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2课时答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2课时答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2课时答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2.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积累文言知识用法。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体会借景抒怀、融写景叙事抒情为一体的写作特点和富有特色的语言。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第2课时

【复习回顾】朗读课文,考查复习情况。

【问题交流与探讨】

1.文章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作者为何开篇从他处着墨?

提示:本文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但作者开篇却从他处着墨,先写以前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

2. 比较西山之游与此前之游的不同。(可从游的过程、对象、结果,或游的外在表现、内在精神等角度去比较)

“始”前游西山游

游:施施而行,漫漫而游(随意任情)攀缘而登,箕踞而遨(积极主动)

景:深林、回溪、幽泉怪石(幽深、拘束)特立,不与培塿为类(境界开阔、荡涤心胸)归:觉而起,起而归(来也随意,去也随意)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陶醉其中,眷恋不舍)情:为僇(戮)人,恒惴栗(无法摆脱的苦闷)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身心的解脱与自由)(立足于学生的发言来归纳总结)

3.西山的哪一点吸引了作者,以至于披荆斩棘,不顾劳顿,孜孜以求?

(高峻雄奇,特立不群。)

4.作者是如何表现西山之高峻雄奇的?

(烘云托月的手法,用西山上的所见,即四围的环境来进行衬托。——可借柳宗元《江雪》一诗做补充说明。这里也有视角由俯视到远眺的变化,视角的变化伴随着境界的进一步开阔,而境界的进一步开阔又伴随着作者胸怀的进一步开阔)

作者在本文没有直接写眼中西山,而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如先写“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再写登上西山始感高险难测,云天相连。由极目远眺,“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衬其高。所见之深山低谷,好像土堆洞口,千里之外的景物尤如近在咫尺亦衬其高。青云萦绕,云天相连浑然二体更衬其高。由此写出“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蝼为类”的感受。在比照映衬之下,西山之景更显其美,西山之游更觉其异。

5.为什么西山的高峻雄奇如此吸引作者?

(首先,原先游览的深林、回溪、幽泉怪石之景,大都幽远深僻,给人以坐井观天的拘囚压抑之感,强化了作者原有的孤独;而西山的高峻雄奇、开阔壮美则给人以豁然开朗的感觉,使人的身心放松解脱。——此处可联系学生初中学过的《小石潭记》“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以作比较。也可联系《岳阳楼记》中迁客骚人面对不同景致产生不同感受的描写。

更重要的是,自然中的西山其“不与培塿为类”、特立不群的品格正与作者身受打击却不甘沉沦的人格精神相互照应,两者在精神上达成契合;故而作者能忘却自我,忘却烦恼,人格精神与宇宙自然合一,达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境界。——此处言及柳宗元的精神人格,亦可联系《江雪》。)

6.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作者游奇山异水是想聊以忘忧,文章开头即写明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贬谪南荒后“恒惴栗”郁闷痛苦不堪的心情,因此“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以至“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虽然他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的感觉,没有感到此山此水有何“怪特”之处。

然而当作者“坐法华西亭,望西山”时,“数州之土壤”尽收眼底,方觉西山是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渐渐地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的至理。

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以往的游览算不上真正的游览。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

7.作者借西山之游,抒发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受?

提示:文章开始写以往游览“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觉而起,起而归”,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所记游山水景物无不融入自己的感情,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同步练习】

1下列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D )

A僇.人lù惴.栗zhuì颓.然就醉tū B 榛.莽zhēn 衽.席rèn 施施

..而行shì

C若垤.dié攒蹙.zù引觞.满酌shāng D培.pǒu 塿颢.气hào 箕.踞而遨jī

2下列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

A惴栗

..而游(任意) B披.草而坐(身上披着)意有所极.(到)..(担心)漫漫

C缘.染溪(沿着)攒蹙.累积(收缩) D引觞.满酌(酒杯)游于是

..乎始(从此)

3与例句中“穷”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C )

例: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

A穷.山之高而止 B欲穷.其林

C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D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4与“到则披草而.坐”的“而”字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与例句均表承接关系)

(A表修饰关系B表递进关系D表并列关系。)

A则施施而.行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倾壶而.醉 D蟹六跪而.二螯

5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C定语后置,与例句同)

(A省略句,B判断句,D被动句)

例句: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A故为之文以志(之) B是岁,元和四年也 C凌万顷之茫然 D皆我有也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不是遗世独立的惆怅情怀)

A、《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被贬永州司马时所作,多为借景抒情,发泄自己被贬谪的幽愤,同时也表达虽身处逆境而心志不泯的情怀。

B、“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既景抒情,托物言志。

C、柳宗元在政治思想上受儒家民本思想影响,曾提出“官为民役”的观点。政治上他是失意者,但在文学创作上却成就卓著,表现在寓言、传说、山水游记等散文方面,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D、《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是第一篇,作者寄情山水,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遗世独立的惆怅情怀。

7 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2分)

A增其旧制 B入则无法家拂士(弼) C梦亦同趣(趋) D蝉则千转不穷(啭)

8 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D (2分)

A 腰.白玉之环(名作动) B箕.(名作状,像簸箕一样)踞而遨

C虽乘奔.(快马)御风不以疾也 D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9 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2分)

例句: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夫人之有一能 C岂他人之过哉 D不知日之入

【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柳宗元传

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下笔构思,与古为侔。精裁密致,璨若珠贝。当时流辈咸推之,登进士第,应举宏辞,授校书郎、蓝田尉。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

顺宗继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转尚书礼部员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为永州司马,即罹窜逐,涉履蛮障,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元和十年,例移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执友,胡忍见其若是?”即草章奏,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州。会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以没者,仍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皆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著述之盛名动于时时号柳州云。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节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

(1)下面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绝:超出、高超 )

A.宗元少聪警绝众绝:拒绝

B.下笔构思,与古为侔侔:相等、等同

C.时人义义:以……为义 D.以男女质钱质:作抵押(作人质)

(2)下列加点词古今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A.执友 )

A.吾与禹锡执友

..还于京师

.. B.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

C.览之者为之凄恻

..必有师

.. D.古之学者

(3)分别比较加点的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B )

(A.以:已经 B.形成 C.写 D.是)

①其以.没者②动必以.文③为.骚文十数篇④便为.永诀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表现柳宗元文学才华受到世人称赞的一项是( B )

①宗元少聪警绝众。②当时流辈咸推之。③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

④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⑤即草章奏。⑥仍出私钱赎之。

⑦凡经其门,必为名士。⑧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皆随宗元师法。

A.⑦②⑥ B.②⑦⑧ C.③④⑥ D.①⑥⑧

(5)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C )

(A.贬为永州司马 B.居位不久的不是顺宗 D.已被重用过)

A.柳宗元从小就精通西汉的文章和(诗经)(离骚),后考中进士,被推荐为宏辞科,任永州司马等职。 B.王叔文等人特别看重并任用柳宗元,但正赶上顺宗居位不久,他们都被贬谪了。

C.巴在长江至江岭之间,想考进土的人,不远千里都来跟着柳宗元学习结果那些人都出了名。

D.柳宗元的文学才华得到世人的称赞,但还未被重用就遭贬了。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见译文

(1)精裁密致,璨若珠贝。

(2)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3)吾与禹锡执友,胡忍见其若是?

译文:

柳宗元小时候,聪明机警,超群出众,尤其精通西汉的文章和《诗经》、《离骚》。构思落笔成文,可与古人相匹敌。精心削减,缜密细致,璀璨如同珍珠和贝壳。在当时,文人同辈都推崇他。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第,又应考中宏辞科,被授予校书郎、蓝田(今陕西)县尉的职务,贞元十九年(803年),柳宗元任监察御史。

唐顺宗继帝位以后,王叔文、韦执谊掌权用事,特别看重任用柳宗元,将他和监察史吕温悄悄地引入禁宫之中,和他们商议大事。柳宗元又调任为尚书礼部员外郎。王叔文想让他当大官,但恰逢任职不久,王叔文就失败了,柳宗元便和七名同辈一起都被贬谪了。柳宗元被贬为邵州(今湖南宝庆)刺史,在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柳宗元已经遭到贬逐,涉足南蛮瘴疠的地方,身处崎岖险阻的环境,内怀骚人抑郁的情怀,所以抒情叙事,只要一动笔就一定形成文章。作骚体文章十多篇,阅览的人都为之感动得凄恻哀婉。

元和十年(815年),柳宗元按旧例被移作柳州刺史。那时郎州司马刘禹锡被移作播州(今贵州遵义)刺史,诏书下达时,柳宗元同自己所亲近的人说:“刘禹锡有老母,年龄已大,如今他要到蛮方远郡去做刺史,在西南交通隔绝的地方,来回有上万里的路程,哪能让他和老母一起去。如果母亲不去,母子各在一方,这便成为永诀。我和刘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母子这样呢?”于是起草奏章,请求把柳州转给刘禹锡,自己到播州上任。恰巧裴度也奏请照顾刘禹锡母子,所以刘禹锡最终改任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

柳州风俗,用男女作为抵押去借钱,如果过期没有还钱,人质便被钱主所没收。柳宗元到了柳州,便革掉那些风俗。对那些已经被钱主没收的男女,柳宗元就自己出钱将他们赎回,给他们的父母。长江到岭南之间,凡是想考进士的人,不远千里,都来跟随柳宗元,拜他为师。凡是经过柳宗元指点的人,一定会成为名士。柳宗元著述很多,名声震动当时,那时他的号是“柳州”。著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819年)十月五日去世,终年四十七岁。观察史裴行立帮助柳宗元办理丧事,并护送他的妻子和儿女返回京师,当时的人都赞扬他很有义气。

课后作业:

课后反思:

2021年高中语文《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苏教版必修1

2021年高中语文《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苏教版必修1 【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2.了解“为”、“穷”等的不同用法。 【教学重难点】1.体会作品中寄情山水的心态。 2.理解部分实词古今异义及一词多义现象。 【学法建议】1.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文意,结合背景理解文中思想情感。 2.加强诵读、增强语感,联系学过的知识,加以总结、归纳。 【课前预习】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人,人称“柳河东”。晚年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贞元九年(793),柳宗元进士及第。公元805年,他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升任礼部员外郎,积极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但为时不久,就在其政敌联合反击下而失败,受到残酷迫害。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司马。元和十年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刺史,政绩卓著。宪宗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公元819年11月28日)卒于柳州任所。 2写作背景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 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 幸遭遇,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此间共写了8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称《永州 八记》。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人,居 是州,恒惴栗。”。 3.文体知识。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 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基础知识】 1字词注音:余自为僇人()恒惴栗()则施施而行()斫榛莽()焚茅茷 ()箕踞而遨()皆在衽席之下()若垤若穴()攒蹙累积()岈 ()然培()lou()颢()气引觞()遁()隐 3解释文中划线词。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 攒蹙累积( )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 游于是乎始 ( ) 醉则更相枕以卧( ) 到则披草而坐( ) 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引觞满酌()

最新人教版同步导学案课时练答案语文九年级

人教版同步导学案课时练答案语文九年级 篇一: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集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集(156页) 一沁园春雪 学习目标 1、学习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 2、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学习重点 1、培养学生阅读才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2、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学习难点 1、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知识链接 1.词的知识 词兴起于唐,盛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等。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宋词有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

情壮志,如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如柳永、李清照。 2.创作背景与发表 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本篇首次正式公开发表于1957年1月号。1945年10月,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应柳亚子要求,亲笔书写了这首咏雪词赠他,11月4日,重庆晚刊据传抄件刊出。其后,一些报纸相继转载,一时轰动山城。1951年1月8日,附刊曾将毛泽东同志赠柳的墨迹制版刊出。 3.的影响 吴祖光称毛泽东的是“睥睨六合、气雄万古、一空倚傍、自铸伟词”的第一流杰作中之杰作。 蒋介石看到后,大为震惊,为了达到他的罪恶目的,一时召集很多的反动文人,也来写诗填词,歌颂国民党,结果他们写的词比不管在意境方面,还是在文采方面都与毛泽东的差得远。 人民大会堂里有一幅巨幅图画,看后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幅图画就是以为体裁创作的,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一边是“山舞银蛇,原驰腊象”,白雪覆盖大地的辽阔景象,一边是旭日东升,红日

导学案答案

23《雨的四季》答案 1 mìmiǎo duōguǎng sèmài lì2高邈:高而远。莅临:来到,来临。(多用于贵宾)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3刘湛秋诗人4示例:刘湛秋的散文以抒发情感、人生为主,笔触细腻,行云流水,文字自然、亲切、优美,有其独特的唯美的散文风格。他的散文有一种田园美,被海内外文坛誉为现代山林文学的代表。5总——分——总以对雨的爱恋为线索。春雨夏雨秋雨冬雨6对雨的爱恋或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7围绕课文内容描述,并结合实际加以适当想象。8温柔、娇媚;热烈而粗犷;端庄而沉思;自然而平静9例: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但这时候,雨已经化妆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化妆了”,写出了春雨的美丽与妩媚“飘然莅临人间”写出了春雨降临的动态美,表达出了作者对冬雨的喜爱之情。“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本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雨水”写成“少女的眼泪”,并以“娇媚”饰之,写出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和怜惜之情。10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都表达了对雨的爱恋之情,点明了文章中心。11雨是大自然神奇的杰作,是我们生活中不能缺少的精灵。只要说出自己的感受,言之成理即可。12示例:汪汪一碧的水面上浮着五六朵白花花的睡莲。她们纯洁、高雅、安闲……清澈的水,碧绿的叶,如果从水底看蓝天,睡莲的倩影就像天空中飘浮着的一片片白云。“白云”轻轻地投放在柔柔的波心里,让人看了,感到何等惬意,何等舒适!莲拥着叶,叶拥着水,水拥着莲。婀娜多姿,仪态万方,就像舞台上精彩的舞蹈造型。造型中心亮相的是一位袅娜地斜躺着的白天鹅,叫人不禁想起俄罗斯芭蕾舞《天鹅湖》……一束阳光照过来,睡莲静静地躺在柔软的水床上。几片莲叶遮住了半个脸,使她们显得格外含蓄,更加迷人。一阵微风拂过,她们睁了睁惺忪的睡眼,又睡着了,而且越睡越香。可能是她在梦境中遇到了什么喜事,不然,为什么颤抖着腰肢,笑得这样甜呢?13 D 14(1)比喻(2)拟人、比喻(3)拟人(4)排比15C16 CE点拨:C、“托物言志”、“古朴典雅”不妥,应为“写景抒情”和“优美活泼”。E、文中没有这层意思,有点牵强附会之感。17(1)作者将春雨的水珠与少女的眼泪相比,渲染出春雨的无比娇美。(2)作者将雪中的静物比作木刻画,表现了血的自然、平静。18表达了作者对雨的无限爱恋。19端庄而沉思20秋天不经常下雨21作者将秋雨比作刚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刻画秋雨的沉静、稳重。22因为秋雨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纯净人的灵魂。23炎热、渴盼24雨的到来25银箭,形象生动的描写了雨的形态,写出它闪亮、快速的特点;疾射,生动形象地写出雨的急、快。26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夏雨来的急,大27荷香幽远,浸浸漫漫笼罩着一方水塘。盛妆的荷犹缀着浑圆的雨珠。天边的虹折射在雨珠上,幻化出不可思议的宁谧、沁凉。28借夏雨的来去匆匆感叹人生的易逝,暗示我们要珍惜每一寸光阴,心里要少装一些物欲的要求,这样才能享受诗意的人生。29雨前、雨中、雨后

1.4《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

1.4《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

临清实验高中语文学科编写人:卢兰会审稿人:陈红艳 《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预习探究答案见教学设计) 一、预习目标 了解本文背景及作者相关情况,准确诵读本词并能背诵,初步体会其中的景物描写和作者的情感。 二、预习内容 1、本文的写作背景 2、作者柳宗元的相关情况 3、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余自为僇人()恒惴栗()则施施而行()斫榛莽()焚茅茷()箕踞而遨()皆在衽席之下() 若蛭若穴()攒蹙累积() 三、提出疑惑 疑惑点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的古今异义,正确理解“其”“则”“未始”等文言虚词,在朗读中体会“之”“也”“而”等虚词的作用。”等字的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运用。 2、再次了解“记”的特点。 3、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讨论划分课文层次,领会“概写”“特写”之不同,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 (二)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字音,读词义,读句意,读整体内容,读作者感情。 1.通过反复诵读,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解决本文的重点。 2.讨论分析写学时“概写”和“特写”的不同以及其相互关系。 3.联系现代文抒情散文的有关知识,分析体会本文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运用。 4.通过背景知识的介绍结合课文分析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孤标傲世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身处逆境,仍胸怀大志。 2.教育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进行赞美,增强自豪感。 3. 感悟古人遣词造句之美,想像作家笔下山水之美,进而陶冶情操,提高自己 的审美能力,练就一双善于以自然学物中发现美的眼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2、难点: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二、学习过程 探究点一:你认为以上两个“游”字的含义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原文说明理由。探究点二:作者为什么如此喜欢西山? (四)当堂检测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精裁密致,璨若珠贝。 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新概念英语第二册第2课学案 教师版

新概念英语第2课学案 Part 1 Words 1. until 1) prep 直到……时候 *till 直到,多用于口语 Eg. I sometimes stay in bed until luntime. *from morning to /till night 从早到晚2) conj. 直到……时候(后面加句子)Eg. I stayed in bed until he woke me up. 2. outside 外面 inside 里面 beside 旁边 besides 此外,而且,除….之外 3. ring 1) n.环状物,戒指 Eg. a gold ring 金戒指 *dark rings around her eys 黑眼圈 *ring-road 环状公路 2) v. (零,电话等)响==rang==rung Eg. The door bell rang just now. 3) v. 打电话=call *ring sb = call sb *ring off = hang off 挂断电话 4. repeat v. 重复 *repetition n. 重复 Part 2 Grammar * 一般现在时 1. 意义:经常发生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 2.句型:主语+am/is/are +其他。 主语行为动词+其他。 3.动词表第三人称单数规则 1)一般加+s Eg. give—gives 2) 以s, x, sh, ch, o 结尾的动词加+es Eg. fix—fixes go—goes dress—dresses watch—watches wash—washes 4. 经常搭配的时间短语 频度副词:always, often, usually, sometimes, seldom, never, occasionally = sometimes frequently = often 放于行前系助后 Eg. He doesn’t always come by train. ●现在进行时 1. 意义:正在发生的动作 2. 句型:主语+am/is/are doing sth. 3. 动词变现在分词规则 1)一般加+ing Eg. do—doing 2) 以ie结尾的动词,变ie为y 再加ing Eg. lie—lying die—dying 3) 双写最后一个字母再加Ing Eg. stop—stopping run—runniing swim—swimminig 4) 以e结尾的,去e,加Ing Eg. come—coming 4. 有些单词用现在进行时表示将来 *come go arrive leave move Eg. I am coming to see you. 我要来看望你。 The bus is coming. 公交车要来了. 5. 常搭配的时间 Now at present Look! Listen! ●感叹句 1.句型:How+adj/adv +主+谓+其他! What+ adj+不可名/可名复+主+谓+其他!What +a/an +adj+可名单+主+谓+其他! Eg. How fast he runs! What a beautiful day it is! What nice food you cook!

始得西山宴游记公开课教学设计

《始得西山宴游记》公开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乎。似与游者相乐。”出自何人所写的哪篇文章? 学生初中已学过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很快便能答出。此时,让学生回顾之前所学,教师在学生答的基础上适当补充: 柳宗元在被贬永州十年间,遍游佳山秀水,借以排遣心中的愁闷,并创作了一系列山水游记,其中尤为人们传诵的是《永州八记》。《小石潭记》为“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今天要学的则是“永州八记之首”《始得西山宴游记》,让我们和柳宗元一起登上西山之巅,看看有什么不一样的风景。 2.观察两篇课文的标题,相同点和不同点分别为? 学生可以比较快回答出两篇课文均为“记”这一文体。此时请学生说一说关于“记”的文体特点。教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补充: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的散文。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引导学生模仿一下《小石潭记》的标题,重拟课文标题,得出《西山记》(板书)。进一步引导学生模仿其他类似的游记的取题方式。比如说初中里学过一篇课文饶鼐的《登泰山记》。如果模拟《登泰山记》,这篇课文应该拟为《游西山记》(板书)。此时,学生可以发现,这篇课文的标题在一般的游记类标题信息之外,多了“始得、宴”这几个字(标出),接下来我们将慢慢体会这几个字的含义。 (二)梳理字词 1.学生自主诵读课文并借助文中注释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梳理字词的音和义。疑难之处做上记号。 2.之后进行小组交流,小组不能解决的参与班级交流,主动提问,主动解决,直至一一过关。 (1)字音 僇(lù)人惴(zhuì)栗( lì)施施(yí)(y í)觉(jiào)而起 斫(zhuò)榛(zhēn)莽茅茷(f á)箕(jī)踞(jù) 衽(rèn)席岈(xiā)然若垤(di é)攒(cuá)蹙(cù)

经济生活第7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导学案及答案

经济生活第7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导学案 一、考纲考点 1.生产决定分配 2.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3.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4.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与公平的影响 5.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二、课时知识建构 三、考点解读 考点1、2按劳分配 1.现行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2.按劳分配的地位、基本内容和要求 (1)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2)基本内容和要求:在经济中,在对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3)按劳分配的原因 ①客观必然性:是由我国现实的决定的。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是,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直接原因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 ②意义:有利于促进的发展,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的社会地位。学习小贴士 在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的工资、津贴、奖金都是按劳分配的具体表现。 注: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 ①国家机关、公有制事业单位、公有制企业中的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 ②公有制控股的股份制企业中的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 ③农村经济中的“联产计酬”。 考点3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一)考点梳理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个体劳动者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劳动,其劳动成果扣除后直接,而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学习小贴士

个体劳动所得的分配范围是个体经济,分配对象是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个体劳动者的特点是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2.按生产要素分配 (1)含义: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2)具体形式: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 (3)原因: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的尊重。这有利于让一切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二)题眼突破 1.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具体形式比较 学习小贴士 (1).区分劳动收入与按劳分配收入 ①劳动收入即劳动所得,是相对于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获得的收入而言的。因此,按劳分配收入一定是劳动收入。 ②但劳动收入不一定是按劳分配。如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按劳动生产要素分配。【提醒】非劳动收入一定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另外,按劳分配一定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但公有制经济中的分配不一定都是按劳分配。 (2).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指通过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与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收入。即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和不动产(如房屋、车辆、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 2.关于科技人员的收入分配方式 对科技人员收入的分配形式应全面了解,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1)公有制企业中科技人员收入的分配方式主要是按劳分配。还有非按劳分配的福利性分配和社会保障收入。 (2)股份制企业中,科技人员凭技术向企业投资入股,获得相应的股份,从股份制企业获取收入,属按技术要素投入所得的收入。 (3)私营企业或外资企业中,科技人员受雇于私营企业主和外商,其所得工资是按劳动要素分配。

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2课时答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2.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积累文言知识用法。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体会借景抒怀、融写景叙事抒情为一体的写作特点和富有特色的语言。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第2课时 【复习回顾】朗读课文,考查复习情况。 【问题交流与探讨】 1.文章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作者为何开篇从他处着墨? 提示:本文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但作者开篇却从他处着墨,先写以前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 2. 比较西山之游与此前之游的不同。(可从游的过程、对象、结果,或游的外在表现、内在精神等角度去比较) “始”前游西山游 游:施施而行,漫漫而游(随意任情)攀缘而登,箕踞而遨(积极主动) 景:深林、回溪、幽泉怪石(幽深、拘束)特立,不与培塿为类(境界开阔、荡涤心胸)归:觉而起,起而归(来也随意,去也随意)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陶醉其中,眷恋不舍)情:为僇(戮)人,恒惴栗(无法摆脱的苦闷)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身心的解脱与自由)(立足于学生的发言来归纳总结) 3.西山的哪一点吸引了作者,以至于披荆斩棘,不顾劳顿,孜孜以求? (高峻雄奇,特立不群。) 4.作者是如何表现西山之高峻雄奇的? (烘云托月的手法,用西山上的所见,即四围的环境来进行衬托。——可借柳宗元《江雪》一诗做补充说明。这里也有视角由俯视到远眺的变化,视角的变化伴随着境界的进一步开阔,而境界的进一步开阔又伴随着作者胸怀的进一步开阔) 作者在本文没有直接写眼中西山,而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如先写“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再写登上西山始感高险难测,云天相连。由极目远眺,“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衬其高。所见之深山低谷,好像土堆洞口,千里之外的景物尤如近在咫尺亦衬其高。青云萦绕,云天相连浑然二体更衬其高。由此写出“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蝼为类”的感受。在比照映衬之下,西山之景更显其美,西山之游更觉其异。 5.为什么西山的高峻雄奇如此吸引作者? (首先,原先游览的深林、回溪、幽泉怪石之景,大都幽远深僻,给人以坐井观天的拘囚压抑之感,强化了作者原有的孤独;而西山的高峻雄奇、开阔壮美则给人以豁然开朗的感觉,使人的身心放松解脱。——此处可联系学生初中学过的《小石潭记》“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以作比较。也可联系《岳阳楼记》中迁客骚人面对不同景致产生不同感受的描写。 更重要的是,自然中的西山其“不与培塿为类”、特立不群的品格正与作者身受打击却不甘沉沦的人格精神相互照应,两者在精神上达成契合;故而作者能忘却自我,忘却烦恼,人格精神与宇宙自然合一,达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境界。——此处言及柳宗元的精神人格,亦可联系《江雪》。)

4.3电解池 导学案 第2课时

第三节电解池(第二课时) 电解原理的应用 【学习目标】 1、了解氯碱工业反应原理 2、了解铜的电解精炼与镀银 【学习的重难点】氯碱工业的制碱原理及铜的电解精炼与镀铜 【旧知回顾】 1、以惰性电极电解CuSO4溶液。若阳极上产生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0100 mol,则阴极上析出Cu的质量为( ) A.0.64 g B.1.28 g C.2.56 g D.5.12 g 2、在水中加入等物质的量的Ag+、Pb2+、Na+、SO42-、NO- 3、Cl-,该溶液放在用惰 性材料作电极的电解槽中,通电片刻,则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质量比为( ) A、35.5:108 B、16:207 C、8:1 D、108:35.5 3、从SO42-、Ag+、NO-3、Cl-、H+、Cu2+、Ba2+等离子中选出适当的离子组成电解质,采用惰性电极对其溶液进行电解。 (1)两极分别放出H2和O2,电解质的化学式可能是 (2)若阴极析出金属,阳极放出O2,电解质的化学式可能是 (3)两极分别放出气体,且体积比为1:1,电解质的化学式可能为 【学习新知】 1、电解饱和食盐水制烧碱、氯气和氢气 通电前,溶液中存在的阳离子有,阴离子有, 通电时移向阴极,放电;通电时移向阳极,放电; 电极反应方程式为:阳极:阴极 总反应方程式为: 实验现象 I、两极均产生气体 II、溶液先变红,说明有生成 III 极产生的气体能使湿的KI-淀粉试纸变蓝,说明有生成。 2、铜的精炼 I.装置要求 阳极是,阴极是,电解质溶液是 II.化学原理 阳极反应阴极反应 III.电解特点 a.粗铜中的铜迁移到纯铜上 b.CuSO4溶液的浓度 3、电镀 ①电镀的含义 电镀是应用在某些金属表面镀上一薄层其他金属或合金的过程。 ②电镀的目的 电镀的目的主要是 ③电镀的原理 阳极: 阴极: 电镀液: 3、电冶金 (1)金属冶炼的本质是什么? (2)冶炼金属的方法有哪些? (3)电解冶炼主要适用于制备哪些金属?

经典模板 (199)《智取生辰纲》同步试题

《智取生辰纲》同步试题

答案:B 解析:B项,这里的“吹嘘”是指人因为又热又累而嘴里嘘气的意思。 4.填空。 《智取生辰纲》选自《》,作者是______末______初的______,节选的部分是写______受北京大名府留守梁世杰的派遣,押送______往东京,在途 中被______、______等夺取的经过。 考查目的:文学常识的掌握。 答案:水浒;元;明;施耐庵;杨志;生辰纲;晁盖;吴用。 解析:略。 5.下列言行中全都反映杨志精明性格的一组是() ①五七日后,人家减少,行客又稀,一站站都是山路。杨志却要辰牌起身,申时便歇。 ②杨志跳起来喝道:“那里去!且睡了,却理会!” ③杨志骂道:“这畜生不怄死俺!只是打便了!” ④杨志拿着藤条,劈头劈脑打去。 ⑤杨志大骂道:“你们省得什么!”拿了藤条要打。 ⑥杨志寻思道:“俺在远远处望这厮们都买他的酒吃了;那桶里当面也见吃了半瓢,想是好的。打了他们半日,胡乱容他买碗吃吧。” A.①②⑥B.②③⑥C.①④⑥D.①②③ 考查目的: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物言行。 答案:A 解析:①句写杨志为安全押送生辰纲而更改行路时间。②句写杨志为防止路上不测,阻止众军汉乘凉起身。⑥句写杨志对酒里是否有药的心理揣测。①②⑥句均体现了杨志的精明。而③④⑤句表现的是杨志粗暴蛮横的性格,因此选A。 二、课内阅读 正在松树边闹动争说,只见对面松林里那伙贩枣子的客人,都提着朴刀走出来问道:“你们做甚么闹?”那挑酒的汉子道:“我自挑这酒过冈子村里卖,热了在此歇凉。他众人要问我买些吃,我又不曾卖与他。这个客官道我酒里有甚么蒙汗药,你道好笑么?说出这般话来!”那七个客人说道:“我只道有歹人出来,

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1

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 启东市汇龙中学朱泉辉 学习目标: 1.知识和能力:读熟课文,记住重点实词“始”“穷”和文言虚词“而”“之”的用法与意义。 2.过程和方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活动,能说出本文所写景物的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从柳宗元游西山后精神境界得以提升这一过程中,来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学习重点: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活动,能说出本文所写景物的特点。 学习难点: 能从柳宗元游西山后精神境界得以提升这一过程中,来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学习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预习展示 1.读一读:请两位学生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其余同学点评。 2.问一问:请学生问一问词句上的难点。先小组质疑,解决不了的再全班讨论。 3.测一测: 重点实词: (1)穷穷回溪(2)始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始指异之 穷则独善其身游于是乎始 重点虚词: (1)而施施而行,漫漫而游(2)之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披草而坐,倾壶而醉始指异之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不知日之入 三、合作探究 1.想一想:标题该怎么读呢?为什么? 2.找一找:(1)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西山的独特之处?显示了西山的什么特点? (2)面对这么独特的景色,柳宗元有什么感受呢?从文本中找出相关语句。 3.悟一悟:宦海沉浮、仕途坎坷的柳宗元为什么能在西山发现自己,和它产生共鸣呢?

4.写一写: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呢? 四、课堂小结 谈谈本堂课的收获。 五、当堂反馈 练一练: 1.与例句中“穷”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例: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 A穷.山之高而止 B欲穷.其林 C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D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2.与“到则披草而.坐”的“而”字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施施而.行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倾壶而.醉 D蟹六跪而.二螯 3.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A故为之文以志 B是岁,元和四年也 C凌万顷之茫然 D皆我有也 4、对选文的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作者把自己融入到西山美景之中,与之构成一种物我合一的意象,把他那种忘情于山水的情态推向了高峰。 B.文段中的“过”“缘”“斫”“焚”四个动词,领起四个短语,构成一种急促之势,说明他老而不稳的性格。 C.在表现手法上,文段采用了“从对面着笔”的描写手法(衬托),产生了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D.从“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句中的“游于是乎始”可以看出,该文不仅是柳宗元《永州八记》这组游记之开宗明义之作,而且它贯领全组文章,使其构成一个首尾呼应,脉络一贯的整体。 4.翻译句子: (1)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六、布置作业: 完成《训练与检测》必修一p115-118基础题和提高题的练习。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品味文中的字词句,了解作者的处境,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2、品味文中语言特色,体会作品独特的韵味,学习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3、通过文本研习,领会作品体现出的人与自然的关联与情感。【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对文中字词的细细品味,体会文章独特的语言韵味,学习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通过文本细读,结合作者的身世处境和人格特色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质疑法、讨论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提问:“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出自我们之前学过的何人所写的哪篇文章? 明确:柳宗元《小石潭记》) 柳宗元在被贬永州十年间,遍游佳山秀水,借以排遣心中的愁闷,并创作了一系列山水游记,其中尤为人们传诵的是《永州八记》,我们已经学习了《小石潭记》,今天将再次和柳一起登上西山之巅,感受其高峻峭拔的特立之景,体会作者抒发的内心感受.

由《小石潭记》中的佳句导入,可引起共鸣,温故知新,激发兴趣。 二、作者与写作背景简介 柳宗元,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又官至柳州刺史,也称“柳柳州”。 八百零五年,柳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此期间他放浪于山水之间,排遣郁闷,写了不少游记文章,《永州八记》是其中为后人传诵的名篇,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记》。本文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作者寄情山水,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视情怀。 三、研读课文 1.一读课文,落实词句①学生自读:圈出生字、生词,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标记解决。②教师范读:补充注释。斫(zhuó):砍伐。遁(dùn)隐:躲避、隐藏。 ③学生朗读:读准字音、停顿、语调。(解说:反复读课文,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以便读准字音,熟悉课文内容) 2.二读课文,疏通大意①同桌合作,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大意。②圈画疑难词句,并质疑③集体解疑,教师点拨。④复述主要内容。 3.三读课文,难点突击

(导学案)第2课时 分橘子

一除法 第2课时分橘子 教学目标: 1、结合分橘子情景,进一步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会判断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并会用除法竖式正确地进行计算;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除法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发展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体验除法的意义及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学难点:通过分橘子的实际操作,总结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西天取经,他们化缘得来一些橘子,你们看,这里一共有几个橘子?孙悟空想把这些橘子平均分给他们三个人,每人可以分到几个橘子? 二、新知探究: 1、体会平均分后十位上出现有余数的情况。 (1)课件再次显示48个橘子画面。 (2)请每个同学用代表橘子的小棒实际分一分。 (3)组织小组讨论:有48个橘子,如果平均分给他们三个人,每人可以分到几个橘子? (4)小组内讨论怎样列出算式,用竖式怎样表示。 2、进行全班交流。指名回答;投影显示学生的小棒图,引导学生探究竖式各数表示的意思及单位名称的写法,认识余数。 3、引导学生认识竖式中各数表示的意义:“48”表示把48 个橘子拿去分,“3”表示平均分给3 个人,商十位上的“1”表示可以分到 1 捆,十位上的“3”表示整捆分,三个人每人 1 捆分掉了3 捆,1 表示整捆的还剩下 1 捆,加上个位上的8 表示一共还剩下18 根,商个位上的 6 表示每人还可以再分 6 根,剩下18 根刚好分完,余数为0。 4、算一算,想一想。让学生独立解答课本中的算一算,想一想,指名板演,并说一说竖式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组织学生对孩子的板演进行评价。 5、练一练。(1)先由学生独立解答课本练一练的第二大题,指名板演。(2)学生讨论:比较每道题的竖式过程,并说一说 (3)组织全班学生对孩子们的板演进行评价。 三、巩固练习:第 5 页“练一练”第1、2 、3、4 题。 四、满载而归: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十位上除不完的除法竖式的写法,能理解竖式每一步的意义。) 五、达标测评: 1、填空 (1)在有余数的除法里,除数必须()余数。

邓稼先》导学案(含答案)

《邓稼先》教学案教与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整体把握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在行文顺序、材料安排方面的特点。 3、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并理解其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质疑问难、小组讨论、全班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教与学重难点: 1、体会文中洋溢的对中华民族,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及文中所表现出的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2、对关键语句的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放一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交流背景及作者情况 提示: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关于邓稼先,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

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关于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长篇传记要写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周围环境等。当然,重点是写人物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状况。短小的传记(小传),只需写人物的主要生活经历和思想状况,甚至可以选写人物生平的几件典型事情。 2.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邓稼jià先元勋xūn至死不懈xiè 鞠jū躬尽瘁cuì选聘pìn 无垠yín 殷红yān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歌:歌颂,赞叹;泣:流泪。 元勋:立大功的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分明地,显然地。 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

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附答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 第一课时文言知识点自学和初读感受 课前预习注意:在没有把握的答案旁边打上问号 (一)、基础字词 1.识记字音 戮.人(lù) 惴栗 ..(yíyí)斫.(zhuó) ..(zhuìlì) 施施 榛.莽(zhēn)茅茷.(fá)箕踞 ..(jījù)衽.席(rèn) 岈.然(xiā)若垤.(dié)攒蹙 ..(cuán cù)遁.隐(dùn)培.(pǒu lǒu)颢.气(hào)引觞.(shāng)颓.然(tuí)冥.合(míng) 2.通假字 (1)自余为戮人(戮,同“戮”,刑辱的意思) (2)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同“趋”,往,赴) 3.古今异义 而未始 ..知西山之怪特(古义:未尝;今义:没开始) 攒蹙累积 ..(古义:重叠,积压;今义:积累) 然后 ..知吾向之未始游(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转折连词) 游于是 ..乎始(古义:从此,从这时;今义:递进连词) 醉则更.相枕以卧(古义:更换交替;今义:更加) 到则披.草而坐(古义:拨;今义:覆盖在肩背上) 颓然就.醉(古义:接近;今义:就是)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古义:从前;今义:朝) 故为之文以志.(古义:记;今义:志气,志向) 是.岁,元和四年也(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 4.一词多义 异A意动始指异之。 B独特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 特A特别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B超出一般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为A成为自余为戮人 B作,写。故为之文以志。 得A得到,找到莫得其涯 B 能够莫得遁隐 而 A 连词表修饰则施施而行。 B 连词表转折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C 连词表承接卧而梦 D 连词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E连词表并列蟹六跪而二螯。 F连词才穷山之高而止。 则A连词就醉则更相枕以卧。 B 转折连词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 动词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名词模范榜样以身作则。 与 A 动词连接外与天际。 B 介词和悠悠乎与颢气俱。 C 连词和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其A代词我的日与其徒上高山。 B代词那些其高下之势。 C 代词它的而莫得其涯。 D 表反问的语气助词其如土石何 5.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箕.踞而遨(像簸箕那样) (2)形容词作动词 始指异.之(认为……奇异)穷.回溪(穷尽) (3)形容词作名词 萦青.缭白.(青山白云) 6.文言句式 (5)文言句式 1.故为之文以志。省略句2.是岁,元和四年也。判断句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定语后置句4.皆我有也。被动句 (二)、文学常识 1. 柳宗元(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人,人称“柳河东”。晚年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在南方凡十四年,死于柳州。着有《柳河东集》。他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与韩愈同为当时古文运动的领袖,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记,是古代一种文体,一般指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某物或某事有所感受,然后记下来的一种文体,因此,它可以写景状物如《小石潭记》《核舟记》,也可以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将写景状物与议论抒情结合起来就像《岳阳楼记》。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一十年内到处搜奇觅胜,写出一系列刻划入微又托意深远的山水游记。其中最着名的是《永州八记》,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起着开宗明义、领带各篇的作用。 四、初读感受或疑惑

苏教版-语文-高一 《始得西山宴游记》 导学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1.积累有关文言知识,翻译课文,提高翻译能力。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学习重难点】 1.体会借景、叙事、抒情于一体的写法。2.理解部分实词古今异义及一词多义现象。 三【学法建议】 1.把握文意,结合作者背景理解文中思想情感。2.加强诵读,联系学过的知识,加以总结、归纳。 四【资料链接】 (一)作者简介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卓越的文学家、哲学家。柳宗元出生在一个世代官宦之家。幼年聪颖好学,攻读诸子百家。二十岁时与刘禹锡为同科 进士,做过县尉、监察御史等。后参加王叔文集团,主张革新除弊。改革失败 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后有贬为柳州刺史,任上政绩卓著。柳宗元对唐代古文 运动有独特的贡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背景解读公元805年,柳宗元因参加翰林学士王叔文集团的领导 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此期间他放浪于山水之间,派遣郁 闷,写了不少的游记,如“永州八记”。本文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元和四年, 即作者被贬永州的第五年。 (三)相关知识 1、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 人来来抒发作者情感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2、“永州八记”“永州八记”指的是《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 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文中所记之山、水、草、木、鱼、石,无不精彩,无不引人入胜。无不浸透着作者的情感。 1.字词注音 僇.人( ) 惴栗 ..( ) 斫.榛( ) 焚茷. ..( ) 施施 ( ) 觞酌 ..( ) 衽.席( ) 垤...( ) 箕踞 穴( ) 攒蹙 ..( ) 岈.然( ) 颢.气( ) 遁.隐( ) 颓.然( ) 星宿. ( ) 2.指出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自余为僇人通,(2)意有所及,梦亦同趣通,3.词类活用 日.与其徒上高山穷.回溪 卧而梦.始指异.之 穷.山之高而止箕.踞而遨 萦青.绕白.故为之文以志. 4.古今异义 然后 ..知是山之特立古义:今义: 游于是 ..乎始古义:今义:

长城导学案第2课时

第 2 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要通过学习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2、我争取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长城的气势和自豪感。 3、在学习中我会激起自己的民族自豪感,从而想去了解更多中国的“世界遗产”。 学习重点:我要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气势雄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长城的()和()特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更深入地认识了解长城。 二、走进课文,了解长城 文中最后一自然段写道:“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我要仔细读一读课文,我想知道:作者为什么说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我要从课文中找出答案来。 1.品读课文,寻找“奇迹”。 (1)学习第一自然段。 ①我通过认真读文,知道长城很“长”。你看“远看长城,它像一条__”作者把“长城”比作,写得真生动,形象地描写出长城的“蜿蜒盘旋”,在这里我也真正理解了这个词的意思________。从“一万三千里”我读出了长城好长呀!好雄伟呀! ②我要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一读这一段,一定要读出长城这种雄伟气势。 (2)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我通过细读这一段,能把表现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这些特点的词句用“”划出来,如:巨大的()和()。也理解了长城的()和()。我觉得长城的设计实在巧妙,这正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高度体现!

②这么高大坚固的长城能修筑在这崇山峻岭之间,这么巧妙的设计能出自劳动人民,真叫人惊叹!我要和同学一起带着自豪的感情读一读。 (3)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默读这一段,我感到古代劳动人民真是了不起!我要把他们付出血汗和智慧的句子画出来反复品味,如:“数不清的条 石” 等。 ②每每读到这些话语,眼前仿佛出现了当时的情景,我想大声朗读,以此表达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与赞叹,读出我们中华民族的自豪。 2、感情诵读,赞美“奇迹” 这篇课文写得真好,我想带着感情认真地读一读,还要把我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 三、学完课文,感受美: 我眼中的长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心中的劳动人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伟大的祖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外阅读链接: 读外国名人参观长城后说的话,读毛泽东的词《清平乐六盘山》。 五、自选作业: 1、当小导游向别人介绍长城。 2、我要搜集了解更多我们国家的有关长城的图片和资料。 【合作探究】 阅读文本 建议:小组展开,采用多种形式,边读边勾画,要有感情、熟练。 文本探究 探究一:作者远看长城是什么样?找出相关的语句,写一写,读一读,说说你体会到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