落细胞学检查结果为血性,图片中见恶性肿瘤细胞;B超检查大网膜及肠系膜上多数大小不等结节,双卵巢肿大;指肛检查:于直肠前凹触及核桃大小肿块,稍硬、固定。
这四者可提示死者的癌细胞由胃部脱落而在卵巢、大网膜、肠系膜、直肠上形成种植性转移。
5、死亡原因推测⑴极度贫血。
死者近三月解黑色柏油样大便,提示上消化道出血,而长期血液流失会造成慢性贫血,从而导致全身乏力、体重明显下降。
死者入院第五天反复呕吐咖啡色液体,为消化道出血表现,加剧机体贫血。
由此而产生全身供血不足,严重血虚以及营养不良致死。
⑵营养耗竭引起恶病质。
由于癌细胞群体生长迅速,必定要消耗集体大量的营养物质与能量,因此病人会产生明显的进行性消瘦。
另一方面,死者食欲减退,不想进食,这样便会使之发生代谢的严重不平衡,于是出现贫血、乏力,甚至极度饥饿的营养不良表现,即医生所说的“恶病质”状态,最重病人因重要系统功能衰竭而去世。
⑶重要脏器的损坏。
主要为由于癌细胞发生肝转移而致肝脏的癌变以及肝癌并发肝硬化。
肝为人体的重要器官,主要生理功能有排泄胆汁、消化脂肪,代谢营养物,解毒排毒、吞食异物,造血藏血、凝血止血。
肝癌以及肝癌并发肝硬化对死者造成了一系列影响。
包括:1)食欲下降、消瘦乏力、腹痛、黄疸、腹水等种种体征。
2)上消化道大出血。
死者消化道出血不排除由肝癌及肝硬化引发的可能性,而可能原因有: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这是导致肝癌上消化道出血的最主要原因。
肝癌导致门静脉癌栓阻塞,而引起急性的门静脉压升高及消化道出血。
肝门静脉系统的胃左静脉、胃短静脉和胃后静脉,在食管下段和胃底处,与腔静脉系统奇静脉的食管静脉相吻合。
在肝门静脉高压症时,血液可经胃左静脉至食管静脉、奇静脉流入上腔静脉,因此可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曲张的静脉易受物理性或化学性损伤和粘膜面溃疡糜烂而破裂,引起急性大出血。
另外,当受到粗糙食物、化学物质或腹内压升高等因素刺激时,曲张的血管也极易破裂,发生大出血。
②通过胆道出血,肿瘤内出血并破溃至肝内胆管或肝癌穿透至胆管内生长形成癌栓及出血。
③肿瘤直接溃破至胃内出血。
3)凝血机制障碍。
肝癌死者由于正常肝组织减少,肝脏合成的凝血因子减少,凝血机制发生障碍。
由于脾功能亢进,血小板破坏增加,凝血机制也会发生障碍。
此外,癌栓进人血液后,很容易引起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引起消化道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