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学的哲学启示
量子力学的哲学与思考

量子力学的哲学与思考量子力学是一门研究微观世界的重要学科,它揭示了微观粒子在行为和相互作用中的非经典性质。
除了其在科学领域的应用之外,量子力学也引发了人们对于世界本质、现实的本质以及意识与观察者的关系等哲学问题的思考。
本文将从哲学角度探讨量子力学所涉及的一些重要概念和思维方式,探索其对于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方式的影响。
一、不确定性原理与现实的观测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是其最基础的原理之一。
它指出,在测量一个粒子的位置时,我们无法同时准确地知道其动量;而测量其动量时,我们无法同时准确地知道其位置。
这种不确定性挑战了经典物理学对于粒子行为的可预测性的观念。
这也引发了人们对于现实的观测方式的思考。
传统的观念认为,现实是客观存在的,观测者只是被动地接受和记录事物的状态。
然而,在量子力学中,观测的结果和观测者本身的状态是相互关联的。
这种观测者和观测之间的关系给予了观察者主动的角色,挑战了我们对于客观现实的理解。
二、波粒二象性与物质实体的本质波粒二象性是量子力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根据波粒二象性原理,微观粒子既具有波动性质又具有粒子性质。
当进行波动性实验时,如双缝干涉实验,微观粒子会表现出干涉条纹;而进行粒子性实验时,如粒子在屏幕上投影,微观粒子则呈现出离散的位置。
波粒二象性挑战了我们对于物质实体本质的传统观念,即认为物质是由离散的、确定的实体构成的。
它揭示了微观世界的复杂性和混沌性,也引发了人们对于世界的本质及其真实性的哲学思考。
三、量子纠缠与意识的角色量子纠缠是指两个或多个粒子在某些属性上相互联系,无论它们之间的距离有多远。
当一个粒子的状态发生改变时,与之纠缠的粒子的状态也会瞬间发生对应的变化,即使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物理学上是不可能的。
这一现象挑战了传统物理学中关于信息传递速度的限制。
而量子纠缠现象也引发了对于意识与观察者在量子系统中的作用的思考。
有学者提出,意识的介入可能会影响量子系统的演化,进而影响观测结果。
量子力学的哲学思考与解释

量子力学的哲学思考与解释引言量子力学是现代物理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研究微观粒子的行为和相互作用。
然而,尽管量子力学在科学界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和验证,但它的哲学思考和解释仍然存在许多争议和困惑。
本文将探讨量子力学的哲学思考与解释,并试图解答一些与之相关的问题。
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不确定性原理、波粒二象性、量子纠缠和量子跃迁等。
其中,不确定性原理是量子力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指出在某些情况下,我们无法同时准确地确定微观粒子的位置和动量。
这与经典物理学中的确定性原理形成了鲜明对比,引发了对现实的本质和人类认识能力的思考。
哲学思考:观察者的角色量子力学中的观察者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思考点。
根据哥本哈根解释,观察者的存在对于量子系统的测量结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换句话说,观察者的意识和行为会导致量子系统的状态塌缩,从而产生确定的测量结果。
这引发了一系列关于意识、观察者和现实之间关系的争论。
有人认为观察者的存在是量子力学的局限性,而另一些人则主张观察者是量子力学的一部分,意识与物理世界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解释:多世界诠释对于量子力学的解释,多世界诠释是一种备受争议的观点。
根据多世界诠释,当量子系统发生塌缩时,宇宙会分裂成多个平行世界,每个世界都对应着可能的测量结果。
这种观点认为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是由于我们只能感知到自己所处的一个世界,而不是整个宇宙。
多世界诠释提供了一种对量子力学的统一解释,但也引发了对于“世界”的定义和存在的讨论。
哲学思考:测量问题测量问题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重要难题。
根据量子力学的数学表达,当一个量子系统处于叠加态时,测量结果会塌缩为一个确定的值。
然而,具体的测量结果却是随机的,无法通过任何已知的物理规律来预测。
这引发了对于测量过程的本质和测量结果的起源的思考。
一种解释是,测量结果的随机性是由于量子系统与测量仪器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的。
但这种解释并没有完全解决测量问题,仍然存在许多未解之谜。
量子力学的哲学思考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量子力学的哲学思考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量子力学的哲学思考: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引言:量子力学作为一门探索微观粒子行为的学科,运用数学模型描述了微观世界中诸多奇特现象,同时也引发了对物质与意识之间关系的哲学思考。
本文将探讨量子力学与哲学的交叉领域,探索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一、物质的本质:粒子与场在传统的物质观念中,物质被视作由粒子组成的实体。
然而,量子力学的发展揭示了物质的另一层面。
根据波粒二象性理论,粒子既表现为粒子性,也呈现出波动性。
量子力学的数学描述采用了波函数,揭示了微观粒子的概率性质。
此外,量子场论也指出,物质并不仅仅是由离散的粒子构成,还可以被视作一个连续的场。
这种对物质本质的新理解挑战了传统的物质观念,使我们重新审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二、观察者效应与意识参与观察者效应是量子力学中一个重要的现象,即观测行为本身会影响到被观测系统的状态。
这一现象引发了对意识是否对物质起作用的思考。
一些学者认为,观察者的意识参与导致了观察结果的变化,进而认为意识是物质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例如,著名的双缝实验中,当实验者知道实验是单粒子通过时,粒子表现出粒子性;而当实验者不知道实验是单粒子通过还是波通过时,粒子表现出波动性。
这似乎表明认知意识对物质行为有影响。
三、超越空间与时间:信息的非局域性量子力学揭示了超越传统空间和时间观念的现象。
量子纠缠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即在一对纠缠粒子中,当一个粒子的状态发生改变时,另一个粒子的状态会立即改变,无论它们之间的距离有多远。
这种非局域性的现象提出了一个问题:意识是否能在无限远的地方产生影响力?某些学者提出了“超越空间和时间的普遍意识”理论,认为意识可能与量子纠缠具有某种关联,可以实现超越空间和时间的信息传递。
四、综合观点:物质与意识的交互作用总结以上讨论,量子力学揭示了物质的奇特性质,并启发了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哲学思考。
有人倾向于认为意识是一种独立于物质的存在,可以对物质产生影响;而另一些学者则主张物质与意识是彼此交织、相互作用的。
量子力学与哲学的相遇不确定性原理

量子力学与哲学的相遇不确定性原理你是否曾想过,当现代科学的量子力学遇上古老的哲学时会擦出怎样的火花?量子力学作为一门探究微观世界行为的科学,不确定性原理正是其中最具有哲学意味的概念之一。
本文将探讨量子力学与哲学相遇的奇妙之处,以及不确定性原理在其中的角色。
量子力学的微观世界量子力学是描述微观粒子行为的科学,颠覆了传统物理学的观念。
在微观世界中,粒子并非像经典物理学所描述的那样可预测轨迹,而是呈现出一种奇特的波粒二象性。
这种二象性让人不禁联想到哲学中关于现实与观察者之间关系的思考。
不确定性原理的启示不确定性原理是量子力学的基石之一,由著名物理学家海森伯提出。
该原理指出,在测量一粒微粒的位置和动量时,我们无法同时确定它们的精确数值。
这种不确定性并非技术上的局限,而是自然界固有的本质。
这种无法完全确定的性质引发了人们对于认识论和现实本质的思考。
哲学与现实的融合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原理给予了哲学更多的启示。
在传统哲学中,人们认为世界是确定的,而在量子力学中,不确定性却成为了一种常态。
这种思想碰撞引发了人类对于自由意志、命运和观察者效应等问题的重新思考。
量子力学与主观世界的联系量子力学的奇特现象,如量子纠缠和波函数坍缩,似乎与我们所熟知的客观世界格格不入。
然而,正是这种主观性和客观性的交织,让量子世界变得更加神秘而吸引人。
哲学中关于观察者效应和认识论的思考也在这里得到了呼应。
不确定性原理的思辨不确定性原理并非仅仅是一种物理学原理,更是一种对于现实本质的思辨。
它揭示了世界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也让人们重新审视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和角色。
在量子力学与哲学的相遇中,不确定性原理扮演着连接两大领域的桥梁。
在这场量子与哲学的碰撞中,我们或许能够更深入地探寻宇宙的奥秘,也更加谦卑地面对自身的认知局限。
量子力学与哲学的相遇,不确定性原理的哲学意味,正是一场思维盛宴,让我们不断探索未知的边界。
当我们站在宇宙的边缘,审视着量子世界的奇迹,我们或许能体会到自身渺小的也不禁为宇宙的神秘而心生敬畏。
量子力学的启示和感悟

量子力学的启示和感悟
量子力学是物理学领域中的一项杰出进展,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关物质和能量如何相互作用的激动人心的启示。
以下是一些量子力学对我们的启示和感悟:
1. 量子态:量子力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量子态,它描述了
粒子的状态。
量子态不是经典物理中的线性集合,而是非线性的,其中粒子的状态不是唯一的,而是可以通过测量来不确定性地确定。
这种非线性性是我们对物质世界的认知的一个巨大突破。
2. 量子纠缠:量子纠缠是量子力学中的另一个奇妙现象,它描
述了两个或多个粒子之间的关联。
当两个粒子纠缠在一起时,它们之间的状态将紧密相关,无论它们之间的距离有多远。
这种现象使我们能够想象出一种更为复杂的物质结构,以及更为高效的量子计算。
3. 不确定性原理:量子力学中的另一个基本定律是不确定性原理。
它指出,在某些情况下,我们不能同时准确地知道粒子的位置和动量。
这个原理告诉我们,粒子的状态是不确定性的,而不是确定的。
4. 量子隧道效应:量子隧道效应是量子力学中的另一个奇怪现象,它描述了粒子有可能从不可能的状态中穿过去。
这种现象使我们能够想象出一种更为高效的能源转换技术,以及更为高效的量子计算。
量子力学给我们提供了许多令人惊叹的启示,激发了我们对于物质和能量如何相互作用的深入思考。
通过学习量子力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质世界的本质,以及如何探索更为高效和高效的技术和能源转换方法。
量子力学对哲学教学的启示

量子力学对哲学教学的启示量子力学作为一门现代物理学的重要分支,对于我们理解微观世界的规律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然而,除了在物理学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之外,量子力学所蕴含的一些概念和原理也可以为哲学教学提供启示。
本文将探讨量子力学对哲学教学的影响,以及如何运用量子力学的思维方式来丰富哲学课程,激发学生的思考与创造力。
1. 不确定性原理与思辨精神在传统的哲学教学中,人们往往习惯于追求确定性和逻辑上的严谨。
然而,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告诉我们,在微观世界中存在着不可预测性和概率性。
这种对不确定性的接受和包容,可以启发哲学教学更深层次的思辨精神。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思人类对于真理的追求是否存在局限性,以及如何在面对未知和模糊性时保持开放的心态。
2. 波粒二象性与多元观念量子力学中著名的波粒二象性概念表明微粒既表现为粒子又表现为波动,这种“既是A又是非A”的悖论给予了哲学教学关于多元观念的重要启示。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接纳事物的多重性和复杂性。
通过思考波粒二象性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事物并非绝对对立,而是存在着互相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关系。
3. 纠缠态与整体观念量子力学中的纠缠态现象表明,在某些情况下微粒之间存在着无法解释的纠缠关系,即使它们相隔很远也会同时发生相互影响。
这种整体性观念挑战了传统事物之间独立存在的看法,为哲学教学提供了跨越个体边界、探索整体联系的新思路。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纠缠态现象,可以促使他们超越单一主体观念,拓展对整体认知和平等共融意识。
4. 测不准原理与认知局限性测不准原理是量子力学中一个重要概念,指出我们无法同时准确地测量微粒的某些共轭变量,比如位置和动量。
这种测不准原理呼应了哲学思考中关于认知局限性和主观性的讨论。
在哲学教学中引入测不准原理可以帮助学生意识到认知自身存在的局限性,并从而审视人类认知能力在探索世界时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5. 薛定谔方程与潜在可能薛定谔方程是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状态演化的基本方程之一,其带有随机性和概率性质。
量子力学的哲学意义

量子力学的哲学意义量子力学是一门研究微观世界的物理学科。
它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之一,而其重要性不仅体现在物理学领域,还有其对哲学的深远影响。
量子力学从不同的角度挑战了人类对世界的基本认识,从而掀起了一场哲学思想的颠覆。
本文旨在探讨量子力学在哲学领域所产生的意义。
涉及原理首先,量子力学的原理凸显了人类自身在认识世界方面的局限性。
在当代物理学中,被认为是最成功的理论是“标准模型”,该理论包含了大量实验证据和预测。
然而,这个模型其实是一个近似的模型,因为它无法完全描述微观世界的行为。
在量子力学中,更确切的说法是:“你永远无法确定粒子在任何特定时刻的位置和速度。
”微观粒子像是自己决定了是否露面,直到我们做出测量之前,它们可能处于多个位置上,而且它们离开后仍然会保持这种状态。
也就是说,无论如何,我们都无法完全了解微观世界,这种考虑方式有重大的哲学意义。
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有限,是一种主观认知,或者说是类比思维,因为我们只能根据经验和已知的规律来猜测未知的规律。
然而,量子力学的原理告诉我们,世界是愈发的难以理解。
这意味着,人类将永远不能解释一些事情,而且可能只能接受这个错误和局限性。
这种认识颠覆了这种类比思维的传统思考方式,并促使我们以不同的眼光看待整个世界。
涉及叠加态其次,量子力学的叠加态理论挑战了人类对于现实的观念。
量子力学中的“叠加态”是指,在没有测量的情况下,量子物理系统可以同时处于多种可能性,一旦测量,该系统就会进入其中一种状态。
这种理论对于哲学而言有着深刻的启示,因为它引发了人们在物理客观与认知主观之间的思考。
一方面,叠加态的存在暗示着一种新型的现实观念——现实并不是一个事实,而是一种可能的状态。
这种认知可能会引起人们对现实、经验和客观世界本身的重新评估。
从这个角度来看,叠加态为哲学提供了一个丰富和深刻的概念,即“现实的多重性”。
另一方面,叠加态也促使人们思考主观影响量子物理系统的可能性。
这种想象可能会使人们对客观事实的定义产生质疑。
量子力学的哲学思考与意义探讨的新视角

量子力学的哲学思考与意义探讨的新视角量子力学作为物理学的基石之一,涵盖了一系列研究微观世界的定律和现象。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定律到实验准备与过程,探讨量子力学的哲学思考与意义的新视角。
在探讨实验的应用和其他专业性角度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些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
量子力学是描述微观粒子行为的物理学理论。
其中最重要的定律之一是薛定谔方程,描述微观粒子的量子态演化。
薛定谔方程是一个波动方程,可以用来计算粒子的波函数(描述粒子状态的函数)。
波函数的模的平方给出了找到粒子在不同位置的概率。
实验准备是进行量子力学实验的关键步骤之一。
一般来说,实验准备包括三个关键方面:样品制备、实验装置搭建和测量方案设计。
首先,样品制备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步骤,不同的实验对象需要不同的制备方法。
例如,在研究光学效应时,我们可能需要制备精细结构的光学样品,如光学晶体或光学纤维。
而在研究粒子间相互作用时,可以通过将样品加入特定媒介或制备微小器件来实现。
接下来,实验装置的搭建是确保实验可行性和准确性的关键。
在量子力学实验中,我们通常需要创建一个能够隔离外界扰动的环境,以减少测量的误差。
这可以通过构建实验室环境、使用隔离装置或使用特定材料来实现。
最后,测量方案的设计是确保实验结果可靠性和精确性的关键。
量子力学实验通常涉及到对微弱信号的测量,因此需要设计高灵敏度的测量方法。
常见的测量方法包括干涉测量、测量微弱的能量或电荷变化等。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遵循实验的详细步骤和操作指南,以确保实验的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例如,在进行描绘粒子位置的实验中,我们可以使用干涉仪测量粒子的位置,利用多次重复测量来获得平均结果,并记录相关数据和测量结果。
实验在量子力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量子力学的研究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微观粒子的行为和性质,从而推动了诸如半导体器件、激光技术、纳米材料等领域的发展。
例如,在激光技术中,我们可以利用量子力学的原理来解释激光的产生、传播和干涉等现象,并根据这些原理来设计和优化激光器的性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量子力学的哲学启示编辑整理:正心世界的本源是什么?宇宙是怎样形成的?生命是如何产生的?意识是怎么回事?这些问题应该是我们大多数人曾经冥思苦想过的问题。
对人类来说,以上问题不可能有直观和确定不疑的答案,因为没有人曾经见证过宇宙的形成,生命产生时也还没进化到人类,这些问题也不可能通过科学验证的方法找到答案。
所以,人类对以上问题的解答,主要还是依靠宗教和哲学。
当一种理论能够圆满地解释所有与它相关的现象时,那我们就认为这种理论接近了真理。
曾经,科学是作为神学的对立面出现的。
科学的发展,解释了很多人们以为很神秘的现象,破除了人们的各种迷信。
科学的观念是如此地深入人心,也使人们对建立在经典物理学(相对量子力学而言,经典物理学主要研究宏观世界)之上的唯物主义深信不疑。
在中国,经常是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是相信世界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派生的,因为唯物主义是中国的官方思想,唯物主义教材是学校的官方法定课本。
如果说唯物主义是真理,那它必须符合真理的条件,即对所有与它相关的现象都能给出圆满的合理的令人信服的解释。
但是,目前来看,下面的两个问题是唯物主义很难解释的。
首先,科学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解释就是它的“规律性”,或者说是“确定性”,也就是说:一个系统的所有参数都确定的话,下一刻的状态也是确定的。
那么如果我们把整个宇宙看做一个系统,宇宙这一刻的状态是由上一刻的状态决定的,继续往前不停地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宇宙这一刻的状态从宇宙诞生那刻起就已经决定了。
然后我们再往后推,宇宙未来每时每刻的状态早在宇宙诞生时就已经确定好了,我们生活在一个早已设计好的世界里。
再接着想,世界是物质的,生命也是物质的一种形式,那是不是说从出生那刻起,我们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继续往前推,是不是宇宙诞生那刻起,我们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再接着想,意识是物质派生的,也是物质的一种形式,那人的意志必定是不自由的,一个人的所思所想其实不是自己的所思所想,你今天的所思所想从你出生那刻便确定了,甚至可以说从宇宙诞生那刻就确定了。
生命毫无意义和价值,一切都是宿命,你同意吗?第二个问题,物质世界是运动的,物质世界的运动是遵循能量守恒定律的,推动物质世界运动的第一个推动力从何而来呢?作为经典物理的创始人,牛顿是世界上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牛顿正是因为无法解释上面这个问题,晚年转向了神学研究。
现在,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吗?显然,建立在经典物理学基础之上的唯物主义不能对以上两个问题给出合理的解释。
19世纪末,量子力学诞生。
量子力学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使物理学最底层的基础理论出现了非常多的变化,对科技树上层的影响可以用匪夷所思来形容。
自牛顿以来建立的经典物理学大厦,早已轰然倒塌,而建立在经典物理学基础之上的唯物主义必须拿来重新审视。
量子力学带给我们的哲学启示大多都与唯物主义思想有关,下面分别论述。
第一、世界是客观实在的吗?即使在量子理论诞生一百年以后的今天,大多数人对我们周围世界的理解仍然停留在传统物理学的层次上,就像量子力学问世以前大多数科学家所认为的那样:我们周围的世界是独立存在的。
就是说:它是由物体(如桌子、椅子、行星、原子)组成的。
这些物体就在那里存在着,不管我们观察它们与否。
按照这种哲学,宇宙是这些独立存在的物体的集合,它们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事物的整体。
原则上,只要我们把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对事物的扰动缩减到足够小的程度,那么在我们对事物的观察之前和之后,物体实际应该具有同一的或连续的动力学属性( 如位置、动量和能量)。
于是原子和电子只不过是一些“小东西”,它们与“大东西“的差别仅在于尺度的不同,在别的方面,其实在性的地位没有本质上的不同。
这个关于世界的图像比较符合我们通常对自然常识的理解,所以容易被人接受。
爱因斯坦称它为“客观实在”,也就是说:外部事物的实在性地位并不依赖于一个有意识的个体的观察。
然而恰恰是这个看似无可厚非的常识观念,波尔运用量子的哥本哈根解释的哲学向它提出了挑战。
波尔认为:在对某个量子物体实行一次测量之前,就把一组完全的属性委归于它,那是没有意义的。
比如,我们要选择测量某个量子物体的位置或是动量,则不可能在测量之前该粒子就具有这些量的特定值。
如果我们决定测量位置,其结局是粒子在某处。
反之,如果我们测量动量,就可以得到一个运动着的粒子。
在第一种情况中,测量完成之后,粒子就不具有可知的动量属性;在后一种情况中,粒子则无定域。
从量子波的存在状态即不确定状态中,可以测得无数的位置和动量的属性。
只是测量的结果都不会超出普朗克常数的限定。
因此,我们可以把量子波的状态理解为无数可确定状态的叠加。
我们知道,用于测量的设备本质上也是由量子组成的量子系统,因此,在我们的测量过程中,被测量的量子波会与测量设备的量子系统进行耦合,然后缩编成具体实在的状态。
一个量子波会缩编到何种具体实在的状态,则取决于测量它的测量系统。
也许你对上面的话还不太理解,那就说简单点:某次测量取得的数据是被测量者和测量系统(仪器、测量者等)相互作用的结果。
某次测量对被测量者的测量结果,只对本次的测量系统来说是有意义的。
当测量系统发生变化时,对被测量者的测量结果也随之发生变化。
也许你对上面的话还是不太理解,那就打个比方:我们大多数人用眼睛观看树叶时,我们看到了绿色;当患有红色盲的人用眼睛观看相同的树叶时,他看到的是黄色;落在这棵树上的苍蝇和蜻蜓有着不同于人类的复眼,当它们用复眼观看树叶时,会看到什么颜色呢?我想一定不会和我们人类一样吧。
那我现在问你,你现在还认为我们通常所说的绿色是客观实在的吗?再打一个比方:当一个人用眼睛观看裸露的人体时,他看到的是皮肤或者说是肉,而当医生用医院的X光机拍摄人体时,呈现出来的图像是体内的骨骼。
如果我们把人的视觉系统和X光机看做两个测量系统的话,它们对相同的被测量者测量出了不同的结果。
那我现在问你,你认为肉是客观实在的,还是骨骼是客观实在的?由此,我们所能得到的哲学启示就是:事物只有在矛盾体中,和矛盾的对立面相互作用时才有它的意义和价值;并不存在一个独立于精神世界之外的客观实在的物质世界。
其实,佛祖早就说过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唯物主义,可以入土为安了。
第二、一切都是宿命吗?量子力学中有一个“薛定谔波动方程”,说明粒子以概率的方式出现。
波恩根据“薛定谔波动方程”提出了“几率波”的概念,即粒子会随机出现在任何地方。
海森堡进而提出了“不确定性原理”:粒子的动量和位置是无法同时测准的。
爱因斯坦不同意上面这些理论,他说:“上帝不会掷骰子”。
波尔则针锋相对:“亲爱的爱因斯坦,请不要指挥上帝做什么”。
随后爆发了旷日持久的关于“隐变量”的著名争论,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经典物理学派认为:之所以有“不确定性”,是因为“隐变量”没发现而已,这一派的观点我们可以称之为“宿命论”。
以波尔为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则坚持认为“不确定性”是粒子的基本性质,这一派的观点我们可以称之为“随机论”。
几十年后,贝尔提出了“贝尔不等式”,用定量化的实验来验证一个哲学思辨问题,最终的实验结果表明,“随机论”击败“决定论”获胜。
再后来观测到的量子纠缠现象和“延迟实验”都证明了“随机论”是正确的。
现在大家是不是松了一口气,我们每个人都是还有改变命运的可能的。
“随机论”战胜“宿命论”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建立在客观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宿命论”是错误的,因此可以反推出客观唯物主义是错误的;人的意志是自由的,或者准确地说意志至少是部分自由的(看你的业力大小啦);人的命运不是注定的,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改变的(高僧说:当下是改变命运的关键,愿力是转变业力的核心)。
第三、推动世界运动的第一推动力从何而来?提出“不确定原理”的海森堡把“不确定原理”翻译成一句意味深长的通俗的话,抛给了哲学家:“在因果律的陈述中‘若确切地知道现在就能预见未来’,这句话错误的并不是结论,而是前提,因为我们不知道现在的所有细节,这是一种理论原则”。
当我们提到因果律的时候,很多人会认为在说佛教的因果报应。
实际上,所有现代科学都是在研究因果关系的,没有因果律也就没有现代科学。
海森堡首先肯定了因果律是正确的,但他认为“因”是随时变化的,是无法把握的,从而“果”也就有了不确定性。
这就好像是一个本应做惯性运动的物体,不停有力施加给它,让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而这个力来自物体内部,这符合质能守恒定律吗?如果能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也就解决了“推动世界运动的第一个推动力从何而来”这个问题。
假如有一个人开始时站在某个地方,然后他向前走了几步,这时既没有人推他,也没有风刮它,显然促使他向前移动的力并非来自他的身体外部。
我们知道,这个推力来自他的身体内部,是他的身体消耗能量产生的,而他消耗能量是他的意识作用的结果。
意识发生作用时意识本身会发生变化吗?佛祖说过:“无常无断乃名中道”,“守恒”是这个世界不变的真理。
所以,当意识发生作用时,意识本身是肯定会发生变化的,否则意识就成了一台永动机。
一个人向前走动,他的位置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却觉察不到他意识和身体内能量的变化。
同样的道理,当粒子随机地选择某种状态时,它的内部很可能同时发生了其它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是我们还没有观测到的。
“因”的这种随时变化的特性和意识具有随机选择性的特点是一致的,所以致使“因”发生变化的动力只能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因此,推动世界运动的第一推动力就来自我们的意识。
在佛教的《楞严经》中,佛祖详细说明了世界的本源、宇宙的形成、生命的产生等问题,确立了“心”的本体性地位,其哲学思辨穷根究底、圆融无碍。
对佛教有所研究的人会发现,量子力学的基本的哲学启示与佛教中的哲学思想是高度契合的。
这不禁让人想起物理学的一个趣言:当我们努力攀登科学高峰的时候,发现佛教徒早就在山顶等我们了。
量子力学还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科学,科学界在量子力学解释上还存在着很多分歧,很多更深层次的理论等待科学家去深入研究和发现。
但量子力学毕竟已经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对这些成就的观察和思索,使我们对物质世界的不确定性和非实在性、世界的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以及意识的能动性有了新的认识。
这将引导我们重新建立新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对真理的认识和信仰。
本文写作主要参考资料:1、《鬼话连篇:荒诞量子力学》;2、《量子力学的哲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