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试题(人民版选修4)(历史)
高中历史 1.2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 唐太宗每课一练 人民版选修4

高中历史 1.2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每课一练人民版选修4一、选择题1.唐太宗选官不拘一格,最能体现他“外举不避仇”的用人风格的是( ) A.提拔尉迟敬德B.提拔房玄龄C.起用杜如晦 D.重用魏征2.唐太宗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其实质是( ) A.争取民心,稳定社会秩序B.维护正常封建统治秩序C.以百姓利益为施政核心D.增强国力,恢复社会经济3.有人曾说:“类似西方的分权制衡的政体,在(中国)古书上,亦未尝无相类的制度……”他所指的制度是指 ( ) A.西周分封制 B.西周宗法制C.唐朝三省六部制 D.清朝军机处4.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
这种情况的出现得益于唐太宗 ( )A.休养生息政策 B.仁义为本原则C.民族团结政策D.对外开放政策5.假如你生活在唐太宗时代的长安,不可能看到的社会现象是 ( ) A.鸿胪寺官员接待朝鲜的使者B.唐朝贵族迎娶罗马商人之女C.日本人在唐政府中担任官职D.唐太宗下令禁止摩尼教传播二、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凡事皆需务本。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
凡营衣食,以不失其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
若兵伐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唐太宗言论节选材料二太宗得鹞,绝俊异,私自臂之,望见郑公(魏征),乃藏于怀。
公知之,遂前白事,因语古帝王逸豫,微以讽谏。
语久,帝惜鹞且死,而素严敬征,欲尽其言。
征语不时尽,鹞死怀中。
——唐笔记小说集《隋唐嘉话》(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及其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反映的本质问题,并分析这种风气形成的主要原因。
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网民“远方的云”对唐太宗的评价:“青年闯将,建唐立功,一统天下,战功赫赫,杀兄逼父,夺位登基,贞观政绩,流芳千古,反躬自省,一代名君。
”材料二毛泽东也曾说过:“领导干部归结起来只有两件事,一是出主意,二是用干部。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四: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同步练习及答案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同步练习(一)一、选择1、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原因的叙述,不适合的一项是()A、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B、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政治比较清明C、农民占有一定土地,生产时间有所保证D、唐太宗把地方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两级2、下面有关“贞观之治”的认识,正确的是()A、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百姓富足安康,是封建时代有名的“治世”B、唐太宗个人作用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因素C、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因素D、隋末农民战争迫使唐高祖吸取教训,调整政策,从而出现了“贞观之治”3、唐太宗时期,十部宫廷音乐中出自天山以南的就有三部,当时控制这一地区的少数民族是()A、东突厥B、西突厥C、吐蕃D、回纥4、史载:唐太宗时曾有大臣奏请修长城,太宗一笑这,曰:“安事苦民。
”对这一史实理解正确的是()①唐太宗缺乏应有的文物保护意识②唐初远边患,长城已无防御作用③唐太宗重视发展经济,不愿浪费人力、物力④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使边境少数民族归附唐中央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5、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其根本目的是()A、当一代贤明君主B、减少决策失误C、笼络人才D、维护封建统治6、“夫治国犹如栽树,本要不摇,则枝叶茂荣。
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这反映了唐太宗()A、民贵君轻的思想B、农业为本的思想C、君治为本的思想D、强调“存百姓”的思想二、阅读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贞观四年,(唐太宗)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按:隋炀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
……张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毕工,隋人解体。
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弊。
以此言之,恐甚于炀帝远矣。
”————《贞观政要》材料二:上(唐太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宣即为之罢役。
2019年人民版历史选修四人物评说练习:专题一 二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二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1.唐太宗论“明君”执政之“君道”,为此后历代帝王所推崇。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贞观元年,太宗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定法律,并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不可“任情以轻重”。
此后,太宗又提出:“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岂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何谓为明君?”魏征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
”太宗以为然,并说“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
贞观期间,太宗屡屡对“一士之谔谔(直言)”表示“此言是也,当为卿改之”,并赐绢帛。
贞观六年,太宗对侍臣说:“‘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1)根据材料,就“明君”执政概括唐太宗的“君道”内涵。
(2)从帝王政治的视角出发,综合评价唐太宗的“君道”。
参考答案(1)内涵:严肃法令,遵守法律;减少独断,广任贤良;兼听纳谏,鼓励直言。
(2)评价:唐太宗的“君道”是古代开明政治的典范,促成了封建治世的出现,成为古代治者的“明君”理想;但唐太宗的“君道”是为了维护李唐王朝的统治,其实施有赖于帝王的个人品质,唐太宗晚年背离了自己的这一“君道”。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
他强调以民为本,常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轻徭薄赋,让老百姓休养生息。
太宗认识到虚怀纳谏的重要性,从谏如流,他在位20多年间,进谏的官员不下30余人,其中大臣魏征一人所谏前后200余事,数十万言,皆中切时弊,对改进朝政很有帮助。
太宗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他认为只有选用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达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贤若渴,曾先后5次颁布求贤诏令,并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以使更多的人才显露出来。
新人教版历史选修四: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练习及答案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基础达标(36分)1.下列关于“贞观之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隋末农民战争迫使唐初统治者吸取教训B.唐的统一与安定为“治”的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C.唐太宗的个人作用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性因素D.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创造繁荣的基础解析“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是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C项过分强调了唐太宗个人的作用,英雄人物不能单独创造历史。
答案 C2.《步辇图》描绘松赞干布的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凭借先进的经济文化形成对周边民族的巨大向心力B.采用册封的方式迫使少数民族政权臣服唐政府C.通过互派使者的方式维持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D.通过和亲的手段有效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解析结合史实进行判断。
与吐蕃是和亲而不是册封和互派使者的方式,因此B、C两项错误;当时吐蕃不在唐朝的管辖范围之内,因此D项错误。
答案 A3.唐太宗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抚九族以仁,这一政策说明当时( )。
A.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B.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C.各族之间关系一直非常和睦D.统治者通过册封各族首领以巩固边防解析“抚”是一种开明的民族政策,更有利于各民族间的友好交往,从而促进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
答案 B4.史载:唐太宗时曾有大臣奏请修长城,太宗一笑之,曰:“安事苦民。
”对这一史实理解正确的是( )。
①唐太宗缺乏应有的文物保护意识②唐初无边患,长城已无防御作用③唐太宗重视发展经济,不愿浪费人力、物力④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使边境少数民族归附唐中央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解析任何朝代边疆问题都无法彻底解决,显然②不对,而①更无根据。
答案 C5.“西藏的布达拉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初为唐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营建,清代重修。
‘布达拉’,梵语意为佛教圣地。
”对上文蕴涵信息归纳完整的是( )。
①藏族在唐时称吐蕃②唐蕃和亲③佛教文化的历史传承④藏族文化在祖国和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③④解析由材料中的“世界文化遗产”可知④正确;由文成公主入藏可知①②正确;由“布达拉”含义可知③正确。
2017历史人民版选修4专题一二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课时作业含解析

一、选择题1.“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该诗讽刺的皇帝是() A.隋文帝B.隋炀帝C.唐高祖D.唐太宗解析:选B。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讽刺的是隋炀帝坐龙舟到扬州游玩。
2.贞观十年,李世民为自己营建陵墓时,特令工匠用青石凿刻自己分别乘六匹战马的浮雕,立于陵前,象征亲身经历的六大主要战役。
在其完成统一的征战中,取得统一战争的决定性胜利的标志是() A.消灭薛举集团B.消灭刘武周的力量C.击败窦建德、王世充集团D.大败东突厥的军队解析:选C。
通过消灭窦建德、王世充两大集团,河南、河北尽归唐朝所有。
中原地区的取得,标志着唐朝取得了统一战争的决定性胜利。
3.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①基本消除了敌对的政治势力②稳固了在唐朝统治集团内部的核心地位③为其登上皇位扫平了道路④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选A。
玄武门之变是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斗争,与扩大统治基础无关,排除含④的选项。
4.观察下图,与下图相关的历史事件()A.稳定了唐朝对西北民族地区的统治B.进一步扩大了唐朝的统治区域C.扩大了唐朝同亚、非等地区的交流D.加强了汉藏两族的交流与团结解析:选D。
《步辇图》描绘的是松赞干布派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
5.北方民族尊唐太宗为“天可汗”的直接原因是()A.与吐蕃建立和亲关系B.在西突厥故地设北庭都护府C.妥善安置东突厥降众D.册封回纥首领怀仁可汗解析:选C。
北方民族为突厥,A、B两项可直接排除,D项为唐玄宗的功绩,只有C项属于唐太宗的功绩。
6.“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繁荣。
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反映了唐太宗() A.民贵君轻的思想 B.农业为本的思想C.君治为本的思想 D.心存百姓的思想解析:选D。
从材料信息看,唐太宗认为只有百姓安乐,才有国家的强盛,这是一种心存百姓的思想。
7.导致“贞观之治”出现的因素不包括()A.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B.确立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C.开创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考试制度D.唐太宗知人善任、兼听纳谏解析:选C。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教版选修4课后检测: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记一记填一填一、建功立业1.劝说李渊在晋阳起兵,推翻隋朝。
2.为李渊称帝和铲平割据势力、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
二、夺取王位:发动“玄武门之变”,射杀李建成和李元吉,最终登基。
三、“贞观之治”的出现1.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发展。
2.原因(1)吸取隋亡教训。
(2)选贤任能,虚怀纳谏:唐太宗选官不拘一格,任用太子谋士魏征;用人扬长避短,提拔房玄龄和杜如晦为左右仆射。
(3)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4)以民为本,慎用刑法:制定《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
(5)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精微点拨:“贞观之治”调整了统治政策,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并不能改变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治世”的繁荣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广大劳动人民基础之上的。
四、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1.措施:武力讨伐,随后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
2.加强管理:在东突厥故地设羁縻府州,以突厥首领为都督。
在西突厥故地设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
3.册封首领:630年,西北各族首领请尊唐太宗为“天可汗”,他们的后嗣由唐朝册封。
4.和亲: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和亲。
五、开放的对外政策1.政策(1)积极开放的政策:交往的范围广,涉及亚洲、非洲地区的许多国家。
设置了鸿胪寺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
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在中国居住、做官,与中国人通婚。
堕婆登、拂菻遣使来唐,唐太宗都复信答礼,并回赠物品。
(2)宽容的宗教政策:佛教经典大量传入中国,并被译为汉文,派玄奘到天竺取佛经。
景教、回教、摩尼教传入中国。
朝鲜、日本僧人到唐都游学。
2.作用(1)唐太宗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
(2)使朝鲜、日本等国家得到发展,加快了日本的封建化进程。
六、晚年的反省(1)晚年治国策略的失当:少于纳谏,大修宫殿。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第1单元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测试)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测试)1.唐太宗的主要政绩包括()①重用人才②善于纳谏③完善科举制④轻徭薄赋⑤减轻刑罚A.①②③B.②③⑤C.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答案:D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善于用人,他在位时重用敢于犯颜直谏的魏征,任用房玄龄、杜如晦,人称“房谋杜断”。
贞观年间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减轻刑罚。
故①②③④⑤均符合题意,所以应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基础性的题目。
2.贞观元年,唐太宗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
”这说明唐太宗()①尊重法律的独立性②认可皇权有限③主张法权高于皇权④重视法制建设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C解析:分析:即不能由我一个人说了算,就应当按照法律办,由可以看出唐太宗重视法治建设,尊重法律的独立性、认可皇权有限,但没有主张法权高于皇权,这也不符合古代中国的史实,因此①②④符合题意,故选C。
点评: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材料引文主要强调了法律不是我(太宗)一个人的法律,而是天下所有人都应当遵守的(法律)。
3.唐朝时期中国以博大的胸怀拥抱世界,实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
下列不能反映这一文化政策的是( )答案:D解析:分析:“博大的胸怀拥抱世界”、“开明、兼容”,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唐朝身穿丝绸的妇女反映的是唐朝时期中国贵族妇女的社会生活状况,并不能反映唐朝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唐朝文化政策的准确理解。
解题时抓住题干中的核心信息、4.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下列史实反映了唐太宗这一思想的是()①在东突厥故地设置羁縻府州②以文成公主赴吐蕃和亲③设鸿胪寺接待各少数民族④提出“示存异方之教”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A解析:分析:这一题属于唐朝民族关系的史实,材料反映了唐太宗对各个民族平等的态度,在东突厥故地设置羁縻府州、以文成公主赴吐蕃和亲反映了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同等对待的史实,符合唐太宗的主张,所以选A。
【同步备课参考】高二人教版历史选修四课时作业:2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Word版含答案

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发生在李世民身上的大事的先后挨次,正确的一组是()①玄武门之变②被封为秦王③继承皇位④派李靖统兵出击东突厥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③②①④D.④②①③【解析】①—626年,②—618年,③—626年玄武门之变之后,④—629年。
【答案】 B2.唐初战胜东突厥之后,在突厥旧地实行了“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空虚之地,使为中国扦蔽”的政策。
下列各项不能表达其意的是()A.唐对突厥旧地实行了有效管辖B.唐实行了开明的民族政策C.多民族国家得到了进一步进展D.唐对突厥实行了镇压的政策【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同学猎取和解读信息的力量。
材料反映了唐太宗对突厥族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D项不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 D3.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较清明,经济恢复并快速进展,国力增加,史称()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开皇之治D.贞观之治【解析】唐太宗的年号为“贞观”,故他统治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
【答案】 D4.(2021·北京质检)唐太宗说:“隋末无道,上下相蒙,主则骄矜,臣惟谄佞。
上不闻过,下不尽忠,至使社稷倾危,身死匹夫之手。
朕拨乱反正,志在安人,平乱任武臣,守成委文吏,庶得各展器能,以匡不逮。
”这段材料说明唐朝统治者()①吸取隋朝灭亡教训②重视人才的选拔任用③鼓舞群臣直言进谏④重文轻武以拨乱反正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解析】本题考查唐太宗时期的主要史实。
题干中前两句话说明唐太宗看到了隋末统治的黑暗,依据“志在安人,平乱任武臣,守成委文吏,庶得各展器能”体现了②③。
材料中“朕拨乱反正”是指唐太宗转变隋末的黑暗状态。
【答案】 D5.(2021·北京海淀高二期中)唐太宗自评:“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
朕践祚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
”这段话体现唐太宗的统治思想是() A.“存百姓”B.知人善任C.济世安民D.轻刑薄赋【解析】材料意思是国君多厌恶正直之士,或明或暗地诛杀无辜,没有哪一代不是这样;我即位以来,正直之士并肩立于朝廷,不曾贬退、责罚一人,故B项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
A攻打陈朝B巩固隋朝的统治C巡游享乐D攻打高丽
2、唐朝建立于
A618年B626年C581年D589年
3、唐朝的开国皇帝是
A李渊B李世民C李建成D李元吉
4、历史上把唐太宗统治时期称为
A贞观之治B开元盛世C开皇之治D光武中兴
5、唐太宗大败东突厥,俘虏东突厥的首领是
A皮罗阁B颉利可汗C大祚荣D骨力裴罗
6、为了发展与吐蕃的关系,派遣文成公主入藏的唐朝皇帝是
A唐太宗B唐高宗C唐中宗D唐玄宗
7、唐朝疆域辽阔,中西交通发达,国威远远播到
A地中海沿岸B大西洋沿岸
C南非海岸D波罗的海沿岸
8、下列说法不符合唐太宗的是
A善于纳谏B重用贤能 C轻徭薄赋 D唐由盛转衰
9、导致“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最主要的政治条件是
A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B人口大量增加
C阶级矛盾更加缓和D国家政权更加巩固
10、唐太宗登上皇帝宝座的方式是
A嫡长子继承B兄终弟及C发动兵变D民主选择
二、材料解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的话)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帝意犹未足,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之灭。
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材料二(唐太宗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为人主,可不畏惧!
材料三(唐太宗对大臣的训示)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以上摘自《贞观政要》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有否关系?理由何在?
⑵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
⑶根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的根本目的何在?
2、阅读下列材料
……尝谓侍臣日:“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宝此三镜,以防已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贞观政要·论任贤》请回答:
⑴说这话的是谁?
⑵为什么他感到“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三、问答题
1、试述唐太宗的政绩。
第二课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一、单项选择题
1-5DAAAB 6-10AADDC
二、材料分析题
1、⑴有。
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励精图治,从而出现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
⑵意识到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
意在注意调整统治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
⑶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利益。
2、⑴唐太宗李世民。
⑵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上谏200多次,就像一面镜子,使唐太宗随时可以知道自己的过失。
所以,魏征去世,唐太宗觉得好像失去一面镜子,十分伤感。
三、问答题
1、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他善于用人,重视纳谏。
他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
唐太宗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在经济方面,唐太宗积极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促进对外交往的政策。
他尽量减少民族间的战争,及时处理民族间的矛盾,任用少数民族首领管理本民族事务,积极促进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唐太宗对中外交往采取比较积极友好的态度,对外来文化采取较为开放的政策。
总之,在唐太宗统治时期,社会秩序比较安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国力也随着强盛起来,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统治称为“贞观之治。
”。