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人_巴国与巴文化_周兴茂

合集下载

巴中的历史故事和文化

巴中的历史故事和文化

巴中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巴中地处中国的东部,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在巴中的历史故事中,最著名的要数巴国和中江的传说。

据传说,巴国是中国远古时期的一个小国家,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

巴国的国君叫做庄公,他是个仁爱而又有智慧的君主。

庄公曾因内政智慧和善治,使巴国繁荣昌盛,百姓富裕安定。

他也非常重视文化教育,让百姓有机会接受教育,自由发展。

因此,巴国成为了一个文化繁荣的地方。

然而,巴国的兴盛并没有持久。

相传,公元前770年,庄公的儿子纣王篡位,废黜了庄公。

纣王残暴而无道,整个国家陷入混乱和贫困。

巴国的国力不断下降,百姓过着艰难的生活。

没有庄公的统治,巴国最终被周朝所灭,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中江,位于四川盆地的东北部,是巴中的其中一个县级市。

中江在历史上也有着丰富的文化传承。

相传早在唐朝时期,中江就是川东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在唐代,中江还经历了玄奘法师的传教活动。

玄奘法师是一位著名的佛经翻译家和旅行家,他前往印度学习佛法,并将学到的知识带回中国。

他还将经文翻译成中文,为中国佛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除了历史故事,巴中还有许多具有独特文化特色的传统活动。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巴中的民间舞蹈和巴中传统音乐。

这些舞蹈和音乐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崇敬。

巴中也以其美丽的自然风光闻名于世。

境内有大量的山岳和河流,以及宜人的气候条件。

巴中还保留着一些古老的建筑,如巴州古城和万佛殿。

这些文化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他们来此欣赏自然风光,领略历史文化。

总之,巴中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无论是巴国的兴衰传说,还是中江的历史地位,都反映了这个地方的独特魅力。

巴中的历史故事和文化传统,以及其美丽的自然风光,都使它成为一个值得游览和探索的地方。

巴蜀文化发源地在达州——巴文化的来源

巴蜀文化发源地在达州——巴文化的来源

巴蜀文化发源地在达州——巴文化的来源据考古发掘,达州市宣汉罗家坝是史前文化发端于200 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其代表性古人类是“巫山人”。

距今约 4100 多年前,巴人先民就世世代代在罗家坝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创造了灿烂的巴人文化。

巴人文化的形成大约在商周之际。

据《辞源》记载,位于四川省东部一带地方。

公元前16世纪初至今大约4100多年前,即是四川最早也是分布最广的民族。

古代巴人不但作战勇猛顽强,以致被称为“神兵”,而且能歌善舞。

在荒莽的大巴山、秦岭中,在极为艰难困苦的生活条件下,自强不息,世代繁衍。

他们斩蛇蟒、射虎豹、猎牧捕鱼、垦荒种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和建设。

其巴文化的主要代表有:“巴渝舞”──古代巴渝地区民间武舞。

中国古代典籍记载最古老的音乐创作产生于巴地(罗家坝)。

巴渝舞来源于商末巴师伐纣时的“前歌后舞”。

巴渝舞特点:舞风刚烈,音乐铿锵有力,属武舞、战舞类型。

“剑弩齐列,戈矛为之始。

进退疾鹰鹞,龙战而弱起”,“退若激,进若飞。

五声协,八音谐”。

汉初,巴渝舞被刘邦移入宫中,成为宫廷乐舞,也是王朝祭祀乐舞。

那时巴渝舞几乎成了国家乐舞。

唐以后,巴渝舞从宫廷乐舞中消失。

尽管如此,在民间,巴渝舞遗风犹存,川东巴人后裔的踏踢舞、摆手舞、腰鼓舞、盾牌舞,就是古代巴渝舞的流变,现在的薅* 锣鼓、花鼓调、花灯调、莲花落、川剧帮腔、川江号子、船工号子、劳动号子、翻山铰子等都和巴渝舞曲密不可分。

“巴乡清”──古代巴人的酒,以“巴乡清”著称于世。

《水经·江水注》记载:“江水又迳鱼腹县 ( 今奉节 ) 之故陵……江之左岸有巴乡村,村人善酿,故俗称‘巴乡清’,郡出名酒。

”此酒名贵,饮誉遐迩。

清酒酿造时间长,冬酿夏熟,色清味重,为酒中上品。

巴人善酿清酒,表明其酿酒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巴文化历史史料佐证研究巴人历史的早期文献著作有《山海经》、《左传》、《世本》、《华阳国志·巴志》、《水经注》和《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等书。

《巴渝古今随笔》系列1神秘的远古巴人

《巴渝古今随笔》系列1神秘的远古巴人

《巴渝古今随笔》系列1神秘的远古巴⼈《巴渝古今随笔》系列之⼀神秘的远古巴⼈作者野渡⼀远古巴⼈,是在⼀种半传说、半历史的氛围中展开⾃⼰的故事的。

有⼈认为,既然是飘渺的传说,历史价值就不会有多⼤。

我却不这样看,世界上哪⼀个民族的远祖⼜不是先与神话、传说结缘,然后⽅才进⼊“规规矩矩”的历史的呢?这⼀点恰恰证明着巴⼈历史的久远。

了解史前巴⼈得说到甲⾻⽂,最早的巴⼈故事就藏在甲⾻⽂⾥。

⽽要谈甲⾻⽂,⼜得先谈谈⼀个叫作王懿荣的⼈。

王懿荣是清末光绪年间的国⼦监祭酒,也是⼀个著名的⾦⽯学家。

所谓“国⼦监”,乃是中国古代(⾃隋以降)教育部与中央官学的⼀个综合体;“祭酒”则是国⼦监的头号官员,相当于当今社会“主管”、“⾸席”之称谓。

提到研究甲⾻⽂的著名学者,很多⼈会⽴刻想到民国时期的“甲⾻四堂”(雪堂罗振⽟、观堂王国维、⿍堂郭沫若、彦堂董作宾),其实号称“东怪”的王懿荣涉⾜甲⾻⽂⽐他们都早,他才是中国近代发现和研究甲⾻⽂的第⼀⼈,因⽽被誉为“甲⾻⽂之⽗”。

王懿荣发现甲⾻⽂的传说有好多个版本。

据清末刘鹗的《铁云藏龟·⾃序》云:“庚⼦岁有范姓客,挟百余⽚⾛京师,福⼭王⽂敏公懿荣见之狂喜,以厚价留之。

”这位⾦⽯学家之所以“狂喜”,是因为他惊讶地发现,河南商⼈携来的名⽈“龙⾻”的中药材上,有许多刻痕绝⾮天⽣的纹路,它们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联系。

王懿荣把⼤⼤⼩⼩的“龙⾻”拼接到⼀起,居然拼成了两三块类似龟版的东西,并且辨认出上⾯刻着“⽇、⽉、⼭、⽔”等象形⽂字。

之后,王懿荣继续考察、琢磨,借助《周礼·春官》、《史记·龟策列传》等史籍记载,最终推断出,这些所谓的“龙⾻”都是商代先民⽤来祭神占⼘的龟版,“⾄其⽂字,则确在篆籀之前”。

后来证实,它们还真的是全部出⼟于河南安阳殷墟,也就是商朝的都城遗址。

这是⼀次⾮同寻常的发现,“龙⾻”上的刻痕就是迄今为⽌发现的最古⽼的中国⽂字,史学界称之为“甲⾻⽂”。

如果说,钻⽊取⽕标志着⼈类告别了茹⽑饮⾎的野蛮岁⽉,那么⽂字的出现,则意味着⼈类⾛出了结绳记事的洪荒时代。

2024年春巴中市七年级语文期末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年春巴中市七年级语文期末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年春巴中市七年级语文期末考试卷(满分150分120分钟完卷)一、语言知识与运用(每小题3分,共24分)某校七年级学生在校期间开展了以“寻幽访盛,溯源巴山”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巍巍巴山,千里延绵。

群峰屹立,高耸云天。

大巴山横亘于北纬30左右的汉水与长江之间,“巴”字所蕴含的厚重历史,造就了扑朔迷离的巴文化。

穿越千万年时空,一片苍茫雄奇的土地,猛然崛起在亚洲的东方。

斯时也,没有人类,只有[cān ɡ]海横流,大陆漂移,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板块向北挤去,与东亚华夏板块发生巨大碰撞。

[shà]时,仿佛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喜马拉雅横空出世,云贵高原猝然[chù]立。

九州天地,日月星辰,草木葱郁,层峦[dié]嶂,河水萦带,山泉流青,波涛迸溅。

大自然的巧夺天工溶蚀切割出一道中华文化南北分野的屏障──大巴山。

地壳的抬升和流水及岩溶的作用完善并形成了巴山大峡谷,四千多年前的夏代,这里的巴人,就进入了中华文明的史册。

斗转星移,历史变迁,岁月的风尘也遮不住巴山大峡谷所承载的历史文化。

巴山大峡谷所在的地域和巴人最早的记载都源于《山海经》为基础。

[A]《山海经》载:“西南有巴国。

”巴人自远古时就在今湖北、陕西、四川一带繁衍生息,发生了汉水流域的灿烂文明。

但是巴楚之战中,巴国运途多舛,巴人马革裹尸,战争多以失败告终,据说,秦灭巴之后,巴人一支向鄂东而去,从此不见。

巫山神女,缥渺如梦。

就这样,被视为“神兵”的巴人,数千年里顽强征战于各强大的部族之间,虽然大多数历史阶段处境都极为艰难,但他们天性坚韧乐观,纵使不得已穿行于榛榛莽莽的秦岭、依然射虎豹、斩蛇蟒,渔猎耕种,为大巴山留下了独特的巴文化。

巴人历经数千年风雨洗礼,以无畏与智慧在历史的洪流中铸就传奇。

大巴山见证了他们的辉煌,巴文化因他们而永存!1.文中加点字注音和填入[]中的字,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屹立(qǐ)横亘(ɡènɡ)苍海刹时B.屹立(yì)横亘(ɡèn)沧海霎时C.萦带(yínɡ)迸溅(bìnɡ)伫立叠嶂D.萦带(yín)迸溅(bènɡ)矗立迭嶂2.文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扑朔迷离B.巧夺天工C.马革裹尸D.榛榛莽莽3.文中画线语句有语病,下列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能否保护和传承好巴文化,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重庆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现状与保护

重庆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现状与保护

重庆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现状与保护
周兴茂;张牛
【期刊名称】《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18)005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保持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举措.重庆是具有深厚巴文化底蕴和多民族的聚居地,巴人及其后裔土家族创造了大量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土家语、"啰儿调"、摆手舞、南溪号子、傩戏、梯玛神歌、薅草锣鼓、吊脚楼工艺、悬棺葬、"西兰卡普"织锦工艺等.然而面对这些灿若明星的民族文化,其保护还存在诸多问题.为此应迅速行动起来,对其进行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
【总页数】6页(P753-758)
【作者】周兴茂;张牛
【作者单位】重庆邮电大学,法学院,重庆,400065;重庆邮电大学,法学院,重
庆,40006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9
【相关文献】
1.重庆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研究--以奉节县太和土家族乡为例 [J], 赵滟
2.口传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
[J], 李莉
3.重庆土家族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刍议 [J], 东潇
4.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保护现状评析 [J], 黄丽娜;邓莹辉;杨春娥
5.生产性保护模式下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r创业之路研究\r——以重庆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为例 [J], 王竞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会议日程

会议日程

会议日程6月22日全天报到报到地点:凯里市嘉瑞禾腾龙大酒店20:00——22:00专家为凯里学院师生讲座(主讲专家待定)讲座地点:凯里学院图书馆学术报告厅6月23日上午8:10—9:00开幕式(凯里学院图书馆学术报告厅)主持人:龙则池(凯里学院党委书记)致欢迎词:曾羽(凯里学院院长、教授)致开幕词:郑杭生(中国社会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与会代表合影9:00—12:00主题讲演(凯里学院图书馆学术报告厅)主持人:曾羽评议人:景军 (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博导)庄英章(台湾交通大学客家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讲演人(每人限15分钟):翁乃群(中国社科院民研所研究员)被“原生态”文化的人类学思考彭兆荣(厦门大学教授、博导)论“原生态”的原生形貌高丙中(北京大学教授、博导)中国“原生态”概念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共同体存在的本真性和文化市场的议价问题朱炳祥(武汉大学教授、博导)何为“原生态”?为何“原生态”?叶舒宪(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 想像的“原生态”孙九霞(中山大学教授)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目的地族群文化原真性研究一一以从江岜沙苗族为例(第一段评议)徐新建(四川大学教授)历史维度和生命维度:“原生态文化”的双重视野——以侗族大歌为例纳日碧力戈(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原生态”还是“活生态”?秦发忠(安顺傩文化协会)安顺地戏面具文化符号的原始意义兰林友(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原生文化符号盗用、表述真实与文化消费——以小黄山畲族风情村为例罗彩娟(广西师范学院教授)成为“原生态”:从洞经音乐到侬人古乐张应强(中山大学教授、博导)清水江经验:流动的原生态民族文化观徐晓光:(题目待定)(第二段评议)下午14:30-16:30分论坛一(凯里学院图书馆二号会议室)主持人:翁乃群评议人:兰林友发言人:陈华文(浙江师范大学)原生态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罗永常(凯里学院)旅游开发视角下的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郑宇(云南大学)仪式、经济与再生产——以箐口村哈尼族“昂玛突”仪式为例钟俊昆(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端午节的文化遗存与变迁——基于营前客家端午节习俗的调查黄世杰,黄亮葓(广西民族大学)壮族村落原生态空间风水观——以武鸣县三联村独山屯为例罗义群(凯里学院)原生宗教与民族社区和谐构建分论坛二(人文学院会议室):主持人:周兴茂评议人:张应强发言人:刘宗碧(凯里学院)关于“原生态文化”问题的理论坐标阿拉坦宝力格(内蒙古大学)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中的文化参与——思考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的发展战略秦秀强(天柱县政协)在文化碰撞中自我丰富发展的北侗文化——天柱侗族成功整合多元文化的历史轨迹姜又春(怀化学院)七姓瑶族谱中的风水书写、风水实践与社会整合——以蒲氏族谱为中心麻勇恒(凯里学院)文化能量学说视域中的“原生态文化”李延超(上海体育学院)原生态民族舞蹈阿细跳月文化品牌的建立及其思考分论坛三(法政学院会议室):主持人:孙九霞评议人:郭志超发言人:罗树杰(广西大学)原生态文化传承的动力——以广西虎村彝族为例雷翔(湖北民族学院)边缘化族群的国家认同——土家族“梯玛信仰”仪式的人类学考察罗春寒(凯里学院)水书传承式微原因探析——以黔东南州丹寨县高寨水族村为例冯雪红,张廷刚(北方民族大学)经济发展与文化生存——现代语境中原生态文化保护与开发吴秋林(贵州民族学院)侗族宗祠文化生态研究姜又春(怀化学院)七姓瑶族谱中的风水书写、风水实践与社会整合——以蒲氏族谱为中心分论坛四(旅发学院会议室)主持人:徐晓光评议人:朱炳祥发言人:马丹丹(上海大学) 原生态文化的历史回顾与再认识——以民间信仰为例周建新陈文红的《客家民间信仰生态述论:以神明信仰为重点的考察》罗勇(赣南师范学院)客家——民族融合的原生态“活化石”鄂崇荣(青海社科院员)土族民间信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唐玲萍(玉溪师师范学院)民族旅游村寨原生态文化保护的社区方法陈秋(温州大学)“听房”习俗的“身体人类学”解读16:30—18:00主题:贵州百年前原生态影视和照片展主持人:徐杰舜展示人:殷晓俊地点:凯里学院图书馆学术报告厅20:30—21:30人类学高级论坛学术委员会会议召集人:徐杰舜出席者: 郑杭生、曾羽、徐新建、罗树杰、翁乃群、叶舒宪、彭兆荣、朱炳祥、阿拉坦宝力格(代表齐木德道尔吉)、兰林友、高丙中、秦红增、孙九霞、罗勇、陈华文请假者:王明珂、陈志明、范可、潘蛟、麻国庆、关凯、赵旭东地点: 嘉瑞禾腾龙酒店第三会议室6月24日上午8:30—11:00分论坛及青年论坛分论坛一(嘉瑞禾腾龙酒店第一会议室)主持人:陈华文(浙江师范大学)评议人:孙九霞(中山大学)发言人:吕燕平(安顺学院)原生态文化流变因子探讨——对屯堡女子地戏的人类学思考杨晶(华东师范大学)蒙古史诗中的灾难意识探微——以蒙古史诗汉译版本为中心的考察杜曼·叶尔江(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裕固族原生态古老民歌的保护与开发黄志繁(南昌大学)客家“特性”、族群认同与历史人类学周兴茂(重庆邮电大学)论巴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中的地位与作用温春香(厦门大学)永定客家移民与台湾的定光古佛信仰分论坛二(嘉瑞禾腾龙酒店第二会议室)主持人:罗勇(赣南师范学院)评议人:张应强(中山大学)发言人:李晓明(广西师范大学)城市主义的肆虐与民族乡村原生态文化的际遇——以瑶族为中心的考察张定贵(安顺学院)“言旨话”的原生态与屯堡人的历史记忆周渝霞(成都电视台)蒙乖节的原生志文化象征意义牛绿花(西北师范大学)试论藏族盟誓的仪式及其功能李跃忠(湖南科技大学)仪式剧《观音扫殿》略论吴良生(赣南师范学院)客家原生态酿酒工艺的产业化遭遇——以龙南县酒堡为重点考察青年论坛(嘉瑞禾腾龙酒店第三会议室)主持人:林敏霞(浙江师范大学)评议人:徐新建(四川大学)发言人:李涯(四川师范大学)原生态民间手工艺式微的忧思陈沛照(湖北民族学院)话语边缘与原生态文化反思——一个苗族村落教育的民族志记述李红香 (贵州大学人文学院) 近五年来原生态文化研究综述石甜(香港中人文大学)阿细祭火文化的原生态考察罗康智(凯里学院)侗族传统文化对和谐社区建构的借鉴价值陈永娟、倪欢欢(广西民族大学) 文化变迁与原生态文化杨曾辉(吉首大学)论青藏高原藏族原生态游牧生活方式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以青海玛多县为例周莲莲(贵州民族学院)在当代文化背景下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变迁——以六枝彝族“提半楼”建筑文化为例下午14:00—17:30乘车赴西江千户苗寨考察(自带行李、晚住台江县)19:00——乘车往台江地点:西江停车场6月25日上午8:00——11:30考察地点:红阳万亩草场、红阳苗寨及苗族文化展演下午14:30——16:30海峡两岸圆桌论坛(台江县金红阳生态园)主持人:徐新建、徐晓光发言人:庄英章(台湾交通大学)翁玲玲(台湾佛光大学)范增平(台湾明新大学)郭志超(厦门大学)张应强 (中山大学)杨庭硕(吉首大学)罗勇(赣南师范学院)秦发忠(贵州安顺傩文化协会)16:30——17:30观察员评议主持人:徐杰舜观察员评议:庄英章翁玲玲孙九霞殷晓俊杜曼·叶尔江范增平17:30——18:00闭幕式1.江西赣南师范学院副院长陈勃教授致辞,宣布第十届人类学高级论坛将于2011年10月l4日到16日(周五到周日)在江西赣南师范学院举行。

巴文化和蜀文化的区别及其影响力(也是正统姬姓国家)

巴文化和蜀文化的区别及其影响力(也是正统姬姓国家)

巴文化和蜀文化的区别及其影响力(也是正统姬姓国家)今天我们会用“巴蜀之地”来形容四川、重庆这两个省市,与今天四川盆地二省分治相类似,其实在先秦时期,四川盆地也同时存在着两个古国,那就是巴国和蜀国。

巴国本是周王室分封在陕南的一个小国,后来为求发展,向南迁徙到重庆、川东一带。

春秋时期,巴国与楚国结盟,四处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一度达到极盛时期。

但这个巴国想趁楚国危难时进攻楚国,结果惨遭失败,从此一蹶不振。

巴国占据的领土,大致为今重庆全部、四川东部以及秦岭以南的陕西大部。

巴国建国于西周大分封时,其首代君主是姬姓。

《左传》记载周人曾说:“巴、濮、楚、邓,吾南土也。

”《华阳国志》记载:“巴国远世,则黄、炎之支;封在周,则宗姬之戚亲。

”《左传》中记载了楚国的君夫人有巴姬,这里的“姬”,指的是君夫人是姬姓,说明巴姬是由巴国嫁到楚国的宗室女。

所以说,巴国统治者是周天子宗室这一点是确认无疑的。

根据考古学成果并结合相关史料,巴国中心最早在秦岭以南,距离周天子所在地很近。

但是巴国为子爵,它的旁边有强大的庸国,西边还有强蜀,巴国在此地已经没有发展空间,于是便将发展重心转向南方地带,大多土著人群生活的今重庆、川东一带。

巴国王室虽然是周的宗室,但其国内的情况却十分复杂。

今天重庆热衷宣传的巴文化,其实包括巴国文化和巴地文化。

如果说巴国文化可能源于周文化,而且受到楚文化的很大影响,那么巴地文化就与当地复杂的蛮族族群相关。

据《华阳国志》记载,巴国“其属有濮、賨、苴、共、奴、獽、夷、蜒之蛮”。

这些族群当中,有一支叫賨人,生活在嘉陵江一带,后世史籍称其为“板楯蛮”。

在板楯蛮的传说中,曾经有白虎危害世间,有一位英雄出现,射杀了白虎,拯救了百姓。

这个族群很有可能与一支以白虎为图腾的族群为敌。

《后汉书》中曾记载了一支叫禀君蛮的族群,说这就是巴人的一支,他们的首领禀君曾率众迁到盐水(今清江)附近,而当地有盐神也想定居于此,禀君不许。

盐神便召来群虫致灾,遮天蔽日,十余日看不到太阳。

神秘消失的古国——巴国

神秘消失的古国——巴国

神秘消失的古国——巴国原文地址:神秘消失的古国——巴国作者:如何面对巴人的乐土——巴国四川,自古称巴蜀之地。

这个名称的由来大有渊源。

其中,“蜀”指古蜀国,而“巴”就是指巴国。

在巴国的土地上,曾经发生过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天府之地寻三巴“巴”是一个古老的部族,也是一个古国的名字,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五帝时代。

《山海经·海内经》记载:“西南有巴国,太昊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认为巴的远祖是太昊。

巴人活动在汉水流域中游一带。

殷商时代,称巴人为“西土之人”,殷墟甲骨文中已有“巴方”,那时巴人活动在商王朝的西方。

后来,巴人最终迁徙到了四川东部。

四川东部丘陵地区,气候宜人,土地肥沃。

巴人迁入以后,与当地的土著民族一同披荆斩棘,开垦土地,挖掘矿藏,原来较为落后的川东地区开始发生变化。

巴人以善于猎射著称于世,经济生活以渔猎畜牧为主,原始的粗放农业仅是其辅助手段。

约在春秋时期,巴受西面古蜀国的影响,开始致力于农业生产,农耕开始成为其主要的生产方式。

巴国的农业生产水平差异很大,发展极不平衡。

在沿江河谷冲积平坝地区,已开辟成水田,种植稻谷。

广大丘陵地带和山区,农业生产技术仍很落后,主要是刀耕火种,种植黍(shǔ)、稷(jì)等。

《华阳国志·巴志》中有巴人歌谣,描述了当时的生产情况:川崖惟平,共稼见黍,旨酒嘉谷,可以养父。

野惟阜丘,彼稷多有,嘉谷旨酒,可以养母。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巴人的粮食有了一定剩余,酿酒业也发展起来了。

巴人很善于酿酒,其特产“巴乡清酒”,是向周王朝交纳的贡品之一。

当然,巴国境内也存在偏远落后地区,那里的巴人仍然以打猎为生。

随着农业的发展,经济林木、经济作物种植也发展起来,产水果的、有药效的、用于编制制作的等等,都已经得到广泛种植。

巴人还弃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了冶矿业和手工业。

巴国的冶矿业,一是开采丹砂,即硫化汞,用以作药物或染料,或者提炼水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收稿日期 ] 2007-02-11 [ 基金项目 ] 本课题属重庆市 2005年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规划项目 (2005——— xw03)的阶段性成果 。
[ 作者简介 ] 周兴茂 (1954— ), 男 , 土家族 , 湖北利川人 , 重庆邮电大学法学院教授 。
于该地的原住民自称或被称为巴人 , 就是非常自 然的事情 。
巴人 、巴国与巴文化
周兴茂
(重庆邮电大学 法学院 , 重庆 400065)
[ 关键词 ] 巴人 ;巴国 ;巴文化 [ 摘 要 ] 巴人是诞生并聚居于巴地的原住民 , 可能是因为其中较大一支 的图腾是龙 蛇而得名 ;巴国主
要是白虎巴人创立的古 国与方国 , 重庆曾经是巴人方国的都城 ;巴文化是巴人在自身的民族繁衍 、发祥的历史 进程中 , 在巴地高山大川的自然基础上 , 创立并与汉文化 、楚文化 、蜀文化等融合而成的一个包含多层次 、多方 面内容的区域文化形态 , 既是一种山地文化 , 又是古代巴人及其巴属领地进步和开发状态的标志 。
[ 中图分类号 ] G11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7-6425(2007)04-0057-05
一 、关于巴人
在历史记载中 , “巴 ”既是地名 , 又是种族名 , 即居住于巴地的原住民自称或被称为巴人 。到底 什么是 “巴 ”呢 ?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 , 大体有以下 几种看法 :一是认为由于水流的形状如巴字 , 因此 得名 。 《元 和郡 县志 》卷 34《渝 州 》条载 :“(渝 州 ):《禹贡 》梁州之城 , 古之巴国也 。 阆白二水东 南流 , 曲折如巴字 , 故谓之巴 。”[ 1] P9虽然这种记载 最早见于已佚的汉代谯周所著的 《巴记 》, 但其实 不可信 。道理很简单 :人们是用巴字去形容阆白 二水的 , 这就说明已经先有了巴字 , 后才有形容 , 因此不能本末倒置 。 二是认为因四川 、重庆一带 盛产芭茅草而得名 。 唐代司马贞 《索隐 》载 :“苴 音巴 … …或巴人 、巴郡 , 本因芭苴得名 , 所以其字 遂以苴为巴也 。”芭苴就是芭茅草 [ 1] P9 。 三是认为 巴 、坝谐音 , 巴字本意为坝 , 而四川 、重庆一带的人 都称平川为坝 , 所以有人认为巴人就是古代居住 于平坝的一个民族 [ 1] P9 。 四是 认为四川 、重庆一 带的人多称石头为巴 , 如巴岩石等 , 而最早的巴人 有可能居于石穴 , 巴人因此而 得名[ 1] P9 。 五是认 为古代巴人一支的图腾是白虎 , 他们称老虎为 “老巴子 ”, 甲骨 文上 的 “巴方 ”就是 “虎方 ”, 因 此 , 很可能巴人是因白虎图腾而得名的 [ 2] P45 。 六
是认为东汉的许慎在 《说文解字 》中称 , 巴字象形 蛇 , 巴为一种大蟒蛇 , 而古代巴人一支的图腾就是 蛇 , 因此巴人是因蛇图腾而得名的[ 1] P9 。
我们认为 , 以上的前四种说法都有牵强之处 , 很可能都是已经有了 “巴 ” , 再用 “巴 ”去修饰这些 东西的 。而第五种说法和第六种说法都是从图腾 的角度去看巴的 , 因此可信度较高 。第五种说法 很可能是巴人分支后重新确立的图腾 , 这对白虎 巴人而言 , 较为可信 。 第六种说法较为可信 , 其主 要理由有二 :一是东汉许慎在 《说文解字 》中云 : “巴 , 虫也 , 或曰食象蛇 , 象形 ” 。其实古文字中的 巴字就是蛇形 。 《山海经 · 海内南经 》载 :“巴蛇 食象 , 三岁而出其骨 , 其蛇为青 、黄 、赤黑 。”章太 炎在 《文始 》中云 :“《说文 》无蟒字 , 盖本作莽 , 古 音读如姥 , 借为巴也 。”即使在 今天的四川 、重庆 一带 , 民间还有认蛇为祖宗的习俗 , 如果家中发现 了蛇 , 就烧香 把蛇送走 , 并不 伤害它 [ 3] P19 -20 。 二 是很可能巴人是伏羲的后裔 , 而伏羲氏就是以龙 蛇为图腾的 。 《山海经 · 海内经 》载 :“西南有巴 国 , 太皞生咸鸟 , 咸鸟生乘厘 , 乘厘生后照 , 后照始 为巴人 。”《路史 · 后纪 》亦载 :“伏羲生咸鸟 , 咸鸟 生乘厘, 是司水土 , 生后照, 后照生顾相 , 降处于 巴 , 是 为巴 人 。”[ 3] P18 -19 太 皞就 是伏 羲 。 可以 认 为 , 巴字就是根据蛇形而创立的 , 当地原住民不但 称蛇为巴 , 而且巴蛇还是他们的图腾 , 因此 , 居住
58
向人类的起点 , 也许在三峡地区能够揭开早期人 类活动的奥秘 。这些发现 , 对人类起源于非洲的 学说无疑是一个有力的挑战 。因此 , 巴人很可能 就诞生于广袤的巫巴山地 , 也许巫巴山地和鄂西 山区就是南方文明之源 。
据管维良教授研究 , 早期的巴人很可能是根 据图腾的不同分为三支的 :一支是大巴山 、巫山一 带的巴人 , 以巴蛇为图腾 , 称为龙蛇巴人 。 这支巴 人在早期可能最强大 , 巴人就是以他们的图腾命 名的 。 他们在发展中沿长江而下 , 在洞庭湖一带 被后羿打败后 , 又由汉江退到今陕西汉中一带 , 这 支巴人的大部分后来都融入到了汉族之中 。二是 长江三峡 奉节一带 的巴人 , 以鱼 凫 (鱼鹰 )为图 腾 , 称为鱼凫巴人 。这支巴人沿长江上游西迁 , 后 进入四川平原 , 很可能三星堆古文明与这支巴人 就有联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是鄂西山区的巴人 , 以白虎为图腾 , 称为白虎巴人 。 他们一路西迁 , 一直到涪陵 、重庆 一带 , 他们不但建立了后来的巴子国 , 而且还逐渐 成为了巴人的主体[ 5] 。
公元前 316年 , 巴子国被秦所灭后 , 大批巴人 纷纷进入长江以南的广大武陵山区 , 长江成了一 道天然屏障 。表面看来 , 一个强大的巴族消失了 , 这就是所谓的 “巴人之谜 ”。 实际上 , 巴人并未消 失 , 他们在逐步地完成由 “巴 ”到 “土家 ”的转型 。 大概到唐 、宋时代 , 以巴人为主体和核心 , 融入了 武陵山区的原住民 、濮人 、僰人 、乌蛮 、板楯蛮和賨 人 、江西迁来的彭氏 、汉人等 , 最终形成了土家族 这一多元一体的单一民族 。
关于巴人的起源 , 也有几种主要的说法 :一是 根据 《山海经 》的记载 , 巴人的 祖先是 “太皞氏 ” (伏羲 )。应该说 , 伏羲 、女 娲很可能原来 是某个 民族的神话人物 , 但后来演变为中华民族共同的 神话人物 , 所以 , 他们既有可能是巴人的祖先 , 也 有可能是巴人后裔的一种附会 , 还有可能是后来 的封建朝廷有意将各少数民族都纳入中原文化的 正统体系之中 , 以利于统治 [ 1] P10 。 二是认为巴人 是黄帝的后代 。 《华阳国志 · 巴志 》载 :“人皇始 出 , 继地皇之后 。 兄弟九人 , 分理九州为九囿 。 人 皇居中州 , 制八辅 。华阳之壤 , 梁岷之域 , 是其一 囿 。囿中之国 , 则巴蜀矣 … …其君上世未闻 。 五 帝以来 , 黄帝 、高阳之支庶 , 世为侯伯 。”[ 1] P10这种 看法大概与第一种看法差不多 。三是湖南的学者 多认为是在湘西土著先民的基础上 , 才诞生了后 来的巴 人和土家族 [ 4] P6 -7 。 四是依据 《太平 寰宇 记 》、《世本 》 、《后汉书 》、《华阳国志 · 巴志 》等书 中那段凡是研究巴人与土家族的人千百次引用的
运用苏秉琦教 授的这一思想 来研究古 代巴
国 , 完全可以勾画出古代巴国的发展脉络 。 据汉 文文献记载和潘光旦先生的推断 , 可能在 4200年 前的夏代初年 , 在湖北长阳的武落钟离山出现了 巴人的第一个君王廪君 , 这可能标志着巴人已进 入父系氏族向奴隶制过渡的时代 。应该说 , 这就 是巴人古国的开始 [ 7] P443 。巴人在鄂西长阳 、恩施 一带都筑有 “夷城 ”。 从文化上讲 , 属于原生型文 化阶段 。由于巴人遭到楚的空间挤压 , 巴人被迫 向西迁徙 , 最后大致定居于涪陵 、重庆一带 。到公 元前 1046年 , 巴人勇敢地参加了周武王伐纣的著 名大战 , 并立下赫赫战功 , 随即受到周的分封正式 进入方国阶段 , 这是巴人结束古国进入方国的分 界线 。 《华阳国志 ·巴志 》载 :“周武王伐纣 , 实得 巴蜀之师 , 著乎 《尚书 》。 巴师勇锐 , 歌舞以凌 , 殷 人前徒倒戈 。 故世称之曰 :武王伐纣 , 前歌 后舞 也 。武王 既 克殷 , 以其 宗 姬 封于 巴, 爵 之 以 子 , ———古者远国虽大 , 爵不过子 , 故吴 、楚及巴皆 曰子 。”[ 8] P2这是关于巴人从古国成为方国的有文 字记载的可靠信息 , 准确地说 , 这时的巴国应该叫 “巴子国 ”了 , 其首都定在江州 (今重庆 )。 巴子国 的初期发展大约是从两方面展开的 :一是围绕江 州都城建立卫星城镇 , 如打败并收服濮人 , 占领古 垫江 , 在这一过程中巴王与濮王同归于尽 ;将丰都 作为养殖战马和牲畜的根据地 ;将涪陵作为巴王 室的陵寝之地 ;在江津设立贸易集市 ;将阆中作为 后方基地等 。二是向三峡地区扩展 , 争夺盐源 , 并 先后灭掉邓 、庸等国 。 经过 300余年的发展 , 大约 到春秋中期至战国前期 , 巴子国达到鼎盛阶段 , 进 入 “七国称王 , 巴亦称王 ”的时期 。 据 《华阳国志 · 巴志 》记载 , 这时的巴子国疆域 “其地东至鱼复 (今奉节 ), 西至僰 道 (今宜宾 ), 北接 汉中 (今汉 中 ), 南极黔涪 (今湘西 、鄂西 、渝东南 、黔东北等 地 )”[ 8] P2 , 几乎比中原的韩 、赵 、魏三国领土之和 还要大 。巴子 国的衰亡是 从公元前 377年 开始 的 , 这一年 , 巴 、蜀联合攻打楚 国 , 被楚国 打得大 败 , 巴子国从此一蹶不振 。 公元前 360年 , 巴子国 又发生内乱 , 著名的巴蔓子将军英勇牺牲 , 国家栋 梁随之倒塌 。公元前 339— 329年 , 楚国大举进攻 巴子国 , 涪陵 、江州等地纷纷陷落 , 巴王只得逃到 阆中继续苟延残喘 。 到公元前 316 年 , 巴子国终 于被秦所灭 , 宣告寿终正寝 。可以认为 , 巴人的古 国阶段达 3000余年之久 , 巴人的方国阶段达 700 余年 , 巴人是随着巴子国的消亡和秦帝国的建立 一同进入帝国阶段的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