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国巴人巴文化(组图)

合集下载

巴渝的文化地理

巴渝的文化地理

巴渝文化地理巴渝文化巴渝文化是长江上游最富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之一。

巴渝文化起源于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国在历史的发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

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间,大自然的熏陶、险恶的环境,炼就一种顽强、坚韧和骠悍的性格,因此巴人以勇猛、善战而称。

大山大川铸就了重庆男儿热情似火而又坚韧豪迈,女儿柔情似水而又英气勃勃。

(完整的巴文化区还包括四川省的广元,南充,巴中,达州和广安五市,大体以嘉陵江为界。

陕南、鄂西、湘西北和黔北等区域为巴文化区辐射区域)川剧是巴渝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是我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

它历史悠久,保存了不少优秀的传统剧目和丰富的乐曲与精湛的表演艺术。

它是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西南几省人民所喜见乐闻的民族民间艺术,原先外省流入的昆腔、高腔、胡琴腔(皮黄)、弹戏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均单独在四川各地演出,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由于这五种声腔艺术经常同台演出,日久逐渐形成共同的风格,清末时统称“川戏”,后改称“川剧”。

川剧中的“变脸”、“喷火”、“水袖”等绝活独树一帜,再加上写意的程式化动作含蓄着不尽的妙味,川剧为世人所喜爱并远涉重洋传遍世界。

川剧名戏《白蛇传》、《金山寺》更是在国内外流传甚广。

重庆至巫山这段千里川江上,航道弯曲狭窄,明礁暗石林立,急流险滩无数。

旧社会江上船只多靠人力推挠或拉纤航行,少则数十人多则上百人的江上集体劳动,只有用号子来统一指挥。

因此,在滚滚川江上,产生了许多歌咏船工生活的水上歌谣——川江号子。

自古以来巴渝人民又喜欢"摆龙门阵"(聊天、讲故事之意),民间口头文学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直至今日喜欢"摆龙门阵"依然是重庆民间文学的一大特色。

重庆历来是长江上游水路交通枢纽,江边码头林立,商船穿梭频繁,旅人来往如鲫。

蜀中、中国西南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城市文化在这里都有交融,加上重庆自己独特的市井文化,形成了码头文化。

巴人_巴国与巴文化_周兴茂

巴人_巴国与巴文化_周兴茂

[ 收稿日期 ] 2007-02-11 [ 基金项目 ] 本课题属重庆市 2005年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规划项目 (2005——— xw03)的阶段性成果 。
[ 作者简介 ] 周兴茂 (1954— ), 男 , 土家族 , 湖北利川人 , 重庆邮电大学法学院教授 。
于该地的原住民自称或被称为巴人 , 就是非常自 然的事情 。
巴人 、巴国与巴文化
周兴茂
(重庆邮电大学 法学院 , 重庆 400065)
[ 关键词 ] 巴人 ;巴国 ;巴文化 [ 摘 要 ] 巴人是诞生并聚居于巴地的原住民 , 可能是因为其中较大一支 的图腾是龙 蛇而得名 ;巴国主
要是白虎巴人创立的古 国与方国 , 重庆曾经是巴人方国的都城 ;巴文化是巴人在自身的民族繁衍 、发祥的历史 进程中 , 在巴地高山大川的自然基础上 , 创立并与汉文化 、楚文化 、蜀文化等融合而成的一个包含多层次 、多方 面内容的区域文化形态 , 既是一种山地文化 , 又是古代巴人及其巴属领地进步和开发状态的标志 。
[ 中图分类号 ] G11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7-6425(2007)04-0057-05
一 、关于巴人
在历史记载中 , “巴 ”既是地名 , 又是种族名 , 即居住于巴地的原住民自称或被称为巴人 。到底 什么是 “巴 ”呢 ?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 , 大体有以下 几种看法 :一是认为由于水流的形状如巴字 , 因此 得名 。 《元 和郡 县志 》卷 34《渝 州 》条载 :“(渝 州 ):《禹贡 》梁州之城 , 古之巴国也 。 阆白二水东 南流 , 曲折如巴字 , 故谓之巴 。”[ 1] P9虽然这种记载 最早见于已佚的汉代谯周所著的 《巴记 》, 但其实 不可信 。道理很简单 :人们是用巴字去形容阆白 二水的 , 这就说明已经先有了巴字 , 后才有形容 , 因此不能本末倒置 。 二是认为因四川 、重庆一带 盛产芭茅草而得名 。 唐代司马贞 《索隐 》载 :“苴 音巴 … …或巴人 、巴郡 , 本因芭苴得名 , 所以其字 遂以苴为巴也 。”芭苴就是芭茅草 [ 1] P9 。 三是认为 巴 、坝谐音 , 巴字本意为坝 , 而四川 、重庆一带的人 都称平川为坝 , 所以有人认为巴人就是古代居住 于平坝的一个民族 [ 1] P9 。 四是 认为四川 、重庆一 带的人多称石头为巴 , 如巴岩石等 , 而最早的巴人 有可能居于石穴 , 巴人因此而 得名[ 1] P9 。 五是认 为古代巴人一支的图腾是白虎 , 他们称老虎为 “老巴子 ”, 甲骨 文上 的 “巴方 ”就是 “虎方 ”, 因 此 , 很可能巴人是因白虎图腾而得名的 [ 2] P45 。 六

巴文化

巴文化

一、巴文化据专家学者考证,"巴"的地域范围大体界定在现重庆直辖市全境、北起汉水、南至鄂西清江流域、东至鄂西、西达川东的地区。

春秋战国之际向西发展,在民族迁徙的过程中,巴族的文化得以沿途传播,也得以与其他族群进行交流。

巴文化在秦汉统一以后,开始融入华夏文化共同体。

基本定义(1)巴国文化:商代晚期和西周时代,主要以汉水上游为基本地域依托;春秋时代,巴国文化有所扩展,南及大巴山北缘,东至襄阳;战国初,巴国举国南迁至长江干流,先后在清江、川峡之间至川东立国。

这几个地方,留下了巴国文化的大量遗迹。

(2)巴地文化:包括今重庆全境、四川东部、陕西南部、贵州北部和鄂西南的土著新石器文化,考古学上称之为早期巴文化。

从新石器时代到春秋末叶,这些文化在当地发展演变,盛衰兴替已达一二千年之久。

(3)完整意义的巴文化:战国初,巴国溯江进入重庆,始将青铜文化与当地的土著新石器文化融合起来,也将巴国文化与巴地文化融合起来。

这才形成了完整意义上的巴文化。

巴人或巴族是中国古代西南及中南地区的一个族群。

据专家学者考证,"巴"的地域范围大体界定在重庆全境、北起汉水、南至鄂西清江流域、东至宜昌、西达川东的地区。

春秋战国之际向西发展,最终以重庆为中心,建立了巴国,逐步创造了自己的文化。

在民族迁徙的过程中,巴族的文化得以沿途传播,也得以与其他族群进行交流。

巴文化与楚文化在秦汉统一以后,开始融入华夏文化共同体,但巴人与楚人始终保持着本民族的独特文化。

这种多元文化特质的传播脉络一直延续至今,成为连接古今巴文化的重要纽带。

巴人风情巴人有古朴凝重的民风,历来崇尚勇武。

他们住干栏式房屋,楼上居人,楼下养畜,傍水而居;死后大多采取船棺葬、悬棺葬、幽岩葬、岩穴葬、土坑葬。

賨人善织,家家户户能自己织布,衣物等所需布匹均能自给自足,"賨布"就是賨人织的麻布,秦灭巴后,令板楯蛮以交纳賨布代替户赋,由此賨布名传海内。

巴渝文化

巴渝文化

巴渝文化巴渝文化是长江上游地区最富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之一。

巴渝文化起源于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国在历史的发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

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间,大自然的熏陶、险恶的环境,炼就一种顽强、坚韧和剽悍的性格,因此巴人以勇猛、善战而称。

巴人的军队参加周武王讨伐商(殷)纣王战争,总是一边唱着进军的歌谣,一边跳着冲锋的舞蹈,勇往直前,古代典籍之“武王伐纣,前歌后舞”。

重庆的简称“渝”和“巴”,别称巴渝、山城、渝都、雾都、桥都。

秦时称江州。

隋称渝州。

北宋称恭州。

重庆之名始于1190年,因南宋光宗赵敦先封恭王,后登帝位,遂将恭州升为重庆府,取“双重喜庆”之意。

隋时,嘉陵江称渝水,重庆因位于嘉陵江畔而置渝州,故重庆简称“渝”。

巴渝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早在殷周时期,生活在长江上游巴山渝水的先民便以勇猛强悍和歌舞著称,就是在参战时,也“歌舞以凌殷人”。

民间文化艺术大足石刻源于古印度的石窟艺术自公元3世纪传入中国后,分别于公元5世纪和7世纪前后(魏晋至盛唐时期),在中国北方先后形成了两次造像高峰,但至公元8世纪中叶(唐天宝之后)走向衰落。

于此续绝之际,位于长江流域的大足县境内摩崖造像异军突起,从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建成了以"五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大足石刻,形成了中国石窟艺术史上的又一次造像高峰,从而把中国石窟艺术史向后延续了400余年。

此后,中国石窟艺术停滞,其他地方未再新开凿一座大型石窟,大足石刻也就成为中国石窟艺术建设史上最后的一座丰碑。

梁平三绝(梁山灯戏、梁平竹帘、梁平年画)梁山灯戏俗称“包头戏”,是梁平土生土长的民间戏曲剧种。

梁平年画曾被誉为“天府之国”三大年画之一。

梁平年画起源于清初,已有300多年历史。

它用浪漫主义手法,大胆的艺术提炼,以驱邪纳福、喜庆吉祥、历史故事等为题材,造型独特、精美,人物形象生动活泼,机智幽默,充满强烈的乡土气息,技术上具备了动画、剪纸和漫画的效果,其画面饱满简洁,造型古朴粗犷,神态生动,构图完整,对比强烈,从视觉上给人以强烈的形式美,作为套色木刻版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丰富的人文内涵,久看不厌。

巴人博物馆介绍

巴人博物馆介绍

巴人博物馆介绍
巴人博物馆是国内唯一专门展示巴人、巴国和巴文化的中型博物馆,坐落于重庆市九龙坡区的巴国城中心。

该博物馆于2004年11月动工兴建,2007年4月全面竣工并向社会开放。

其建筑面积为平方米,建筑外形为仿古城楼。

博物馆的布展内容以九龙坡区铜罐驿冬笋坝出土的巴人墓葬发掘的文物和近年来三峡巴文化考古的重大发现为重点。

主要反映巴人生息繁衍的生活历史,共分七个展区。

馆内拥有巴人船棺、青铜器、陶器、石器、玉器等文物共计1000余件,并充分利用直观场景、雕塑、图片和文字说明为观众了解、感受、体验巴文化提供了难得的场所。

自2008年3月起,巴人博物馆实行免费对外开放,年均游客数量约为20
万人次。

作为九龙坡区对外文化交流的平台,博物馆在保护地方文物资源、展示巴国历史文化以及服务接待中外游客等方面,都发挥了很好的窗口和桥梁作用。

以上是关于巴人博物馆的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第9课 巴人故里武落钟离山

第9课 巴人故里武落钟离山

第9课巴人故里武落钟离山教学目标:1、增进对巴人的了解,增强作为巴人后代的自豪感。

激发学生对巴土文化的热爱。

2、了解武落钟离山的位臵、景点。

3、激发学生对巴土文化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从小立志为家乡的发展做贡献。

教学重难点:了解巴人和武落钟离山,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巴土文化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诠释巴人1、提问:你知道我们土家人有哪些风俗文化?(1分钟)2、弄清土家人和巴人的关系(0.5分钟)3、体验巴土文化,齐唱土家山歌《山路十八弯》(3分钟)(1分26秒)二、观看地图,弄清位置1、出示地图,让学生弄清武落钟离山的位臵(1分钟)2、让学生知道到武落钟离山的路线(1分钟)三、走进武落钟离山,了解巴土文化(一)武落钟离山简介1、放碟片(5分钟)(4分4秒)2、指导学生看书(2分钟)3、提问:通过听、看,你了解到武落钟离山的哪些景点?哪些人物?那些传说?4、学生反馈(2分钟)?5、讲《务相掷剑称王》、盐水女神和廪君的爱情故事;(二)向王庙介绍;1、放碟片(1.5分钟);2、提问:通过观看,你了解到了什么?;3、反馈(2分钟);(三)感受武落钟离山的美;1、放碟片(2分钟);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武落钟离山的美丽(2分钟);四、推介武落钟离山,弘扬巴土文化;1、布臵任务:用自己的方式宣传清江、武落钟离山,;2、学生分组讨论;3、学生代5、讲《务相掷剑称王》、盐水女神和廪君的爱情故事(5分钟)(二)向王庙介绍1、放碟片(1.5分钟)2、提问:通过观看,你了解到了什么?3、反馈(2分钟)(三)感受武落钟离山的美1、放碟片(2分钟)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武落钟离山的美丽(2分钟)四、推介武落钟离山,弘扬巴土文化1、布臵任务:用自己的方式宣传清江、武落钟离山,弘扬巴土文化2、学生分组讨论3、学生代表展示五、学生评价(2分钟)教后反思:《巴人与武落钟离山》这篇课文是《长在宜昌》上册教材中第十三课课文。

巴文化和蜀文化的区别及其影响力(也是正统姬姓国家)

巴文化和蜀文化的区别及其影响力(也是正统姬姓国家)

巴文化和蜀文化的区别及其影响力(也是正统姬姓国家)今天我们会用“巴蜀之地”来形容四川、重庆这两个省市,与今天四川盆地二省分治相类似,其实在先秦时期,四川盆地也同时存在着两个古国,那就是巴国和蜀国。

巴国本是周王室分封在陕南的一个小国,后来为求发展,向南迁徙到重庆、川东一带。

春秋时期,巴国与楚国结盟,四处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一度达到极盛时期。

但这个巴国想趁楚国危难时进攻楚国,结果惨遭失败,从此一蹶不振。

巴国占据的领土,大致为今重庆全部、四川东部以及秦岭以南的陕西大部。

巴国建国于西周大分封时,其首代君主是姬姓。

《左传》记载周人曾说:“巴、濮、楚、邓,吾南土也。

”《华阳国志》记载:“巴国远世,则黄、炎之支;封在周,则宗姬之戚亲。

”《左传》中记载了楚国的君夫人有巴姬,这里的“姬”,指的是君夫人是姬姓,说明巴姬是由巴国嫁到楚国的宗室女。

所以说,巴国统治者是周天子宗室这一点是确认无疑的。

根据考古学成果并结合相关史料,巴国中心最早在秦岭以南,距离周天子所在地很近。

但是巴国为子爵,它的旁边有强大的庸国,西边还有强蜀,巴国在此地已经没有发展空间,于是便将发展重心转向南方地带,大多土著人群生活的今重庆、川东一带。

巴国王室虽然是周的宗室,但其国内的情况却十分复杂。

今天重庆热衷宣传的巴文化,其实包括巴国文化和巴地文化。

如果说巴国文化可能源于周文化,而且受到楚文化的很大影响,那么巴地文化就与当地复杂的蛮族族群相关。

据《华阳国志》记载,巴国“其属有濮、賨、苴、共、奴、獽、夷、蜒之蛮”。

这些族群当中,有一支叫賨人,生活在嘉陵江一带,后世史籍称其为“板楯蛮”。

在板楯蛮的传说中,曾经有白虎危害世间,有一位英雄出现,射杀了白虎,拯救了百姓。

这个族群很有可能与一支以白虎为图腾的族群为敌。

《后汉书》中曾记载了一支叫禀君蛮的族群,说这就是巴人的一支,他们的首领禀君曾率众迁到盐水(今清江)附近,而当地有盐神也想定居于此,禀君不许。

盐神便召来群虫致灾,遮天蔽日,十余日看不到太阳。

神秘消失的古国——巴国

神秘消失的古国——巴国

神秘消失的古国——巴国原文地址:神秘消失的古国——巴国作者:如何面对巴人的乐土——巴国四川,自古称巴蜀之地。

这个名称的由来大有渊源。

其中,“蜀”指古蜀国,而“巴”就是指巴国。

在巴国的土地上,曾经发生过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天府之地寻三巴“巴”是一个古老的部族,也是一个古国的名字,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五帝时代。

《山海经·海内经》记载:“西南有巴国,太昊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认为巴的远祖是太昊。

巴人活动在汉水流域中游一带。

殷商时代,称巴人为“西土之人”,殷墟甲骨文中已有“巴方”,那时巴人活动在商王朝的西方。

后来,巴人最终迁徙到了四川东部。

四川东部丘陵地区,气候宜人,土地肥沃。

巴人迁入以后,与当地的土著民族一同披荆斩棘,开垦土地,挖掘矿藏,原来较为落后的川东地区开始发生变化。

巴人以善于猎射著称于世,经济生活以渔猎畜牧为主,原始的粗放农业仅是其辅助手段。

约在春秋时期,巴受西面古蜀国的影响,开始致力于农业生产,农耕开始成为其主要的生产方式。

巴国的农业生产水平差异很大,发展极不平衡。

在沿江河谷冲积平坝地区,已开辟成水田,种植稻谷。

广大丘陵地带和山区,农业生产技术仍很落后,主要是刀耕火种,种植黍(shǔ)、稷(jì)等。

《华阳国志·巴志》中有巴人歌谣,描述了当时的生产情况:川崖惟平,共稼见黍,旨酒嘉谷,可以养父。

野惟阜丘,彼稷多有,嘉谷旨酒,可以养母。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巴人的粮食有了一定剩余,酿酒业也发展起来了。

巴人很善于酿酒,其特产“巴乡清酒”,是向周王朝交纳的贡品之一。

当然,巴国境内也存在偏远落后地区,那里的巴人仍然以打猎为生。

随着农业的发展,经济林木、经济作物种植也发展起来,产水果的、有药效的、用于编制制作的等等,都已经得到广泛种植。

巴人还弃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了冶矿业和手工业。

巴国的冶矿业,一是开采丹砂,即硫化汞,用以作药物或染料,或者提炼水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国·巴人·巴文化(组图)
据考古发掘,巴文化发端于20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其代表性古人类是“巫山人”。

结束于距今4000多年前,即新石器时代末叶。

约4000多年前,巴人先民们战天斗地,自强不息,创造了灿烂的巴文化。

一、巴国
1.巴国的形成时期:商周之际。

据《辞源》:“巴者,古国名,位于四川省东部一带地方”。

川东地区在夏朝(距今4100年~3600年)称“巴方”,在商朝(公元前16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中)称为“巴奠(甸)”。

巴奠(甸)向商朝年年纳贡,岁岁服役。

后来巴人不甘商朝的压迫,于公元前11世纪,参与周武王伐纣,由于巴人英勇善战,迫使纣王军队阵前倒戈,终于打败商纣王,西周建立。

西周(公元前11纪中~公元前771年)初期分封了71个诸侯国,巴氏被封为子国,首领为巴子,因而叫巴子国,通常简称巴国。

巴国的地域大致在陕南的汉水上游,南及大巴山北缘,东至襄阳,春秋时有所扩展。

战国初期迫于楚的势力,巴国举国南迁至长江干流,先后在清江、川峡之间至川东立国。

2.巴国的发展时期: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巴国竭力
扩张其势力范围,东渡汉水,与邓国相争,又同楚国缔结军事联盟,扫荡江汉小国,北进中原。

3.巴国的鼎盛时期:春秋末叶至战国晚期。

在此期间,巴国青铜文化发展到高峰。

青铜器钟类多,数量大,分布广,制作水平也日臻成熟,地方特征鲜明突出。

巴国文字和符号广泛流行,都城已发展成为地域性的经济增长中心和多种产业的生长点,具有组织地区商业贸易的经济功能。

4.巴国的灭亡时期:公元前316年。

公元前316年,巴国为秦国所灭,巴王被虏。

秦国在江州(巴县西)筑城,设置巴都,把巴地纳入了秦国的郡县体制。

巴国形成于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初期,灭亡于公元前316年的战国中期,约有800年历史。

二、巴人
巴人,古巴族人的简称,主要分布在今川东、鄂西一带。

传说周朝以前居住在今甘肃南部,后迁到武落钟离山(今湖北长阳西北),以廪(音lǐn)君为首领,本有巴、樊、瞫(音shěn)、相、郑五姓。

秦灭巴以后,巴人的一支迁至今鄂东,东汉时称江夏蛮,西晋、南北朝时称五水蛮;另一支迁至今湘西,构成武陵蛮的一部分。

留在四川境内的,部分叫板楯(音shǔn)蛮,南北朝时因大量迁移,大都先后与汉族同化。

賨(音cónɡ)人,板楯蛮的别称,是川东土著
民族之一,其中心在今四川渠县一带,系古代巴人的一支。

板楯蛮这个名称,来源于賨人善用一种本质楯为武器,賨的名称则由于板楯蛮“岁出賨钱”的缘故。

板楯蛮有七姓,以卢(或作罗)、朴(或作胡)、沓(音dá。

或作昝)、鄂、度(或作杜)、夕、龚等七个姓氏组成的酋帮,叫賨国。

板楯蛮古
时居住在嘉陵江和渠江两岸,北及汉中东部,东及长江三峡,遍及整个川东地区,是川东巴国各族中分布最广的民族之一。

古代巴人不但作战勇猛顽强,以致被称为“神兵”,而且
能歌善舞,极其乐观。

他们曾在商、周、楚、秦等强大部族的包围中经过不断征战,在荒莽的大巴山、秦岭中,在极为艰难困苦的生活条件下,自强不息,世代繁衍。

他们斩蛇蟒、射虎豹、猎牧捕鱼、垦荒种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

这对川东地区,特别是大巴山一带(包括宣汉)经济文化的开发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至清朝,川东地区历史上曾有五次移民迁入。

由于战争、瘟疫和天灾等原因,川东地区历史上曾出现过饥荒无人、尸横遍野、群虎白日出游、賨人几乎灭绝的惨景。

为填补战争死亡、瘟疫死亡、天灾死亡形成的空缺,秦朝、西晋、北宋、元末明初、清朝曾五次移民入川。

这五次移民迁入,既促进了川东地区土著居民与汉民族的同化,同时又加快了川东地区的开发步伐。

三、巴文化
1.巴文化内涵
巴文化是巴国王族和巴地各族所共同创造的全部物质
文化、精神文化及其社会结构的总和。

2.巴文化的演变
战国以前的巴文化,包括巴国文化和巴地文化两部分。

巴国文化是一种方国文明,巴地文化则是一种地缘文化。

(1)巴国文化:商代晚期和西周时代,主要以汉水上
游为基本地域依托;春秋时代,巴国文化有所扩展,南及大巴山北缘,东至襄阳;战国初,巴国举国南迁至长江干流,先后在清江、川峡之间至川东立国。

这几个地方,留下了巴国文化的大量遗迹。

(2)巴地文化:包括川东、长江三峡和鄂西南的土著
新石器文化,考古学上称之为早期巴文化。

从新石器时代到春秋末叶,这些文化在当地发展演变,盛衰兴替已达一二千年之久。

(3)完整意义的巴文化:战国初,巴国溯江进入川东,始将青铜文化与当地的土著新石器文化融合起来,也将巴国文化与巴地文化融合起来。

这才形成了完整意义上的巴文化。

3.巴文化的主要代表
(1)“巴渝舞”
“巴渝舞”,是古代巴渝地区民间武舞。

中国古代典籍记载最古老的音乐创作产生于巴地。

巴渝舞来源于商末巴师伐纣时的“前歌后舞”。

巴渝舞特点:舞风刚烈,音乐铿锵有力,属武舞、战舞类型。

“剑弩齐列,戈矛为之始。

进退疾鹰鹞,龙战而弱起”,“退若激,进若飞。

五声协,八音谐”,由此可见巴渝舞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

汉初,巴渝舞被刘邦移入宫中,成为宫廷乐舞,既供宫中观赏,也成为接待各国使节贵宾的乐舞,还成为王朝祭祀乐舞,天子丧礼乐舞。

那时巴渝舞几乎成了国家乐舞。

三国曹魏时巴渝舞更名为“昭武舞”,西晋时将“昭武舞”易名为“宣武舞”。

唐时,巴渝舞仍为宫廷乐舞之一,唐以
后,巴渝舞便从宫廷乐舞中消失了。

尽管如此,在民间,巴渝舞遗风犹存,川东巴人后裔的踏踢舞、摆手舞、腰鼓舞、盾牌舞,就是古代巴渝舞的流变,现在的薅草锣鼓、花鼓调、花灯调、莲花落、川剧帮腔、川江号子、船工号子、劳动号子、翻山铰子等都和巴渝舞曲密不可分。

(2)“巴乡清”
古代巴人的酒,以“巴乡清”著称于世。

《水经·江水注》记载:“江水又迳鱼腹县(今奉节)之故陵……江之左岸有巴乡村,村人善酿,故俗称‘巴乡清’,郡出名酒。

”此酒名贵,饮誉遐迩,以致秦昭王与板楯蛮订立盟约时,以此为质。

清酒酿造时间长,冬酿夏熟,色清味重,为酒中上品。

巴人善酿
清酒,表明其酿酒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3)巴人风情
巴人有古朴凝重的民风,历来崇尚勇武。

他们住干栏式房屋,楼上居人,楼下养畜,傍水而居;死后大多采取船棺葬、悬棺葬、幽岩葬、岩穴葬、土坑葬。

賨人善织,家家户户能自己织布,衣物等所需布匹均能自给自足,“賨布”就是賨人织的麻布,秦灭巴后,令板楯蛮以交纳賨布代替户赋,由此賨布名传海内。

(4)巴人神话
巴人自然神话有:“比翼齐飞”、“巴蛇吞象”、“白虎神话”。

巴人英雄神话有:“廪君传奇”。

巴人神女传奇有:“巫山神女”、“盐水神女”。

根据考古发掘,巴文化代表还包含巴人诗作、巴国符号文字和青铜文化等内容。

由于秦朝大规模的“焚书坑儒”,加之战乱、灾荒和历史年代久远等,其史料逐渐绝迹,巴文化已埋藏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融化在大巴山人民的民俗文化里。

对巴文化的更深层次研究,有待依赖考古新发现。

(重庆政府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