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梗资源研究概况

合集下载

桔梗的研究进展及其药用食用价值 毕业论文

桔梗的研究进展及其药用食用价值  毕业论文

桔梗的研究进展及其药用食用价值1. 引言桔梗是一种常见的草本植物,属于桔梗科和桔梗属。

其学名为Platycodon grandiflorus (Jacq.) A. DC.,又被称为广东桔梗,是我国传统药材之一。

桔梗的根、叶和花均可入药,具有多种药用价值。

本文将探讨桔梗的研究进展及其药用食用价值。

2. 桔梗的研究进展2.1 文献回顾对桔梗的研究早在古代就有记载。

《本草纲目》中记载了桔梗的药用功效,将其列为“抗痰平喘”的药材。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桔梗的研究逐渐深入。

学者们通过对桔梗的化学成分、药理学作用、药效学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2.2 化学成分研究桔梗的化学成分非常复杂,已经分离出多种化合物。

目前已知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三萜皂苷、黄酮类化合物、甾醇类化合物等。

这些化合物在桔梗的不同部位中含量有所不同,对桔梗的药用功效起到重要作用。

2.3 药理学研究桔梗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已被证实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炎、抗肿瘤等作用。

其中,桔梗内含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有效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少细胞氧化损伤。

此外,桔梗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菌作用,可以抑制多种致病菌的生长。

桔梗中的三萜皂苷则具有抗炎作用,可以减轻炎症反应。

2.4 药效学研究桔梗具有多种药用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桔梗可以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炎、哮喘等。

桔梗还可以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胃溃疡等。

此外,近年来研究发现桔梗还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可以用于辅助肿瘤治疗。

3. 桔梗的药用食用价值桔梗不仅具有药用价值,还具有一定的食用价值。

桔梗的嫩茎叶可以作为蔬菜食用,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等营养成分。

桔梗的花酿也是一种常见的食材,在烹饪中广泛应用。

桔梗花酿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的功效,对于预防感冒、退烧和消肿有一定的作用。

4. 结论桔梗是一种具有药用食用价值的植物,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

通过对桔梗的研究,我们了解到桔梗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和药用功效,可以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以及辅助肿瘤治疗。

药用植物资源桔梗简介

药用植物资源桔梗简介

药用植物资源桔梗简介一、分布:桔梗是桔梗科桔梗属植物,多年生草本,叶子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花暗蓝色或暗紫白色,可作观赏花卉;朝鲜族人用作野菜食用;其根可入药,有止咳祛痰、宣肺、排脓等作用。

中国、朝鲜半岛、日本和西伯利亚东部均有分布。

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中各省及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生长于向阳干燥山坡草地、丘陵坡地、林缘灌木丛间、干草甸子及草原。

产地代表有:安徽太和李兴镇、亳州;内蒙赤峰牛营子;山东淄博池上镇和沂源县三岔乡和陕西商洛、商州沙河子、掖村、张村为传统产区;此外,还有不少次产区。

二、概况:2.1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40-90厘米。

植物体内有乳汁,全株光滑无毛。

根粗大肉质,圆锥形或有分叉,外皮黄褐色。

茎直立,有分枝;叶多为互生,少数对生,近无柄,叶片长卵形,边缘有锯齿;花大形,单生于茎顶或数朵成疏生的总状花序;花冠钟形,蓝紫色或蓝白色,裂片5。

蒴果卵形,熟时顶端开裂,多年生草本植物,自然花期6-8月,花期较长。

叶子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花暗蓝或暗紫色。

根可入药,有宣肺、祛痰、排脓等功用。

2.2生长习性桔梗喜光、喜温和湿润凉爽气候。

苗期怕强光直晒,须遮荫,成株喜阳光,怕积水。

抗干旱,耐严寒,怕风害。

适宜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土质疏松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上栽培。

土壤水分过多或积水,则根部易腐烂。

桔梗花性喜温暖、向阳、凉爽湿润的环境,自然界的桔梗花多生于山坡、草丛间或沟旁。

2.3作用功效桔梗科植物桔梗的干燥根部,味苦、辛,性微温。

入肺经。

能祛痰止咳,并有宣肺、排脓作用。

主治:咳嗽痰多、咽喉肿痛、肺痈吐脓、胸满胁痛、痢疾腹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小便癃闭。

用于咳嗽痰多,胸闷不畅,咽痛,音哑,肺痈吐脓,疮疡脓成不溃。

其嫩茎叶和根均可供蔬食。

盛产于中国东北部地区,是朝鲜族的特色菜。

①《本经》: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

②《别录》:利五脏肠胃,补血气,除寒热、风痹,温中消谷,疗喉咽痛。

桔梗种质资源及其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桔梗种质资源及其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2891桔梗简要介绍桔梗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又称铃铛花,上部叶片互生,叶片边缘有锯齿,种子均为棕色或黑色[1]。

其营养丰富,含有多种人体所需微量元素,不仅可作为传统中药,且药用方面也有利咽、散寒、宣肺、祛痰等功效;在一些东亚国家还常常作为蔬菜食用。

2 桔梗的种质资源研究桔梗原产于中国,安微为主要产区,也有些分布于朝鲜半岛、日本半岛及前苏联远东地区。

野生桔梗遍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其中以内蒙古及东北地区的产量最为繁盛。

但由于人们对其采挖过度,导致野生桔梗资源越来越少,日渐枯竭。

魏建和学者为探索桔梗种质资源的遗传基础,对桔梗不同开花颜色类型进行了杂交,结论得出植物花种与花色之间存在着相关性,不同的遗传机制有有着不同的遗传关系。

2.1 种质资源调查桔梗种质资源共有六十属一千五百多种,而在我国有十七属约一百五十种。

而桔梗此科此属植物只有桔梗1种,西南偏多,都普遍生长于山坡草地和灌丛中且山坡海拔不超过1600米。

不同的环境造成了丰富的变异桔梗育种,芦金清学者研究推断出在湖北省内栽培的桔梗与野生的桔梗几乎没有任何差异。

2.2 花色变形变异桔梗花色共有四种不同的变异类型,其颜色包括紫、白、黄和粉。

近些年的研究表明紫花型主要属于人工栽培,在国内,魏建和学者是发现粉花型的第一人,他发现这种现象极大可能就是白色花和紫色花不同花色类型的杂交。

韩国学者(1992)选育出了白花品种和淡红色花的新品系。

桔梗的花瓣的外观是合瓣花钟形,这几年也有学者寻找发现了名为重瓣桔梗的新变种。

此外,在日本还发现了一种花冠桔梗,形态特征是淡红色漏斗状。

2.3 种子颜色变异桔梗的种子颜色一般都是种皮表现出的颜色,普遍为黑色或是棕色。

有研究表明,若不同花色的植株杂交,种子两端会变为黄绿至灰绿色,中部会出现棕色或黑色斑点,被称为颜色嵌合现象,是受跳跃基因的影响。

而若出现相同种子内结不同颜色的杂合果实就可能是果实直感现象。

种子的花通过自然授粉,种子颜色的深度会随花色的深度而产生相应的变化,表明种子颜色遗传和花色遗传存在直接关系。

桔梗的化学成分研究

桔梗的化学成分研究

桔梗的化学成分研究桔梗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历来受到众多欣赏和认可。

科学研究表明,桔梗中含有多种有效的化学成分,其中包括类萜类化合物,萜烯类化合物,多糖类化合物,有机酸类化合物,氨基酸类化合物,维生素类化合物等。

这些化学成分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在调节人体生理功能和治疗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类萜类化合物是桔梗中最重要的一类化合物,其中包括三萜类,多萜类和抗菌萜类等。

其中,三萜类包括桔梗萜、桔梗素、月桂叶萜等,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抗病毒等药理作用。

多萜类是桔梗中最主要的活性成分,其中主要有桔梗多萜和桔梗多萜类苷,在控制血脂、免疫调节和抗氧化方面有良好的作用。

抗菌萜类包括桔梗抗菌萜类素以及桔梗抗菌类苷,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可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和腹泻等疾病。

萜烯类化合物是桔梗中的另一类重要成分,主要有桔梗萜烯,桔梗醇萜烯,细辛萜烯,迷迭香萜烯等,它们具有抗氧化作用和一定的药理活性,可以有效抵抗自由基介导的细胞氧化损伤,保护细胞免受损伤,延缓衰老,也可用于抗肿瘤。

桔梗中的多糖类化合物有苷多糖、聚乳酸多糖、聚蔗糖等,它们可以降低体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防治心血管疾病;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可以调节胃肠功能,增进胃肠蠕动,预防便秘;可以有效抑制炎症反应,预防和治疗慢性炎症。

桔梗中还含有苹果酸、乙酸、丙酸等有机酸类化合物,它们可以增加体内抗氧化剂的含量,减少自由基对身体的损害;可以降低血浆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预防心血管疾病。

此外,桔梗还富含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氨基酸和维生素能够促进新陈代谢,调节蛋白质的合成,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预防和治疗疾病。

通过对桔梗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桔梗的药理作用,更好地利用桔梗的药理作用来调节人体内各种生理功能,从而有效地治疗各种疾病。

综上所述,桔梗中含有多种有效的化学成分,其中包括类萜类化合物,萜烯类化合物,多糖类化合物,有机酸类化合物,氨基酸类化合物,维生素类化合物等。

桔梗的研究进展及其药用食用价值 毕业论文

桔梗的研究进展及其药用食用价值  毕业论文

桔梗的研究进展及其药用食用价值毕业论文近年来,桔梗的药用和营养价值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

桔梗科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既能够用于药物中,又具有食用价值。

作为中国传统草药之一,桔梗在中草药学、传统中医学中被广泛应用。

本文旨在通过对桔梗的研究进展及其药用食用价值的分析,探讨桔梗在食药领域的应用前景。

一、桔梗的研究进展1. 化学成分研究桔梗中的活性成分主要是桔梗皂苷、桔梗皂甙和桔梗苷。

此外,还含有多种生物碱、黄酮类、酚酸类等成分。

研究表明,桔梗中的桔梗皂苷和桔梗皂甙具有镇痛、抗炎、抗菌等作用。

2. 药理研究桔梗具有镇痛、抗炎、抗菌、解热、镇静等药理作用。

桔梗皂苷和桔梗皂甙等成分可减轻炎症反应,降低组织发炎水平。

此外,桔梗的药理作用还与其提取物的类别密切相关。

例如,桔梗萃取物中含有大量的桔梗苷,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扩散。

3. 药用研究桔梗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中草药,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感冒、咳嗽、喉痛、水肿等。

另外,桔梗也可以用于心血管疾病、神经衰弱、血液循环不畅等方面。

桔梗甚至还可能有抗肿瘤的作用。

二、桔梗的药用食用价值1. 药用价值桔梗可用于治疗感冒、咳嗽、喉痛、哮喘、肺火、痰多等疾病。

同时,桔梗还有缓解中暑、消肿解毒的功效。

桔梗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中草药,在临床上应用广泛。

2. 食用价值桔梗不仅可以用于药物中,还可以作为食材使用。

桔梗有一种脆爽的口感,适合烹饪多种菜肴。

此外,桔梗还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等。

桔梗中含有的桔梗皂苷和桔梗皂甙等成分也有助于健康。

例如,桔梗中的食物纤维可以促进肠道蠕动,有益于消化系统的健康。

三、总结桔梗作为一种使用广泛的中药材,具有诸多药理作用,主要活性成分为桔梗皂苷和桔梗皂甙等成分。

此外,桔梗还有很好的食用价值,适合搭配多种食材,营养丰富。

未来,我们应该深入挖掘和应用桔梗这种宝贵的资源,进一步推广桔梗在食药领域的应用。

桔梗的化学成分及药理和临床研究进展

桔梗的化学成分及药理和临床研究进展

桔梗的化学成分及药理和临床研究进展【关键词】桔梗;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关键词:桔梗;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桔梗Platycodon grandif1orum(Jacq.)是我国销量最大的40种传统中药材之一。

《神农本草经》记载,桔梗性平,味苦,辛,具有化痰止咳、利咽开音、宣畅肺气、排脓消痈的功效。

桔梗中主要含有三萜皂苷、黄酮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聚炔类化合物、脂肪酸类、无机元素、挥发油等成分。

近年来,作为药食同源的传统中药,桔梗有免疫调节、抗炎、祛痰、保肝、降血脂、抗氧化等方面的药理作用。

临床上多用于咳嗽痰多,胸闷不畅,咽痛,声哑,肺痈吐脓,疮疡脓成不溃等症[1]。

桔梗除药用外,因其含有丰富的营养而被用于各种保健食品和化妆品中。

本文对桔梗的化学成分及药理和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桔梗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1 化学成分挥发油丁长江等[2]从桔梗根的挥发油中检测分离出75种化合物,鉴定了其中21种,占挥发油总合量的%,其中有%为不饱和化合物,占被鉴定挥发油含量的%。

其化学成分的组成特点是:①有机酸和酯类化合物:总含量%,其中不饱和化合物为%,含量较高的物质是5已烯酸(%)、甲酸异丙酯(%)。

②烃类化合物:总含量%,其中不饱和烃为%,含量较高的物质是1十一碳烯(%)、正十七烷(%)、3,4-庚二烯(% )、3,6,6三甲基-二环[]庚二烯(%)。

③醇、酚、醚、醛和酮类:总含量为%,其中不饱和化合物为%,含量较高的物质是2甲基2丙烯1醇(%)、2羟基-二环[]庚6酮(%)、2-环戊烯1酮(%)、2丁烯醛(%)。

从结果中看出,其挥发油中有机酸和酯类化合物含量较高,不饱和化合物含量较高。

脂肪酸、氨基酸、矿物质类桔梗和其种子中含有脂肪酸软脂酸、亚油酸、硬脂酸、亚麻酸、油酸、棕榈酸等,还含有Cu,Zn,Mn,Co,Ni,Sr,Fe,V等多种无机元素。

桔梗根中含有16种以上的氨基酸,包括8种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总氨基酸含量高达%,其中包括一种γ-氨基丁酸,它是一种神经传导的化学物质,在人脑能量代谢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3~6]。

桔梗的化学成分研究

桔梗的化学成分研究

现代研究发现中药桔梗中所含的化学成分包括皂苷类、黄酮类、多糖类、甾醇类、酚类、聚炔类化合物以及脂肪酸和挥发油等。

探究桔梗的祛痰镇咳、抗炎镇痛、对心血管保护、保肝、抗肥胖、抗肿瘤、抗氧化和美容的作用。

更好地辅助临床上的辨证论治、对症下药、治疗疾病,为今后的桔梗的开发利用和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桔梗为桔梗科植物桔梗Platycodongrandif-1orum (Jacq.) A.DC的根。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

以东北、华北地区产量较大,华东地区质量较优。

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桔梗药性平,味苦,辛,归肺经。

具有化痰止咳、利咽开音、宣畅肺气、排脓消痈的功效。

此外,本品又可宣开肺气而通二便,用治癃闭、便秘。

临床上多用于咳嗽痰多,胸闷不畅,咽喉肿痛,失音,肺痈吐脓。

是临床上常用的止咳化痰平喘中药之一。

本文对桔梗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希望能为桔梗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1 桔梗的有效化学成分1.1 桔梗皂苷类桔梗主要活性成分为皂苷类,桔梗的皂苷类成分均属于齐墩果烷型五环三萜衍生物,可分为3类:桔梗酸类、桔梗二酸类、远志酸类。

桔梗皂苷中的糖基配体主要是由D-葡萄糖、L-鼠李糖、L-阿拉伯糖、D-木糖和D芹糖以及其衍生物组成的。

桔梗皂苷具有抗低温、抗毒、免疫调节、抗肿瘤作用等,对增强细胞免疫和提高特异性抗体生成有一定作用,并对急性及慢性炎症也有较强的抗炎作用。

1.2 黄酮类较早于20世纪80年代初从桔梗的地上部分分离和鉴定出9种黄酮类成分,主要为黄酮、二氢黄酮及黄酮苷类化合物。

从日本产的桔梗花中得到一种花色素:飞燕草素-二咖啡酰芦丁醇糖苷,是最早从桔梗中分离得到的黄酮类化合物。

目前,从桔梗地上部分分离得到4种黄酮,从其种子中分离得到5种黄酮化合物。

1.3 多糖类多糖是由多个单糖分子脱水缩合而成,是一类分子结构复杂且庞大的糖类物质,又称多聚糖,至少要超过10个的单糖通过糖苷键连接而成的聚合糖高分子碳水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微生物和动物体内。

桔梗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桔梗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桔梗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一、项目背景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草药已经成为了追求健康的一种重要手段。

桔梗,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宣肺止咳等功效,广泛应用于各类药品中。

近年来,桔梗的市场需求逐渐增加,但由于产地分散、采摘难度大、加工技术不够成熟等原因,导致桔梗的产量和质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因此,开展桔梗的深加工和产业化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项目概述本项目旨在开展桔梗的深加工和产业化生产,主要包括桔梗加工技术研究、产品开发与销售、市场营销策略和经济效益分析等内容。

通过对桔梗的深加工和产业化生产,提高桔梗的附加值,促进桔梗产业的发展,满足市场需求。

三、市场前景分析1. 桔梗市场需求量大桔梗具有清热解毒、宣肺止咳等功效,广泛应用于医药、保健品、化妆品等领域。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桔梗市场需求持续增加。

2. 桔梗产业发展潜力大桔梗具有丰富的资源储备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但由于产地分散、采摘难度大、加工技术不够成熟等原因,导致桔梗的产量和质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开展桔梗的深加工和产业化生产,有利于提高桔梗的附加值,促进桔梗产业的发展。

四、项目可行性分析1. 技术可行性通过对桔梗的加工技术研究,掌握桔梗的加工方法和工艺流程,提高桔梗的加工质量和产量。

同时,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确保桔梗的深加工和产业化生产顺利进行。

2. 市场可行性根据相关调研数据和市场分析报告,桔梗市场需求大且增长迅速,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和潜力。

通过适当的产品定位、差异化经营和市场营销策略,可以有效开拓桔梗市场,实现产品的销售和盈利。

3. 经济可行性项目投资规模适中,投资回报周期短,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通过合理控制成本、提高产能利用率和推行物流供应链管理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项目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

五、项目实施方案1. 加强技术研发力量,提升桔梗深加工技术水平;2. 完善生产工艺和流程,提高桔梗的加工质量和产量;3. 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4. 合理组织生产和管理,提高项目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5. 积极开拓市场,推行产品销售和宣传,提升品牌影响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桔梗资源研究概况摘要:桔梗是一种药食同源的常见植物,具有悠久的应用历史有着多种药理活性。

桔梗资源丰富,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对桔梗的资源进行综述有利于对其价值的开发利用和深化研究,本文基于以上原因对桔梗的资源进行了综述,为以后的开发利用及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资源依据。

关键词:桔梗; 资源; 开发利用;产业链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s(Jacq.)A. DC]为桔梗科桔梗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又称紫花桔梗,该属全世界仅1种1变种(周荣汉,1994),是一种药、食两用的资源植物。

我国最早的一部药书《神农本草经》中已记载,桔梗性平,味苦、辛,具有化痰止咳、利咽开音、宣畅肺气、排脓消痈等功效。

此外,桔梗还可用于防治高胆固醇血症和高脂血症,具有抗肥胖效果。

由于其营养保健作用明显,桔梗已成为目前最受欢迎的蔬菜种类之一。

桔梗还可以制成美味的朝鲜族传统小菜, 在我国东北地区及日本、韩国、朝鲜等东亚国家备受青睐。

1 野生资源现状在中药中,桔梗属于价格波动频繁、周期变化明显的品种,过去20年曾出现几次价格高峰。

1991年、1997年、2003年,都是种植桔梗高收入期。

2003年非典特殊时期,桔梗的价格升到每公斤30元左右,因此从2004年起又掀起种植桔梗高潮,当时每公斤种子价涨到100元。

2005~2006 年,桔梗市场产量供大于求,商品价格降到每公斤6~7元。

由于桔梗价格降低,种植周期长,加上采挖费工,农民工价格上涨,粮价上涨,而且桔梗长时间在一个地区重茬种植病害严重,导致桔梗产量和质量明显下降,很多药农弃药种粮。

比如我国三大主产区安徽省太和地区,过去种植面积达15万亩,现在不足2000亩;山东省淄博市总体面积不到2000亩;内蒙古赤峰地区现存面积最多不过3000亩。

目前全国最大药市亳州,库存量不过200~500吨,赤峰2008年货源不及2007年的1/5,但每年全国对桔梗的需求量(不包括出口)却高达6000~10000 吨,因此从2008年秋开始,桔梗价格回转到每公斤11~13元,到2009年第一季度,涨到每公斤13~15元,个别涨到18元。

1.1 分布桔梗为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于东北辽宁、吉林、内蒙以及华北地区的,称为“北桔梗”,安徽、江苏等华东地区所产的桔梗,称为“南桔梗”, 我国南北方皆适于种植。

药材以野生桔梗为最佳, 但近年来, 野生桔梗资源采挖殆尽, 恢复较慢, 人工种植普遍开展。

有研究表明栽培桔梗与野生桔梗在株高、茎粗等农艺特征上并无显著差异[1]。

栽培桔梗主产于皖北、皖西, 豫南、豫西, 川北, 鄂东, 鲁中, 苏北、苏中, 浙西、浙中, 河北保定地区, 辽南,吉林省长白山地区。

安徽省是桔梗的主要产区, 尤其是皖北阜阳等地, 桔梗栽培面积较大, 产量颇丰。

种子资源一般来源于东北, 南方地区栽培生长周期短, 产量高, 食用、药用均可, 以销往东北、日、韩作为食材为主; 药用, 质量不及东北当地品种[2]。

四川绵阳地区也有近百年的栽培种植桔梗历史,但其药材性状与东北地区所产桔梗略有不同, 其特点是芦头不太明显,芦碗少于4个, 常具分枝,根表面黄白色至黄棕色, 主要在本地使用, 亦有部分销往东北做蔬菜。

以上各地不同产区桔梗中总皂普的含量有一定的差异。

滇西地区曾将瓦草的根用作桔梗, 与正品桔梗比较具有一定差别。

近年调查发现部分中药材市场销售的桔梗中, 常混有石竹科植物霞草、石头花及灯芯蚤缀的干燥根和桔梗科植物轮叶沙参、阔叶沙参、杏叶沙参及长柱沙参的根, 这些均为伪品。

1.2 栽培由于桔梗越来越多的药用、食用及观赏价值被发现,用量大增,野生桔梗资源难以满足大量的市场需求, 因此桔梗的人工栽培研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桔梗适于沙质土壤生长, 喜温和凉爽的气候, 引种相对较易, 种子繁殖, 二年后即可作为食药应用。

刘占生[3]总结了提高桔梗产量的要素, 分别为深翻细耙选好地; 抓住春季搞条播; 重施基肥、巧追肥; 精心管理适时挖。

随着桔梗栽培方法不断改进, 现在已经出现了许多的高产栽培技术, 为桔梗种植者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方法与技术, 为农民的增收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名医别录》曰: 桔梗, 生篙高山谷及冤句。

二、八月采根, 曝干。

桔梗采收多在初春及秋季, 贾树帜[4] 等对桔梗的最佳采收期做了研究, 桔梗根部不同发育期总皂普含量测定以及桔梗药材产量两方面综合考虑, 发现在桔梗营养生长中的后期应为最佳采收期, 在北方为7月上旬, 而南方为5 月下旬。

传统认为桔梗主要以种子繁殖, 为扩大繁殖和育种, 陈震等[5]行了桔梗扦插繁殖试验, 结果发现桔梗茎基部作插条具有较高的成活率, 经NAA激素处理后插条的成活率可大大提高。

另外不同的土壤环境对桔梗的株高、茎粗、根粗等农艺特性具有显著的影响。

药用桔梗生长周期应不低于一年, 研究表明一年生桔梗的总皂普含量仅为2.26% , 二年生桔梗的总皂普含量为3.34%。

通过对江苏药材基地的生产调查发现: 一年生的单株鲜根平均重量为6.739 , 二年生的单株鲜根平均重量为15.56,两年生的桔梗其根的生长量为一年生的231.2% , 故栽培的药用桔梗至少应生长2年以上才能进行采收[6]。

许传莲等[7]测定了东北产不同生长期桔梗中桔梗皂普D的含量, 结果表明秋季9一10月桔梗中桔梗皂普D的含量最高, 进人秋冬季的11月含量急剧衰减, 第2年春季4月含量也较低, 进人5月份开始营养生长, 含量又开始上升。

由此可见秋季9一10月份应为东北地区桔梗秋季合理采收期,春季则为5一6 月份。

吉林农业大学郑毅男教授[8]测定了栽培白花桔梗和野生紫花桔梗中的总皂普以及桔梗皂普D的含量, 结果发现紫花桔梗总皂普和桔梗皂普D的含量均高于白花桔梗, 但紫花桔梗系野生品, 生长年限不能确定。

药理研究表明, 二者的功效基本一致[9]。

有研究表明桔梗种质资源间总皂普含量差异明显, 紫花桔梗的总皂普含量高于白花桔梗; 同样紫花桔梗种质资源之间总皂普含量差异也比较大, 含量最高的是美里紫, 含量最低的是吉林长春种质资源。

卫星搭载对桔梗的蛋白质、超微结构、同工酶以及生物学效应均产生了影响。

此研究结果为桔梗的形态变异太空诱导提供了依据。

研究发现太空搭载处理后桔梗种子SPI代植株生长发育受到了抑制, 太空搭载使桔梗的种子发芽率降低, 成株率以及结实率与地面组比较明显降低, 另外开花期有所延迟, 植株高、单株分枝数量、单株开花率、种子产量等与地面组比较都显著降低。

但太空搭载的桔梗比普通地面桔梗的活性成分(如皂普、街体、多糖类等) 含量明显增多, 特别是桔梗酸、脂肪油、脂肪酸及挥发油等含量高于对照品, 同时木质素、氨基酸的含量也有所增加。

1.3 开发质量问题是影响中药实现现代化、国际化的关键所在。

中药材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药的质量, 而中药材的栽培和生产过程又决定着中药材的质量。

目前我国中药材种植标准化、规范化栽培体系的研究正在实施中, 桔梗规范化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已在安徽省通过鉴定。

与桔梗栽培体系的研究相比, 遗传育种方面的研究相当滞后, 虽然在安徽省培育出桔梗新品种—“太桔号”, 比普通桔梗产量高20 %一50 % , 在北方地区曾培育出“九桔兰花”桔梗, 各地在当地栽培的桔梗中通过系统选育筛选出一些新品系, 但还是远远满足不了桔梗生产发展的需要。

此外, 符合中药材种植规范的桔梗良种繁育基地至今未见建立报道, 致使目前市场上桔梗种子资源存在优良品种奇缺、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 加上部分栽培产区技术滞后、管理水平不高, 多年连续栽培桔梗的部分产区开始出现品种退化、病虫害发生严重、起货年限延长、药材质量下降等问题。

这也是导致药材市场上上等品桔梗紧缺, 次等品严重滞销积压的原因之一。

因此广泛收集桔梗种质资源、培育优良桔梗品种、规范桔梗良种繁育体系、繁育优良桔梗种子、提高优化栽培技术和管理水平、鼓励桔梗资源的研究与开发等应该成为桔梗资源研究和提高桔梗质量的重要课题而得到相关部门和相关研究者的重视。

2 替代资源发展本品目前无有效的替代资源。

3 化学成分研究概况20世纪40年代由日本学者最早开始对桔梗的进行了化学研究。

迄今为止的研究表明除多糖外,其主要成分为齐墩果酸型五环三萜皂苷,其他尚含有黄酮、聚炔、甾体、酚酸、脂肪酸等类型的化合物。

3.1 五环三萜皂苷从桔梗根中分离得到的皂苷均为12烯齐墩果酸型五环三萜皂苷。

通常在3位和28位连糖形成双糖链皂苷。

糖基主要有D葡萄糖、L阿拉伯糖、L鼠李糖、D木糖和D芹糖及其衍生物。

通过酸水解、甲基化,从桔梗中分离到4种桔梗皂苷元的甲基酯[10] 。

这些皂苷元是桔梗皂苷元(latycodigenin ,Ⅰ) 、远志酸(polygalacic acid ,Ⅱ) 、桔梗酸A(platycogenic acid A , Ⅲ) 及桔梗酸A内酯(platycogenic acid A lactone ,Ⅳ)。

从桔梗中还分离得到另2个苷元:桔梗酸B(platycogenic acid B)和桔梗酸(platycogenic acidC) [11] 。

除远志酸(Ⅱ型) 外,其他类型的苷元为桔梗所特有。

至今,从桔梗根中共分离得到27 种皂苷。

依据皂苷元的不同,将桔梗皂苷分为4种类型(Ⅰ~Ⅳ) 。

在这27种皂苷中,以Ⅰ型(16种)和Ⅱ型(8 种) 为主,而基于苷元桔梗酸B和桔梗酸C皂苷至今尚未从桔梗中分离得到。

另外,文献中提到platycodisideC[11 ] ,其结构至今未能阐明。

3.2 黄酮类化合物黄酮类成分主要存在于桔梗植物的地上部分。

有9种黄酮类成分(37~45) 。

从日本产桔梗花中分到一种花色素:飞燕草素二咖啡酰芦丁醇糖苷(platyconin ,37) [12 ] ,是最早从桔梗中分离得到的黄酮类化合物。

近些年从日本产桔梗种子中分离到5种黄酮类化合物(38~42)。

最近从波兰产桔梗的地上部分检测到4种黄酮,以芹菜素7O葡萄糖苷(apigenin 7 O glucoside ,43) 为主,还含有木樨草素(luteolin ,44) 、芹菜素(apigenin ,45) 及化合物41[13 ] 。

这些化合物主要为二氢黄酮(38~39) 和黄酮(40~45) 及其苷类化合物。

3.3 酚类化合物从韩国产桔梗根的石油醚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种具有抗氧化活性的酚类化合物(46 、47) [14 ]见图3 。

从波兰产桔梗的地上部分还鉴别出12种酚酸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13] 。

3.4 聚炔类化合物从桔梗的须根中鉴别出2种聚炔类化合物lobetyol (48)和lobetyolin (49) ,从其培养物中还鉴别出另一种聚炔类化合物lobetyolinin (50) [15 ] ,见图4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